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机载激光雷达遥感调查规范》(报批稿).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466885 上传时间:2025-07-2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82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机载激光雷达遥感调查规范》(报批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地质灾害机载激光雷达遥感调查规范》(报批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地质灾害机载激光雷达遥感调查规范》(报批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地质灾害机载激光雷达遥感调查规范》(报批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地质灾害机载激光雷达遥感调查规范》(报批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DZ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XXTXXXXX-XXXX地质灾害机载激光雷达遥感调查规范SpecificationforairborneLiDARremotesensingsurveyofgeologicalhazards(报批稿)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发布目次、乙A-BUgI引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缩略语13.1 术语和定义13.2 缩略语24总则24.1 目的任务24.2 原则24.3 总体要求35数据获取35.1 基础资料获取35.2 激光点云数据获取45.3 航飞影像数据获取65.4 航线设计75.5 补飞与

2、重飞76数据处理76.1 POS数据处理76.2 点云数据解算76.3 点云滤波分类76.4 DEM制作76.5 DOM制作76.6 数据处理质量检查87遥感解译87.1 数据准备87.2 三维解译环境构建87.3 解译标志建立87.4 解译要求87.5 解译方法87.6 孕灾地质背景解译97.7 地质灾害解译97.8 解译成果质量检查118野外查证118.1 资料准备118.2 查证方法118.3 查证要求118.4 查证内容128.5 野外查证质量检查138.6 资料整理149成果编制149.1 图件编制149.2 报告编写149.3 成果归档14附录A(资料性)数字高程模型(DEM)常见

3、可视化方法16附录B(资料性)典型孕灾地质背景及地质灾害机载LiDAR遥感影像特征20附录C(规范性)机载LiDAR地质灾害遥感解译记录表27附录D(规范性)机载LiDAR地质灾害调查野外查证记录表28附录E(资料性)成果报告编写提纲33参考文献34.z,刖百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

4、灾害防治研究院、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京创智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自然资源部第三航测遥感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许强、董秀军、马志刚、余金星、邓博、陈立川、廖露、吴章雷、刘先林、王栋、刘桂卫、李为乐、徐正宣、廖蔚茗、赵悦、沈富强。引言地质灾害的精准识别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基础。卫星光学遥感、InSAR,无人机摄影测量等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早期识别领域应用较为广泛,但对植被茂密山区实施困难并存在缺陷,难以准确

5、评估预测潜在风险。机载激光雷达技术突破这一局限,是目前最为有效可“穿透”植被获取林下精细地形的方法,可为查明植被茂密山区重大地质灾害孕灾背景、空间发育特征、诱发因素、威胁对象等提供重要支撑。为规范机载激光雷达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工作,在充分吸收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文件。地质灾害机载激光雷达遥感调查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地质灾害机载激光雷达遥感调查数据获取、数据处理、遥感解译、野外查证、成果整理等作业流程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采用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开展的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为主的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

6、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档,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档,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958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T12328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26424-2010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GB/T40112-202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CH/T3005-2021低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CH/T8023-2011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处理技术规范CH/T8024-2011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获取技术规范DZ/T0261-2014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DZ/T0265遥感影像地图制作规范(1:50000、

7、1:250000)DZ/T0369-2021遥感解译地质图图式图例DZ/T0438-2023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规范(1:50000)3术语和定义、缩略语3.1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1地质灾害geologicalhazard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和地质环境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不良地质作用和现象。3.1.2机载激光雷达airborneLiDAR在航空平台上,集成激光雷达、定位定姿系统(POS)数码相机和控制系统所构成的综合探测系统。来源:CH/T80242011,3.43.1.3郁闭度canopydensi

8、tyofvegetation树冠在阳光直射下在地面的总投影面积(冠幅)与此林地(林分)总面积的比。3.1.4点云密度densityofpointcloud以高程方向为法向方向,单位面积上激光点的平均数量。来源:GB/T361002018,3.4,有修改3. 1.5激光有效测距effectivelaserrange激光雷达可探测的距离。来源:CH/T80242On,定义3.84. 1.6解译标志interpretationmark在遥感图像上能直接或间接反映和判别地物或地质灾害信息的影像标志。5. 1.7野外查证fieldverification依据可解译程度的高低,对室内解译的地质灾害和孕灾地

