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基于快速响应的快速消费品配送.doc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3280344 上传时间:2019-08-07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750.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基于快速响应的快速消费品配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毕业论文-基于快速响应的快速消费品配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毕业论文-基于快速响应的快速消费品配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毕业论文-基于快速响应的快速消费品配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毕业论文-基于快速响应的快速消费品配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基于快速响应的快速消费品配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基于快速响应的快速消费品配送.doc(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摘要 快速消费品是一类特殊的商品,与耐用消费品有很大的不同,快速消费品消耗量大,消耗速度快,消费周期短,且很多快速消费品的消费具有季节性,且快速消费品的消费日益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等趋势,其销售渠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决定了快速消费品配送体系独特的特点及对快速响应配送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我国,配送物流业才刚刚起步,发展很不成熟,虽然近几年我国物流业发展很快,但在供求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我国的物流企业很多是由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在管理水平、技术力量及服务范围上还没有质的提高,真正实力超群、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为数不多。“多、小、弱、散、慢”是目前物流市场的整体状况。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与快

2、速消费品对配送的快速响应要求不相适应。 鉴于此,本文以提高快速消费品配送的快速响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为初衷,对快速消费品配送的快速响应客户需求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快速消费品及其配送的相关理论,以及快速消费品配送和快速响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并且还分析了快速消费品配送的快速响应能力的重要性;在深入地分析了当前我国快速消费品配送模式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对快速消费品配送模式的选择进行了决策分析;同时,将延迟策略运用到快速消费品配送的各个环节中;最后,对快速消费品作业流程以及作业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了优化和标准化,以求全面提高快速消费品配送的快速响应能力。关键词 快速消费品配送 快速响应 配送模式

3、 延迟策略 流程标准AbstractFMCG(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is a kind of special commodity,which isgreatly different from durable consumer goods.Its consumption and marketing channel keep changing rapidly,So logistics of FMCG has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it has high requirements to logistics service sup

4、pliersLogistics has experienced high development speed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but Chinas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still fall far behind the distribution demand of FMCGIn view of this,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find solution to improve the response speed of FMCGs distribution and

5、to make the FMCG enterprises more competitiveThis thesis apply quick response theory to consumer goods distributionFirst of all, this thesis expound relative theories about FMCG and its distribution and their researchs development,and figure out the importance of quick response ability in FMCGs dist

6、ributionThis thesis specialized study at the problemsthat exist in FMCG distribution market, and the FMCGS demands for quick response delivery. 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common delivery modes of FMCG and figure out how to choose the right mode,and then advance how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quick resp

7、onse by using postponement strategy. At the end, this thesis optimize and redesign the delivery processes of FMCG so as to achieve quick response to customers demands.Key words FMCG distribution quick response distribution mode postponement strategy process standardization目 录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8、.1研究的背景 11.2研究目的及意义 3 1.3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4第2章 快速消费品配送概述 5 2.1快速消费品概述 5 2.2配送的概述 6 2.3文献综述 62.4快速消费品配送的快速响应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12第3章 基于快速响应的快速消费品配送模式的选择决策 14 3.1我国快速消费品配送的需求分析 14 3.2快速消费品配送的特点及其对配送服务的要求 15 3.3快速消费品配送模式选择的关注重点 16 3.4快速消费品配送模式选择的步骤 17 3.5快速消费品配送模式的比较分析 17 3.6运用网络分析法(ANP)进行选择决策 25第4章 提高快速消费品配送响应能力的重要手段延

9、迟策略 324.1延迟策略的内涵 324.2延迟策略在快速消费品配送中的应用 33 4.3延迟策略在快速消费品配送中的定位 34 4.4快速消费品企业经营特点对延迟策略类型选择的影响 36 4.5快速消费品配送中可以运用的其它策略 37第5章 快速消费品配送作业流程的优化和标准化设计 39 5.1快速消费品配送的一般作业流程设计 39 5.2日用小杂品配送的标准化作业流程设计 40 5.3生鲜食品、副食品配送的标准化作业流程设计 40 5.4果蔬类农产品配送的标准化作业流程设计 43第6章 快速消费品配送作业流程各环节的优化与标准化设计 456.1进货与储存的优化与标准化设计 45 6.2订单

