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整治调研报告3篇.doc

上传人:花红百日终凋零 文档编号:4465709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环境整治调研报告3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农村环境整治调研报告3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农村环境整治调研报告3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农村环境整治调研报告3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农村环境整治调研报告3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环境整治调研报告3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环境整治调研报告3篇.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农村环境整治调研报告3篇【篇一】农村环境卫生如何改善,如何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怎么样让老百姓认识到农村环境的重要性,让老百姓参与其中,真正参与其中,彻底改善农村环境。解决办法:1、建立考核机制。成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领导小组,明确责任,抓村庄卫生环境长效管理。3月24日我镇组织全体镇村干部、包村驻队人员召开了村庄环境长效工作动员大会,进一步统一镇村干部思想认识,做到早安排、早谋划、早动手,早申请,早验收。同时制定下发了xx镇村庄环境整治方案和xx镇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考核细则,明确各村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纳入各村年终考核,并实行严格的奖惩措施。2、重点宣传引导。为切实搞好我镇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

2、,我镇从三个方面加以宣传引导。一是充分利用横幅、标语、宣传车、入户宣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到目前为止全镇在村和镇区主干道悬挂横幅30余条,张帖标语3200余条,出动宣传15次/天、发放宣传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知识、至全镇人民一封信各5000余份。二是在中小学开展小手拉大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活动,共发放“给家长的一封信”4500份,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劝导家人朋友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三是组织镇机关干部放弃周六休息的时间在全镇开展清洁家园,从我做起,每个月集中开展一次志愿劳动活动。3、强化长效措施。一是建设一批保洁设施。去年以来,我镇共投入100多万元,购置2辆垃圾清运车,

3、新建1个垃圾中转站。全镇建成15个大中型垃圾中转站,并由镇财政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各村数额不等的补助。二是组建一支保洁队伍。各村采用劳务承包的方式择优组织了一支保洁队伍,全镇15个行政村共配备了100多名村保洁员,并全部到岗到位。三是完善一套保洁制度。建立健全村庄保洁“三项制度”。首先是村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建立“定保洁人员、定保洁经费、定保洁范围、定保洁标准”的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对公共环境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扫和垃圾收集清运;其次是党员干部卫生责任区制度。将村划分为若干卫生责任区,把任务分解落实到村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党员干部对责任区内卫生定期督查;第三是村民环境卫生公约。要求

4、村民“门前三包”、用水卫生、排水通畅、垃圾定点投放等。4、开现场会,及时调度。全年以来,我镇公开先进环境整治村现场会三次,分别对今年重点的六个村进行观摩,分别对双楼村的百果园、张集村、段庄村环境整治进行了充分肯定,并要求各村向这几个村学习,积极学习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做法。二、主要成效1、群众爱卫意识进一步增强,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广泛宣传、各种活动引导、学校教育引导,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等相关知识,群众知晓率达100%,基本上做到了家喻户晓。示范村群众参与率也达100%,从当初的被动应付到现在的主动自觉,实现了思想意识的大转变,认识上的大提高。2、环境卫生公共设施逐步完善。到目前为止全镇共

5、配有垃圾中转站1个;大中型垃圾中转站15座,垃圾桶860个;垃圾转运车8辆。这些环境卫生整治设施的逐步完善,为我镇村庄卫生环境长效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实现了镇村面貌的大改善。通过一年来的整治全镇基本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农村主干道面貌全面改善、河道清洁优美的目标,消除了脏、乱、差现象,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观。下步打算通过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我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街面卫生得到了改善,卫生死角、盲点难点得到了有效的处理,同时提高了群众对环境卫生的意识,促进了工作的全面开展,为今后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再认识、再宣传、再动员,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积极争取

6、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进一步加大宣传,从小树立良好的环境卫生意识,做到家喻户晓,熟知能详。(二)狠抓落实,完善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制定有力可行的制度规章,实行不定期的检查,各村交叉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卫生保洁全面覆盖,镇、村保洁员落实到位,经费保障有力。(三)责任细化,加大监督力度。镇、村、组三级都要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精心组织,开展自查,坚决杜绝工作盲点和互相推诿等情况的出现,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对一时不能整改到位的,制定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四)落实“三个一元钱”。从今年开始,xx镇开始按照区委、区政府的