9、质背景要素进行一定比例的实地调查以检查、修改和完善解译成果的工作。6. 2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DEM: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l)DSM: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SUrfaCeMOdeI)DOM:数字正射影像图(DigitalOrthophotoMap)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SyntheticApertureRadar)LiDAR:激光雷达(LightdetectionandRanging)POS:定位定姿系统(PositionandOrientationSystem)4总则4,1目的任务在已有地质资料及遥感

10、影像的基础上,开展机载LiDAR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工作,有效识别调查区孕灾地质背景条件,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查明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几何参数,分析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编制机载LiDAR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相关图件及报告,提升地质灾害主动防范能力和水平,降低因灾造成的伤亡和损失。6.2 原则6.2.1 根据地质灾害类型、规模、调查精度需求,宜将机载LiDAR遥感调查工作划分为地质灾害详细遥感调查和精细遥感调查。6.2.2 地质灾害详细遥感调查针对不低于1:KXXX)比例尺的大面积、大区域的地质灾害区域性调查,适用于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也适用于大面积开展地质灾害区域调查。6.2.

11、3 地质灾害精细遥感针对不低于1:2000比例尺的小流域、小面积或者单点地质灾害遥感调查。适用于单点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精细化调查,也适用于小区域、小流域等重点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6.2.4 调查比例尺的选择应综合考虑研究区植被条件、灾害规模及灾害特征等。6.3 总体要求7. 3.1平面坐标系统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hinaGeOdetiCCoordinateSystem2000,CGCS2000)或依法批准的独立坐标系;高程基准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8. 3.2调查作业技术流程宜包括数据获取、数据处理、遥感解译、野外查证、成果编制,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I补飞与重飞IIPos数

12、与处理I点云数、解京I点云滤波分类II数字高程入型制作I字正射、像图制作I;I数据处理.量检查I数据准备U维解译环境构UI解译标志建立孕灾地质背景解译地质灾害及隐患解译-阶段MM阶图件编制成果编制资料准备啜孕灾地质背景查证地质灾害及隐患查证潜在威胁对象查证报告编写成果归档图1地质灾害机载LiDAR遥感调查工作流程图5数据获取5.1 基础资料获取5.1.1 基础资料内容5.1.1.1 与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相关的地质、地理资料,前人地质灾害调查、勘察成果资料以及工作区已有地质灾害入库数据。5.1.1.2 已有的近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形变监测成果数据、高分辨率卫星光学影像数据以及

13、倾斜摄影测量与贴近摄影测量数据。5. 1.2基本要求5.1.1.1 掌握所收集遥感资料成像时间、经纬度、高差范围等技术参数;5.1.1.2 重点收集与调查比例尺相当或者优于调查比例尺的地质资料,并与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5.1.1.3 纸介质图件资料应转换成栅格数据或矢量数据,对不同量纲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5.1.1.4 将地层岩性组合、断裂构造分布、地下水类型分布、水系分布、地形地貌分布等数据投影变换到统一坐标系上。5.1.1.5 收集的已有地质灾害资料宜按照分布范围、规模大小、灾害类型,进行分类整理,应区分已核销灾害与现有地质灾害。5.2激光点云数据获取5.2.1基本要求5.2.1.

14、1不同地貌条件的LiDAR设备选型应满足表1中所列参数。5.2.1.2不同比例尺采用的平台、设备、技术参数均不同,机载LiDAR飞行计划、设备选用按照CH/T8024-2011中5.16.4的规定执行。5.2.1.3数据获取优选秋冬交季或春夏交季,避免夏天树木茂盛或冬季积雪覆盖时期获取数据。5.2.1.4宜选择天气晴朗的正午时刻获取数据,避免因太阳高度角引起的影像阴影问题。表1LiDAR设备选型地形类别激光有效测距m可回波次数次平原大于等于200大于等于2丘陵大于等于500大于等于3山地大于等于100O大于等于4高山地大于等于1500大于等于4注:依据地表高度的起伏变化(采用切割深度或起伏高度

