2019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物理试卷比较研究及复习建议.ppt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772384 上传时间:2019-05-13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85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物理试卷比较研究及复习建议.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2019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物理试卷比较研究及复习建议.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2019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物理试卷比较研究及复习建议.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2019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物理试卷比较研究及复习建议.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2019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物理试卷比较研究及复习建议.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物理试卷比较研究及复习建议.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物理试卷比较研究及复习建议.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物理试卷比较研究及复习建议,浙 江 省 教育厅教 研 室,思考: 1、你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地做过今年高考试卷中的每一题吗?研究过全国命题的三套试卷吗? (看的感受与做的感受不同) 2、你认为05年的高考试题符合考试大纲的精神吗?,一、2005年全国高考试题(浙江)介绍,1、试题难度与典型错误介绍 14.一质重为m的人站在电梯上,电梯加速上升,加速度大小为g,g为重力加速度。人对电梯底部的压力为 A.mg B.2mg C.mg D.mg (简单) 15.已知介子、介子都是由一个夸克(夸克u 或夸克d )和一个反夸克(反夸克u 或反夸克d )组成的,它们的带电量如下表所示,表中e为元电荷。,u,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u 和d组成 B.由d 和u组成 C.由u 和d组成 D.由d 和u组成(简单),16.把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视为圆周。由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之比可求得(CD)(中等) A.火星和地球的质量之比 B.火星和太阳的质量之比 C.火星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之比 D.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速度大小之比 (特点两个,两次) 17.图示为一直角棱镜的横截面,bac90,abc=60。一平行细光束从O点沿垂直于bc面的方向射入棱镜。已知棱镜材料的折射率n= ,若不考虑原入射光在bc 面上的反射光,则有光线(BD)(稍难) A.从ab面射出 B.从ac面射出b C.从bc面射出

3、,且与bc 面斜交 D.从bc面射出,且与bc面垂直 分析:临界角为450,光线入射到ab面时,入射角为600,发生全反射,没有光线从ab面射出,光线入射到ac面时,入射角为300,既有折射又有反射,部分光线ac面射出,从几何关系分析,因同旁内角为1800,另一部分从ac面反射回的光线与开始从bc面射入的光线平行,故光线从bc面射出时,与bc面垂直,正确答案为BD。(特点两次,后又分两束对象与过程,光线之间的关系,需要考虑的内容较多),18.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周期为0.50s。某一时刻,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都相等的各质元依次为P1、P2、P3。已知P1和P2之间的距离为20cm,P

4、2和P3之间的距离为80cm ,则Pl的振动传到P2所需的时间为(C) A . 0.50s B . 0.13s C . 0.10s D. 0.20s (稍难) 分析:首先作出波动图像,根据题意在图像上标出P1、P2、P3,根据平移对称性可知P1P3间距离为=1.0m,v=/T=2m/s,P1振动传到P2所需的时间为t=s/v=0.1s,正确答案为C。(特点情景新,寻找几何关系) 19.图中两条平行虚线之间存在匀强磁场,虚线间的距离为l ,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abcd 是位于纸面内的梯形线圈,ad 与bc 间的距离也为l 。t 0 时刻,bc边与磁场区域边界重合(如图)。现令线圈以恒定的速度v

5、沿垂直于磁场区域边界的方向穿过磁场区域。取沿abcda 的感应电流为正,则在线圈穿越磁场区域的过程中,感应电流I 随时间t 变化的图线可能是(B)(稍难)(特点情景新,等效处理),分析:情景新,不是矩形与台阶形,将线圈的切割部分等效为一直导线,该直导线的有效长度不断变化。 20.如图,在一水平放置的平板MN的上方有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 ,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许多质量为m 带电量为+q 的粒子,以相同的速率,沿位于纸面内的各个方向,由小孔口射入磁场区域。不计重力,不计粒子间的相互影响。下列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带电粒子可能经过的区域,其中R=mv/qB。哪个图是正确的?(A)(稍难) 分