7、要求,对农村常住人口开展征收环境卫生一元钱,让农民成为环境卫生的主要参与者,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环境卫生对自己的重要性。通过区配套一元、镇配套一元、农户配套一元的运行模式,保障环境卫生资金充足。对于收缴上来的一元钱实行村自筹自支。并于每季度在村公示栏进行公示。保证资金运行透明。【篇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今年年初,中央、省委、市委对乡村振兴战略作了全面部署,分别下发了“一号文件”,明确了一系列目标、措施和要求。4月26日,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xx省安吉县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xx“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的经验做法作出重要批示

8、。6月初,省委家豪书记、达哲省长率省党政代表团赴xx考察学习,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xx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经验,特别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好做法。7月上旬,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议,明确将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和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8月31日,区委裕谋书记调研乡村振兴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强调兴乡之计在思想,美乡之策在环境,强乡之路在发展。近期,中央出台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的重要部分。这些都充分表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进入到全面施工阶段,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已成

9、为打好乡村振兴的第一仗。按照上级工作部署,沙坪街道立足实际,选定调研课题,组建调研组,通过座谈交流、听取汇报、入户走访等方式,专题调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形成如下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及有关做法沙坪街道是全区农村面积最大、农业占比最重、乡村人口最多的涉农街道。总面积47.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7万人,辖2个社区(沙坪社区、中青社区)、5个行政村(汉回村、檀木岭村、双塘村、竹安村、钟山村)。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沙坪街道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并进。2015年开始,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汉回村、檀木岭村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钟山村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月28日迎接省级美丽宜

10、居乡村考核验收,实现了美丽乡村从点到线的突破。2017年开始重点推进“治厕、治水、治垃圾”三大工作。截至目前,全街已改厕320余座,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86%;实现沙坪河、白沙河16.8万平方米的河堤河滩保洁常态化,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监管污水处理站3个,保证正常运转。今年5月8日,沙坪河清扫保洁到位、水质检测达标、民调满意率达98%以上,顺利通过了中央督查组黑臭水体治理督查。率先在全区实现涉农街道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全域覆盖,垃圾减量22%。2017年,沙坪街道创建全市城乡环境卫生“三星”街道,创建省、市级卫生村2个、市级垃圾分类示范村2个、市级城乡环境卫生五星村1个。坚持破解难点与打造亮点并进

11、。推进移风易俗,保持拆违控违的高压态势、严格建房审批程序,实现新增违章零增长;推广全域种花,开启“花海模式”。沙坪街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做法是:(一)紧扣“实”字布局,压实责任担子。一是突出政治“高度”。通过工委会“学”、班子会“谋”、专题会“议”、调研会“论”,凝聚工作共识,强化工作保障,统筹推进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沙坪河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域种花等工作,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转化为建设精美开福、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二是强化责任“实度”。立足乡村振兴,把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城乡环境整洁行动、“五星级”街道创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各级党组织“书记工程”,融入发展大局,并入

12、核心工作,纳入考核指标,列入责任清单,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使干有标准、抓有载体、检有标尺、奖有依据。三是提升参与“广度”。通过组织推动、宣传发动、典型带动、会议促动,街村组三级贯通,街村干部、组级骨干、党员上下联动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体系已初步形成。(二)紧盯“高”字布篇,提高工作实效。一是盯住“最弱处”。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指导各村(社区)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具体办法,抓紧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充分尊重承包农户意愿的前提下,盘活土地等资源资产,双湖种鱼场、众旺蔬菜基地等项目,带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今年,结合钟山村创建省级美丽宜居乡村,成立2个土

13、地专业合作社,在茶子山片区、沙坪小镇景区种植花卉、果木等近1000亩,实现土地增值、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增量。二是做在“最实处”。推进治厕工作,完成改厕430余座,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86%。推进治垃圾工作,去年全街推行垃圾分类上门回收,拆除小垃圾围子540个,每户配备垃圾桶2个,创建省市级卫生村、垃圾分类示范村5个;今年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减量,新建垃圾分拣中心8个,完成街道机关强制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减量22%。3个村(社区)即将迎接市级垃圾分类减量示范村创建检查,2个村即将迎接市级卫生村考核验收。三是攻坚“最难处”。推进治水工作,推行河长制,强化巡河工作;聘请专业保洁队伍和巡查员,对沙坪河、白

