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篇香学概论第二篇香,集自然之能量、天地之灵气、雨露之精华凝练而成。中国人用香的历史久远,一缕馨香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的历史。香,既是古人用来祭天地神灵,敬圣贤先祖的圣物;也是人们用于颐养性情、开悟生慧的妙物;还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魄的良药。历代的道佛大德,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平民百姓、无不以香为伴,喜香、爱香且推崇有加。中华香学,是中国人的根,在华夏大地根植了千年,生生不息。中华香学,是中华民族无形的血脉,连绵至今,历久弥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香总是能带给人们美好的向往和回忆,以及内心的宁静和智慧。香,滋养着人们的身体,更滋养着人们的灵魂。中国人用香,除了体现在祭祀天地通达神灵的
2、能量层面,也体现在与防病治病有关的身体层面,还体现在开悟生慧、回归本心、内外合一的灵魂层面。中国传统用香习俗可追溯至上古,香学开始萌芽。于史料上有记载则初始于秦汉,成于隋唐,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衰减于清末民初。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虽有短暂沉寂,但随着国人财富的积累、物质生活的提高;随着大家对健康的需求、对养生长寿、修心养性需求的提高,以及更多人开始关注内在能量的提升与精神世界的丰盛,那千年不灭的香火,那世代熟悉的香气,得以在中华大地上再次袅袅升起,并迅速遍及开来。几千年的用香历史,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和分割的部分。中华香学,既体现了中国人的性格,呈现了中国人的文化,也是从古
3、自今一种雅趣生活的体现。这些,我们都从中国人的用香历史中,窥其一斑。第一节香学历史一、上古至先秦时期,香学萌芽中国是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过断层的文明。中国人的用香历史十分悠久,尽管人们用香的准确时间已经无从查证,但从目前最新的考古结果来看,应该至少是在距今约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上古时期,使用的香料都是天然之物、种类很少。用途大多是作为祭祀和礼仪需要。生烟以祭天的“烟祀”始于周文王。“烟祀”的作用,是将带着香气的木柴燃烧后,以带着香味之烟气祭祀天地,沟通神灵。先秦时期,人们除了将香木花草用于祭祀和礼仪以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将香草用于驱疫、防虫、香身等。屈原
4、的离骚中多见描写香草之词,如“纫秋兰以为佩”。孔子家语也有“芝兰之室”的记载。周人尚香,无论是学者还是诗人,都喜欢借助香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比喻品性高洁、忠贞之士。这一时期,已有许多相关香草的记载。如我国群经之首的周易中就记载有“白茅、兰香”等。管子中记载有“大椒、檀香、白芷、藤芜、香椒”等。山海经中香药有“熏草、杜衡、苏叶、艾、佩兰、白芷、茸、秦无、桂、檀”等。诗经中载录的香草有青蒿、芸香草、兰香、菖蒲、白茅、益母草、艾叶、泽兰、檀香等。而屈原对于香草的喜爱,更是在他的诗作中处处可见。如九歌湘夫人中的菰壁兮紫坛,菊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糠,辛夷楣兮药房”,这里的菰草、菊、椒、桂木、辛夷都是具有
5、药用价值的香草,分别具有祛风除湿、避秽泄浊,疏风散寒等功效。如云中君之“浴兰汤兮沐芳,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既体现了文学之美,更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香草的喜爱程度,既以香草比喻人之美好德行,又对佩戴、使用、服用香草。二、秦汉时期,香学初始秦始皇一统六国,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及至汉朝,国力逐渐强盛,经济和军事实力逐渐增强,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贸易的实施,不仅使得西域香料进贡到朝廷,并有了香料贸易的兴盛。随着大量的香料进入中国,皇室贵族、富贵阶层的用香极为享受和奢侈,熏香也作为一种身份象征在上层社会极为流行。现代人所熟知的郁金、苏合香、沉香、熏陆、胡椒、檀香、龙
