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比较第二讲.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96457 上传时间:2019-08-21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22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文化比较第二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中西方文化比较第二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中西方文化比较第二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中西方文化比较第二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中西方文化比较第二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方文化比较第二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文化比较第二讲.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中西方文化基本特点,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邓相超,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一)“天地者,生之本也”的农耕型文化特点 1.实用主义特色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事事脚踏实地 不违农时循序渐进 忌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拨苗助长,在科技方面,最突出的是兵、农、医、艺; 在人文方面,重视伦常日用,而不企求来世与天国; 在思维方式方面,强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精神。,2.和谐为理想目标 孔子高足子由说:“礼之用,和为贵”。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在民族关系上,我们历来推崇文治教化,主张:“协和万邦”,形成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传统。 强调

2、个人必须服从社会、群体的利益,否定个体的独立意识,将个人融化于群体之中。 在天人关系上,不强调其对立,而强调其同一。“天人合一”,就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3. “平均”思想 儒家讲“不患贫而患不均”; 墨家讲“兼相爱”、“交相利”。 小农生产所追求的是满足自身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经商赢利的交换价值。 小农生产规模小、狭,生产过程简单,生产秩序稳定,因而人们常常处于自我满足的状态,缺乏开拓精神与竞争意识。,二、“先祖者,类之本也”的血缘纽带的伦理型特点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社会都是在血缘亲族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孔子的时代,“孝”的概念实际上包含两重意义:对年老的长辈的尊敬与抚养,和

3、对死去的先人的祭祀与崇拜。赋予死去的先人神奇的能力,相信他们能够保佑家族和个人的生活,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1.“孝”与“忠” 敬祖孝亲、承宗接代、绵延世泽的“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治秩序的核心观念。在中国的众多传统中,“孝”无疑是最核心的传统了。,古语讲:“百善孝为先。”可见古代的人认为“孝”是排在第一位的善行。 说文解字释“孝”字:“善事父母者。从老,从子。子承老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章第七),翻一下论语,我们会发现很多关于说“孝”的言论有: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4、”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由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孝经) 子曰:“昔者明王之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 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孝经孝治章第八)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5、” (孝经) 但什么是“孝”呢?,(1)养亲、敬亲、爱亲 孔子对应如何养亲作了说明。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同上) “孟懿子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子,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同上),(2)以礼事亲 孔子提倡孝道,但绝不是不讲原则地一味顺从父母的意志,使其可以为所欲为。 他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

6、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在这里,孔子实际上回答了关于孝与义的矛盾问题,孔子反对因孝而废义,只是主张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合理地解决矛盾。,(3)承意守志 从家族与社会的角度看,履行孝道还应当继承先人的事业,并将其发扬光大。 他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他还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论语子张)孟庄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其父孟献子死后,他还使用父亲的旧臣,坚持父亲的政策,被孔子视为守孝之人。,(4)慎终追远 孔子的弟子曾参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慎终”指的是丧礼,“追远”指的是祭礼。

7、“子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曰)在他看来,除了吃饭,丧葬、祭祀便是最重要的事情。 他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他重视宗教活动参加者的主观感受,认为在祭祖仪式上,气氛隆重庄严,如同祖灵安在,正是使子女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先祖的开拓之功的好机会。,论语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二十四孝” 其一:郭巨埋儿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8、其二:王祥卧鱼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在封建时代,中国有两个最高的价值准则,一个叫忠,一个叫孝。 忠是政治概念,自愿的服从和追随就叫忠。 孝又叫肖,即效仿,子女追随服从父母就叫孝。 忠孝的观念,在今天仍然存在,只是在形式上有些变化。例如,我们常用“听话”这个词,评价一个好下属,一个好孩子。听话是什么意思,当它做为一个政治价值时,无非就是“忠”,当它用来评价小孩子时,无非就是“孝”。,2.宗法制度 由尊祖敬宗而来,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的传统习惯,是上以奉祭祀,下以续香火的一种

9、宗族子孙传承和财产政权继承制度。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周王为周族之王,自称天子,奉祀周族的始祖,称“大宗”,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其本国则是大宗。诸侯也由嫡长子继位,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被分封为卿或大夫,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家则为“大宗”,其职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其“大宗”、“小宗”的关系与上同。,世袭的嫡长子即是宗子,地位最尊。如此层层分封,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 大宗、小宗的宗法关系,同时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

10、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也纳入宗法关系。 如下图:,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第七代 大 宗 大 宗 大 宗 大 宗 大 宗 大 宗 大 宗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国 王 国 王 国 王 国 王 国 王 国 王 国 王 小 宗 大 宗 大 宗 大 宗 大 宗 大 宗 庶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公爵 公爵 公爵 公爵 公爵 公爵 小宗 大宗 大宗 大宗 大宗 庶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侯爵 侯爵 侯爵 侯爵 侯爵 小宗 大宗 大宗 大宗 庶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伯爵 伯爵 伯爵 伯爵 小宗 大宗 大宗 庶子

