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论文N线接地还是PE线接地.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60862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工论文N线接地还是PE线接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理工论文N线接地还是PE线接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理工论文N线接地还是PE线接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工论文N线接地还是PE线接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工论文N线接地还是PE线接地.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线接地还是线接地 线接地还是线接地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线接地还是线接地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线接地还是线接地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对于TN-S系统,重复接地就是对PE线的重复接地。 关键词:重复接地 对于TN-S系统,重复接地就是对PE线的重复接地,其作用如下: 如不进行重复接地,当PE断线时,系统处于既不接零也不接地的无保护状态。而对其进 行复重接

2、地以后,当PE正常时,系统处于接零保护状态;当PE断线时,如果断线处在重复接地前侧,系统则处在接地保护状态。进行了重复接地的TN-S系统具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双重保护功能,即PE断线后由TN-S转变成TT系统的保护方式(PE断线在重复接地前侧)。 当相线断线与大地发生短路时,由于故障电流的存在造成了PE线电位的升高,当断线点与大地间电阻较小时,PE线的电位很有可能远远超过安全电压。这种危险电压沿PE线传至各用电设备外壳乃至危及人身安全。而进行重复接地以后,由于重复接地电阻与电源 工作接地电阻并联后的等效电阻小于电源工作接地电阻,使得相线断线接地处的接地电阻分担的电压增加,从而有效降低PE线对地电压

3、,减少触电危险。 PE线的重复接地可以降低当相线碰壳短路时的设备外壳对地的电压,相线碰壳时,外壳对地电压即等于故障点P与变压器中性点间的电压。假设相线与PE线规格一致,设备外壳对地电压则为110V。而PE线重复接地后,从故障点P起,PE线阻抗与重复接地电阻RE同工作接地电阻RA串联后的电阻相并联。在一般情况下,由于重复接地电阻RE同工作接地电阻RA串联后的电阻远大于PE线本身的阻抗,因而从P至变压器中性点的等效阻抗,仍接近于从P至变压器中性点的PE线本 身的阻抗。如果相线与PE线规格一致,则P与变压器中性点间的电压UPO仍约为 110V,而此时设备外壳对地电压UP仅为故障P点与变压器中性点间的

4、电压UPO 的一部分,可表示为:UP=UPO×RERA+RE 假设重复接地电阻RE为10Ω,工作接地电阻RA为4Ω,则UP=78.6V。 如果只是对N线重复接地,它不具有上述第(1)项与第(3)项作用,只具有上述第(2)项的作用 .对于TN-S系统,其用电设备外壳是与PE线相接的,而不是N线。因此,我们所关心的更主 要的是PE线的电位,而不是N线的电位,TN-S系统的重复接地不是对N线的重复接地。 如果将PE线和N线共同接地,由于PE线与N线在重复接地处相接,重复接地前侧( 接近于变压器中性点一侧)的PE线与N线已无区别,原由N线承担的全部中性线电流变为由N

5、线 和PE线共同承担(一小部分通过重复接地分流)。可以认为,这时重复接地前侧已不存在PE线 ,只有由原PE线及N线并联共同组成的PEN线,原TN-S系统实际上已变成了T N-C-S系统,原TN-S系统所具有的优点将丧失,故不能将PE线和N线共同接地。 在工程实践中,对于TN-S系统,很少将N线和PE线分别重复接地。其原因主要为: 将N线和PE线分别重复接地仅比PE线单独重复接地多一项作用,即可以降低当N线断线时产生的中性点电位的偏移作用,有利于用电设备的安全,但是这种作用并不一定十分明显,并且一旦工作零线重复接地,其前侧便不能采用漏电保护。 如果要将N线和PE线分别重复接地,为保证PE线电位稳

6、定,避免受N线电位的影响,N线的重复接地必须与PE线的重复接地及建筑物的基础钢筋、埋地金属管道等所有进行了等电位连结的各接地体、金属构件和金属管道的地下部分保持足够的距离,最好为20m以上,而在实际施工中很难做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电气安装工程图集中国电力出版社. 3电气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中国建筑电气设备选型年鉴中国城市出版社. 5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2003年版. 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

7、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

8、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9、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