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doc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33792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黑 龙 江 大 学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论文题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学 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年 级:2005级专 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姓 名:陈 卫学 号:20050662指导教师:熊 涓2010 年 3 月 22 日II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远远小于所吸引的外资,“走出去”大大滞后于“引进来”。这正是由于我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的时间还比较短,仍处在起步阶段,尤其是对于一个仍处在经济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值得借鉴的国际经验并不多,所以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过程中难免存在问题。因此,透彻地分

2、析对外投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尤其是适合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其存在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对策,对于促进我国对外投资的健康和迅速发展将产生积极意义。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进出口AbstractSince we introduced the reform and the open policy, Not only in attracting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 has made tremendous achievements, but also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as b

3、een rapid development. But Chin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s much smaller than the scale of foreign investment attracted, Going out a significant lag in the bringing in. This is as a result of foreign invest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is still relatively short time, and have not many international

4、 experience which worthy of learning, so there will b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proces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refore,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practice of foreign investment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will take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5、 the health of Chinas foreign investment and rapid development.Keyword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import and export目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摘要IAbstractII前言1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2(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2(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2二、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3(一)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国内就业的影响3(二)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5(三)对外直接

6、投资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5(四)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的影响6(五)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7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7(一)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偏小7(二)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与流出不平衡,导致贸易摩擦8(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8(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单一9(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体系不健全10(六)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缺乏竞争力11四、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12(一)尽快建立和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12(二)加大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金融支持力度12(三)建立和完善对外直接投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13(四)建立一定的对外投资风险基金13结论14参考

7、文献1516致谢16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至2007年年底,我国已经累计吸引外资9545.65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9530亿元人民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7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的位置,贸易顺差2954.59亿美元,外汇储备超过15300亿美元,全球第一。然而,截止至2007年,我国累计对外投资仅有1179.1亿美元,其规模远远小于所吸引的外资,“走出去”大大滞后于“引进来”。这正是由于我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的时间还比较短,仍处在起步阶段,尤其是对于一个仍处在经济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值得借鉴的国际

8、经验并不多,所以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过程中难免存在问题。因此,透彻地分析对外投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尤其是适合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其存在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对策,对于促进我国对外投资的健康和迅速发展将产生积极意义。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中国加入WTO以来,在国家制定的“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2002年的不足10亿美元,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迅速增加到了2007年的265.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25.3%。截至2007年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1179.1亿美元,对外直接投

9、资存量连续增长。2007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48.4亿美元,金融类16.7亿美元。 1990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情况 (单位:亿美元)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总额91040432020212627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总额1910692728.555122.7211.6265.1注:1990至200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摘自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02至2007年数据来自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1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亚洲和拉丁美洲,且集中于避

10、税地根据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近两年的数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非常广泛,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到2007年进一步扩大到173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企业分布虽然广泛,但是呈现明显的集中倾向,亚洲和拉美地区国家是我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流向目的地。早在2003年以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就主要集中在亚洲,占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80%,其中中国香港地区占总存量的74%。拉丁美洲地区存量46.2亿美元,占14%。2004年以后亚洲地区投资存量下降,拉美地区比重上升,但亚洲仍是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大的地区。2006年对拉美地区投资比重为18.5%,对亚洲地区投资比重

11、下降到62.6%,合计扔超过80%。另外,在具体投资地点上,多数企业都选择了传统避税地,比如2007年我国企业在开曼群岛、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等传统避税地投资占当年流量的80%左右。2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于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和采矿业从行业分布情况来看,2007年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所占投资比重较大,而制造业的比重仅有8%。2007年,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40.6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额的15.3%,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和黑色金属采矿业;商务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56.1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额的21.2%。而从投资主体所属行业来看,制造业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鞋