6、析:由于所有粒子的速度和磁感应强度相同,粒子运动的圆轨迹半径也相同,有序考虑速度方向的变化,动态移动圆轨迹,可知正确答案为A。(特点情景新,单粒子(轨迹)到多粒子(可能轨迹(区域)动态思考),21.如图所示,绝热隔板K把绝热的气缸分隔成体积相等的两部分,K与气缸壁的接触是光滑的。两部分中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同种气体a和b 。气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势能可忽略。现通过电热丝对气体a 加热一段时间后,a 、b 各自达到新的平衡,则(BCD)(难) A. a 的体积增大了,压强变小了 B.b的温度升高了 C.加热后a 的分子热运动比b 的分子热运动更激烈 D.a 增加的内能大于b 增加的内能 分

7、析:学生反映最难的题目,放在最后一题,说明命题者对该题的难度有清醒的认识。 知识点综合“三个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做功与内能变化”、“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等。 研究对象有两个,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PV/T=C中的C由什么决定,应用“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同种气体”这一条件,破除“状态方程适用于研究同一部分气体状态变化”这一定势,气态方程不仅要用,还要深刻、高超地用,(不是难度,而是理解的深度)能力要求较高。,正确解答:由题意知,a气体被加热,气体温度升高,绝热隔板向左移动,说明a气体压强变大、体积变大,对b气体,因a气体对b气体做功,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b气体内能增大,温度升高,体积变小,因绝热隔

8、板是光滑的,两边压强相等,b气体压强也变大。对两部分气体,注意到题给“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同种气体”这一条件,由PV/T=C并注意到两部分气体的压强相等,可知b部分气体的温度高于a部分气体,正确答案为BCD。 另解:运用气态方程和压强的微观解释(分子密度不同,压强要相等速度有大小,温度有高低). 特点:灵活运用。,22 (1)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项: 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 B.橡皮条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 C.在使用弹簧秤时要注意使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其中正确的是_。(填入相应的字母)(简单) (2)测量电源B的电动势E及内阻r ( E

9、约为4.5V, r 约为1.5)。 器材:量程3V的理想电压表V ,量程0.8A的电流表A(具有一定内阻)固定电阻R = 4,滑线变阻器R,电键K ,导线若干。 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图中各元件需用题目中给出的符号或字母标出。 实验中,当电流表读数为I1时,电压表读数为U1 ;当电流表读数为I2时,电压表读数为U2。则可以求出E_,r_ 。(用I1、I2、U1、U2及R 表示) (电路图错,答案对也不给分评分要求高),思考:当你面临测量的电压表量程不够时你会从几个角度去思考? (扩大量程不可能,只有改变接法接入电阻,但与原视觉模式不符合,原来的结论还能用吗?敢随便套用吗?不敢,重起 “炉灶”,有

10、这个勇气吗?) 当“测电动势须将电压表直接接在电源两端”的定势被打破后,你还相信用电压表和电流表能够测出电动势和内阻吗? 面临新情况,实验设计时你的最基本立足点是什么?,(2)正确答案 实验原理图如图1所示,基本方程为:E=U1+I1(r+R),E=U2+I2(r+R), 相应的答案为: , . 实验原理图如图2所示,方程为:E=U1+(I1+ U1/R)r,E=U2+(I2+ U2/R)r. 相应的答案为: , 。 初看会觉得图1电路比图2电路更加合理一些,其实从原理上讲,这两种电路是从两个角度思考的结果,图1电路思考的出发点是为了电压表不超量程,需要用固定电阻进行分压,图2电路思考的出发点

11、是为了电流表不超量程,需要用固定电阻进行分流。 题目本身存在的问题:变阻器最初位置的设定?,讨论:上述两种电路设计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在具体操作时会有一定难度,通过进一步分析和计算(此处略),我们可知,为同时确保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安全,对图1电路,滑动变阻器阻值的调节范围是3.511,对图2电路,滑动变阻器阻值的调节范围是 12,都要求滑片初始位置要设置在变阻器的中间某处,与常规操作不符,这也是这个好题的不足之处(如果改变固定电阻的赋值,例如固定电阻为10,上述不足可避免)。另外从测量的误差角度考虑,由于图2的电压变化范围较小,可能测量产生的误差会更大一些. (3)、典型错误 典型错误主要有两

