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考点33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Word版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24787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860.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考点33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Word版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考点33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Word版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考点33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Word版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考点33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Word版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考点33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Word版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考点33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Word版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考点33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Word版含解析.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考点 33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对应学生用书 P083 一、基础小题 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使用抽样调查法可获知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 B调查研究同一地点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可揭示群落的种间关系 C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 C 解析 调查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A 正确;不同 的种间关系呈现特定的数量变化曲线,故调查研究同一地点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可揭示群落的种间关系,B 正确 ; 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 局,群落中的各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

2、的水平结构,而不是种群中的 个体,C 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指在垂直方向上,群落的分层现象,D 正确。 2下图中 A、B、C 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 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 BA 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C 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影响 B 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答案 C 解析 A 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为不同地点的植物分 布, 不属于同一个生物群落, B 错误 ; 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

3、要生态因素, 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A 错误,C 正确 ; 森林生 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决定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 D 错误。 3关于捕食作用和竞争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般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B均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功能 C均体现在生产者和消费者内部 D均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答案 A 解析 捕食和竞争能够调节群落中种群的数量,维持生物多样性,一般有利 于生态系统的稳定,A 正确;竞争作用无法体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功能,B 错误 ; 竞争既可发生在生产者内部也能发生在消费者内部,捕食发生在生 产

4、者和消费者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不能发生在生产者内部,C 错误 ; 捕食和竞 争属于种间关系,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D 错误。 4小麦原产于西亚,考古发现陕西、甘肃、新疆等地是目前早期小麦遗存出 土比较集中的区域, 不少学者推断大约在 4600 多年前小麦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拓荒种麦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初生演替 B传入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存在地理隔离 C刚传入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属于一个种群 D刚传入甘肃的小麦与甘肃现在种植的小麦属于一个群落 答案 B 解析 拓荒种麦的过程中发生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 A 错误 ; 小麦原产于西亚, 与中国相距甚远

5、,存在地理隔离,B 正确 ; 种群内的个体必须生活在一定区域,且 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进行基因交流,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存在地理隔离,不 属于同一种群,C 错误 ; 根据群落的定义,共同生活在一定时间和区域内的个体才 隶属于同一个群落,刚传入甘肃的小麦与甘肃现在种植的小麦相差 4600 年,不属 于同一个群落,D 错误。 5(2018江苏盐城第三次模拟)外来物种薇甘菊入侵某生态系统后,随时间推 移,植物种类数及碳储量变化如下表。据表分析,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加强,下 列结果合理的是( ) 未被入 侵时期轻微入 侵时期重度入 侵时期 植物种类(种)15211864 碳储量 (吨/公顷) 植被56.

6、549.842.1 凋落物2.03.96.1 土壤160.9142.3115.3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逐渐增加 B植物的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均下降 C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减弱 D植被凋落程度有增大的趋势 答案 D 解析 从表中数值可以看出,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加强,植被中碳储量在减 少,说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在减少,A 错误 ; 植物种类减少,说明丰富度在下降, 但是无法证明种群密度下降还是上升,B 错误 ; 凋落物增加,说明植物凋落程度有 增大趋势,但是土壤中碳储量减少,说明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增强,C 错 误,D 正确。 6(2018重庆七校第三次诊断性考试)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

7、群数量变化 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年份一二三四五六七 甲种群数量/ 乙种群数量1.31.351.10.950.650.330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 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 汰 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 答案 C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前三年甲种群数量与乙种群数量的比值大于 1,三 年后该比值小于 1,且越来越低,说明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前三年甲种群占 优势,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

8、淘汰,B 错误,C 正确; 根据表 格中的数据只能分析出甲种群数量先多于乙种群数量,然后乙种群数量多于甲种 群数量,判断不出两种群的增长模式,A 错误;草原中的兔子和牛是此消彼长的 竞争关系,不会出现被淘汰的现象,D 错误。 7对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 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 动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植物的分层现象 群落中生 物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将玉米与大豆套种,充分利用分层现象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主要与光

9、照等环境因素有关, 正确 ; 森林中植物的分层属于垂直分层, 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受光照强度制约, 正确;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 错误;群落中生物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 源的充分利用, 如垂直分布的形成有利于提高生物对自然资源如光等充分利用, 正确;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对不同环境因素的利用程度进行套种,合理搭配 种植作物,正确。 8(2018福建宁德第二次质检)密执安湖沙丘是湖水退却后暴露出来的极端干 燥的一片区域,在经历大约一千年的演替后,最终发展成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 林群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山毛榉槭树林群落

