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84987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PPT 页数:396 大小:5.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心理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6页
基础心理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6页
基础心理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6页
基础心理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6页
基础心理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心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心理学.ppt(3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基础心理学,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心理和脑 第三章 感 觉 第四章 知 觉 第五章 记 忆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第七章 言 语 第八章 技 能 第九章 注 意 第十章 情 绪 第十一章 动 机 第十二章 能 力 第十三章 气 质 第十四章 性 格 第十五章 群体心理,第一节 心理学的性质,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的科学。 (一)人的心理现象,(二)个体意识与无意识,意识: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 无意识现象: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

2、的心理现象。,(一)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二)心理学是认知科学的主干学科,第二节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与方法,一、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理论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调查法,(四)心理学研究的新技术,反应时法 信号检测论 间接测量法,第三节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二、心理学的主要学派 三、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四、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一)西方古代心理学思想 (二)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三)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洛 克,达尔文,缪勒,赫尔姆霍兹,费希纳,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

3、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冯特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之父。,冯 特,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桑代克和卡尔)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 、考夫卡、苛勒 ) 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认知心理学(奈赛尔) 皮亚杰学派(皮亚杰),该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基本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心理学的主要工作是把意识经验分析成若干基本元素,

4、然后再研究整合了的要素。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内省法,即自我对其内在经验感受的观察和描述。,机能主义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即意识流。因此,不能把意识看作是元素的集合。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而不是象构造主义那样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个体的行为不是生来具有的,不是遗传的,而是在生活环境中习得的。,认为心理活动既不是由几个元素构成的,个体的行为也不是单纯由一些反应堆积而成。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理论根据主要来源于对精神病患者诊断治疗的临床经

5、验; 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潜意识活动; 不但研究个人当时的行为,而且还追朔其过去的经历,以探明目前行为构成的原因; 特别强调人类本能对以后行为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把性冲动看作为人类主要的本能。,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是信息加工理论,所以又称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把人脑看成是信息加工系统,借用信息编码、加工、存储和提取等概念说明人的心理过程。,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儿童的认

6、知活动,并着力探索智慧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机能,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依赖于有机体的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这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发展的逻辑。,(一)心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多学科交叉和多层次整合 应用心理学分支发展迅速 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被提上心理学日程 (二)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1917年,北大首次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 1918年,陈大齐出版了心理学大纲一书。 1920年,南京高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正式成立。 1922年,中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心理出版。,19491956:学习改造阶段 19571966:开展研究阶段

7、19671976:停滞阶段 1977现在:繁荣发展阶段,第一节 神经系统,一、神经系统的发生和发育 二、神经元和神经冲动 三、周围神经系统 四、中枢神经系统,(一)神经元 1、神经元的构造,胞 体,胞 突,2、神经元的种类,按照神经元的功能,可分成: 感觉神经元(内导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外导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二)神经冲动及其传导,神经冲动 神经元在未受到刺激时处于静息状态,当某种刺激作用于神经元时,神经元膜内外电位就会经过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等过程。这一系列电位变化过程称为动作电位。 神经冲动的传导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内传导局部电流,最快才120米/秒,最慢则几米/秒。

8、 神经冲动的传递 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一)躯体神经 1、脊神经 由脊髓发出,共有31对。 2、脑神经 由脑发出,共有12对。其中3对是感觉神经, 5对是运动神经, 4对是混合神经。 (二)植物性神经 功能:控制机体内脏、平滑肌和腺体。 分为两类: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二者在机能上具有拮抗性质。,(一)脊髓 (二)脑 1、脑干:包括延髓、脑桥、中脑、网状系统。 2、小脑 3、间脑:丘脑和下丘脑是间脑的两个主要部分。 4、大脑,(1)大脑的结构,(2)大脑皮层的分区,感觉区 躯体运动区 言语区 联合区 5、边缘系统,第二节 神经活动过程,一、反 射 二、两种信号系统

