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07.060CCSDlODZ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XXXXX-202X岩芯数字化技术规程第5部分:多尺度CT扫描CodeOfpracticeforcoredigitalizationPart5:multi-scaleCTscanning(报批稿)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发布目次前言III引言IV1 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基本要求25 准备工作25.1 仪器准备25.2 场地准备25.3 人员准备25.4 岩芯准备36样品选择与制备31.1 全直径岩芯选择31.2 柱塞样的选择与制备31.3 子样的选择与
2、制备37 多尺度CT扫描47.1 仪器预热47.2 位置调节47.3 参数设置47.4 岩芯(样品)扫描48 图像处理与分析48.1 图像数据处理48.2 图像数据分析48.3 图像可视化分析59 数据整理与组织59.1 数据整理59.2 记录表整理510 质量检查510.1 总体要求510.2 完整性检查610.3 规范性检查610.4 准确性检查611报告编写与资料提交611.1 报告编写611.2 资料提交6附录A(规范性)毫米级CT扫描记录表7附录B(规范性)微纳米级CT扫描记录表9附录C(规范性)质量检查记录表11附录D(资料性)岩芯多尺度CT扫描分析报告编写提纲12参考文献13本文
3、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是DZ/T0441岩芯数字化技术规程的第5部分。DZ/T0441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表面图像数字化; 第3部分:光谱扫描; 第4部分:X射线荧光分析 第5部分:多尺度CT扫描。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 文件由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起草单位: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广
4、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数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天津三英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史维鑫、张聪、许光、张启燕、刘宏、王家松、高鹏鑫、孙华峰、吴国强、李建国、高卿楠、张森、罗晓玲、刘晓、葛天助、张弘、杨继进、郝进、周洋、回广骥、郑立才、郭东旭、米胜信、修连存、姜志超、封永泰、周军、李达为、李秋玲、周润青、赵龙贤、任潇洒、刘军媛。岩芯是了解地下地质信息的基础资料,通过岩芯数字化技术,可以无损(或微损)、连续、快速、高密度地获取岩芯表面及内
5、部的各类信息,如图像、矿物、元素、结构、物性等,实现实体岩芯的数字化保存与高效利用,为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生态环境评价、地质科学研究和防灾减灾等提供技术服务和数据支撑。制定统一的岩芯数字化技术规程,对于规范和指导岩芯数字化工作十分重要。鉴于各类岩芯数字化技术的工作原理、方法和要求不同,岩芯数字化技术规程由7部分组成。 第1部分:总则。确立开展岩芯数字化工作需遵循的总体原则和基本要求。 第2部分:表面图像数字化。为采集岩芯表面图像信息工作确立可操作、可追溯、可证实的程序及要求。 第3部分:光谱扫描。为采集岩芯光谱反射率及矿物信息工作确立可操作、可追溯、可证实的程序及要求。 第4部分:X射线荧
