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制度论文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doc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3954309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主制度论文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民主制度论文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民主制度论文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民主制度论文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民主制度论文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主制度论文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熊立胜(中共十堰市委党校,湖北十堰442000)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为人民的统治。雅典城邦鼎盛时期的领导人伯里克利对民主的涵义作过精辟的论述:“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在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容的,但在公共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民主一词有时指政治制度,有时指社会结构,有时又被理解为社会价值和生活伦理等等,致使民主一词歧义丛生,加之不同意识形态的干预和限制,人们甚至很难在某一层面上对民主达成共识。正如德国思想家卡尔施密特所言,在近代国家政治中,

2、“民主像一种没有本位的货币,在政治市场上到处流通,而且每个国家都有对民主这种政治货币的发行权,且不受币值和额度的限制,民主的花样之多就可想而知了”。 1(P4) 当今世界,无论是民主国家还是非民主国家,都标榜自己是民主的。民主已成为近代国家政治的一种世界潮流,民主制度被公认为是最好的政治制度或政府形式,既然如此,那么民主就一定存在被公认或能够被公认的共同政治价值,典型或相对理想的制度模式及基本的制度规则。 一、民主的内容与本质 1民主与选举。选举是民主的第一要义,没有法制条件下公正、规范的选举,也就没有真实的民主,选举的科学、规范、公正程度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政治文明程度。 就代议制民主

3、而言,选举既是其基础,又具有本质和核心意义,因为代议制实质上是一种被同意,被授权的统治,授权的合法性决定政权的合法性,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同时,只有人民才是政府绩效最权威的评价者,人民手中的选票是对政府及其领导人是非功过最实际、最有效的评价。许多政治学家和政治家常用选举来定义和阐释民主,如:“民主是通过竞取人民手中的选票来获得作出决定权力的一种制度安排”(熊彼特),“民主的核心程序是被统治的人民通过竞争性的选举来产生领袖”(亨廷顿),“民主是用投票表达主权意志的全民统治”(布赖斯)等等。 2民主与自由。人类追求民主是为了获得自由,个人自由是一切组织、社团以至国家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民主的

4、价值所在。没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以及“免于匮乏”“免于暴力”等等的自由,公民的身体,思想、尊严等做人的基本条件都受到桎梏与威胁,民主所要体现的“公意”便无从表达。密尔在其自由论中说:“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就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当法律或公众情绪不允许对一个意见的正确性有所争辩时,对意见的正确性本身就是伤害”,“在精神奴役的气氛中从来没有而且永远不会有智力活跃的人民”。2004年人权入宪之后,十七大报告又首次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其中表达权是其他三权的前提亦是民主政治得以运行的必要条件。在民主宪政国家,对个人自由法律限制的唯一目的在于保证公民在行使这种自由

5、的同时,必须承认和尊重他人同样的自由,正如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所说“限制自由的理由来自自由本身”,“自由的优先性意味着自由只有为了自由本身才被限制。”美国等国家对表达自由所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均采取事后追诉制度。在美国,因社会党领导人沈克抵制战争等(1919)和社会党领导人季特诺鼓吹暴力革命案(1925)在表达自由限制中适用过“明显而现实的危险原则”和“危险倾向原则”。自上世纪60年代以后,这两项原则再未适用。又如美国青年因反对越南战争而撕毁征兵卡,学生因反越战而佩带黑色肩章上学,因宗教信仰自由而拒绝向国旗敬礼,因不同政见而撕毁国旗,甚至穿着表现政治倾向的服饰、携带纳粹旗帜等,都被联邦最高法院在其

6、判例中援引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判决为公民表达自由而不受惩罚。 3民主与人权、法治。从决策层面看,民主的实质性内容是“多数决定原则”,这已为现代民主理论所确认。亚里士多德认为:“民主的标志是全体自由和一律平等”,“在很多事情上,群众比任何个人可能做出较好的裁断大泽水多则不易腐,小池水少则易腐;多数群众也比少数不易腐败”。“法治应当优于人治”,“谁说让一个人来统治,这就是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 为了防止多数人在做出决定时对少数人的合法权益恣意侵犯,民主在运行中又必须遵循人权原则。在人类发展史上,“多数暴政”曾酿成许多历史悲剧,在雅典民主的全盛时期,人们以多数决定处死过苏格拉底和一批军事将领;法