10、处理的优化与标准化设计 48 6.3流通加工的优化与标准化设计 50 6.4分拣与配货的优化与标准化设计 52 6.5配装与送货的优化与标准化设计 54第7章 案例分析:雅芳公司的基于快速响应的配送体系 57 7.1雅芳公司原有的配送体系 57 7.2雅芳公司新的基于快速响应的配送体系 58 7.3雅芳公司配送模式的决策分析 60 7.4雅芳公司配送策略分析 61结 论 63参考文献 65致谢 68个人简历 69第1章 绪论1.1研究的背景随着社会消费的不断增长,人们发现有很多消费品消费频次高,需要得复的使用与消耗,消费量特别大,生产企业主要通过规模的市场量来获得利润和价值,于是逐渐将这类商品

11、称为快速消费品。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快速消费品行业品种少、产量小、档次低,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必需,难以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改革开放以后,快速消费品行业率先对外开放,我国快速消费品行业进入快还发展期。现在,我国基本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快速消费品产业,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下面以占主导地位的食品业和日化工业分析我国快速消费品的发展情况。(1)食品工业 据统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食品工业保持着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发展,年平均增速绐终高于全国工业的年均增加值。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统计,截至2005年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658家,从业人员416.15万人,除农业以外的食品产业链

12、上的从业人员在5000万人以上,从1996年起,食品工业销售额连续居全国工业行业之首;2002年食品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2004年全国食品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07914亿元占全国工业经济份额的8.63%。调味品行业、休闲食品行业、糖果行业、冲调食品行业、方便面行业蓬勃发展。(2)日化工业 从市场规模看,中国日用化工市场仍处于增长期,赛迪顾问数据显示,与2003年相比,2004年受原材料上涨等因素影响,增长速度减缓,但因城乡居民消费拉动,仍有94%的市场增长率,市场规模达到1094亿元人民币,据赛迪顾问预测,2005年中国日化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214亿元人民币,增长率11.,以其中的化

13、妆品为例,据有关部门统计,改革开放20年来,化妆品市场的年销售额可达到800亿元.年递增12.9%左右。 其它类的快速消费品行业虽然发展历程不尽相同,但也具有相似的发展态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快速消费品市场几十年来一直走在发展的快车道上,人们对各种消费品的消费快还增长,快速消费品市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现代商业行态如大卖场、超市、便利店等几乎铺满了大小城市,很多农村也出现了各种中小型超市,各种形态的市场上商品丰富多彩。 根据全球领先的市场研究公司AC尼尔森发布的系列“放眼中国市场”报告,作为世界最具活力的快速消费品市场之一,中国快速消费品增长迅速,在AC

14、尼尔森进行全国监测的29个食品/饮料及其它品类当中,中国的零售市场在2001年取得了8%的增长率,2002年在多数主要的零售市场萎靡徘徊的时候,中国快速消费品的零售总额增长10%。AC尼尔森近期发布的2005年放眼中国市场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整体增长了七个百分点,30个主要品类当中有20个呈正增长,其中10个品类的增长率达到了两位数。酸奶/酸味奶以38%的增长率位列各品类销售额增长之首。其它增长最为迅猛的品类包括护发素(33%)和婴儿奶粉(23%)。AC尼尔森的零售研究同时表明,现代零售业态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快速消费品的迅猛增长。 快速消费品是一类特殊的商品,与耐用消费

15、品有很大的不同,快速消费品消耗量大,消耗速度快,消费周期短,且很多快速消费品的消费具有季节性,且快速消费品的消费日益呈现个性化,多样多等趋势,其销售渠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决定了快速消费品配送体系独特的特点及对快速响应配送能力有效的提高。在我国,配送物流业才刚刚起步,发展很不成熟,与快速消费品对配送的特殊要求不相适应。1.2研究目的及意义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提出的“速着生存”观念认为,世界正分成快者和慢者。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三大背景促使企业的经营战略从“以大求胜”转变为“以快求胜”。如果把企业看成一个资源转换系统,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来自于资源转换的数量,即规模,还来自于资源

