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生命哲学毕业论文设计.doc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3969928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8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庄生命哲学毕业论文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老庄生命哲学毕业论文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老庄生命哲学毕业论文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老庄生命哲学毕业论文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老庄生命哲学毕业论文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庄生命哲学毕业论文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庄生命哲学毕业论文设计.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老庄生命哲学对中学生人生态度的积极作用学生姓名: * 学 号: *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 * 学 院: * 2013年 5 月 29 日毕业论文(设计)内容介绍论文(设计)题 目老庄生命哲学对中学生人生态度的积极作用选题时间2012年11月完成时间2013年5月论文(设计)字数9314关 键 词老庄;生命哲学;中学生;人生态度论文(设计)题目的来源、理论和实践意义:题目来源: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选定题目。理论意义:中学教育在个人教育生涯中居于基础地位,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它的对象和主体是中学生,所以做好中学生的教育工作尤为重要。本文从老庄生命哲学的角度出

2、发,研究并指导中学生的人生态度与人生选择,既有助于完善中学教育的方式,健全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的内容,为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提供指导,也有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意义: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带来了价值选择的多元化,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既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老庄生命哲学中“自然”、“本真”等思想观点有助于中学生改善自身的思想认识,建立合理的人生态度,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同时,也有助于中学改进教育方式,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促进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论文(设计

3、)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主要内容:本论文针对中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缺陷以及其产生的问题这一教育领域现象,通过对老庄哲学中关于生命这一主题的内容阐述与分析,借助传统哲学思想认清对中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出针对中学生人生观问题的尝试性解决方法。创新点:国内对老庄生命哲学的研究比较多,但将老庄生命哲学与中学生的人生态度结合起来的却不多,本文从老庄生命哲学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当代中学生的现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老庄生命哲学中积极合理的思想指导中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态度,我认为这是本论文最大的创新点。此外,本文密切关注当代中学生的实际生活,具体分析他们存在的人生态度问题并依次进行

4、指导也是一个创新之处。附:论文(设计)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目 录中文摘要1英文摘要1引言2一、老庄生命哲学的内涵2(一)老庄生命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2(二)老庄生命哲学产生的理论依据3(三)老庄生命哲学的指向3二、当代中学生的人生态度问题分析5(一)社会的功利主义倾向5(二)素质教育的形式化与教育内容的单向性6(三)家庭教育的缺失与不足6(四)学生个人选择的易变性7三、他山之石老庄生命哲学对中学生人生态度的积极作用7(一)由个体到集体7(二)由功利到自然7(三)由物质到精神8(四)由片面到综合9(五)由现实到理想9(六)由轻生到重生9结语10参考文献11老庄生命哲学对中学生人生态度的积极作用

5、#摘要: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关乎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中学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基础阶段,中学生正处于学习和生活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依旧不成熟,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尤为重要。老庄生命哲学深刻剖析生命的本质和价值,通过“个人与宇宙”“名利与生命”等事物的举例对比论证豁达的养生思想,借以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这既有助于中学生认识和尊重生命本身,也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做出理想的人生选择。关键词:老庄;生命哲学;中学生;人生态度中图分类号:B223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Taoist Philosophy on

6、 Life Attitud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Abstract: Attitude to life refers to the formation of a stable psychological tendency and the basic intention to the problems of life through the life practice. Secondary education is at basic stage in the whole educational system.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7、in the special period of learning and life. Thinking and judging abilities of them are still immature. So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help the students establish correct values.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open-minded thoughts and achieve the ideal realm of life, Lao Zhuangs philosophy of life analy

8、zes the essence and value of life deeply, by the comparison of “universe and fame” and “ life and other things”. This is not only helpful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respect the life itself, but also beneficial for them to establish correct attitudes , and make the ideal choice of life.Key words:

