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关系和函数.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0747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PPT 页数:164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元关系和函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4页
二元关系和函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4页
二元关系和函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4页
二元关系和函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4页
二元关系和函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元关系和函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元关系和函数.ppt(1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二元关系和函数,基本要求:了解关系与集合之间的联系, 序偶与笛卡尔积, 二元关系的定义, 掌握关系图和关系矩阵, 关系的性质, 等价关系、相容关系及序关系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区别, 掌握集合的覆盖与划分及等价类的概念, 掌握关系的合成运算、逆运算和闭包运算。掌握函数的定义, 函数与关系之间的关系, 函数的性质, 复合函数与逆函数, 几个重要的函数。,重点:序偶与笛卡尔积, 关系的性质, 等价关系和等价类与集合划分的概念及其求证, 关系的合成、闭包运算, 相容关系和序关系。掌握函数的基本性质, 复合函数与反函数运算。 难点:正确地掌握关系的自反性、反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 等价

2、关系及其证明方法, 传递闭包的正确运算及证明。相容关系与序关系的相互区分。双射函数, 复合函数与反函数。,第四章 二元关系和函数,4.1 集合的笛卡尔积与二元关系 4.2 关系的运算 4.3 关系的性质 4.4 关系的闭包 4.5 等价关系和偏序关系 4.6 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4.7 函数的复合和反函数,4.1 集合的笛卡儿积与二元关系,一、有序对 定义4.1 由两个元素 x 和 y (允许 x=y )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成的二元组叫做一个有序对(也称序偶), 记作, 其中 x 是它的第一元素, y 是它的第二元素。 例: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有序对的性质: 1. 有序性:当 xy 时, 。

3、2.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例: = , 求 x, y。 解:3y 4 = 2, x+5 = y y = 2, x = 3,= x=u y=v,定义4.2 一个有序 n 元组(n3)是一个有序对, 其中第一个元素是一个有序 n-1元组, 一个有序 n元组记作:, 即 , xn 例: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 , 等, 都是有序3元组。 n 维空间中点的坐标或 n 维向量都是有序n元组。,二、笛卡尔积,定义4.3 设A, B为集合, 用A中元素为第一元素, B中元素为第二元素, 构成有序对, 所有这样的有序对组成的集合叫做A和B的笛卡儿积, 记作AB。符号化表示为 AB| xA y B 例:Aa, b

4、, B0, 1, 2, 则 AB, , , , , BA, , , , , ,问:如果A中有m个元素, B中有n个元素, 则 AB 和 BA 中都有多少个元素? 答:mn 个 若AB, 则有 xA 和 yB。 若AB, 则有 xA 或者 y B.,笛卡儿积运算的性质,1. 若A, B中有一个空集, 则它们的笛卡儿积是空集, 即 BA 2. 当AB且A, B都不是空集时, 有 ABBA 所以, 笛卡儿积运算不适合交换律。 3. 当A, B, C都不是空集时, 有 (AB)CA(BC) 所以, 笛卡儿积运算不适合结合律。,性质的证明,证明: A(BC)=(AB) (AC) 证:任取 A(BC) x

5、AyBC xA(yByC) (xAyB)(xAyC) ABAC (AB)(AC) A(BC) = (AB)(AC),例题,解: (1) 任取 AC xA yC xB yD BD,例: (1) 证明 A=B C=D AC=BD (2) AC=BD是否推出 A=B C=D ? 为什么?,(2) 不一定。反例如下: A=1, B=2, C=D=, 则 AC=BD 但是 AB。,笛卡儿积运算的性质,4. 笛卡儿积运算对或运算满足分配律, 即 A(BC) (AB)(AC); (BC)A (BA)(CA); A(BC) (AB)(AC); (BC)A (BA)(CA)。,证明 A(BC)(AB)(AC)