12、类。一类是违反了安全性要求,电路中的电流表与电压表不可能同时处于安全状态。如图3和图4所示,为了保证电压表两端的电压不超过3V,电流表的读数肯定要大于1A。,另一类错误主要是违反了可行性的要求。如图5和图6所示。这两种电路设计虽然能够保证电流表和电压表同时处于安全状态,但对于图5电路来说,在所列的方程组中,电流表的内阻与电源内阻已经整合为一个整体,因电流表电阻未知,故从原理上讲就无法求得电源内阻。对于图6电路,由于R是滑动变阻器,无法进行读数,使所列方程无法求解,故无法满足题目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要求. 如果进一步考虑,图3与图4电路由于同样存在滑动变阻器R无法进行读数的问题,不仅安全性不能

13、满足,可行性也不能满足。 错误分析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分压式是万能的”、“分压式是首选的”的定势、“缺乏实际电流表与理想电流表区分的明确意识”和课本“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电路的定势等种种影响的存在。,23 .原地起跳时,先屈腿下蹲,然后突然蹬地。从开始蹬地到离地是加速过程(视为匀加速),加速过程中重心上升的距离称为“加速距离”。离地后重心继续上升,在此过程中重心上升的最大距离称为“竖直高度”。现有下列数据:人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1=0.50m , “竖直高度”h1=1.0m;跳蚤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2=0.00080m , “竖直高度”h2=0.10m 。假想人具有与跳蚤相等的起跳加速

14、度,而“加速距离”仍为0.50m ,则人上跳的“竖直高度”是多少? 点评(1)特点双过程,双物体运动的问题,还有干扰条件。 虽然是第一个计算题,但并不是往年的“送分题”,它既考查了人与跳蚤运动过程的分析,又考查人与跳蚤起跳过程的联系;既需要学生在阅读时正确理解题目意思,又需要学生排除干扰条件,具有一定的难度。 (2)正确解答:用a表示跳蚤起跳的加速度,v表示离地时的速度,则对加速过程和离地后上升过程分别有 v2=2ad2 v2=2gh2 若假想人具有和跳蚤相同的加速度a,令V表示在这种假想下人离地时的速度,H表示与此相应的竖直高度,则对加速过程和离地后上升过程分别有V2=2ad1 V2=2gH

15、 由以上各式可得H=h2d1/d2,代人数值,得H=63m。,存在问题:学生在答题时主要存在下列几方面的问题: (1)不能抓住主要内容,无法排除题目给出的干扰条件; (2)没有对过程进行分析,不是用物理学科的思维方法,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仅凭对人和跳蚤运动相似性的领悟,用“猜想”、“类比”(如错误认为人与跳蚤的运动时间、起跳速度相同等)方法求解; (3)未知量假设不合理(如加速上升时间分别为t1、t1,减速上升时间分别为t2、t2等),导致求解困难或错误, (4)对题目要求的“竖直高度”没有仔细看文中的定义,只凭自己原来的理解和想像,出现H= h2d1/d2 +d1的情况。,24 、如图,质量

16、为m1的物体A 经一轻质弹簧与下方地面上的质量为m2的物体B 相连,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 A 、B 都处于静止状态。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轻滑轮,一端连物体A ,另一端连一轻挂钩。开始时各段绳都处于伸直状态,A 上方的一段绳沿竖直方向。现在挂钩上挂一质量为m3的物体C 并从静止状态释放,已知它恰好能使B 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若将C 换成另一个质量为(m1+ m3)的物体D ,仍从上述初始位置由静止 状态释放,则这次B 刚离地时D的 速度的大小是多少?已知重力加 速度为g 。,点评: (1)经典的力学综合题多个物体运动(看上去三个,真正参与的是二个)、多个过程,分析与综合的体现。涉及机械能中

17、的多种能量转化及涉及弹簧弹性势能这个大纲的“边缘知识点”,使题目有点超出常人的预料。因学生这方面训练的题目较少,从而使考试结果更能体现学生的能力。 (2)正确解答:开始时A、B静止,设弹簧压缩量为x1,有kx1=m1g 挂C并释放后,设恰好能使B 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时弹簧伸长量为x2,有kx2=m2g B不再上升,表示此时A和C的速度为零,C已降到其最低点。由机械能守恒,与初始状态相比,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量为 Em3g(x1+x2)m1g(x1+x2) C换成D后,当B刚离地时弹簧势能的增量与前一次相同,由能量关系得 (m3+m1)v2 /2 + m1v2 /2 = (m3+m1)g(x1+