9、 Lao Zhuang; philosophy of life ;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引言 中学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教育过程的基础和重要阶段。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价值观会对其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关键的影响作用。中学生是生理和心理都尚未完全成熟的个体,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价值观特别是对人生的态度直接关系着个体健康成长和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前途,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等重大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中学生的生活

10、环境和受教育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学生知识教育的单一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完善使中学生人生态度问题愈发引起人们关注。两千多年前,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就开始对生命哲学进行研究,探讨生命的本质和价值,阐述生死之观和生命境界。他们思想中对生命的深度关怀对当今中学生健康人生态度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启示。本文试从这一角度来探寻中学生人生态度的培养与完善。文中所引道德经(王弼本)为通行本和诸家校释本新编,文中均有注明。一、老庄生命哲学的内涵(一)老庄生命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一种思想产生的背景决定这种思想的内容和所指,因为它是为解决这种背景中的问题而产生的有针对性的思

11、想。这是产生的原因,也是它产生的目的。老庄生命哲学的产生也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产物。 自东周开始,王权逐渐衰落,分封制井田制逐渐遭到破坏。“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如是说。随着制度的瓦解,诸侯王臣人心不稳,政治动荡,战争时有发生,所谓春秋无义战。公元前516年,东周王室动乱,王子朝被迫逃楚,同时携带所有周王室典籍,老子随同赴楚。继而往后,秦统一六国之前,战国征战不休,以至称其为“战国”。老子庄子列子文子皆生活于其时,在战争面前生命脆弱不堪,持续的动荡让人对生命的态度,对社会的认识产生深刻转变,老庄“贵生乐死”的生命哲学思想由此产生。(二)老庄生命哲学产生的理论依据

12、老庄哲学对生命的重视不仅有感于战乱纷纷的现实,也来自于对传统的继承。既有原创性,也有继承性。老庄生命哲学的理论基础大概有三种途径:首先,流传典籍中的生命哲学的继承。老子曾为“周之守藏史”,掌管周朝图书文献,在这些典籍资料中有不少体现出对生命的关怀和生命的态度,老子有机会对其吸收借鉴。流传至今大概有易竹书纪年尚书诗各种史书等。以易为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全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其次,上古神话传说中的生命意志。每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都有着丰富的神话。中国上古神话的基本主题是生命意志的张扬,表现了上古先人在想象中对死亡的反抗。如“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

13、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等。这些神话故事,都反映了中国古人生命意志的顽强以及追求生命价值实现的艰难。同时,也给后人以这样的启示:追求生命价值实现的过程是艰难和曲折的,既要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又要做好承受各种苦难与失败的心理准备。最后,宗教崇拜中对生命的崇拜。在生产力低下的上古时代,对生命脆弱的切身感受让对生命崇拜的宗教意识泛滥起来。考古发现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对生殖和器官崇拜就是对生命敬畏和留恋的表现。即使后来形式逐渐改变,但这种对生命的意识一直流淌在每个民族的血液中。(三)老庄生命哲学的指向1. 自然朴真的生命本质。教育应复归人的自然生命,在充分尊重和保护自然生命的前提下,教育人们正确认识

14、和对待生命;“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11,第103页。、“天与人不相胜”、“天地与我并生”郭象 注 成玄英 疏:庄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11.1。首先,老子和庄子都十分重视生命本体的重要性,并提出贵身、爱身、保身等观点,充分肯定了人的地位与价值。纵观道德经一书,举凡论“身”之处,皆主张观之、修之、存之、保之、贵之、爱之。“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11,第179页。老子认为,世俗之人最容易在这些问题上犯糊涂,往往为世俗名利而轻殉其身。在老子看来,“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

15、,若可托天下”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11,第50页。,意即一个人只有贵身爱身才有可能爱惜他人生命,才可堪当天下重任。因此,重身是老子生命价值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其次,老子对生命价值的重视,还体现在其贵生思想中,即在充分肯定生的自然性的基础上,强调顺任自然、善于摄生,珍惜生的状态。老子认为,“人之生也柔弱”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11,第294页。,因此主张守柔,通过守柔而守生。最后,老子对生命价值的重视,还体现在其轻物思想上。庄子继承了老子上述思想,并指出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天下莫不以物异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

