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35226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77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文献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中国历史文献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中国历史文献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中国历史文献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中国历史文献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文献学 Studies of Chinese Historical Philology主讲:金生杨主讲:金生杨 教授教授 电话:电话:18990828879 Email:第四章第四章 历史文献的类别历史文献的类别知识点和重点知识点和重点1了解古文献的类别。了解古文献的类别。2熟悉历史学文献的类别。熟悉历史学文献的类别。3 了解相关学科和相关文献。了解相关学科和相关文献。参考教材第十八章、第二十章参考教材第十八章、第二十章第一节第一节 古文献的类别古文献的类别一、四部典籍文献一、四部典籍文献(以(以中国丛书综录中国丛书综录为准)为准)(一)经部文献(一)经部文献数量演变:数

2、量演变:六经六经五经五经七经七经九经九经十二经十二经十三十三经经十三经十三经 周易周易、尚书尚书、诗经诗经、周礼周礼、仪礼仪礼、礼记礼记(三礼三礼)、)、春秋左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春秋穀梁传(春秋春秋三传)三传)、论语论语、孟子孟子、孝经孝经、尔雅尔雅经部分类:经部分类:1919类类 易类、尚书类、诗经类、周礼类、仪礼类、礼易类、尚书类、诗经类、周礼类、仪礼类、礼记类、大戴礼记类、三礼总义类、乐类、春秋左传类、记类、大戴礼记类、三礼总义类、乐类、春秋左传类、春秋公羊传类、春秋穀梁传类、春秋总义类、四书类、春秋公羊传类、春秋穀梁传类、春秋总义类、四书类、孝经类、尔雅类、群

3、经总义类、小学类、谶纬类孝经类、尔雅类、群经总义类、小学类、谶纬类经部文献汇编:经部文献汇编: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416卷(宋人汇集,阮元校刻)卷(宋人汇集,阮元校刻)通志堂经解通志堂经解140部部1786卷(纳兰性德,康熙时)卷(纳兰性德,康熙时)皇清经解皇清经解189部部1400卷(阮元,道光时)卷(阮元,道光时)皇清经解续编皇清经解续编209部部1430卷(王先谦,光绪时)卷(王先谦,光绪时)十三经清人注疏十三经清人注疏,中华书局汇编清人最为优秀的经学中华书局汇编清人最为优秀的经学注疏代表作,整理出版注疏代表作,整理出版民国时期经学丛书民国时期经学丛书,台湾林庆彰等人汇编,台湾林庆彰等人

4、汇编 十三经注疏目录十三经注疏目录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

5、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伪)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伪)(二)史部(二)史部梁启超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中国史籍发展概说中国史籍发展概说1.先秦:产生阶段先秦:产生阶段2.两汉魏晋南北朝:成熟、独立和发展时期两汉魏晋南北朝:成熟、独立和发展时期3.隋唐宋元:鼎盛时期隋唐宋元:鼎盛时期4.明清:中

6、衰时期明清:中衰时期5.民国以来:新生时期民国以来:新生时期史部文献分类:史部文献分类:14类类 正史类、别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正史类、别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载记类、史表类、史钞类、史评类、传记类、载记类、史表类、史钞类、史评类、传记类、政书类、时令类、地理类、目录类、金石类政书类、时令类、地理类、目录类、金石类(具体分析详下节:历史学文献类别)(具体分析详下节:历史学文献类别)(三)子部(三)子部子书庞杂子书庞杂 诸子书今谓之哲学类著作。但中国古典诸子书今谓之哲学类著作。但中国古典目录四部分类时,凡经、史、集无法容纳的目录四部分类时,凡经、史、集无法容纳的书皆入子部,以致子书日益

7、庞杂,宗教、科书皆入子部,以致子书日益庞杂,宗教、科技、类书、杂著等皆列于此部。技、类书、杂著等皆列于此部。子部分类:子部分类:15类类 周秦诸子类、儒学类、兵书类、农家类、周秦诸子类、儒学类、兵书类、农家类、工艺类、医家类、历算类、术数类、艺术类、工艺类、医家类、历算类、术数类、艺术类、杂学类、典故类、小说类、道教类、佛教类、杂学类、典故类、小说类、道教类、佛教类、其它宗教类其它宗教类子书要籍汇编子书要籍汇编1.光绪间湖北崇文书局光绪元年(光绪间湖北崇文书局光绪元年(1875)百子全百子全书书收书收书101种种2.世界书局世界书局诸子集成诸子集成收书收书28种,中华书局重印种,中华书局重印3