18、x2)m1g(x1+x2)E 由式得(m3+2m1)v2 /2 =m1g(x1+x2) 由式得: v= 体会:充分体现了对各部分的分析和对过程之间的综合。,典型错误: 由于受“开始时各段绳都处于伸直状态”的影响,没有考虑开始时弹簧的压缩量,导致以后的分析及立式错误; 没有考虑到弹力是一个变力,用运动和力的方法(看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求解; 对题给条件“已知它恰好能使B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仅从字面上理解,而不结合含弹簧系统中各物体的真实运动过程(A和C(D)始终处于有张有驰的变速运动中)进行分析,得出B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弹力始终为m2g的结论; 没有注意运动过程分析,误认为m1和m2的加速度

19、相等,将m1和m2用整体法(没有区分弹簧与绳子的不同)求解得出m3=m1+m2;,由于不知弹性势能的具体表达式,又不能发现前后两个过程所隐含的弹性势能相等的条件,或不会用EP进行表述,“无视”弹性势能的存在,得到下式: (m3+m1)g(x1+x2)m1g(x1+x2) =(m3+m1)v2/2+m1v2 /2 ; 不能发现“绳子”隐含的物体A和C(D)速度相等这一条件,导致方程无法求解; 没有发现“B刚离地时D的速度”隐含的B物体速度为零这一条件,类比“绳子模型”结论,得到下式(m3+m1)g(x1+x2)m1g(x1+x2) =(m3+2m1+m2)v2 /2 ;将A移动的距离与弹簧的形变

20、量混淆,得到如下的方程:m3gx=m1gx+ , (m3+m1)gxm1gx=(m3+2m1)v2 /2 + 。 体会:细节对于解决物理题的意义知识结构的完善与稳固,题24的综合性和能力要求更强: 既多次考查了受力分析,又考查了许多隐含条件;既要在审题时注意文字叙述与运动过程分析的综合,又要注意弹簧模型与绳子模型的区别; 既考查了弹簧被压缩挂钩分别挂上物体C、D后各物体的运动和能量转化过程分析,又考查了前后两个过程中隐含的弹性势能相等的内在联系; 既要分析各物体的速度区别,又要注意到同一绳子隐含的物体运动速度相等; 既考查了能量守恒表述的严密程度,又考查了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25 .

21、图1 中B 为电源,电动势27V,内阻不计。固定电阻R1=500,R2为光敏电阻。C为平行板电容器,虚线到两极板距离相等,极板长l1=8.0 10-2m ,两极板的间距d = 1.0 10-2m 。S为屏,与极板垂直,到极板的距离l2=0.16m 。P为一圆盘,由形状相同、透光率不同的三个扇形a 、b和c构成,它可绕AA轴转动。当细光束通过扇形a 、b 、c照射光敏电阻R2时,R2的阻值分别为1000、2000、4500。有一细电子束沿图中虚线以速度v0=8.0106m/s 连续不断地射入C 。已知电子电量e=1.610-19C,电子质量m=9 10-31 kg。忽略细光束的宽度、电容器的充电

22、放电时间及电子所受的重力。假设照在R2上的光强发生变化时R2阻值立即有相应的改变。,(1)设圆盘不转动,细光束通过b 照射到R2上,求电子到达屏S上时,它离O点的距离y 。(计算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2)设转盘按图1 中箭头方向匀速转动,每3 秒转一圈。取光束照在a 、b分界处时t0 ,试在图2 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电子到达屏S 上时,它离O点的距离y 随时间t 的变化图线(06s 间)。要求在y 轴上标出图线最高点与最低点的值。(不要求写出计算过程,只按画出的图线评分。),点评(1)本题是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一道题目,它将匀速圆周运动、光敏电阻特性、电路分析和带电粒子运动综合在一起,教

