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淮左名都)》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467624 上传时间:2025-07-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慢(淮左名都)》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扬州慢(淮左名都)》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扬州慢(淮左名都)》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扬州慢(淮左名都)》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扬州慢(淮左名都)》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扬州慢(淮左名都)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一、学习重点(一)作者及背景L作者:姜夔,南宋词人、音乐家,号白石道人。一生未入仕途,其词风清空峻拔,精通音律,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等。在南宋词坛,他与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立,是“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对宋词发展影响深远。2.背景:扬州自古繁华,是江淮要冲,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但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宋室南渡,金人屡次南侵。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兵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扬州城遭受重创,昔日繁华不再。淳熙三年(1176年)冬至日,姜夔经过扬州,目睹城中萧条荒凉之景,与记忆中扬州的繁华形成强烈反差,黍离之悲油然而生,遂创

2、作了这首扬州慢。(二)重点字词与语句理解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字词:“淮左”,宋朝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故扬州称“淮左名都”。“竹西”,指竹西亭,扬州名胜之一,在扬州北门外。理解:开篇点明扬州昔日的声名与景致,作者听闻扬州繁华,初次路过,便解鞍下马,稍作停留,为后文写扬州今昔变化做铺垫。1.过春风十里,尽芥麦青青字词:“春风十里”化用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极言昔日扬州的繁华热闹。理解:此句运用虚实结合与今昔对比的手法,“春风十里”是作者想象中昔日扬州的虚景,“尽葬麦青青”是眼前所见战后扬州长

3、满野生养麦的实景,强烈对比,突出扬州城战后的荒凉破败,寄寓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字词:“胡马窥江”指金兵进犯长江北岸,宋高宗在位时,金兵两次南下攻宋,扬州均遭劫难。“废池”指废毁的池台,“乔木”指残存的古树。理解:运用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无生命的事物,却被赋予人的情感,它们作为战争的见证者,似乎仍厌恶谈论战争,深刻反映出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1.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字词:“杜郎”指杜牧,他曾在扬州快意游赏,留下诸多描写扬州繁华的诗篇。“豆蔻词工”化用杜牧赠别中“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青楼

4、梦好”化用杜牧遣怀中“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理解:作者设想杜牧若重游今日扬州,定会震惊于其破败。即便杜牧才情出众,也难以表达面对此景的沉痛心情。既从杜牧角度衬托扬州今昔变化之大,也从自身角度强化了内心的悲痛,深化了“黍离之悲”。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字词:“二十四桥”,一说指吴家砖桥,因古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此得名;一说扬州在唐时极为富盛,著名的桥有二十四座,故名。理解:运用用典、虚实结合与对比反衬的手法。化用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将昔日明月当空、箫笙聒耳的热闹场景与如今冷月浸在水中、寂静无声的冷清画面相

5、对比,进一步渲染“黍离之悲”。荡字生动地表现出桥和月在水中的动态,似乎在倾诉今昔之感。1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字词:“红药”即红芍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理解:以景结情,桥边的红芍药花每年依旧盛开,却无人欣赏,以自然的不变衬托人世的沧桑变化,强化了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感。(三)艺术手法1.虚实结合:虚写如“春风十里”“青楼梦好”等,勾勒出扬州昔日的繁华风月;实写如“养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等,描绘出眼前扬州城的荒芜破败。虚实相互映衬,突出今昔变化。2今昔对比:将扬州昔日的“名都”“佳处”“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繁华与如今的“尽苏麦青青”“废池乔木”“空城”的荒凉进行多方面对

6、比,使“黍离之悲”更鲜明。3 .用典: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如“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借杜牧笔下扬州的繁华来衬托当下扬州的衰败,增加了词的文化底蕴,深化了主题。4 .拟人:“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赋予“废池”“乔木”以人的情感,深刻反映出人民对战争的痛恨,这种拟人手法使情感表达更强烈。5 .动静结合:动景如“波心荡”“清角吹寒”,静景如“冷月无声”“废池乔木以动态反衬静态,突出扬州城的死寂空茫,强化“空城”之悲。6 .视听结合:视觉描写如“葬麦青青”“冷月无声”“废池乔木等,展现出扬州城的荒凉景象;听觉描写如“清角吹寒”,以凄凉的号角声渲染氛围,从多个感官角度增强了词

7、的感染力。7乐景衬哀情:“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桥边红芍药花每年依旧绽放,这本是充满生机的乐景,但在荒凉破败的扬州城背景下,无人欣赏,更凸显出人世的哀伤与物是人非的悲凉。二、学习难点(一)深刻理解“黍离之悲”的内涵“黍离之悲”原指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颠覆而产生的悲伤。在本词中,“黍离之悲”不仅包含对扬州城昔日繁华不再、今昔巨变的痛惜,更蕴含着对国家残破、山河破碎的深沉哀叹,以及对人民遭受战乱之苦的深切同情。理解这一复杂情感,需要结合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体会词人在词中通过今昔对比、景物描写、用典等手法层层递进地表达出的沉痛心境。学生需要深入挖掘词