6、脑香、安息香等,都是随丝绸之路而传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有“其东侧有蕙圃、衡兰芷若、江离藤芜、射干萼菖蒲”之类的记载,其中蕙、江离、萼劳、菖蒲等均属香料之列。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司马彪的话云“蕙,香草也”,“江离香草,藤芜薪芷也,似蛇床而香”。在汉书中还记载了桂、椒、木兰、留夷、枫胶香等作为香药的香草。后汉书、三国志记载了蕙、兰(木兰)、辛夷、芷、艾、当归、麝香、苏合香。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秦汉古医籍五十二病方,其中也有牛膝、苟劳、白芷、姜、葱、桂、菌桂、辛夷、蜀椒、厚朴等香药本草三、魏晋时期,香学已成魏晋时期,由于交通更加便利,国内外香料的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香料种类的日益丰富
7、在当时的史料中有了对香料、香品的简单介绍。香料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用香更加普及。宫廷用香,此时香也开始进入士大夫的生活,只是由于香料的价格十分昂贵,当时能用香的都是巨富之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为混乱,也是精神最为自由的年代,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造就了人们崇尚简约淡泊、超凡脱俗的思想,香烟缭绕的意境恰好和这种思想相吻合。佛教、道教的进一步发展,神仙故事的不断传播,也给香带来一些神秘色彩。香气此时已经成为神仙的象征。此时期,也是我国香学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南朝刘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范晔,不仅撰写后汉书流传于世,而且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香类方药专署和香方,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有着一定
8、的影响。后来,虽然范晔的和香方一书遗失了,但我们仍可以从范晔的和香方团自序中了解到该书的内容梗概。其序日“麝本多忌,过分必害;沉实易和,盈斤死伤;零蕾虚燥,詹唐粘湿。甘松、苏合、安息、郁金、奈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国外,无取于中土。又枣膏昏钝,甲煎流俗,非唯无助于馨烈,乃当弥增于尤疾也”。单从这段小序来看,便知范晔懂医非浅。除了写到部分典型香类药物的性质及功效,如国产香药麝香、沉香、蕾香、詹唐香等,及从西域传入的甘松、苏合香、安息香、郁金等;同时,范晔明确强调各香用量不宜太过,过量则对人体有害。这里谈的仅是药物部分,从书名来看,该书应该是一部香方专著,只是由于原书巳佚,其内容已无从考证。与范晔
9、相隔不到半个世纪的陶弘景,著有神农本草经集注和名医别录,这两书所载录的海内外香药有三十多种。从这时起,香类药品的流传和应用就越来越广泛,从后来的千金方、外台秘要及新修本草中也可以看出,对香药的记载也是越来越多。最早记载范晔撰著和香方及该书序文的是沈约的宋书。沈约是齐梁时人,距范晔的时期也很近(范晔卒时沈约五岁),陶弘景是齐梁时的名儒,跟沈约交往甚密。因此沈约陶弘景和能看到和香方,就不足为奇了。这也这说明和香方在当时仍然还在流传。而陶弘景最终应该将和香方一书的主要内容,辑入了神农本草经集注之中。四、隋唐时期,香学初盛隋唐时期,中国结束近四百年的分裂状态,社会文明进入到一个鼎盛时期。经济的发展、科
10、技的进步,交通的发展,使得香料的贸易出现空前的繁荣的局面,香料的认识及普及使用得以改观。在中国古代贸易史上,香料的进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隋唐时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由陆路转向海路。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使得香料得以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除了从国外引入以外,香料已成为唐代许多地方的重要特产。唐朝已经建立起从地方想朝廷进贡香料的制度。香料的普及,使得隋唐时期的用向量大大增加,香料的大大涌入,使香的价格大大降低,烧香开始慢慢推广到民间,唐代的文人普遍用香,留下了许多咏香的诗句,如王维的“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二白居易的“闲吟四句偈,静对一炉香”。该时期,国力的强盛造就了万国来朝的盛况,中国