16、殉天下”郭象 注 成玄英 疏:庄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11.1。,他认为,这种以身殉物、以身殉名的做法都是“残生伤性”,使人丧失了人的根本,因而都是不可取的。2. 无为而为的生命存在。教育应引导人的社会生命,引导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妥善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生命关系;老庄的教育思想长期以来被认为带有浓重的出世色彩或避世倾向,因而否定了其中所蕴含的对社会生命的关注。深入把握其思想精髓,它既非积极入世,亦未走向出世,而是介于入世与出世之间,其身入世,其心出世。老庄的“道”是治世之道和人行事的终极依据与准则,其生命教育思想中所蕴含的“少私寡欲”、“无为不争”等思想即是入世之身所必需掌握的

17、生存哲学,这些不仅是个体保身全生的手段,更是消解社会纷争、使社会良好运行与发展的有效方法,因此,老庄的生命教育思想是出世与入世的统一,在强调和保护个体生命价值的同时,也充分显示了对人的社会生命的引导。3. 身心超越的生命境界。教育应启迪人的精神生命,教导人们拓展和完善生命价值,追求生命价值的多元化与永恒的实现。老庄将自然无待状态视为人生的解脱境界,其主要涵义是指主体摆脱一切现实条件的依赖而获得的人格独立和人性自由状态。这种生命超越境界的追求在老子那里主要表现为生命个体人性本初的回归,具体则是指对“自然”的追求。所谓“自然”是指不受外力干扰,维护个性本初,老子认为,万事万物在这样的情况下,都能发

18、挥自己最好的状态。道德经第 20 章中老子将自己与世俗之人相对比,并以“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愚人之心”以及“昏昏”、“闷闷”等自喻,明确表明了其对淳朴无邪、无拘无束,自然解脱状态的向往与追求。老子指出,“我”之所以能保持自然状态,而不与人同流,原因在于“贵食母”,即追求进“道”,而世俗之人总是“昭昭”、“察察”、“有以”,纵情于声色名利,遂不免为具体事物所累,而使身心无法解脱。在老子看来,人文、有为、伪饰皆是对人性本真的束缚与损害,而“自然是对人文的反叛,无为是对有为的超越,朴真是对伪饰的否定”。可见,老子追求的身心解脱乃是一种独立的人格状态和自然人性状态。老子这一自然解脱论到庄子那里则

19、发展为“无待”解脱说,将老子的自然解脱思想进一步明朗化。庄子所说的“无待”,是要“遗物离人而立于独”郭象 注 成玄英 疏:庄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11.1。,“遗物”是指摆脱物质条件的束缚,“离人”强调了脱离社会人群即现实环境的牵绊,当超越这一切现实环境和物质条件之后方能“立于独”,即超然物外,达到无所依待、无拘无束的人格独立与人性自由状态。庄子又将这一状态解释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郭象 注 成玄英 疏:庄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11.1。,即这种独立的人格是超越于一切“有待”之上,与天地融合为一的。教育启迪人的精神生命,首先就应该从关注人的外在改化转而教人追求内在的价值提升。老庄对

20、独立人格状态和自由人性状态的生命境界追求,一方面启迪世人要淡化功名声色的欲求,不为外物所累,追求心灵的自由与永恒;另一方面,强调了个体个性与独立人格的塑造,注重生命主体内在个性、气质等的提升,追求个体生命存在价值与意义的凸显。二、当代中学生的人生态度问题分析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了结构性变化,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思想价值取向与人生态度也日益丰富和多元化,但是在接受积极环境的熏陶时也沾染不良因素带来的消极影响,形成了个人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及时行乐、轻视生命等错误的价值观。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的形成期,心智和信仰仍就不成熟,