8、句背后的情感深意,才能准确把握“黍离之悲”在本词中的丰富内涵。(二)体会姜夔词风的“清空峻拔”在本词中的体现姜夔词风独特,以“清空峻拔”著称。在扬州慢中,“清空体现在词的意境上,词人用简洁而空灵的笔触描绘出扬州城的荒凉景象,如“过春风十里,尽芥麦青青”“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等,不着过多修饰,却营造出一种凄清、空蒙的氛围,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峻拔”则体现在情感的表达上,虽情感沉痛,但不流于哀伤的直白宣泄,而是通过对比、用典等含蓄手法,使情感深沉而有力度。理解这种词风,学生需要反复诵读,仔细品味词句间的韵味与情感的张力,从用词、造句、意境营造和情感抒发等多个层面去感受姜夔词风的独特魅

9、力,这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较高要求。三、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淮左名都(淮左:淮水东面,方位以东方为左,扬州一带,在宋时属淮东,故称)B.解鞍少驻初程(少驻:短暂停留)C.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厌:厌恶)D.杜郎俊赏(俊赏:英俊潇洒地欣赏)2.下列对扬州慢一词相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入仕途,其词清空峻拔。B.“慢”是词调的一种,一般节奏舒缓,篇幅较长,扬州慢共98字,属于长调慢词。C.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是历史文化名城。D.本词小序中提到的“

10、千岩老人”是南宋诗人萧德藻,他是姜夔的老师,也是他的岳父。3.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A.过春风十里,尽茅麦青青B.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C.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D.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二)理解性默写1 .扬州慢中,开篇点出扬州昔日声名与作者初到扬州情景的句子是,2 .词中用虚实结合、今昔对比手法,描绘扬州昔日繁华与如今荒凉的句子是。”3 .运用拟人手法,深刻反映人民对战争痛恨的句子是:二,J4 .设想杜牧重游扬州会震惊于其破败的句子是:二,J5 .以景结情,强化物是人非悲凉之感的句子是: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姜夔的扬州慢,完成1-3题。淮左名都,竹西

11、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芥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开篇点明扬州是著名的都会,接着用“春风十里”描绘昔日扬州的繁华,“尽养麦青青”写如今扬州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B.“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拟人手法,借“废池”“乔木”厌恶谈论战争,表达人民对战争的痛恨。C.下片“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作者设想杜牧重游扬州,以杜牧的“惊”衬托扬州今昔变化

12、之大,深化主题。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化用杜牧诗句,通过描写二十四桥的热闹场景,表现扬州城的衰败。2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3 .本词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其作用。四、答案(一)基础知识1 .D(“俊赏”意为“很高的赞赏”,形容杜牧曾快意游赏扬州,有很高的鉴赏能力)2 .D(千岩老人萧德藻是姜夔的老师,也是他的侄女婿)3 .D(A项“春风十里”化用杜牧诗句;B项“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化用杜牧诗句;C项“二十四桥”化用杜牧诗句)(二)理解性默写1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2 .过春风十里,尽芥麦青青3 .自胡马窥江

13、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4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5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诗歌鉴赏1 .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描写的是二十四桥的冷清寂静,并非热闹场景)2 .这几句词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渐黄昏”点明时间,营造出一种黯淡、凄凉的氛围;“清角吹寒”从听觉和触觉角度,以凄清的号角声和寒冷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悲凉之感;“都在空城”则点明地点,“空城”突出扬州城的荒凉破败。词人将内心的沉痛之情融入到黄昏、号角、寒风、空城等景象之中,借景抒情,渲染出扬州城在战争破坏后的凄凉、衰败、空寂,深刻地表达了“黍离之悲”。3 .本词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主要有以下作用:今昔对比:将扬

14、州昔日的繁华(如“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等)与如今的荒凉破败(“尽养麦青青”“废池乔木”空城”等)进行对比,突出了扬州城因战乱遭受的巨大破坏,鲜明地展现出今昔变化,更强烈地抒发了词人对扬州城今昔巨变的痛惜以及“黍离之悲”。想象与现实对比:“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作者设想杜牧若重游扬州,以杜牧往昔笔下扬州的美好与如今现实中扬州的残破相对比,从侧面衬托出扬州今昔变化之大,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强化了词人内心的沉痛与哀伤。自然永恒与人事变迁对比:“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桥边红芍药花每年依旧盛开,这是自然的永恒不变,而扬州城却已面目全非,人事变迁巨大,这种对比强化了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感,使“黍离之悲”更具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环保行业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