9、三、中枢神经过程,(一)反射的一般概念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中一定动因所做的规律性反应。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二)反射弧 反射弧:实现反射的神经结构。它是反射活动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基本部分。,(三)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又称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反射。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称为无条件刺激物,无条件反射的反射弧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其联系是固定的。无条件反射是在种系反正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二)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强化,即无关刺

10、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的结合使用。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物称为条件刺激物。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就是在大脑皮层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条件:1、无关刺激物必须先于或与无条件刺激物同时出现; 2、无关刺激物的强度(在生物学意义上)必须低于无 条件刺激物。 斯金纳的工具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讨论: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有什么区别?,第一信号指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属性,如声音、颜色、气味等。由第一信号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止渴”。 第二信号指由语言中的词汇组成的刺激物,它是一种抽象和概括化的信号,由此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属于第二信号系统,如“谈虎色

11、变”。,兴奋过程: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抑制过程: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一)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1、神经活动过程的扩散与集中 皮层上产生的兴奋或抑制,并不停滞在原来发生的部位,而是要向邻近部位传播,使这些部位出现同样的过程,这种现象叫扩散。跟扩散相反的运动叫集中,即扩散开来的神经过程又返回到原来发生的部位。,2、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活动过程的现象,叫做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正诱导:由抑制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 负诱导:由兴奋引起或加

12、强抑制过程。,第三节 脑功能学说,一、定位说 二、整体说 三、机能系统说 四、模块说,拉什利 提出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前者强调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以均等的程度对行为发生影响;后者强调大脑是以总体的方式起作用的,行为效率与大脑受损的面积大小成正比。,鲁利亚 提出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该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损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受到影响。他提出脑的三个机能系统: 动力系统 信息接受、加工、储存系统 行为调节系统,模块说 认为,脑是由高度专门化和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模块的结合能实现复杂的认知功能。,第四节 内分泌系统,一、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二、内分泌腺、激素及其功能,内分泌系统由

13、多种内分泌腺构成。内分泌腺是散布在机体内各处的一些腺体。它没有导管,故又称为无管腺。其分泌物称为激素,直接进入血液或淋巴液,输送到全身各处,以各种方式作用于不同类型的细胞。 尽管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可以分别独立地调节和控制个体的行为活动,但许多反射活动是由这两个系统共同完成的。,垂 体 甲状腺 副甲状腺 胰 腺 肾上腺 性 腺,第一节 感觉的概述,一、什么是感觉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三、感受性及其测定 四、心理物理规律,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最初级的认识过程,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神经生理学认为,感觉是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分析器是有机体感受和分析某种

14、刺激的整个神经系统。,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二者成反比关系。,(一)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两者成反比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E=1/R (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二)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又叫最小可觉差。 两者亦成反比关系。在广泛的范围内,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的比值是一常数。用公式表示

15、: I / I = K 韦伯定律 (I为原刺激量,I为此时的差别阈限,K为常数。),(一)对数定律(费希纳) S = KlgR (其中S代表感觉量,R代表刺激量, K为常数) 对数定律表明: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对数的函数,即当物理刺激强度以几何级数增加时,心理量以算术级数增加。,(二)幂定律(史蒂文森) S = bIa (其中S代表感觉量,I代表刺激量, b和a为常数) 幂定律认为:心理量和物理量都是按几何级数增加时,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第二节 感觉的种类,一、视 觉 二、听 觉 三、其他感觉,(一)视觉的适宜刺激,适宜刺激:光 可见光:波长从390纳米到760纳米。,(二)视觉感受器,锥状

