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浅析余华小说的悲悯性——以《活着》为例.doc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3941359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浅析余华小说的悲悯性——以《活着》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毕业论文-浅析余华小说的悲悯性——以《活着》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毕业论文-浅析余华小说的悲悯性——以《活着》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毕业论文-浅析余华小说的悲悯性——以《活着》为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毕业论文-浅析余华小说的悲悯性——以《活着》为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浅析余华小说的悲悯性——以《活着》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浅析余华小说的悲悯性——以《活着》为例.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本科毕业论文浅析余华小说的悲悯性 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例所 在 学 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 业 名 称 汉语言 申请学士学位所属学科 文学 年 级 二一一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教授 完 成 日 期 二一五 年 六 月 二 日 摘要摘 要余华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用平静的笔调向读者讲叙了生命个体如何在生存苦难中坚强生活,余华借此表现了人生的无奈,同时又借助主人公对苦难的忍耐与乐观精神体现了人在苦难面前的坚韧与顽强。本篇论文以余华小说的悲悯性为立论,通过分析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的悲悯性,余华小说悲悯性存在的原因及意义,意在彰显余华独道的生命意识,生存哲学及人道主义关怀。余华对主

2、人公的受难进行了深入思考,面对苦难,读者从小说主人公身上看到了忍耐力量的强大,学会了如何面对苦难,更看到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关键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悲悯性IAbstractABSTRACTYu hua in living and xu through sell blood to record in a calm tone tell the individual life to the readers how to survive in the tough life in the suffering, yu hua to represent the life of the helpless,

3、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help of the protagonist, endurance of suffering and optimism reflected peoples strong and brave in front of the suffering. This paper with the compassion of yu huas fiction theor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iving and xu through sell blood to record the compassion, pity sex

4、 reason and meaning of yu huas fiction, intended to show 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yu hua independence road, philosophy of life and humanitarian concern. Yu hua has carried on the deep thinking to the passion of the protagonist, in the face of suffering, readers from hero to see the powerful force o

5、f patience, learn how to face the bitter.Key words: ALIVE,XU THROUGH BLOOD ,CompassionII目录目 录1引言-12余华小说中的悲悯性-12.1 活着中的悲悯性 -22.11承受苦难-22.1.1.1忍耐-22.1.1.2爱- 32.12态度乐观-42.2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悲悯性-52.21消解苦难-52.22生命意识-63余华小说悲悯性的存在原因-73.1 余华的生存哲学-73.2 余华的写作意愿-84余华小说悲悯性存在的意义 -85总结-9参考文献-11致谢-12泰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1 引 言作家余华的小说中

6、存在着一个一脉相承,屹立不倒的主题,那就是对人类生存的关注,他对人类生存的价值的探索倾注了更多心血,在他的前期作品中他表达这种关注却采取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叙述方式,那就是无所顾忌地描写人类生存的困境、暴力、残酷、血腥等。余华就像一个超尘世外的灵魂,冷眼“观赏”着在残酷血腥暴力下艰辛生存的人类。难道余华真的如此冷血,对人类的苦难如此淡然?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可以从余华的后期作品中窥探出余华温情的一面,看他的后期作品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被余华所表达的对人类深刻的同情和悲悯之心所震撼。本文试图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出发浅谈一下余华小说中的悲悯性。2 余华小说中的悲悯性我们想要探索余华在小说中所表达出的悲悯情怀,

7、首先必须要弄懂这种深刻的悲悯性由何而来,毫无疑问这种悲悯情怀的表达是建立在对生存的残酷性毫无保留地揭示之中的。 活着虽然名为活着,它的故事却是由一连串人物的死亡连缀而成的。地主家庭出身的福贵,身上具有纨绔子弟所有的恶习,吃喝嫖赌无所不专,看似光鲜逍遥的生活却在他赌输了一切家产的一瞬间转化为泡影。他被迫靠唱演皮影艰辛地维持生活,经历了人生的多种磨难。他被迫从军,自己命悬一线可他还得目睹成百上千的无辜士兵死去;老母离世,他连母亲最后一眼都未曾看到;儿子为给县长夫人输血而死;女儿难产而死;女婿在工地遭遇意外事故而死;妻子得病而死,最后与福贵相依为命的外甥竟因吃黄豆而撑死,终了只剩得福贵孤身一人。有人