6、光分析。为采集岩芯元素信息工作确立可操作、可追溯、可证实的程序及要求。 第5部分:多尺度CT扫描。为采集岩芯内部孔隙、裂隙等结构信息工作确立可操作、可追溯、可证实的程序及要求。 第6部分:微区扫描电镜成像。为采集岩芯微观区域矿物、元素、结构等信息工作确立可操作、可追溯、可证实的程序及要求。 第7部分:物性参数测量。为采集岩芯电阻率、磁化率等物性参数信息工作确立可操作、可追溯、可证实的程序及要求。岩芯CT扫描是利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获取毫米级、微米级、纳米级3种尺度的岩芯内部不同角度二维投影图像,通过数学算法重构后获得三维结构数据体,可用于识别和表征岩芯的非均质性、层理、裂缝、孔隙等组构信息,
7、广泛应用于油气成藏、岩土力学、古生物化石三维重建等研究领域。本部分的制定可有效规范岩芯CT扫描工作,获取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岩芯风化、破碎造成的内部结构等重要信息丢失,促进全国岩芯数字化资源的共享利用,提升岩芯数字化水平。岩芯数字化技术规程第5部分:多尺度CT扫描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岩芯CT扫描前准备、样品选择与制备、多尺度CT扫描的操作程序和基本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对岩芯(含柱塞样、子样)开展毫米级、微米级、纳米级三种尺度的CT扫描与数字化工作,松散未成岩的岩芯(岩屑)可参照此规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
8、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5208.1-2018微剂量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GB/T29070-2012无损检测工业计算机层析成像(CT)检测通用要求GB/T38531-2020微束分析致密岩石微纳米级孔隙结构计算机层析成像(CT)分析方法GBZ130-2020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DZ/T0441.1-2023岩芯数字化技术规程第1部分:总则3术语和定义DZ/T0441.1-202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岩芯多尺度CT扫描coremulti-scaleCTscannin
9、g利用不同精度的X射线CT成像设备对岩芯进行扫描,对获取的投影数据进行图像重构、校正等处理分析,揭示岩芯内部三维结构特征的方法。4. 2二维切片图像two-dimensionalsliceimageX射线穿透物体后形成的投影图像。5. 3三维图像重构three-dimensionalimagereconstruction对已采集的不同角度二维切片图像,通过特定算法建立三维图像的过程。6. 4全直径岩芯wholecore通过钻具从地质体中钻取获得,未经过任何切割、劈分和碎裂的完整岩芯。3. 5柱塞样coreplug在完整岩芯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位置,钻取并制备的柱状、两端平整的样品。4. 6子样
10、coresubsample在柱塞样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通过机械切割或激光切割等手段获取的样品。5. 7伪影artifact扫描重构后的样品图像中,非随机性出现的非样品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注:包括环状伪影和线状伪影。来源:GB/T38531-2020,3.33.8定标样品calibrationsamples用于仪器内部组件几何位置和样品定位校准的已知尺寸的球体。注:常用定标样品有小金球、氧化错小球等。4基本要求6. 1岩芯CT扫描工作主要包括准备工作、样品选择与制备、多尺度CT扫描、图像处理与分析、数据整理与组织、质量检查、报告编写与资料提交等几个阶段。6.2 开展岩芯CT扫描工作前,应收集