16、转换的时间,即速度。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能否怜惜速响应市场需求已成为决定其成功乃至生死存亡的关键。 消费者对于快速消费品的需求越来越苛刻,不仅要求消费品有优良的质量、低廉的价格、良好的顾客服务,还要求能将消费品迅速的送到顾客手中。市场需求变化迅速,产品市场寿命不断缩短,市场机会稍纵即逝,留给企业思考和决策的时间十分有限。市场竞争的规律不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因此,对于行业竞争激烈且时效性非常强的快速消费品来说,实现快速响应配送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是未来至胜的关键。 就快速消费品的配送系统而言,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一个具备快速响应能力的配送体系。目前

17、,以快速响应为理念的技术在企业物流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柔性制造、延迟制造、准时制生产(JIT)、并行工程等,但这些技术多应用于企业的供应物流和生产物流,在配送物流阶段快速响应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很多快速消费品企业的配送物流系统庞大冗余,系统内部的组织机构衔接不够紧密,信息化程度不高,造成产销脱节、市场信息扭曲、市场响应缓慢等现象,严得削弱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及利润回报率,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初动的局面。因此,研究快速消费品配送体系快速响应能力的实现,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及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1.3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在总结前人对供应链管、物流配送以及快速消费品有关研

18、究成果的基础上,提高快速响响能力在快速消费品配送中的重要性,对并快速消费品配送模式的选择、并试图通过对快速消费品模式的全理选择配送策略的有效运用、以及对配送作业物流的优化和标准化设计,提高快速消费品配送的效率,提高快速响应能力。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有:(1)将快速响应理念应用到快速消费品配送中,指出快速响应大快速消费品配送中的重要性。(2)对快速消费品配送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基于快速响应能力对快速消费品配送模式进行选择决策,且将网络分析法应用到快速响应配送的决策过程中。(3)将延迟策略运用在快速消费品配送中,利用延迟策略提高快速消费品配送的响应能力。(4)对快速消费品配送的作用流程进行优化和标准

19、化,以提高快速消费品配送的效率。第2章 快速消费品配送概述2.1快速消费品概述 快速消费品( FMCG,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 ),提消费者消耗较快、需要不断重复购买的产品,典型的快速消费品包括日化用品、食品饮料、烟草等,药品中的非处方药(OTC)通常也可以归功于此类。还有另外的叫法是“包装消费品”( Packaged Consumer Goods)或PMCG (Packaged Mass Consumption Goods )或FMPG ( Fast Moving Package Goods ),顾名思义,产品经过包装成一个个独立的不单元来进行销售,更加着重包、

20、品牌化以及大众化对这个类别的影响。与快速消费品概念相对应的是“耐用消费品”( Durab1e Consumer Goods )通常使用周期较长,一次性投资较大,包括(但不限于)家用电器、家具、汽车等。快速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是相对的概念,很多原来属于耐用消费品的产品不断加入快速消费品的行列。 正因为快速消费品消耗较快,且需要不断重复购买,它关系到所有人群的日常生活,因此快速消费品有着全球最为广泛的市场,以及作球每年最大的购买金额。所以,快速消费品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市场。又因为其消耗快且技术门槛低,快速消费品市场无疑也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一般而言,快速消费品有如下的特点:快速消费品是日

21、常用品,针对消费者日常使用满足一些基本的需求,更加着得包装、品牌化以及大众化;快速消费品一般价格较低,属于公众生活必须或者快速普及类产品;消费周期短,周期一般不长于10周;消耗后需要及时补充;便利品,消费品一般习惯性的就近购买;视觉化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很容易受到卖声气氛的影响;品牌的忠实程度不高,消费者容易购买同一类产品中的不同品牌。 根据快速流通消费品的零售监测权威AC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的分类,快速流通消费品包括食品饮料类和非食品品类:1)食品饮料类:婴儿谷麦类食品,饼干,有汽饮料/运动饮料,干脆不食,品香糖,婴儿奶粉,即溶咖啡,即食面,奶粉,麦乳精,酸奶/酸味奶等。2)非食品类:电池,洁