16、细胞:感明度和颜色 棒状细胞:只感明度 浦肯野发现:人眼对可见光谱上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敏感度。明视觉时,对555纳米的光最敏感;暗视觉条件下,人眼的敏感性向短波段位移,其峰值移至511纳米。此现象称为浦肯野现象。,(三)感受野及特征侦察,感受野:能影响某一神经元反应的感觉细胞群分布的空间区域。 特征侦察器:仅对特异的刺激特征进行反应的神经细胞。 简单细胞 复杂细胞 超级复杂细胞,(一)听觉的适宜刺激,适宜刺激:声波 人耳可接受的声波:1620000赫兹。,(二)听觉感受器,毛细胞 声波由外耳道进入,引起中耳鼓膜振动,然后依次引起中耳3块听小骨的振动,从而引起内耳耳蜗内淋巴液的振动,于是带动

17、基底膜振动并使毛细胞兴奋,产生神经冲动。这种冲动通过听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一)肤觉,触压觉 温度觉 痛 觉,(二)嗅觉和味觉 (三)机体觉 (四)动觉和静觉,第三节 感觉现象,一、适 应 由于一个稳定的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二、后 像 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在头脑中仍保留一个短暂时间的现象。,三、对 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四、疲 劳 持久或过度的活动使有机体产生不舒适及工作效率降低的现象。 五、掩 蔽 对一个刺激的感受性因另一个刺激的存在而降低的现象。,第四节 感觉理论,一、色觉理论 二、音高听觉理

18、论,(一)三色说,杨赫三色说认为,个体有三种基本色觉:红、绿、蓝。与此相对应在视网膜上有三种锥状细胞,分别含有三种不同的光化学物质,其中每种光化学物质分解都可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分别引起红色、绿色、蓝色的感觉。当三种锥状细胞同时产生同等程度的兴奋时,则引起白色的感觉。三种锥状细胞按比例兴奋,则引起各种色觉。,(二)拮抗说,由德国生理学家黑灵于1878年提出。他假设视网膜中存在三对相互拮抗的视素,即红绿、黄蓝、白黑视素。它们通过同化作用(合成)和异化过程(分解)产生6种基本色觉。在红光刺激下,红绿视素分解,产生红色感觉;在绿光刺激下,红绿视素合成,产生绿色感觉。在黄光作用下,黄蓝视素分解,

19、产生黄色感觉;在蓝光作用下,黄蓝视素合成,产生蓝色感觉。白光刺激下,白黑视素分解,产生白色感觉;没有光刺激时,黑白视素合成,产生黑色感觉。,(一)频率理论,电话说: 认为声波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其频率与声波的频率相同,而且,基底膜的振动频率决定了听神经纤维发放冲动的频率,这就如同打电话一样。,神经齐射说 认为当声波频率在400赫兹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发放冲动的频率与声波频率相对应。声波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做出对应的反应,于是多个神经纤维联合依次发放冲动,就像一排大炮依次发射一样,如此就可反应较高的频率。,(二)地点理论,共振说 由赫尔姆霍兹提出。他认为不同频率声音引起基底膜上

20、不同部位的振动。基底膜由长度不同的大量横纤维组成,所以基底膜上不同部位有不同长度的横纤维。如果外界有一东西的振动频率和基底膜上某一横纤维有一种共振关系,那么只要外边声音一响,该长度的横纤维就产生共振。长的横纤维振动频率低,短的横纤维振动频率高。,行波理论 认为声波传到内耳,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传播,振幅也随之增大。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声波的频率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从而实现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析。,第一节 知觉的概述,一、什么是知觉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21、(一)定义:,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过程。,(二)感知觉的关系,1、联 系: 都是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同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 2、区 别: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孤立的、无组织、无界限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关系的有组织、有界限的整体的反映。 一般说来感觉仅依赖于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则依赖于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 感觉的产生主要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而知觉还受动机、兴趣、需要、记忆、言语、思维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知觉的选择性 把少数事物从

22、背景中区分出来,从而对它们作出清晰的反映。 知觉的整体性 将知觉对象中的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分(或属性)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知觉的理解性 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理解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第二节 知觉的种类,一、空间知觉 二、时间知觉 三、运动知觉,形状知觉 距离知觉 大小知觉 方位知觉,1、轮廓与图形,图形是视野中的一个面积,它是借助可见的轮廓而从其余部分分离出来。 所谓轮廓,就是物体或图形的外形线。,2、图形组织:,接近性原则 封闭性原则 相似性原则 良好连续性原则 对称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 简单性(良好图形)原则,