11、 嫡子 嫡子 子爵 子爵 子爵 小宗 大宗 庶子 嫡子 男爵 男爵 小宗 庶子 平民,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我国夏朝时就已确立王位世袭制,但也有“夫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的区别。商朝末年才完全确立了嫡长继承制。西周一开始就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继承制,从而进一步完备了宗法制。,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 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3. “三纲” “五常”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三

12、纲”又称纲常。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服从于 君、父、夫; 也要求为君、为父、为夫的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三纲”是一种“身份取向”。,“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是用以调适在“身份取向”条件下各种人际关系的永恒道德规范。,从总体上说,“三纲五常”是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学说和“礼治”思想的发展。后人因而统称之为“纲常名教”。它实质上是中国传统社会礼治秩序的总纲。,三、“君师者,治之本也”的君师合一的内圣外王型文化特

13、点 中国封建社会里,政治权力的最高代表是君王, 伦理权威的最高代表是圣人。 君师合一,就是政治与伦理合一。 儒家讲求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君师合一的理论体系,也就是“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的基本架构。,孔子的“礼”属于外部制约,“仁”属于内心的自觉。 “礼”讲的是客观的社会规范,“仁”讲的是主观伦理修养。 后者即所谓“仁”学,或“内圣”之学; 前者即所谓“礼”学,或“外王”之学。 在孔子那里,两者是浑然一体的。,孟子讲的性善论、养气论、仁政论等,都是把重点摆在个人修养上,即摆在“内圣”上。 大学则强调以个人修养为出发点,全面阐发了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之道。 程朱理学以“内”为本,以“外”为末,进一步

14、发展了这种“内圣”路线。 在价值取向上,就特别重视道德的培养。,积极的一面:尊德性,重气节,鼓舞人们自觉地维护民族利益和社会正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结果: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消极的一面:就是片面强调道德的培育,而忽视知识的研讨与功利的追求。 结果:在知识分子中唯唯空谈心性,轻视实践的风气。一味向内心寻觅“天理”、“良知”,而无心于向外探索,终至堵塞了追求知识,发展科学,改造世界的道路。,天地是农业经济之本; 宗亲是血缘关系之本; “君师合一”是伦理政治之本。,另外,还应强调的是我国文化传统中精华成分: 1.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主体精神 “天行健

15、,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心态,它包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入世开拓精神;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度社会责任感;,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 4.“孔颜乐处”的乐观心情等等。 这些精神也是中华民族走向21世纪的主体精神,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部分。,痞子文化 谈到中国文化,人们往往想到孔孟之道、儒家学说,及其影响下形成的礼制秩序,想到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伦理。然而还有一种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它就是“痞子文化”。 “痞子”一般的市井泼皮无赖,下三烂的人。特点: 第一,痞子和“油子”是联在一起的,多半是生

16、活中的“老油条”才行。 痞子就是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常说:“在这世道上,什么事没见过,什么事没听过,还怕那个!”,第二,痞子绝顶聪明但是绝无节操 痞子都是绝顶聪明的人,不聪明的人当不了痞子。他们深谙生活的路数,懂得各种各样的生活道理,他们能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待人接物近似乎炉火纯青。 但是他们绝没有真正的信仰和理想,没有做人的原则,不相信世界上有值得献身的东西。也许他们的信仰就是随机应变,就是“好汉不吃眼前亏”,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等。,第三,痞子一般都有狡猾俏皮的特点,但是他们比狡猾人生多了一计,这就是“赖” 在无计可施、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痞子就会使出最后一计“赖皮”,赖皮使痞子

17、人生无往而不胜。痞子的“赖”有多种多样,这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痞子还觉得有回旋余地,就实施抵赖,对自己说过的话、干过的事一概不承认,或者千方百计找理由,推得一干二净。 如果真相大白,一切都没法抵赖,就干脆耍赖皮,实行消极对抗,口头应承,到时又反悔,反反复复,目的无非是为了蒙混过关。 如果情况再严重一点,连赖皮都耍不了,就干脆进行死赖。,“痞子文化” 从表面上看, “痞子文化”与正宗的传统很不相同,他好像是民间的、非主流的、难登大雅之堂的。然而,它与主流甚至庙堂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黄远生:“吾国数千年之政治,一游民之政治而已。所谓学校,所谓选举(古之官之制),所谓科举,皆养此游民使勿作祟者

18、也。游民之性,成事则不足,而败人家国则有余,故古者之所谓圣帝名王贤相名吏也者,尽其方法而牢笼之,夺万民之肉食而豢养之,养之得法则称治世;养之不得法,则作祟者蜂起矣。”,所谓“痞子”正源自于这里所说的游民。 所谓“痞子文化”,正是游民群体产生出来的一种文化。 但是那些把游民养起来以防为害国家的“圣帝名王”,常常本身就是痞子。,1999年,朱学勤在与李辉谈话时指出: 汉朝的诞生“是一个痞子刘邦和旧贵族项羽争夺秦皇失鹿的结果。可以说,从项羽失败刘邦成功,痞子文化已经进入中国文化源头,源远流长。中国的宫廷文化表面上是贵族,骨子里是痞子,前朝痞子贵族化尚未完成,后朝的痞子就又取而代之。”,许纪霖指出:“

