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教案4.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54001 上传时间:2019-08-16 格式:PPT 页数:101 大小:1.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化学教案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生物化学教案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生物化学教案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生物化学教案4.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生物化学教案4.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教案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教案4.ppt(10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4章,糖类代谢 carbonhydrate metabelism,糖在动物体内的一般概况 糖的分解供能 磷酸戊糖途径 葡萄糖异生途径 糖原 糖代谢各途径之间的关系,本章主要内容,一、糖的生理功能 1、能源 2、机体重要的碳源 3、细胞或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 4、糖的磷酸衍生物可以形成许多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如NAD+,FAD,ATP等,第一节 糖在动物体内的一般概况,血液中的葡萄糖。 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比较恒定,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主要受激素调控。 当来源去路,高血糖 糖尿 当来源去路,低血糖,血糖(blood sugar),第二节 糖的分解供能,概述 一、糖酵解 二、丙酮酸形成乙酰辅酶A 三

2、、柠檬酸循环 四、葡萄糖完成氧化产生的ATP,一、教学目的 掌握糖酵解途径的基本过程和糖酵解途径的几种关键酶及相关知识;学会计算糖酵解过程中ATP产生和消耗量;了解糖酵解的生理意义。掌握柠檬酸循环途径的主要步骤、关键酶及相关概念;了解丙酮酸形成乙酰辅酶A的基本过程,掌握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及基本概念;了解柠檬酸循环的生理意义及调控;掌握柠檬酸循环的主要特点;掌握葡萄糖完全氧化释放ATP数的相关计算。 。,二、重点、难点: 1.糖酵解途径的基本过程 2.柠檬酸循环途径的主要步骤、关键酶及相关概念。 3.葡萄糖完全氧化释放ATP数的相关计算。,葡萄糖在体内主要是分解供能,这个过程需要经过几十步

3、化学反应才完成,最终使含有6个碳的葡萄糖分解为3个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来供机体使用。 葡萄糖(6碳单位) 2个3碳单位 CO2 2 个2碳单位 三羧酸循环 CO 2 ATP CO2,一、糖酵解(糖的无氧氧化),(一)、糖酵解的反应过程 糖酵解(glycolysis)的定义 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酸(lactate)的过程称之为糖酵解。 * 糖酵解的反应部位:胞浆 * 糖酵解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pyruvate),称之为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 pathway)。 第二阶段 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一)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

4、酸葡萄糖,己糖激酶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ATP Mg2+ ADP,1.葡萄糖磷酸化成为6-磷酸葡萄糖: 葡萄糖进入细胞后首先的反应是磷酸化。磷酸化后葡萄糖即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而逸出细胞。催化此反应的是己糖激酶(hexokinase)。并需要Mg2+。这个反应基本上是不可逆的。 哺乳类动物体内已发现有四种己糖激酶同工酶,分别称为I至型。肝细胞中存在的是型,也称为葡萄糖激酶。它对葡萄糖的亲和力很低,Km值为10mmolL左右,而其他己糖激酶的Km值在01mmolL左右 它的特点是: 对葡萄糖的亲和力很低 受激素调控。, 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 6-磷酸果糖 磷酸己糖异构酶 6磷酸葡萄糖 6-磷酸

5、果糖 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 这是醛糖与酮糖间的异构反应,需要Mg2+参与的可逆反应。, 6-磷酸果糖转变为1,6-双磷酸果糖 6-磷酸葡萄糖激酶-1 6-磷酸果糖 1,6,双磷酸果糖 ATP Mg2+ ADP 6-磷酸果糖转变为1,6,双磷酸果糖: 这是第二个磷酸化反应,需ATP和Mg2+参与,是不可逆的反应。, 磷酸己糖裂解成2分子磷酸丙糖 醛缩酶 1,6,双磷酸果糖 磷酸二羟丙酮 + 3-磷酸甘油醛 磷酸己糖裂解成2个磷酸丙糖:,由醛缩酶催化,最终产生:2个丙糖,即磷酸二羟丙酮和3-磷酸甘油醛,此步反应可逆。, 磷酸丙糖的同分异构化 磷酸丙糖异构酶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6、 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是同分异构体. 上述的五步反应为糖酵解途径中的耗能阶段,1分子葡萄糖的代谢消耗了2分子 ATP,产生了2分子3-磷酸甘油醛。, 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3-磷酸甘油醛 1,3-二磷酸甘油酸 NAD+ Pi NADH+H+ 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醛的醛基氧化脱氢成羧基即与磷酸形成混合酸酐。该酸酐含一高能磷酸键。, 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激酶 1,3-二磷酸甘油酸 3 -磷酸甘油酸 ADP Mg2+ ATP 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释放高能键,使ADP磷酸化生成A

