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

上传人:田海滨 文档编号:383934 上传时间:2025-07-1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Z-JU.刖后“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为切实做好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与“十四五”期间我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市“卜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范围为区,辖5个街道、8个乡镇和1个乡,包括颍西街道、鼓楼街道、文峰街

2、道、清河街道、京九路街道、九龙镇、西湖镇、程集镇、三合镇、三塔集镇、王店镇、三十里铺镇、袁集镇、马寨乡。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形势6(一)“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成效61 .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62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73 .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提升84 .产业转型和节能降耗成效显著95 .环境治理体系逐步完善9(二)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91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不稳固92 .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亟待加强103 .距离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还有差距1()(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1二、总体要求12(二)基本原则12(三)规划目标131

3、总体目标132 .指标体系14三、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16(一)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16(二)推动能源结构优化17(三)提升资源利用效率17(四)积极落实碳达峰计划18(五)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18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19(一)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191 .精细化实施扬尘管控192 .深化工业源污染治理203 .加强臭气异味及油烟废气监管204 .推动移动源污染防治215 .推进大气环境质量达标及持续改善216 .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21(二)重点推进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221 .全力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222 .多措并举实施水资源保护233 .科学精准开展水环境治理234 .推动水生态保护

4、修复24(三)以风险管控为重点保障土壤环境安全251 .深化农用地分类管理252 .强化建设用地风险防控263 .严格未利用地土壤保护26(四)高效完成突出环境问题整改26五、强化环境风险有效防控26(一)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271 .推动固体废物减量循环利用272 .全面提升固体废物监管能力273 .严格重金属与新污染物防控284 .进一步规范医疗废物收集贮存转运机制28(二)提升辐射安全监管水平29(三)有效解决群众身边噪声问题29(四)健全环境应急风险防控机制29六、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30(一)推进农村环境整治3()(二)科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31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33(-*)优化

5、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33(二)强化自然保护地环境监督管理33(三)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34八、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34(一)健全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34(二)落实环境治理企业主体责任35(三)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35(四)不断提高环境信息化水平36(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激励作用36(六)持续提升环境监管执法能力36九、保障措施37(一)落实各方责任37(二)加大资金力度38(三)加强人才建设38(四)强化考核评估38一、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卜三五”时期,是全区生态环境保护战线广泛、措施综合、治理系统、成效最明显的五年,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之高、污染防治攻坚力度之大、各行业

6、协同治污合力之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程度之快、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认可度之高前所未有。五年来,全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聚焦环境问题整改,补齐生态治理短板,实现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完成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任务,在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排名第一。(一)“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成效1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2020年,全区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48.6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4.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71天,空气优良率74斩地

7、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农村千吨万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21.02%,全区无污染地块;单位GDP能耗、能源消耗增量、主要污染物减排量均完成市卜达的约束性指标。“十三五”期间,全区大气、水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功能区声环境质量和交通声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全区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未发生生态破坏事件和环境安全事件,生态系统稳定,公众生态环境质量满意率达到89.88%,累计获得大气、水环境质1:生态补偿资金1482.2万兀O2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就。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有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成就,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

8、逐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大环保格局初步形成。蓝天保卫战取得决定性胜利。深入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严格落实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五控”措施。开展燃煤锅炉整治,“十三五”时期,先后淘汰城区燃煤小锅炉92台、农村燃煤锅炉122台,全区燃煤锅炉实现“见底清零”;开展非煤矿山(砖瓦窑厂)专项整治,全区35家砖瓦窑厂,淘汰关闭31家、保留4家全部进行提标改造,并安装在线监控监测设备,实现非现场实时监管;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行动,以印刷、家具制造等重点行业和12个汽车4S店、19个加油站为重点,明确挥发性有机物企业管控清单,指导升级污染防治处理设施;持续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城区2

9、200余家餐饮企业提标改造,落实油烟治理措施,加强建筑、拆迁等工地扬尘管控网格化巡查包保,强化部门监管职责;抓实“清洁”专项行动,加大保洁覆盖范围和机械化湿扫频次,实施环卫保洁“以克论净”分级考核;严格执行烟花爆竹和大盘香禁燃禁放管控规定,常态化开展秸秆禁烧工作,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2020年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o“十三五”时期,在全区各乡镇、街道建设空气质量自动监控站,率先在全市建立乡镇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碧水攻坚战成效显著。全力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我区新建的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2个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16个美好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累计建设乡镇污水管网213