15、指标)划分地形类别,平原切割深度小于30米;丘陵起伏高度小于200米;山地起伏高度位于500至2500米之间;高山地起伏高度大于2500米。5.2.2点云密度要求5.2.2.1依据地质灾害调查比例尺和林分郁闭度设定不同的激光点云密度,点云密度要求见表2。5.2.2.2林分郁闭度越大,相同调查比例尺条件下需要采用的点云密度越大;林分郁闭度越小,则获取时采用的点云密度越小。5.2.2.3 获取的点云数据密度应满足内插DEM数据的需求,平坦地区激光点云密度适当降低,地貌破碎地区适当加密。5.2.2.4 气候条件复杂或高差巨大的困难区域,激光点云密度可适当降低要求。表2不同调查比例尺点云密度要求调查比

16、例尺林分郁闭度点云密度点/m?航带接边m1:5000.7,130,60)小于等于0.05表2(续)调查比例尺林分郁闭度点云密度点/m2航带接边m1:5000.2,0.69)25,30)小于等于0.050,0.2)16,25)1:10000.7,125,30)小于等于0.10.2,0.69)20,25)0,0.2)8,16)1:20000.7,120,25)小于等于0.150.2,0.69)15,20)0,0.2)4,8)1:50000.7,115,20)小于等于020.2,0.69)10,15)0,0.2)2,4)1:100000.7,110,15)小于等于0.250.2,0.69)5,10)

17、0,0.2)1,2)注:表2规定为最低点云密度要求,在实际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尽可能提高激光点云采集密度,保障有效地面点数量。5.2.3点云高程精度要求点云数据高程精度应使用野外控制点数据进行检查,其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不同调查比例尺点云数据高程精度要求比例尺地形类别DEM成果高程中误差m点云数据高程中误差m1:500平地0.20.15丘陵地0.40.25山地0.50.35高山地0.70.501:1000平地0.20.15丘陵地0.50.35山地0.70.50高山地1.51.001:2000平地0.40.25丘陵地0.50.35山地1.20.85高山地1.51.001:5000平地0

18、50.35丘陵地1.20.85山地2.51.75高山地4.02.80表3(续)比例尺地形类别DEM成果高程中误差m点云数据高程中误差m1:10000平地0.50.35丘陵地1.20.85山地2.51.75高山地5.03.50注:在植被覆盖密集区域、反射率较低区域(如水域、光滑表面等易形成镜面反射的区域)等特殊困难地区,点云数据高程中误差在表3基础上可放宽0.5倍,最大允许误差为表3中误差的2倍。5.3航飞影像数据获取5.3.1基本要求5. 3.1.1地质灾害调查航飞影像是激光点云数据的有益补充,宜与点云数据同步获取,特殊困难区域可采用异步获取。5.3. 1.2通过异步方式获取的点云和影像的时

19、间间隔不宜超过30个自然日。5.4. 1.3依据不同调查比例尺及地形类别确定航飞影像分辨率,影像质量应符合表4的规定。5.3.1.4针对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如重大崩塌危岩体、滑坡灾害,宜采用倾斜摄影或贴近摄影等技术作为补充手段。表4航飞影像质量调查比例尺地形类别影像分辨率m平面位置中误差m1:500平原、丘陵0.050.3山地、高山地0.050.41:1000平原、丘陵0.10.6山地、高山地0.10.81:2000平原、丘陵0.151.2山地、高山地0.151.61:5000平原、丘陵0.22.5山地、高山地0.23.71:10000平原、丘陵0.25山地、高山地0.27.5注:在植被

20、覆盖密集区域、反射率较低如山地、高山地区域等特殊困难条件下,可适当降低影像分辨率标准,最大允许降低范围为表4中影像分辨率放宽1倍。5.3.2影像质量要求5.3.2.1影像应清晰、层次丰富、反差适中、色调柔和。5.3.2.2地质灾害微地貌特征在航飞影像上应清晰可见。5.3.2.3影像上不应有影像拼接及重要地物判识的云、云影、烟雾、大面积曝光偏差、噪点等缺陷。5.3.2.4航飞影像航向重叠度和旁向重叠度应按CH/T3005-2021中8.1.1的规定执行。5.3.2.5拼接后的影像应无明显模糊、重影和错位现象。5.3,2.6数字正射影像其他质量及规格应符合CH/T3005-2021中8.2的要求。