14、沙河实行一周两次以上巡查、一月一小整治,一季一大治理,河堤河滩保洁常态化。今年5月顺利通过中央督查组黑臭水体治理督查。8月至今,围绕捞刀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开展沙坪河全线河道清理行动,保持水畅、岸洁。加强对大明片区污水治理,坚持24小时巡查,查处涉污企业8家。清退生猪养殖132户,水环境得到改善。四是破解“最坏处”。推进治房工作,严格实行一户一基,对新建住房,一律先批后建,严格管控农村建房的位置、层高、面积等。对新建生产生活用房,一律先报备后现场勘察,并严格控制一户一处,面积在60平方米以内。保持拆违控违的的高压态势,加强巡查,畅通信息渠道,实时掌握建房动态。今年以来,拆违1.47万平方米,处置

15、18期、19期规划遥感监测图斑422处,分类推进18个国土图斑整改。五是争取“最好处”。推进治风工作,结合厚德沙坪建设,推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开展志愿服务、文明新风、贫困帮扶等活动,整顿人情攀比、办酒泛滥、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三)紧抓“宽”字布点,拓宽宣传渠道。一是宣传资料进家进户进企。入户发放蓝天保卫战、水环境治理、企业污染源治理、健康教育、爱国卫生运动、婚丧习俗等方面的海报、文件、倡议书等资料;组织志愿宣传队伍走进街头商户、走进辖区企业,普及保卫蓝天碧水知识。二是宣传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借助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微理论微宣讲”竞赛、睦邻夜话等,宣传农村人居

16、环境整治;邀请社会环保人士张运和开展专题宣讲活动,宣扬保卫蓝天理念。今年以来举行典型宣传活动11次。三是宣传报道有声有文有像。今年以来在各级媒体上发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报道14篇,其中3篇在湖南都市、新闻频道等媒体上得到报道;“沙坪花海”成为热点话题,在自媒体中广泛传播,宣传效果良好。二、存在问题及主要难点近年来,虽然沙坪街道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但还存在不少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思想认识盲点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点多面广,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工作中,主要还是依靠以上率下、组织推动式的展开

17、,因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制约、财务手续办理繁杂和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程度不够、重视程度不高等原因,部分村(社区)没有将其摆在优先位置,导致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配置的资源、力量相对偏弱,村(社区)基建投资、环境整治、后期管理维护等方面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虽然村民建设家园的热情在逐步增加,但由于村民理念、传统习惯、技能素养等各方面制约,部分农民认为环境治理是政府、村(社区)的事情,不愿投工投劳投钱,少数农民只希望从人居环境整治中赚取雇佣工资,得到实惠,却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二)长效机制建立难。沙坪街道农村地域较广,村屯分散,农户较多且居住分散,加上村中房屋、林地、耕地、河道、沟渠等地域情况错

18、综复杂,导致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改善的难度较大。通过近几年美丽乡村建设,部分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提升,但公共配套设施、道路、绿化、环卫、污水处理等附属设施如何管理维护,河道保洁养护、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房前屋后的清洁等村容村貌如何保持等问题,虽然街村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一些机制,但还是不够完善,必须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持续、深入推进的长效机制。(三)村民意识提升慢。经过近几年垃圾分类回收、蓝天保卫战、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黑臭水体治理、农村建房执行审批程序、移风易俗等工作的开展,村民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但受传统文化习惯及农民居住的分散性、生产方式的封闭性、社会交往与联系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村民的生活大多比

19、较随意,环保意识、法律意识较为淡薄,房前屋后乱堆乱放,闲置老旧房屋无人清理,生活污水乱排乱倒,垃圾乱丢,粪污乱排,农药乱用,房屋未批选建、少批多建、无序乱建、建新不拆旧、一户多宅,办理婚丧喜庆事宜引发的攀比、奢侈和铺张浪费等现象还时有发生,彻底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仍任重而道远。三、重点工作及对策建议沙坪街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必须按照乡村振兴五年规划,以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为目标,全面总结吸收前期工作经验,充分学习借鉴外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做好几项重点工作。(一)要围绕三个空间,促治理到位。按照市、区农村人居环境三年行动的要求,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五治”为重点,