8、上海古籍上海古籍二十二子二十二子收书收书22种种4.中华书局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新编诸子集成 两辑两辑5.钟肇鹏选编钟肇鹏选编续百子全书续百子全书(书目文献出版社(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年)25册册6.四川大学古籍所四川大学古籍所中华诸子宝藏中华诸子宝藏(四川人民出(四川人民出版社版社1999年)含年)含诸子集成补编诸子集成补编(10册)册)诸诸子集成续编子集成续编(20册)册)诸子集成新编诸子集成新编(10册)册)1935世界书局世界书局诸子集成诸子集成书目(书目(1)论语论语:刘宝楠:刘宝楠论语正义论语正义孟子孟子:焦循:焦循孟子正义孟子正义荀子荀子:王先谦:王先谦荀子集解荀子集解老

9、子老子:魏源:魏源老子本义老子本义、王弼、王弼老子注老子注庄子庄子:王先谦:王先谦庄子集解庄子集解、郭庆藩、郭庆藩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列子列子:张湛:张湛列子注列子注墨子墨子:孙诒让:孙诒让墨子闲诂墨子闲诂晏子晏子:张纯一: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晏子春秋校注1935世界书局世界书局诸子集成诸子集成书目(书目(2)管子管子:梁启超:梁启超管子评传管子评传、戴望、戴望管子校证管子校证商君书商君书:麦孟华:麦孟华商君评传商君评传、严可均、严可均校商君校商君子子慎子慎子:钱熙祚校本:钱熙祚校本韩非子韩非子:王先慎: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韩非子集解孙子孙子:孙子十家注孙子十家注吴子吴子:通行本:通行本尹文子尹文子:钱

10、熙祚校本:钱熙祚校本吕氏春秋吕氏春秋:高诱注:高诱注(以上十六种为周秦诸子)(以上十六种为周秦诸子)1935世界书局世界书局诸子集成诸子集成书目(书目(3)新语新语:汉陆贾著:汉陆贾著淮南子淮南子:汉刘安等著:汉刘安等著盐铁论盐铁论:汉桓宽著:汉桓宽著法言法言:汉扬雄著:汉扬雄著论衡论衡:汉王充著:汉王充著潜夫论潜夫论:汉王符著:汉王符著申鉴申鉴:汉荀悦著:汉荀悦著抱朴子抱朴子:晋葛洪著:晋葛洪著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宋刘义庆著颜氏家训颜氏家训:北齐颜之推著:北齐颜之推著(以上十种为汉魏六朝诸子)(以上十种为汉魏六朝诸子)1935世界书局世界书局诸子集成诸子集成书目遗略书目遗略

11、董仲舒董仲舒春秋繁露春秋繁露贾谊贾谊新书新书刘向刘向说苑说苑、新序新序中华书局中华书局1958年重印,其后又编纂了年重印,其后又编纂了新编诸子集成新编诸子集成杂家类丛书杂家类丛书笔记小说大观笔记小说大观,上海进步书局,上海进步书局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中华书局1988-2000年年四库笔记小说丛书四库笔记小说丛书,上海古籍,上海古籍1991-1993年年历代笔记小说大观历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上海古籍1999-2007年年历代笔记小说集成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河北教育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年中国野史集成中国野史集成,巴蜀书社,巴蜀书社1993年年中国野史集成续编

12、中国野史集成续编,巴蜀书社,巴蜀书社2000年年中华野史中华野史,泰山出版社,泰山出版社2000年年兵家类丛书兵家类丛书中国兵书集成中国兵书集成,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7-1992年年(三)集部三)集部集部分类:集部分类:5类类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楚辞:屈原、宋玉、唐勒、景差等战国后期楚国人的文学总楚辞:屈原、宋玉、唐勒、景差等战国后期楚国人的文学总集。集。别集:一人的诗文集、学术论集等,起源于汉魏,隋唐以降,别集:一人的诗文集、学术论集等,起源于汉魏,隋唐以降,文集大量出现。文集大量出现。总集:汇录多人

13、的诗文作品,现存者以梁萧统总集:汇录多人的诗文作品,现存者以梁萧统文选文选为最为最早。早。诗文评:论评诗文之作,钟嵘诗文评:论评诗文之作,钟嵘诗品诗品、刘勰、刘勰文心雕龙文心雕龙、诗话诗话词曲类:词、曲著作及有关评论、词曲词韵(词分别集、总词曲类:词、曲著作及有关评论、词曲词韵(词分别集、总集、词话、词谱词韵;曲有南北曲,集、词话、词谱词韵;曲有南北曲,四库全书不收曲四库全书不收曲文,只收关于曲的理论、格式和音韵的书)文,只收关于曲的理论、格式和音韵的书)集部总集举要集部总集举要1.梁萧统梁萧统昭明文选昭明文选30卷,卷,130余人,诗余人,诗文文700余篇,上起春秋,下迄于梁余篇,上起春秋,

