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消费及其转型研究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24888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文化消费及其转型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大学生文化消费及其转型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大学生文化消费及其转型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大学生文化消费及其转型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大学生文化消费及其转型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文化消费及其转型研究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文化消费及其转型研究毕业论文.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本科毕业论文题 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文化消费及其转型研究姓 名:*学 院:*系:*专 业:*年 级:*学 号:*指导教师: * 职称:*2013年 6月 2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文化消费及其转型研究摘要 文化消费是当代大学生消费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并且在消费内容、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方面日益多样化、现代化。大学生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作为祖国的栋梁,其文化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因此引导好大学生

2、的文化消费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及21世纪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特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着重分析了当代下学生文化消费的基本现状,从社会环境、社会思潮、大学生个体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最后从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树立健康的文化消费观念、帮助大学生克服盲从心理等方面提出重塑大学生文化消费模式的对策建议。关键词 大学生 文化消费 改革开放 消费转型Research on Cultural Consump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Abstract C

3、ultural consump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onsumption, It have a major impact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life, outlook on life, values. With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creased spending power and showing diversity in ter

4、ms of consumpti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a special group, their cultural consumption reveals its life and values. In order to serve the community, they should have a positive outlook and good values. Therefore, to guide students for cultural consump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 auth

5、or describes the 1980s, 1990s and 21st century students cultural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s, focused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consumption. We got the reason from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thought, individual factors. Finally, according to analyzes the reasons, the author given spe

6、cific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sumption Reform and Opening up Consumer Transformation目录引言4一、 文化消费概述4(一)文化消费内涵4(二)文化消费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5二、 不同时期的大学生文化消费5(一)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特点5(二)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特点6(三)21世纪大学生文化消费特点6三、 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7(一)大学生校园文化消费的认知与行动存在矛盾7(二)当代大学生文化

7、消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7(三)大学生校园文化消费倾向于网络化、高科技化7(四)大学生文化消费层次不齐,且浪费严重8四、 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9(一)社会环境的影响9(二)社会思潮对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影响10(三)大学生个体心理因素对于其文化消费趋向的影响11五、 引导好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对策建议11(一)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11(二)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文化消费观念12(三)帮助大学生克服盲从心理,培养自律能力12参考文献13致谢语14引言改革开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当传统物质消费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时,文化消费便自然而然地进入

8、了大众的视野,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始终走在社会发展前列的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正好在这一方面迎合了大学生的需求。近年来,大学生用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比例已呈显著上升趋势,文化消费作为大学生生活消费中的主要部分越来越引起高校和社会的关注。大学生自身思想观念不成熟、辨别能力不强,极易受到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给他们的消费观念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文化消费状况直接反映大学生自身的精神文化状况。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大学生精神文化状况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影响。基于以上情况,本文通过分阶段论述大学生文化消费特点,探索存在

9、问题,分析原因,力求透过问题看到本质,从而寻到一条能够引导大学生文化消费健康发展之路。一、 文化消费概述(一)文化消费内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所谓消费,就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中,并借助这种社会经济关系而进行的用消费资料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文化消费是人类享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活动,是人类一种有特殊意义的消费活动,有着与物质消费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张立彬、杨湄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J 中国高等教育,2005 (19),第46页。大学生文化消费特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其实质是对社会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消耗。其

10、外延则包括课堂知识文化的学习,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等。而在这里的大学生文化消费主要是指课外文化消费,包括文化产品消费:文化用品(体育健身用品)、书报、音像、电子产品等;文化服务消费:各类辅导培训班消费、网络、旅游消费、娱乐消费(电影、比赛、酒吧、各类欣赏艺术表演等)。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涉及到学校教学、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文化消费是分层次的,因主体的个体素质,家庭收入水平等一般分为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和提高型的文化消费。(二)文化消费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消费相对于物质消费来说是一个无形的消费过程,是人们遵循自己内心的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的对精神财富的消