8、说福贵是幸运的,虽然活得幸苦,最起码他还活着,但我却觉得他亲眼看到自己的至亲一个接一个地死去,这难道不是最令人触目惊心的经历吗?在无奈无助和悲痛中还要不断地逼迫自己接受死亡,这难道不是人生最痛苦凄惨的经历吗?我认为福贵活着谈不上幸运而是生存对他的一种深深的折磨。余华所写的一幕幕死亡场景令人痛彻心扉,生命之苦被渲染的无可附加。 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的一生都在不断卖血,为了看望自己的意中人去卖血;儿子闯祸打破了方铁匠儿子的头,他为了垫付医药费去卖血;为了能让一家人吃顿饱饭去卖血;为了给儿子看病去卖血,他似乎只有靠卖血才能生来,但血是人的气啊,卖血就是在人为地消耗生命的气数,可为了摆脱生活的困境,借

9、生存之名却不断把自己逼向死亡。无论是活着 还是许三观卖血记中,无形的命运枷锁和无时无刻的困难都强压于人类个体之中。个体的生存就变得艰辛和痛苦,余华用把这种生存的苦难无限夸大,张扬,这就把他对苦难个体的悲悯同情彰显得更淋漓尽致。2.1活着中的悲悯性 余华活着前言中说:“前面已经说过,我和现实关系紧张,说得严重一些,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1从这里可以看出余华创作这部小说的真正的目的并不是揭露生存的残酷,控诉苦难对生命个体的折

10、磨,而是启发人们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生存中的一切苦难,生存中的苦难是必然存在的,活着的勇气不是来自反抗苦难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存赋予我们的残酷,暴力,苦难,我们面临的一切艰难都需要默默忍受。活着中的福贵经历了一辈子的坎坷艰辛,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灵上都深受打击,但他在巨大的苦难面前并没有倒下,福贵的一生告诉我们绝望的不存在,告诉我们眼泪的宽广,无论是生活的温暖幸福,还是现实的艰辛无奈,这都是生存的一种形态,生存的甜也好,苦也罢都不是永恒的,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必须要做的是承受苦难。2.1.1承受苦难在黑暗的现实中无法摆脱生存的苦难,难道在自己心灵深处就找不到活下去的支撑了吗?怎样承受苦难?余华经过探求之后找

11、到了一条自我解救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闪耀着几个耀眼的符号。2.1.1.1忍耐福贵的一生可以说是多灾多难,他亲眼目睹了所有的亲人离他而去,只留下福贵这个垂垂老矣的老人孤苦伶仃地活着。可他没有放弃生命,而是坚强地活了下来,安静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种生存状态来自一种力量,那就是“活着”的力量,正如余华所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2余华为福贵找到了生存下去的有效途径忍耐,这使得整部小说都因这种无限宽广的忍耐,变得平静没有控诉,没有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有

12、的只是福贵用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忍耐”它是一种柔韧的精神,是克服苦难的源泉。2.1.1.2爱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为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努力活着并努力爱彼此,这种爱虽比不上母爱的神圣,却也同样伟大无私,它是人类克服困境,努力生存的力量源泉,而余华在活着中就将这种爱毫不吝啬地赋予给了每一个生命个体,让他们拥有了足以战胜困境活下去的希望与勇气。在活着当中,亲情无愧是最伟大的爱,在福贵一贫如洗时,年迈的老母还在为了帮助福贵减轻家庭负担而下地劳作。我觉得母亲给福贵最大的支持莫过于在福贵面对困境时的真情安慰,她经常告诉福贵“人只要活着高兴,穷也不怕” 3正是这句话,福贵在每一次面对困境时才坚定了活

