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能空调工程技术标准.docx

上传人:peixunshi0 文档编号:427517 上传时间:2025-07-20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9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蓄能空调工程技术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蓄能空调工程技术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蓄能空调工程技术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蓄能空调工程技术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蓄能空调工程技术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5年工程建设标准 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4 189号)的要求, 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 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本 标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设计; 4施工安装;5系统的调试、检测及验收;6运行管理。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增加蓄热空调系统相关内 容;2增加了设计日逐时热负荷计算相关内容;3增加了冰蓄冷 系统中主要耗能部件的能效限定,包括双工况制冷机组性能系数 规定和载冷剂循环泵耗电输冷比限定;4补充、完善了各种蓄冷 形式的相关规定,增加了水蓄冷和冰晶式蓄冷

2、的相关规定;5补 充细化了载冷剂管路系统的设计相关要求。包括细化载冷剂物性 参数、管道阻力修正、膨胀量的计算等;6补充了检测和监控系 统的相关要求;7细化并修订了施工、运行及调试的技术要求。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 执行。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 释,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 司(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编:100013) o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青岛博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际高建业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

3、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华东建筑 设计研究总院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BAC大连有限公司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北京谖玛斯区域供冷技术开发有限 公司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中机西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益美高(上海)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北京光华创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国网节能服务有限公司北京益恩益冷暖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宝能永创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陆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佩尔优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麦克维尔空调制冷(武汉)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徐伟李文涛邹瑜冯婷婷孙宗宇徐宏庆李骥周敏 宋孝春赵庆珠燕达吴喜平 杨光马友才赖文彬张宇翔 王永红张瑞雪李怀徐雄冠 施敏琪阮力丁王健斌赵建成 王子烽周平中刘秀文路君瞭 马海东王亮徐杰彦黄旭 徐飞张云川夏惊涛高辉 刘洪李会军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郎四维伍小亭李先庭张铁辉 于晓明胡颐衡王伟王虹 曲世琳目 次1 总贝U 12 术语23 设计53.1 一般规定53.2 负荷计算73.3 蓄冷系统 83.4 蓄热系统173.5 末端空调系统193.6 系统监测与控制194施工安装231.1 一般规定231.2 设备安装231.3 控制系统安装255 系统

5、的调试、检测及验收265.1 一般规定265.2 设备调试265.3 控制系统调试275.4 系统调试和验收285.5 系统检测296 运行管理30附录A 供暖及空调室外逐时计算温度32附录B 乙烯乙二醇、丙烯乙二醇溶液物理性质 40附录C载冷剂系统的管道流量和沿程阻力修正 46附录D蓄冰装置和制冷机组性能参数49本标准用词说明52引用标准名录53Contents1 GeneralProvisions 12 Terms23 Design53.1 General Requirements 53.2 Load Calculation 73.3 Cool Storage System 83.4 He

6、at Storage System 173.5 Terminal Air-ConditioningSystem 193.6 Monitor and Control of System 194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234.1 General Requirements 234.2 Equipment Installation 234.3 Installation of ControlSystem 255 Commissioning , Testing and Acceptance of System 265.1 General Requirements 26

7、5.2 Equipment Commissioning 265.3 Commissioning of Control System 275.4 Commissioningand Acceptanceof System 285.5 Testing of System 296 Operation Management 30Appendix A Outdoor Hourly Calculation Temperature ofHe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32Appendix B Physical Properties of Ethylene Glycol and Pr

8、opylene Glycol 40Appendix C Correction Factor For Pipe Flow and FrictionalResistance of Coolant System 46Appendix D Performance Parameter for Ice Storage Device and Refrigerating Unit 49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52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53.o.为使蓄能空调系统在设计、施工、调试、检测、验收及 运行管理,做到安全可靠、经济适用、

9、技术先进,确保工程质 量,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蓄能 空调系统的设计、施工、调试、检测、验收及运行管理。1.0.3蓄能空调系统的设计、施工、调试、检测、验收及运行 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蓄能空调系统 thermal storage air-conditioning system将冷量或热量以显热或潜热的形式储存在某种介质中,并在 需要时释放出冷量或热量的空调系统。其中,储存、释放冷量的 系统称为蓄冷空调系统;储存、释放热量的系统称为蓄热空调 系统。2.0.2 载冷剂 coolant在簟?系统中,用以传

