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分层练习.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468852 上传时间:2025-07-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分层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分层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分层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分层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分层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分层练习基础巩固一、选择题L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农民反对苏维埃的起义C.重工业发展过快D.粮食短缺,人们生活困难2.1953年9月,赫鲁晓夫在中央全会报告中提出,农业落后是“违反了物质利益原则”,这一认识()A,认可了市场经济的某些原则B,摒弃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C.强调了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D.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3.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破坏了经济工作中的“物质利益原则”,但他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是计划经济”坚信不疑。勃列日涅夫继续这一观点,并重申“计划工作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经济领导的中心环节和核心”。据此可知,苏联改

2、革的失败主要在于()A.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B.对领导人的怀疑指责C僵化经济理论的束缚D.改革过程中小修小补4.1958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讲:“在经济方面最强大的集体农庄目前就已经能够满足集体农庄庄员个人对马铃薯、蔬菜,甚至是牛奶的需要。个人副业将逐渐失去它的意义。”赫鲁晓夫在报告中还建议取消农场职工自留地、自养畜。这表明当时的苏联()A.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B.改革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C.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完成D.克服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5.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在一些领域酝酿和初步实行改革。这些国家的改革()A.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B.促进了社会经济

3、的发展C.弓I发了政局的剧烈动荡D.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6.20世纪60年代后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提出,如果一个小孩学会了加法,并不应该让他继续练习,而应该让他马上学乘法。在这种高难度、高速度的教育风气之下,苏联培养出不少“天才小孩”。可见,当时的苏联()A.“加速发展战略”启动B.教育工作活力凸显C.传统体制影响广泛D.社会问题积重难返7 .有俄罗斯学者评论:“勃列日涅夫领导的党的机关与其说是为了帮助经济机构发展合理的自主精神,毋宁说是妨碍它们这样做。”该评论揭示了,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A.工业经济发展迅速8 .埋下政治危机种子C.统治内部矛盾复杂D.固守传统经济体制8.1961年,赫鲁

4、晓夫提出“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的口号。1977年,勃列日涅夫宣称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位领导人的认识()A,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8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C脱离了苏联基本国情D,造成了人民思想混乱9 .二战后,苏联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这次改革是()A.新经济政策B.赫鲁晓夫改革C.勃列日涅夫改革10.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定期更新制度,各级领导班子的更新幅度很小。苏共二十三大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达79.4%,到二十五大,连选连任者比例更上升到83.4%,而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竟然是

5、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马。勃列日涅夫此举直接导致()A.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僵化B.体制弊端开始显现出C决策权力向个人集中D.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11 .在后斯大林时代,苏联卫星国的改革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将斯大林的亲信从政府中剔除,这些人适应不了新的政策,也不愿改变过去的政策;二是在不放弃共产主义社会原则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组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反映出()A.高压政治激起东欧各国的强烈不满B.东欧各国试图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C.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开始出现分裂D.东欧各国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12 .有这样一位政治家:作为总统,他背叛了国家,作为领袖,他背叛了人民;作为总书记,他解散了党;作为最高统帅,他

6、背叛了武装部队,逮捕了他任命的国防部长。下列行为与这位政治家有关的是()A.实行议会制和“多元化”B,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C.发布“秘密报告”D.政治改革取得显著成效13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民主德国(东德)的经济保持平稳发展。1981年,每百个家庭拥有汽车40.2辆,电冰箱14.2台,电视机108.8台。1981-1985年,国民收入平均增长4.4%,人均国民收入已超过6000元。这一史实可用于研究()A.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B.苏联模式的弊端C.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成就D.欧共体发展历程14.1980年,苏联规定,将国家下达企业的计划指标由20多项减为9项,企业的

7、利润留成由6%提高到17%,企业有权自行出售产品,企业经理获得确定本企业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权力等。上述规定旨在()A.强化政府干预经济B.局部恢复资本主义C,扩大企业的自主权D.确立市场经济体制15.1988年,戈尔巴乔夫鼓励农户占有土地,独立经营。但由于农村多为无法到城市谋生的老弱妇孺,没钱购买机器,导致苏联农业改革收效甚微,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A.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B,城市的谋生渠道较广C.旧体制问题积重难返D.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二、材料分析题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改变了世界格局。他按照自己的意志推翻了苏维埃帝国,他结束了半个世纪以来在国际政

8、治中占主导地位,并吞噬了人类大量财富的冷战。戈尔巴乔夫及其同伙上台后奉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历史,造成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的混乱,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相较于其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是更为主要的原因。80年代的苏联,经济状况恶化,社会生产、财政与金融领域多种危机交织,并弓I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戈尔巴乔夫改革路线的推行将苏联危机从潜行状态升级为全面爆发。富景筠卢布危机与苏联解体根据材料一概括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