14、下迄于梁2.清严可均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746卷,上起上古,下至隋朝,分代编为卷,上起上古,下至隋朝,分代编为15集,作者集,作者3497人,均附小传人,均附小传3.逯钦立辑校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中华书局华书局1983年年4.董治安主编董治安主编两汉全书两汉全书,1999年开始出年开始出书书5清董浩、曹振镛等编清董浩、曹振镛等编全唐文全唐文1000卷,唐五代卷,唐五代文文18488篇篇3400余人余人6周绍良总主编周绍良总主编全唐文新编全唐文新编,吉林文史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年7清彭定求等编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全唐诗

15、900卷,唐五代诗卷,唐五代诗48900多首多首2200余人余人8 全宋诗全宋诗,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编纂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编纂,傅璇傅璇琮等主编琮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年年,收诗人收诗人8900余家余家9曾枣庄、刘琳主编曾枣庄、刘琳主编 全宋文全宋文(四川大学古籍所)(四川大学古籍所)10唐圭璋编唐圭璋编全宋词全宋词收录收录1330余人余人19900余首余首残篇残篇530余首,商务印书馆余首,商务印书馆1940年,中华书局年,中华书局1999年年11唐圭璋编唐圭璋编全金元词全金元词,收录,收录282人人7293首首12阎凤梧主编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全辽金文

16、收录辽,收录辽228人人108篇篇,金,金558人人2546篇,共篇,共786人人3356篇篇13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编、李修生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编、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2001年,收年,收3000余人余人30000余篇余篇14隋树森编隋树森编全元散曲全元散曲,中华书局,中华书局1964年,收年,收录小令录小令3853首、套数首、套数457套,另有残曲若干套,另有残曲若干15周振甫主编周振甫主编唐诗宋词元曲全集唐诗宋词元曲全集,黄山书社,黄山书社1999年,收唐诗年,收唐诗57900首首2830人,唐宋五代词人,唐宋五代词22000首首1530人

17、人16复旦大学古籍所编纂、章培恒主编复旦大学古籍所编纂、章培恒主编全明诗全明诗,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开始出版年开始出版17钱伯诚等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复旦大学共同钱伯诚等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复旦大学共同编纂编纂全明文全明文,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开始出年开始出版版18清黄宗羲编清黄宗羲编明文海明文海482卷卷19明陈子龙、徐孚远、宋征壁选辑明陈子龙、徐孚远、宋征壁选辑皇明经世文皇明经世文编编504卷卷补遗补遗4卷卷20清贺长龄主持、魏源编辑清贺长龄主持、魏源编辑清经世文编清经世文编120卷卷21南开大学古籍所编、郑克晟主编南开大学古籍所编、郑克晟主编清文海清

18、文海,1998年项目完稿,已出版年项目完稿,已出版(清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清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小说类小说类1.古本小说集成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995年年2.古本小说丛刊古本小说丛刊,刘世德、陈庆浩、石昌渝主,刘世德、陈庆浩、石昌渝主编,中华书局编,中华书局1988、1991年出版年出版戏曲类戏曲类1.古本戏曲丛刊古本戏曲丛刊,郑振铎等编,收戏曲,郑振铎等编,收戏曲771种,种,1954年商务印书馆年商务印书馆初集初集100种,种,1954-1955年年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二集二集100种,种,1957年文学古籍刊年文学古籍刊行社行社三集三集100种,种,19

19、58年商务印书馆年商务印书馆四集四集376种,种,1964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九集九集10种,种,1985-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五集五集85种种2 全元戏曲全元戏曲,王季思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王季思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1999年年3 全元曲全元曲,徐征等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徐征等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收录年,收录278人,完整杂剧人,完整杂剧162种,残剧种,残剧46种,种,佚目佚目429种,散曲种,散曲4309支(套),包括小令支(套),包括小令4075支,套数支,套数489套,残曲套,残曲45支(套)支(套)二、类书、丛书、方

20、志文献二、类书、丛书、方志文献(一)类书(一)类书所谓类书,就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资料,按照所谓类书,就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工具书。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工具书。类书的编撰,是对古籍内容分类抄集的综合性整理。类书的编撰,是对古籍内容分类抄集的综合性整理。最早的类书是曹魏初期编撰的最早的类书是曹魏初期编撰的皇览皇览。其后类书。其后类书不断增多,动辄数百卷。不断增多,动辄数百卷。重要类书简目(重要类书简目(1)1.北堂书钞北堂书钞,唐虞世南,唐虞世南,173卷卷2.艺文类聚艺文类聚,唐欧阳询,唐欧阳询,100卷卷3.初学记初学记,唐徐坚,唐徐