21、5.4航线设计5.4.1 设计航线应在覆盖调查区的基础上,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适当扩大航线边缘范围,避免边缘数据缺失。5.4.2 起飞点与降落点应选择在开阔且远离桥梁、公路、杆塔和电站等磁场干扰的地区。5.4.3 为保证获取的点云密度、点云高程精度和影像分辨率满足地质灾害调查精度要求,机载LiDAR数据获取宜采用变高(仿地)飞行。5.4.4 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激光有效测距、林分郁闭度和飞行平台等因素确定变高(仿地)飞行航摄高度。5. 4.5林分郁闭度确定按照GB/T26424-2010中9.2的规定执行。6. 4.6其他技术要求按照CH/T8024-2011中6.3的规定执行。5.5补飞与重飞1.

22、1.1 5.1点云无法完整覆盖调查区地质灾害所在的斜坡单元时需要补飞。1.1.2 点云补飞需完全覆盖漏洞区域,接边精度需满足表2要求。1.1.3 POS数据的坐标和高程等参数记录有误或者丢失,导致与航摄影像不对应时,需要重飞。1.1.4 航摄影像色调不一致、曝光过度或曝光严重不足,后期无法调色修复时需要重飞。1.1.5 5.5原始点云数据、POS数据的补飞与重飞技术要求按照CH/T8024-2011中7.6的规定执行。1.1.6 补飞或重飞技术要求与成果质量不得降低执行标准。6数据处理7. 1POS数据处理PoS数据处理方法和要求应按CH/T8024-2011中8.2的规定执行。7.2 点云数

23、据解算点云数据解算方法和要求应按CH/T8024-2011中8.4的规定执行。7.3 点云滤波分类点云滤波分类流程中的噪声点去除、地面点提取、非地面点分类等处理流程应按CHT8023-2011中第6章的规定执行。7.4 DEM制作完成点云数据采集及处理后,将点云中所有地面点作为特征点进行DEM构建,制作流程应按CH/T8023-2011中第7章的规定执行。7.5 DOM制作DOM的制作流程应按CH/T8023-2011中第8章的规定执行。7.6 数据处理质量检查分别对处理后的点云数据、DEM以及DoM进行质量检查,具体检查要求按照CHT8023-2011中6.5、7.3和8.2的规定执行。7遥

24、感解译71数据准备应包括处理后的点云数据、航飞影像数据及收集的其他相关数据。72三维解译环境构建7. 2.1通过DEM的可视化处理来表示真实地形的三维起伏状态,具体方法见附录Ao8. 2.2采用可视化专业软件平台构建调查区三维地质解译环境。1.1.3 将可视化栅格图层、DOM,已配准的地质资料、已有地质灾害矢量范围、土地利用矢量、承灾体矢量范围等数据配准叠加至三维地质解译环境,构建多源数据融合解译环境。1.1.4 解译环境中加载的数据应图层化管理,可根据解译需求单独或叠加显示。7.3 解译标志建立应根据典型孕灾地质背景和已有地质灾害的影像特征,建立调查区内主要地质灾害、地质现象等室内解译标志,

25、并及时进行野外验证及修正。各类典型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特征见附录B。7.4 解译要求7.4.1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资料,对基础地质工作程度较高的调查区孕灾地质背景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正,对相关孕灾背景资料较少的调查区开展较为详细的孕灾地质背景解译。7.4.2基于滤除植被后精细化地形、影像数据对比分析,提取与灾害形成有关的地貌特征、岩性特征、构造迹象等要素。7.4.3定位时,滑坡点定在滑坡后缘中部,崩塌点定在崩塌发生的前沿,泥石流点定在堆积扇扇顶,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定在变形区中部。7.4.4遥感解译顺序主要宜采用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的解译方法,循序渐进,反复解译,确保解译准确率。7.4.5