11、钻孔(井)岩芯所属工作区相关地质资料,包括钻孔(井)地质设计、地质编录、测井、实验测试数据等,通过综合分析和研究,了解研究区成岩、成藏、成矿等地质特征,为拟扫描全直径岩芯的选取和柱塞样及子样的布设等提供依据。6.3 岩芯CT扫描以钻孔(井)为单元进行,一个钻孔(井)为一个扫描批次,应根据每个钻孔(井)设计的目的层、所反映的地质特征、资源赋存情况,逐级选择代表性的全直径岩芯、柱塞样及子样,开展毫米级、微米级、纳米级CT扫描。6.4 应使用检定合格的CT设备开展扫描工作。毫米级CT扫描设备性能指标应符合GB/T29070-2012中5.2之要求,微米级、纳米级CT扫描设备性能指标应符合GB/T38
12、531-2020中5.1之要求。6.5 CT扫描获取的图像应无明显伪影,孔隙和裂缝边界应清晰;重构后的图像应清晰,能够明确辨识岩芯的内部结构和特征。5准备工作5.1 仪器准备5.1.1 所选设备应满足4.4中的规定的技术指标。定期使用定标样品对仪器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探测器像素点尺寸等主要性能指标进行校准核查并监测仪器的稳定性。7. 1.2毫米级CT扫描仪每次开机后需开展空气校正,开展空气校正前须确认扫描仪孔径内没有任何物体。5.1.3微米级CT扫描仪和纳米级CT扫描仪扫描前,应在扫描样品边缘放置标记球并记录信息,用于重新定位并消除样品旋转时出现的漂移。5.1.4正式扫描前,应先开展试验性
13、CT扫描,确保仪器正常运行及参数合理。对图像进行观察和评价,确保图像矿物轮廓清晰,孔隙、裂隙边缘清晰,无明显伪影。如果样片有伪影,需调节扫描参数,直至消除伪影,确保扫描质量。5.2场地准备5.2.1CT扫描的场地、面积等应符合设备的使用条件要求。5.2.2CT扫描的场地应符合GB15208.1-2018中5.2和GB/T29070-2012中4.2的安全防护要求,选择无强磁场、无腐蚀性气体、远离火(热)源的室内场所,不得将仪器置于振动、潮湿和阳光直射的地方。5.2.3场地应配备有温湿度控制系统,温度宜控制在10C30C之间,相对湿度宜控制在40%65%之间。5.3人员准备5.3.1工作人员须经
14、过设备操作使用、安全培训、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培训,熟悉安全操作仪器的方法。5.3.2应按照GB/T29070和GBZ130-2020的相关要求对工作人员进行防辐射安全知识培训,宜使用个人辐射测量仪对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中的辐射剂量进行检测,且单人辐射剂量不应高于0.11Svhr或1mSvyearo5.3.3工作人员应至少包括一名具有160小时以上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确保岩芯CT扫描过程安全有序,数据质量可靠。5. 4岩芯准备5.1.1 1按照DZ/T0441.12023中6.2的要求,对岩芯进行整理和清洁等工作,确保岩芯在CT扫描前茬口对接紧密、顺序正确、表面清洁且中轴线基本位于一条直线上。5.1.
15、2 开展岩芯CT扫描前,应先录入待扫描钻孔(井)的基本信息,具体见DZ/T0441.12023附录Ao5.1.3 扫描前应对全直径岩芯进行表面图像拍摄,方便后期进行质量检查和图像分析与解释。6样品选择与制备6.1 全直径岩芯选择6. 1.1根据研究或生产需求,优选全直径岩芯开展毫米级CT扫描,选取原则如下:a)油气地质类岩芯,按DZ/T0441.12023中5.2.3的要求选择;b)海洋地质类岩芯,按DZ/T0441.12023中5.3.3的要求选择;c)地质科学研究类岩芯,按DZ/T0441.12023中5.5.2的要求选择;d)其他类型的岩芯,参照以上要求选取有代表性的岩芯,确保覆盖需要开