11、耗。文化消费作为一种精神消费,是人们借以完成思想与感情共鸣的方式,是一种宣泄情绪、放逐心灵的途径,它对于保持社会稳定,塑造健康人格,培养道德品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戴元光、邱宝林:当代文化消费与先进文化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第47页。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中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特殊群体,文化消费也应成为并实际上成为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化消费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与此同时由于大学生思想活跃且容易偏激,情感丰富但不稳定,消费欲望强烈但鉴别能力低,因而也有各种畸形的文化消费方式、不健康的文化消费内容,

12、给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二、 不同时期的大学生文化消费大学是现实社会的缩影,社会上流行什么,大学校园就会映射什么;社会上崇尚什么,大学校园就会追求什么。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水平,反映着一代青年的思想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在不同时代,大学生都是知识与信息最前沿的接受者,也是一定程度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最能体现当下的时代特征。(一)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特点当人们还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年代,在大学校园里就出现了录音机学外语,跳交谊舞等行为,然后渐渐地成为一种社会消费行为。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既是社会风气的反映者又是社会风潮的引领者。20 世纪 80 年代

13、,当中国反对西化、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时,在大学校园里,却悄悄过起了西方的圣诞节。直至现在,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在中国,尤其在年青人中欢庆得甚为热烈。像电影“致我们终将失去的青春” 中描述的那样,西方的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等等所谓“先进”的文化慢慢融入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生活,这也可以说是中国人消费方式的一种巨大变迁。(二)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特点20 世纪 90 年代,也就是我们这一带年轻人咿呀学步不知人事繁杂的时候,当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或者不熟悉互联网时,许多大学生在这个高科技领域已经游刃有余了。大学校园里激烈的思想碰撞使其成为各种风气的集合地,各种“新事物

14、”的发源地、扩散地。越来越多的西方思想,文化被大学生学习、扩散。文化消费方面那个年代很多大学生已经用mp3学英语,上网查资料,文化消费更是样式开始繁多了起来,很多大学生习惯于每周阅读基本报刊、杂志、名著,习惯于上网查阅各种资料。而现在,事实证明人们已经离不开网络了,网络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消费方式深入到平常百姓家。(三)21世纪大学生文化消费特点21 世纪,当我们还在问西方的消费社会是否来临时,大学校园里已经流行了众多新的文化消费形式:洋快餐文化、咖啡洋酒文化、旅游文化、数码文化、短信文化,产生了生日消费、节日消费、交际消费、情趣消费等等。就现在拿一样东西“Iphone”来看,许多大学生已经

15、把Iphone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精神文化类消费品,并不只是因为它出色的性能,还有它所代表的时尚的潮流,记得以前看电视剧裸婚时代,里面出现的所有手机全是Iphone,当然很明显是苹果赞助的,可这种“引导消费”现象只是冰山一角。因为越是这样贴近生活的电视剧其观看者才会越注重里面的消费方式、消费行为。文化消费行为亦是如此。有学者认为这一切表明消费主义已经在大学校园里蔓延。大学生这群思想活跃、文化程度高、接受度高但思想上欠成熟的群体越来越成为繁杂的新潮文化消费品的消费者,可以说,虽然作为不同时代的青年大学生都有共同的群体特征,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都不尽相同。文化

16、消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已成为大学生社会化,形成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三、 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笔者经过访谈周围的同学,查阅资料发现,当前高校比较缺乏受大学生欢迎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产品和服务,校园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与此同时,校园现有文化产品和服务缺乏吸引力,大学生校园文化消费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当前大学生校园文化消费现状不容乐观。(一)大学生校园文化消费的认知与行动存在矛盾一方面,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消费校园文化产品或服务,方便实在,既能调节身心又能增长见识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但另一方面,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消费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他们

17、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在学校图书馆、文体中心,不愿意参加校园社团组织的活动。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消费的认识是理性的但其消费行为却有悖他们心中的“理想”状态,一方面他们不愿意参加校园文化消费活动等对于提高自身素质有较大帮助的文化消费,另一方面又会经常参加主要是为了娱乐消遣、实用等的文化消费。当然现在崇尚自由的理念在大学生心中可谓根深蒂固,对于文化消费的选择也趋于杂乱散漫。(二)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内心丰富,热情奔放,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是当代大学生典型的心理特征之一。反映在精神文化消费方面。就是当代大学生热烈地追求时尚和新颖。任何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都使他们新奇渴望。