26、所有解译地质灾害应按附录C规定填写机载LiDAR地质灾害遥感解译记录表。7.5解译方法7. 5.1.1直接判读法:对原始激光点云、二维图像和三维模型中的明显灾害特征直接进行判读。7.5. 1.2对比法:借用已知灾害属性的二、三维影像特征,在未知区对比解译同类地物。7.5.1.3 逻辑推理法:借助于地物(或自然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利用逻辑推理间接判断某一地物属性。7.5.1.4 历史比较法:在同一区域的不同时相影像之间进行历史比较,结合InSAR形变结果,得出解译区地物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关信息。7.5.1.5 综合分析法:当解译标志不明显,应考虑影像、点云、模型以及InSAR形变等要素信息,并结

27、合地质灾害成因条件、内在机理综合分析。7.6孕灾地质背景解译7.6.1地形地貌7.6,1.1以地质灾害成因背景为依据划分调查区地貌单元,确定各种地形地貌的形态、成因类型及地貌分区界线。7.6.1.2提取陡坡、陡崖、冲沟等易形成灾害的微地貌位置、几何形态、坡向、影响范围等个体特征及组合特征。7.6.2地层岩性7.6.2.1结合基础地质资料收集情况,确定地层、岩性类别、岩层产状以及节理裂隙发育情况等信息。7.6.2.2划分区内岩(土)体的工程地质岩(层)组类型。7.6.3地质构造7.6.3.1利用滤除植被后的数字地形判别错断山脊、水系、连续的断层三角面等线状构造,确定断层构造的位置、长度和延伸方向

28、7.6.3.2利用岩层产状走向、山体出露方位等,确定褶皱的类型、规模、长度及延伸方向。7.6.3.3利用岩土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差异,判别破碎带的性质、分布。7.6.4土地利用结合自然资源、林草等部门最新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变更调查等数据,确定森林植被、地表水体、耕地、荒坡地、城镇、道路等用地类型和分布现状。7.6.5人类工程活动解译工程切坡、水库库岸、露天采矿场、尾矿库、固体废物堆场等人工扰动区域范围、规模空间组合关系及其稳定性。7.6.6孕灾地质背景解译精度和要求7.6.6.1规定比例尺的纸质影像图上图斑面积大于4mm2的孕灾地质体,长度大于2mm的形变线状地质体均应全部解译。7. 6.6.2

29、将人工目视判定矢量数据与光学影像不套合区域判定为变化区域,进行修改、新增或删除。77地质灾害解译8. 7.1滑坡灾害滑坡灾害遥感解译除考虑DEM形态特征外,应结合卫星InSAR形变特征、光学影像特征开展综合解译,具体解译内容如下:a)滑坡体所处位置、范围、形态、坡度、地貌部位、前后缘高程、沟谷发育状况、植被发育状况等,判断滑坡是否为古、老滑坡或活动滑坡;b)滑坡体主体滑动方向,滑坡与重要建筑物、构筑物的关系及影响程度等;c)划分滑坡后壁、侧壁、滑坡舌、堆积体等组成要素信息;d)识别滑坡拉裂缝、剪切裂缝、冲沟、陡坎等主要变形特征;e)借助DEM和建立的数学模型,对比滑前地形,估算滑坡规模体积;f

30、初步分析灾害的诱因、滑坡的稳定性、可能成灾范围以及威胁对象和威胁范围。9. 7.2崩塌灾害崩塌灾害在考虑DEM形态特征基础上,应充分结合卫星InSAR形变特征、倾斜摄影或贴近摄影测量技术生成的三维实景模型开展综合解译,具体解译内容如下:a)崩塌所处位置、范围、几何形态、分布高程、绝对高差;b)危岩体临空面坡度、中心线、滚动路径、块径大小、形状特征;c)崩塌堆积体的边界、面积、坡度、变形特征、崩塌方向、崩塌堆积体植被类型;d)借助DEM和建立的数学模型,对比崩塌发生前地形,估算崩塌堆积体体积与危岩体潜在失稳方量以及威胁对象;e)初步分析灾害的诱因、崩塌的稳定性和可能成灾范围。10. 7.3泥石

