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配套】最新苏教版语文选修《把栏杆拍遍》ppt课件1.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577685 上传时间:2019-09-13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5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K12配套】最新苏教版语文选修《把栏杆拍遍》ppt课件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K12配套】最新苏教版语文选修《把栏杆拍遍》ppt课件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K12配套】最新苏教版语文选修《把栏杆拍遍》ppt课件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K12配套】最新苏教版语文选修《把栏杆拍遍》ppt课件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K12配套】最新苏教版语文选修《把栏杆拍遍》ppt课件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K12配套】最新苏教版语文选修《把栏杆拍遍》ppt课件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配套】最新苏教版语文选修《把栏杆拍遍》ppt课件1.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把栏杆拍遍 梁 衡,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匾额挂于辛弃疾纪念祠。,这副对联写谁?,能背几首辛弃疾的词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月夜行黄沙道中调寄西江月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2、。,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三篇散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

3、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数理化通俗演义,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作者简介,辛弃疾 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历城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担任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1162)擒拿张安国。 宋高宗任命其为江阴签判,开始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时才23岁。 淳熙八年(1181)冬,42岁时,受弹劾被免职,归居上饶,闲居20年。 宁宗嘉泰三年(1203),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64岁的他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文题思考:,为什么作者将题目拟为“把栏杆拍遍”?“把栏杆拍遍”有哪些含义?,走进文本,一个叫刘孟节的人

4、,看不惯丑恶世相,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日:“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典故介绍,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1)辛弃疾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独特地位。 第二部分:(2-16)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第三部分(17)多种因素成就一个爱国词人辛弃疾。,辛弃疾的行伍经历,为什么说他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1、横刀跃马,奔走沙场,血染征袍(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有凛然杀气和

5、磅礴之势) 2、笔走龙蛇,泪洒宣纸(辛弃疾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哭诉、表白、扶栏远眺,望眼欲穿) 3、与豪放派比较: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 4、与婉约派比较:辛的婉约言愁,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真理。 小结: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由武而文,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 臣

6、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 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辛弃疾在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了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英雄之势。 悲愤 破阵子 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2、作者认为辛弃疾“拍栏杆”时心情如何?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水龙吟 登建康赏

7、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 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 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 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 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诗词鉴赏,本词作于11681170。作者南归已8、9年了,却投闲置 散,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值此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 头的悲愤之情。 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 景。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这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楚天千里,辽远空阔, 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8、 所以,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放眼望去,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 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只 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败。“断鸿”指 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淮回归南宋,原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 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可是,南宋统治者不把辛弃 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 使词人觉得自己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吴钩”-本指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是战场上用作杀敌的税利武器。

9、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 “栏杆拍遍”-宣泄已郁结心中已久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之情。 无人会,登临意-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可是无人知晓,无人理解,南宋统治者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可谓是“知音少,弦断有谁 听”!,下片:直接言志。11句,分4层意思。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来? 现在已是深秋时分,连大雁都知道南飞,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的统治之下,想回去也回去不了! 既写出有家难回的乡思。又有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求田问舍”-买地置房。 像你这样琐屑的小人,自己有何面目去见像刘豫州那样的英雄人物?

10、,(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流年”-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此”-典故世说新话: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所种之树已长到几围粗,感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我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愿望难以实现,辜负了自己雄心壮志。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请谁来唤取红巾翠袖的少女,拭干英雄因壮志难酬而流下的热泪? 可是,时无知已,得不到同情得不到激励,只能将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 意。,辛弃疾的为官经历,第8段,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呢?,1.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 他,烦他,忌用他。 2.一有

11、机会还要真抓实干,时刻摆出一服要冲上前线的样子。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 3.闽南与漠北相隔虽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国情、复国志。,主观原因:忧国情、复国志 客观原因:朝廷(君王)苟安,17节、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1)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 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涨,冲击积聚。 (2)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 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第15节辛弃疾的词与其他人的词相比,其独特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独特性?,“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

12、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讨论并借助课文的有关分析,为每首词拟一个标题:,菩萨蛮心郁之作 永遇乐 摸鱼儿 水调歌头,心焚之作,心苦之作,心寂之作,对 比,第一处对比:破阵子与满江红对比 作者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又与杜甫“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与之对比,认为 “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第二处对比是将辛弃疾与陶渊明、白居易的 从政经历对比 作者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

13、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 ”。因为“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 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第三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豪放与苏轼的豪放做比较。 苏辛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文学史上是将“苏 辛”并称的,但作者却在同中见出异来,他认为:“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因为“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而“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 压

14、、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而辛词正是这样的词。,第四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 清照的婉约词作比较 作者认为“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精辟之语。,二、想象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

15、心世界等等。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再如,由 “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辛弃疾是历史上独特的词人,那么本文在介绍他的时候有什么独特性?,引用大量作者的作品 善于做比较,艺术探究,知人论世,同类作家比较,异类作家比较,与岳飞,与苏轼,与陶渊明,与柳永、李清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