13、下去的信念。给福贵另一份支持的是他的妻子家珍给予他的爱情。这个温文尔雅的女人在福贵嗜赌如命时,她只有无助地哭泣并依然地选择离开福贵,但当福贵一贫如洗时她却又义无反顾地回到福贵身边并且一直不离不弃。福贵变得一无所有时,家珍毫无埋怨,只是淡淡地充满温情地对福贵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 4当福贵被迫充军,家珍一个人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她悉心地照顾婆婆直到她安祥离世,为了生活她披星戴月,谋得一份送水的差使。她克服寒冬酷暑去送水但收入却甚是微博。如果身体上的劳累家珍可以克服,可家珍作为一个母亲当她面对女儿凤霞因发烧没有钱医治而变成哑巴,儿子小小年纪却要跟着她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作为一个母亲,孩子

14、在受苦是她最大的痛。如果福贵在她身边,一切都不该是现在的模样,他们会生活的稍好一些,在一定程度上说正因为福贵不在家珍身边才让家珍承受了如此大的艰辛,但家珍选择与福贵同甘共苦,我觉得“一日夫妻百日恩”已不足以给这个选择一个有力的解释。家珍的爱已经超越了夫妻之间的恩情她不是在抱恩,它的爱是建立在忠贞之上的无私奉献。正是因为家珍的爱,才让福贵有了牵挂,在战火纷飞生死由命的战场上,福贵才有了活下去的信念与勇气。在活着中除了亲情和爱情,还存在着一种爱的支持,那就是友情。这份爱的体现主要集中在福贵与春生两人的故事中。春生是福贵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他们共同躲过了枪林弹雨他们在与死亡的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5、他们是过命的兄弟,然而这份友情却面临这考验。福贵的儿子有庆就是在给春生的妻子输血时意外死亡的,白发人送黑发人,丧子之痛给福贵带来了致命的打击,给这个家庭更是带来了巨大的不幸。春生可以说是间接害死有庆的凶手,这种仇恨是很难抹去的,然而福贵不仅包容了这一切,而且他一直惦记着春生对他的的好,他选择原谅了春生,并告诉春生他们的兄弟之情一直还在。春生因在文革中被批斗而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一直记恨他的家珍却在他人生最艰难的时刻放下了仇恨,不仅原谅了春生还鼓励春生:“要活着,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 5 “死的已经死了,活着的就要好好活下去”。6这就是家珍原谅春生的理由,这份难得珍贵的友情

16、,虽然最后仍未挽留住春生的性命,但实实在在让那个冷漠的时代,让身处困境中的人充满了温情与感动。亲情爱情也好,友情也罢都能让人感觉到温情与关爱,毫无疑问这份浓重的温情正是余华掩盖在残酷血腥下最真挚的悲悯情怀。2.1.2态度乐观福贵作为活着的主人公,是以歌声出场的,“我听到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他唱起了旧日的歌谣”。7他的出场让人丝毫联想不到曾经在他身上发生过那么多不幸的事情。因为他的快乐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 8福贵牵着一头老牛,在阳光正浓的树阴下向我们讲述着他的一生,在亲人纷纷离去的孤寂中,老人用

17、自己诙谐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韧性和力量。没有悲伤,没有痛苦,只有怀念,在爽朗的笑声中老人流露出仁厚亲切的高远情怀,溢出了一种昂扬乐观的精神内核。我们一直倡导一种生命哲学就是要求人们无论在怎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都要乐观地生活,热爱生命。福贵确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着这种智慧。经历了一生的苦难,而他却宽容地对待这个世界,毫无抱怨。他因为赌博把所有的家底都输给了龙二,从天上到人间生活的巨大反差并没有使福贵抱怨,他积极谋生,当得知枪毙了龙二后,福贵感到很是庆幸,想到自己因祸得福,福贵对于生命更加珍惜。如果没有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福贵不会在亲眼目睹亲人一个个死去后坚强地活着。2.2许三观卖血记中的悲悯性