6、证: 对于任意的, A(BC) xAyBC xA(yByC) (xAyB)(xAyC) ABAC (AB)(AC). A(BC)(AB)(AC)。,例4.1 设A=1, 2, 求: (A)A 解:(A)A , 1, 2, 1, 21, 2 , , , , , , , ,例4.2 设A, B, C, D为任意集合, 判断以下等式是否成立, 说明为什么。 (1) (AB)(CD)(AC)(BD); (2) (AB)(CD)(AC)(BD); (3) (AB)(CD)(AC) (BD); (4) (AB) (CD) (AC) (BD)。,解:(1) 成立。因为对于任意的 , (AB)(CD) xAB

7、 yCD xAxB yCyD AC BD (AC)(BD) (2) 不成立。举一反例如下: 若AD, BC1 则有:(AB)(CD)BC, (AC)(BD)。 (3) 和 (4) 都不成立,例4.3 设A, B, C, D为任意集合, 判断以下命题的真假。 (1) 若AC且BD, 则有ABCD。 (2) 若ABCD, 则有AC且BD. 解 (1) 命题为真。请思考:为什么? (2) 命题为假。当AB时, 或者A且B时, 该命题的结论是成立的。但是当A和B之中仅有一个为时, 结论不一定成立, 例如, 令ACD, B1, 这时ABCD, 但 BD。,定义4.4 设A1, A2, , An是集合(n

8、2), 它们的n阶笛卡儿积, 记作A1A2An, 其中 AlA2An | x1Alx2A2xnAn 例: A=a, b, 则 A3=, , , , , , , ,三、二元关系的定义,所谓二元关系就是在集合中两个元素之间的某种相关性。 例:甲、乙、丙三个人进行乒乓球比赛, 如果任何两个人之间都要赛一场, 那么共要赛三场。假设三场比赛的结果是乙胜甲、甲胜丙、乙胜丙, 这个结果可以记作 , , , 其中表示 x 胜 y 。它表示了集合甲, 乙, 丙中元素之间的一种胜负关系。,例:有A, B, C三个人和四项工作, , , , 已知A可以从事工作, , B可以从事工作, C可以从事工作, 。那么人和工

9、作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记作 R, , , , 这是人的集合A, B, C 到 工作的集合, , , 之间的关系。,定义4.5 如果一个集合为空集或者它的元素都是有序对, 则称这个集合是一个二元关系, 一般记作R。 对于二元关系R, 如果R, 可记作 xRy; 如果R, 可记作 x y。,四、从A到B的关系与A上的关系,定义4.6 设A, B为集合, AB的任何子集所定义的二元关系称作从A到B的二元关系, 特别当AB时, 则叫做A上的二元关系。 关系 RAB, R 是从A到B的二元关系 关系 RAA, R 是A上的二元关系 计数 A上有多少个不同的二元关系? |A|=n |AA|=n2 |P(AA

10、)|=2n2 每一个子集代表一个A上的关系, 共 2n2个关系。,A上重要关系的特例,对于任何集合A, 空集是AA的子集, 叫做A上的空关系。 定义4.7 对任意集合A, 定义: EA=| xAyA =AA 全域关系 IA=| xA 恒等关系,例:A=0, 1, 2, 则 EA, , , , , , , , IA, , 。,集合A上的常见关系,小于或等于关系:LA=|x, yAxy。 其中:AR 整除关系:DB=|x, yBx整除y, 其中:BZ* , Z*是非零整数集 包含关系:R|x, yAxy, 其中:A是集合族。,例:设 A=1, 2, 3, Ba, b 则 LA=, , , , ,

11、DA=, , , , ,例4.4 设Aa, b, R是P(A)上的包含关系, R|x, yP(A)xy 则有 P(A), a, b, A 。 R, , , , , , , , ,例:设A=1, 2, 3, 4, 下面各式定义的R都是A上的关系, 试用列元素法表示R。 (1) R= | x是y的倍数 (2) R= | (x-y)2A (3) R= | x/y是素数 (4) R= | xy,解: (1) R = , (2) R = , , (3) R = , , (4) R = EAIA = , , , , , , ,关系的表示,表示方式:关系的集合表达式、关系矩阵、关系图 关系矩阵:若A=x1,