22、面产品,护发素,头发定型产品,家用清洁产品,杀虫剂,洗衣剂,香皂/沐浴露,剃须刀,刀片,妇女卫生产品,洗发水,鞋油,护肤品,牙刷,牙膏等。2.2配送的概述 配送的概忘原本是从日语中直接引用而来的,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既配又送,即按用户的订货要求,在物流节点进行分货、配货工作并将配好之货送交收货人。1991年,日本的物流手册对配送概述的描述是“面向城市内和区域内需要者的运输,称之为配送。”之后又进一步做出解释“生产厂到配送中心之间的物品空间移动叫运输,从配送中心到顾客之间的物品空间移动叫配送。” 2001年4月,中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给出了一个关于配送的规范定义:配送是“以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

23、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进送到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从物流来讲,配送几乎包括了物流所有的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个小范围中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2.3文献综述2.3.1快速消费品配送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配送领域的研究开始于对车辆优化问题的研究8。自Dantzig 和 Ramser 在1959年提出物流配送中的车辆路线问题(Vehic1e Routing Prob1em,VRP)以后,引发了诸如运筹学、应用数学、组合数学、图论与网络分析、物流科学、计算机应用、管理学以及运输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的极大重视,从而很快是配送问题成为这些学科的前沿和研究的热点。

24、Turnball ( 1989 ) 运用供应键理论对英国的食品和饮料行业的配送经营情况进行了研究。他指出通过配送业的开展可以减少食品和饮料行业流过环节,隆低产品的损耗和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当垂直一体化在社会的激烈竞争和企业寻优的过程中已逐渐失去了强劲生命力之即。横向一体化的供应键管理则可以帮助企业构筑优势互补的战略聪明,并具有相对的稳固性和择优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公工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配送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赢利,是企业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手段。因此,国外学者开始重视对物流配送的价值研究。Langley, Holcomb (1992)从创造顾客价值入手

25、分析了配送在创造产品价值中的重要作用配送组织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手段通过优化供应链的管理来更好地创造顾客价值35。Andraski.Joseph, Novack .Robert (1996)从产品、价格、促销、地点和人群等五个方面论述了配送可以促使商品增值的作用31。他们认为配送企业必须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来开展工作。配送企业的成功主要取决在上述五个方面的经营态度。这不仅在配送组织内部自身的营销态度,而且更在于顾客对配送组织的态度。因此,配送组织必须通过在这五个方面成功经营来激发顾客对其认可的态度。Dapiran. Peter, Lieb. Robert ( 1996 )从配送的

26、市场环境入手,研究了第三方物流配送在澳大利亚的发展情况,他指出第三方物流配送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其是增加企业的经营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32。Lieb. Robert、Miller.John (2002 )通过对美国50家大型企业的调查发现,这些大型企业的经营成本的节省在很大程度要归功于第三方配送业的开展,并且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公司已经通过第三方配送的方式来支撑其电子商务的开展36。他认为,在网络经济中,网上的虚拟运作与实际的物流配送相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新经济形态。 上述西方国家学者对配送对顾客的价值、成本利润价值和配送在新经济中的价值等方面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配送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27、它能够给企业创造出更好的利润,是企业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手段。因此,配送已不再是过去单纯的商品营销方式,而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手段。近年来,由于国内快速消费品行业快速发展,国内学者也开始对快速消费品配送进行了一些研究。 曹云( 1998 )对我国生鲜食品行业中的连锁配送和流通加工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他认为流通加工能够为连锁配送创造品牌效益。而连锁配送又为流通加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2。黄翥(2003)对我国的冷链体系建设进行了思考。他认为运用冷链设备可以减少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降低企业经营成本5。 沈伽 (1998 )从经济学角度对物流企业的经济规模和在现在规模下物流配送量的经济规模