10、递冷量的中间介质。2.0.3 蓄能介质 thermal storage medium在蓄能空调系统中,以显热、潜热形式储存冷量或热量的 介质。2.0.4 蓄 能方式 the manner of thermal storage蓄存冷量或热量的方式。蓄冷方式主要包括水蓄冷、冰盘管 型蓄冰(内融冰、外融冰)、封装式(冰球、冰板式)蓄冰、冰 片滑落式蓄冰、冰晶式蓄冰等;蓄热方式包括水蓄热、相变材料 蓄热等。2.0.5 蓄能装置 thermal storage device由蓄能设备(如蓄冰槽、蓄冰罐、蓄水槽等)及附属阀门、 配管、传感器等相关附件组成的蓄存冷量或热量的装置。2.0.6 水蓄能系统 wa

11、ter thermal storage system利用水的显热蓄存冷量或热量的蓄能空调系统。2.0.7 冰蓄冷系统 ice thermal storage system通过制冰方式,主要以冰的相变潜热蓄存冷量的空调系统。2.0.8盘管式蓄冰系统 ice-on-coil system将金属、塑料或复合材料盘管浸没在充满水的蓄冰槽内,通 过载冷剂在盘管内流动使盘管外表面结冰以蓄存冷量的冰蓄冷系 统。因融冰方式不同分为外融冰和内融冰。2.0.9 封装式蓄冰系统 encapsulated ice system将封装蓄冷介质(通常为水)的蓄冷容器密集地放置在蓄冰 装置中,由低温载冷剂流经蓄冰装置,使蓄

12、冷容器内的蓄冷介质 结冰来蓄存冷量的冰蓄冷系统,封装式蓄冰系统又称为冰球、冰 板式蓄冰系统。2.0.10 冰片滑落式蓄冰系统ice harvesting system在制冷机的板式蒸发器表面上利用周期性冻冰、融冰过程, 将不断冻结的薄冰片滑落至蓄冰槽内蓄存冷量的蓄冷系统,冰片 滑落式蓄冰系统又称为收冰式、片冰式蓄冰系统。2.0.11 冰晶式蓄冷系统 ice crystals(slurry)system将载冷剂冷却至0以下,产生细小而均匀的冰晶,并进入 蓄冷槽内蓄存冷量的蓄冷系统。2.0.12 蓄能-释能周期 period of charge and discharge蓄能空调系统完成一个蓄能一

13、释能循环所需的运行时间。2.0.13 蓄能率(SR)Storage ratio一个蓄能-释能周期内蓄能装置提供的能量与此周期内系统 累计负荷之比。2.0.14 双工况制冷机 refrigerating unit with dual duty在空调工况和制冰工况下均能稳定运行的制冷机。2.0.15 基载负荷 base load在蓄能-释能周期内较为恒定部分的空调负荷。2.0.16 基载制冷机 refrigerating unit for base load为满足基载负荷需求而设置的制冷机。2.0.17 蓄冷(热)温度 charge temperature蓄冷(热)工况时,进入蓄能装置的介质温度称

14、为蓄冷 (热)温度。2.0.18 释冷(热)温度 discharge temperature释冷(热)工况时,蓄能装置的供冷(热)温度称为释冷 (热)温度。2.0.19 蓄冷速率 instantaneous storage capacity蓄冷工况时,蓄冷装置单位时间蓄冷量的大小。2.0.20 释冷速率 instantaneous discharge capacity释冷工况时,蓄冷装置单位时间释冷量的大小。2.0.21 分时电价 time-of-use electricity price把每天分为峰、平、谷等不同时段,并按不同电价收取不同 时段电费的电力收费政策。也称为峰谷电价。2.0.22