10、千米,累计日处理生活污水约8000吨。全面整治黑臭水体。配合市直部门实施城区15条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积极推进乡镇黑臭水体排杳治理工作,实施阜临河、阜焦路中清河、金洼大沟、阜颍河等重点水体治理工程,基本达到地表水体长治久清的目标。全面建立了区、乡(镇)、村三级河长体系,相继开展了生态区域违法建设排查、入河排污口整治、非法码头堆场整治等专项行动,完成生态区域违法建设52个问题整改、6个入河排污口整治、16个非法码头堆场问题清零。净土保卫战稳步推进。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和农用地分类管理,全区无污染地块,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为优先保护类和安全利用类,无严格管控类。以有效防范化解危险废物环境风险

11、保障耕地安全为目标,重点排查整治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隐患,完善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利用、处置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3 .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提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落实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连续6年实现化肥使用量负增长。持续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完成125家规模养殖场(户)污染物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实现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2.3%,规模养殖场治污设施配套率达100%。全区森林覆盖率由19.3%提高到21.02%,完成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核查和整改任务。“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清运体系全面建成。“十三五”期间,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区创建省级生态示范

12、镇(村)1个、市级生态示范乡镇(三)5个,农村环境质量整体改善。4 .产业转型和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我区立足主城区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国祯热电退出城区,金种子等大型国企安装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我区单位GDP能耗、能源消耗增量均完成市下达的约束性指标。5 .环境治理体系逐步完善。成立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明确各地各部门工作职责,建立较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议事机制及突出环境问题区级领导包联、属地乡镇街道负责、业务部门包保、督查部门督查的闭环管理机制,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常态长效。制定关构建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

13、意见,进一步健全环境治理领导包联、企业主体、部门监管、环境信用责任体系。全面建立区、乡(镇)、村三级河湖长制工作体系,实现全区河湖全覆盖;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完成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全区建立空气质量、水质断面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有效改善。(一)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不稳固。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任务艰巨。2020年度,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未达到“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全区PM2.5年均浓度完成约束性指标,在全市排名前列,但距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仍有较大差距。PM2.5仍是全区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同时臭氧浓度整体呈持续升高态势,细颗粒物与臭氧

14、协同控制亟须加强,空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压力较大。水环境治理任务压力较大,城区部分老旧小区排水管网未纳入城市污水管网,雨污管网分流改造不到位,生活污水污染环境。乡镇污水收集处理率低,管网不完善,部分村庄、人口聚集区仍存在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问题。农业面源污染,特别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水平有待提升。农村水体黑臭问题易反复,乡镇水体治理任务艰巨,实现长制久清的目标任重道远。2 .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亟待加强。一些地方责任落实、压力传导不到位。生态环境治理手段单一,市场手段和社会参与程度仍然偏弱,资源环境的市场配置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推进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部分污染防治领域信息共享和联动监

15、管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农村环境整治缺乏统筹性、系统性、协同性。环境基础能力保障仍显不足,环境风险管控和应急能力建设比较薄弱。环保执法队伍建设、执法队伍装备有待加强,缺少乡镇级执法人员,执法方式晅需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3 .距离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有差距。广大市民对生活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仍未彻底解决,亟须探索更加先进的治理路径,解决疑难、谋求突破。部分行业部门、个别乡镇(街道)存在治理生态环境办法不多、措施不硬的问题,面对点多面广的污染来源,精细化治理水平还有差距。各类环境风险源依然存在,生态环境风险防范能力需持续提升。(三)面

16、临的机遇与挑战“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战略部署,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国家做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承诺,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统筹推进长三角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叠加覆盖,有利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环境治理新手段不断涌现,为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了新的动力。“十四五”时期,是生态环境质量

17、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重大战略的实施和“大环保格局”的加速形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重大契机。要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新机遇新挑战,准确把握新特征新要求,依靠绿色低碳发展激发环境改善内生动力,依靠科技创新和现代化治理塑造高质量发展典范,依靠共建共治共享创造区域协同发展与协同改善新成就,以首善标准不断开创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新局面。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及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特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