18、小说中的主人公许三观为了结婚、养家、护家、救子前后一共十二次买血,而血在老百姓的思想中就是命的根,是生命的源泉,换句话说许三观是用命在养家,用自己的命对抗天灾人祸。他用自己独特的单纯质朴承担着苦难,顽强是他的个性,幽默乐观是他的本质,爱与奉献是他承担苦难的不竭动力。余华为主人公设计的是无论如何也要活下去,人的命运就是活着,许三观在不断卖血,血越来越淡,但生命力越来越强,苦难在逐渐消解,生存的目的就变得只是为了活着这么简单。2.21消解苦难血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几乎与生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面对生活的苦难,许三观不得不多次卖血来摆脱各种困境,但在十几次的卖血过程中,有七次是为一乐,可一乐是许玉

19、兰和何小勇的私生子,许三观要忍受当了许多年乌龟王八后用血来供养别人儿子的内心的煎熬。这次余华以幽默的方式,完成了对许三观的苦难的消解。他和林芬芳的私情被许玉兰知道后,遭遇惩罚,天天在家里满头大汗地煮饭炒菜,邻居就此笑他,他就说:“没办法,我女人抓住了我把柄啦。这叫风流一时,吃苦一世。” 9困难时期,三个儿子饿得眼冒金星,许三观突发奇想,在他生日的时候用嘴给每一个人炒了一道菜。一次卖血,在余华的笔下变成了一幕生活的幽默剧,沉重感被缓解了,生活开始显露出它亲切的面貌。因此,幽默在余华小说中的应用,不仅是一个叙述策略,它更体现为人物的生活智慧,成了人物经历苦难生活必需的润滑剂和作料。余华是想通过幽默

20、来与现实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他不再对残酷的现实表示愤怒,更不愿意为了现实的苦难和血腥,而仇恨什么,他大概觉得这样对待现实未免显得太过偏狭了,于是就选择了幽默,以证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宁静、平和与宽广。2.2.2 生命意识余华对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平凡故事,对生存的意义作了重新的解读,他让我们明白:人类存在的本质并不是苦难和绝望,而是那份源自生命本身的无私的爱与善良。许三观用他惊人的毅力和他无私的爱带领全家人在血腥风雨的困难中坚强地活了下来。小说中最感人的一幕:那是许三观过生日,在饥荒年代,人们为温饱发愁,孩子们没有什么金山银山送给许三观祝寿,一乐二乐三乐就挨个给许三观磕了个响

21、头,这种方式读来让人感到辛酸,可最让人心生痛处的是父亲许三观用嘴给每个人炒了一道菜。儿子们都喜欢吃红烧肉,许三观就不厌其烦地炒了三遍红烧肉:“先把几片红烧肉放到水里煮一会,煮熟就行,不能煮老了,煮熟了拿起来晾干红烧肉就做成了。” 10他给儿子做完了红烧肉又给妻子做了一条清炖鲤鱼,最后为自己炒了一道爆炒猪肝。在许三观口若悬河地讲述中夹杂着此起彼伏的口水声。这一幕的描写生动形象,虽然只是虚幻的菜肴,但浓浓的亲情确实是实在在的。苦难在此时变得如此短暂渺小,而亲人之间的关怀与温情却变得熠熠生辉,除了这种温情,小说中还有大量感人的画面。例如,许三观给何小勇养了十几年的儿子,他内心对何小勇充满了无限的怨恨