31、流灾害泥石流灾害在已有DEM形态特征基础上,应充分结合卫星InSAR形变特征、光学影像特征开展综合解译,具体解译内容如下:a)泥石流边界、形态、主沟长度、主沟纵降比、弯道超高、流域面积、流域平均坡度和堆积物厚度;b)划分泥石流物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具体解译内容见表5;c)泥石流形成的堆积物包括沟道堆积物、坡面堆积物和崩滑堆积体等不同物源类型的范围、性质和厚度,以及物源区的变形特征;d)通过对流通区、堆积区堆积物的综合分析,初步分析泥石流稳定性、灾害产生的诱因、可能成灾范围以及泥石流堆积扇形成演化关系。表5泥石流灾害分区解译调查内容泥石流分区调查内容物源区应进行地表景观变化、水源条件、水体分布

32、集水面积、地形坡度、岩层性质、区内植被覆盖程度及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解译流通区应进行沟床的纵横坡度、冲淤变化、泥石流痕迹,阻塞地段堆积类型,以及跌水、急弯、卡口情况等解译堆积区应进行堆积物的分布范围、性质、层次堆积面积,堆积扇坡降、土地覆盖和厚度的解译7.7.4地面塌陷灾害地面塌陷应结合DEM形态特征、光学影像特征以及卫星InSAR形变特征综合解译,具体解译内容如下:a)地面塌陷的位置、形状、范围、面积、深度;a)塌陷对地面设施的破坏程度和造成的成灾范围。7.7.5地裂缝灾害地裂缝应结合DEM形态特征、光学影像特征以及卫星InSAR形变特征综合解译,具体解译内容如下:a)地

33、裂缝群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平面组合形态和展布方向等;b)主要地裂缝单体的分布位置、长度、宽度,确定地裂缝的发育规模。潜在威胁对象具体解译内容如下:a)受威胁的居民点;b)受威胁的学校、医院等城镇构筑物;c)受威胁的水电站、公路、铁路、河流、隧道、桥梁等重要基础设施;d)受威胁的耕地、园地、林地等自然资源状况。7. 7.7地质灾害解译精度和要求地质灾害解译精度要求如下:a)解译出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的最小上图精度为4mm2,地面塌陷为2mm2;b)图上面积大于最小上图精度时,应勾绘出其范围和边界,小于最小上图精度的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具体参照DZ/T0369-2021中5

34、4的规定执行;c)对于地表裂缝、下错台坎、灾害边界等要素宜充分参考原始激光点云信息特征。7.8解译成果质量检查遥感初步解译地质图和遥感解译地质图编制完成后,应根据任务要求对相应比例尺解译图的图面要素、图层设置、精度等指标是否符合要求进行检查。8野外查证8. 1资料准备8.1.1 应结合收集到的区域内已有地质灾害点数据,综合分析基于机载LiDAR、光学影像及InSAR形变成果解译出的地质灾害点及环境点,对新增地质灾害点进行标识和提取。8.1.2 基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提取道路、地名等要素,并结合光学遥感影像,制作野外查证底图,开展地质灾害点野外查证工作。8.1.3 针对不同调查比例尺精度应准备相

35、同或更大比例尺的遥感影像底图作为野外查证资料,具体准备资料如下:a)地质灾害机载LiDAR调查解译底图;b)机载LiDAR地质灾害遥感解译记录表,按附录C规定执行;c)相关地形图等资料。8. 2查证方法8. 2.1查证路线的确定应结合通行条件重点布设在解译出形变迹象明显点位、地质灾害分布较为集中地段、室内解译不能确定地段、解译标志不甚明显地段、综合分析存在重大地质灾害地段;8.2.2查证过程中应选择典型地段进行初步解译成果验证,然后进行整个任务区的查证;验证时,应确认是否为地质灾害,然后再核定地质灾害的边界范围、形态特征、规模大小、运动方式和危害程度等要素;9. 2.3对典型地质灾害及其孕灾地