9、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2.20世纪60年代苏联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中包括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国家计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支配利润的权限。由此可以看出“新经济体制”()A,对苏联模式有所冲击B.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主导作用C,完善和巩固了苏联模式D.放弃使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3.自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

10、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解体。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A,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B.重点放在农业上C.关注工业体制的改革D,没有突破苏联模式4.南斯拉夫是最早进行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A.全盘否定斯大林B.推行“新经济体制”C.实行“多元化”D.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5 .帕尔默指出:“在1991年,一场几乎是不流血的革命在世界共产主义的心脏发生了,毁灭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果。”这里所指的事件是()A.苏联解体B.北约东扩C.东欧剧变D.两德统一6 .赫鲁晓夫执政后期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

11、的建议,并开始试点,可惜他没来得及做就下台了。这表明苏联政府曾试图()A.废除对企业指令性计划B.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生产C.放弃中央对企业的控制D.加强对企业的行政干预7.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苏联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A.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暴露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C.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D.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8.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粮食产量一直在2亿吨左右徘徊,1984-1986年,农产品平均产量增长速度为2.6%,而1987-1989年下降为1.5%。1986-1989年,进口粮食1.37亿吨,年均进口量为3430万吨。材料表明()A,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重

12、工业8 .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未达预期C.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苏联模式的延续D.苏联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9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东欧国家纷纷更改国名。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名为匈牙利共和国(1989年10月),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名为波兰共和国(1989年12月),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改名为保加利亚共和国(1990年11月)“更名潮”说明这些国家()A.政治体制的变革B.社会制度的变化C,对外政策的调整D.共产党失去政权10.2019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将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三法合一”,并增加了简化投资手续、保护投资者利益等

13、新内容。此过程反映出中国()A.对外开放从“弓I进来”变为“走出去”B.为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作准备C.通过完善法律文件弓I领和保障对外开放D.基本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二、材料分析题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当时苏联的农业发展迟缓,粮食供应严重不足。赫鲁晓夫选择了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1953年、1954年和1955年的农业投资在国家整个投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5.5%、19.6%和23.5%;1959年与1952年相比,农产品平均价格提高了两倍;1954-1956年,苏联开垦了近3600万公顷荒地;允许庄员拥有

14、自留地、种植果树、饲养牲畜。经过初步改革,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1955年根据材料,概括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措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影响。拓展创新一、选择题1.1958年6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决议,决定对农产品的采购制度和采购价格进行全面改革。取消现行的义务交售制和对机器拖拉机站工作的实物报酬制,改成统一的国家采购形式。这一做法旨在()A.恢复发展国民经济B.废除斯大林体制C,促进农业生产发展D.实现国家工业化2.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一再表明反对越战的立场。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冻结核武器运动是由两个分支汇合而成,一个分支来自于和平

15、组织,另一个则源自于70年代的环保组织。材料表明,战后美国反战运动()A,多种运动交织B.以反核为核心C.超越意识形态D,具有全球影响力3.20世纪80年代,苏联民间流行的说法是“真理报上无真理,消息报上无消息。”这反映了()A.苏联民众缺乏追求真理的精神B.苏联新闻媒体遭到全面压制C.苏联社会危机日益加深D.戈尔巴乔夫改革取得重大突破4.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末,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改革的共同点是()A,起因于国内爆发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B.为逃避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歧C,放松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出于国内外压力半途而废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

16、势,前途光明。下列对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一位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A.B.C.D.二、材料分析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工业消费品生产(第二部类),1980年比1950年增长9.3倍左右;美国工业生产1980年比1950年增长了2.1倍。材料二:美国1980-2007年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和苏联1950-1980年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并简要分析造成这些态势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17、分析美国1980-2007年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并概括促成这些态势的主要因素。答案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D2.A3.C4.B5.B6.C7.D8.C9.C10.A11.B12.A13.C14.C15.C二、材料分析题(1)认为戈尔巴乔夫按照自己的意志推翻了苏维埃帝国,结束了冷战;其奉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和历史,造成苏联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混乱,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个人主观因素是苏联解体更为主要的原因。(2)因素:时代背景、评价者的立场和价值观、掌握的史料等。如材料一是从苏联解体的结果出发,强调戈尔巴乔夫的个人责任,体现了评价受时代背景和评价者立场的影响。同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还会受到不同史料的影响,如果掌握的史料不全面,可能会得出片面的评价。能力提升-S选择题1.C2.A3.D4.D5.A6.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