22、,可当何小勇遭遇车祸命悬一线,需要一乐为他喊魂时,许三观还是放下了这段仇恨,他总是说做人要有良心,正是许三观这种不加修饰的信仰,使得这个世界变得如此温暖。反之,当一乐二乐生病住院,许三观挨家挨户借钱时,何小勇的妻子先是犹豫了一会,最后还是毅然决然地把自己和女儿的十七块钱借给了许三观,她对女儿们说的一句话让人动容:“怎么一乐也是你们的哥哥,你们不能见死不救。” 11一句“不能见死不救”道出了人处困境的艰辛更道出了人类血浓于水的亲情,许三观也为之感动,他深深地给她们鞠了一躬。我想这一躬不仅是对何小勇妻女的感谢,对她们能冰释前嫌的感激更是对这份血浓于水亲情的敬畏。人性中的善又一次彰显了它的光辉,这也

23、体现了余华有高度的同情心,他一直用带有关切的眼神关注着处于生存困境的人们。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中,余华更是将这种温情怜悯无限张扬。许三观去上海卖血时坐在河边喝水,在窗前吃着热气腾腾午饭的林浦居民注意到了在河边喝冷水的许三观,他们关切地询问许三观并热情地邀请他到家里喝壶热茶水;许三观在百里的医院卖了血以后,刚走到街上就开始浑身剧烈地抖动倒在了地上,街上的人想把他送到医院,许三观坚决不去,于是他们把许三观送到了旅馆,帮他盖被子,买热面条,同住一旅馆的乡下男人看许三观哆嗦地厉害,便主动把自己的两头小猪给许三观暖被窝;还有许三观回家渡船时,来喜来顺热情地让许三观搭船回家并且卖自己的血帮许三观筹钱给儿子治病

24、。这一幕幕都彰显了人性的善良,温暖和爱,让处在生存困境的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让人们明白人性的善与爱可以消解一切,让人类勇敢坚定地活下去。我想这就是余华彰显的悲悯情怀,他力图告诉人们苦难与残酷是必然存在的,但它们不是生活的部,人们要学会承受苦难,学会用善良用爱消解苦难,学会用坚韧与忍耐超越苦难,为活着而活着,世界终究是弥漫着爱与阳光的!3 余华小说悲悯性的存在原因 余华的悲悯性人道主义关怀从何而来?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余华的“生存哲学”和“写作意愿”两方面来浅析。3.1余华的生存哲学 余华的生存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承受苦难。他在写许三观卖血记时听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那么这首曲子里有哪些思想影

25、响了余华的创作呢?经过分析我们就会发现那就是基督教的人道主义思想。余华自己也曾经说过他对圣经的喜爱程度与对马太受难曲的喜爱是一样的,从福贵和许三观承受苦难的方式上我们可以看出他有与圣经一样的人生观。我们只从它对人生的苦难来说,在基督教来看每一个人类需要面对的苦难都是神赋予我们的人生的十字架,这是来自人类无法去掉的原罪,所以这种苦难不是来拒绝的而是包容和承受。当许三观知道卖血可以挣钱后,在她每一次遇到困难时,他都靠卖血度过,许三观的苦难更接近于现实生活,因为生活的苦难更多的是来自于生活的压力,正因为一次次压力将我们逼入绝境,我们才拥有了绝地反击的机会。许三观就是这样一个不断面对困境并隐忍着活下来

26、的小人物。无论是活着还是许三观卖血记都让我们实实在在的正视苦难,余华在这两部小说中一面让我们看到太多的苦难,一面又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苦难来临时,逃避并不可取,我们能做的就是正视它,踏过苦难。3.2余华的写作意愿余华的写作意愿意在传达他的生命意识即“为活着而活着”。余华在活着中“以极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形式表达了人生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12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用“苦难的重复”和主人公不断地卖血消解苦难实现了个人的生存价值,找到了生命的支点。福贵从自己一生的苦难经历中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世事无常,福贵还来不及寻求精神上的追求,单单是生存的苦难就压坏了福贵,于是他活着的目的就变得特