21、若是受到这些消极思想的影响极易引发不良后果。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探究。中学生人生态度出现偏差的原因大致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一)社会的功利主义倾向改革开放以来,国门大开,各种思想纷纷涌入,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市场经济的竞争和等价交换原则有助于培养人们竞争意识和独立意识,却也因其缺陷使得一些人走上唯利是图的极端。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有人重利,有人重义,有人现实,有人理想,有人重个人,有人重集体多元化的选择在开阔思维方式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了不少困惑。学生在学校中没有机会了解和理解这些多元价值观,唯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于中学生来说又比较抽象,缺少了传统人生观价值观的涵养,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象时

22、难免会不知所措,失去评判标准。西方的和平演变,部分官员贪污腐败现象的曝光,社会贫富差距的继续拉大,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度繁荣,“金钱至上”思想的甚嚣尘上这种风气带给学生极大影响,让他们形成了金钱、权利高于道德、责任的错误观念。(二)素质教育的形式化与教育内容的单向性虽然当代的教育工作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学校在具体的操作上没有很好的落实,多数学校依旧采用应试教育政策。在教学方式上,过早强调文理分科,使学生失去全方面吸收人类社会经验的机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规劝或者强迫学生执行,忽略学生的个体能动性;在教学内容上,强调课本至上,倡导大多数人的观点和标准答案,学生的创新思想被忽略;在教学安排上,学生的课

23、表几乎只设考试必修科目,音体美及心理等方面的教育被轻视,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此外,课业繁重、考试频繁也使不少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在教学思想上,一味强调升学考试的重要性,固化学生思维,重视应试教育。呆板教条的教育手段虽然满足了应试教育需求,但是缺乏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而二者对学生的成长起关键作用。从新中国建立以来,不论是1951年改革学制的规定还是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以及2006年的新义务教育法,在法规制定和贯彻执行时都是偏重于知识性教育,忽视和轻视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性,虽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所涉及,也远达不到它应有的地位,更何况连这些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也是单一性的官方

24、性的,更多的是浅尝辄止,发挥水平的高低全凭老师个人修养。这固然是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但也是中学生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中学生进行人生态度的教育只是夹杂在语文和思想政治课中,又因为课堂教育中对意识形态的渗透教育,因此中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和理解传统民族哲学精华和内核。失去了传统哲学对其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的机会,总是围着基础科学知识用工,这样就容易出现知识水平高,思维水平差,有小聪明缺大智慧的消极型学生。(三)家庭教育的缺失与不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最早的启蒙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人生态度的养成。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难免会娇惯,有

25、的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也不舍得批评。李天一轮奸一案就是典型例证,父母对他过度的娇惯反而使他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当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娇惯,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长期遭受家庭暴力,他们的父母或因感情不和,或因贫困苦恼时常将不满发泄在孩子身上,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去无法愈合的伤口;有的孩子因父母离异或繁忙,无人照料,长期忍受冷漠和孤独,越发内向自闭;有的孩子生活在家教极为严厉的家庭,一切作为都要符合父母的要求,逐渐养成没有主见的性格不少家庭都存在着教育问题,若能及时矫正或能弥补缺憾,但多数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能有效调整,加之社会物欲横流,孩子难免走上错误的人生道路。(四)学生个人选择的易变

26、性 在人生态度养成的过程中,中学生个体的主观因素也必不可少。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情感仍处于变化和形成的过程中,拥有较强的易变性,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扰。他们在进行选择时多运用感性思维,忽略理性思维,做出的选择也会因情绪、时间、环境等原因而改变。三、他山之石老庄生命哲学对中学生人生态度的积极作用(一)由个体到集体当代中学生在人生态度上有个突出特点就是个人主义,即只重个人利益,忽视他人和集体利益。长此以往会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无论是对学习生活还是在日后的工作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要转变学生的个体主义认识,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的宽广胸怀。这里要提及的是老庄生命之德。“德”也做“得”,顾名思义是对外物的