21、坚,30卷卷4.白氏六帖白氏六帖,唐白居易,唐白居易,30卷卷5.太平御览太平御览,宋李昉(,宋李昉(fng),),1000卷卷重要类书简目(重要类书简目(2)6.太平广记太平广记,宋李昉、吴淑等编,宋李昉、吴淑等编500卷卷7.册府元龟册府元龟,宋王钦若、杨亿等,宋王钦若、杨亿等,1000卷卷8.玉海玉海,宋王应麟,宋王应麟,200卷卷9.山堂考索山堂考索,宋章如愚,宋章如愚,212卷卷10.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残),明解缙等,(残),明解缙等,22877卷卷11.渊鉴类函渊鉴类函,清张英,清张英,450卷卷12.骈字类编骈字类编,清吴士玉等,清吴士玉等,240卷卷13.佩文韵府佩文韵府,清张

22、玉书等,清张玉书等,212卷卷14.古今图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等,清陈梦雷等,10000卷卷15.格致镜源格致镜源,清陈元龙,清陈元龙,100卷卷(二)丛书(二)丛书丛书的发展丛书的发展丛书之名始于丛书之名始于唐陆龟蒙唐陆龟蒙个人文集个人文集笠泽丛书笠泽丛书,作,作者自谦,取义为者自谦,取义为“丛脞细碎之书丛脞细碎之书”,故名,故名“丛书丛书”。1.南齐陆澄南齐陆澄地理书地理书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的丛书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的丛书2.南宋俞鼎孙编南宋俞鼎孙编儒学警悟儒学警悟40卷,收书卷,收书7种,首创种,首创综合性丛书的体例综合性丛书的体例3.明清两代丛书很多,而以明清两代丛书很多,而以四库全

23、书四库全书为最。为最。丛书分类丛书分类1.专科类丛书:只收一个部类的丛书,如经部丛书专科类丛书:只收一个部类的丛书,如经部丛书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通志堂经解通志堂经解、皇清经解皇清经解、皇清经解续编皇清经解续编;史部丛书;史部丛书古今逸史古今逸史等等2.综合性丛书:收书在两个部类以上的丛书综合性丛书:收书在两个部类以上的丛书重要丛书简目重要丛书简目1.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收书收书3461种种79309卷卷2.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3.续修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4.四部丛刊四部丛刊收书收书323部(不计部(不计24史)史)8548卷卷5.四部备要四部备要收书收书351部部6.丛书集成初编丛

24、书集成初编选收丛书选收丛书100部,收书共部,收书共6000余种,去余种,去其重为其重为4100余部余部20000余卷余卷其他主要丛书其他主要丛书儒学警悟儒学警悟、百川学海百川学海、增订汉魏丛书增订汉魏丛书、津逮秘津逮秘书书、学海类编学海类编、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知不足知不足斋丛书斋丛书、经训堂丛书经训堂丛书、函海函海、读画斋丛书读画斋丛书、平津馆丛书平津馆丛书、文选楼丛书文选楼丛书、学津讨原学津讨原、粤粤雅堂丛书雅堂丛书、古逸丛书古逸丛书、佚存丛书佚存丛书、经苑经苑等等(三)方志(三)方志方志索引方志索引1.中国地方志综录中国地方志综录2.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地

25、方史、地方志有区别地方史、地方志有区别(444页)页)1.记述过去、现状的不同记述过去、现状的不同2.记载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的不同记载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的不同3.记载方法和体裁的不同记载方法和体裁的不同地方志发展史概述地方志发展史概述1.汉、晋初:地方史、地方志初步出现汉、晋初:地方史、地方志初步出现2.两晋南北朝:奠基两晋南北朝:奠基3.隋唐:进一步发展,图经隋唐:进一步发展,图经4.宋元:成熟和初步繁荣宋元:成熟和初步繁荣5.明、清、民国:鼎盛明、清、民国:鼎盛6.解放以来:新时期解放以来:新时期方志丛书方志丛书1.中国地方志集成中国地方志集成2.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

26、志丛刊3.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方志类别(方志类别(447页)页)1.区域志:区域志:(1)总志()总志(2)省志()省志(3)府志()府志(4)州志)州志(5)厅志()厅志(6)县志()县志(7)乡镇志)乡镇志2.专志:专志:(1)都邑志()都邑志(2)工程志()工程志(3)山水志()山水志(4)名胜志(名胜志(5)风土志()风土志(6)边关志()边关志(7)盐井志)盐井志3.杂志杂志三、佛教、道教文献三、佛教、道教文献(参考文献:罗伟国(参考文献:罗伟国佛藏与道藏佛藏与道藏,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年)(一)佛教文献(一)佛教文献佛教文献分类:佛教文献分