12、 x2, , xm, B=y1, y2, , yn, R是从A到B的关系, R的关系矩阵是布尔矩阵 MR = rij mn, 其中 rij = 1 R。,关系图:若A= x1, x2, , xm, R是从A上的关系, R 的关系图是GR=, 其中 A为结点集, R 为边集, 如果属于关系R, 在图中就有一条从 xi 到 xj 的有向边。 注意:A, B为有穷集 关系矩阵适于表示从 A 到 B 的关系或者 A上的关系 关系图适于表示 A 上的关系,关系图GR,例:设A1, 2, 3, 4, A上的关系 R, , , , 求:R的关系矩阵MR和关系图GR 解:关系矩阵MR,4.2 关系的运算,一、

13、关系的基本运算 1、关系的定义域、值域和域 定义4.8 设 R XY, (1) R的定义域: dom R = x | y(R) X (2) R值域:ran R = y | x(R) Y (3) R的域:fld R = dom Rran R XY,dom R 是R的所有序偶的第一个元素构成的集合 ran R 是R的所有序偶的第二个元素构成的集合。 例:实数集R上的关系 S=|x,yRx2+y2=1, dom S = ran S = fld S = -1, 0,1。,例4.5 下列关系都是整数集Z上的关系, 分别求出它们的定义域和值域,(1) R1x, yZ xy; (2) R2x, yZ x2+

14、y2=1; (3) R3x, yZ y2x; (4) R4x, yZ x y=3。 解 (1) dom R1 ran R1Z。 (2) R2, , , dom R2ran R2 0, 1, -1。 (3) domR3Z ranR32z | zZ, 即偶数集 (4) domR4ranR4-3, 3。,从 A 到 B 的某些关系 R 的图解方法(不是R的关系图) 1. 用封闭的曲线表示 R的定义域(或集合A)和值域 (或集合B)。 2. 从 x 到 y 画一个箭头, 如果 R,R2,R3,2、关系的逆与合成、限制和象,定义4.9 F, G为任意的关系, A为集合, 则 (1) F的逆记作 F-1,

15、 F-1| F (2) F与G的合成记作 FG, FG | z(GF) (3) F在A上的限制记作 FA, FA | FxA (4) A在F下的像记作FA, FAran (FA),例:设 R=, , , S=, , , , 求:R1 , RS, SR 解:R1 = , , , RS =, , , SR =, , ,利用图示方法求合成,S,R,RS,S,R,SR,例4.6 设F, G是N上的关系, 其定义为 F = | x, yNy = x2 G = | x, yNy = x + 1。 求:G1 、FG、GF、F1, 2、F1, 2 解:(1) G1 = | x, yNy = x -1 =, ,

16、 , , , (2) FG = |z (GF) = | z (z = x +1 y = z2 ) = | x,yNy = (x +1)2,(3) GF = | z(FG) = | x,yN y = x2 +1 (4) F1,2=, (5) F1,2= ran (F1,2) = 1,4 注:合成运算不满足交换律, 即对任何关系F、G, 有 FGGF,定理4.1 设F、G、H是任意的关系, 则有 (1) (F1)1 = F (2) dom F1 = ran F, ran F1 = dom F (3) (FG)HF(GH) (4) (FG)1 = G1F1 如何证明 ?,二、关系运算的性质,证:(1

17、) 任取 , 由逆的定义有 (F1)1 F1 F (F1)1 =F (2) 任取 x, xdom F1 y(F1) y(F) xran F dom F1 = ran F 。 同理可证 ran F1 = dom F 。,(3) 任取, (FG)H t(H FG) t (Hs (G)F) ) t s (H GF) s (Ft (HG) s (FGH) F (G H) (FG)H =F(GH),(4) 任取, (FG)1 (FG) t (GF) t (F1G1) G1F1 (FG)1= G1F1 #,定理 设R为A上的关系, 则有 RIA = IAR = R 证:任取, RIA t ( IA R)