7、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 反应是可逆的, 2-磷酸甘油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烯醇化酶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H2O 2磷酸甘油酸转变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反应可引起分子内部的电子重排和能量重新分布,形成了一个高能磷酸键。,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丙酮酸, 并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ATP 丙酮酸激酶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 ADP AT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ATP和丙酮酸: 反应最初生成烯醇式丙酮酸,但烯醇式迅即非酶促转变为酮式。反应是不可逆

8、的。这是糖酵解途径中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二)丙酮酸转变成乳酸 乳酸脱氢酶 丙酮酸+NADH+H+ 乳酸+NAD+ 反应中的NADH+H+ 来自于上述第6步反应中的 3-磷酸甘油醛脱氢反应,二、糖酵解的调节 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途径3个调节点,分别受变构效应剂和激素的调节。,目 录,糖酵解的代谢途径,E2,E1,E3,目 录,糖酵解小结, 反应部位:胞浆 糖酵解是一个不需氧的产能过程 反应全过程中有三步不可逆的反应,目 录,二、糖酵解的调节,关键酶,调节方式,(二)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1. 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 2. 是某些细胞在

9、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 代谢活跃的细胞,如:白细胞、骨髓细胞,目 录,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第一阶段:酵解途径,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G(Gn),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丙酮酸,乙酰CoA,H2O,O,ATP,ADP,TAC循环,胞液,线粒体,目 录,二、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为乙酰CoA (acetyl CoA)。,总反应式:,目 录,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酶 E1:丙酮酸脱氢酶 E2: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 E3: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CO2,CoASH,NAD+,NADH+H+,5. NADH+H+的生成

10、,1. -羟乙基-TPP的生成,2.乙酰硫辛酰胺的生成,3.乙酰CoA的生成,4. 硫辛酰胺的生成,目 录,目 录,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AC)也称为柠檬酸循环,这是因为循环反应中的第一个中间产物是一个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由于Krebs正式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的学说,故此循环又称为Krebs循环,它由一连串反应组成。,所有的反应均在线粒体中进行。,三、三羧酸循环,* 概述,* 反应部位,NADH+H+,NAD+,NAD+,NADH+H+,GTP,GDP+Pi,FAD,FADH2,NADH+H+,NAD+,柠檬酸合酶,顺乌头酸梅,异柠檬酸脱氢酶,-酮戊二酸

11、脱氢酶复合体,琥珀酰CoA合成酶,琥珀酸脱氢酶,延胡索酸酶,苹果酸脱氢酶,目 录,小 结, 三羧酸循环的概念:指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反复的进行脱氢脱羧,又生成草酰乙酸,再重复循环反应的过程。 TAC过程的反应部位是线粒体,目 录, 三羧酸循环的要点 经过一次三羧酸循环, 消耗一分子乙酰CoA, 经四次脱氢,二次脱羧,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生成1分子FADH2,3分子NADH+H+,2分子CO2, 1分子GTP。 关键酶有:柠檬酸合酶 -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异柠檬酸脱氢酶, 整个循环反应为不可逆反应, 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 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起催化剂的作用,本身无量

12、的变化,不可能通过三羧酸循环直接从乙酰CoA合成草酰乙酸或三羧酸循环中其他产物,同样中间产物也不能直接在三羧酸循环中被氧化为CO2及H2O。,目 录,表面上看来,三羧酸循环运转必不可少的草酰乙酸在三羧酸循环中是不会消耗的,它可被反复利用。但是,,例如:, 机体内各种物质代谢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配合的,TAC中的某些中间代谢物能够转变合成其他物质,借以沟通糖和其他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目 录, 机体糖供不足时,可能引起TAC运转障碍,这时苹果酸、草酰乙酸可脱羧生成丙酮酸,再进一步生成乙酰CoA进入TAC氧化分解。,目 录,* 所以,草酰乙酸必须不断被更新补充。,草酰乙酸,其来源如下:,三羧酸循环