18、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根本目的,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以创新绿色低碳为动力,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打造首善之区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支撑。(一)基本原则坚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主城区优势,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发挥好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优化促进作用,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统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要时段

19、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打好一批标志性战役,接续攻坚、久久为功,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生态状况持续提升。坚持科学精准依法治污。坚持生态保护修复与环境治理相统筹,城市治理与乡村建设相统筹,河流污染防治与湖泊环境保护相统筹,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综合利用法规、技术、经济等手段,精细管理、科学施策、因地制宜,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推动共建共治共享。落实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责任,动员社会组织和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激励与约束并举,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坚持提升群众环境期望。以满足人民群众FI益增长

20、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根本目的,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努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三)规划目标1 .总体目标。到2025年,生态文明水平明显提升,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逐步形成“绿色、共享、高效、低耗”生产生活方式。一一绿色低碳发展格局总体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产业结构布局持续优化,绿色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进一步拓宽,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稳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细颗粒物(PM2.5)浓度明显下降,基本消除重污染

21、天气,优良天数比率进一步提升;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水生态功能初步恢复,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达到或好于IH类水体比例达到100轧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有力。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更加巩固,生物安全与生态风险防范水平显著提高,自然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全面提高。一一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显著提升。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不断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智慧化水平显著提升,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的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展望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社会广泛自觉,碳排放率先

22、达峰后持续下降,碳中和实现明显进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升,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人与白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2 .指标体系。为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区建立“上四五”时期指标体系,包括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防范、生态保护4大类16项指标。区“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标指标2020年2025年目标指标属性(一)环境治理(1)地级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微克/立方米)48.639约束性(2)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7475约束性(3)地表水达到或好于山类水体比例()国家考核断面ooI(X)约束性(4)地表水质量劣V类水体比例00约束性

23、)(5)农村黑臭水体比例()市下达预期性(6)地下水质量V类水比例()0市下达预期性(7)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30预期性(8)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吨)化学需氧量市下达约束性氨氮市下达氮氧化物市下达挥发性有机物市下达(二)应对气候变化(9)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市下达约束性(1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市下达约束性(Ii)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市下达预期性(三)环境风险防控(12)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有效保障约束性(13)放射源轮射事故年发生率00预期性(四)生态保护(14)生态质量指数(EQI)稳中向好预期性(15)森林覆盖率()21.02市

24、下达约束性(16)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平方公里)不减少约束性按照2个国家考核断面计算。三、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磁性材料、绿色食品、智能家居等重点产业领域,推动生产方式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坚持绿色发展导向,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依托机场、高铁站和港,高标准建设苏阜产业园,充分挖掘生态、文化等优势,打造“皖北枢纽中心、阜城门户客厅”。(一)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家具制造、建材、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严格执行两高项目准入机制,执行入园项目准入评审制度O加大新基建、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节

25、能环保等产业的支持力度,构建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产业体系,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围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大力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融合城南新区、高铁、西湖片区空间和资源,推动建设苏阜产业园,推进传统行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推动一批企业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二)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引导能源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新、改、扩建项目实施煤炭减量或等量替代。进一步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化水平,到2025年,完成市政府下达的能耗强度、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要求。系统提升清洁能源比例,合理利用废弃

26、土地、农业大棚、滩涂、鱼塘等资源,发展农光互补和渔光互补项目,加快马寨、袁集12.5万千瓦风电项目建设,鼓励城镇和新农村聚集区统筹考虑分布式光伏有序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加快加气站、充电站(桩)等配套设施建设,满足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发展需求。(三)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严控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实施节水行动,提高生产、生活用水效率。以节水促减排,提高农业、工业、生活用水效率,枳极开展节水型机关、节水型学校、节水型小区的建设,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到2025年,

27、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公众节水意识显著提高。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实行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模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提高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化利用。根据产业定位引进低碳环保、低能耗的优质项目,有序腾退厂房布局分散、投资强度偏低、经营效益较差、土地浪费的企业,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四)积极落实碳达峰计划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统筹有序科学“减碳”,推广减排措施与适用技术,确保2030年前全区碳达峰目标实现。在减排目标上,实现污染物治理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统筹,努力实现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双