27、类:经、律、论三部分经、律、论三部分中国佛教发展分期中国佛教发展分期1.西汉末至三国时期:初传时期,主要限于外来僧人传西汉末至三国时期:初传时期,主要限于外来僧人传经授法经授法2.魏晋南北朝:翻译佛教经典、佛教学派初步形成时期魏晋南北朝:翻译佛教经典、佛教学派初步形成时期3.隋唐:佛教鼎盛时期,教徒众多,中国化,形成不同隋唐:佛教鼎盛时期,教徒众多,中国化,形成不同的宗派的宗派4.宋元明清中期:继续发展与相对衰退时期宋元明清中期:继续发展与相对衰退时期5.清后期、近现代:佛教复兴期清后期、近现代:佛教复兴期汉文大藏经(中国历史上有汉文大藏经(中国历史上有17种汉文大藏经)种汉文大藏经)1.龙藏

28、龙藏 2.大正新修大藏经大正新修大藏经3.卍续藏经卍续藏经 4.中华大藏经中华大藏经(底本(底本赵城金藏赵城金藏房山石经房山石经)藏文大藏经:藏传佛教藏文大藏经:藏传佛教(二)道教(二)道教道藏道藏编纂与影印编纂与影印1.19231926年上海涵芬楼影印年上海涵芬楼影印道藏道藏(明(明正统正统道藏道藏、万历续道藏万历续道藏合印)合印)2.台湾中华道教协会重印涵芬楼台湾中华道教协会重印涵芬楼道藏道藏3.1987年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年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重印涵芬楼重印涵芬楼道藏道藏4.胡道静等主编胡道静等主编藏外道书藏外道书,巴蜀书社,巴蜀书社1994年年

29、道教文献分类:三洞、四辅、十二类道教文献分类:三洞、四辅、十二类三洞:三洞:洞真、洞玄、洞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四辅:太玄部辅洞真、太平部辅洞玄、太清部辅洞太玄部辅洞真、太平部辅洞玄、太清部辅洞神、正一部通贯三乘,遍陈六部神、正一部通贯三乘,遍陈六部十二类十二类1.本文类:各大经系经典原本真文本文类:各大经系经典原本真文2.神符类: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神符类: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3.玉诀类:各家道经注解和阐述玉诀类:各家道经注解和阐述4.灵图类:道经原文图解或以图像为主的经书灵图类:道经原文图解或以图像为主的经书5.谱灵类:记录高真上圣应化事迹和功德名位的典籍谱灵类:记录高真上圣

30、应化事迹和功德名位的典籍6.戒律类:功过格及戒规、科律类经书戒律类:功过格及戒规、科律类经书7.威仪类:斋法、醮仪及道教科仪制度类经书威仪类:斋法、醮仪及道教科仪制度类经书8.方法类:论述修真养性和设坛祭炼等各种方法的著方法类:论述修真养性和设坛祭炼等各种方法的著作作9.众术数:介绍外丹炉火、五行变化以及术数类书众术数:介绍外丹炉火、五行变化以及术数类书10.记传类:众仙传记、碑铭以及山渎道观等志书记传类:众仙传记、碑铭以及山渎道观等志书11.赞颂类:赞颂灵章、诸真宝诰、步虚词等歌颂赞赞颂类:赞颂灵章、诸真宝诰、步虚词等歌颂赞倡类著作倡类著作12.章表类:建斋设醮时上呈天帝的章奏、青词等章表类

31、建斋设醮时上呈天帝的章奏、青词等四、其他文献(下篇第二十章)四、其他文献(下篇第二十章)(一)档案文献(一)档案文献1.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2.民国档案(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档案(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3.地方档案:西藏历史档案、巴县档案、孔地方档案:西藏历史档案、巴县档案、孔府档案、南部档案等府档案、南部档案等4.现代档案现代档案(二)金石文献、出土文献(二)金石文献、出土文献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编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编纂甲骨文献集成甲骨文献集成2.罗振玉编罗

32、振玉编三代吉金文存三代吉金文存3.郭沫若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纂殷周金文集成殷周金文集成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纂殷周金文集成殷周金文集成释文释文6.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7.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历代石刻史料汇编8.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9.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10.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编续编11.新中国出土墓志新中国出土墓志12.中国简牍集成中国简牍集成13.侯马盟书、睡虎地秦墓竹简、武威汉简、居延汉侯

33、马盟书、睡虎地秦墓竹简、武威汉简、居延汉简、银雀山汉墓竹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包山简、银雀山汉墓竹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包山楚简、郭店楚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楚简、郭店楚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简书;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简书;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三)医药学文献(三)医药学文献(四)农学文献(四)农学文献(五)少数民族文献(五)少数民族文献第二节第二节 历史学文献的类别历史学文献的类别一、编年体、纲目体一、编年体、纲目体(一)编年体的起源和体例:(一)编年体的起源和体例:春秋春秋开创、开创、左传左传发扬发扬1.春秋春秋十二公:隐、桓、庄、闵、僖、文、宣、十二公:隐、桓、庄、闵、僖、文、宣