27、获取,也就是这里讲的个人利益。在老庄看来,真正的“德”是无己无私,无思无虑,自然而然,无心之德方为真德。道德经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所以当一味追求个人利害得失时,到头来可能失去更多,不仅有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内心的充实,还有自己的身体健康。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为了获取生命之德,个体应该像水一样博爱万物而不苛求个人之利,即为善又自善,爱他人爱集体也爱自己。自然而然地实现个人价值。老庄哲学强调空间的浩淼无垠,个人与浩瀚宇宙相比是非常渺小的,所以偏执地强调个人的利益得失是多么狭隘和浅薄。中学生应该正确认识个人和

28、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要胸怀集体和社会,因此,对于社会而言不仅要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解放,把那些已经形成的偏狭自私的利己主义观念打碎,让学生学会分享和奉献,这也是家庭教育中的必修之课。(二)由功利到自然 中国的教育还在探索中发展,仍旧挣扎在题海战术中的中学生越发重视个人成绩和个人得失。随着现代社会的商业化和经济化,名利似乎已经成为学习知识的最高目标。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们为了个人利害得失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往往追求一场名利却失去了最宝贵的生命和最高尚的道德。老子认为人的忧患意识来自于身体,庄子称其来自于人心,虽然来源不同,但都强调人本身,人才是关键。所以要解除生命

29、的忧患和困扰,淡化功利之心,就需要祛除人为,回归生命的自然状态,顺应自然,达到质朴无华的本真。在老庄看来,个人身体和生命的保全比外在的功利更为重要,为了追求外物而损害健康和生命是非常愚蠢的行为。此外,庄子还提出“游世”的思想,倡导抛却功名权贵,游于世间。竞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虽然不可能完全按照他们的观点去做,但是他们的观点却可以熨平竞争者的心态,让竞争正常化、理性化。在对中学生进行教导时,除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也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人生态度指导,比如开展主题辩论会、观看道德教育视频等。只有淡化个人外在得失,追求内心的平和淡然,保持良好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求知态度,才能健康向上发展。(三)由物质到精

30、神 一般来说,在基本生存需要没有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主体往往侧重于物质追求。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生存状况得到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也开始追求精神的满足,包括人文、道德、文艺、宗教等。物质与精神最优的组合方式当然是合二为一,然而这两种追求在当今功利化的时代背景下却产生了矛盾,二者如何衡量,确实是个难题。 当今社会物质财富极度繁荣,经济繁荣,物欲膨胀,社会不公现象频发,使人们更加崇拜金钱,更加推崇物质,而把道德、伦理、素养等精神因素抛之脑后。人成了物质的奴隶,人和社会都被异化,进入了发展困境。如此现象反映在中学校园中就是“比吃、比喝、比穿”,有些中学生更是把它作为与人竞争的标准

31、,虚荣心的膨胀和对外物的过度追求甚至让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生命的源头和根据,也是生命价值的准则,只有遵道而行才能更好地实现生命价值,追求更高的生命理想。那么该如何追遵道而达到精神自由呢?老庄强调“坐忘”、“心斋”、“丧我”的方式,即清除蒙蔽心灵的偏见、欲望和杂念,忘却外在的客观事物和内在的小聪明,保持宁静清虚,以此达到自然自由的境界。 中学生对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进行抉择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对任何一方都不能过于偏激,既要保持自身合理的物质诉求,又要进行适当精神陶冶和道德反省。中学生的价值观仍处于转型期,有很多可变性,教师有必要

32、开展相应的人生态度引导教育,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养成,还能够改善班级风气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四)由片面到综合 当今的中国教育相较于古代确实有了很大发展,却依旧存在着科举般弊端。如今大部分中学生都反映课业繁重、心理压力大等问题,社会也一致认为学习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升学,升学是为了就业,教育是谋生工具,而不是养成计划。孩子从小就要适应应试教育体制。教育在培养高分学生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道德、心理、身体等素质的提升,呆板的教育很难培养出灵活的人,片面的教育必然会教育出片面的人格。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传输时,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理想人格。从老庄生命哲学来看,真正具