15、电负荷削减量 electrical load cut采用蓄能系统后空调系统设计电负荷下降的数值。2.0.23 移峰电量 peak electricity shift在一定时间内,蓄能空调系统转移电力高峰或平峰时段的用 电量。2.0.24 低温送风 cold air distribution送风温度不高于10的空调送风方式。2.0.25 运行模式 OPerating mode蓄能空调系统某种阶段性的运行状态,如冰蓄冷系统中的制 冰模式、蓄冰装置单独供冷模式、蓄冰装置与主机联合供冷模 式等。2.0.26 控制策略 control strategy控制和设定制冷机、锅炉、热泵、水泵等设备或阀门的运行

16、 状态,以实现某种运行模式或控制目标的方法。3设计3.1 一般规定3. 1.1在设计蓄能空调系统前,应对建筑物的空调负荷特性、 系统运行时间和运行特点进行分析,并应调查当地电力供应条件 和分时电价情况。3.1.2以电力制冷的空调工程,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且经技 术经济分析合理时,宜采用蓄冷空调系统:1执行分时电价,且空调冷负荷峰值的发生时刻与电力 峰值的发生时刻接近、电网低谷时段的冷负荷较小的空调 工程;2空调峰谷负荷相差悬殊且峰值负荷出现时段较短,采用 常规空调系统时装机容量过大,且大部分时间处于低负荷下运行 的空调工程;3电力容量或电力供应受到限制,采用蓄冷系统才能满足 负荷要求的空调工程

17、4执行分时电价,且需要较低的冷水供水温度时;5 要求部分时段有备用冷量,或有应急冷源需求的 场所。3.1.3 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并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宜采 用蓄热系统:1执行分时电价,且供暖热源采用电力驱动的热泵时;2供暖热源采用太阳能时;3采用余热供暖,且余热供应与供暖负荷需求时段不匹 配时。3.1.4 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并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采 用以电锅炉或电加热装置为供暖热源的蓄热系统:1电力供应充足,且电力需求侧管理鼓励用电时;2以供冷为主、供暖负荷小,无法采用电动热泵或其他形 式的供暖热源,且电热锅炉或电加热装置仅在电力低谷时段启 用时;3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且其发电量满

18、足自身电加热用电 量需求时。3.1.5 蓄能空调系统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确定蓄能-释能周期,进行设计蓄能-释能周期的空调逐 时负荷计算;2确定蓄能介质、蓄能方式、蓄能率和蓄冷(热)量;3确定蓄能-释能周期内的逐时运行模式和负荷分配;4确定系统流程,进行冷、热源设备和蓄能装置的容量计 算和相关设计;5其他辅助设备的形式、容量和相关设计。3. 1.6当以节省运行费用为主要目标而采用蓄能空调系统时, 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分析,相对于常规系统的增量投资,静态回 收期宜小于5年。当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时,应对电负荷削减量进 行计算,并应计入其对初投资的影响。1.1.7 在设计阶段,应根据经济技术分析和逐时冷

19、热负荷,确 定设计蓄能-释能周期内系统的逐时运行模式和负荷分配,并宜 确定不同部分负荷率下典型蓄能-释能周期的系统运行模式和负 荷分配。1.1.8 蓄能空调系统的设计蓄能率应根据蓄能-释能周期内冷 (热)负荷曲线、电网峰谷时段及电价和其他经济技术指标,经 最优化计算或方案比选后确定。1.1.9 当进行蓄能空调系统设计时,宜进行全年逐时负荷计算 和能耗分析。对空调面积超过80000m2,且蓄能量超过 28000kWh的采用蓄能空调系统的项目,应采用动态负荷模拟计 算软件进行全年逐时负荷计算,并应结合分时电价和蓄能-释能 周期进行能耗和运行费用分析,及全年移峰电量计算。1.1.10 蓄冷空调系统应

20、利用较低的供冷温度,不应低温蓄冷高 温利用。1.1.11 当建筑物改扩建增设蓄能空调系统时,应根据设备荷载 对放置部位的结构承载力进行校核。1.1.12 具有蓄热功能的水池,严禁与消防水池合用。3.2 负荷计算3.2.1 当进行蓄能空调系统设计时,应对设计蓄能-释能周 期内的空调冷热负荷进行逐时计算。蓄能-释能周期应根据 空调负荷的特点、电网峰谷时段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 确定。3.2.2 蓄冷系统冷负荷计算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 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的相关规定,并应 计算蓄冷-释冷周期内的逐时负荷。3.2.3 蓄热系统设计热负荷的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 用建筑