23、师觉得题目难度不大,但得分为什么并没有教师预想那么高? 体会知识的综合也能够检测能力。 典型错误: 由于对含电容器电路分析的不熟悉,电路分析时将串联电路看成并联电路,产生错误; 学生虽然知道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问题属于“类平抛”运动,但不会对两者进行区分,认为加速度a=g; 没有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段分析,认为y1就是题目要求的偏移; 缺少进行符号运算的能力,由于将每一个式子都算出数值,导致计算错误太多;,没有对粒子是否能够穿出进行判断,导致画图失分; 虽然对粒子是否能够穿出进行了判断,但仍在t轴上画出了3S、6S的图线; 其它还有如转动方向理解错误导致画图错误,电场与电势关系式记忆错误,数量级

24、运算不熟练等。,2、试卷知识内容分布情况分析(括号内的数字为分值),思考: 高考中有识记方面的题吗?高考复习中你会要求学生记忆哪些内容? 高考中对学生能力考查最多的是什么能力? 高考中对学生能力考查常常用哪些方式?,3、试题的能力要求、难度和区分度,4、对试题的基本评价 题目不偏、不怪,除了实验涉及识记,其它题目的能力要求基本上是理解、分析、推理、综合、运用。 突出了对所学的重要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理解要清楚、能正确分析题目涉及的物理过程和隐含条件,要有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向和操作程序。 物理试题首次设置了多项选择题,使选择题的区分度有所增加,多项选择题的题量设置合理(4/8)。 自己感受:需

25、要思考的地方多了,需要理解物理本质意义的地方多了,需要运用方法的地方多了,需要突破常规定势的地方多了,需要深入仔细分析过程的地方多了. 学生反映大多数题的求解没有以前“爽”了 许多特级教师也反映今年的试题有新意,有亮点,这既反映了今年试题的能力要求确实提高了,也反映了优秀教师对这种变化的认同。,现象:能力要求由理综统一到分科描述,只有物理有多项选择题出现,物理试题分值确定(120分) 思考:上述现象说明什么?(合而不综,回归物理) 体现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重点考查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命题指导思想.,二、全国高考试题特点研究,思考

26、: 在全国及各省市的试卷中,“规定”最具体,风格最稳定的试卷是哪一种? 针对浙江的实际,我们重点研究的应该是哪些试卷?如何研究?,浙江高考:两种可能(1)继续用全国卷,需要研究全国命题特点(并不需要研究其它省、市试卷特点)针对性;(2)如果浙江自己命题,为了保持平稳过渡,仍需要研究全国命题特点。 思考:怎样研究全国试卷的命题特点?,横向研究同一班子命题的三套试卷,寻找命题形式上的规律; 纵向研究04与05试卷比较研究,寻找内容上的规律,要求上的变化; 分类列表形式便于比较,寻找规律。 1、列表比较(便于分析,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就会高于看试卷时的感受) 请大家在下列表格的展示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2

27、004年全国综合理科卷(四份)的比较,光的折射,(3)计算题比较,2、基本特点 (1)基本观点:全国卷是最规范,最稳定的,最易研究的.“带着枷锁跳舞”的特征最明显.限定一多,自由度就小了。 试卷命题中在热、光、原、振动与波内容中各设置一道选择题的策略,既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突出了主干知识,强化了能力的考查,对倡导中学教学重视能力培养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2)04年的试卷力、电比例差异很大(实验题的重心在电学没有变,计算题去年有一份试卷在电学中多出了一题电路计算(作为大题以后可能性不大);今年惊人的一致,对属于主干知识的力学、电学的分值分配,力学所占的分值明显多于电学,体现了力学的基础地位

28、。 (3)各试卷中力、电两部分内容的试题合计有102分,为物理总分的85%,卷中运用“力与运动观点”、“能量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试题占分73分,为总分的61%,卷中运用“力与运动观点”、“能量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试题占分79分,为总分的66%,卷中运用“力与运动观点”、“能量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试题占分79分,为总分的66%,充分体现了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和学科主要思想方法的命题思路。,(4)实验考题从去年不同分值到今年均为17分,均分为基础题(通常是常用仪器和力学实验)和电学实验题(主体)。 (5)保持了从2003年开始在计算题上就只有一个问题这一风格,这种设问方式有利于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问