11、周边国家,如高丽(今韩国、朝鲜),日本等国更是以学习中国文化为荣。中国的琴、棋、书、画、诗、香、花、茶等文化技艺成为各国纷纷学习效仿的对象。中国传统香学,自此得以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并被定义为“香道”。该时期的香料应用也是史上的鼎盛时期,各种香料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隋书经籍志收录了香方(1卷,宋明帝撰)、杂香方(5卷)、龙树菩萨和香法(2卷)三部香药医方。这些都是汉晋六朝以来,宫廷、民间和寺院的用香经验的总结。特别是唐代,香草香料香药在宫廷和士大夫阶层的应用在历史上达到了顶峰。仅在旧唐书与新唐书中,记录香药贡品就有120多次、约30多种。主要品种有沉香、麝香、白胶香、甲香、詹糖香、郁金香、龙
12、脑等。盛唐时期,土族阶层对仪表妆容极为讲究,香药、香品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奢侈品,皇帝以香料香品赐臣,亲友相互馈赠。每年,全国各地都要向宫廷进贡约十万盒以香草、香药制作的口脂面药,以供君臣和嫔妃使用。在当时.,男人化妆修饰仪表和女人化妆同等重要,口脂香药已成为反映一个人身份贵贱的重要标志。职务越高的官员,越离不开面脂、红雪之类的香妆。全唐文记载,唐代所用的香妆香品有兰膏、绛雪、口脂、面脂、面药、红雪、紫雪、腊日、历日、腊脂、香饵脂膏、五药脂膏等十几种。男子涂脂抹粉在我国唐代有过一段鼎盛时期,直至元和后期才有所收敛。这一时期的新修本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医药著作,也记载了数十味香药及其组方
13、现代常用的香药本草,在唐代基本上都有载录。五、两宋时期,香学至盛宋朝,中国用香的历史发展到了一个顶峰时期。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阿拉伯商人来华贸易的扩张,大量的香药得以进入中国,并从沿海口岸分布到全国各地。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福建省泉州市,香药每年的进口量都在10万千克以上,主要品种有檀香、沉香、砂仁、乳香、安息香、弥合香、龙脑香等。许多中国商人与波斯商人将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出口到南亚、波斯诸国,然后满载当地盛产的檀香、沉香、安息香等香药回国。七十年代,从泉州古海港打捞上来的一艘宋代沉船,其货舱所藏的香药就近达2000公斤。史太祖纪一书记载:“(乾德元年,公元964年)己亥泉州陈洪进
14、遣贡白金千两,乳香茶药皆万计。”宋史食贸志中记载“闽广船务监督抽买乳香,每及一百万两转一J外国运来的香由各地的市舶司管理。市舶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始设于唐朝,主要负责海外贸易相关事务。宋朝,在由市舶司掌管的各种海外贸易中,香料贸易占了重要地位,并且出现了专门从事香料运输的“香舶”。据史料记载,北宋1077年,仅广州一地所收乳香数量就高达20多万公斤。史料记载,在宋朝香药贸易最鼎盛时期,与香有关的贸易额超过当时国民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二以上。这一时期,宋代文人士大夫用香也极为盛行,喜欢以香喻志,互为传意。许多文人都喜欢自己合香,并以香赠送亲朋好友。如苏轼亲自作篆香、写香诗,赠给苏澈作为寿礼。如黄庭坚
15、亲自合“帐中香”和香送给友人,并写了四句香偈。作为黄庭坚师长兼好友的苏轼,以和黄鲁直烧香二首和之,其中一首“四句烧香偈子,随香遍满东南。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莫不道出了香气之道与禅的意境。宋代的诗词中可见大量写香的佳句,如晏殊的“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陆游“一寸丹心辛无愧,庭空月白夜烧香”。如李清照之“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文人阶层普遍爱香、用香,合香,写香,可以说,在中国传统香学史上,文人的参与,对香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香料、香品广为普及,当时还形成了一条与香有关的产业,市井中出现了专门生产、贩售各类香品的香铺,出现了以香为生的专职人员。此时,香已成