10、区别于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B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被另一个群落的物种代替的过程 D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的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 答案 C 解析 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依据是群落的物种组成,A 正确;沙丘演替为山 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物种的数量增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因此 此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B 正确 ;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 落代替的过程,叫做群落演替,C 错误 ; 由于森林中同一位置的食物是有限的,食 性相同的异种鸟为了争夺食物而发生种间竞争,最终的结果是食性相同的异种鸟 类

11、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D 正确。 9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会杂草丛生,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 木繁茂起来,最后演变成一片森林,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 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由农田生态系统演变为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 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经过长时间的演替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系 统在达到稳态后,物种丰富度、净光合作用产量、总光合作用量、生物呼吸量, 基本保持不变,而答案中的曲线都有下降趋势,因此是错误的。 10某山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 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

12、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符合题意的 是( ) Abc,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 是阳生植物 B物种和物种之间的竞争强度小于物种和物种之间的竞争强度 Cc 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乔木 D物种和物种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答案 C 解析 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后将进入乔木阶段, 即 c 点后, 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乔木, C 符合 题意 ; 封山育林后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发生优势物种的替换,bc 过程中,物种(一年生草本)逐渐消失,物种(多年生草本)密度逐渐降低到

13、相对 稳定,原因是出现了物种(灌木),物种在与物种的竞争中处于弱势,A 不 符合题意;物种和物种之间竞争强度大于物种和物种之间的竞争强度, 导致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B 不符合题意 ; 物种和 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不存在捕食关系,D 不符合题意。 11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 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b 点时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d 点时不存在水平结构 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与时间的关系 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 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答案 A 解

14、析 b、 d 点时都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A 错误 ; 随着时间的推移, 物种数量逐渐增多, 多样性增加, 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升高, 恢复力稳定性逐渐降低, B、C 正确 ; 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以前,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逐渐增加,在灌木、 乔木占优势后,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减少,最终趋于稳定,D 正确。 12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 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 B猎物和捕食者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C猎物和捕食者 K 值的数据分别为 N3和 P3 D图中猎物和捕食者的关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双方种

15、群的繁衍都有利 答案 C 解析 该模型是用坐标曲线构建的,应属于数学模型,A 正确;从该曲线可 以看出, 捕食者种群数量随着猎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即猎物种群数量增加 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猎物种群数量减少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猎物种群数量 增加,依次循环,可见猎物和捕食者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B 正确 ; 因为当生态系 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生物的数量围绕 K 值上下波动,故猎物的 K 值应为 N2,捕食 者的 K 值应为 P2,C 错误;猎物和捕食者的关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双方种群 的繁衍都有利,D 正确。 二、模拟小题 13(2019衡水模拟)某草原生态系统经历长期干旱后,群落内的生物种类及 个

16、体数量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严重干旱改变了生物间的种间关系 B该草原生态系统经历了次生演替 C经历干旱后的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D与经历干旱前相比,某些种群的数量可能会增加 答案 A 解析 种间关系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短期干旱没有改 变生物间的种间关系,A 错误;干旱引起草原上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这是 从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 正确 ; 干旱不 利于草原植物的再生,草原植物数量减少,物种丰富度降低,营养结构变简单, 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C 正确 ; 演替过程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 物种

17、,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在演替过程中有些种群的数量 可能增多,也可能减少,D 正确。 14(2018河南洛阳统考)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 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三种 蝌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蝌蚪的存活率如图,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三种蝌蚪的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无捕食者的池塘中,甲蝌蚪数量呈“J”型增长 答案 D 解析 从柱状图中可知,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多,甲与丙存活率下降,说明捕 食者主要捕食甲与丙,A 正确;

18、在捕食者为 0 时,甲与丙数量较多,乙较少,在 捕食者较多时,甲与丙数量减少,乙相对较多,说明三种蝌蚪的竞争关系可能受 捕食者影响,B 正确 ; 在无捕食者时,乙的存活率很低,甲和丙的存活率很高,此 条件下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 正确 ; 无捕食者的池塘中,甲蝌蚪数量呈“S” 型增长,D 错误。 15(2018河北衡水中学十六模)青藏高原植物生长主要受自然温度和人类放 牧的影响。牧草的生长季有返青、开花、结实和枯黄等物候时期组成,生长季的 变化与否能够反映高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者比较了放牧与围封对高山嵩草 的生长季长度变化的影响,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合理的是( ) A围封可以提高高山