29、题整体理解和把握的能力。 (6)力学中选择题必考的内容为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结合),万有引力定律(与圆周运动结合),振动和波; (7)电学选择题必考的内容为电磁感应,另有一题在电场(匀强或非匀强(点电荷)及磁场中的带电粒子。 (8)热学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多为气体状态变化,对应的热和功(热力学第一定律)问题及分子运动论。 (9)光学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多为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及光速和折射率之间的关系,光电效应等。 (10)原子物理通常是氢原子的能级,与能量跃迁有关的问题及粒子的结构,可能有核反应方程及质能方程等,相对来说,比较散一些。,3、实验题特点 考试大纲关于实验的能力要求: 2004(物理)

30、:1、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包括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要求,了解材料、用具,掌握实验方法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仪器,察、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会处理实验安全问题,会观的现象、数据,并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2、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 2005年(物理):能独立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体现由于题目所提供的理想电压表量程小于被测电源电动势,

31、需要学生打破课本实验的思维和方法定势,从方法上进行创新,运用所提供的器材创造性地进行实验设计。下面是全国另两卷中的电学实验题。,(2)利用图1所示的电路测量电流表(mA)的内阻RA。图中R1、R2为电阻,K1、K2为电键,B是电源(内阻可忽略)。 根据图1所给出的电路原理图,在图2的实物图上连线。 已知R1=140,R2=60。当电键K1闭合、K2断开时,电流表读数为6.4mA;当K1、K2均闭合时,电流表读数为8.5mA。由此可以求出RA= 。(保留2位有效数字),( 2 )利用图中给定的器材测量电压表V的内阻Rv。图中B 为电源(内阻可忽略不计), R 为电阻箱,K 为电键。 将图中实物连

32、接为测量所用的电路。 写出实验中必须记录的数据(用符号表示), 并指出各符号的意义: _ 用 中记录的数据表示RV的公式为RV=_。,思考:为什么实验考题的难点或者主体总是在电学实验?,分析:力学与电学实验都有考查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题材,可能由于力学实验相对直观一些,原理明确一些,要出有一定难度的题目相对难一些。高考实验的重点和难点通常在电学实验。一般来说,电学实验的内容和变式丰富,既可以是器材选择、电路设计、实物线路连接,也可以让电压表串联、电流表并联等,另外,电学实验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也是全方位的,可以是分析、比较、判断,可以是设计,还可以考操作,特别是电学实验需要学生具有全面、系统考

33、虑、分析问题的能力;再者,电学实验的变化很多样,可以是新实验用旧方法,可以是新实验用新方法,也可以是旧实验用新方法等等;为命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为了解决一个电学实验问题,学生需要系统考虑内、外接法,分压式、限流式连接,电源电压、电表量程、变阻器阻值,固定电阻大小,可变电阻范围,甚至要考虑最大电流和额定功率等,这种全面而系统考虑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即便经过专题复习,随着时间推移和情境变化,还是能够检测出一个考生本质上的能力水平,这也许是近几年高考实验题重点放在电学实验的原因。 综合性强,考虑角度多的问题总能检测学生的能力。,尽管2005年的三道实验题的难度有差异, 但共同点是

34、什么?,均为基本实验的拓展与变式(测电源电动势实验的拓展与变式,伏安法测电阻实验的拓展与变式) 均需要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基本原理和规律)进行思考与设计 弱化了直接用公式或模型(表象),强化“实验设计中的原理意识”。,4、力学计算题特点 I卷23 .( 16 分) 原地起跳时,先屈腿下蹲,然后突然蹬地。从开始蹬地到离地是加速过程(视为匀加速),加速过程中重心上升的距离称为“加速距离”。离地后重心继续上升,在此过程中重心上升的最大距离称为“竖直高度”。现有下列数据:人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1=0.50m , “竖直高度”h1=1.0m;跳蚤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2=0.00080m , “竖