21、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的相关规 定。设计蓄热-释热周期内的逐时热负荷应按下列方法之一 计算:1应按设计热负荷的稳态方法进行计算,供暖和空调的室 外逐时计算温度应按本标准附录A执行;2应采用动态负荷模拟计算软件进行计算,并应采用 室外平均温度与室外计算温度相近时间段的逐时负荷计算 结果。3.2.4 当进行蓄冷-释冷周期的逐时负荷平衡计算时,应计入蓄 冷装置、冷水管路和其他设备的得热量,及转化为空调系统得热 的水泵发热量。3.2.5 2.5当进行间歇运行的蓄冷空调系统负荷计算时,应计入空 调停机时段累计得热量所形成的附加冷负荷。3.2.6 2.6当进行间歇运行的蓄热空调系统负荷

22、计算时,应根据停 机时间、预热时间和保证率等因素,计入停机时段累计耗热量所 形成的附加热负荷。3.2.7 对改、扩建工程,蓄能空调负荷宜采用实测和计算相结 合的方法计算。3.3 蓄冷系统3. 3.1制冷机、蓄冷装置的容量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制冷机容量应在设计蓄冷时段内完成预定蓄冷量,并应 在空调工况运行时段内满足空调制冷要求;2蓄冷装置容量应按所需要的释冷量与蓄冷装置损耗的冷 量之和确定;3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双工况制冷机应能满足空调和制冰两 种工况的制冷量要求;4基载制冷机容量应满足蓄冷时段内空调系统基载负荷的 要求。3.3.2当采用冰蓄冷系统时,设计蓄冷-释冷周期中的蓄冷时段 仍需要供冷且符合

23、下列情况之一时,宜配置基载机组:1 基载冷负荷超过制冷主机单台空调工况制冷量的 20% 时;2基载冷负荷超过35OkW时;3 基载负荷下的空调总冷量超过设计蓄冰冷量的 10% 时。3. 3. 3冷源系统设计时应校核不同运行模式下蓄冷装置与制冷 机的进出水温度。蓄冷时,蓄冷时段内应储存充足的冷量;释冷 时应输出足够的冷量,且释冷速率应能满足空调系统的用冷 需求。3. 3. 4 除动态制冰机组外,双工况制冷机组性能系数 (COP)和制冰工况制冷量变化率(C) 不应小于表3. 3. 4-1 规定。双工况冷水机组空调与制冰工况参数应符合表3. 3. 4-2 规定。表3. 3.4-1双工况制冷机组性能系

24、数(OOP)和制冰工况制冷量变化率(C)冷机类型名义制冷量 CC(kW)性能系数(CoP值)制冰工况制冷 量变化率空调工况制冰工况水冷螺杆CC5284.33.365%528CC11634.43.5116321104.63.6昌心116321104.63.8风冷或蒸发冷却活塞或涡 旋式50CC5282.72.670%螺杆式CO5282. 72.565%表3. 3.4-2双工况冷水机组空调与制冰工况参数冷机类型标准侧空调工况制冰工况水冷机组蒸发 器侧蒸发器侧供回水温度5C/ 10;载冷剂为质量浓度 25%乙烯乙二醇溶液,蒸发器 污垢系数0. 0176m2-C/kW蒸发器侧出水温度-5. 6C; 载

25、冷剂为质量浓度25%乙烯乙 二醇溶液,蒸发器污垢系数 0. 0176m2CkW;制冰工况 蒸发器侧设计流量等同于空调 工况冷凝 器侧冷凝器侧供回水温度32C/37C;冷凝器污垢系 数0. 044m2 C/kW冷凝器侧进水温度30C;冷 凝器污垢系数0. 044)2 - / kW;制冰工况冷凝器侧设计 流量等同于空调工况续表3. 3.4-2冷机类型标准侧空调工况制冰工况风冷机组蒸发 器侧蒸发器侧供回水温度5C/ IOC ;载冷剂为质量浓度25% 的乙烯乙二醇溶液,蒸发器污 垢系数0. 0176)2 . c/kW蒸发器侧出水温度一5. 6; 载冷剂为质量浓度25%的乙 烯乙二醇溶液,蒸发器污垢 系