33、有理想人格的人是顺其自然的、无欲无求的,他们真正做到了不自贵、不妄为,表面上看是无知无识的,事实上无所不晓。在解读生命价值时,老庄生命哲学提出了“真”、“善”、“美”的价值内涵。文化知识能够拓展人们的活动空间,提升人们的活动领域,当一个缺乏道德修养的“文化人”处在一定社会领域,操纵相应社会资源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中学教育是教育工作的基础环节,我们除了关注知识传授外,还要加强学生“真”、“善”、“美”等道德教育的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夯实教育基础,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五)由现实到理想 当今社会是个普遍缺乏理想和信仰的社会,有些人即使怀揣理想出发,却也在过程中将其抛弃。

34、人们越来越胆怯梦想和现实的差距,越来越重视现实的功名权贵。人生被定义在追逐物欲的小小空间里,缺乏追梦的激情和动力,渐失精神的欢愉和提升。老庄生命哲学推崇“圣人”和“真人”,这两种人是共通的,顺应自然,回归生命本原,追求精神的独立和心灵的自由。但是即便怀有一颗“离世”的心,也依旧存在“在世”的身,因为人是生而在世的。“圣人”不仅追求精神的提升,还坚定自己的理想安身保国。身处现实社会难免被花花绿绿的霓虹灯扰乱视线,被断断续续的言论误导方向。但是疲倦之时别忘了给理想晒晒阳光,毕竟理想会反射出最亮丽的色彩。 在对中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时,要特别指出理想的区别和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追求,淡化学生的功利诉求,

35、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流向。(六)由轻生到重生 老庄生命哲学除了讲述生命的本质,还强调生命的价值和养生之法,其对生命的重视可想而知。生命是万物存在的自然基础,是人类思维行动的依靠,需要去珍惜去爱护,然而一些花季的孩子们却提早放弃它,在令人惋惜的同时更需要深入思考。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在名利交织的社会中,人们追逐着、奔波着,甚至不惜为了它们伤害身体,更有人因为外物的得失而放弃生命。在老庄看来,这些残害生命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功名得失与生命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如何更好地保全生命呢?老庄提出了“养生”的观点。首先,养生的原则。生命源于“道”,是阴阳之气相互作用的产

36、物,它的本原就是自然而然的,因此生命的过程必须遵循自然的原则,而不应进行人为损益;其次,养生的具体内容,包括养形、养气、养神三个方面。养形是对生命外形的保养,生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也必然对外物产生需求,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需求不能超过一定的底线,也就是要适时地克制欲望。养气是对阴阳之气的保养,气是构成生命的基本质料,阴阳之气相和,身体才会健康。养神是对精神的保养,精神与身体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保养身体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加强德性修养,保持一个良好的生命态度。 不少中学生因为学业、人际、家庭等方面的障碍或挫折走上不归路,过早地结束年轻的生命,不仅是家庭的伤痛,也是社会的悲哀。中学生的

37、生命教育需要各方的广泛关注,社会应开展关爱生命的组织和宣传活动,学校应开设相关的心理课堂,家长则应尽可能给予孩子应有的关怀和理解。结语中学生的人生态度不仅关系着中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密切关注。本文通过对老庄生命哲学的理解,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生命本质,合理认知生命价值,不仅有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也利于改善社会不良风气,促进其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宋雅青.老庄思想与西方哲学M.台北: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2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3吴光明.庄子.东大图书公司M.1988年版.4叶海烟.庄子的生命哲学M.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版.5冯江平.挫折心理学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6张松如.老子说解M.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7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8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9韦丽娟.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现状研究N.兰州: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2-09.10岳毅力.中学生价值观的调查研究N.教学与管理,12年27期.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