28、进行了界定20。他认为长期成本曲线单位物流配送量成本的最小值与短期成本典线交点就是配送企业在理论上最大的经济规模,面现有规模下物流配送量的经济规模则是当边际收益等于零时所对应的物流配送企业的配送量。林桦(2003)对第三方物流配送进行了交易费用方面的研究。他认为建立第三方物流配送可以减少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和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实现了专用性资产的共有和交易手续的简化,从面最终实现了减少交易费用的目的9。武云亮、袁平红(2003)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我国产业中的第三方物流和网络化物流等组织进行了交易费用的理性分析23。他们认为虽然自营物流向第三方物流配送转化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必须趋势,但是必须根据

29、实际情况,不能无视客观经济规律而盲目的地发展第三方物流配送。 胡勇(2002)对我国食品零售业中的店铺直接进货、共同配送、一体化配送三种物流配送类型进行了研究分析10。李学军,王建(20020通过分析我国食品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共同配送模式的食品物流发展战略11。黎慧贞、马爱霞(2003)分析了物流配送在我国医药流通领域内的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和运作形。他们认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自建配送只是一种过度形式,如果其不利于公司的规模经营和资源优化配置,就可以将其外包第三方12。胡静、杨世民(2003)提出了在我国药品流通领域中应积极发展代理配送的新模式。他们认为发展代理配送将有助于降低药品流通

30、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6。王遐见(2004)针对我国粮食流通业入世以前所临的困境,提出了粮食流通业通过资产优化重组、技术改造、功能拓展和转换经营机制等途径,可以发展具有无限商机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21。赵家俊(2004)以物流配送体系为对象,论述了配送的基本原理、类型;归纳了配送的主要模式、组成、基本环节、工业流程;研究了配送合理化和配送方案优化的数学方法;对配送中心的功能、作用、作业流程、设施设备和选址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对智能配送体系的技术支持与人力支持、主要技术和设计做出了初步探索;特别分析了配送操作中的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还提出对物流配送体系操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

31、了只有系统化才能科学化30。刘联辉(2004)从配送活动微观运作、操作实物角度出发,紧紧围绕“配”与“送”两个基本职能,系统地对配送作业与管理进行了介绍,以指导企业配送作业与管理人员的业务工作。该文献的写作特色是采用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理论与实务相结合13。陈兵兵(2005)指出,快速消费品行业的供应链相对较长,运作节奏较其它行业要快,因此其供应键就要求必须具有快速的响应速度。该文提出了我国快速消费品行业供应链管理起步较晚,企业缺少优化的管理理念与工具,特别是信息化管理的工具,长期以来在上下游之间、甚至在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许多业务环节上都存在着脱节现象,因此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慢、运营成本高

32、,效益低、该文还提出了快速消费品行业供应键管理的几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要对配送进行优化,配送优化是对配送环节的业务进行合理化和改进,通过与供应商协同运作更好的进行订单履行,采用不同的订单接收与处理方式来完成配送订单处理,首先,需要跟据客户的配送需求,在考虑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利用模拟分析来制定配送计划、服务与运作策略,进而根据不同的策略和规模编排出接货、理货、挑选、分拣、出货与发运的计划,如果要涵盖配送加工,则需制定加工业务的计划与排程。这在些优化的计划指导下完成一系列的配送作业,同时需要以例外情况进行报警和处理3。刘洋(2005)指了目前中国的快速消费品行业存在信息协同性的问题,前方信息无

33、法及时传达到后方的生产商,从而做出生产计划。供应键上的企业之间、企业和各个部门之间和信息不共享,业务的不协同使信息滞后,导致人为的不确定性。单个企业或者部门的计划由于需求掌握不准,和缺少快速优化编制计划的工具,导致计划不准,编制速度快,以至于计划无法满足真实的市场需要变化,重排计划困难,响应速度慢,整个系统因为缺少好的数据而无法实现上下游的联合协同计划,在链上的各个环节上存来务务衔接失误和滞后,最后,该文指出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运用是快速消费品的行业行以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要结合物流化和信息化,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客理技术革新为导向,对快速消费品的各个生产要素和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整合14。2