34、成、襄、昭、定、哀成、襄、昭、定、哀2.时经事纬:时经事纬:“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以时系年。”(杜预(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经传集解序)以时)以时间为经,以事实为纬的记事史法,为研究历史演间为经,以事实为纬的记事史法,为研究历史演变的因果关系创造了条件。变的因果关系创造了条件。3.三传:三传:左传左传、公羊公羊、穀梁穀梁4.竹书纪年竹书纪年:上古普通使用编年体记载史事:上古普通使用编年体记载史事(二)编年体在汉晋南北朝的发展(二)编年体在汉晋南北朝的发展1.史家史籍大量涌现:史家史籍大量涌现:重要者如荀悦重要者如荀悦汉纪汉纪、张、张璠璠后汉纪

35、后汉纪、袁宏、袁宏后汉纪后汉纪、干宝、干宝晋纪晋纪、孙盛孙盛晋阳秋晋阳秋、习凿齿、习凿齿汉晋春秋汉晋春秋、裴子野、裴子野宋略宋略等。等。2.体例有新的发展和突破:体例有新的发展和突破:编书有凡例、改纪传为编书有凡例、改纪传为编年(编年(汉书汉书汉纪汉纪)、创断代编年体、)、创断代编年体、突出史论的作用。突出史论的作用。3.类型日趋繁多:类型日趋繁多:还出现了起居注、实录还出现了起居注、实录(三)编年体在隋唐的衰微(三)编年体在隋唐的衰微1.隋唐禁止私人修史,官修国史以纪传为主隋唐禁止私人修史,官修国史以纪传为主2.撰著编年体量少质差:张太素撰著编年体量少质差:张太素隋后略隋后略、柳芳、柳芳唐历

36、唐历、吴兢、吴兢唐春秋唐春秋未能流传下来。未能流传下来。(四)编年体在宋元明清的繁荣(四)编年体在宋元明清的繁荣1.数量多、质量高数量多、质量高北宋北宋司马光司马光资治通鉴资治通鉴294卷(周威烈王卷(周威烈王23年(年(403)至周世宗显德六年()至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北宋北宋刘恕刘恕资治通鉴外纪资治通鉴外纪10卷(三皇五帝至卷(三皇五帝至周威烈王周威烈王23年)年)南宋南宋李焘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长编520卷(北宋一朝)卷(北宋一朝)南宋南宋李心传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南宋卷(南宋高宗建元至绍兴三十六年)高宗建元至绍兴三十六年)清清毕沅毕沅续资治通鉴续

37、资治通鉴220卷(宋、辽、金、元)卷(宋、辽、金、元)清清夏燮夏燮明通鉴明通鉴100卷(明代)卷(明代)2.统治者的需要统治者的需要“神宗皇帝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曰神宗皇帝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曰资资治通鉴治通鉴,且为序其造端立意之由。,且为序其造端立意之由。”(胡三省(胡三省新新注资治通鉴序注资治通鉴序)3.简化阅读的需要简化阅读的需要司马光说:司马光说:“春秋春秋之后,迄今千余年,之后,迄今千余年,史记史记至至五代史五代史,一千五百卷,诸生历年莫能竟其篇,一千五百卷,诸生历年莫能竟其篇第,毕世不暇举其大略,厌烦趋易,行将泯绝。第,毕世不暇举其大略,厌烦趋易,行将泯绝。”(刘恕

38、刘恕通鉴外纪序通鉴外纪序)w(五)编年体的优劣(五)编年体的优劣1.优:宜于考察一时之大势、宜于长编、宜于录优:宜于考察一时之大势、宜于长编、宜于录存史料存史料2.劣:时间不清的史实易漏、分年记事不便于人物劣:时间不清的史实易漏、分年记事不便于人物事件的完整集中(一事前后分隔数十百年)、事件的完整集中(一事前后分隔数十百年)、不能区别不同性质类别的史料不能区别不同性质类别的史料w(六)纲目体(六)纲目体1.纲目体的创始:纲目体的创始:朱熹朱熹资治通鉴纲目资治通鉴纲目59卷,卷,序例序例1卷,先立纲以为提要,后立目以为详细卷,先立纲以为提要,后立目以为详细叙事。纲仿叙事。纲仿春秋春秋,目仿,目

39、仿左传左传。2.纲目体的发展:纲目体的发展:吴乘权吴乘权纲鉴易知录纲鉴易知录上起上起盘古,下迄明末,流传较广。盘古,下迄明末,流传较广。3.纲目体优劣:纲目体优劣:叙事简明、条理清楚、通俗易叙事简明、条理清楚、通俗易懂;有道名分、寓褒贬的书法在其中。懂;有道名分、寓褒贬的书法在其中。二、纪传体文献二、纪传体文献主要包括正史、别史两类,而以二十六正史为主。主要包括正史、别史两类,而以二十六正史为主。以人事为中心,包括各种史实。以人事为中心,包括各种史实。w(一)结构和特点(一)结构和特点1.结构:本纪、表、书(志)、世家、列传;纪结构:本纪、表、书(志)、世家、列传;纪传必备,故称纪传体。传必备