18、大胆追求,力图表现时代,引领时尚潮流。由于青年大学生具有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较强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因而对精神文化消费的追求也是注重其能否反映时代潮流与风格。与此同时,也难免会有很多跟风消费,这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三)大学生校园文化消费倾向于网络化、高科技化网络文化消费具有消费快捷便利、互动性强、消费成本低、新潮个性等特点 江流、赵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66-67页。,迎合了大学生的口味和现实需求,受到了大学生的喜爱和追捧。而传统的校园文化消费由于缺乏吸引力,加上校园文化产品精品缺乏,导致当前大学生校园文化消费热情普遍不高,被动消费多,而主动消费少。当前,校园

19、文化离大学生越来越远,然而网络文化却离大学生越来越近,有些校园附近网吧人满为患,而整天在宿舍上网的大学生亦屡见不鲜,课堂内外手机微信、手机游戏满天飞。高科技的文化消费活动大有取代传统文化消费活动之势。(四)大学生文化消费层次不齐,且浪费严重高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了校园文化建设投入,各种学习、娱乐、休闲、运动场馆建立起来,书籍、器乐、器材等文化软硬件设施的添加,也聘请了校外知名人士来校讲学,文化艺术名人来校演出,同时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海峡两岸知识交流竞赛、毕马威案例分析大赛、各种各样文体竞赛等,为大学生开展文化消费活动提供了便利。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校内文化消费大多还停

20、留在寝室内、教室内,停留在上课听讲、学习课本知识,停留在参加校内培训班、考证考研,停留在网游、电子竞技上。大学生校园文化消费层次不高,且浪费严重。图书馆大量名著无人问津,更多的仅仅被用作自习室。专家学者讲座关注甚少。大学生文化品位不高、缺乏审美观,对于校内的文化演出、艺术展演仅仅停留在观看上,而缺乏审美和批判的视角,对于大学中主持人大赛、作文大赛、歌咏比赛、书法大赛、舞蹈大赛等竞赛活动,有兴趣报名参加者越来越少。传统的文化娱乐项目,对于当代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正慢慢走向末路。当前,大部分大学生校园文化消费中崇尚实用,急功近利,追求娱乐消遣,追求新颖、快捷、个性。由于大学生学历学识水平较高、

21、文化消费能力较强、有一定的辨别能力,相对于一般的文化消费,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消费更具知识性、发展性和审美取向,属于较高层次的文化消费。同时,由于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消费活动主要存在于校园内,所以很多时候其文化消费活动具有组织性和目的性。但当代大学生越来越自由,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充沛,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知识面宽、文化消费欲望强烈,喜欢在消费中突出个性、标新立异、体现自我、追求价值,其文化消费活动更具个性、更加复杂。其校园文化消费活动存在非理性的一面。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文化消费活动进行正确引导。四、 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一)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指社会文化的影响。大学是各种

22、文化潮流聚集的地方,往往又成为了文化的扩散地。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超前性。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导致青年大学生能更多更快地接触社会文化,使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征、价值选择、行为趋向等诸方面超越于一般的社会成员。社会的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1、消费主义对于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的影响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也随之水涨船高。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害怕消费、抑制消费。然而,在消费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中,一股消费主义思潮在社会上蔓延起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冲击。 赵富才,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其社会心理特点J 聊城大学学报,2003(6)

23、,第109页。这种思潮也悄悄地走进大学校园,青年大学生们在吸收社会文明带来的消费意识的同时,难免会受到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使他们的文化消费状态受到影响,以至产生一些不良消费行为,如过分追求时尚、攀比消费等,如文化消费中,大学生消费较佳的方式应以购买学习资料和用于学习知识为主,然而根据笔者查阅的资料显示,对于大部分大学生而言,面对各种消费新潮,他们惟恐落后,竞相仿效;同学之间交友、聚会、请客吃饭使人情消费支出猛涨;网络游戏、付费手机游戏等大量的财力支出也不容小视;情人节、吃饭、游玩等使恋爱支出过度;手机、高档消费品使奢侈消费有增无减。表面上看,他们似乎自己选择了消费,实际上却被消费主义的世俗