26、数0. 0176m2 CkW;制 冰工况蒸发器侧设计流量等 同于空调工况冷凝 器侧环境进风温度为35环境进风温度为28C3.3.5 当选配蓄冰系统的载冷剂循环泵时,应计算载冷剂循环 泵耗电输冷比(ECR),并应标注在施工图设计说明中。蓄冰系 统的载冷剂循环泵耗电输冷比应按下式计算:BCR =得=ILI36 XEMXH/5,XQ) 60m3hG200m3/hA值18. 03716. 46916. 005表3.3.5-2 B 值蓄冷形式机房内管道阻力、冷水机组阻力、 水过滤器以及阀门阻力(mH20)板式换热器 (iH20)蓄冷装置 (mH20)冰片滑落式系统20105塑料盘管20108外融冰系统复

27、合盘管20109钢盘管201012塑料盘管20107内融冰系统复合盘管20108钢盘管201010封装冰系统20105冰晶式系统17853. 3.6当进行冷源系统设计时,宜对蓄冷-释冷周期的蓄冷设备 的蓄冷和释冷速率进行逐时校核。3.3.7 制冷机组的制冷量宜根据白天和夜间的室外温度和湿度, 选用不同的冷凝器进水温度计算。冷却塔应根据室外计算参数选 型,夜间极端工况冷却水供水温度应满足夜间蓄冰工况要求。3.3.8 蓄冷系统在方案设计阶段应重点论证系统流程,并应按 下列条件进行划分和选择:1应根据蓄冷方式和空调末端要求的进出水温度及温差确 定制冷机与蓄冷装置的相互关系以及位置关系;2应根据冷负荷

28、容量大小和系统运行的经济性确定功能水 泵的设置形式;3应根据系统容量大小和空调末端的使用和连接特性选择 蓄冷系统与空调末端的连接方式。3. 3. 9蓄冷空调系统的蓄冷方式应根据建筑物蓄冷周期和负荷 曲线、蓄冷系统规模、蓄冷装置的特性以及现场条件等因素,经 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蓄冷装置的蓄冷温度、释冷温度和蓄冷速 率、释冷速率应满足蓄冷空调系统的需求。3.3. 10水蓄冷(热)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技术经济合理时,水蓄能系统宜采用夏季蓄冷、冬季 蓄热;2水蓄冷系统应增大蓄冷温差,蓄冷温差不宜小于7;3水蓄冷宜采用常规制冷机组,水蓄冷温度宜为4;4水系统设计时,水泵扬程的削减应计入蓄能水槽水

29、位与 冷热水输配系统最高点相对位置关系及槽内水体高度影响,输送 泵的吸入压头应为正值;5蓄能和释能时,蓄能水槽的进水温度宜稳定。3.3.11当进行水蓄能系统设计时,蓄冷(热)水槽有效容积应 按下式确定:/. _ . Q(3.3.11)K 0 r a式中:L水槽的有效设计容积(m3);Q一水槽的有效设计蓄能量(kWh);K在一个蓄能-释能周期内水槽的输出与理论上可利用的能量之比,可取0.850.90;P一 水的密度(kgm3);c水的比热容kJ(kgK);t水槽的供回水温差(K)o3.3.12水蓄冷(热)系统设计时,水槽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蓄冷水槽与消防水池合用时,消防用水应安全;2蓄冷(热)