20、全面整治农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一是抓生态空间清秀。采取工程性措施,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村庄延伸覆盖,今年重点积极对接相关区直部门,加快推进茶子山农户生活污水治理、沙坪老街生活污水管网、大明污水提升泵站等工程建设。采取管理性措施,加强污水处理站运行、企业排水、沙坪河排口监管,严禁处理不达标或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河道。保持沙坪河、白沙河常态保洁、清淤、砍青。用好管养“责任人”,发挥街村组三级河长作用,挂牌上岗,加强两条内河和沟渠塘坝等小微水体管护,实现上下游联动,干支流统筹。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从严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禁止焚烧秸秆、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21、二是抓生活空间舒适。推进厕所革命,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完成今年的改厕任务,力争2019年全街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7%,2020年全覆盖。巩固生活垃圾集中清理、转运、处置、保洁等制度,加快构建分类减量长效机制,提升分类减量率。科学编制村庄建筑布局,大力提升农房设计水平,突出乡村特色和地域民族特点,实行“一户一宅”,严格执行农村新建住房审批、新建生产生活用房报备制度,规范建房秩序;开展农村“一户多宅”专项清理整治,集中力量清理拆除长期无人居住和维护、破败不堪的危房、空心房;拆除有碍观瞻、闲置、废弃的猪牛栏、杂房、土坯房、残墙断壁;拆除不符合“一户一宅”政策的老旧房;拆除私搭乱建

22、、违法建筑。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刹人情歪风、治婚丧陋习、树文明新风”专项工作,倡导文明新风尚。三是抓生产空间高效。推广“鹊山模式”,对分散的耕地、闲置的宅基地、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全面帮扶、引导,重点引导农户以耕地承包权入股组建土地合作社,建立专业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瞄准市场需求,连片建成花卉、果木等农业产业基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做好“统”字文章,尊重村民意愿,有效整合现有支农资金和项目征拆土地出让金等,采取股权量化等形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二)要紧扣三个环节,促长效定位。一是推进规划管控。沙坪街道东北片区属于生态保护区,既未进入城市规划,也缺乏村庄规划。要秉持

23、以村为单元,力求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引导各村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强化规划约束作用,健全违法用地和建设查处机制,消除私搭乱建。二是推进环境管护。建立农村人居环镇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探索建立乡村公共设施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按照“五有”要求,建好专职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队伍。借鉴“百姓城管”的经验,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挥主体作用。探索建立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完善财政补贴与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三是推进考评管理。制定目标、任务、责任三张清单,完善调度、督查、考核、问责四个机制,实行月晒、季评、年考,压实责任,分级奖惩,激发活力。(三)要发挥三个作

24、用,促主体就位。一是街办当主导,全局统筹。推行“1+5”实施模式,“1”即成立一个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及时调度、一线指导、高位推动。“5”即按照“五治”任务,成立五个工作组,由一名班子成员牵头抓总、多个部办工作人员配合协作,层层抓落实、上下“一盘棋”。二是村级当主角,全党动员。强化党建引领,分解任务到村一级,督促各村履行“村为主”职责;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运用“一事一议”决策机制,深入群众宣传发动,带领带动群众推进移风易俗、改进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三是群众当主人,全民参与。通过党员大会、户主代表会等动员部署,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发放宣传册,环境卫生整治与管护写入村规

25、民约,村(社区)干部包组、党员包户,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方式,动员群众落实门前三包、开展周五大扫除、参与清洁家庭评比、创建精美庭院,参与环境管护;鼓励企业落实门前五包,加大技改投入,推动清洁生产,创建精美厂房,营造社会参与、全民共治的氛围。(四)要围绕三个全覆盖,促品质进位。一是乡村绿化亮化全覆盖。突出生态性和景观性,推广全域种花、种树,全面推进乡村绿化,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二是省市示范创建全覆盖。推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卫生村,市级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星级街道、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星级村、卫生村创建力度。在今年完成钟山村省级美丽宜居乡村创建后,指导、督促竹安村、