23、1、生理线索,晶状体和瞳孔调节 双眼辐合,2、单眼线索,遮挡、相对大小、线条透视、纹理梯度(结构级差)、空气透视、光线与阴影分布、颜色分布、运动视差。,3、双眼视差,时间标尺:,自然界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机体内部一些周期性生理状态,真动和真动知觉 似动现象 自动现象 动景运动 诱发运动 运动后效,第三节 知觉现象,一、错 觉 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二、后 效 指先前刺激的知觉歪曲了对后来刺激的知觉。,第四节 知觉理论,一、经验说、完形说和心理物理对应说 二、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三、模式识别中的模板匹配说和特征分析说,经验说:认为现在的

24、知觉受到了过去知觉经验的影响。 完形说:认为知觉不是由客观对象决定,而是由主体本身的脑的活动规律决定。 心理物理对应说:认为知觉就是临摹客观刺激的情况。,自下而上加工过程:又称为数据驱动过程。这种过程是从感受器提供的具体的感觉特性,即信息的最简单、最基本的“下级”成分开始,逐渐上升到较高级、综合的水平。 自上而下加工过程:又称为概念驱动过程。这种过程是由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强调知觉者已有的知识、经验、预期对知觉加工阶段和水平的制约。,模式识别:人怎样把外界的某一个图形识别为自己经验中的相应图形。 模板匹配说:认为模式识别是把输入刺激与已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模板相匹配以作出决定。 特征分

25、析说:认为刺激是一些基本特征的结合物,个体把刺激的基本特征与储存在记忆中的特征相匹配以作出决定。,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一、什么是记忆 二、记忆的生理机制 三、表 象 四、记忆的品质,(一)定义 记忆是过去经历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记忆包含三个环节: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定位说 潘菲尔德:认为记忆和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有关。 均势说 拉什利: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与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 突触生长说 艾克尔斯:认为人类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着神经突触的持久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一旦发生,记忆痕迹就会牢

26、固第存储在大脑中。 分子说 认为记忆是由神经元内的核糖核酸分子结构来承担的,由学习引起的神经活动,可以改变与之有关的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化学结构。,激素说 认为由于某些激素能使大脑更好地注意当前的输入信息,因而这些激素能够促进记忆的保持。 反响回路 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激作用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段时间。有人认为这种脑电活动的反响效应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一)含义: 表象是在头脑中出现的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二)特征 直观性 概括性 (三)表象的作

27、用,记忆的敏捷性 记忆的持久性 记忆的准确性 记忆的准备性,第二节 记忆的种类,一、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二、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三、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四、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五、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语词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形式,以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意义以及事物的关系等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动作记忆:以过去经历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一)瞬时记忆,1、含义: 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指保持时间在一二秒钟以内的记忆。,2、特点和规律:,进入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完全依据

28、它所具有的物理特征编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进入到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图像:0.251秒;声像:不超过4秒; 几乎进入感受器的信息都能被登记,但痕迹易衰退。只有当被登记了的信息受到特别的注意,该信息才被转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很快消失。,斯珀林:部分报告法,X G O K 高音调 J M R I 中音调 C U T C 低音调,(二)短时记忆,1、含义: 短时记忆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是指保持信息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2、特点,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勒发表了一篇论文,名叫神奇数7加减 2: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在该文中,他提出短时记忆的

29、广度为7 2个组块。组块又称意义单元,如字母、汉字、词等。也指将若干小单元联合成有意义的较大单元的信息加工。 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只有520秒,最长也不超过1分钟。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记忆痕迹衰退。另一个原因是干扰。 短时记忆是通过复述来保持信息的,并且通过复述的作用把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三)长时记忆,1、含义: 指信息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乃至数十年的记忆。 2、特点: 信息保持时间长。 容量似乎无限。 3、长时记忆的编码: 以语义编码为主,但也有听觉和视觉的编码。,内隐记忆: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却 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