24、化潮流所左右,于是。跟着大家走。便成为一部分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价值取向。2、多元性的大众文化对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影响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的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 金元浦,文化研究:学科大联合的事业明,社会科学战线,2005(1),第251页。大众文化可谓内容繁复多样,当今大众文化的发展已经大大加快了文化的传播速度,不仅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而且使现代传播媒介技术成为了大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主要方式,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适应了现

25、代生活大众的消费需求,满足了他们的文化需要,也丰富了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但是,当今大众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短暂性、时尚性和消费性,这对大学生文化消费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一方面,大众文化诸如通过网络、广告和各种代言等作为表现形式所宣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得一部分当代大学生更喜欢大众文化所带来的当下的、快乐的、没有任何负担的体验,喜欢喧闹的、娱乐的、刺激的文化作品,而不愿意去体验含蓄的、丰厚的传统文化,并逐渐对传统文化丧失亲切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大众文化所特有的煽情性、娱乐性,不仅向大学生悄然传递着城市大众生活的浮躁心态,而且也吞噬了大学生宝贵的时间

26、,影响了大学生合理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二)社会思潮对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影响社会思潮对于大学生这样一群较为前卫的群体的影响可谓明显。像后现代主义思潮,主要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它以批判现代性和反思现代化带来的后果为主要特征,从以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批判开始,试图对包括民主、自由等现代社会基本理念和运行机制的西方文明进行全面的检讨和深层次的反思,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消解、否定、甚至颠覆。 刘朝阳,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4),第6页。后现代主义思潮追求标新立异的意识对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产生了影响。当前,一部分大学生也

27、特别热衷于标新立异,无论从穿衣打扮,还是言语行动,都追求与众不同,追求个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标新立异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和塑造健全的人格,而是为了暂时的快乐体验,把它当作是一种消遣,一种娱乐,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体现。因此,在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造成一部分大学生在观念上,主要表现为破坏规矩、反传统、反权威、反理性;在心理上,主要表现为追求舒适,寻找感觉;在行为上,追赶时尚,好自我表现,强调自由,不愿受拘束等现象。这一切都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取向。(三)大学生个体心理因素对于其文化消费趋向的影响追求自我是当代大学生一个普遍状态,当今是一个彰显个性的时代,大学生的心理正

28、处于断乳期的尾声,他们的自我意识显著增强,对自我的关注日益强烈,渴望给他人产生美好的印象。在精神文化消费过程中他们既表现出愿意追随潮流,易于接受新事物,又表现出鲜明的自我意识和突出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促使了大学生在精神文化消费过程中,为了追求自我,导致消费时间和支出的增多。但是这个心理过渡期所固有的一些矛盾,如认识水平与活动能量的矛盾、自主要求与依附地位的矛盾、对积极参与社会的渴望与社会条件的制约及自身能力局限的矛盾等,使青年大学生难以处理复杂的新旧文化关系 高芳放,高校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 中国青年研究,2007(8),第85页。,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中存在着不健康

29、的消费心理,诸如攀比心理、放任心理和虚荣心理等。追求时尚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正常大学生所必须的基本天性,时尚的选择在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中主要表现为追求品牌,追求个性,标新立异,崇尚权威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发达的科技,使得物质文化消费市场十分丰富,品牌竞争已经超越了产品功能竞争。在当今,品牌不仅仅代表高质量,而且代表着高档的文化,这似乎更能体现消费者的身份、地位、增强消费者的自信心。相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的年龄阶段,面对丰富的精神文化消费市场,大学生消费心理已经向较理性化转变,在精神文化消费中开始表现为追求时尚、追求品牌的心理,因此,许多大学生拥有高档品牌手机、出入高档次场所也

30、早已不足为奇。五、 引导好大学生文化消费对策建议(一)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大学生文化消费离不开他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环境。积极引导大学生文化消费,必然要求营造健康有序的大学生文化消费环境。社会各界要进一步重视大学生文化消费问题,通过科学培育和合理引导大学生文化消费,从而不断形成文化消费热点,实现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的同步发展。政府教育部门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培育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促进文化消费持续增长。学校应开拓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文化设施建设,要在校园建立具有一定文化品位、风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设施,如校史展厅、科学艺术中心等,以此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满足文化消费需求。(二)帮助大学生