16、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宋代民间的香事发达,诸多与香有关的书籍、香谱更为普遍,如李昉的太平御览,洪驹父的香谱,陈敬的陈氏香谱等。不少专业医书中,如政和本草、证类本草、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也记录了大量的香药。在宋史中,记载各州府盛产与进贡的香料香药200多次、约30余种。主要品种有沉香、麝香、白胶香、乳香、砂仁、鸡舌香、郁金、龙脑香等。六、明清时期,香事普及在元代的对外贸易中,香料任仍然是主要的贸易商品。马克波罗游记中曾提到中国人从印度贩运香料,满载而归。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到达南洋、印度洋沿岸以及波斯、阿拉伯等三十多个国家。沿途用丝帛、茶叶等中国特产与各国进行交易。香料是交易
17、回来的主要商品,包括龙诞香、木香、苏合香等。这些香料除了提供给宫廷使用外,大部分被运销各地。明代是中国用香历史上的成熟时期,香的使用也较之前更加普及,此时线香已经开始广泛使用,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术。本草纲目就有关于线香的制作之法,也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线香的文字记录。除了用香、制香的发展,明代以后学者对香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继宋代大量出现香谱类著作以后,明代末期出现了一部集历代香谱之大成的著作,即周嘉胃的香乘,算得上是为中国传统香文化所作的一次经典总结。在明史中,记栽了沉香、安息香、降香、龙涎香、乳香、胡椒、肉豆蔻、伽南、片脑、米脑、糠脑、脑油、脑柴、蔷薇水、乌爹泥、罗斛香、速香、檀香、黄
18、熟香、树香、木香、丁香、乌香、白豆蔻、蔷薇露、藤竭、苏合油等香药,清史稿中也有上述香药的记载。在明清的本草与医方文献中,记载香药最全面的书作当选本草纲目和植物名实图考。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芳香类药物100多种。植物名实图考共分12类,其中第八类为“芳草”,载录了数十种芳香类草本植物。而明、清两代的其他医药著作约有100多部,也都收录了不少芳香类药物。此外,日本还收藏了8部宋、元、明三个时代的芳香类本草专著,分别是香要抄(观祐本)、香药字抄、香字抄、诸香药功能形体等、香药抄、香要抄(建久本)、香要记和香抄。七、近现代时期,香事渐微清朝建立之初,有长达两百多年的闭关锁国时期,这一国策,严重
19、的影响了香料的进口。从清代中叶开始,国家经济日渐凋敝,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中国传统香学也陷入了衰退时期。晚清以来,连绵不断的战争和政局的动荡,再加上西学渐进,不少传统文化日渐衰微,香文化的没落,更是成了不可避免的状况。这一时期,连年战争不断,不仅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的香料贸易和制香行业的发展,也使中国传统用香习俗连同中国香文化几乎形成断层。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依旧为解决生存而奔波,加上十年文革期间的“破四旧”,各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事物更是消失无踪影。中国人用香,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潮时期,以至于许多现代人的记忆仅仅停留在香是用来祭先祖、敬神佛的层面。不过,自古中国人的生活用香与
20、医药用香虽有所区别,但又相互交融,不可完全分割开来。无论是香草,香料,还是香药,都已与人们的生活、养生息息相关。任何时期,都能在一些传统生活用品中见到与香有关的各种身影。如,春天的辛夷,端午的艾草,初秋的木樨,秋冬的菊英,这些既是香草,也是香药;而我们药方中常见的香附、当归、白芷、白术、苍术、茵陈、蕾香、砂仁、菖蒲、柏子等等,既是中药,也是合香中常用的香药,在历代香方中都可见到它们的身影。至于使用方式,就更是多种多样了。外用的可驱疫避瘟、防病治病的熏香,端午节挂在门口用于净化防病和消除浊气的艾草、菖蒲,可灸穴位的艾条,可佩戴的香囊、香包,涂抹在脚底吴茱萸粉,用于腰腹的脐贴;可内服的各种香丸、香