34、.3.2快速响应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快速响应进行研究的文献很多,总的来说,这些文献可以分为四大类:(1)对于快速响应的概念辨析:尹得超等(2005)从客理学的角度给出快速响应的定义,并分析了快速响应的组织特征27。王秋华等(1999)提出了快速响应的“储备要素”型概念24;徐晓春等(2004)对快速响庆物流的涵义进行解释,认为快速反响物流是适应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而建立的一种为生产体系服务的物流体系,以达到消除浪费、节约时间、节约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目的23。Lin C.W.R等(2005)指出快速响应是一个带反馈的系统,系统内的成员结成动态联盟,利用信息技术满足顾客需求37。(2)关于快速

35、响应系统构建的研究:杨长辉(2004)给出了一个制造企业快速响应体系结构模型,从理论基础层、支撑体系层、使能层和核心层四个层次构架快速反应系统26;刘联辉等(2004)建立了企业快速响应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由管理供应商能力、产品质量状况、产品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财务状况、生产管理水平六个一级指标组成13。徐晓春等(2004)从生产模式、配送系统、信息网络、人务资源保障和物流环境四个方面提出建立服装企业快速相应物流系统相应的对策22;艾明晔等(1999)分析了企业快速响应能务的构成,认为快速响应能力包括环境分析能力、产品的迅速创新与加工能力、企业组织管理能力与核心能力1;能源等(2004)给出了

36、研究快速响应能力和三种视角,即从理论研究角度、信息化角度和技术创新角度对快速响应的不同内涵作出了全面的论述4。(3)还有一类文献是从操作层面出发研究具体的问题中如何实现快速响应。Hamish McMichael等(2000)给出了澳大利亚纺织、服装、鞋类行业务( TCF industry )运用快速响应的一个实例,并分析了实施快束应反带来的益处33;King R.E.等(1999)也给出一个美国化纤制造商集成其在墨西哥的采购物流供应链,实施快速被给和垂直集成制造商品粮( Virtically Integrated Manufacturer,简称VIM )的实例研究34;鲁其辉等(2004)研究

37、在供应链中同时引入快速应反(QR )和补偿策略( RP )既提能提高Paretod (指行动双方行动完成后,一方的收益不变或有所提高,另一方的收益提高),又能够提高服务水平,并建模分析了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系统采用QR和RP的四种组合对服务水平,期望卖出量、缺货量、残余量变化的影响18。(4)在快速反应物流管理方法研究方面,Bowersox 和Closs (2001)提到了以时间为基础的物流,他们提出延迟与集运可以减少物流时间19;雷小清(2004)指出缩短提前期,获取快速反应能力的途径是进行渠道管理,对渠道进行以时间为基础的业务流程重组,可用价值增值时间分析和薄弱环节分析的方法进行。我国对

38、快速反应策略、时基竞争研究比较系统全面的要数华中科技大学的马士华教授,他提出了供应链多阶响应周期的概念,并建模分析了供应链中的时间消耗特点,从供应链运作、物流管理、信息处理、供应链成员的合作等方面对缩短多阶响应周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5。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于快速消费品配送和快速响应的研究很多。但是却没有把快速响应与快速消费品配送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而快速响应能力对于快速消费品配送来说,却是极其得要的。2.4快速消费品配送的快速响应能力的重要性分析竞争、技术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导致竞争模式不断的发展,在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基于时间的竞争成为年代主流的竞争模式。Stalk(1998)在其时间竞

39、争优势的下一个资源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基于时间的竞争”一词41,该文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并获得了1989年McKinsey最佳论文奖。该文是最早发表的详细讨论基于时间的竞争问题的文章,文章描述了竞争模式的演变过程,并重点讨论了时间作为竞争优势关健资源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基于时间的制造、销售、配送、创新和战略的本质,并提出:日益激烈的竞争要求竞争者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引进新产品和扩大品种范围,导致今天最新的竞争模式的出现基于时间的竞争。基于时间的竞争要求在考虑产品质量和成本的同时,快速成响应客户需求并开发新产品,其本质是在生产和配送的各个环节压缩时间,从面形成在竞争优势上明显的资源。今天,顾客面对众多的选