30、水槽宜与建筑物结构结合,新建建筑宜将水 槽与建筑结构一体化设计、施工;3蓄冷(热)水槽深度应计入水槽中冷热掺混热损失,水 槽深度宜加深;4蓄冷(热)水槽冷热隔离宜采用水密度分层法,也可采 用多水槽法、隔膜法或迷宫与折流法;5开式蓄冷(热)水槽应采取防止或减少环境对槽内水污 染的措施,并应定时清洗水系统。3.3. 13水蓄冷(热)系统设计时,布水器设计应符合下列 规定:1采用分层法的蓄能水槽,应设置布水器使供回水在蓄 能和释能循环中形成重力流,并应保持合理稳定的斜温层;2兼有蓄冷蓄热的系统,布水器设计应兼顾蓄冷和蓄热 工况;3蓄冷(热)水槽内水斜温层宜为O. 3m0. 8m;4上下布水器形状应相

31、同,布水器应对称于槽的垂直轴和 水平中心线,分配管上任意两个对称点处的压力应相等;5布水器形状宜为八角形、H形或径向圆盘形等;6布水器支管上孔口尺寸与间距应使布水器沿长度方向的 出水流量均匀。3. 3.14盘管式蓄冰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系统出水温度为时,宜选用外融冰系统;当 系统出水温度为3C4C时,宜选用不完全冻结式盘管内融冰 系统;2外融冰蓄冰槽应采用合理的蓄冷温度,并应防止管簇间 形成冰桥,内融冰蓄冰槽应防止膨胀容积形成冰帽;3空气泵应设置除油过滤器,空气泵的发热量应计入蓄冰 槽的冷量损失;4钢制蓄冰槽和钢制盘管应防腐;5应监控蓄冰单元的冰层厚度或蓄冰量;外融冰系统应在 蓄冰设备

32、上安装冰厚度传感器,传感器宜沿蓄冰池长度依次分层 布置,并应分组对应各自的载冷剂控制阀门,实现控制阀门 联动;6 一个蓄冷-释冷周期内的蓄冷量残留率不宜超过总蓄冰量 的5%。3. 3.15封装式蓄冰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采用闭式蓄冰装置,当采用开式蓄冰槽时,应防止载 冷剂溢流;2当封装冰容器配置板式蓄冰装置时,不冻液在板与板之 间应通畅,板的膨胀和收缩不应产生短路循环;3当配置矩形封装冰容器时,槽内中间高度宜加装折流板; 加装折流板的蓄冰槽,流体的进出口压差不应过大;4当配置球形封装冰容器时,宜采用冰球隔网保护,蓄冰 槽进出口应设集管或布水器。4. 3.16冰晶式蓄冷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

33、定:1当单机空调工况制冷量不大于630OkW时,宜采用直 接蒸发的冷水机组;当单机空调工况制冷量大于630OkW时, 可采用双工况冷水机组,应通过冰晶生成器间接冷却制取 冰晶;2载冷剂介质宜采用体积浓度为3%4%的乙烯乙二醇或 丙烯乙二醇溶液;3蓄冷介质宜采用低温、大温差、低循环量直接向空调末 端供冷的方式;4在设备进口应设置过滤器;5当蓄冰槽出口蓄冰介质设计温度高于45时,宜采 用进液管布置在液面中下部的方式;当设计出水温度低于3 4时,宜采用进液管布置在液面之上的方式。开式蓄冰槽可单 独或组合采用两种方式;闭式蓄冰槽应采用进液管布置在液面中 下部的方式。3.3.17冰片滑落式蓄冰系统设计应

34、符合下列规定:1应合理设置制冰与融霜循环周期;2应减少蓄冰槽内空穴形成;3出水集管宜设置在槽底贴外壁;当其立管位于槽体内部 时,应防止冰片划伤管道;4冷却塔应满足蒸发温度较高时制冷机组的排热量要求和 蓄冰时最低出水温度要求。3. 3.18蓄冷装置与管道保冷层厚度应按下列规定计算确定:1蓄冷装置与管道保冷层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 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 8175中经济厚度和防止表面结露的 保冷层厚度方法计算,并应取大值;2蓄冷-释冷周期内,蓄冷装置的冷量损失不应超过总蓄冷 量的2%。3. 3.19开式蓄冷槽现场制作时,可采用钢板、混凝土或玻璃 钢,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蓄冷槽应满足系统承压要