40、故称纪传体。2.特点:体大(包括纪、传、表、志)思精(内容特点:体大(包括纪、传、表、志)思精(内容全面系统)全面系统)(二)纪传体的优劣(二)纪传体的优劣优:体大思精,能够容纳大量的历史内容,具有全优:体大思精,能够容纳大量的历史内容,具有全面系统性,尤其是表、志内容丰富,保存子大量极有面系统性,尤其是表、志内容丰富,保存子大量极有价值的史料。价值的史料。劣:帝王将相为中心的英雄史观;虚美隐恶、君权劣:帝王将相为中心的英雄史观;虚美隐恶、君权神授的天命史观;正统理论;因事立目、褒贬人物;神授的天命史观;正统理论;因事立目、褒贬人物;一事分在数篇,复见重出,支离破碎。一事分在数篇,复见重出,

41、支离破碎。二十六史(二十六史(1)1.史记史记,(西汉)司马迁,(南朝宋)裴骃,(西汉)司马迁,(南朝宋)裴骃集解集解、(唐)司马贞、(唐)司马贞索隐索隐、(唐)张守节、(唐)张守节正义正义2.汉书汉书,(东汉)政固撰,(唐)颜师古注,(东汉)政固撰,(唐)颜师古注3.后汉书后汉书,本纪、列传,(南朝宋)范晔撰,(唐),本纪、列传,(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志,(西晋)司马彪撰,(南朝梁)刘昭注李贤注;志,(西晋)司马彪撰,(南朝梁)刘昭注4.三国志三国志,(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5.晋书晋书,(唐)房玄龄等撰,(唐)房玄龄等撰6.宋书宋书,

42、南朝梁)(南朝梁)沈约撰沈约撰7.南齐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南朝梁)萧子显撰8.梁书梁书,(唐)姚思廉撰,(唐)姚思廉撰9.陈书陈书,(唐)姚思廉撰,(唐)姚思廉撰二十六史(二十六史(2)10.魏书魏书,(北齐)魏收撰,(北齐)魏收撰11.北齐书北齐书,(唐)李百药撰,(唐)李百药撰12.周书周书,(唐)令狐德棻等撰,(唐)令狐德棻等撰13.隋书隋书,(唐)魏徵等撰,(唐)魏徵等撰14.南史南史,(唐)李延寿撰,(唐)李延寿撰15.北史北史,(唐)李延寿撰,(唐)李延寿撰16.旧唐书旧唐书,(后晋)刘昫撰,(后晋)刘昫撰17.新唐书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北宋)欧阳修、

43、宋祁等撰18.旧五代史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撰,(北宋)薛居正等撰19.新五代史新五代史,(北宋)欧阳修撰,(北宋)欧阳修撰20.宋史宋史,(元)脱脱等撰,(元)脱脱等撰21.辽史辽史,(元)脱脱等撰,(元)脱脱等撰22.金史金史,(元)脱脱等撰,(元)脱脱等撰二十六史(二十六史(3)23.元史,(明)宋濂等撰元史,(明)宋濂等撰24.新元史,(民国)柯劭忞撰新元史,(民国)柯劭忞撰25.明史,(清)张廷玉等撰明史,(清)张廷玉等撰26.清史稿,(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民国)赵尔巽等撰二十六史补二十六史补1.二十五史补编二十五史补编(开明书店(开明书店19361937年)年)收录二十五

44、史补表、补志收录二十五史补表、补志2.二十五史三编二十五史三编(张舜徽主编,岳麓书社(张舜徽主编,岳麓书社1994年)年)收录订补二十五史著作收录订补二十五史著作3.二十四史订补二十四史订补(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年)收录二十四史考证、订误、补编、辑佚著作收录二十四史考证、订误、补编、辑佚著作二十六史考订:二十六史考订:1.钱大昕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廿二史考异2.王鸣盛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十七史商榷3.赵翼赵翼廿二史札记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陔余丛考。二十六史读法二十六史读法1.不全读:全读要有计划,每日不全读:全读要有计划,每日2卷也要五六年卷也要五六年2.分类阅读:本纪、大传