40、择机会已经变得更加成熟而细致,对制造商和服务商提供的响应也丁分敏感了,只有基于时间竞争的企业才有能力满足这样的顾客需求,并对顾客需求的变化作出快速的响应,从而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状态。快速消费品是一类特殊的商品,快速消费品消耗量大,消耗速度快,消费周期短,且很多快速速消费品的消费具有季节性,这些决定了快速消费品配送对时间和速度的要求特别苛刻,在当今竞争异常激烈的快速消费品行业中,想要在竞争中免受淘汰,关求得发展,唯一的选择就是对快速消费品配送进行全面的业务流程优化,使其具备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能力。针对客户的需求,市场中有两种服务水平,第一种是进入市场必须具备的基本水平,即“资格服务水平”也

41、就是说在突破市场壁垒所必须达到的水平。在这种服务水平下提供的客户服务可以从任何一个提供者那里得到。然而,为发展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在这个城市或细分市场中发展一种服务组合,超过“资格水平”。一种方法是比其它竞争者更出色,另一种方法是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这时客户会认为所享受到的服务,“具有真正的价值”即“决定性服务”是因为这种竞争对服务者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使客户的感知度提高,以至于将该公司列为道选供应者。对于快速消费品这类特殊的消费品,如果快速消费品企业能够为用户提供快速响应配送服务的话,则相当于在“资格水平”上创造差异性服务,形成竞争优势。从客户服务的层面上来看,快速消费品配送系统的时间问题就是

42、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对于快速消费品企业来说,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不但可能使公司减少存货时间或周转时间,从而减少库存成本,它把企业配送作业的重点从根据预测和对存货储备的预期,转移到对客户需求做出反应方面上来,提高了企业完成配送作业和交付产品的能力。同时,还可能减少快速消费品过期变质等风险。因此,是否具备快速响应配送的能力是决定快速消费品企业在当今激烈的快速消费品行业竞争中成败的关键。第3章 基于快速响应的快速消费品配送模式的选择决策任何一个企业的配送效率的高低和其采取的配送模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章将对快速消费品配送模式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以便为快速消费品企业为实现其配送的快速响应能力而选择有利的配送

43、模式。3.1我国快速消费品配送的需求分析经过近20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已建立了一批融商流、特流、信息流为一体的现代化物流配送系统。但是,我国在配送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尤其是在近年来才快速发展起来的快速消费品行业的配送服务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对于快速消费品这种时效性很强的商品来说,目前存在的且急需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快速消费品配送的效率太低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我国大多数快速消费品企业都建立为怎么服务的配送体系,其业务量低,无法达到经济配送规模,并且其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落后,无法实现管理科学化、作业机械化、导致高成本、低效率,远远不能满足快速消费品这种对送达时间有特殊规定的商品的

44、要求。(2)快速消费品这类特殊商品对配送系统有着特殊的要求,快速消费品配送系统必须具备进货、分拣、加工、储存保管、运输、信息处理等功能。而目前,我国相当多的快速消费品企业的配送系统与传统的零售店仓库相差无几。其所建立的配送体系与传统的零售店仓库在功能目标、布局、作业流程、作业方式、管理办法等方面无明显差别,配送效率非常低。(3)很多快速消费品企业在建设配送系统时忽视对现代先进技术与管理的投入,且缺少对先进设备的使用,诸如商品条码确认电子扫描系统,商品选择组配系统和商品分送运输系统等,无法实现高效率配送作业。(4)大多数快速消费品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配送的准确

45、性与及时性非常差,而不能准确而及时的送达,对于快速消费品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快速消费品耗不起时间的拖延。 我国快速消费品配送的低效率问题凸现,因次,提高我国快速消费品配送的效率问题,增强我国快速消费品配送的快递响应能力,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3.2快速消费品配送的特点及其对配送服务的要求由于快速消费品自身个有的特征,其配送也具备与此相适应的特点,其一,快速消费品由于消费量大且比较稳定,对配送也相应有较大且稳定的需求。其二,快速消费品成配送成本较敏感,由于FMCG单品的价值较低,所能赚取的利润空间不大,制造商往往对配送成本极为关注。因此,很多生产商开始通过配送外包的方式降低配送过程中的成本,使得快速消费品行业成为采取配送外包方式最多的行业之一。其三,快速消费品的供应链环节多且非常复杂,末端配送成本高,需要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