30、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信息的无意识提取。内隐记忆不能用通常测量外显记忆的方法测量出来。 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的记忆。传统的记忆方法诸如自由回忆、线索回忆以及再认等所测得的记忆即为外显记忆。,图尔文:,情景记忆: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它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安德森:,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第三节 记忆过程,一、识 记

31、二、保 持 三、再认和回忆,(一)识记的种类,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二)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1、识记任务的影响(时间上、内容上) 2、活动性质的影响 3、识记材料的影响(性质、内容、数量) 4、识记方法的影响(归类或系统化、“组快”),(一)保持的特点,量的变化 质的变化 记忆回涨现象,(二) 遗忘,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错误地再认或回忆。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错误。,1、遗忘的原因,衰退说 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消失的结果。 干扰说 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

32、,记忆就能恢复。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识记或回忆起干扰作用。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识记或回忆起干扰作用。 压抑说 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提取失败理论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所需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学习的程度: 过度学习 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 系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2、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然后趋于平稳。,(一)再认,不能再认 错 认,1、回忆的种类 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 直接

33、回忆和间接回忆 2、联 想 接近律 相似律 对比律 因果律,(二)回忆,(三)再认与回忆的关系,都是过去经验的恢复,是信息提取的两种形式,二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保持程度上的不同。 一般说来,再认比回忆简单、容易。 但也有能回忆而不能再认的情况。,第四节 记忆理论,一、长时记忆的理论模型 二、元记忆理论的新发展,(一)网络模型,层次网络模型由奎林等于1968年提出。在该模型中,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 在该模型中,概念的特征被分级储存。在每一级概念的水平上,只储存该级概念独有的特征,而同一级各概念所具有的共

34、同特征则储存在上一级概念的水平上。 在该模型中,一个概念的意义决定于某种连线的模式,即一个概念的意义由该概念与其他概念和特征的关系来决定。,柯林斯等人用范畴大小效应证明了层次网络模型的假设。所谓范畴大小效应是指人们在判断一个简单的陈述句时,当谓语的范畴变大,判断句子所需的时间也增加的一种现象。 层次网络模型对语义记忆模型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该模型没有把概念间其他种类的关系如横向联系包括进来,并且分级储存在节省空间的同时增加了信息提取的时间。,(二)特征模型,集理论模型由梅耶于1970年提出。该模型将语义记忆看做是由许多集构成的,每个概念都由一集信息来表征。这些信息集可分为样例集和特征集。

35、样例集是指一个概念的一些样例,特征集是指一个概念的各种特征。 当要对一个句子的真伪进行判断时,如判断“金丝雀是鸟”,就可以分别搜索“金丝雀”和“鸟”的特征集,再对这两个特征集进行比较,根据它们的重叠程度作出判断。重叠程度高时,就作出肯定判断;重叠程度低时,就作出否定判断。,集理论模型能用两个概念的特征集的重叠程度来解释范畴大小效应,但却无法解释熟悉效应和典型性效应。 熟悉效应是指人们对较熟悉的句子判断较快的现象。 典型性效应是指对一个范畴或概念的典型成员的判断要快于对非典型成员的判断。,(一)元记忆的关键性特征,客体记忆:指通常所研究的对客体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的信息加工过程。 元记忆:指人对

36、自己客体记忆的认识、评价和监控。 监测作用:信息流方向是从客体记忆流向元记忆。其基本特点是元记忆从客体记忆获得信息,从而改变元记忆的状态。元记忆依据从客体记忆获得的信息,形成对客体记忆各种类型的主观判断或评价。在总体上可把监测分为两大类:回溯监测和前瞻监测。 控制作用:信息流方向是从元记忆流向客体记忆。其基本特点是元记忆控制客体记忆,从而改变客体记忆的加工状态。,(二)记忆过程中的监测与控制,识记之前:监测作用表现为EOL判断,控制作用表现为预先选定加工类型。 识记过程中,监测作用表现为JOL与FOK判断,控制作用表现在分配识记识记、选择适当的几个策略和确定何时终止识记过程上。 保持阶段:监测