18、t ( IA x=t R) R RIA = IAR = R #,定理4.2 设F、G、H为任意的关系, 则有 (1) F(GH) = FGFH (2) (GH)F = GFHF (3) F(GH) FGFH (4) (GH)F GFHF 注: 对不满足分配律 如何证明 ?,证:(1) 任取 F(GH) z ( (GH)F) z (GH)F) z (GF)(HF) z (FG) z (FH) FGFH FGFH F (GH) = F GF H 同理可证 (2) (FG) H = F GF H,(3) 任取 F(GH) t (GH) F ) t (G) F ) t (GF) (HF) ) t(GF

19、) t(HF) FG FH FGFH F (GH) F GF H 同理可证 (4) (FG) H F GF H #,三、A上关系的幂运算,定义4.10 设 R 为A上的关系, n为自然数, 则 R 的n次幂规定如下: (1) R0=| xA (2) Rn=Rn-1R, n1 由定义知: 对A上的任何关系R1, R2都有: R10=R20=IA 对A上的任何关系R恒有: R1=R0R=RR0=R,例4.8 设 A = a, b, c, d, R = , , , , 求:R的各次幂。,关系幂Rn的求法,有穷集A上给定关系 R, 如何求 Rn ? 1. 集合运算:逐个计算R2=RR, R3= R2R

20、, 2. 关系矩阵:设R的关系矩阵为 M , 计算关系矩阵的积 M*M, 在两个矩阵相乘时, 第 i 行第 j 列的元素 rij 满足下式(i, j=1, 2, 3, 4) rij = ri1 r1j + ri2 r2j + ri3 r3j + ri4 r4j 此处 + 是逻辑加, 即 0+0=0, 0+1=1, 1+0=1, 1+1=1,关系幂Rn的求解方法,3. 关系图:对R的关系图G中的任何一个结点x, 考虑从 x 出发的长为 n 的路径, 如果路径的终点是 y , 则在Rn的关系图中有一条从 x 到 y 的有向边。即: Rn,例4.8 设 A = a, b, c, d, R = , ,

21、 , , 求:R的各次幂。 解:R与R2的关系矩阵分别为,同理, R0=IA, R3和R4的矩阵分别是:,显然, M4=M2, 即 R4=R2。 因此:R2=R4=R6=, R3=R5=R7= 对于有穷集A, A上关系 R 的不同幂只有有限个。,R0, R1, R2, R3, 的关系图如下图所示,四、幂运算的性质,定理 设A为n元集, R是A上的关系, 则存在自然数 s, t , 使得 Rs=Rt。 证:R为A上的关系, 由|A|=n, A上的不同关系只有2n2个。 当列出R的各次幂:R0, R1, R2, R2n2, 必然存在自然数 s, t 使得 Rs=Rt。 # 对于有穷集合A上的关系R

22、, R的不同幂只有有限个。,四、幂运算的性质,定理4.3 设 RAA, 且m, nN, 则 (1) RmRn = Rm+n, (2) (Rm)n = Rm n。 证:用归纳法证明,证:(1) 对于任意给定的 mN, 对 n 进行归纳 若 n=0, 则有:RmR0= RmIA= Rm=Rm+0 假设 n=n 时成立, 即RmRn = Rm+n, 则当 n=n+1时, 有 RmRn+1 = Rm (RnR) = (RmRn) R = Rm+n R = Rm+n+1 由归纳法知, 对一切 m, nN 有 RmRn = Rm+n (2) 对于任意给定的 mN, 对 n 进行归纳 若 n=0, 则有:(