12、帽制造业,纺织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其次为批发零售业,占14.3%;再为建筑业,为6.1%。3对外投资的方式以兼并、收购为主早期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投资办厂,将原材料基地或制造基地由国内转向国外是最主要的投资方式。近年来出现了跨国并购、参股、换股、BOT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因此,2005年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占到当年流量的一半;2007年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占23.8%,为63亿美元。从境外企业的设立方式情况看,子公司及分支机构占境外企业数量的95%,联营公司仅占5%。4国

13、有企业对外投资占主体,但地方和民营企业投资比重正在迅速增加从投资主体数量来看,2007年国有企业对外投资仍占主体,其比重为19.7%;私营企业为11%。二、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国内就业的影响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投资属于防御性投资。比如中国在澳大利亚开铁矿是为了开发国内的生产资源,在东南亚国家投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为了绕过关税壁垒抢占市场份额等,这些投资往往能增加国外附属企业对国内资本设备、中间产品或辅助产品的需求,从而可以刺激国内的就业。而且这种国际生产转移活动所造成的劳动力成本的调整,有助于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一方面那些可以对外直接投资

14、的产业或部门的工资有下降的趋势,这部分劳动力的流动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从而为国内原来那些因劳动力成本高昂而面临萎缩的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促进了这些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将对国内工资率的调整有影响。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扩大,海外生产将更多地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而如果国内生产仍然将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从而既可以吸引和消化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使得国内就业上的调整成本可以通过转移和新增一部分劳动力就业的方式得到弥补,又可以使国内的劳动力市场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达到均衡。因此可以大体上判断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是有促进效应的。事实上,沿海一部分与国际市场较接近的企业已率先“走出去”

15、其生产已遍布全球大部分区域。这些企业的管理职能都集中在中国总部,为国内创造了许多非生产性的就业机会,如吸纳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从事科研开发活动,聘用了大量熟悉国际贸易业务的市场策划和营销人员,大量的具有国际管理水平的管理人员等。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其子公司的国际经营业务会导致对中国法律、管理和工程咨询、国际金融等方面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服务于这些领域的中介机构人员就业。据估计,沿海很大一批类似的中介机构在近年来的兴旺发达与这些“走出去”的企业的需求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创造或维持一部分母国就业,提高国内就业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技能水平,从而有助于国内就业结构

16、的优化。在就业区位上,中国就业人员在海外的配置并不均等,国内就业人员供给是过剩的,而国外就业人员的供给相对不足。因此适当的发展服务业以及部分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可以新增国内部分产业人员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就业结构而转移一部分产业人员的需求,从而有助于缓解部分劳动就业的不均衡现象,改善国内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因此,总的来说,根据目前中国发展对外投资的特点和国内的宏观经济现状,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就业是利大于弊的。(二)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中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外投资使现有生产能力充分发挥作用。生产能力过剩、现有生产能力不能

17、充分发挥作用,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如不能及时调整,既会使我国现有资产存量的收益下降,导致呆、坏账的产生,使许多企业处境困难,又会影响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应该看到,这些过剩生产能力中有一部分技术和产品能够适应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中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这些生产能力,对外投资是继续使这些资产发挥作用、促进国内结构调整,减轻国内企业困境的重要途径。二是对外投资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内部升级是结构调整的另一个方面。面对全球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我国要尽快形成一批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成本和质量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高

18、技术产业,保持和增强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然而,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开发投入,许多生产项目需要大量投资。我国国内市场虽然容量大,但相对于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国内需求不足,必须以全球市场为目标,才能进行大规模生产和经营。因此,到国外寻求市场,对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三是对外投资能使世界名牌产品和全球著名企业形成和发展,进而促进产业间的结构调整。今后一段时间,我国要想从利用别国的著名品牌发展我们的产业,转变为培养我国自身的世界著名品牌,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组合,形成一批著名跨国公司,创立和发展我们的世界级品牌产品,这关系到我国的长期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以何种

19、姿态出现在新世纪的国际经济舞台上。(三)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的重要途径。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发达国家购并高新技术企业,或者与当地拥有先进技术的高技术企业合资设立新技术开发公司,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利用当地的先进设备,可以直接吸收许多在国内难以获得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建立在信息资源集中地的国外分支机构,还可以将从当地获得的大量技术市场信息及时、准确、直接地传递到国内公司总部,有助于国内企业及时了解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国际市场行情,从而优化国内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我国经济今后持续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推动技术进步的能