36、质背景宜采用摄像或拍照的方式,作为与遥感影像对照、说明地质灾害特征的依据。8.3 查证要求8.3.1 查证方法应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且满足以下要求:a)对于解译效果好的地段以点验证为主;a)对于解译效果中等的地段应布置一定代表性路线追索验证;b)对于解译效果差的地段以面验证为主。8.3.2 野外查证应涵盖所有的地物类型,验证比率依可解译程度的高低而不同,且满足以下要求:a)对于遥感专题调查,可解译程度高的地区,验证比率不小于其图斑总数的10%;b)可解译程度中等地区,验证比率不小于其图斑总数的30%;c)可解译程度低的地区,验证比率不小于其图斑总数的60%;d)特殊地区或地质调

37、查专题中的遥感地质工作,验证比率可适当降低;e)新解译出的地质灾害点及重大地质灾害点应进行100%野外查证;f)解译结果与已有灾害点不一致时,应重点查证,判断已有灾害点是否发生变化。8.3.3 野外查证时应逐一完善解译结果,填写机载LiDAR地质灾害调查野外验证记录表(格式按附录D规定执行),不应遗漏主要调查要素。8.3.4 野外查证时,应对地质调查对象准确定位,对观察内容完成现场记录,同时对灾害点进行拍照或摄影,对重要地质的地质灾害或地质现象可根据需要绘制素描图、剖面示意图等。8.3.5 野外查证需对遥感解译记录表中灾害体的所有特征要素进行查证,当调查发现解译有误时,应现场对遥感解译影像图进

38、行修正,进一步完善解译标志,同时在遥感解译验证表中进行对应的描述和说明。8.4 查证内容8.5 4.1孕灾地质背景查证8.4.1,1地形地貌:确定场地内微地貌与灾害发育分布情况、最大地形高差、山坡最大、最小及平均坡度,以及各种坡度级别所占的面积比率;8.4.1.2地层岩性:重点对易风化软弱层、构造破碎带,第四系分布状况和崩塌、滑坡灾害物质组成特征进行调查;8.4.1,3地质构造:确定灾害体在地质构造图上的位置,重点调查新构造运动对地形地貌、松散固定物质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阐明与灾害体活动的关系;8.4.1.4土地利用:调查场区内土地利用类型、植物组成和分布规律,了解主要树、草种及作物的生物学

39、特性,确定各地段植被覆盖程度,圈定出植被严重破坏区;8.4.1.5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调查工程活动对地形地貌的改造以及各类工程建设所产生的固定废弃物(矿山尾矿、工程弃渣、弃土、垃圾)的分布、数量、堆放形式、特性;8.4.1.6气象水文:调查气温及蒸发的年际变化、年内变化以及沿垂直带的变化,降水的年内变化及随高度的变化,最大暴雨强度及年降水量等。8.4.2滑坡灾害查证1.1.1.1 1应查证滑坡规模、类型、形态、边界条件、变形迹象等基本特征,查证滑坡所在斜坡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斜坡结构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等。1.1.1.2 应查证滑坡上发育的阶地、裂缝、鼓丘、陡坎、地形挤压、扭曲等微地貌形态,以及

40、滑坡的变形活动阶段。1.1.1.3 应查证滑坡的诱发因素、发生发展历史、可能成灾范围以及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等现状,以及滑坡已有监测、工程治理措施等防治现状。1.1.1.4 滑坡查证相关内容按DZ/T0261-2014中7.27.5的规定执行,滑坡查证记录按附录表D.1规定填写。8.4.3崩塌灾害查证8.4,3.1崩塌灾害查证内容宜分为危岩体查证和崩塌堆积体查证。8.4.3.2应查证危岩体形态、分布、规模、主控结构面贯通程度、周边工程地质条件、变形发育史、形成因素及崩塌可能性。8.4.3.3应查证崩塌源位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堆积体的分布范围、物质组成;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崩塌