23、Rm)0= IA= R0= Rm0 假设 n=n 时成立, 即(Rm)n = Rm n, 则当 n=n+1时, 有 (Rm)n+1 = (Rm)nRm = (Rm n) Rm = Rm n+m = Rm(n+1) 由归纳法知, 对一切m, nN有 (Rm)n = Rm n。,关系是集合, 故第三章所定义的集合运算对关系都适用。 规定 关系运算中逆运算优先于其它运算 所有的关系运算都优先于集合运算,运算的优先顺序,4.3 关系的性质,关系的性质是指集合中二元关系的性质, 这些性质扮演着重要角色, 下面将定义这些性质, 并给出它的关系矩阵和关系图的特点。 设R是A上的关系, R的性质主要有以下5种

24、: 自反性、反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 传递性,一、关系性质的定义,令RAA, 则 R是自反的 (x)( xAR ) R是反自反的 (x)( xAR ) R是对称的 (x)(y) ( x, yARR ) R是反对称的 (x)(y) (x, yARRx=y) 关系R是传递的 (x)(y)(z) (x, y, zARRR,例:设A=1, 2, 3, R1, R2, R3是A上的关系, 其中 R1, R2, , , R3 问:R1, R2和R3是否为A上的自反或反自反关系? 解: R2是自反的; R3是反自反的; R1既不是自反的也不是反自反的。 自反与反自反关系的关系矩阵、关系图有何特点?,注意

25、:任何一个不是自反的关系, 未必是反自反的;反之, 任何一个不是反自反的关系, 未必是自反的。 存在既不是自反的也不是反自反的二元关系。,例:设A1,2,3, R1, R2, R3和R4都是A上的关系, 其中 R1, , R2, , R3, , R4, , 问:R1, R2, R3和R4是否为A上对称和反对称的关系? 解:R1既是对称也是反对称的。 R2是对称的但不是反对称的。 R3是反对称的但不是对称的。 R4既不是对称的也不是反对称的。 对称与反对称关系的关系矩阵、关系图有何特点?,例:设A1, 2, 3, R1, R2, R3是A上的关系, 其中 R1, , R2, , R3 问:R1,

26、 R2和R3是否为A上的传递关系? 解:R1 和 R3 是A上的传递关系, R2 不是A上的传递关系。,二、关系的性质与关系矩阵、关系图的关系,通过上面几个实例, 看出: 若A上关系R是自反的, 则MR中主对角线上元素全为1(rii=1), 而GR中每个结点都有环; 反之亦然。 若A上关系R是反自反的, 则MR中主对角线上元素全为0(rii=0), 而GR中每个结点都无环; 反之亦然。, 若A上关系R是对称的, 则MR是对称矩阵(rij=rji), 而GR中任何两结点若有弧必成对出现; 反之亦然。 若A上关系R是反对称的, 则MR中以主对角线为对称元素不能同时为1(若rij=1(ij), 则有

27、rji=0), 而GR中若两结点间有弧不成对出现; 反之亦然。, 若A上关系R是传递的, 则MR中若rij=rjk=1, 则 rik=1, 而GR中若有弧和则 必有弧; 反之亦然。 上述是正确的, 但不易从MR和GR中判定关系R传递性。, 任何集合上的相等关系是自反的、对称的, 反对称的和传递的, 但不是反自反的。 整数集合Z中, 关系是自反的、反对称的和传递的, 但不是反自反的和对称的。关系是反自反的, 反对称的和传递的, 但不是自反的和对称的。,常见关系的性质, 非空集合上的空关系是反自反的, 对称的, 反对称的和传递的, 但不是自反的。 空集合上的空关系则是自反的, 反自反的, 对称的,