7、国大革命中,卢梭的狂热信徒们依多数决定剥夺了包括革命家丹东,化学家拉瓦锡在内的数千名社会精英和数十万无辜者的生命;1848年,路易波拿巴曾以多数选票当选为法兰西总统,四年后又以五分之四的多数赞成票复辟帝制;希特勒以高票当选德国总理后,旋即以国家名义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伊拉克战争前夕,萨达姆先后两次以接近百分之百和百分之百的选票当选伊拉克总统,接着就将伊拉克这个美丽富饶的国家带入了深渊。民主遵崇多数决定原则,但未赋予多数人剥夺少数人一切的权力。衡量一个政权是否民主,不单要看其是否遵崇多数决定原则,而且要看其是否尊重与保护人权。人权是17世纪荷兰政治学家、法学家格劳秀16,为以

8、后的启蒙思想家所继承的近代政治文明成果,他们把每个人生而具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力称之为人权,如生命、自由、财产等。防止和杜绝多数暴政的唯一可能是确认每个人具有不可侵犯和转让的权力,即人权。17世纪末期,洛克在他的政府论中申言民主政治必须遵崇人权原则:“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不经本人同意,不能使他受制于别人的政治权力”,“任何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当一个人同意和其他人建立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国家时,他使自己负有应服从多数决定的义务”。人权原则已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和前提,是现代宪政民主的一项重要原则,因为民主政体的建立,就是为了保护全体人民中每个

9、人的人权,依据这一原则,任何侵犯人权的决定,包括由国家机构作出的多数决定,都是非法的。 法治是民主的实现途经,我们通常所讲的法制,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这种法制古已有之。十五大后所提的法治,实为宪治,即依法治国,以宪为本。在国家的管理中既要坚持人民主权,遵崇多数决定原则,又要尊重和保护人权,就必须建立一套与之相应的宪政秩序。 4民主与监督。监督是民主的重要保障。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认为,只有实现“人民对政府的选择,人民对政府的有效监督与控制,”才称得上是民主的政体。孙中山认为,只有让人民充分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才能使其充分地行使主权,有效地监督政府。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地方治理,

10、没有选举不能称之为民主,单有选举,没有人民对所选官员、议员或代表的即时监督与罢免,没有人民对国家和地方治理中立法或建章立制的原创、选择、认可和最终决定权,人民便“只在选举的那一天拥有自由,选举过后便会更丧失自由甚至沦为奴隶”(卢梭)。关于民主与监督,早在1945年7月毛泽东主席在延安窑洞与黄炎培先生讨论历史的周期率时已经谈得很透彻了:“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让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二、民主的典型模式与若干制度规则民主有不同的政体模式,但有其共同的政治价值,民主模式是不同政治制度所表现出的民主的外在特征,民主的实质与精神则是那些不同的政治制度所遵循的共同的34 政治

11、理念和所体现出的共同的政治价值。诸如自由,平等,人权,法治,尊严,安全,福利,和谐等。否定民主这些共同的政治价值,就是从本质上否定了民主。 现代民主政治所形成的典型模式有以“三权分立”为特征的美国模式;以议会为重心,议行合一的英国模式;以行政为主导,兼具总统与议会制特征的法国模式;以及在行政系统一直沿用委员会制的瑞士模式等。 前述诸模式之所以被公认为民主政治的典型模式,是因为这些模式在其不同的政治制度中蕴涵着民主政治的共同理念,遵循着民主政治的通行规则:1每个人都是自己利益的最好判断者。代议制民主以规范的授权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取决于授权的公正与规范程度。如果人民丧失了判

12、断自己利益的权利,失去了“授权之权”,也就丧失了主权,同时也失去了服从政府的理由与义务。 2任何人都不适合审理自己涉及他人的利益案件。这是英美司法中所谓的“程序正义”或“自然正当”法则的核心内容。这一命题是以人的私利性假设为前提的无须证明的公理。推广到政治领域,可以派生出这样的判断,在增进公共福利的事情上,公权力可以有自由裁量权,在涉及自身的利益或有利可图的事情上,公权力要受到严格的制约,不应有自由裁量权,更不应有独断之权。 3人的团体不能既当法官又当当事人。正如一个人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既当驾驶又做交警一样,人的团体不能既当法官又是当事人,如果“政府是必要恶”(潘恩),那么法官则是整个

13、社会利益的仲裁者,是正义的化身。公正的司法不允许仲裁者与当事人有任何利益的瓜葛,这就是中外都奉行司法独立、司法回避等原则与制度的理由。如果一种政体在司法领域承认这一原则,在其他权力制衡领域又无视此原则,甚至张扬与之相反的原则,这种政体必然充满矛盾。 4手段与目标必须相称。代议制民主要得以正常运行,首先要求人们能够选举出理想的议员和政府官员,同时要人们选举出的议员或官员有管理好国家事务的能力,这就要求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美国历代政治精英们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自杰斐逊始,总统退位以后有许多选择从事图书事业,以提高国民素质,如近代的卡特、老布什、克林顿等。有研究者称,一个国家的最高决策者以3人左右为宜