27、别单纯,仅仅为了填饱肚子而活着,为了身为一家之主的责任而活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其他任何事物而活着”,13这是一种最原始的生存欲望,福贵没有更高一层次的精神追求,“当福贵抽去人的社会属性而将其还原为赤裸裸的自身自然时,不小心地将人的价值也过滤了,而只剩下人的生物性,于是他对人的终极关怀也就被简化为“活着”,唯问人是否活着,不追问咋个活法”。14许三观带领全家与苦难斗争,苦难不断,尽管很无奈,但他仍用古老的生存方式即卖血支撑着整个家,活着如此艰难就不能计较活着的状态,也就顾不上冷热荣辱了,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好死不如赖活”,这是一种“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意识,是一种乐观的

28、心态。余华的生命意识在于:人类在苦难面前毫无反抗的能力,唯有接受苦难,忍受苦难,为活着而活着。4 余华小说悲悯性存在的意义人要生存就要面对苦难和困境,这是一种必然,但苦难的尽头绝对不是绝望,千万不要逃避苦难,要像渴望幸福一样接纳苦难。福贵和许三观就是这种生命态度的实践者,他们或被动或主动地忍受消解着苦难,福贵和许三观并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生活过得甚至有些悲哀,但他们正视苦难,忍受苦难的品格却成了整个人类精神的象征。福贵的浪荡导致了他经历的一系列的灾难,亲身经历了七位亲人的离去,余华用福贵这个生者的痛苦表达了对生者的关注以及消解苦难的方法忍耐,没有控诉,就连福贵要杀县长为有庆报仇时仅有的愤怒也被

29、“县长是自己的战友春生”这一巧合冲得一干二净。正是福贵默默承受着一切苦难,他才会如此顽强地活着。要学会忍受苦难,生存没有幸与不幸,生命只是活着,真实的活着。“生命就像一只鸡蛋,不小心磕哪就破了,而活下去并活得愉快却是非常难得事” 15生命个体活在世上首先是为了“活”,不管怎样的形式,怎样的状态,人都是拼命地为自己争取活下去的机会。他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透过朴实简洁的叙述,表达了他对民间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的极大关注。虽然现实很残酷,但还是有那份希望和温情的。余华对乡土百姓的关爱,不仅仅是一般的慈母般的爱,更是一种父亲般严厉的爱:不惜笔力挖掘许三观人性深处的善,但并不

30、隐藏其人性的恶。这才是完整的许三观,这才是真正的人。余华正是用他独特地方式,表现他对于人性最深切的关怀:善与恶是并肩存在的,要对它们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世界。我想这就是余华不遗余力想表达的人道主义关怀,余华意在让人类学会“忍受苦难、为活着而活着、满怀人道主义关怀看世界”,这就是他的作品中悲悯情怀的存在的意义。5 总结无论是活着还是许三观卖血记我们看到余华对人类生存苦难的关怀,对人类恶的正视以及对善的敬畏。他在意识到苦难存在的合理性时同样意识到了希望存在的必然性,所以苦难的尽头绝不是绝望。余华赋予福贵活下去的特质那就是学会忍耐,并且这种忍耐是建立在强大的亲情,人性的爱的基础上的。福贵的一生都

31、在承受苦难,到最后只剩得孤苦伶仃地不幸地活着,可他的内心却平静如水,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坚韧地活着。这是余华悲悯情怀的确立。而许三观的一直在用血浓于水的亲情消解苦难,他不再是孤独的搏斗,不再是无望的喊叫,而是一种血脉的互相支撑,一种亲人的彼此安慰,这是余华悲悯情怀的张扬!“惟其痛苦,才有快乐.”也许余华就是向世人阐述这个人生的真谛吧!死亡、痛苦也许就是让人更懂得活着的意义吧!余华告诉了我们如何活着,怎样去支撑着活着。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他们害怕死亡,害怕痛苦。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承载痛苦,不懂得如何去忍受痛苦的。而那些生活在痛苦之中的人们就为了活着,他们须不断地去学会如何活着,如何去忍受

