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一、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陨着市郊粮食规模经营的不断推进,传统人工直播作业方式,作业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作业质量参差不齐,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整建制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不相匹配。因此,寻求和推广新型的水稻栽培模式已成为进一步提升本市水稻综合产能,促进粮食生产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23年全市郊区水稻种植面积156.45万亩,其中水稻机械种植面积达到149.37万亩,机械化种植水平为95.47%o与主推品种相匹配,初步形成了杂交组合主要与机插栽培相匹配、常规品种主要与机械穴播相配套的种植格局,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目标。ffi1
2、水稻机插秧作业(三)提质增效情况据统计,2023年机穴播播种植面积95.33万亩,机穴播平均亩产为542.1公斤,较人工直播平均亩产增4.1公斤,增产0.19机机插稻推广面积53.01万亩,平均亩产达578.4公斤,较人工直播平均亩产538.0公斤,增产40.4公斤,增产7.5%。(四)技术获奖情况杂交粳稻“秋优金丰”、“花优14”机械化育播秧推广项目分别获2015年度上海市农委农技推广一等奖、2014-2016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水稻机械精量穴直播栽培技术获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二、技术要点(一)机械化育插秧栽培1 .核心技术一是硬盘机播育秧技术。围绕机插稻秧苗“匀、齐、
3、壮”的要求,全面推广应用硬盘机播育苗技术。主要包括全面推进规模化育秧点建设;品种与茬口合理搭配,坚持适期播种,正确掌握播量;叠盘暗化出苗和无纺布、防虫网覆盖技术。二是机插稻群体质量调控技术。按照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路线,坚持足穴栽插,构建合理群体起点;前期抓促苗早发,合理调控群体高峰;后期争足穗多粒,提高结实率,增加穗重。2 .配套技术一是“前促、中稳、后攻”的肥料运筹技术。在足施基面肥基础上,增加前期分.麋肥用量,注重氮、磷、钾养分平衡施用,促分篥早生快发;中期控制肥料用量,力求稳长,减少无效分蕖;后期视品种和叶色巧施穗肥,主攻大穰。二是干湿交替水浆管理技术。针对机插
4、稻苗小,栽后缓苗期长、高峰苗数少等特点,在采用浅水活棵的基础上,结合肥料运筹及天气变化等情况,全面推广干湿交替的水浆管理技术。三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主要包括育秧期采用无纺布和防虫网覆盖技术;大田期加强机插稻化学除草和病虫监测、防治技术等。(二)机械穴直播栽培1 .核心技术一是精细整地,沟系配套。采用“一耕一耙”或“二耕一耙”等方式实施播前机械耕作,力求田块平整一致;同时,针对不同机型,加强纵、横沟系的配套,有条件的区域加开中间“丰产沟”,有利出苗整齐和后续水浆管理。二是适时早播,正确掌握播量。结合当地茬口条件,常规稻品种力争在5月底至6月上旬播,亩播种量折净干谷3.54.O公斤,折芽谷4.
5、75.3公斤,穴距1214cm,亩播1.9万穴以上,基本苗力争达8.59.5万株;迟熟类杂交稻品种,5月中下旬播种,宜早不宜迟,亩播种量折净干谷1.82.0公斤,折芽谷2.52.7公斤,穴距1416厘米,亩播1.7万穴以上,基本苗力争4.55.5万株。三是加强前期化除措施落实,严防草害发生。根据种植田块的杂草基数和草相、草龄,有针对性选用防除药剂,采用播前或播后苗前“一封、一杀、一补”或“二封一补”的防除策略,结合农业综合防除措施的应用,有效防控草害发生。2 .配套技术一是合理茬口搭配和品种选择。对于早茬口田块(绿肥或冬耕休闲地),应选用生育期较长的中、迟熟晚粳类杂交品种,以充分利用早茬口早播
6、优势,发挥杂交稻增产潜力;对于中、晚茬田块(大小麦、油菜茬),宜选用生育期相对较短的早、中熟晚粳类常规品种,力求适期早播;对于迟熟小麦茬田块,宜选用早熟晚粳或中熟中粳类品种,以满足不同品种对生育期的需求,实现高产稳产目标。二是科学肥水管理,有效调控群体质量。宜采用“前促、中控、后补”的施肥策略,注重氮、磷、钾养分平衡施用,结合水浆管理,有效调控各阶段群体指标。常规稻品种基本苗9万左右,高峰苗36-40万,成槐率65%左右,有效穗数25-27万穗;杂交稻品种,基本苗5万左右,高峰苗32-35万,成穗率65与以上,有效穗数21-24万穗。三是注重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提倡专业化统防统治。三、适宜区域本技术模式适用于水稻生产区的应用。四、注意事项整地环节要符合机械化种植环节农艺要求,田间管理环节特别注意病虫草害的防治。五依托单位1、上海市农业机械鉴定推广站2、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