28、 反对称的和传递的。 非空集合上的全域关系是自反的, 对称的和传递的, 但不是反自反的和反对称的。,例:设A=1, 2, 3, 判断下列关系的性质。 R1=, , , R2=, , R3=, R4=, , R5= R6=, , 解:R1自反, 传递。 R2 对称, 反自反, 不传递。 R3 不自反, 不反自反, 对称, 反对称, 传递。 R4 反对称, 反自反。 R5 对称, 反对称, 传递。 R6 不对称, 不反对称, 反自反, 不传递。,设R1和R2是集合A上的关系, 它们具有某些性质, 那么, 在它们经过、 等运算后得到的新关系是否具有原来的性质呢? 可以证明以下结论:,三、集合运算对关

29、系性质影响,可以证明以下结论:,1. R1、R2为A上的自反关系, 则 R1R2、R1R2仍为A上的自反关系。 2. R1、R2为A上的反自反关系, 则 R1R2、R1R2、R1R2仍是A上的反自反关系。 3. R1、R2为A上的对称关系, 则 R1R2、R1R2、R1R2仍保持其对称性。 4. R1、R2为A上的反对称关系, 则 R1R2、R1R2仍保持其反对称性, 但R1R2则不一定。 5. R1、R2是上的传递关系, 则 R1R2仍为A上的传递关系。,对于保持关系性质的运算, 都可以经过命题演算的方法给出一般的证明。 对于不保持关系性质的运算, 都可举一反例说明。,例:设R1、R2为A上

30、的对称关系, 证明:R1R2也是A上的对称关系。 证:对任意的, R1R2 R1R2 R1R2 ( R1, R2对称) R1R2 R1R2是A上的对称关系。,四、关系性质的等价描述,定理 设R为A上的关系, 则 (1) R在A上自反的 当且仅当 IAR (2) R在A上反自反的 当且仅当 RIA= (3) R在A上对称的 当且仅当 R=R-1 (4) R在A上反对称的 当且仅当 RR-1IA (5) R在A上传递的 当且仅当 RRR,(1) R在A上自反的 当且仅当 IAR,必要性。设R是自反的, 证 IAR 任取, R是A上自反的, 必有: IA x, y A x=y R 从而证明了 IAR

31、 充分性。设 IAR, 证R是自反的 任取x, 有: xA IA R 因此 R 在A上是自反的。,(2) R在A上反自反的 当且仅当 RIA=,必要性。设 R是反自反的, 证 RIA= 用反证法。设RIA, 必存在RIA 。 由于IA是A上的恒等关系, 从而推出 xAR。 这与R在A上是反自反的相矛盾。 充分性。设 RIA= , 证 R是反自反的 任取x, 则有: xA IA R 从而证明了R在A上是反自反的。,(3) R在A上对称的 当且仅当 R=R-1,必要性。设R是对称, 证 R=Rc 。 任取, 有: R R ( R对称) R-1 R=R-1 充分性。设 R=R-1 , 证R是对称的。

32、 任取, R=R-1 R R-1 R R在A上是对称的。,关系的性质三种等价条件,4.4 关系的闭包,闭包运算是关系运算中一种比较重要的特殊运算, 是对原关系的一种扩充。 在实际应用中, 有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给定的某个关系不具有某种性质, 要使其具有该性质, 就需对原关系进行扩充。 闭包运算是关系上的一元运算, 其目的是构造一个新关系是包含该关系且具有某种性质的最小关系。,定义4.11 设R是A(A)上的二元关系, R 的自反 ( 对称、传递 ) 闭包是A上的关系R, 且R 满足以下条件: R是自反的(对称的、传递的) R R 对任何自反(对称、传递)的关系 R , 若 R” R, 则 R

33、” R。 将R的自反、对称和传递闭包分别记为: r(R)、 s(R) 和 t(R) 。,一、闭包的定义,二、闭包的构造方法,定理4.4 设 R 是 A(A)上的二元关系, 则 r(R) = RIA s(R) = RR-1 t(R) = RR2 R3 P89 例 4.10,例 设A = a, b, c, d , R = , , , , 则R和r(R), s(R), t(R)的关系图如下图所示。,用关系图、关系矩阵求闭包的一般方法,1. 关系矩阵MR (1) Mr(R)= MR+E(E为单位矩阵, +为逻辑加) (2) Ms(R)= MR+ MR(MR的转置矩阵) (3) Mt(R)= MR+ M