19、中国文化的多元成分里头始终有一种破坏力极强的痞子文化,它往往寄生于社会底层的边缘群体,那些无正当职业的游士、游民和流氓无产者中间。在一个社会秩序比较整合、交流文化仍然具有充足的合法性资源时,痞子文化只能作为一种隐而不显的边缘性亚文化而存在。一旦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社会处于道德价值转型期时,痞子文化就会借助一定的社会边缘群体和知识阶层中价值迷失状态而浮上表面,泛滥成灾,甚至大有取代主流文化之势。不过,当边缘人物真的占据了权力中心,痞子们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也要讲一点统治秩序、讲一点礼仪廉耻,于是痞子文化被主流文化整合,只待下一轮的边缘人物来革它的命了。”,在历史上,“痞子文化”虽然时隐时

20、现,时强时弱,但并非只是生长于社会底层的一种边缘文化。它常常进入宫廷,与权利结合在一起,并且因此而被打扮得金碧辉煌。 它不会建立公正的秩序,不会有公平的竞争规则,更不会尊重知识、理性和德行,因而也不可能推动文明的发展。 如中国历史上文明发展的“鬼打墙”。,从这个意义上研究“痞子文化”,应注意如下几类人: 刘邦、朱元璋一类人物 他们是成大器者,是以其“痞子文化”战胜对手而夺得天下者,因而在“痞子文化”的发展中影响很大,地位也很重要。 即使一些看上去非常仁慈的贤明君主,其仁慈和贤明也往往是一层伪饰。 那些开国皇帝大多是游民的首领,他们中的优秀者常常是圣贤其表。,为刘、朱一类人物夺天下而夺关斩将、攻

21、城略地的所谓英雄 在他们身上,痞子的品性得到了全方位的表现。,痞子文人 文人本来不应是痞子,但因为“痞子文化”势力强大,一部分读书人便很容易因为适者生存的原则而痞子化。 他们一般没有人格操守,甚至没有道德底线。 他们灵活多变,善于投机,帮忙、帮闲、帮凶,样样都能习惯。 他们有时是摇尾乞怜,很容易博得人们的同情; 他们有时又沿街狂吠,显示着某种反叛精神; 他们有时却又为权势者看家护院,自然是气势汹汹。,“痞子文化”不可怕,任何民族任何国度都存在。 对中国而言,可怕又可悲的是: 这种“痞子文化”很容易得势。 正人君子与痞子争斗,往往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 这其中的规则是:“软的怕硬的,硬的

22、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只要无所顾忌,没有任何道德底线,就不难取得胜利。,正因为如此,让人服从不难,让人拥护也不难,让人闭嘴不难,让人山呼万岁也不难。 正因为这样,中国历史常常出现逆向行进的现象,文化上也不少时候是劣胜优汰,野蛮战胜文明。,二、西方文化的基本特点 罗素:“西欧和美国具有事实上相似的心理,溯其源有三:一、希腊文化;二、犹太教及其伦理;三、现代工业主义这本身就是现代科学的产物。我们可以柏拉图、旧约和伽利略作为这三者的代表,发展至今,彼此仍然脉络分明。我们从希腊人那里继承了文学艺术、哲学和理论数学,以及我们社会观的更加文雅的部分。从犹太人那里继承了狂热的信仰,或如其信徒所称的信念;

23、由于罪恶观念而产生的道德热忱;宗教的偏执,以及我们的部分爱国精神。从科学那里,像应用于工业的情形那样,我们获得了力量和对力量的信念”,罗素:“基督教有三个要素,假如可能我们最好保留它们,那就是崇拜、顺从和爱。崇拜是基督教给予上帝的,顺从是给予不可避免的事物的,因为那是上帝的旨意;爱是对同胞,对敌人,事实上是对一切人类的。”,何怀宏一个行动中的哲学家从苏格拉底之死谈起:“西方文化的源头主要有两个,以城市来说,一个是雅典,一个是耶路撒冷,或者说,有两个人处在开端,一个是苏格拉底,一个是耶稣。也就是说,古希腊的理性主义的文化和基督教的启示的文化,这两者的合流构成了现代的西方文化主要的源流。”,许倬云文明的冲突与未来:“比如说,犹太文化跟希腊文化合在一块,终于变成了基督教文明。犹太文化提供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希腊文化提供的是理性的思考,二者合在一块,就变成基督教文明。这是今天西方精神文明的祖宗。印度文化跟中国文化也有交流。中国本身还接受中亚西亚种种冲击。秦汉接受了佛教以后,中国俨然是东亚最主要的文明基地,这一庞大的影响就变成了东方世界的主要源泉。”,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这三大文明之间是具有极大反差的,到了近现代文化,这三大源流才算是百川归海,都汇入西方近现代文化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