19、嵩草的种群密度,但不改变该群落的丰富度 B放牧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围封改变生态系统中物种进化方向 C高山嵩草的生长季随围封时间延长,可能是地表温度低造成的 D为保护青藏高原植被正常生长,应全面采取围封、禁牧的措施 答案 C 解析 围封可以提高高山蒿草的种群密度, 可能改变该群落的丰富度, A 错误 ; 放牧不一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围封改变生态系统中物种进化方向,B 错误 ; 据 图分析,结合题意可知,高山嵩草的生长季随围封时间延长,可能是地表温度低 造成的,C 正确 ; 为保护青藏高原植被正常生长,应采取适度围封、适度放牧的措 施,D 错误。 16(2018湖南五校 12 月联考)在一个发育

20、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 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衣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 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A物种组成及比例 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未涉及物种组成及比例,A 错误 ; 植物之间只有竞争关系,B 错 误;本题中没有体现出群落中有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C 错误;从树冠到地面可 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衣层,这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 而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则体现了群落中的水平结构,D 正确。 三、高考小题 17(2018江苏高考

21、)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与阶段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答案 D 解析 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 错误;阶段的沙丘上 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 错误 ; 阶段到阶段发生的演替是 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与阶段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 相同,C 错误 ; 阶段为森林阶段,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 力稳定性最强,D 正确。 18(2018浙江高

22、考)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温度 B氧气的垂直分布 C光的穿透性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 答案 D 解析 随着水深的增加,溶氧量逐渐减少,光照强度逐渐减弱,水温也会略 有下降,这些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A、B、C 均错误;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所以不会影响水生群落 的垂直分层,D 正确。 19(2017北京高考)酸雨指 pH 小于 5.6 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 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 40%,而樟树的高度 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

23、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答案 A 解析 经过模拟酸雨处理,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 40%,而樟树的高度没 有明显差异,说明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A 正确;据题可知, 酸雨仅对楝树的株高影响较大,对樟树影响较小,据此无法判断酸雨对种群密度 的影响,B 错误 ; 本题仅确定了酸雨对两树种株高的影响,对其他植物有何影响不 清楚,所以不能确定酸雨对物种丰(富)度是否有影响,C 错误;该实验只能说明酸 雨对楝树的生长产生影响,并不能说明楝树生长的群落中的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D

24、错误。 20(2016海南高考)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 答案 D 解析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 正确;群落特征包括物 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B 正确 ; 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 有生物个体的总和,不包括无机环境,不同物种之间存在捕食、竞争等关系,C 正 确,D 错误。 一、基础题 21如图为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 相关问题: (1)代表发生初生演替的群落曲线是_(填“甲”或“乙”),原因是 _。

25、如果在此过程中灌木占据主导地位时草本植 物并没有完全被淘汰, 这说明群落演替具有_(填 “优势替代” 或 “物种替代” ) 的特点。 (2)由 AB 的深度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大小,而 AC 的宽 度则可以表示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的高低。 C 点后, 群落甲达到相对稳定的 状态,此时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_(填“大于”“小于”或“基本等于”)能 量输出。 (3)如果群落乙演替到 D 时刻,人类开荒种田,则人类的活动将改变该群落演 替的_。 答案 (1)乙 乙的演替起点物种丰富度为 0 优势替代 (2)抵抗力 恢复力 基本等于 (3)方向和速度 解析 (1)乙曲线发生的是初生演替, 因为其群落的

26、物种丰富度的起点为 0。 演 替过程中发生优势物种的替换。 (2)图中由 AB 的深度是物种丰富度偏离正常水平的大小,可以反映生态系 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大小;AC 的宽度为物种丰富度偏离正常水平再到正常水平需 要的时间,可以表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的高低。C 点后,群落甲达到相对稳 定的状态,此时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基本相等。 (3)如果群落乙演替到 D 时刻,人类开荒种田,则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将发 生改变。 22(2018吉林第三次调研)生态交错区又称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生态 地带之间(或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生态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增大 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 。现

27、对某森林草原交错区进行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交错区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 (2)在森林草原交错区, 随着气候越趋干旱, _(填 “草原” 或 “落叶林” ) 占优势, 直到最后, 岛屿森林只遗留在大片的草原上。 该过程属于群落的_。 (3)交错区物种繁多,使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_能力,其基础是 _。 (4)交错区中的某种小鸟取食野牛身上的寄生虫。小鸟在取食之前,常在野牛 面前舞蹈并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野牛才安静地让小鸟取食。据此分析,小鸟和野 牛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有_。 (5)研究者认为“边缘效应”的出现是因为生态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 能使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