34、R2+ MR3+ 注意: 在上述等式中矩阵的元素相加时使用逻辑加。,用关系图、关系矩阵求闭包的一般方法,2. 关系图GR r(R)的关系图:检查GR的每个顶点, 哪个结点上没有环就添加上一个环即可。 s(R)的关系图:将GR中的单向边全部改为双向边即可。 t(R)的关系图:依次检查R的关系图GR的每个结点 x, 把从 x 出发的长度不超过 n (|A|=n)的所有路径的终点找到。如果x到该结点无边, 就加上一条边即可。,定理1 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关系, 则 R是自反的 当且仅当 r(R)=R R是对称的当且仅当 s(R)=R R是传递的当且仅当 t(R)=R,三、闭包的主要性质,证:只证明,

35、 余下自证。 若R是自反的, 则由定义可知, R具有对R所要求的性质, 故 r(R)=R; 反之, 若r(R)=R, 则由前面定义知, R 是自反的。 # 由闭包的定义可以知道, 构造关系R的闭包方法就是向R中加入必要的有序对, 使其具有所希望的性质。下面定理体现了这一点,定理2 设R1和R2是非空集合A上的关系, 且 R1R2, 则 1. r(R1) r(R2) 2. s(R1) s(R2) 3. t(R1) t(R2) 证: 1. 由闭包的定义 (1)、(2) 知:r(R2)是自反的, 且R2r(R2)。 R1R2, R1 r(R2) 又由闭包定义 (3) 知:r(R1) r(R2)。 类

36、似地可证明2和3。,定理3 设 RAA, 则 1. 若R是自反的, 则 s(R) 与 t(R) 也是自反的。 2. 若R是对称的, 则 r(R) 与 t(R) 也是对称的。 3. 若R是传递的, 则 r(R) 是传递的。,定理4 设 RAA, 则 rs(R) = sr(R) rt(R) = tr(R) st(R) ts(R),4.5 等价关系与偏序关系,一、等价关系的定义与实例 定义4.12 设R是非空集合A上二元关系, 若R是自反的、对称的和传递的, 则称R为A上的等价关系。设R是一个等价关系, 如果R, 称 a 等价于 b, 记作 ab。 由于R是对称的, a等价b即b等价a, 反之亦然,

37、 a与b 彼此等价。,鉴于空集合上的二元关系是等价关系, 是一种平凡情形, 因此, 一般讨论非空集合上的等价关系。 模m等价是Z或其子集上的等价关系, 并且是一类重要的等价关系。,例4.11 A=1, 2, , 8, P91 R = |x, yAxy(mod 3), 其中 xy(mod 3) 叫做 x 与 y 模 3相等, 即 x 除以 3 的余数与 y 除以 3 的余数相等。 关系图如下所示:,例4.11 A=1, 2, , 8, R = |x, yAxy(mod 3), 不难验证R 是 A上的等价关系。 (1) xA, 有xx(mod 3) R 是自反的 (2) x, yA, 若xy(mo

38、d 3), 则有yx(mod 3), R 是对称的 (3) x, y, zA, 若xy(mod 3), yz(mod 3), 则有xz(mod 3), R 是传递的,1. 等价类 定义4.13 设R为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 对 xA, 令 xR= y| yAxRy 则称 xR 为 x关于R的等价类, 简称 x的等价类, 简记为 x 。,二、等价类及其性质,例4.11 A=1, 2, , 8, R = |x, yAxy(mod 3), 前已验证 R 是A上的等价关系 则 A上模3同余等价关系的等价类: 1 = 4 = 7 = 1, 4, 7 2 = 5 = 8 = 2, 5, 8 3 = 6