13、的生理意义 是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 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联系的枢纽; 为其它物质代谢提供小分子前体; 为呼吸链提供H+ + e。,目 录,H+ + e 进入呼吸链彻底氧化生成H2O 的同时ADP偶联磷酸化生成ATP。,四、有氧氧化生成的ATP,目 录,葡萄糖有氧氧化生成的ATP,此表按传统方式计算ATP。目前有新的理论,在此不作详述,目 录,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产能最主要的途径。它不仅产能效率高,而且由于产生的能量逐步分次释放,相当一部分形成ATP,所以能量的利用率也高。,目 录,有氧氧化的调节特点, 有氧氧化的调节通过对其关键酶的调节实现。 ATP/ADP或ATP

14、/AMP比值全程调节。该比值升高,所有关键酶均被抑制。 氧化磷酸化速率影响三羧酸循环。前者速率降低,则后者速率也减慢。 三羧酸循环与酵解途径互相协调。三羧酸循环需要多少乙酰CoA,则酵解途径相应产生多少丙酮酸以生成乙酰CoA。,目 录,四、巴斯德效应,* 概念,巴斯德效应(Pastuer effect)指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现象。,1简要写出糖的酵解途径(不必写出结构式)及相关酶类。 2简要写出柠檬酸循环的反应途径(不必写结构式)及相关的关键酶。 3简述柠檬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4一摩尔葡萄糖经糖的有氧氧化可生成多少ATP?具体如何计算的?,习题:,第三节 磷酸戊糖途径,一、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

15、程 二、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一、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磷酸戊糖途径的基本概念、反应特点; 了解磷酸戊糖途径的相关酶类;掌握磷酸 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掌握葡萄糖异生的 基本概念;掌握葡萄糖异生的反应途径及相 关重点酶;掌握乳酸循环的相关知识;掌握 糖异生作用的生理意义。了解糖原分子结构 的基本概况;掌握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 过程;掌握糖原代谢的调控及相关知识。熟 悉糖的各种代谢途径概况;熟悉糖代谢途径 的联系及相关知识。,二、重点、难点: 1.磷酸戊糖途径的基本概念、反应特点;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2.葡萄糖异生的基本概念;葡萄糖异生的反应途径及相关重点酶;乳酸循环的相关知识;掌握糖异

16、生作用的生理意义。 3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过程;糖原代谢的调控及相关知识。,目 录,* 概念,磷酸戊糖途径是指由葡萄糖生成磷酸戊糖及NADPH+H+,前者再进一步转变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目 录,* 细胞定位:胞 液,第一阶段:氧化反应 生成磷酸戊糖,NADPH+H+及CO2,一、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 反应过程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二阶段则是非氧化反应 包括一系列基团转移。,目 录,6-磷酸葡萄糖酸,5-磷酸核酮糖,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1. 磷酸戊糖生成,5-磷酸核糖,目 录,催化第一步脱氢反应的6-磷酸

17、葡萄糖脱氢酶是此代谢途径的关键酶。 两次脱氢脱下的氢均由NADP+接受生成NADPH + H+。 反应生成的磷酸核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产物。,G-6-P,5-磷酸核糖,NADP+,NADPH+H+,NADP+,NADPH+H+,CO2,目 录,每3分子6-磷酸葡萄糖同时参与反应,在一系列反应中,通过3C、4C、6C、7C等演变阶段,最终生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可进入酵解途径。因此,磷酸戊糖途径也称磷酸戊糖旁路(pentose phosphate shunt)。,2. 基团转移反应,目 录,5-磷酸核酮糖(C5) 3,5-磷酸核糖 C5,目 录,磷酸戊

18、糖途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目 录,总反应式,36-磷酸葡萄糖 + 6 NADP+,26-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6NADPH+H+3CO2,磷酸戊糖途径的特点, 脱氢反应以NADP+为受氢体,生成NADPH+H+。 反应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酮基和醛基转移反应,经过了3、4、5、6、7碳糖的演变过程。 反应中生成了重要的中间代谢物5-磷酸核糖。 一分子G-6-P经过反应,只能发生一次脱羧和二次脱氢反应,生成一分子CO2和2分子NADPH+H+。,二、磷酸戊糖途径的调节,*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此酶为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其活性的高低决定6-磷酸葡萄糖进入磷酸戊糖途径的流量。,此酶活性主要受N