20、力,取决于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能否迅速成长,例如为电子工业、汽车工业、光机电一体化工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发展这些产业需要先进的技术、技能和管理方法。中国以往较多的采取引进方式获取技术,但引进的技术没有知识产权,有时还不完全适合国内市场和产业的需要。在国内自主开发,又存在缺乏科技资源特别是技术开发人才问题。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科技资源密集的地方设立研发机构或高技术企业,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对外直接投资加速了中国企业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步伐,促进了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相对而言,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对外直接投资的生产型企业

21、必须不断提技术水平和技术的适应性,以便能够在与东道国当地企业和其他外国企业的竞争中具有绝对取胜优势。(四)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对出口的推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开办的生产性合营企业,一般由中方提供设备、物资、技术作为投资,从而扩大了成套设备和物资的出口,出口机器设备占总投资额一半左右;二是在国外合资开办制造和加工、装配生产企业,可以带动国产原材料、辅助材料和半成品以及劳务的出口;三是某些合资企业,中方以技术入股,以带动专利、专有技术、商标权和软件技术的出口;四是在海外投资办厂,能够迅速、准确地了解国际市场行情,及时反馈信息到国内,以减少出口盲目

22、性,及时输出国外市场适销产品;五是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之际,在海外投资办企业,可以有效地抵制外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带动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避开一些国家对中国产品所设置的配额、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或者利用所在国的出口配额,扩大中国的出口贸易。(五)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本国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弱,加之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实践经验少,在投资项目的选择方面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经营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利润再投资的能力。同时,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相对较小,缺少信誉卓著的大型跨国公司,利用东道国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进行融资的能

23、力有限,使得对外直接投资初始阶段的一次性资本投入更多地依赖国内资本。这同时也意味着,对中国而言,对外直接投资初始阶段的资本流出可能会给资本项目产生较大的负效应。当然,中国来讲,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的负面效应并不显著,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小。如根据外经贸部提供的统计资料,截止到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仅为1179.1亿美元。考虑到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以无形资产和实物资产流出的方式实现的这一现实,净货币资本的流出将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量。二是与对外直接投资相比,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规模较大。如根据外经贸部提供的统计资料,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吸引外资累计9

24、545.65亿美元,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仅为1179.1亿美元,比例达到8.1比1。这一数据表明,虽然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导致一定程度的资本流出,但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导致更大规模的资本流入。所以,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国际收支的影响还是积极的。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一)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偏小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相对于我国经济整体实力来说,规模仍然很小,比重仍然很低。2007年,虽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为1179.1亿美元,但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量的比重仍然很低,相对于其他几个快速增长的发展中经济体来说,规模和比重也是比较小的。2005年,我国

25、对外直接投资122.6亿美元,同期我国的GDP总量以汇率换算大约为22478亿美元,以此计算,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占GDP比重仅为0.55%;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265.1亿美元,同期我国GDP 总量以汇率换算大约为33175.56亿美元,虽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占GDP比重有所上升,但也仅为0.79% 。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情况来看,对外直接投资占GDP比重的全球平均指标是15%,发达国家为20%左右,发展中国家为3.3%左右。2007年,我国的人均GDP就已经超过了2517美元,进入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阶段。然而,我国人口基数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实力远远超过内地地区,人均GDP

26、超过4000美元,表现出强有力的对外投资潜力。由此可见,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还是很小,不利于我国通过国际投资利用国际资源与国际市场,使我国在全球资源整合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二)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与流出不平衡,导致贸易摩擦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265.1亿美元(流出),引进外资783亿美元(流入),流出与流入的比值为1:3.4;存量方面,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1179.1亿美元(流出),累计引进国外直接投资9545.65亿美元(流入),存量的流出与流入比值为1:8.1。“请进来”与“走出去”相差如此之多在世界上是极为少见的,由此引发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贸易摩擦,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稳