16、展工作的不同地层及不同岩性的岩石样品。7. 1.2在岩芯的运移与存取过程中,应将待扫描岩芯依次从岩芯箱或封袋中取出,按顺序摆放在岩芯槽上,确保岩芯在扫描过程中位置和形状不发生变化,要求如下:a)固结紧实的岩芯,可直接放置于岩芯槽上;b)较为松散的岩芯,可在采取热缩膜保护或直接封袋后放置于岩芯槽上;c)裂缝发育的岩芯样品,要小心移动,如果在整理过程中岩芯破损,应及时根据裂缝位置形态对齐岩芯。d)湖泊沉积物、天然气水合物等柱状样,宜使用特定的非金属容器将样品固定,避免因后期扫描过程中柱状样位置发生变化对数据质量造成影响。8. 1.3应使用记号笔在岩芯上标记顶底、岩芯方向、半米及整米位置。标记岩芯方
17、向时,宜使用带红色箭头的直线在岩芯上标记,箭头方向指向岩芯底部。9. 1.4为便于岩芯扫描后的正确归位,在取走整段岩芯后,应在相同位置放置等长度的泡沫条或木板等材料,并在材料上标注钻孔(井)号、样品编号、深度范围等信息。10. 1.5将待扫描岩芯的回次号、起始深度、终止深度、各回次实际长度等信息录入毫米级CT扫描记录表(见附录A.1)中。6.2 柱塞样的选择与制备6.2.1 根据岩芯观察及毫米级CT扫描结果显示的岩芯内部层理、孔隙、裂缝发育等纵向非均质性变化情况,综合考虑研究和生产目的,在全直径岩芯上布设柱塞样的钻取位置,制备微米级CT扫描样品,布设原则如下:a)岩性发生变化时,宜布设柱塞样,
18、确保覆盖同一地质体的不同岩性组合;b)岩芯组成元素或矿物成分发生明显变化的部位,宜布设柱塞样进行控制;c)毫米级CT扫描图像结果显示岩芯均质性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时,宜布设柱塞样进行控制。6.2.2 在需要钻取柱塞样的深度位置,根据研究需要选取平行或垂直于岩芯中轴线方向钻取柱塞样。6.2.3 钻取柱塞样后,应及时标注顶底方向并拍照,将待扫描柱塞样的编号、深度、直径等信息录入微纳米级CT扫描记录表(见附录B.1)中。6.2.4 柱塞样在CT扫描后,应归还原位,便于后期开展孔隙度、磁化率、电阻率等测量工作。6.3 子样的选择与制备6.3.1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代表区域制备纳米级CT扫描样品。6.3.2
19、 根据柱塞样微米CT扫描后显示的柱塞样内部纹层、微裂缝及孔隙发育等特征,选择代表区域布设子样,尽量全面覆盖基质区域、孔隙发育区和微裂缝发育区等。6.3.3 纳米CT扫描的子样制备,一般利用激光切割设备对所选区域进行切割,制备成直径65m或者16m圆柱体。子样长度宜大于子样直径。6.3.4 将待扫描子样的编号、深度、直径等信息录入微纳米级CT扫描记录表(见附录B.1)中。7多尺度CT扫描7.1 仪器预热CT扫描仪启动后需预热,待设备性能和X射线源稳定后开展扫描。7.2 位置调节毫米级CT扫描前需将全直径岩芯放置于样品台正中位置,且位于扫描区域内。微米级CT和纳米级CT扫描前需将样品放置于样品台中
20、央,确定扫描中心点,调节射线源、样品台和探测器的位置,确保样品在扫描过程中,扫描图像始终处于探测器的接收范围内。7.3 参数设置1.1.1 1根据工作目的和岩性特征设置扫描参数,毫米级CT扫描电压范围宜为70kV140kV;扫描电流范围宜为0.2mA6mA;纵向分辨率范围宜为0.lmmlmm01.1.2 微、纳米级CT扫描需设定成像分辨率和扫描模式,可通过调整X射线源电压或增加滤片等相关措施,确保样品的X射线穿透率为20%-70%。1.1.3 调整图像单张曝光时间和图像合并张数,确保图像具有较高的信噪比。1.1.4 设定采集投影图像数量,确保图像具有较高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21、扫描张数。微米CT图像数量宜不少于1801张,纳米CT图像数量宜不少于901张。