19、ADPH/NADP+比值的影响,比值升高则被抑制,降低则被激活。另外NADPH对该酶有强烈抑制作用。,三、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一)为核苷酸的生成提供核糖,(二)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 代谢反应,(二)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1. NADPH是体内许多合成代谢的供氢体,2. NADPH参与体内的羟化反应,与生物合成或生物转化有关,3. NADPH可维持GSH的还原性,2G-SH G-S-S-G,NADP+ NADPH+H+,A AH2,第四节 葡萄躺异生作用,一、葡萄躺异生作用的反应途径 二、葡萄躺异生作用的调节 三、葡萄躺异生作用的生理意义 四、乳酸循环,目

20、录,糖异生(gluconeogenesis)是指从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部位,* 原料,* 概念,主要在肝、肾细胞的胞浆及线粒体,主要有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目 录,一、葡萄糖异生作用的反应途径,* 定义,* 过程,酵解途径中有3个由关键酶催化的不可逆反应。在糖异生时,须由另外的反应和酶代替。,糖异生途径与酵解途径大多数反应是共有的、可逆的;,糖异生途径(gluconeogenic pathway)指从丙酮酸生成葡萄糖的具体反应过程。,目 录,1. 丙酮酸转变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丙酮酸,草酰乙酸,PEP, 丙酮酸羧化酶(pyruvate carboxylase)

21、,辅酶为生物素(反应在线粒体),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反应在线粒体、胞液),目 录,目 录, 草酰乙酸转运出线粒体,目 录,丙酮酸,线粒体,胞液,目 录,葡萄糖异生途径所需NADH+H+的来源,糖异生途径中,1,3-二磷酸甘油酸生成3-磷酸甘油醛时,需要NADH+H+。,目 录, 由氨基酸为原料进行糖异生时, NADH+H+则由线粒体内NADH+H+提供,它们来自于脂酸的-氧化或三羧酸循环,NADH+H+转运则通过草酰乙酸与苹果酸相互转变而转运。,目 录,2. 1,6-双磷酸果糖 转变为 6-磷酸果糖,3. 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目 录,非糖物质进入糖异生的途径, 糖异生的原料转变成

22、糖代谢的中间产物, 上述糖代谢中间代谢产物进入糖异生途径,异生为葡萄糖或糖原,目 录,目 录,二、糖异生的调节,在前面的三个反应过程中,作用物的互变分别由不同酶催化其单向反应,这种互变循环称之为底物循环(substratecycle)。,目 录,三、糖异生的生理意义,(一)维持血糖浓度恒定,(二)补充肝糖原,三碳途径: 指进食后,大部分葡萄糖先在肝外细胞中分解为乳酸或丙酮酸等三碳化合物,再进入肝细胞异生为糖原的过程。,(三)调节酸碱平衡(乳酸异生为糖),*底物循环 在糖异生的反应中,一对由不同酶催化的正逆反应称为底物循环。 正常情况下,正逆反应不会同时活跃,若正逆反应以同样速度进行,将会造成A

23、TP的无效循环使体温升高。 现在认为,底物循环可能是放大代谢信号的一种手段。,目 录,四、乳酸循环(lactose cycle) (Cori 循环), 循环过程,葡萄糖,葡萄糖,葡萄糖,丙酮酸,乳酸,乳酸,乳酸,丙酮酸,血液,目 录, 生理意义, 乳酸再利用,避免了乳酸的损失。, 防止乳酸的堆积引起酸中毒。, 乳酸循环是一个耗能的过程,2分子乳酸异生为1分子葡萄糖需6分子ATP。,第五节 糖 原,一、糖原的合成 二、糖原的分解 三、糖原合成与分解调节,目 录,是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之一,是机体能迅速动用的能量储备。,糖 原 (glycogen),糖原储存的主要器官及其生理意义,1. 葡萄糖单元

24、以-1,4-糖苷 键形成长链。 2. 约10个葡萄糖单元处形成分枝,分枝处葡萄糖以-1,6-糖苷键连接,分支增加,溶解度增加。 3. 每条链都终止于一个非还原端.非还原端增多,以利于其被酶分解。,糖原的结构特点及其意义,目 录,一、糖原的合成,(二)合成部位,(一)定义,糖原的合成(glycogenesis) 指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组织定位:主要在肝脏、肌肉 细胞定位:胞浆,1. 葡萄糖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三)糖原合成途径,目 录,2. 6-磷酸葡萄糖转变成1-磷酸葡萄糖,这步反应中磷酸基团转移的意义在于:由于延长形成-1,4-糖苷键,所以葡萄糖分子C1上