27、定和快速的发展。虽然引进外资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大量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与连续多年的贸易顺差,使我国对外贸易形成“双顺差”的格局,累计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一万亿美元。对外造成贸易摩擦的增加,对内形成流动性过剩,形成经济过热压力和通货膨胀压力,对于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平衡发展都形成了不利的影响。(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类:资源获取、市场开拓和战略性行为。以下主要阐述我国以资源获取和市场开拓两方面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中,所体现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获取资源是一种广义的资源,除了包括矿产、石油等自然资源以外,还应包括获取资本、技术和管理

28、经验等资源。以合资形式投资制造业是获取该资源的重要手段。而如上文所述,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以收购和合并的方式完成,占总量的40%,而且大都为独资企业。子公司及分支机构占境外企业数量的95%,联营公司仅占5%。通过在国外建立独资企业尚可获取稀缺资源,所以我国企业在采矿业的投资方面尚占有一定比重。但是,对于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获取方面,却缺乏有效的对合资企业的直接投资。开拓市场是把自身的竞争优势转移到国外市场以获得更多的回报。近两年来,我国在廉价劳动力资源上的优势渐渐减弱,而连续多年在重化工业的持续投资,使得我国在许多制造业领域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都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目前,诸多资料显

29、示,中国对外投资的行业包括金融、保险、贸易、研发、加工业、捕鱼、运输等多种行业。虽然看似形成了所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但是也如上文所阐述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分布在商务服务业,其中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的投资存量几乎占了全部对外投资的一半,而制造业的比重仅有10%另一方面,从投资主体来看,53%来自制造业。由此可见,即使在国内以制造业为主营业务的投资者,在对外直接投资时仍是以商务服务业为主。其主要原因在于,投资商务服务业是一个风险小、成本低的国际市场开拓方式。但是,其对于转移竞争力和获得更大回报来说,却非最有效的方式。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于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同一种产品在不同

30、国家可以处于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或衰退期等不同的发展时期。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产品,其国际竞争力是不同的。目前,我国许多产品的制造业都处于成熟期,有的甚至呈现衰退迹象,这些产品的制造业在我国已经渐渐失去竞争优势,需要寻找在经济发展程度上仍处于较低水平的国家来代替生产,也就是在在经济较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投资这些在本国已经缺乏竞争力的产品进行制造。像纺织品和制鞋业在我国已经明显缺乏比较优势,就应该将它们转移至那些欠发达地区进行生产制造。总之,目前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比重偏低、独资企业比重过高,不仅限制了我国企业通过转移竞争力获得更多回报的能力,更限制了我国获取技术、资本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资源优势。(

31、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单一如上文所述,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多数流向了传统避税地。近两年我国企业在开曼群岛、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等传统避税地的投资均占当年流量的80%左右。其问题在于流向传统避税地的投资的再流向问题。避税地并非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最终流向地,而是中转到其他地区的中转地,其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又流回到了中国内地。这种回流的对外投资,并没有真正实现开拓市场、转移竞争力以及获取资源的国际扩张目的。即使没有回流,资金流向的控制力减弱,失去了对外直接投资控制力强的优势,战略控制变得困难。(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体系不健全政府在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责任和义

32、务为跨国企业的发展提供平台。但是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对跨国企业的政策支持明显不够。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第一,重审批,轻服务。特别是对外投资信息咨询服务的滞后,极大地制约了企业“走出去”的有效性。我国对企业境外投资的管理基本上是采用审批制,缺乏前期的服务和后期的监管。甚至对于一些审批项目,手续繁杂,时间过长,以致一些项目耽误了最佳投资时间而亏损,因而一些企业为规避政府审批,或私自在海外投资,或将境外投资收入留为他用。第二,由于对外投资统计等方面的基础工作薄弱,使对于有关对外投资经济效应的研究缺乏科学依据。另外,由于尚未建立起境外投资的信息库和信息反馈情况交流机制,加