7.4岩芯(样品)扫描7.4.1 启动扫描程序,扫描过程中观察采集图像质量是否符合4.5之要求,若不符合应停止扫描,重置参数直至符合要求。7.4.2 扫描过程中同步填写毫米级CT扫描记录表(见附录A.1)或微纳米级CT扫描记录表(见附录B.1)。8图像处理与分析8.1 图像数据处理1 .1.1使用三维图像重构软件,将原始图像重构为三维岩石数据体并进行图像校正和处理。8 .1.2对毫米级CT三维岩石数据体进行噪点去除、图像分割、特征提取等预处理,提取岩石组构特征。微、纳米级CT三维岩石数据体图像预处理可参照GB385
22、31-2020中7.3、7.4要求进行,提取岩石组构特征和矿物特征。8. 2图像数据分析8.1.1 毫米级CT图像数据宜开展定量计算储集空间占比、岩性岩相及纵向非均质性等分析。8.1.2 微米级CT图像数据宜开展储集空间分析,定量计算微米级储集空间占比,包括孔隙体积占比、裂缝体积占比、孔隙等效半径分布、孔隙喉道比、裂缝宽度分布等;孔隙三维空间特征分析,包括孔喉配位数及孔隙连通性分析;矿物特征分析,将目标矿物单独提取出来进行三维空间分布展示。8.1.3 纳米级CT图像数据宜开展储集空间分析,定量计算纳米级储集空间占比,包括孔隙体积占比、裂缝体积占比、孔隙等效半径分布、孔隙喉道比、裂缝宽度分布等;
23、孔隙三维空间特征分析,包括孔喉Se位数及孔隙连通性;矿物及有机质特征分析,将目标矿物或有机质单独提取出来进行三维空间分布展ZJSO8. 3图像可视化分析8.3.1宜开展数据体的可视化分析,直观地展示岩芯的内部特征。毫米级CT应提供全直径岩芯的0。纵切面、90。纵切面和三维立体图。8. 3.2宜对微、纳米CT原始扫描图像数据体和裁剪后的表征单元体模型数据体进行全方位的可视化分析,生成三维立体图、XY方向截面、XZ方向截面、YZ方向截面等四个角度的图像。9数据整理与组织9. 1数据整理9. 1.1岩芯多尺度CT扫描数据应建立四级文件夹管理,包括:项目所有钻孔(井)的岩芯多尺度CT扫描数据,单个钻孔
24、井)的岩芯多尺度CT扫描数据,毫米级、微米级和纳米级CT扫描数据,原始多尺度CT扫描数据(LO)处理重构后的数据(Ll)和分析后的量化表征数据(L2)O9.1.1 1.2一级文件夹保存项目所有钻孔(井)的岩芯多尺度CT扫描数据,文件夹以“项目编码-MeT”命名。示例:DD2020009项目的岩芯多尺度CT扫描数据,命名为“DD2020009-MCT”。11.1.3 级文件夹保存单个钻孔(井)的岩芯多尺度CT扫描数据,命名规则为“钻孔(井)号-MCT”。示例:钻孔ZKol的多尺度CT扫描数据,命名为“ZK01-MCT”。11.1.4 级文件夹分为毫米级CT扫描数据文件夹、微米级CT扫描数据文件
25、夹和纳米级CT扫描数据文件夹,分别保存毫米级、微米级、纳米级CT扫描数据,命名规则分别为“钻孔(井)号-MCT-mm”、“钻孔(井)号-MCT-11和“钻孔(井)号-MCT-nm”。示例:钻孔ZKOl的全直径岩芯毫米级CT扫描数据,命名为“ZK01-MCT-mm”。11.1.5 级文件夹分为原始CT扫描数据(L0)、处理重构后的数据(Ll)及分析后的量化表征数据(L2),分别保存原始数据、处理后的数据及分析后的数据,命名规则为“钻孔(井)号-mm(或gm、nm)-L0(或Ll、L2),o示例:钻孔ZKOl的全直径岩芯毫米级CT扫描原始数据,命名为“ZK01-mm-L0”。11.1.6 始CT扫
26、描数据(LO)为仪器直接导出的岩芯CT扫描图像数据,处理重构后的数据(LI)为背底扣除、三维图像重构后的数据等,分析后的量化表征数据(L2)为电子密度、有效原子序数值、孔隙模型图像、孔隙体积占比、裂缝体积占比、孔隙等效半径分布、孔隙喉道比、裂缝宽度分布等数据。11.1.7 像数据文件存储在相应的文件夹内,二维切片图像存储宜采用”.成片4期”“加等格式,三维重构图像输出格式宜采用“.raw”格式,可视化分析数据宜采用“.gif9,。9. 1.8宜建立基本信息表,便于后续数据入库及共享服务。9. 2记录表整理9.1.1 1检查岩芯毫米级和微纳米级CT扫描记录表(表A.l、B.1),核对记录深度、回