14、,最高管理者以500人左右为宜。美国人口已过三亿,现有国会议员538名,大城市议员不超过50名,中等城市不超过12名,小城市在7一12名之间,有的甚至更少。国会每年元月3日开会,7月31日闭会,会期在200天以上,每名国会议员可依法律规定配5名以下秘书,15名以下助手,雇请32名以下雇员,以适应繁杂的国家事务的管理,让议员能充分履行其职能。 5权力集中于一人之手,不论是世袭的、任命的或选任的,都将导致暴政。 美国有句谚语:“总统是靠不住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有句名言:“权力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言:“掌权者都喜欢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变的经验。”人类

15、经历过的政体形态无非三种,即君主政治、贵族政治与平民政治,靠统治者的德性来维持政治的开明是靠不住的。在多数情况下,君主政治会蜕变为僭主政治、暴君政治,贵族政治会蜕变为寡头政治,平民政治则会沦为暴民政治。故现代民主政体十分强调对权力的制衡,将分权与制衡作为一条重要的宪政原则。 6权力与利益之间彼此牵制,可以使私人利益成为公众权力的保护者。亚当斯密认为,在市场竞争中,每个人依据市场规则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可以通过“看不见的手”调节社会资源,增进社会财富,进而增进每个人的利益。在政治竞争中也存在类似道理,在民主政体中,各政治势力,各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抗衡和彼此竞争反而有利于强化和保护公共权力,进而增

16、进公众利益。在缺乏抗衡力量的人治社会里,一个人或一种政治势力可以确立某种规则,也可以轻易推翻这种规则,使制度与规则变得非常脆弱,缺少应有的权威与韧性,最后陷入暴力最强者说了算的“元规则”之中,使社会陷入无序状态。社会的长期稳定是各种政治力量彼此增长与消蚀所达成的平衡。 17的共和。没有思想信仰的自 由,没有政党法律地位的平等,就难以建立真正的共和制。因为共和本是指在没有支配权力的前提下,两个以上政治主体依自由平等原则自愿组成的一个政治共同体。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言:“既然党派的根源植根于人类的本性,而对派别危害可能存在的疗剂比疾病本身危害更大,那么,最好的出路是承认它们的存在并控制它们带来的后果

17、”。党内特权的形成和制度化是前苏联和东欧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的政治发展需要构建和谐的党际关系。构建和谐的党际关系,必经尊崇自由平等原则,确立平等的政党地位,强化合作与相互监督,明确整合政党意志,将政党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程序和规则。 8决策指令和效果反馈不能走同一通道。民主政治不仅要由人民选择政府,监督政府,同时也要由人民评价政府绩效。一个政府如果自己决策,自己执行,自己反馈与评价其结果,信息必然失真。数字出官,官出数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假大空等是中国数千年的官场痼疾,限制和克服此类官场顽症必须另设通道,放松管制,与民借力,让各类媒体、民间组织、体制外研究机构及一些营业性公司来评价政府

18、,充分发挥民众与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三、民主政治建设与中国社会发展“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核心”,“没有民主便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创造超越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文明,就必须具有超越资本主义的强劲的内在动力,这个动力就是比资本主义程度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就是这种民主制度下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在中国近代,孙中山和毛泽东所领导的革命被称作民主革命,是因为这种革命实质上是一种创宪民主的过程,革命是为了推翻非民主政权,建立一个“为一般民众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民主政权。民主与宪政理所当然地包涵在革命的意义与目的中。诚如温家宝总理在接受美国CNN节目主持人扎

19、卡里亚采访时所说:“一个政党在取得政权之后,应该和取得政权的过程中不一样才对。最大的区别就是,政党的活动应该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政党的政策主张可以通过合法途经上升到宪法和法律的高度。任何党派、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过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这是现代政治体系中的重要特征。”所谓改革,就是要逐步改变和革除传统体制的种种弊端,逐步革除现行体制中政府在经济上垄断生产资料所有权,政治上垄断国家管理权,文化上垄断真理裁决权,公民自由无法律保障,随时可能受到侵犯的前苏联体制的种种弊端,逐步创建与确立国家的民主渠道和宪政秩序,实现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自由化、社会平等化的现代目标,使人

20、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在过去的一年里,温家宝总理多次论述与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不改革,中国现代化事业就不会成功”,同时明确表明自己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风雨无阻,至死方休”的决心。“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再次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到了必须有所作为的时候了。由于传统体制的“路径依赖”,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长期滞后,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面临许多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但是,为了保障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执政党别无选择,只能急流勇进。 四、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与完善&n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