37、作用表现为个体对遗忘的揣度和对不能回忆出项目的FOK判断上。控制作用表现为根据学习标准中规定的掌握程度,决定对在保持测验中回忆不出的项目还应再学习的程度,进而确定合适的重复学习。 提取阶段:主要表现为控制作用。,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一、思维及其特征 二、思维过程 三、思维形式 四、思维的品质,(一)含义 :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二)特征: 概括性 间接性,分析和综合 比较和分类 抽象和概括 系统化和具体化,概 念 把感知到的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

38、种思维形式,是思维最基本的单位。 判 断 是肯定或否定某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推 理 是根据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逻辑性,第二节 思维的种类,一、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 二、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三、常规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四、我向性思维与现实性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指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指利用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者头脑中的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指面对理论性质的任务,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求同思维:也称辐合思维,是指人们解

39、决问题的思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求异思维:也称发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而是从各种可能设想出发,求得多种正确的答案。 流畅性 变通性 独创性,动脑筋,想一想:,明明比兰兰高 平平比王华矮 明明比丁丁矮 兰兰比王华高 小松比丁丁高,请问谁最高,谁最矮?,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的方案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产生独特、创新产品的思维。,我向性思维:是指只受自我意象和情绪操纵,不按逻辑规则,光凭想象(主要是幻想或白日梦)所进行的无批判的、不受客观现实调节而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 现实性思维:是指在

40、思考问题时,从客观现实出发,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严格按照客观事物的逻辑关系进行的思维。,第三节 想 象,一、想象的概述 二、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预见作用 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代替作用,(二)想象的功能,一双丹凤三角眼, 两弯柳叶吊梢眉。 粉面含春威不露, 丹唇未启笑先闻。,(一)无意想象,梦 疾病引起的无意想象 药物引起的无意想象,指没有预定目的且不自觉产生的想象。,(二)有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且自觉产生的想象。 再造想象 根据语词、符号或图样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正确理解语言和各种标记的意义 丰富的表象储存

41、,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具有开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 幻 想 是一种与个人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理 想 空 想,第四节 思维理论,一、概念形成的理论 二、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三、问题解决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一)假设检验说,布鲁纳等人提出了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说。 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被试根据对实验材料的分析、综合及主试提供的反馈,提出了对概念的种种假设,当某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概念也就形成了。,(二)内隐学习说,内隐学习说认为,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

42、得的。 里伯等人的实验为上述观点提供了证据。他们的实验说明,当刺激结构高度复杂时,采用比较被动的、无意识的学习方式可能更有效。,以大量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合理地利用过去的经验 充分利用概念的变式 用正确的语言固定概念 形成概念的体现,并运用于实践之中,(一)什么是问题和问题解决,问 题: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处理而必须间接地用已有知识经验处理的情境。问题一般含义三个成分: 条 件 目 标 障 碍,问题解决:指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的认知操作活动,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有目的指向性 有操作序列 有认知操作,1、桑代克:试误说,桑代克认为,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动物一样,都是通

43、过多次尝试错误,最后找到问题答案的。对问题的解决就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迷箱实验”,(二)有关问题解决的学说,2、苛勒: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苛勒认为,动物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问题情境的一种“顿悟”,即通过对原来知识背景的改造,突然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尝试法 通过不断地尝试每一种可能的方法,并不断地改正错误,最后发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爬山法 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手段目的分析 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个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的方法。,(一)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河内塔”问题,心理学家把一些从未割过麦子的学生