35、求,埋地蓄冷槽还应承受土壤 等荷载;2蓄冷槽应严密、无渗漏;3蓄冷槽及内部件应进行抗腐蚀处理;4蓄冷槽应进行槽体结构和保温结构设计。3.3.20 土建蓄冷槽宜采用内保温,其他蓄冷装置宜采用外保 温,且不应出现冷桥。3.3.21 当开式系统的最高点高于蓄冷(热)装置的液面时,宜 采用板式换热器间接供冷(热);当高差大于IOm时,应采用板 式换热器间接供冷(热)。当采用直接供冷(热)方式时,管路 设计应采取防止倒灌的措施。3.3.22 间接连接的蓄冰系统换热器二次水侧应采取下列防冻 措施:1载冷剂侧应设置关断阀和旁通阀;2当载冷剂侧温度低于2时,应开启二次侧水泵。3.3.23 当进行冰蓄冷系统设计

36、时,应明确载冷剂种类及其溶液 的浓度,且应兼顾抑制剂、防腐剂和水所占的比例。载冷剂选择 应符合下列规定:1溶液的凝固点应低于制冷机组制冰时的蒸发温度,溶液 的沸点应高于系统最高温度;2物理化学性能应稳定;3应比热大,密度小,黏度低,导热好;4应具有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5应添加防腐剂和防泡沫剂;6乙烯乙二醇溶液和丙烯乙二醇溶液的物理性质应按本标 准附录B确定。3.3.24 载冷剂浓度宜根据制冷机组、蓄冷装置技术性能和蓄冰 系统工作温度范围确定。当采用乙烯乙二醇溶液作为冰蓄冷系统 的载冷剂时,应选用为空调系统专业配方的工业级缓蚀性乙烯乙 二醇溶液。3.3.25 载冷剂管路系统水力计算应根据选用的载

37、冷剂的物理性 质进行计算,其中沿程阻力可按本标准附录C进行修正。3.3.26 双工况制冷机组的制冷量和换热器的传热量应根据选用 的载冷剂的传热特性进行修正。3.3.27 载冷剂管路系统应设置存液箱、补液泵、膨胀箱等设 备。膨胀箱(罐)宜采用闭式,溢流管应与溶液收集箱连接。载 冷剂系统的膨胀量应根据蓄冷形式、载冷剂性质和定压方式等计 算确定。3. 3. 28乙烯乙二醇的载冷剂管路系统严禁选用内壁镀锌或含锌 的管材及配件。3. 3. 29乙烯乙二醇载冷剂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宜采用金属硬密 封,阀门与管件应具有严密性。3. 3. 30载冷剂管路系统的循环泵宜采用机械密封型或屏蔽型。3.3.31载冷剂循环

38、泵性能参数应满足不同工况要求,其流量和 扬程不宜附加裕量,载冷剂循环泵宜采用变频控制。3. 3. 32当多台蓄冰装置并联时,宜采用同程式配管;当采用异 程式配管时,每个蓄冰槽进出液管宜采取流量平衡措施。3.4蓄热系统3.4.1 蓄热系统的蓄热量应根据建筑物供暖负荷状况、热源类型、当地能源政策及分时电价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3.4.2 当蓄热系统热源采用电热锅炉时,应采用全负荷蓄热方 式。电热锅炉热效率不应低于97%,电热锅炉功率应按下式 计算:*Xa(3. 4. 2)n X 9式中:N电热锅炉功率(kW);q;蓄热装置承担的建筑物各小时热负荷(kWh);n-设计蓄能一释能周期小时数;nl

39、低谷时段时间(h);k热损失附加率,取1.051.10;n电热锅炉的热效率(%) o3.4.3 水蓄热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蓄热温差应根据系统形式、热源和蓄热装置的类型等条 件,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宜采用较大的蓄热温差;2常压水蓄热系统蓄热温度不应高于95;3水蓄热系统的设计应符合本标准第3. 3. 10条的规定;4蓄热装置有效容积的确定应符合本标准第3. 3. 11条的 规定。3.4.4 当采用电热锅炉水蓄热方式时,蓄热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蓄热装置数量不宜小于2台;2系统形式宜采用电热锅炉位于下游的串联方式。3.4.5 水蓄热装置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承压蓄热装置应有多重保护措施