26、双塘村推进村庄亮化、精准绿化等工作,逐步开展创建工作,实现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创建由线到面的全覆盖,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促进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三是道路通村入户全覆盖。用好市、区政策,推进乡村道路通村入户,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打造“四好”农村路。具体工作建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面广量大、长期而复杂、意义深远、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市、区、街道各级需要加强领导,加强政策研究,完善标准体系,加大资金投入,把这一项工作落到实处,稳扎稳打地推进。一是加快补齐突出短板。要以完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把道路、自来水管网、污水管网、通信、物流

27、等等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让广大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对2个3A级景区,要本着必需的原则配套建设相关服务设施,真正建成宜居宜游景区。二是增加专项资金投入。在资金使用上,重点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引导产业发展、支持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同时,各级财政要逐步增加资金投入,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帮扶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农民投入资金,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更好。三是依法简化项目程序。相关职能部门加大项目手续办理方面的工作支持、业务指导,依法简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和招投标程序。【篇三】建设“美丽乡村”,改

28、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广大政协委员关心关注的热点。2016年,县政协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年度重点调研课题,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由四个专委会牵头,组成四个调研小组,发挥乡镇政协工作联络委员会主导作用,组织部分政协委员,特别是驻乡镇委员,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县有关“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政策知识,分赴15个乡镇进行调研,采取听取情况介绍、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外出学习考察等形式,对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创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工作为目标,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核心,以“

29、双示范村”创建为抓手,坚持点、线、面有机结合,同步推进“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双示范村”创建活动,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党委政府重视夯实工作基础。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双示范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双示范村”创建实施意见,按照“宜居示范村”标准,对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改善提出了具体目标任务。各乡镇也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建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领导责任制,分包行政村,分包路段,还专门设立城建办加强环境卫生的常态化管理。各村结合实际,建立了保洁队伍,对村内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基本实现了农村环境卫生的常态化管理。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层层分解任务

30、,逐级夯实工作责任,初步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多元投入提供资金保障。在争取省、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资金的基础上,县、乡两级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农村卫生保洁机制加大投入。同时,积极引导各村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每月向农户收取一定的垃圾处理费。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及志愿者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等多种方式参与,逐步建立起了“政府财政奖补、群众筹资筹劳、部门投入整合、社会力量补充”的多元资金投入新机制。(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截止9月份,全县共建设垃圾处理池1302座,购置垃圾清运车1327辆,添置垃圾桶4873个,专(兼)职卫生保洁员1380人;粉刷墙面35.3

31、万平方米,绘制文化墙8214平方米。367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保洁机制,基本实现了全县农村保洁队伍的全覆盖。80%以上的行政村和主干道路基本达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的整治目标。30个双示范村在原来的基础上都进行了提升,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近千万元,全部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亮化。新改扩建村级文化广场4个,栽种各类绿化树8万多棵。新修村庄道路49公里,粉刷墙面12万平方米,绘制文化墙2182平方米。(四)环境整治初显成效。以“双示范村”创建为载体,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美丽乡村”面貌初显。一是组织开展以村边、沟边、路边环境卫生整治为重点的“三边”治理活动,清除农村垃圾、杂物以及其他有碍观瞻物,

32、基本实现了村内及周边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有序,主次干道两侧环境干净的“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目标。二是结合各村实际,大力推进村庄周边道路及村内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建设;统一整洁或粉刷村内主要街道两侧建筑、墙壁,合理设置宣传栏、文化墙等,形成整洁有序、实用美观的景观效果;采取多种方式,实施村内主要街巷及公共场所亮化、绿化,加强对公共照明设施的管理维护,提高夜间照明效果;深入推进农村公路三年全贯通工程,逐步实现村庄道路户户通,形成纵横有序、便捷舒适的村内路网。其中,王岗镇、瓦店镇依托“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开展主要街道改造提升工程,杜曲镇北徐庄村、龙堂村家训展馆已经投

