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篇 2024年向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院士学习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飞猪 文档编号:470210 上传时间:2025-07-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篇 2024年向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院士学习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5篇 2024年向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院士学习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5篇 2024年向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院士学习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5篇 2024年向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院士学习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5篇 2024年向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院士学习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向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院士学习心得体会李振声院士就是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被誉为“当代后稷”,也被誉为“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o小麦与水稻,是中国的两种主要农作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坐镇南方,改良水稻,大大提高了产量,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而在北方,李振声研究小麦,培育良种,甚至一度让小麦的产量超越水稻。我们青年干部当循“楷模荣光”,凝聚“奋进之力”,在新时代新征程续写不负党和人民的青春答卷。循“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荣光,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搏之力,在“竿路蓝缕,栉风沐雨”中续写“实干答卷”。李振声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系

2、统研究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到陕当年,25岁的李振声恰巧遇到一种被称为“小麦癌症”的流行性病害,于是他萌发了通过牧草与小麦杂交,把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的想法,一干就是20年。在无数次的试验、失败后,成功育成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在黄淮流域冬麦区广泛种植。广大青年干部应汲取功勋背后奉献的力量,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成为复兴路上的“领头雁”,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立鸿鹄之志,担时代之责,让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新时代有更加鲜亮的底色。广大青年干部要以李振声为榜样,拿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劲,以“迎难而上、忘我拼搏”的热忱去干,主动到艰苦岗位上、困难环境中去磨砺品格、锤炼才干

3、在拼搏奋进中撰写壮丽时代答卷。循“愿得此身长报国”的赤子荣光,聚”许国不复为身谋”的信仰之力,在“与党同心,矢志不渝”中续写“忠诚答卷”。1956年,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李振声从中国科学院北京遗传选种实验馆来到陕西杨凌这个远离都会城市的小镇,开始了在大西北长达31年的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生涯。他经常说:“哪里艰苦哪里去,哪里需要哪安家。”从血气方刚到白发苍苍,他将一生交付于小麦研究。广大青年干部要从中读僮“始终把祖国和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的爱国精神,将家国二字镌刻于心,坚定理想信念,以功勋为镜,映照自身的初心与使命。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浪潮中,坚定地扛起爱国主义的大旗,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

4、相连,以忠诚为笔,书写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广大青年干部要深刻感悟李振声“国之所需、我之所向”的爱国信念,以“对党忠诚、许党报国”的赤子之心,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在新的赶考路上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努力创造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赶考”成绩。循“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荣光,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之力,在“荧烛末光,增辉日月”中续写“为民答卷”。1995年,已经64岁的李振声坚持前往海拔千米的生态站,山路颠簸,李振声的身体已十分疲惫,他却毅然决然。李振声曾经说过:“我甘心为科研献出生命。”如今,李振声院士已90多岁高龄,依旧风里来雨里去,与小麦为伴。他是杂交小麦

5、之父,和袁老一样是“麦田”的守望者与拯救者,带领劳动人民走出饥荒、走向富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青年干部要学习李老先生的奉献精神,阵厉奋发、笃行不怠,苦练内功、增强本领,争当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做挺鹰担当的奋斗者,不断发扬钉钉子精神,以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的毅力练就一身干事创业的“真本领”,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方能把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到极致,进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上续写新的光荣和梦想!向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院士学习心得体会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王永志、王振义、黄宗德、李振声四人“共和国勋章”。其中,李振声院士坚守“让中国人吃饱饭、吃好饭”的初心

6、使命,在祖国西北耕耘31载,致力于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党员干部,就要像李振声院士这样,以初心坚守使命,以耕耘铸就辉煌,苦干实干、积极作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绽放出绚丽华章。致敬“愿得此身长报国”的爱国热忱,矢志不渝践初心。“国家培养了我,我应该向国家作出回报。”铿锵有力的誓言是李振声一生肝胆披沥的坚守。1956年,面对小麦条锈病肆虐,人们以树叶树皮、蒜皮葱根充饥,粮食产量低下的情况,25岁的李振声坚定地说遒:“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怀揣着让中国人吃饱饭、吃好保的坚定信念,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祖国西北的科研事业,奔赴陕西杨凌,历经数

7、十载的艰辛探索,李振声院士和团队育成了“小偃”系列高产、优质新品种,将“中国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31年如一日的耕耘,从“弱冠”到“知天命”,他以汗水为墨、以身躯为笔,绘就了“秋收满仓尽黄金”的“丰景图”。党员干部就要像李振声院士一样,把“许党报国”融入血脉,作为毕生追求,将个人小我融入民族复兴的大我之中,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以吾辈之青春护盛世之中华。致敬“天工人巧日争新”的进取创新,攻坚克难显恒心。在陕西杨凌工作时,肆虐的小麦条锈病正是小麦增产的“克星”,李振声院士深知,只有攻克“远缘杂交”问题,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条锈病;然而,让亲缘较远的牧草和小麦进行“远缘杂交”并非易事