32、痛苦,如何去忍受死亡。他们并不是不惧怕痛苦不怕死亡。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活得无忧无虑,快乐而幸福,但更有一些人正为解决温饱而努力打拼,风餐露宿,起早贪黑,甚至乞讨为生,想想他们,“活着”就变得特别简单,活着的真谛就是“活着”,“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参考文献12345678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3,5,30,36,156,157,184,184 910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87,103 11郑国庆.主体的泯灭与重生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3(2):17012吴义勤.告别虚伪的形式J.文艺争鸣,2014(24):1713夏仲义.苦难中

33、的温情J.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2(8):4814刘曾文.终极的孤寂J.文艺理论研究,2012(1):1715陈建娜.探索秘密的旅程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12:51 16致 谢论文能够完成,离不开我的指导老师傅丽霞老师的悉心指导,傅老师对我的论文,从确定题目、修改直到完成,给予了许多的指点和帮助。感谢傅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对论文提出精辟的修改意见。再次向傅老师致以最真挚的谢意。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更加努力,争取做得更好。最后,感谢给予过我指导的各位师长!请删除以下内容,O(_)O谢谢!The origin of tax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34、 can be traced to the time when the colonists were heavily taxed by Great Britain on everything from tea to legal and business documents that were required by the Stamp Tax. The colonists disdain for this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so-called because the colonies had no voice in the establishme

35、nt of the taxes) gave rise to revolts such as the Boston Tea Party. However, even after the Revolutionary War and the adoption of the U.S. Constitution, the main source of revenue for the newly created states was money received from customs and excise taxes on items such as carriages, sugar, whiskey

36、, and snuff. Income tax first appea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862, during the Civil War. At that time only about one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was required to pay the tax. A flat-rate income tax was imposed in 1867. The income tax was repealed in its entirety in 1872. Income tax was a rallying poi

37、nt for the Populist party in 1892, and had enough support two years later that Congress passed the Income Tax Act of 1894. The tax at that time was two percent on individual incomes in excess of $4,000, which meant that it reached only the wealthiest members of the population. The Supreme Court stru

38、ck down the tax, holding that it violated the constitutional requirement that direct taxes be apportioned among the states by population (pollock v. farmers loan & trust, 158 U.S. 601, 15 S. Ct. 912, 39 L. Ed. 1108 1895). After many years of debate and compromise, the sixteenth amendment to the Cons

39、titution was ratified in 1913, providing Congress with the power to lay and collect taxes on income without apportionment among the states. The objectives of the income tax were the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the tax burden and the raising of revenue. Since 1913 the U.S. income tax system has become

40、very complex. In 1913 the income tax laws were contained in eighteen pages of legislatio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tax reform act of 1986 was more than thirteen hundred pages long (Pub. L. 99-514, Oct. 22, 1986, 100 Stat. 2085). Commerce Clearing House, a publisher of tax information, released a vers

41、ion of the Internal Revenue Code in the early 1990s that was four times thicker than its version in 1953. Changes to the tax laws often reflect the times. The flat tax of 1913 was later replaced with a graduated tax. After the United States entered world war i, the War Revenue Act of 1917 imposed a

42、maximum tax rate for individuals of 67 percent, compared with a rate of 13 percent in 1916. In 1924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Andrew W. Mellon, speaking to Congress about the high level of taxation, stated, The present system is a failure. It was an emergency measure, adopted under the pressure of w

43、ar necessity and not to be counted upon as a permanent part of our revenue structure. The high rates put pressure on taxpayers to reduce their taxable income, tend to destroy individual initiative and enterprise, and seriously imped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business. Ways will always be found

44、to avoid taxes so destructive in their nature, and the only way to save the situation is to put the taxes on a reasonable basis that will permit business to go on and industry to develop. Consequently, the Revenue Act of 1924 reduced the maximum individual tax rate to 43 percent (Revenue Acts, June 2, 1924, ch. 234, 43 Stat. 253). In 1926 the rate was further reduced to 25 percent. The Revenue Act of 1932 was the first tax law passed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Revenue Acts, June 6,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