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地理新星升起.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06882 上传时间:2019-08-10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颗地理新星升起.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一颗地理新星升起.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一颗地理新星升起.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一颗地理新星升起.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一颗地理新星升起.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颗地理新星升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颗地理新星升起.ppt(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颗地理新星的升起,著名地理学家林超教授在中山大学的成长和贡献,保继刚 司徒尚纪撰稿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2009年10月16日,前言,北京大学林超教授,早期就读于中山大学,先读哲学,后转攻地理学 中山大学作为我国近现代地理学一个摇篮,培养了一批重要的地理学家,林超教授即为其中一位。 值林超教授百年冥寿之际,追忆他在中山大学求学、教书育人,从事地理科学研究的感人业绩 纪念意义 科学价值。,汇报框架,林超 1938-1939年任中山 大学地理系第七任主任,林超教授(1909.4.131991.6.1),广东揭阳人,1926年考入岭南大学文科,受西式教育,英文水平尤有长进 1927年转入学

2、习哲学奠定哲学基础和过硬的文字功夫。,1929年秋中山大学地理系成立 林超旋即在哲学系肄业,以中大四年级学生身份,选修地理学课程,实际上成为地理系学生。,1.转攻地理学,克勒脱纳 W. Credner 1929-1931年任中山 大学地理系第一任主任,卞沙 W. Panzer 1931-1932年任中山 大学地理系第二任主任,中大地理系的创始人是德国地理学者W克勒脱纳(Wilhelm Credner)。两年后,另一位德国学者W卞沙继任。,林超得系主任克勒脱纳所尝识,1930年,提前毕业,时年22岁,即被聘为地理系助教兼兼英文翻译。,1.转攻地理学,2.云南考察崭露头角,1930年4月地理系组织

3、“云南地理调查团”,是民国时期我国地理界有组织的考察之始,影响深远,后被载入世界地理学史 。林超作为克勒脱纳一位助手,自始至终参加了这次考察。 绘成云南省中部地图民国十九年国立中山大学地理学系云南考察队之路线等地图,克勒脱纳用英文撰写民国十九年云南地理考察报告,共约7.5万字,悉由林超译成中文。不仅填补滇中地质、地形研究许多空白,而且在点苍山上发现冰川地形和冰湖。 克勒脱纳曾应中央大学校长(南京大学)朱家骅邀请,赴南京作这次考察科学报告从地理上观察片马问题,由林超做翻译,影响很大。 据曾昭璇教授之见,云南考察发现,不少是克勒托纳与林超一起确定的,如大理冰期即是。,林超个人主要成就,(1)云南热

4、带界线的划定,滇缅北段未定界地境之地理及政治问题,划出热带界线。 科学地解释“横断山脉”成因。,(3)考察报告的翻译,为其时不可多得的地理翻译人才也。,(2)滇缅北段未定边界政治地理问题研究,滇缅北段未定边境之地理及政治问题,2.云南考察崭露头角,3. 夯实区域地理学基础,1930-1933年,林超前后相随克勒脱纳、卞沙考察湖南衡山、东江罗浮山、江苏、浙江等地,后发表衡山地理考察、罗浮山区域之地理问题(卞沙著,林超译)、地理学系二十二年江浙旅行经过等论文或报道,区域地理特征和盘托出。 衡山考察,综合显示衡山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带性规律,更注意人类活动对环境干预的后果; 对罗浮山区域地理,指出山上大

5、面积草地为森林焚毁后演化而成; 与克勒脱纳同样认为,研究像罗浮山这样较大尺度的区域地理,应将其放在全广东至南中国范围内,为精到之见。,为他日后研究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这样庞大、复杂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4.出众的社会活动能力,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山大学师生率先成立抗日救亡团体,林超参加9月24日举行有2000多人参加的反日游行大示威,但不主张罢课,表现出更多的理性和讲究斗争艺术,深得同时在中山大学求学的黄秉维赞同。 1933年,林超辅助地理系主任带领四年级学生由广州到上海、南京、无锡、镇江、南通、杭州等地实习,历时一个多月。 1933年,多艘法舰先后入侵我南沙群岛,同年七月,轰动一时“

6、南沙九岛事件”, 掀起反对法国强占九岛高潮。林超发表法占九岛之经过及九岛之地理状况一文,澄清九岛位在南沙而不在西沙。 地理学季刊(后改地理集刊)的忠实读者和积极撰稿人,发表论文,传播地理信息。 他特别指出海珠桥对于“新市区之发展,为效甚大”,预言“将来珠江各段铁桥完成时,(广州)定可跻于世界各都之列也。”广州后来发展,验证了他的先见之明。,1,2,3,4,5.问道英伦,1934年,卞沙离开中大,林超考上庚款留学英国,进入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先师从瑞士地质学者Heim学习地质构造,后随地理学大师罗士培(Percy M.Roxby , 18801947)学习地理学。,1938年,林超以南岭之地理特性

7、及其在中国区划上之意义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 同年,论文通过,获得利物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夏天远涉重洋回到广州,出任中大地理系主任。,2,1,6.临危受命,跋涉云南,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中山大学西迁,林超身为地理系主任,充分发挥自己野外生存、考察的经验和出色的指挥才干,终于在1939年初到澄江复课。,林超讲授人文地理课,将野外调查放在最重要位置上,经常带领学生外出,影响整个中大地理系群体。,1940年初,中大理学院院长何衍璇离开中山大学,林超被任命为代理院长职务。未几,奉迁昆明新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史地系主任张印堂教授因该系缺乏教师,邀请林超到该校任教,林超遂离开中大到西南联大史地系工作。,1,2,7.小结,林超教授具中国传统地理学、文学和哲学修养,深厚国学功底和娴熟外语工具,成为地理系提前毕业第一人。 林超教授真正掌握地理学德国学派和中欧学派地理思想和方法的真谛,并在实际中应用,故无论在克勒脱纳的手下,还是留英和回国以后,都能以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独立的思考、不尽的探索与追求,特别是开创性的贡献,为地理界同仁称誉和崇敬。 林超教授重视和强调野外考察对地理研究教学具有特殊、不可替代的意义。,中山大学(含岭南大学)求学工作 前后共15年,奠定坚实地理学功底, 崭露头角。,1,2,3,关心后辈,教书育人,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