41、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方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8.4,3.4崩塌查证相关内容按DZ/T0261-2014中8.18.3的规定执行,崩塌查证记录按附录D表D.2规定填写。8.4.4泥石流灾害查证8.4.4.1应查证泥石流成因类型、形成区的水源类型及汇水条件、物源条件、流通区几何形态特征与淤堵堆积情况、堆积扇形态及分布范围、堆积物性质、历史泥石流灾害情况。8.4.4.2应查证泥石流诱发因素、危害的对象、危害形式(淤埋和漫流、冲刷和磨蚀、撞击和爬高、堵塞或挤压河道)、可能危害的地区以及现有防治情况。8.4.4.3泥石流查证相关内容按DZ/T0261-2014中9.19.3的规定执行,崩塌查

42、证记录按附录D表D.3规定填写。8.4.5地面塌陷灾害查证8.4.5.1应查证地面塌陷的位置、面积、成因类型、影响范围、威胁对象、危险等级。8.4.5,2地面塌陷查证相关内容按DZ/T0438-2023中6.4.4的规定执行,地面塌陷查证记录按附录D表D.4规定填写。8.4.6地裂缝灾害查证8.4.6.1应查证地裂缝发育地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对高位远程、高山峡谷区域的植被茂密区域的山体进行针对性排查。8.4.6.2应查证地裂缝几何特征、变形迹象及变形历史、成因类型、威胁对象和水源侵蚀等情况。评估危险等级并提出防治建议。8.4.6.3地裂缝查证记录按附录D表D.5规定填写。8.

43、4.7潜在威胁对象查证8.4.7.1应查证危害城镇、危害交通、危害水利水电事业、危害工矿企业和村庄、危害旅游事业、危害农田、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等潜在威胁对象。8.4.7.2应查证对潜在威胁对象的危险性程度,对承灾体危险性程度按照GBT40112-2021中第9章的规定进行评价。8.5 野外查证质量检查8.5.1 野外查证工作结束后,应检查遥感解译地质图、遥感解译卡片与野外记录。8.5.2 遥感解译地质图、遥感解译卡片与野外记录本现场记录情况的抽查不少于查证数量的20%。8.5.3 对野外调查点随机抽样检查的数量应不少于3%的查证数量,分析可靠性、准确性和数据质量,填写野外查证意见。8.6 资料整

44、理8.6.1 野外查证结束后,应及时进行野外资料整理。8.6.2 根据查证结果,应及时进行地质灾害类型及孕灾地质背景的修正。8.6.3 对调查中存在的不足或遗漏的问题,应及时安排野外补充工作或现场解译验证。9成果编制9.1图件编制1 .1.1机载LiDAR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图应根据遥感解译以及野外查证结果进行编制。9 .1.2机载LiDAR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图的主要内容应在机载LiDAR获取的DEM或DOM基础上,依次叠覆可视化栅格图层、地貌分区、地层岩性、构造等区域地质环境要素图层以及符号化的地质灾害点类型、范围、失稳方向、潜在威胁范围。9.1.3所采用的比例尺应视具体调查要求而定,一般为1:5

45、001:10000。9. 1.4编制具体要求应按GB/T12328、GBT958DZ/T0265规定的图式图例、符号等进行表示。9.2 报告编写9.2.1 成果报告应根据具体任务要求,以工作区遥感调查成果为基础,客观地反映问题,系统地总结地质灾害发育规律。9.2.2 报告内容应做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论据充分,结论明确,文、图、表齐全准确。9.2.3 报告编写提纲见附录E。9.3 成果归档9.3.1 原始资料汇交原始资料应包含以下内容:a)原始LiDAR点云成果;b)原始航飞影像数据成果;c)原始POS及影像外方位元素成果;d)检查点成果;e)地面站观测数据、飞行记录数据;f)航迹线文件成果;g)机载LiDAR航摄偏心分量测定表;h) GPS静态观测记录表;i) 航摄飞行记录表;j) 机载LiDAR地质灾害遥感解译记录表;k)机载LiDAR地质灾害调查野外验证记录表;1)野外查证原始照片集。9.3.2成果报告及图件成果报告及图件成果应包含以下内容:a)机载激光LiDAR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相关文档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