27、次信息、岩芯长度、柱塞样深度等是否有误。9.1.2 以钻孔(井)为单位,按照记录深度由浅到深的顺序对表A.l、B.1统一整理后装订成册。9.1.3 将纸质版记录表的内容录入电子表格。9 .2.4所有数据和记录表进行不少于3份的数据备份。10质量检查9.1 1总体要求10.1.1质量检查贯穿图像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整理与组织的全流程,应对各环节数据进行质量检查并填写“质量检查记录表”(表C.1)。10.1.2检查方式、检查比例参照DZ/T0441.1-2023的9.1执行,所有数据应进行100%的自检和互检,抽检不低于10%o10.1.3质量检查内容应包括资料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准确性。10. 1
28、4应及时记录每次检查发现的问题,查找原因,视情况校正数据或重新开展岩芯多尺度CT扫描工作。9.2 2完整性检查10 .2.1检查钻孔(井)概况表、岩芯CT扫描记录表中的必填项数据是否齐全。11 .2.2检查原始CT扫描数据、处理重构后数据和分析后的量化表征数据在种类上是否齐全。12 .2.3检查每一类数据是否齐全,是否有数据丢失、图像漏扫的情况。10.3规范性检查1.1.1 3.1检查各类文件的格式是否规范。1.1.2 检查各类文件命名是否规范。1.1.3 检查各类文件夹的整理与组织是否符合要求。10.4准确性检查10.4.1 检查岩芯图像是否清晰,岩芯与图像之间是否一一对应,图像命名是否准
29、确统一。10.4.2 检查深度信息、电压、电流、穿透率、分辨率等是否记录正确。10.4.3 检查重构后是否有伪影,如环状伪影、星状射线等,对有伪影的岩芯或样品,应重新扫描。11报告编写与资料提交11.1 报告编写扫描工作结束后编写CT扫描报告,报告提纲见附录D。11.2 资料提交提交的资料包括:a)岩芯多尺度CT扫描分析报告(纸质和电子版);b)原始CT扫描数据、处理重构后数据和分析后的量化表征数据的数据集及元数据;c)多尺度CT扫描过程记录表、质量检查记录表(纸质和电子版)。附录A(规范性)毫米级CT扫描记录表毫米级CT扫描记录表格式见表A.1。表A.1毫米级CT扫描记录表案卷题名档号项目名
30、称项目编码钻孔(井)号单位名称扫描人员检查人员设备名称(型号)/编号分辨率设备校准时间扫描时间年月日岩芯箱(盒)号块号岩芯起始深度/m岩芯终止深度/m实际长度/cm电压kV电流/mA备注第页/共页填表说明:1 .案卷题名、档号、项目名称、项目编码、钻孔(井)号、单位名称、扫描人员等,应按照本单位编码规则或命名规则准确填写,不应简写或缩写。2 .分辨率:选填扫描空间分辨率值,由阿拉伯数字组成,保留一位小数,单位为mm,如“0.5”。3 .设备名称(型号)/编号:岩芯CT扫描仪的型号,涉及同类型设备可填设备编号。4 .设备校准时间:开展空气校准的时间。5 .岩芯箱(盒)号:待扫描岩芯所在的岩芯箱(
31、盒)号,填写阿拉伯数字。6 .起始深度:由阿拉伯数字组成,保留两位小数,单位为m,如“132.15”。7 .终止深度:每一盒(箱)岩芯的终止深度,由阿拉伯数字组成,保留两位小数,单位为m,如“135.15”。8 .实际长度:待测岩芯的实际长度,由阿拉伯整数数字组成,单位为cm,如“51”。9 .电压、电流:岩芯扫描时所设置的电压值、电流值,由阿拉伯数字组成,电压单位为kV,电流单位为mA。附录B(规范性)微纳米级CT扫描记录表微纳米CT扫描记录表格式见表B.1。表B.1微纳米CT扫描记录表案卷题名档号项目名称项目编码钻孔(井)号单位名称扫描方式样品编号设备名称(型号)扫描时间年月日设备校准时间