45、专传、志、表分类阅读:本纪、大传、专传、志、表3.分阶段阅读:前四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宋分阶段阅读:前四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宋元、明清元、明清4.分层次按类读:史表为时,地理为空,纪传为人分层次按类读:史表为时,地理为空,纪传为人物,史志为典制。物,史志为典制。三、纪事本末体三、纪事本末体(一)袁枢创纪事本末体:(一)袁枢创纪事本末体:通鉴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 宋史宋史袁枢传袁枢传:“枢常喜诵司马光枢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资治通鉴鉴,苦其浩博,乃区分其事而贯通之,号,苦其浩博,乃区分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通鉴纪事本末鉴纪事本末。”(二)纪事本末体分类(二)纪事本末体分类1.按内容分按内容分(

46、1)朝代纪事末本)朝代纪事末本:马骕马骕绎史绎史(上古至战国末)(上古至战国末)通鉴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战国至五代末)(战国至五代末)续通鉴纪续通鉴纪事本末事本末(北宋至元末)(北宋至元末)宋史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元元史纪事本末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清史纪事本末清史纪事本末等。等。(2)专史纪事本末:)专史纪事本末:蜀鉴蜀鉴滇考滇考三藩纪事三藩纪事末本末本筹办夷务始末筹办夷务始末等。等。2.按编纂取材分按编纂取材分(1)改编一书的纪事本末:)改编一书的纪事本末:袁枢袁枢通鉴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明、明陈邦瞻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宋史宋史(2)博采群书而成的

47、纪事本末:)博采群书而成的纪事本末:清清谷应泰谷应泰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纪事本末(成书于(成书于明史明史之前)之前)(3)钞书与著述相结合的纪事本末:)钞书与著述相结合的纪事本末:清清高士奇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左传纪事本末(三)纪事本末的优劣(三)纪事本末的优劣1.优:优:简明扼要,便于初学;以事为主,便于探简明扼要,便于初学;以事为主,便于探讨史事的前因后果;在历史编纂学上有重要地位讨史事的前因后果;在历史编纂学上有重要地位2.劣:劣:取材多系钞录,史料价值不高;对天文、历取材多系钞录,史料价值不高;对天文、历法、地理、方技、典制、名物等不能详加备载;分事法、地理、方技、典制、名物等不能详加备载;

48、分事立目,以一事为起讫,事件之间缺乏联系,不能反映立目,以一事为起讫,事件之间缺乏联系,不能反映历整体性、有机性。历整体性、有机性。四、典制体史书四、典制体史书(一)综合类政书(一)综合类政书1.十通十通(1)三通:)三通:唐唐杜佑杜佑通典通典、宋、宋郑樵郑樵通志通志、元元马端临马端临文献通考文献通考(2)续三通:)续三通:清乾隆官修,清乾隆官修,续通典续通典、续通续通志志、续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3)清三通:)清三通:清乾隆官修,清乾隆官修,清通典清通典、清通清通志志、清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4)清续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清末民初刘锦藻编。,清末民初刘锦藻编。2.会要会要(1)本朝人撰)本朝人撰

49、唐会要唐会要100卷,宋卷,宋王溥撰王溥撰五代会要五代会要30卷,宋卷,宋王溥撰王溥撰宋会要辑稿宋会要辑稿366卷,宋官修,清卷,宋官修,清徐松辑徐松辑(2)后人补撰)后人补撰春秋会要春秋会要4卷,清卷,清姚彦渠姚彦渠七国考七国考14卷,明卷,明董说董说秦会要秦会要26卷,清卷,清孙楷孙楷西汉会要西汉会要70卷,南宋卷,南宋徐天麟徐天麟东汉会要东汉会要40卷,南宋卷,南宋徐天麟徐天麟三国会要三国会要22卷,清卷,清杨晨杨晨晋会要晋会要80卷,清卷,清朱铭盘朱铭盘南朝宋会要南朝宋会要、南朝齐会要南朝齐会要、南朝梁会南朝梁会要要、南朝陈会要南朝陈会要不分卷,清不分卷,清朱铭盘朱铭盘明会要明会要80

50、卷,清卷,清龙文彬龙文彬3.会典会典元经世大典元经世大典880卷,元官修卷,元官修元典章元典章正集正集60卷,新集不分卷,元官修卷,新集不分卷,元官修明会典明会典228卷,明官修卷,明官修清会典清会典100卷,清官修卷,清官修(二)专类政书(二)专类政书职官:职官:包括官制、官箴,如汉包括官制、官箴,如汉应邵应邵汉官仪汉官仪、唐六典唐六典、宋宰辅编年录宋宰辅编年录;吕本中;吕本中官箴官箴等等仪注(礼制、典礼):仪注(礼制、典礼):如如唐开元礼唐开元礼刑法:刑法:如如唐律疏议唐律疏议兵制:兵制:陈傅良陈傅良汉兵制汉兵制邦计:邦计:如如赋役全书赋役全书军政:军政:如如八旗通志八旗通志考工:考工: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