39、= 3, 6,定理4.5 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 则 xA, xR是A的非空子集。 x, yA, 若R, 则 x=y。 x, yA, 若R, 则 xy=。 x | xA =A 利用非空集合A及其上等价关系可以构造一个新集合商集。,2. 等价类的性质,1. 商集 定义4.14 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 以R的所有等价类为元素的集合称为A关于R的商集, 记作 A/R , 即 A/R = xR| xA ,三、商集与集合的划分,该定义表明了, 与商集 A/R 有密切联系的概念是集合的划分。 如:设 A=1, 2, , 8, 则 A上模3同余等价关系的商集: A/R =1, 4, 7, 2

40、, 5, 8, 3, 6 A上恒等关系、全域关系的商集为: A/IA =1, 2, 3, 4, 5, 6, 7, 8 A/EA =1, 2, 3, 4, 5, 6, 7, 8,2. 集合的划分 定义4.15 设A为非空集合, 若存在一个A的子集族 ( P(A) 满足下面的条件: (1) (2) xy( x, y x y xy= ) (3) =A 则称 是A的一个划分, 称 中的元素为A的划分块。,例4.14 设 A=a, b, c, d, 给定1, 2, 3, 4, 5如下: (1) 1=a, b, c, d (2) 2= a, b, c, d (3) 3=a,b, c, a,d (4) 4=

41、, a,b, c,d (5) 5=a, b,c 问:哪些是集合A的划分? 解:1和 2是集体A的划分, 其余都不是。 为什么?,例4.15 设 A =1, 2, 3, 求A上所有的等价关系。 解:如下图, 先做出A的所有划分。,这些划分与A上的等价关系之间的一一对应是: 1对应全域关系EA, 5对应恒等关系IA, 2, 3和4分别对应于等价关系R2, R3和R4, 其中: R2 = , U IA R3 = , U IA R4 = , U IA,3. 商集与划分的对应关系,商集A/R就是A的一个划分, 不同的商集对应不同的划分。 任给集体A的一个划分, 如下定义A上的关系R: R=|x, yAx

42、与y在的同一划分块中 则R为A上的等价关系, 且等价关系R所确定的商集就是。 A上的等价关系与A的划分是一一对应,等价关系与划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表示方法也不同: 等价关系是序偶的集合, 划分是子集的集合 给定划分 , 求对应等价关系的方法: 设 =A1, A2, , Am是集合A的一个划分, 定义R为: R=|a, b Ai , i=1, 2, , m (即 R= A1A1A2A2AmAm) 则R是A上的等价关系, 且 = A/R。,1. 偏序关系的定义与实例 定义4.16 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关系, 若R是自反的, 反对称和传递的, 则称R为A上的偏序关系, 记作 。 设 是偏序关系,

43、, 则记作 x y, 读作“小于或等于”。 注意:这里的“小于或等于”不是指数的大小, 而是在偏序关系中的顺序性。,四、偏序关系,例:集合A上的恒等关系IA是A上的偏序关系。 实数集合上的小于或等于、正整数集上的整除关系、集合A的幂集P(A)上的包含关系是相应集合上的偏序关系。 包含关系, A B(常记: AB)是指A包含于B; 整除关系, 3 6 (常记: 3|6) 是指3整除6 若 R是A上的偏序, 则 R-1也是A上偏序。若用 表示 R, 则用 表示 R-1, 即 互为对偶。,定义4.17 一个集合A与A上的偏序关系R一起叫作偏序集, 记作 。 如: 整数集合Z和小于或等于关系构成偏序集, 集合A的幂集P(A)和包含关系构成偏序集。,2. 偏序集,定义4.18 设为偏序集, a, bA, 若a b 或 b a 成立, 则称 a与b 是可比的 若a b (即 a b ab ), 且不存在 cA使得 acb, 则称 b 盖住 a 。 定义可知, 在偏序集中, a, bA, 可能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