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化是靠教育传递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靠教育传递下来的一、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教育1、据传说及古籍记载推断,中国在夏代已有庠、序、校三种学校,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在学校接受生产技能及与战争相关的武士教育。2、西周官学官学分国学和乡学,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国学分小学与大学两级,乡学只设一级。教学内容包括德、行、艺、仪,主干课程有礼、乐、礼、乐、射、御、书、数射、御、书、数“六艺六艺”。大学大学教育以礼乐为重点,小学小学教育以书、数主。办学目的是培养奴隶主贵族的年青一代,“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西周官学的显著特点,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庶民子弟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2、3、春秋战国时期国学与乡学衰微,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学在四夷”。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著名学校,教师择优聘请,教学内容不受官方限制,促进了诸子学派的形成;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办学原则、不同 学派兼容为办学方针、百家争鸣的学风,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稷下学宫稷下学宫 古代齐国设立的齐都临淄稷下学宫,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齐国设立的齐都临淄稷下学宫,是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堂,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官办大学堂,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也是战国之世闻名列国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也是战国之世闻名列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和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的
3、文化教育中心和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稷下学宫稷下学宫 讲学场讲学场景景稷下学宫的文学游士稷下学宫的文学游士稷下学宫的特点:稷下学宫的特点:1)性质二重性: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性质二重性: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2)多功能性:集讲学、教育、咨议为一体)多功能性:集讲学、教育、咨议为一体。3)士人充分享受学术自由、精神自由与人身自由。)士人充分享受学术自由、精神自由与人身自由。邹衍荀子淳邹衍荀子淳 于于 髡髡(kn)4、汉代独尊儒术,经学的兴起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汉代官学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类。太学是中央官学的主体,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地方官学除传授儒学外,还包括识字教育汉武帝的文教政策:立五经博
4、士,罢诸子博士。办太学,培养儒家人才。我国大学教育开始的标志。我国大学教育开始的标志。太学的教学内容:经学太学的教学风气:重师法和家法士子读太学的出路:考核合格后可以授官汉代太学讲学图5、设国子学设国子学:西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设国子学(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设分科大学设分科大学刘宋设四大学馆: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意义:分科办学冲破了汉以来儒家学说垄断太学课程的局面,对隋唐的分科教育很有影响。宋文帝宋文帝6、隋唐时期的教育1)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隋代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后改“国监”),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标志标志着中国古代教
5、育事业成为独立部门。唐朝设置国子监国子监,国子监既是唐代中央官学的行政管理机构,也是最高的国立大学;地方官学包括府、州、县学校。唐代官学制度的特点:多种形式办学;教师管理完善;学生管理上有升学、退学、考试、作息等规定。2)学校等级性设置进一步明确:弘文馆,崇文馆:皇帝,皇太后近亲,及宰相等一品功臣子弟才能入学;国子学:供文武三品以上或从二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供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律学,算学,书学等:八品以下子孙入学;药学:只招收庶人子弟入学7、宋代书院:1)起源,早期被称为书院的两种场所:、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2)唐末
6、五代以后书院发展的原因:、官学衰落、士人失学。晚唐五代军阀割据十分严重,战争不断,严重危害了学校教育事业,士人大量失学,需要寻找求学的途径。、私人讲学的传统私人讲学自古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3)宋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4)宋代书院的特点:、自由风气浓重:教学上实行自由讲学、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教学条件(场所、设备)逐渐规模化。、教育管理的规范化:管理人员(山长以及职事人员)、管理制度(学规)等等。、师生之间有着极强的和谐精神。5)宋代书院教育制度的意义:书院教育制度体现出来的有别于官学的特征,弥补了官学教育急功近利、常常流于形式的弊病:
7、书院本身学术自由的风气,极大促进了宋代理学的发展;构成对官学教育的挑战,从而促进了官学的发展。6)蒙学教育的发展:蒙学教材的编写: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8、明清两代狭隘的立国思想制约了官学发展,政府对学生思想控制极严。明朝中叶起封建官学在官方严格钳制下走向衰落。国子监为明清两代国家最高学府;地方官学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学宫”。content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中国古代教育家辈出,孔孟,朱熹,黄宗羲等等。中国古代教育家辈出,孔孟,朱熹,黄宗羲等等。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文主义教育。它以做人为教育的唯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文主义教育。它以做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与
8、智慧并重。尤其注重道德一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与智慧并重。尤其注重道德教育和道德责任感、历史责任感。特别注重道德教育教育和道德责任感、历史责任感。特别注重道德教育与自我修养,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克己与自我修养,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克己内省,身体力行等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内省,身体力行等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时代教育机构选士制度夏商周国学、乡学春秋战国官学、私学、汉代中央、地方、私学、如太学察举制(孝廉、贤良方正、茂才)魏晋南北朝中央、地方、如国子学、太学九品中正制隋唐中央、地方、如六学二馆科举考试制宋元中央、地方科举考试制(元中断)明清中央、地方、如国子监科举考试制(乡试、
9、会试、殿试)中国古代产生了无数著名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中国古代产生了无数著名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时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时的孔子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春秋战国之交的墨子(言必信,行必果);不知);春秋战国之交的墨子(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孟子(养浩然正气(养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威武不能屈”););荀子荀子(劝学篇(劝学篇“主张日积月累,主张日积月累,专心致志专心致志”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积水成渊