33、大了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由于信息不灵,对对外投资望而却步。第三,缺乏有效的海外投资保障机制。我国目前已与106个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与81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但还有将近50%的国家尚未签订避免双重征税的协议,而一些已建立起来的多、双边和区域合作机制的功能也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发挥。第四,外汇管理体制尚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虽然近几年我国不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特别是由于我国尚未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企业难以开展大规模的境外投资,仍有一些不利于企业对外投资的条款。比如,在资金的使用权方面,不允许跨国企业内部资金自

34、由调配,实施严格的利润和外汇管制,政府要求跨国企业的利润在当地会计年度终结后6个月内全部汇回境内,这样,当企业市场前景看好而需要扩大经营规模时,却没有自由支配的资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境外投资活动。第五,企业融资困难。银行对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缺乏科学和全面的评估,存在“惜贷”现象,而国内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因此在对外直接投资资金筹集的过程中,企业本身和金融系统都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从而导致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短缺,进一步阻碍了企业的对外投资。(六)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缺乏竞争力对外投资企业融资难是困扰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对外投资过程中,企业普遍遇到金融服务瓶颈。融资难的另一

35、个问题是融资成本偏高。企业反映,即便是政策性银行,利率也偏高。在贷款时还要强制进行出口信贷保险,而政策性保险的费率也是偏高的。由于综合成本很高,往往导致企业在国际投标活动中缺乏竞争力。对外投资缺乏统一规划。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各部门纷纷参与管理,出现了多头管理的不规范局面,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企业对外投资发展的难度。此外,由于对外投资的宏观管理工作还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协调,导致我国对外投资无章可循,对外投资地区结构过于集中,企业间设点交叉重复,自相竞争的不正常局面。与出口企业互相压价一样,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往往由于无规则竞争,在一宗并购案中竞相抬价,最终提高了投资成本,导致并购最终失

36、败。跨国经营人才匮乏。一国对外投资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对外投资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的竞争力,在于是否拥有一支能参与国际竞争、熟悉境外投资业务的法律、市场分析、公关营销等方面的企业经营队伍。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直接投资公司调查问卷结果,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障碍是缺乏海外经营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我国企业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人才的待遇和培训比不上外企,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由于缺乏高素质的人才,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会增加风险。因此必须要有一支技术、管理、法律、财务和营销等方面高素质的企业经营队伍。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是企业在市场中取胜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还处在技术引进阶段,在关键技

37、术上,还难以与国外具有高新尖技术和成熟产品的企业抗衡,企业还没有形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许多引进的先进技术缺乏消化吸收,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一些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甚至某些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因而无力参与国际竞争,甚至连国内的市场份额都难以保全。技术优势的缺乏,将是制约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长期性因素。四、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一)尽快建立和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为有效执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方针,应当尽快建立适应新形势的促进和保障对外投

38、资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对外投资主体的行为及市场的竞争秩序,增强政策的透明度。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立法工作,尽快出台对外投资法、对外投资公司法等,为对外投资企业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保护其对外投资的合法权益。二是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关于调整部分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等有关政策措施,逐步推进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可兑换,实现由强制结汇制到意愿结汇制的转变,简化对外投资审批手续和环节,取消多头管理制度,建立统一部门进行协调管理。三是加强对外直接投资贸易、税收等政策支持。韩国于20世纪70年代专门制定了扩大海外投资方案等法律条例,我国在立法中,可借鉴与我国发展历程相近的国家和地区的较

39、为成熟的法律制度,并结合我国国情,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符合我国经济长期发展需要的境外投资法律体系。(二)加大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金融支持力度虽然,我国已经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金融支持手段,如中央外贸基金、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援外优惠贷款等,但还未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金融支持体系,因此,需要尽快将这些措施形成一个完整的金融支持体系。放松对企业的金融控制和外汇管制,赋予条件适合的跨国企业必要的海内外融资权,进一步完善国际投资担保体系,鼓励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灵活运用发行股票、债券及国际信贷等多种方式融资,并降低申请程序的难度,简化审批过程,减少企业的成本。例如,在跨国企业创业的初期,暂无利润可供再投