8、面对一系列的科学难题,李振声院士和团队矢志攻关,历经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卡脖子”技术问题,成功培育出高产、抗病、优质品种“小偃6号”。从“小偃”系列到创建蓝粒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到农业科技领域的“黄淮海战役”,再到建设“滨海草带”的设想,牢牢守住了大国粮仓。党员干部就要像李振声院士一样,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和攻坚克难的实干精神,以“敢拼、敢闯、敢干”的奋斗姿态和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跨越“娄山关”“腊子口”,努力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新跨越、取得新成效。致敬“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无私奉献,毕生坚守见真心。李振声院士生活简朴、淡泊名利,心里始终惦记的都是粮食这一国

9、家大事。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誓言,20年寒来暑往,20年默默无闻,20年兢兢业业,20年孜孜以求的坚守、奉献和付出,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更在人才培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悉心指导学生们开展科研工作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他把奖金全部捐献出来作为学生的“助学基金”,用无私奉献和崇高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不断前行。党员干部就要像李振声院士样,涵养“甘为人梯、甘当绿叶”的奉献精神,始终坚守“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热爱工作、勤勤恳恳、努力耕耘,用心用情用力把每一份工作办好办实,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无

10、愧于时代的扎实业绩。向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院士学习心得体会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13日签署主席令,授予王永志、王振义、李振声、黄宗德四人“共和国勋章”。其中李振声院士作为农业领域的专家,其一生的努力不仅推动了农业领域的飞速发展,更为国家科技进步与粮食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年轻干部应当从功勋模范身上汲取力量,坚定地走在执政为民、守正创新、实干笃行的振兴中华道路上,在广阔的基层舞台上唱响不凡的有我之声。厚植”一校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在基层的田野里唱响“勤政为民”的有我之声。李振声院士,这位麦田里的守望者”,穿梭于金黄的麦浪间,与泥土为伴,与农民为友。每当小麦遭遇病虫害侵袭,他总是心

11、系人民的收成,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摸麦樵,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这质朴的话语,道出了李振声院士对农民深沉的爰与责任。他深知,每一粒种子的成长,都关乎农民的生计与希望,所以他倾尽心血,培育出“小偃”系列小麦,用丰收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笑容更加灿烂。年轻干部应当以李振声院士“心系百姓”的一举一动作为自身行为的标尺,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将为民造福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主动走进田间地头,坐上百姓的热炕头,了解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实际行动展现对人民群众深沉的爰与责任,彰显新时代年轻干部的使命担当。发扬“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创新精神

12、在时代的浪潮里唱响“敢为人先”的有我之声。面对农民精心栽培的小麦“体弱多病”、而野草却顽强生长的现象,李振声院士大胆设想,将杂草基因引入小麦,这一前所未有的尝试在国内无人涉足,但他坚信科学的探索需要创造性思维,历经二十余年不懈努力,他成功培育出“小偃6号”,这一具有多种抗性的小麦品种迅速成为中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为国家粮食安全筑起了坚固防线。如今黄淮流域广为流传的“要吃面,种小偃”的民谣正是其卓越贡献的见证。年轻干部当以此为镜,始终保持对创新的无限热情与不懈追求,勇于尝试新的工作方法和思路,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用创新的思维和手段开辟工作新局面。要通过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

13、能力,以更加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应对工作中的挑战,真正靠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打开事业新天地,让自己的青春充满无限可能。秉承“择一事而终一生”的工匠精神,在梦想的征途里唱响“矢志不渝”的有我之声。“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一生中能做的事情有限,所以目标必须明确、集中。”李振声院士一生致力于解决饥饿问题,尽管年事已高,但仍然坚持深入田间地头,与科研人员一起探讨小麦育种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以兴趣始,以毅力终”,正是他数十年如一日育种工作的真实写照。在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前方纷繁复杂的矛盾问题,年轻干部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明确个人前行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绝不因一时的困难或外界的诱

14、惑而改变初心。将实干作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不慕虚名,不务虚功,哪怕条件艰苦、问题艰巨,也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每一项工作,在漫漫长路中让实践的汗水浇灌出事业的花朵,在振兴中华的道路上唱响不凡的青春之声。向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院士学习心得体会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13日签署主席令,授予王永志、王振义、李振声、黄宗德四人“共和国勋章”。其中,李振声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遗传学家和小麦育种专家,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农业科研事业,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作出了卓越贡献。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就投身于小麦育种研究,培育出多个高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小麦的

15、产量和品质。胸前一枚枚奖章,默默诉说着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热爱。广大党员干部当致敬李振声的坚守初心、勇攀高峰、无私奉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致敬“坚守初心不改志”的执着追求,科技报国“立宏志”。“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李振声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用科学改变中国农业落后的面貌,这一信念贯穿了他的一生。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面对当时我国粮食产量低下的现实,他深感责任重大,毅然决定投身小麦育种研究。他曾说过:“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在科研过程中,他不畏艰苦,深入田间地头,收集了大量的小麦品种和野生近壕植物资源,为育种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广大党员干部