35、直高度”h2=0.10m 。假想人具有与跳蚤相等的起跳加速度,而“加速距离”仍为0.50m ,则人上跳的“竖直高度”是多少?,I卷24 . ( 19 分) 如图,质量为m1的物体A 经一轻质弹簧与下方地面上的质量为m2的物体B 相连,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 A 、B 都处于静止状态。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轻滑轮,一端连物体A ,另一端连一轻挂钩。开始时各段绳都处于伸直状态,A 上方的一段绳沿竖直方向。现在挂钩上挂一质量为m3的物体C 并从静止状态释放,已知它恰好能使B 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若将C 换成另一个质量为(m1+ m3)的物体D ,仍从上述初始位置由静止状态释放,则这次B 刚离地时D

36、的速度的大小是多少?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 卷23(16分) 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的边角处有一轻质光滑的定滑轮K,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K分别与物块A、B相连,A、B的质量分别为mA、mB。开始时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一水平恒力F拉物块A,使物块B上升。已知当B上升距离为h时,B的速度为v。求此过程中物块A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重力加速度为g。, 卷25(20分) 质量为M的小物块A静止在离地面高h的水平桌面的边缘,质量为m的小物块B沿桌面向A运动以速度v0与之发生正碰(碰撞时间极短)。碰后A离开桌面,其落地点离出发点的水平距离为L。碰后B反向运动。求B后退的距离。已知B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37、u。重力加速度为g。, 卷24 . ( 19 分)如图所示,在倾角为的光滑斜面上有两个用轻质弹簧相连接的物块A 、B 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A、mB,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 C为一固定挡板。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开始用一恒力F沿斜面方向拉物块A 使之向上运动,求物块B 刚要离开C时物块A 的加速度a 和从开始到此时物块A 的位移d。重力加速度为g。, 卷25 .( 20 分)如图所示,一对杂技演员(都视为质点)乘秋千(秋千绳处于水平位置)从A点由静止出发绕O点下摆,当摆到最低点B时,女演员在极短时间内将男演员沿水平方向推出,然后自已刚好能回到高处A 。求男演员落地点C 与O 点的水平距离s。已知男演

38、员质量m1,和女演员质量m2之比=2,秋千的质量不计,秋千的摆长为R , C 点比O 点低5R。,思考:上述六道力学计算题尽管形式上有很大区别,但有什么共同点?,都是两个物体尽管I卷25题看上去有三个物体,其实参与运动的也仅是两个物体(第三个物体中隐含了条件)。 物体之间的作用既可以是有形的(弹簧、绳子),也可以是无形的(推、碰)。 除个别例子,常常有几个运动综合在一起。 多物体、多过程总是能够检测学生的能力 思考:力与运动中另一类还能检测学生能力的题型?,一个物体参与的过程比较复杂(多种运动组合,受到的力发生变化),5、电学计算题特点 I卷25 . ( 20 分) 图1 中B 为电源,电动势

39、27V,内阻不计。固定电阻R1=500,R2为光敏电阻。C为平行板电容器,虚线到两极板距离相等,极板长l1=8.0 10-2m ,两极板的间距d = 1.0 10-2m 。S为屏,与极板垂直,到极板的距离l2=0.16m 。P为一圆盘,由形状相同、透光率不同的三个扇形a 、b和c构成,它可绕AA轴转动。当细光束通过扇形a 、b 、c照射光敏电阻R2时,R2的阻值分别为1000、2000、4500。有一细电子束沿图中虚线以速度v0=8.0106m/s 连续不断地射入C 。已知电子电量e=1.610-19C,电子质量m=9 10-31 kg。忽略细光束的宽度、电容器的充电放电时间及电子所受的重力。

40、假设照在R2上的光强发生变化时R2阻值立即有相应的改变。 (1)设圆盘不转动,细光束通过b 照射到R2上,求电子到达屏S上时,它离O点的距离y 。(计算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2)设转盘按图1 中箭头方向匀速转动,每3 秒转一圈。取光束照在a 、b分界处时t0 ,试在图2 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电子到达屏S 上时,它离O点的距离y 随时间t 的变化图线(06s 间)。要求在y 轴上标出图线最高点与最低点的值。(不要求写出计算过程,只按画出的图线评分。),卷24(19分) 在同时存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的空间中取正交坐标系Oxyz(z轴正方向竖直向上),如图所示。已知电场方向沿z轴正方向,场强大