40、资时,应适当放松外汇管制,允许企业的外汇资金在内部调整,并在追加投资方面给予其较大的自主权。尤其是面对我国目前所拥有的高额外汇储备,我们有条件提供这些金融支持措施,提供政策性的优惠和用汇上的便利,同时可以更好地运营外汇储备资产,并缓解巨额外汇储备所带来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三)建立和完善对外直接投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发布工作,如韩国1988年就建立了海外投资信息中心。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以政府服务为基础,中介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的信息网络:一是建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介机构,全面提供世界国别地区的政治、经济等投资环境,当地政策法规、投资程序、合同形

41、式等综合信息,提供介绍合作伙伴、合作项目等直接贸易促进服务;二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境外投资的信息库和信息反馈、情况交流服务系统,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提供及时又有价值的信息;三是由政府资助,由有关机构对境外投资企业立项建议书与可靠性研究报告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和帮助。(四)建立一定的对外投资风险基金为降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我国有必要建立一定数额的海外投资风险基金,实行保险与担保制度,对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但风险较高的海外投资给予适当扶持,分散其风险。对此,一些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例如,日本和台湾地区建有海外投资损失准备金制度,准备金由政府和参与该制度的企业分摊。在一定标准内,企业海外投资的部

42、分损失可得到补偿,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可享受高比例补偿,参与准备金的企业还可以从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进行海外再投资。结论本文开篇阐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性,以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一部分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和特点两方面展开研究,以具体数据分析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表明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第二部分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目前存在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用一些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理论加以解释。第三部分从六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的对策,即尽快建立和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加大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对外直接投资信息咨

43、询服务体系、建立一定的对外投资风险基金、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坚实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加大对跨国经营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力度。 附件 推荐网址论文代写 职称论文发表 脚丫论文代写 http:/www.lunwendaixie.us/论文代写 代写论文 发表论文 代写毕业论文 其它:股票知识 股票入门 炒股入门 如何炒股nod32激活码 nod32升级id nod32 用户名和密码http:/www.nod32jihuoma.info知识问答 问答 剧情介绍网 剧情介绍 分集剧情 http:/www.juqing.us你问我答 有问必答 防辐射孕妇装,淘宝网孕妇装,淘宝网防辐射孕妇装,防辐射孕妇装

44、哪个牌子好 丰胸产品销量排行榜,哪种丰胸产品效果好,丰胸产品哪个好,淘宝网丰胸产品 淘宝最好的减肥药,淘宝网减肥产品,淘宝网减肥药排行榜,淘宝减肥产品排行榜 参考文献1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2006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R2 柴庆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问题分析J.国际贸易杂志.2008(01)3 张二震、马野清、方勇.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中国的战略M人民出版社.2004年4 于浩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分析J.中国招标.2007(04)5 陈富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问题J.华商.2007(26)6 郁晓耕、魏浩.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J.经济经纬.20

45、06(05)7 魏庆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内蒙古统计.2005(05)8 江小涓.“十五”我国对外投资趋势研究:全球背景、投资规模与重点选择J.管理世界.2001年(01)9 杜玲.发展中国家、地区对外投资:理论、经验与趋势D.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10 刘红忠.中国对外投资的实证研究与国际比较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1 欧阳峣.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2 陈平,李广众.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2001(3)13 汪琦.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及其传导机制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5月14 Chen Tia

46、n-Jy, ChenYi-Ping、KuYing-Huang. The New Wav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AsiaR Insi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5致谢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教师熊涓老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熊涓老师给予了热情的帮助,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在熊老师不倦的指导下,本论文得以最终成稿, 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熊老师严谨敬业的精神也将成为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同时写作过程中参阅了许多书籍和期刊,从中获得很大的启发,特此向作者们表示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毕业论文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