33、入使用。止9月份,全县已创建省级示范村37个,省级达标村75个,156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通过市级验收。二、存在问题近年来,虽然我县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呈现出了:设定标准高,建设内涵丰富;工作启动迅速,参与响应面广;社会关注度高,聚力态势明显;总体成效显著,群众认同度高;边建边探索完善,实践丰富理论观念等特点,但是从实地调研和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情况看,仍然存在一些亟需加强和改进的方面。(一)思想认识亟待进一步提高。一是部分乡镇和单位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重视不够,紧迫感不强,标准不高,有松懈、厌战情绪和应付思想。二是部分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持续抓、主动干的意识不强,存在

34、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三是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存在等待、观望思想,支持和参与的热情不高,村民主体作用没有很好发挥,“干部干、群众看”,上热下冷现象突出,“人的新农村”建设滞后,村民自觉、自愿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局面没有形成。部分群众对村庄绿化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还有抵触情绪。特别是涉及到村民个人利益时,他们更偏重算小账,采取软抵硬抗的方式应对,如清理占道经营,乱搭乱建建筑时,常常受到村民的阻挠。另外,由于村民的生活习惯没有改变,垃圾依旧还是往老地方扔,污水还是随便倒,新栽种的绿化树随手破坏,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的进度和效度。(二)规划编制相对滞后,缺乏地方特色。规

35、划的引领指导作用没有很好发挥,没有达到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的标准。从调研情况来看,虽然我县启动以“双示范村”创建为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已两年多的时间,但是全县和各乡镇还缺乏规范化的“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规划,工作推进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渐进性,部分乡镇村还处于零敲碎打,各自为战状态。中心村、重点村、在建村、限建村没有明确下来,不利于建设资源的优化配置。已完成的规划大多是修修路、刷刷墙、种种树、清清垃圾,千篇一律,没有体现出我县、各乡镇和各行政村的整体和地方性特色。(三)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虽然我县探索建立了多元投

36、入机制,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府投入压力大。目前,我县大部分乡镇创建资金主要靠政府投入,而单靠政府的投入毕竟有限,并且这种政府的投入主要是起引导、鼓励、做示范的作用,不可能全包全揽,面面俱到。二是农村居民自身投入少。农村居民虽然能够投入一定的建设资金,但其主要也是建设自家小院,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很有限。三是引入社会投资难。“美丽乡村”建设很多是公益性项目,没有回报,因而难以引入大量的社会资金。“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融资渠道单一的实情,导致后续养护和管理措施不到位,难以长期持续维护建设成果。(四)产业支撑建设工作乏力。从实地调研情况看,我县大多数村庄没有支柱产业,农村经济特别是集体经

37、济相对薄弱,村集体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者和主导者,缺乏长期投入、常态化管理维护的经济基础,再加上一部分村受区位、交通、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短期内要做到对乡村环境整治全面覆盖难度较大,需要政府引导各行政村根据本村实际,发展自身特色的支柱产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完善自我造血功能,支撑“美丽乡村”建设常态化需求。(五)常态化管理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全县一盘棋,统一安排部署,各部门共同参与,齐力管护和长期投入。但是,“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各部门安排项目顺序、渠道不同,很多项目难以有序衔接,导致资源,力量难以整合。从调研情况看,目

38、前,部分乡镇还存在着重建轻管现象,有些乡镇虽然建立了管理机制,但效果不明显,常态化长效管理机制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系统规划坚持难、群众门前三包实施难,乱倒垃圾、乱倒污水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六)宣传发动不到位。目前我县相关部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还不够,范围不广,宣传形式过于简单,仅仅只是打一个横幅,写几条标语,导致基层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存在偏差,没有形成高度重视的大环境、大氛围。部分乡镇对村民的教育引导重视不够,只是一味强调群众素质的问题,缺少有效的宣传教育引导方法。三、意见建议(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做足“人的新农村”这篇大文章

39、。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营造“美丽乡村”建设的舆论氛围。一是加大中央“美丽乡村”建设、省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我县“双示范村”创建政策的宣传力度,特别是“美丽乡村”公益项目建设的宣传,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农村的公益是全体村民的公益,这种公益除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外,最主要的还应该是谁享受谁负责,村民既然是享受这种公益的主体,也应是投入物力、精力和心力去建设和维护的责任主体。二是在各村文化广场、乡村超市等村民娱乐活动场所张贴悬挂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版面、条幅、宣传画等,向广大群众宣传环境整