16、应当学习李振声的执着追求,坚定理想信念,不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要坚持初心不改、使命在肩,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致敬“勇攀高峰创奇迹”的创新精神,攻坚克难“创辉煌”。科技创新,勇者无畏。李振声在小麦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育种领域开了先河。他大胆尝试将小麦与偃麦草等野生近缘植物进行杂交,克服了物种间杂交的不育障碍,成功地将偃麦草的优良基因导入小麦。这一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使他培育出了著名的“小偃”系列小麦品种,其中“小偃6号”在黄淮海地区大面积推广,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科研就是要勇于探索未知,不能因循守旧。”正是这种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最终使他在国际

17、上也赢得了广泛的认可。李振声的名字因此“声名远扬”,他被誉为“远缘杂交育种之父”。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李振声为榜样,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新的业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致敬“淡泊名利献赤诚”的无私奉献,大爱无藤“谱华章”。德不孤,必有邻。李振声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毫无保留地推广应用,造福广大农民和社会。他曾说:“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不在于个人得失。”在他的倡导下,他所在的科研机构与全国各地的农业部门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他经常亲自下乡,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种田。他还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担任多所高校的

18、兼职教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农业科研人才。他鼓励年轻人:”要有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的使命感,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国家的发展中去。”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心系国家的农业发展,积极参与各种农业科普活动,向社会公众传播农业科学知识。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李振声的无私奉献精神,心怀大爱,服务群众。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有我”担当、以“无我”之姿,懂得奉献、甘于奉献,用实际行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向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院士学习心得体会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王永志、王振义、黄宗德.、李振声四人“共

19、和国勋章”。“麦田的守望者”李振声70年科学生涯,与泥土为伴,与农民为友,他扎根祖国西北耕耘31载,逆风而行,培育推广抗病、高产的远缘杂交小麦;他攻克多项农业科技大关,助力国家粮食大福增产;他淡泊名利,言传身教,培育了一批批骨干精英。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在感受功勋人物坚定而光辉的历程时,更应该汲取榜样力量,扎根基层沃野,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循迹而行,筑牢大国粮仓。循迹“国家培养了我,我应该向国家做出回报”的满腔赤诚,以“愿得此身长报国”的信仰,笃行阡陌之间,守住耕地红线。1931年出生的李振声,少年时候曾经历过上世纪40年代初的大饥荒,食不果腹的苦难激起他要“让中国人吃饱饭”的远大抱负

20、农学院毕业后,他积极投身到“支援大西北”洪流,扛起了培育推广抗病、高产的远缘杂交小麦的难题。他穿梭于金黄的麦浪间,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传统偏见的束缚以及科研经费短缺等诸多挑战,带领团队20多年如一日地攻坚克难,大胆尝试将小麦与偃麦草等野生近缘植物进行杂交,成功地将偃麦草的优良基因导入小麦。终于研究出小麦育种技术衍生新品,质优产高,带来质的飞跃。“仓縻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关系着国计民生,联系着千家万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21年聚焦“三农”工作,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课题。广大基层干部要学习他“愿得此身长报国”的信仰,把耕地保护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强化群众耕地保护意识,

21、坚决遏止耕地抛荒、防止乱占耕地建房、违规用地等现象出现,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循迹“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坚定信念,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勇毅,躬耕于田野之间,端好中国饭碗。面对国际上一度出现“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李振声“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回答掷地有声,并用行动鼎力践诺,从未停止对“粮食增产”的研究。他的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方案实施6年,增粮505亿斤;他的“渤海粮仓”向盐碱地要粮,实现了5年增粮200多亿斤;90岁的时候,为确保我国饲料粮安全,他提出“滨海草带”设想,即使因为年迈已不便亲自去田间地头,仍然通过学生了解情况,提供指导和建议。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端好中国馍碗,呼唤广大基层干部要躬

22、身于广袤农村,宣传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着眼长远,加强对乡村农业产业的长远规划,加强对耕地轮作的“顶层设计”,向农业专家寻策、向市场问需、向群众问计,采取土地流转、土地承包、规模种植为示范引领,用好驻村工作队和科技特派员,指导引领老百姓因地制宜提升粮食生产。循迹”要跟着国家需求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的远大理想,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务实,致力于产业振兴,筑牢大国粮仓。1991年,李振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荣誉接踵而至,他却淡泊名利,心里始终惦记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他倾心培育科技人才,把获得的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全部捐献出来,作为学生的“助学基金”,激励他们献身科技;他指导和培育了一批批博士生、技术人员等骨干力量,言传身教地教育他们秉承“择一事而终一生”的工匠精神,全力以赴筑牢大国粮仓。广大基层干部要时刻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当作奋斗目标,以“中国假碗”装满“中国粮食”为动力,主动走向田间地头,干一行爱一行,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务实,践行强农兴农使命。“路漫漫其修远兮”,哪怕条件艰苦、任务艰巨,也要披荆斩就,勇往直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总结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