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539966 上传时间:2019-09-08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14.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5-2016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5-2016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5-2016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5-2016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2016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孟子见梁惠王,文本 精研,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1孟子对“利”有怎样的认识?他是怎样引导梁惠王弃“利”言“义”的? _,提示:在孟子看来,只顾追求“利”就会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培养,国君失国、大夫失家、臣子犯上作乱的问题都是因为“交征利”而引起的。于是,在这段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孟子高举“仁义”大旗,先否定了梁惠王的言“利”之辞,然后具体陈说“利”字当头的危害,再轻轻点出“仁义”的效用,最后重申梁惠王应该讲求“仁义”,而舍弃“利”。,2对孟子“何必曰利”的“利”字,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_,提示:今天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大致有三:其一,以“利”为功利之利、利害之利,即某

2、一特定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在这个意义上,“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的含义是:人在实施某一行为时,在动机上应唯仁义是求,不计利害。传统“重义轻利”说大致如此。其二,认为“利”是某种特殊性质的利益,如福利、公利、民利、大利以及与之相反的财利、私利、君利、小利等等,而孟子的“何必曰利”所反对的只是后者。其三,同样以“利”为某种特殊性质的利益,但只划分为两大类,即义之利和不义之利,认为孟子只反对“不义之利”,凡属“义之利”,无论公利、私利、君利、民利、大利、小利、财利、福利,均可言可求。,3结合孟子的义利观,谈谈你对“义利”的看法。 _,提示:“义利”之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极重要的问题,也是孟子思想中

3、极重要的内容。但长期以来,孟子的义利之辨受到诸多曲解。传统的观点认为孟子“重义轻利”,后来在认同“重义”的前提下,有人对其是否“轻利”提出质疑,并针对传统的“重义轻利”说,提出“重义但不轻利”的新解释。其实,孟子之所以不言“利”,是因为当时的君主唯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君子也要言利。言国家之利、民族之利、百姓之利,而不言私利。,二、审美鉴赏培养你的情趣,人之初,性本善? (1)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

4、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 (3)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科学证明人之初性本善 当孩子淘气时,人们总会笑称他们是“小恶魔”。人们总认为孩子容易学坏的根源在于一种传统的观念孩子如果缺乏成人的管教就会出现野蛮的行径。不过最近的一些心理学分析却提出,儿童在很早期的时候就拥有很强的辨明善恶的能力。他们不仅知道其中的区别,还会更趋向于选择善。 美国和加拿大很多高校的研究人员不断通过试验证

5、明4至6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够明显偏向那些行为端正者。试验结果基本上接近100%。这使得科学家们得出结论认为道德感是与生俱来的,也许是以某种方式扎根在我们的基因库里。也就是说,我们变成好人并不仅仅因为父母的教育,更因为人性本善。,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基莉哈姆林及其团队创建了一个木偶场景实验,研究人员将表现出不同性格的木偶放置在仅3个月大的婴儿面前各30秒,结果这些还不会抓取物体的婴儿不约而同地在最善良的木偶身上目光停留时间最长,而对“坏”木偶则表现出忽视的态度。 科学家们目前正在找出这种喜好的根源所在。存在的可能性有两种:比较唬人的一种说法是我们与生俱来就拥有道德辨别能力。另一种更为研究人员所接受的观点是我们基因中携带的并非是一架正义的天平,而是一种很快学会趋向于正确行为的能力。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文平克在其所著唤醒人性中的天使一书中指出,人类的基因中拥有趋向“善解人意、自制、理性和公正”的特性。因此所谓的“天使”存在于我们的遗传天性中,但并不能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只是在大脑中产生作用,真正决定我们所作所为的是大脑的运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