10、蛟龙生焉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契而契而不舍,金石可镂不舍,金石可镂”。);。);董仲舒董仲舒,汉代教育家,汉代教育家,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化民成性进行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化民成性进行教育。唐韩唐韩愈愈师说师说教师的责任是教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授业、解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宋代。宋代朱朱熹熹提出提出“循序渐进循序渐进”与与“熟读精思熟读精思”。明代。明代王守王守仁仁(王阳明)重视(王阳明)重视“躬行实践躬行实践”“自求自得自求自得”“循序渐进循序渐进”。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11、1、综合观,即大教育观。综合观,即大教育观。古代教育家早就认识到教育问题实质是社会问题。孔子从“国之本在家”的思想出发,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孝悌忠义”的教育。礼记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2、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强调道德教育的同时,也注重知识的教育。孔子首先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肯定人生来性情非常接近,人的差别是后天教育和学习的结果。孔子:“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阳货“未知,焉得仁?”公冶长董仲舒:“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春秋繁露3、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
12、和自觉性。能和自觉性。中国古代教育启发每一个人的内心自觉,提出一套做人的道路、方法,并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表现出人的崇高精神追求,这是不需要外在的神秘力量监督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强调人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能力,自省、慎独慎独,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求取在人伦秩序与宇宙秩序中的和谐。中国古代教育还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并重和有机结合。二是注重教育方式的灵活性,采用灵活的因人因事而异的教育方式。三是德智结合,突出德育、美育重要性。四是强调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五是重视人文教育文史哲不分家。content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教师思想中国古代的教师思想一、因材施教、
13、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公认的优秀传统教学思想之一。所谓是公认的优秀传统教学思想之一。所谓“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即根据教学要求,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即根据教学要求,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使学生各尽其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使学生各尽其才。子曰: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为政为政首先观察学生。首先观察学生。孟武伯问孝。子曰: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
14、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色难”。朱熹:朱熹:“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四书集注四书集注启发诱导启发诱导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形式。孔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形式。孔子在教学中对能够子在教学中对能够“闻一知二闻一知二”、“闻一知十闻一知十”、“告诸往而知来告诸往而知来”的学生大加赞扬的学生大加赞扬。子曰:子曰:“不愤不启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则不复也。”述而述而 子夏问曰: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兮。何谓也?何谓也?
15、子曰:子曰:“绘事后素。绘事后素。”曰:曰:“礼后乎礼后乎”子曰: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矣。”八佾八佾学记学记:“君子之教,喻也(启发引导)。道君子之教,喻也(启发引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做结论)。道而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做结论)。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轻松),开而弗达则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轻松),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为政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16、笃行之。中庸王夫之:“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四书训义三、循序渐进,由博返约三、循序渐进,由博返约颜渊:“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朱子语类孟子离娄下:“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博学详说归于简约”四、长善救失,教学相长四、长善救失,教学相长“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
17、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五、言传身教,尊师爱生五、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对于教师的条件和修养,古代教育家尤其重视对于教师的条件和修养,古代教育家尤其重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孔子要求教师事事处处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孔子要求教师事事处处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作为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作为学生的表率,这就是他说的学生的表率,这就是他说的“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认为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教师要荀子认为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教师要有尊严,能使人敬服有尊严,能使人敬服;二是教师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二是教师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经验;三是教师需要具备有条有理有系三是教师需要具备有条有理有系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不违反师说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不违反师说;四是了解精四是了解精微的理论而且能解说清楚,可见古代对老师的标微的理论而且能解说清楚,可见古代对老师的标准是很严的。准是很严的。Thank you!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