41、小为E;磁场方向沿y轴正方向,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重力加速度为g。问: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从原点出发的质点能否在坐标轴(x,y,z)上以速度v做匀速运动?若能,m、q、E、B、v及g应满足怎样的关系?若不能,说明理由。,卷23.( 16 分) 图中MN表示真空室中垂直于纸面的平板,它的一侧有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一带电粒子从平板上的狭缝O处以垂直于平板的初速v射入磁场区域,最后到达平板上的P 点。已知B 、v以及P 到O的距离l 不计重力,求此粒子的电荷q与质量m 之比。,思考:电学计算题一般出几题?为什么? 可能把电路计算或电磁感应作为一道单独的计算题

42、吗?,如果实验分值主要在电学实验,则电学出两道计算题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电路计算常常体现在实验中,电磁感应又常常在选择题出现。 带电粒子的运动是电学计算题的热点。,三、复习建议,基本观点从目前的情况讲,对命题方向甚至是内容的把握应该并不难,难在如何有用、高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掌握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 。 1、教师选题要有方向 (1)把握实验题命题的趋势 过去“拼盘”式的命题方式,虽然许多实验均有可能考到,但这种命题方式很难考查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尤其是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如果试卷的立意是以能力考查为主的话,显然在基本实验基础上不断拓展和变化的“深挖洞”式题目比多个实验

43、的低层次问题拼凑起来的“广积粮”式题目更合理。中学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前者的命题立意可以引导教师提升中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和能力导向,因为教师更注意实验方法、思路的迁移。个人感觉,教师在复习时个体差异最大的是实验复习。学生在能力上差异最大的也在实验设计方面。 思考:示波器可不可能考?折射率的测量可不可能考?,关于实验复习,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不大有拓宽前景和能力层次低的实验可以少花一点力气。 例如示波器的实验,要考的话大多是识记能力(除非实验考试的主角是力学实验的拓展与变式时)。 另外,还可以从赋分角度进行思考,例如,测折射率实验应该有拓展的可能,但试卷不太可能在光学这一知识点上赋这么多分。(既能

44、拓展又值得赋这么多分的实验内容在那里电学实验),2、教师解决难点、重点问题要有方法 例如:实验复习要完成从注重操作训练到注重设计训练的转化. 策略:实验的拓展与变式 进行实验设计的总体原则是精确性,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应尽可能选择误差较小的方案;安全性,实验方案的实施要安全可靠,不会对器材造成损害,且成功率高;可操作性,实验应便于操作和读数,便于进行数据处理。 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实验设计的关键在于实验原理的设计,它是进行实验的依据和起点,它决定了应选用(或还需)哪些实验器材,应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编排实验步骤。而实验原理的设计又往往依赖于所提供的实验器材(条件)和实验要求,它们相辅相成,

45、互为条件。 方法:问题立意,原理先行,发散思维,评价方案让学生经历思维过程。,3、教师选题要有结构,最近几年全国的高考试卷特别多,有物理和理科综合,同是理科综合,不同的省份用不同试卷,还有新旧教材试卷,还有上海高考试卷,由于试卷多,就会有各种式样的题,所以也会有各种高考趋势、热点分析,我们要有一个立足点把握主次,分析概率大小,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重点做像高考题的题。不要做“追着影子跑” 的人。 这就是这次讲座中我着重分析计算题与电学题特点的原因。 (结构的全面性,结构的层次性例如力与运动,动量与能量,电场与磁场,转化与守恒及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能量转化分析、守恒条件分析等必定是考试的重点。要高效地完成对这些知识与能力的检测,则多个物体、多个运动过程或一个物体多个运动过程与多场(重力场、电场、磁场)结合的问题情景就是一个合适的情景。 )对题目的合理组织就是教师的“家珍”构造知识集成块(功能包)。,4、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难点、知识缺陷、能力水平) 研究高考命题规律定向,用力有重点; 思考习题结构避免复习中不应有的“盲点”; 训练解题方法(甚至基于原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了解学生的情况复习更有针对性。 一个教师就是在“观上”与“察下”中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率。,愿你拥有更多的“家珍” 愿你的教学有“如数家珍”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