40、治工作内容及意义。同时,要充分发挥广场舞队、艺术表演队等民间艺术团体作用,通过举办人居环境整治文艺汇演等方式,提升群众自觉改善人居环境的思想意识,引导村民开展健康向上的活动。三是以倡导“孝亲、诚信、礼让、遵法”为主题,在各村大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好婆婆、好媳妇”、“五好村民”、“清洁家庭”评选等活动,用身边人带动、教育身边人,打造文明乡风,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外美,也要内美的要求,促使“美丽乡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四是通过建立村规民约,提高农民的环境美化意识,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自助自愿投工、投劳、投资,把建设美好家园作为共同的公益来做,以“人的新农村”催促、规范、实现、保障“物的新农村”。(

41、二)突出规划引领,抓好典型示范。一要尽快启动我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建议借鉴浙江、江西等地的先进经验,研究出台临颍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指导意见,全面启动我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发挥规划引领指导作用,保障有序推进。改变由各个部门编制单项规划的做法,加强部门间的衔接协调,由城建、农业、交通、扶贫、旅游、环保、水利、公安、电业等相关部门组成全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组,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标准,对村庄的基础设施、环卫设施、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等要素通盘考虑,形成系统、完整、科学的“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二要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特色,培育典型

42、。要结合我县农村实际,对现有村庄进行科学分类,明确村庄整治重点和时序,按照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的原则,有重点地选取一批有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完善、聚集带动能力强的重点村和中心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成为保持田园风光、留住美丽乡愁、体现临颍特色的典型示范村,通过发展观光农业、农家乐等特色休闲产业、以点带面,促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不断提升档次。三要研究城镇化和农村人口流动迁移趋势,明确哪些是中心村、在建村、限建村,集中优势资源,有重点地打造一些区域,把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做好,顺应引导城镇化和人口迁移,为农村的渐进发展留出余地。(三)拓展融资渠道,破解资金难题。“美丽乡村”建设和维护管理是一项

43、长期工作,资金的持续投入是关键。要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整合力度。一是继续加大财政投入。政府要设立“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逐年增长机制,重点保障保洁设施、器械的购置和保洁人员的工资发放。二是大力整合政策资源。积极整合支农、惠农、强农的相关政策,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财政资金以奖代补政策,充分调动镇村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三是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的投资。要创新投入方式,建立引导激励机制,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金融资本和个人投资捐款,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支

44、持和技术支持;要鼓励农民创业,激发出农民的创业积极性,让农民手里的钱“活”起来,使其愿意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并成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份子。四是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集中使用到环境整治、卫生保洁工作中,尽可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五是要利用好不动产权登记、确权的有利时机,将集体权属厘清,用产权换资源、换资金,保障“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四)突出产业支撑,激活农村“造血”功能。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引导,从政策扶持、人才支撑、考核激励等方面多管齐下,激发调动村“两委”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增加集体收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保障。二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

45、紧密结合起来,立足各村特色和资源优势,因村制宜、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打造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美丽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建设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如大蒜、小辣椒等)标准化生产基地,精心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逐步形成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和品牌化。同时,要积极打造旅游品牌、历史文化品牌等等,大力发展农村优势产业,通过这些产业的支撑,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农村群众的收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的自我造血和输血功能,从而实现村庄的长久美丽。(五)强化管理服务,形成长效机制。“美丽乡村”建设三分建,七分管。要使“美丽乡村”建设走上制度化、

46、规范化轨道,就要建、管并重,要建立科学长效管理机制,确保运行实效。一是研究制定临颍县“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在政策上引导镇村从单纯村庄环境卫生管理,转入“美丽乡村”的长效管理;二是探索建立以村组日常管理为主、乡镇定期不定期监督为辅的“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管护长效机制,完善落实好“六长治村”工作模式,切实做到制度、资金、人员“三落实”,严格考核考评,切实改变当前“重建设、轻管理”的现状;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县、乡(镇)财政补助、村组集体补贴、群众适量付费相结合的管护保障机制,促进建设成果持续发挥作用。四是在坚持县镇村“三级联动”的基础上,通过健全村民自治机制等形式,全方位调动全体村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把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美丽乡村”建设才能有动力、有活力、有持续力,才能常在进行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