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学习重点+难点+练习.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468964 上传时间:2025-07-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学习重点+难点+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学习重点+难点+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学习重点+难点+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学习重点+难点+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学习重点+难点+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学习重点+难点+练习一、学习重点(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商鞅变法背景:经济: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政治:宗法制、分封制遭破坏,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寻求变革。文化:士阶层壮大,私学兴盛,百家争鸣,思想活跃,法家思想为变法提供理论支持。内容: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建立县制,主要官员由国君任命;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军事:奖励军功,按功受爵,提升军队战斗力。影响:积极:打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政治、

2、经济、军事发展;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推动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消极:法律严苛,易造成暴政;重农抑商,长期抑制商业发展。1.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社会: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政治:北魏统一北方,民族交融成为历史潮流。内容:前期(冯太后主持):推行俸禄制,严惩贪污;实行三长制,负责查户口、田耕和征役;推行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实行租调制,农民承担定额租调。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话、通汉婚。影响:加快北方各族交融,缓和民族矛盾。推动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缩小南北差距。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3、作出重要贡献,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1.王安石变法背景:边患危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边境安全。财政危机:“三冗二积”(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政治腐败: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社会矛盾尖锐。改革尝试失败: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社会仍面临诸多问题。目的:富国强兵。措施:富国之法:青苗法,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募役法,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出钱;农田水利法,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均输法,了解生产和需求情况,就近采购,节省国家开支;市易法,设置市易务,收购滞销物品

4、市场短缺时卖出。强兵之法:保甲法,编定保甲,闲时训练,维持治安,战时从军,保马法,百姓养马可减赋税,马死赔偿;将兵法,以“将”为军队编制单位,设正将专管训练;设军器监,监督兵器制造,提高武器质量。影响:积极: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部分措施如保甲法等加强了军事力量。消极: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部分措施欠妥当,如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强制借贷等问题;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加剧,变法最终失败,北宋逐渐走向衰亡。1张居正改革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加深。措施: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合并为征收银两,按亩

5、折算缴纳。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背景: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志士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变革政治。概况:1898年6月,在维新派推动下,光绪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作用:提倡新学、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中国人民觉醒。一定程度上冲击封建制度。结果:触犯守旧势力利益,遭到激烈反对,最终失败。认识: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1清末新政内容:改革教育(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

6、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评价: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加速了革命的爆发。1.民国时期的改革:中华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和国民政府推行一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但因政局动荡,国家未实现实质统一,多以失败告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新中国成立初期(过渡时期:19497956年)内容: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作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年)标志:毛泽东1956年发表论十大

7、关系和中共八大。成就:初步建立现代化建设所需物质技术基础,培养经济文化建设骨干力量,积累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经验。1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背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思想;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内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拨乱反正,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

8、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部署,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目标。二、学习难点(一)对改革共性原因的分析历代改革的根本原因大多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当旧有的生产关系或政治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时,就需要通过改革来

9、调整和变革。例如,商鞅变法前,井田制限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打破旧的政治经济秩序;北宋王安石变法时,“三冗二积”导致国家积贫积弱,旧的官僚体制和军事制度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同时,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也可能弓I发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北魏统治。(二)对改革时代背景的深入理解不同时代的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中国古代改革主要围绕封建制度的完善、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力量等展开,如古代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的商鞅变法,民族大融合时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封建统治出现危机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而中国近代改革是在列强侵略、

10、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为救亡图存、探索国家出路而进行的,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但由于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结果不尽相同。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则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从建国初期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到改革开放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每个阶段都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紧密相关。理解这些时代背景,需要综合分析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对改革家共同精神品质的认识历代改革家都具有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商鞅面对旧贵族的反对,坚决推行变法,“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以无畏的勇气挑战旧制度。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虽遭受巨大阻力,仍坚

11、持“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展现出坚定的信念和勇于突破传统的精神。孝文帝不顾守旧势力反对,迁都洛阳并推行汉化改革,显示出改革家的果敢和远见。这些改革家们敢于冲破旧有的利益格局,为实现改革目标不畏艰难,这种精神品质是推动改革前进的重要动力,也是我们从历史中汲取的宝贵精神财富。三、练习题(一)选择题1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中,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A.废除井田制B.奖励耕织C.建立县制D.奖励军功2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下列关于其改革措施的表述,错误的是()A.迁都洛阳B,穿汉服、改汉姓C,禁用汉语,统一说鲜卑语D

12、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3 .王安石变法中,旨在限制商人对市场控制,增加国家收入的措施是()A.青苗法B.市易法C农田水利法D.方田均税法4 .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主要贡献是()A.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B.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C.改革了封建政治体制D.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兴起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政权而采取的措施有()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平解放西藏三大改造A.B.C,D.(二)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

13、社稷。汉书食货志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材料三: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2)材

14、料二中的“魏主”是谁?材料二反映了他的哪项改革措施?这项改革措施有何意义?(3)根据材料三,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着眼于哪些人的利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三)简答题1 .简述商鞅变法对秦国发展的影响。2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3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至少列举三项),并说明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四、答案(一)选择题IC解析:商鞅变法中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种地方行政制度被后世长期沿用,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深远。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奖励军功主要是在经济和军事方面对秦国当

15、时及后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不如建立县制深远。4 .C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鼓励说汉语,禁用鲜卑语,而不是禁用汉语统一说鲜卑语,C选项表述错误。A、B、D选项都是孝文帝改革的正确措施。3.B解析:市易法设置市易务,收购滞销物品,市场短缺时卖出,限制了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同时增加了国家收入。青苗法主要是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政府收入增加;农田水利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方田均税法增加国家赋税收入,但都不是主要针对限制商人对市场控制。4 .A解析:戊戌变法中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A选项正确。戊戌变法没

16、有实现富国强兵目的,也没有成功改革封建政治体制,民族工业在洋务运动时期已经兴起,B、C、D选项错误。5 .A解析: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巩固了工农联盟;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国际威望,巩固了政权;和平解放西藏使祖国大陆实现统一,都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三大改造是在政权巩固后,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不属于巩固政权的措施,故正确,选Ao(二)材料分析题(1)历史事件:商鞅变法。主要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2) “魏主”: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改汉姓。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北魏的统治。(3)着眼利

17、益:大地主阶级、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主要目的:富国强兵,摆脱北宋面临的统治危机。(4)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会遇到阻力,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国情等。()简答题1 .商鞅变法对秦国发展的影响:政治方面:打击了贵族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使秦国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军事方面:奖励军功,按功受爵,极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军队成为虎狼之师。社会转型方面:推动秦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为秦国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1.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在顽固势力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客观原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力量强大,他们掌握实权,对变法进行残酷镇压。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改革要成功,必须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要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等。L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经济领域: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