32、样品深度/m样品直径mm或m岩性射线源电压kV射线源电流/mA扫描帧数射线源与探测器距离mmX射线穿透率/%重构图像像素大小/mvoxel扫描人员检查人员备注:填表说明:1.案卷题名、档号、项目名称、项目编码、钻孔(井)号、单位名称、扫描人员、检查人员等,应按照本单位编码规则或命名规则准确填写,不应简写或缩写。2 .扫描方式:选填微米扫描或纳米扫描。3 .样品编号:拟扫描样品的编号,按照钻孔(井)号-阿拉伯数字组成,如“ZK132-001”4 .设备名称(型号):岩芯CT扫描仪的名称(型号)。5 .样品深度:待扫描样品所代表的岩芯深度,由阿拉伯数字组成,保留两位小数,单位为m,如“132.15
33、如选择的是纳米CT扫描,建议同步记录上一级微米CT扫描的深度。6 .样品直径:待扫描样品的直径,由阿拉伯整数数字组成,微米CT样品直径单位为mm,纳米CT样品直径单位为m07 .岩性:样品的岩石类型。8 .射线源电压:扫描样品选择的电压,由阿拉伯整数数字组成,单位为kV。9 .射线源电流:扫描样品选择的电流,由阿拉伯整数数字组成,单位为mA。10 .扫描帧数:扫描二维切片图像的数量,由阿拉伯整数数字组成,单位为张,如“1440”。11 .射线源与探测器距离:射线源距离探测器中心的空间直线长度,单位为mm。12 .X射线穿透率:扫描的X射线穿透率值,如“50%”。13 .重构图像像素大小:填写
34、样品直径与样品投影长度在探测器水平方向所占像素数量的比值,由阿拉伯整数数字组成,保留两位小数,单位为mvoxel0附录C(规范性)质量检查记录表质量检查记录表见表C.I.表C.1质量检查记录表案卷题名(或项目编码)钻孔(井)号项目名称样品深度操作人员检查人检查类型口自检口互检口抽检扫描时间年月曰检查时间年月曰数据类型检查内容结果原始CT扫描数据扫描图像是否清晰、真实图像清晰、真实或XXX盒岩芯(样品)图像模糊、失真等扫描图像数量是否齐全图像数量齐全或XXX盒岩芯(样品)图像数量缺失处理重构后的数据是否存在环状伪影、星状射线等无伪影和星状射线或有XXX特征矿物轮廓、孔隙、裂缝边缘是否清晰清晰或X
35、X矿物轮廓、孔隙、裂缝不清晰图像灰度值在不同方向显示无明显差异无异常或XXX方向灰度值异常分析后的量化表征数据量化表征是否准确量化表征准确或XXX量化表征存在问题数据完整性岩芯扫描记录表是否填写完整、正确完整、正确或XXX项内容填写错误数据的整理与组织是否规范规范或XXX文件夹、文件命名不规范存在的问题整改情况附录D(资料性)岩芯多尺度CT扫描分析报告编写提纲D.1第一章前言包括项目概况,目的任务及工作完成情况。简述项目承担单位,目的和任务,多尺度CT扫描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各任务完成情况。D.2第二章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简述选择开展CT扫描选用的工作方法及相关的技术要求。D.3第三章
36、CT图像采集简述仪器设备型号及选用的电流电压、空间分辨率、穿透率等基本参数,简述图像采集的过程。D.4第四章CT图像处理简述CT数据预处理的方法、算法,以及提取的岩石组构特征及矿物特征等。D.5第五章图像分析及模拟计算简述图像分析以及模拟计算的相关方法,定量计算储集空间占比、孔隙三维空间特征分析等。D.6第六章质量监控简述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以及发现的问题及改进情况。D.7第七章结论与建议简述取得的认识结论及下一步工作建议。参考文1 GB15208.1-2018微剂量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2 GB17589-2011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质量保证检测规范3 GB/T12604.2-2005/ISO5576:1997无损检测术语射线照相检测4 GB/T29172-2012岩芯分析方法5 SY/T7410.1-2018岩石三维孔隙结构测定方法第1部分:CT扫描法6 NB/T10122-2018泥页岩X射线CT扫描及成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