25、的半缩醛羟基必须活化,才利于与原来的糖原分子末端葡萄糖的游离C4羟基缩合。,半缩醛羟基与磷酸基之间形成的O-P键具有较高的能量。,目 录,* UDPG可看作“活性葡萄糖”,在体内充作葡萄糖供体。,+,3. 1- 磷酸葡萄糖转变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1- 磷酸葡萄糖,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 uridine diphosphate glucose , UDPG ),目 录,4. -1,4-糖苷键式结合,目 录,* 糖原n 为原有的细胞内的较小糖原分子,称为糖原引物(primer), 作为UDPG 上葡萄糖基的接受体。,(四)糖原分枝的形成,目 录,目 录,二、糖原的分解,* 定义,* 亚细胞定位:胞

26、浆,* 肝糖元的分解,1. 糖原的磷酸解,糖原分解 (glycogenolysis )习惯上指肝糖原分解成为葡萄糖的过程。,2. 脱枝酶的作用,转移葡萄糖残基 水解-1,6-糖苷键,转移酶活性,目 录,目 录,3. 1-磷酸葡萄糖转变成6-磷酸葡萄糖,4. 6-磷酸葡萄糖水解生成葡萄糖,目 录,* 肌糖原的分解,肌糖原分解的前三步反应与肝糖原分解过程相同,但是生成6-磷酸葡萄糖之后,由于肌肉组织中不存在葡萄糖-6-磷酸酶,所以生成的6-磷酸葡萄糖不能转变成葡萄糖释放入血,提供血糖,而只能进入酵解途径进一步代谢。 肌糖原的分解与合成与乳酸循环有关。,目 录, G-6-P的代谢去路,G(补充血糖)

27、,G-6-P,F-6-P (进入酵解途径),G-1-P,Gn(合成糖原),UDPG,6-磷酸葡萄糖内酯 (进入磷酸戊糖途径),葡萄糖醛酸 (进入葡萄糖醛酸途径),小 结, 反应部位:胞浆,目 录,3.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总图,目 录,三、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这两种关键酶的重要特点: * 它们的快速调节有共价修饰和变构调节二种方式。 * 它们都以活性、无(低)活性二种形式存在,二种形式之间可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而相互转变。,目 录,调节有级联放大作用,效率高;,两种酶磷酸化或去磷酸化后活性变化相反;,此调节为酶促反应,调节速度快;,受激素调节。,1. 共价修饰调节,目 录,磷酸化酶b激酶,糖原合

28、酶,糖原合酶-P,磷酸化酶b,磷酸化酶a-P,磷蛋白磷酸酶抑制剂,目 录,2. 别构调节,磷酸化酶二种构像紧密型(T)和疏松型(R) ,其中T型的14位Ser暴露,便于接受前述的共价修饰调节。,* 葡萄糖是磷酸化酶的别构抑制剂。,第六节 糖代谢各途径之间的联系,糖在动物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有:糖原的合成和分解;糖酵解作用;糖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和糖的异生等。 它们中有释放能量的分解代谢,也有消耗能量的合成代谢。 这些代谢途径的生理功能不同,但又通过共同的代谢中间产物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构成一个整体(图4-12)。,糖代谢的第一个交汇点是6-磷酸葡萄糖,它把所有糖代谢途径都沟通了,通过它葡萄糖可转变

29、为糖原,糖原也可变为葡萄糖。各种非糖生成糖时都要经过它再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 。在糖的分解代谢中,葡萄糖或糖原也是先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然后或经酵解途径及有氧氧化途径进行分解,或经磷酸戊糖途径进行转化分解。,第二个交汇点是3-磷酸甘油醛,它是酵解和有氧氧化的中间产物。也是磷酸戊糖途径的中间产物。 第三个交汇点是丙酮酸,当葡萄糖或糖原分解至丙酮酸时,在无氧情况下,它接受由3-磷酸甘油醛脱下的H还原为乳酸;在有氧情况下,3-磷酸甘油醛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与氧结合生成水,而丙酮酸经乙酰辅酶A最后通过三羧酸循环 彻底氧化。另外,丙酮酸经草酰乙酸生成糖,它是许多非糖物质生成糖的必经途径。,通过磷酸戊糖途径使戊糖与已糖的代谢联系起来,而各种已糖与葡萄糖的互变,又沟通了各种已糖的代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