31、树立健康的文化消费观念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教育引导要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大学生在文化消费方面选择什么作为消费对象及如何消费等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闲暇时间调控的重要性。学校的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要认真研究大学生闲暇时间及青年大学生的兴趣跟兴奋点,充分利用校内的学生社团、团体,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科技类活动,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力求让闲暇时间成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和延伸。(三)帮助大学生克服盲从心理,培养自律能力青年大学生具有从众心理,在文化消费中,表现为一些学生喜欢随波逐流,把精力消耗在无休止的消

32、遣娱乐之中;一些学生是虚荣心作怪,不能根据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盲目地追求高消费、超前消费,从而给家庭带来了沉重后果。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演讲辩论、座谈讨论等,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走出文化消费的误区。健康长远地进行文化消费。参考文献1张立彬、杨湄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52戴元光、邱宝林,当代文化消费与先进文化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江流、赵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4王宁,“关于消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几点思考”,中山大学学报,19995赵富才,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其社会心理特点J,聊

33、城大学学报,2003(6)6金元浦,文化研究:学科大联合的事业明,社会科学战线,2005(1)7刘朝阳,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4)8高芳放,高校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8)致谢语*B主要参考文献的题录及摘要1 汽车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编.汽车工程手册(设计篇)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汽车工程手册:设计篇是由汽车界上千名技术专家、教授花费多年精力编写的我国汽车行业第一部工具书。本套书共分五册基础篇、设计篇、试验篇、制造篇、摩托车篇。本册为设计篇,共分十三章,分别是:商品规划、造型设计、发动机、传动系、制动

34、装置、转向系、综合控制系统、车身、悬架、附属设备、车桥轮船车轮、先进设计技术、汽车产品的新发展。2 余强,陈荫三.在主动悬架系统中作用力产生装置模型的建立及性能分析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1,21(1):103-105. 本文在对液压工作缸的工作过程及状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了液压系统的数学模型 ,并对它的动态特性进行分析 ,确定了它对主动悬架系统的适应性 ,为主动悬架系统的实现以及控制系统的正确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3 丁科.车辆主动悬架自适应控制及智能控制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1.本文针对车辆主动悬架系统具有大量非线性环节,并且难以建立其精确数学模型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地

35、研究。首先,对主动悬架系统中常见的几种控制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算法研究,包括自适应控制、最优控制等,并且着重阐述了自适应控制在主动悬架系统中的应用。理论研究的结果表明,对于车辆油气悬架系统这一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复杂系统,完全可以采用自适应控制来减小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提高车辆悬架系统的减振性能。 其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分别以1/4车二自由度悬架系统模型为控制对象进行了主动悬架自适应控制算法的计算机仿真。仿真实验的结果说明,对于不同的路面激励,自适应控制都明显地抑制了车体振动。因此,车辆主动悬架系统自适应控制是可行的和有效的。4 刘惟信.汽车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本书

36、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汽车设计理论与方法。内容主要有:汽车设计理论与设计技术的发展,汽车设计的内容、特点、设计过程与发展趋势,汽车的产品型号,汽车的总布置设计,汽车零件的载荷与计算工况和计算方法,汽车各系统、各总成及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分析与设计计算以及各总成的试验等5 陈立平,张去清,任卫群,覃刚等.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及 ADAMS 应用教程本书介绍了虚拟产品开发与虚拟样机技术的特点、内容及其应用,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仿真在数字化功能样机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多柔体系统动力学建模、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求解及多体系统动力学中的刚性(Stiff)问题,并进一步介绍了ADAMS软件的基本算法,包括ADAMS建模中的概念、运动学分析算法、动力学分析算法、静力学分析及线性化分析算法,以及ADAMS软件积分器介绍。 6 冀杰,李以农,郑玲,罗铭刚.汽车主动悬架几种控制策略的比较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6,25(6):647-650. 根据汽车二自由度主动悬架模型,结合振动控制的理论和技术,着重研究了被广泛应用的模糊控制、最优控制和模糊PID控制,并利用MATLAB进行仿真,与被动悬架进行了比较。7 诸静等.模糊控制原理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