28、降。积极落实省、市下达的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坚持全域多层次增绿固碳,提高森林碳汇,加强林业生态系统建设及管护,推进林地绿地增加碳汇。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约束性指标。加强土壤培肥,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提升农田土壤碳汇能力。(五)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社会生活的全过程,引导大众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倡导绿色消费,推行适度消费,节粮、节水、节能和循环利用资源,引导优先选择绿色环保产品;倡导绿色居住,积极推广绿色建筑,推动绿色建筑由单体示范向区域示范拓展,实施既有建筑节水、节电、节能改造,建成一批高质量绿色示范项目;倡导绿色出行,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完

29、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推行“光盘行动”,倡导粮食节约、抵制餐饮浪费,严格限制一次性生活用品使用,鼓励使用再生产品、绿色产品、能效标识产品和环境标识产品。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倡导和扶持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低碳方式,让人民群众理念上自觉认同、行动上积极参与,将绿色理念体现到吃穿住行用等各个环节。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不断改善空气和水生态环境质量,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紧扣污染来源和指标变化,

30、以治理VOCS和氮氧化物为抓手,聚焦机动车、生产生活、扬尘等领域,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1 .精细化实施扬尘管控。强化施工扬尘综合治理,构建过程全覆盖、管理全方位、责任全链条的施工扬尘治理体系。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强化落实“六个百分百”,将施工工地扬尘治理与施工企业资质信用评价等挂钩。稳步发展装配式新基建,推行建筑施工扬尘防治闭环管理机制,规范扬尘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使用,提高扬尘治理效果。深化混凝土搅拌站扬尘污染管控,露天堆场、工矿企业料场、工地裸土垃圾等应采取覆盖、喷淋、道路硬化等防治扬尘污染措施。加强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和洒水抑尘,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控制道路交通扬尘污染。2 .深化工业

31、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氮氧化物减排。持续开展砖瓦窑厂等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脱硫脱硝除尘设施深度治理,稳步推进天然气锅炉低氮改造,加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监管,依法对在禁燃区内销售、使用燃煤的经营单位进行处罚。采取产能减量置换、绿色生产、密闭化升级改造等措施,提升混凝土行业绿色发展水平。深入推进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加强家具制造、工程机械、包装印刷、汽车维修等重点行业的VoCS全流程管控。全面推进使用低VOCS含量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加强生产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落实无组织排放特别管控要求。推进工业园区和企业集群建设涉VOCS“绿岛”项目,推动涂装类统筹规划建设集中涂装中心,活性

32、炭使用量大的统筹建设活性炭集中处理中心,有机溶剂使用量大的建设溶剂网收中心。对排放稳定达标、运行管理规范的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不满足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的企业,依法依规予以处罚,并纳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3 .加强臭气异味及油烟废气监管。强化企业治污主体责任,重视污染过程控制,提升末端治理设施水平。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指导企事业单位科学选址,严格涉异味扰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在办理排污许可证申报、环保竣工验收等审批手续时,应考虑异味污染扰民的影响。强化餐饮源污染排放监管,督促餐饮单位定期对油烟净化设施进行维护保养,加强餐饮服务场所检查检测,规范餐饮油烟处理

33、设施销售市场。4 .推动移动源污染防治。深化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控。加大老旧机动车、工程机械尾气治理改造和限期淘汰力度,基本消除柴油货车和工程机械冒黑烟现象。严格执行船舶发动机第一阶段排放标准,实施新生产船舶发动机第二阶段排放标准,推广使用电、天然气等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船舶。加强新能源车辆推广,大力促进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严格执行机动车排放检验制度,定期开展油品质量监督检查活动,严厉打击黑加油站(点)和非法流动黑加油车。5 .推进大气环境质量达标及持续改善。明确空气质量目标和重点任务与措施,定期考核并公布大气环境质量信息。推动全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持续下降,臭氧浓度增