40、2蓄热装置有效蓄热量应计入冷热水混合、斜温层导热或 存在死区等因素的影响,其有效蓄热量比例不应低于90%;3常压蓄热装置应设置通向室外的透气管;4 蓄热装置的设计还应符合本标准第3. 3. 12条、第3. 3. 13条和第3. 3. 21条的相关规定。3.4.6 蓄热系统循环水泵宜采用变频技术。高温蓄热系统应采 取定压等措施防止水泵入口处产生汽化。3.4.7 蓄热系统的自控系统应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当热源 采用电热锅炉时,电热锅炉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具备超温、超压、短路、漏电、过流、过电压等多种 保护功能;2应具备电热元件分组投入运行和退出功能;3应具备负荷自动调节功能,并应根据热负

41、荷变化自动调 节输入功率。1.1.8 当采用相变蓄热装置时,蓄热介质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选择单位质量潜热高、密度大、比热大、导热好、相 变过程体积变化小的蓄热介质;2蓄热介质凝固时应无过冷现象或过冷程度很小,相变材 料变形应小;3蓄热介质应具有化学稳定性好、不易发生分解、使用寿 命长的特点;对构件材料应无腐蚀作用;并应无毒性、不易燃 烧、无爆炸性;4应选择价格低廉、储量丰富、制备方便的蓄热介质。1.1.9 相变蓄热装置的工作温度范围、蓄热介质的相变温度应 与蓄热温度、释热温度相匹配。1.1.10 蓄热装置与管道的保温层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蓄热装置与管道的保温层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 备及管道

42、绝热设计导则GB/T 8175中经济厚度的计算方法 确定;2蓄热装置的热损失不应超过蓄热-释热周期蓄热量 的5%。3.5 末端空调系统3.5.1 蓄冷空调系统宜采用大温差供水或低温送风空调系统。3.5.2 当采用风机盘管机组的低温送风系统时,风机盘管机组 应进行专项设计,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风机盘管机组GB/ T 19232在相应低温工况下的性能要求。3.5.3 低温送风系统的空气处理机组,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组合式空调机组GB/T 14294的规定,并应满足低温设计工 况下的性能要求。3.5.4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采用送风末端装置时应避免送风口 结露。3.5.5 低温送风系统的送风管道保冷层厚

43、度应按设计送风温度 确定,保冷层应设隔汽层。送风管道的法兰、阀门及其他连接附 件应采取保温措施,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 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的规定。3.5.6 5.6低温送风风管系统的严密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风 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的相关规定。3.5.7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在每次启动后应采用逐渐降低送风温 度的控制方案。3.6 系统监测与控制3. 6.1蓄能空调系统应配置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内容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的规定,并宜实现下列控制内容:1冷热源设备和蓄能装置的控制;2各运行模式的实现和转换

44、控制;3根据当前的电力峰谷时段、运行季节、空调负荷率等数 据,切换不同的运行模式,调整系统及设备设定值或设备优先级 别,实现节约运行费用或其他控制目标;根据历史记录和实时监 测数据对空调负荷进行预测;4冷热量和用电量的分项、分设备计量与管理,运行费用 的统计计算;5蓄能系统自动保护控制与报警。3. 6.2蓄能空调系统的检测内容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 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的规定,采样时间 间隔应根据数据规律设定,且记录时间间隔不宜大于15min,并 宜对下列参数和设备状态进行监测:1蓄能装置的进出口温度和流量,瞬时蓄冷(热)量和释 冷(热)量;2蓄能装置储存的剩余蓄冷(热)量;3蓄能装置的其他状态参数及故障报警信息;4制冷机组或其他冷、热源设备的进、出口温度和流量, 空调供回水温度和流量;5系统相关的电动阀门的阀位状态;6系统当前所处的电力峰谷时段、负荷率、运行模式等状 态信息;7系统蓄冷(热)量、供冷(热)量的瞬时值和累计值, 各设备分项能耗的瞬时值和累计值;8其他应检测的设备状态参数。3. 6.3冷水机组的电机、压缩机、蒸发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