28、提供_。 答案 (1)丰富度 (2)草原 次生演替 (3)自我调节 负反馈调节 (4)行为 信息和化学信息 (5)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解析 (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森林草原交错区是温带落叶阔叶林与草原之间的过渡带,在该交错区,随 着气候越趋干旱,草本植物逐渐成为优势种,使得草原占优势,直到最后,岛屿 森林只遗留在大片的草原上。该过程是在保留土壤条件和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发生 的,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3)交错区物种繁多,营养结构复杂,使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 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4)由题意“小鸟在取食之前,常在野牛面前舞蹈并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可知 : 小鸟和

29、野牛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有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5)生态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使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 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二、模拟题 23(2018西安质检)生态学家常常用面包虫进行各种种群生态学实验,它们 的卵、幼虫、蛹和成虫都生活在面粉里。如图是两种具有捕食习性的面包虫(甲面 包虫 : 实心点曲线 ; 乙面包虫 : 空心点曲线)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图 1 表示甲、 乙面包虫生活在装有面粉的容器内;图 2 表示甲、乙面包虫生活在装有面粉并放 入了细玻璃管的容器内。 (1)由图 1 可知,两种面包虫之间的关系是_,在不改变外界环境的情 况下_面包虫占优势。在

30、加入细玻璃管的情况下,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 已 知 乙 面 包 虫 比 甲 面 包 虫 小 , 请 猜 测 两 种 面 包 虫 可 以 共 存 的 原 因 是 _。 (2)甲面包虫和乙面包虫放在一起的时候,不论异种还是同种产下的卵,都会 遭到捕食。斜吻棘头虫是一种寄生在这两种面包虫上的原生生物。图 3 是在没有 寄生虫与有寄生虫的状况下,两种面包虫在实验中的表现。 在有寄生生物的状况下,处于优势地位的是_(填“甲”或“乙”)面包 虫。斜吻棘头虫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_。 (3)面粉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可采用_和_。 (4)综合分析可知,_对生物间的作用有很大的影响。 答案 (1)竞争 甲

31、 细玻璃管为乙面包虫提供了隐蔽场所 (2)乙 消费者 (3)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4)环境条件 解析 (1)两种面包虫都以面粉为食,结合图 1 可知两种面包虫之间的关系是 竞争,在不改变外界环境的情况下,甲面包虫占优势;加入细玻璃管的情况下, 由于乙面包虫比甲面包虫小,细玻璃管能为乙面包虫提供隐蔽场所,使两种面包 虫可以共存。 (2)根据题图可以看出,在有寄生生物的状况下,处于优势地位的是乙面包虫 ; 斜吻棘头虫是寄生在两种面包虫上的原生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消费 者。 (3)面粉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可采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4)综合分析可知,环境条件对生物间的作用有很

32、大的影响。 三、高考题 24(2017天津高考)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演替。与相比,中群落对光的利 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结构。 (2)火 烧15 年 后 , 草 本 、 灌 木 丰 富 度 的 变 化 趋 势 均 为 _, 主 要 原 因 是 它 们 与 乔 木 竞 争 时 获 得 的 _。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 _,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 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如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

33、线。 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 答案 (1)次生 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 (3)阔叶树 (4)S3 解析 (1)火烧迹地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和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在该地发生 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与相比,垂直结构更复杂,对光的利用更充分。 (2)题图显示,火烧 15 年后,随乔木数量增多,草本、灌木物种数减少,最后 趋于稳定,主要原因是草本、灌木在与乔木竞争阳光过程中获得的光逐渐减少。 (3)针叶植物叶较阔叶植物叶难分解,火烧后最好补栽阔叶植物,以加快氮磷 循环。 (4)草本、灌木均较乔木植株个体小,故图示的三条曲线中,选取的各样方面 积对应物种数最少的曲线

34、表示的是乔木物种数随样方面积变化的规律。样方面积 为 S3时,乔木物种数不再随样方面积变化而变化,故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 面积为 S3。 25(2018海南高考)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 进行调查。其中 A、B、C 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下表。 乔木 树种 老年树成年树幼年树 密度/株 hm2%密度/株 hm2%密度/株 hm2% A,1267,100.00,0,0,0,0 B,50,31.06,55,34.16,56,34.78 C,50,4.95,80,7.92,880,87.13 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可知,_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_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 _种

35、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 的是_。 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 则应采用_ 法,理由是_。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 是 _(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C A B (2)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标志重捕 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 良好的环境 解析 (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 C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 A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 B 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 的是保证调查结论可靠。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由于其活动能力强, 活动范围广,所以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 是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 的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