34、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并力争有所下降。加强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统筹考虑传输规律和季节性特征,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治理,强化分区分时分类的差异化和精细化协同管控。到2025年,完成市下达的细颗粒物(PM2.5)39的浓度指标。6 .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制定年度应急减排措施清单,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实施重污染大气差异化管控措施,提高重污染天气应对的及时性、有效性。专栏1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固定污染源治理工程。推进砖瓦窑厂、混凝土(沥青)搅拌站等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脱硫脱硝除尘设施深度治理。对砖瓦等行业企业污染开展深度治理。VOCs综合治理工

35、程。深化涉VOCs企业和产业集群整治,开展VOCs污染源监督监测,精准定位重点污染源,组织重点企业编制实施“一企一策”。VOCs量大的企业集群区试点建设集中涂装中心、溶剂回收中心等,实现VOCs集中高效处理。移动源污染治理工程。加快老旧车辆淘汰工作,采取经济补偿、限制使用、严格超标排放监管等方式。加强新能源车辆推广,大力促进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实施施工工地在线监测监控工程,易扬尘物料输送密闭工程。加强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和洒水抑尘,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控制道路交通扬尘污染。(一)重点推进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以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保护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

36、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努力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1 .全力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继续“千吨万人”饮用水源地监测工作,加强乡镇供水安全保障。落实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推进农村集中饮水水源置换工作。建立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污染事故预警机制,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增强水源地风险应急响应及处置能力。定期开展饮用水保护执法检查和水源地环境执法检杳,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全面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2 .多措并举实施水资源保护。严格落实用水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多领域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坚持节水优先、量水发展,强化行业约束,实施用

37、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与工艺,推动建立节水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强中水回用,推进工业生产、园林绿化、市政、车辆冲洗及生态景观等领域优先使用再生水,到2025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3 .科学精准开展水环境治理。加快乡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提质增效,补齐乡镇集中式污水处理与收集设施短板,依托污水处理厂及九龙镇、三合镇、三塔集镇、西湖镇、马寨乡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完善乡镇政府驻地及周边人口聚集区污水管网,到2022年,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管网实现全覆盖。稳步推进实施区区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0年-2030年),因地制宜采取工程和生态措施推进农村生活污水

38、治理,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易于维护、运营费用低。到2025年,新增污水处理规模1.4万吨/日,新建污水管网323千米,覆盖村庄289个、人口20.95万人,全区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加强入河排污口和面源治理。开展入河排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监管,逐步建立“水环境一入河排口一污染源”精细化管理体系。持续动态更新入河排口台账,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开展排污口清理整治,强化联合执法,禁止污水、垃圾入河。加强城市面源治理,配合整治雨污管涵混接、错接,减少汛期溢流污水、初期雨水直接入河。重点推动乡镇黑臭水体治理,摸清黑臭水体现状,实施精准施策,编制黑臭水体整治清单,制定整治实施方案,将黑臭水体治

39、理与河道水系连通相结合,达到长制久清成效。到2025年,完成55条黑臭水体治理目标,实现乡镇黑臭水体清零。4 .推动水生态保护修复。实施生态扩容,统筹做好水环境保护、水生态恢复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工作。推进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湿地建设,按照“污染防治一循环利用一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思路,实施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加快实施污水处理厂尾水引入金洼大沟,深化阜临河、九龙沟等主要河流与周边水系连通运行管理,切实保障枯水期生态基流,增强水生态系统稳定性。到2022年,完成金洼大沟生态活水工程。逐步修复河道生态系统,有效拦截地表径流污染,促进陆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交换;在沿河两岸建设生态林带,恢复河湖

40、岸线自然转台,系统打造水生态长廊。专栏2水生态环境提升重大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落实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实施以地下水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地表水替代工程。2025年底,在完成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具备地表水水源替换地下水源条件后,实现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全覆盖。污染处理设施建设。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配套管网建设,实施文峰街道沿河十里井社区、马寨乡欧庙污水处理工程及袁集四十里铺、颍西代郢社区配套管网工程,2022年底前,完成袁集四十里铺、颍西代郢社区污水管网工程:2023年底前,完成沿河、十里井社区污水处理工程。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工程,实施三塔

41、集镇、九龙镇、程集张寨村等污水管网及接户管网工程,到2025年,新增污水处理规模1.4万吨/日,新建污水管网323千米,全区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远期目标(2030年):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接户率达95%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水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水生植被恢复、水体及岸边的污染源整治、沿岸截污、疏浚清淤、垃圾清理等。推进金洼大沟活水、九龙沟生态治理及阜临河水生态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巩固阜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持续开展农村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推进三十里铺小赵村阜颍河段、王店镇柳沟、京九街道大朱庄苇沟等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到2025年,完成区55条农