44、分为两组,从麦地的边缘开始割麦子,并在麦地的中央插上红旗,作为目的地,看哪个组能先到达。在其中一组的前面,每隔三米就有一面绿旗,而在另一组的前面则没有。猜一猜,那一组会取胜呢? 前一组的目标被分成了若干个可望又可及的小目标。这样,每个小目标的完成,就是一次小小的成功,会增加人的自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割麦子比赛,爬山法的一个特点是它确定的原则是永远选择接近于目标的新状态。而在运用手段目的分析法时,人们为了达到目的,有时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有利于最终达到目标。,例子:,在一次欧洲篮球锦标赛上,保加利亚队与捷克斯洛伐克队相遇。在比赛的最后8秒钟,保加利亚队领先对手2分。可是

45、令人惊讶的是,保队忽然朝自家篮里投入一球,使比分成为平局。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保队必须赢5分才能出线。而当时他们只领先2分,要在8秒的时间里再赢3分几乎不可能,只有替对方投进一球打成平局。在加时赛中,他们赢得了6分,最终顺利出线。,反推法(逆向搜索) 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的方法,称为反推法或逆向搜索法。,(二)专门知识 (三)问题情境 (四)功能固着 (五)定 势 (六)证实偏见 (七)动机和情绪 (八)性格特征 (九)人际关系,动脑筋,想一想:,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个小孩,急促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

46、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第一节 言语的概述,一、语言和言语 二、言语和思维,语言:是由词汇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它包括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 言语: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某种语言的过程。,区 别:,二者属于不同学科研究的对象。一般来说,研究语言的科学是语言学,而言语则是心理学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言语是心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 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联 系 :,言语离不开语言。个体只有遵循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规则,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

47、感。 语言也离不开言语。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其交际工具的作用。,言语和思维是紧密相联的。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总是借助语词来实现。同样,言语也离不开思维的作用。一个人在与他人进行交际的过程中,时刻需要对他人的话进行理解和推测,这样才能理解他人的思想,推测他人的意图等等。 言语和思维是不同的。思维是人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过程,而言语却是使用某种语言来表述思维活动内容和交流思维活动结果的过程。,第二节 言语的种类,一、外部言语 二、内部言语,(一)口头言语,1、对话言语,是一种情境性的言语 是一种简略性的言语 是对话双方直接进行的交际 是一种反应性的言语,2

48、、独白言语,独白言语的支持物主要是自己谈话的主题和自己所说的词句; 独白言语是一种展开的言语; 独白言语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的言语活动。,随 意 性 计 划 性 展 开 性,(二)书面言语,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 言语结构具有不定型性,第三节 言语的知觉与理解,一、言语的知觉 二、言语的理解,(一)语音知觉,汉语语音的知觉 噪音对语音辨认的影响,(二)汉字字形的知觉,对字词的理解 对句子的理解 对说话着动机和意图的理解 推 理 语 境 图 式(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第四节 言语产生的理论,一、模仿说 二、强化说 三、生成语法说,该理论强调模仿在儿童获得言语中的作用。布朗等人用实验证明,儿

49、童是通过与成人,特别是母亲的交往过程而模仿着说话的。这表现为:一方面儿童以减缩的方式模仿成人的说话;另一方面,成人将儿童的言语加以扩展,为儿童提供了模仿的榜样。,斯金纳用操作性条件反射来解释人类的言语行为。他认为,言语行为向其他大多数行为一样,是一种操作行为,它是通过各种强化手段来获得的。如果孩子发出一种符合成人的发音规律的语言,说出一句符合成人的句法规则的话,就会得到成人肯定的反应:如点头、微笑或说“对了”等等。这些反应将提高孩子再次发出这种语音或说出这种语句的可能性,这是积极的强化。在强化作用的影响下,儿童学习了成人的言语模式,从而正确地使用语言。,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观点。深层结构是认识的内容,表层结构则是认识内容的表述。同样的深层结构可用不同的表层结构来表述;同样的表层结构,也可表述不同的深层结构。 他认为不同民族的人,表述同样的事实,就语言的深层结构来说是一样的。表层结构则服从于这个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