42、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基本消除乡镇黑臭水体。(三)以风险管控为重点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坚持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地”齐抓共管,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的工作原则,保障土壤环境安全。1 .深化农用地分类管理。动态更新耕地分类管理清单,将耕地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强化分类管理。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降低单位面枳用量,化肥、农药使用量和利用率达到国家要求,严格预防农用地土壤污染。全面建立废旧农膜和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置体系。2 .强化建设用地风险防控。科学布局、统筹规划,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时,充分考虑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的环境风险,合理确定土地

43、用途。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督促重点监管单位依法履行土壤污染防治义务,督促企业开展隐患排查,防控土壤污染风险。督促用途变更地块依法开展上壤污染状况调查,鼓励提前开展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及修复。3 .严格未利用地土壤保护。强化未利用地土壤保护监管,对未利用地予以保护,控制开发利用。加强巡查和专项检查,依法查处倾倒垃圾、侵占使用等违法行为。(四)高效完成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扎实推进“1+1+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严格落实“556”闭环管理机制,坚持“有声势、有力度、有时限、有结果、有奖惩”“五个有”的总体要求,逐一制定“问题、任务、标准、时限、责任”五项清单,实施“双向交办制、时限承诺制

44、督办预警制、销号清零制、责任追究制、公开通报制”六项制度,完善领导包保、属地整改、市直单位监管、“点对点、长对长”整改责任制,确保按期保质完成整改任务。五、强化环境风险有效防控完善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体系,提高危险废物收处与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强化核与辐射安全风险监管,有效化解噪声扰民问题,提高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坚守环境风险防控底线。(一)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提高危险废物监管和收运处置能力,完善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体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加强固体废物资源循环利用。1 .推动固体废物减量循环利用。督促产废单位合理选择、利用原料,优化生产工艺和设备,实现源头减量

45、削减存量,完善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三防”设施。落实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规定,鼓励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持续严厉打击建筑垃圾违规消纳行为。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培育和扶持煤肝石、粉煤灰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专业化现代企业。支持资源综合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和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废塑料污染治理,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推动快递、外卖行业包装“减塑”。加强生活类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完善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体系。逐步推进“无废园区”建设,开展“无废园区”建设试点,减少原料使用和废物排放。2 .全面提升固体废物监管能力。结合污染源普查成果、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等完善危险废物重点监管单位清单。依法

46、依规对已批复的重点行业、重点单位涉危险废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开展技术校核抽查。督促危险废物产生单位采取清洁生产等措施,合理选择原料、工艺等,促进从源头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依法落实工业危险废物排污许可制度。加大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过程的监管力度,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规倾倒、非法处置危险废物等行为。进一步提升信息化监管能力和水平,推进危险废物实施全过程信息化监管,深入排查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隐患,持续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涉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体系。强化生活垃圾产生单位和个人分类投放主体责任,促进生活垃圾分类成为广泛自觉。聚焦快递、

47、餐饮、电商、商超等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持续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培育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严格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杳整治,农村地区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动态清零。3 .严格重金属与新污染物防控。严格重点行业企业准入管理,新、改、扩建涉重金属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应符合产业政策、区域环评、规划环评、“三线一单”和行业环境准入管理要求,遵循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等量置换”原则。严格新污染物环境监管,生产或使用持久性有机物(POPs),汞等污染物的相关行业和生产工艺纳入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推进生产或使用POPs.汞企业调整相关生产工艺。4 .进一步规范医疗废物收集贮存转运机制。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机制,实现医疗废物应收尽收,确保及时、高效、科学、规范处置。(二)提升辐射安全监管水平推进放射性污染防治,强化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形成覆盖面更广、监管效能更高的辐射安全监管网络。严排污口整治等工作有效衔接,做好统筹规划,整合农业、水利、环保、乡村振兴等相关项目和资金,做到“规划一片、建设一片、建成一片”。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科学布局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点。按照先示范、后推广的原则,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资源化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环保行业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