21、膏、香汤以上种种,无论是香草、香料、香品还是香药,都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中,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中。中国传统香学的传承与发展,复苏和兴旺,犹如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中医,对于中国人而言,只是时间而已。生活用香焚香、佩香、闻香、用香,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推崇和喜爱。东汉时期,随着中国的强盛、疆域的扩大,用香的习俗在皇室贵族、士大夫阶层流传开来,唐宋时期,文人雅士对香的喜爱上升至“道”的高度。香,自此不仅是生活,更是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也正是因为文人的参与,传统香学作为一种文化和精神追求,才得以被文人墨客记述而流芳千年。及至明朝,生活用香开始普及到平民百姓阶层。自香开始出现并至盛行以来,无不
22、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古人的行处坐卧中都可见到香的身影。衣物熏香,随身佩香,帐中挂香,车马饰香,夜卧香枕,昼用香粉。驱疫疗疾用香,入口之茶酒有香,计时之篆印用香,房中之助情配香,庙堂、大殿、客厅、卧室,甚至连富贵人家的茅厕,无处不见香之身影。香,已然已是古人的生活必需品。古时香料、香药为贵重之品,汉朝时期,中原香品大多是由外藩进贡至朝廷。市井中虽有香品交易,但价格昂贵,普通百姓难以企及,因此当时的香主要作为贵族、士大夫日常整肃仪表、以及身份的象征。汉代流行以香熏衣,并成为一种礼仪规范。汉官仪载:“尚书郎入直台中,官供新青绿白绫被,或锦被,昼夜更宿,帷帐画,通中枕,”古人,尤其是古代文人的生活离
23、不开香,他们的行处坐卧无不伴随着香的存在。文人不仅用香更喜欢亲手制香,许多文人都是制香高手,如王维、李商隐、徐铉、黄庭坚、苏轼和陆游等,特别是在宋代、由于文人阶层不断壮大,闻香、合香成为文人时尚。苏轼曾为了用三月初三梅花蕊上的雪合一款和香“雪中春信”,足足等待了七年之久。屠隆就苏轼合香和品香之事言道:和香者,和其性也;品香,品自性。自性立则命安,性命和则慧生,智慧生则九衢尘里任逍遥。”古时文人合香,更是看重以香和心性,养自性。由于香药贵重,在唐朝以前,中原所得香品大多由各处供奉,虽有香品交易,但价格昂贵,普通百姓难以企及,所以香主要作为贵族、士大夫日常整肃仪表、象征身份的用品。汉代流行以香熏衣
24、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生活奢靡,崇尚用香,无论男女,都有以香傅粉的习惯。到了唐代,商路通达,大量香药流入中原、特别是到了宋代,香品贸易达到了顶峰,日用香品也为广大百姓所喜爱,芸至出现“巷陌皆香”的情况。自宋代以开始,香才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普通百姓的生活日用品。医药用香早在上古时期,中国的先祖们就认识到了大自然中芳香植物的药用价值。据传,轩辕黄帝的妻子嫖祖就善用药香疗疾,一次,嫖祖的父亲生病,嫖祖将药物燃烧于屋内,病人闻到药物燃烧起来的香气后,很快好转,渐渐病愈。香药的药性在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中都有明确的界定,它们的共同点是具有“祛邪扶正、通经开窍和疗疾养生”的作用。如神农本草经
25、疏云:“凡邪恶气之中人,必从口鼻入,口鼻为阳明之窍,阳明虚,则恶气易入。得芬芳清阳之气,则恶气除而脾胃安矣”。人们根据这些香药的综合药性,按君、臣、佐、使(辅)组成各种香方,制成各种外形不同,功效不同的香品,以达到芳香避秽、调养正气、净化空气的效果。随着汉朝的兴盛,许多南国及异域香料也随之传入中原,对于香料的应用不再局限于日常生活,也开始体现在医学上。尤其是佛教的传入,佛教医学中关于香药的知识使中药材中增加了沉香、熏陆香(乳香)、鸡舌香、蕾香和苏合香等香药,而且在本草纲目等经典医书中增加了芳香开窍类药材。佛家香药的配方种类十分丰富,用途也极其广泛,人们不仅熏烧香药以除污去秽,预防瘟疫,还有专门
26、的药方对治特殊的病症。使用香药的方法很多,直接燃烧、加热熏闻,或制作成香丸内服,或制作成香膏涂抹,或煎煮成香汤沐浴。如大唐西域记记载:“身涂诸香,所谓旃檀、郁金也J古代有很多用各种香料制作和香的记载。如流行于北宋的苏合香丸。据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九记载,苏合香丸”本出禁中、祥符中尝赐近臣J此典故说的是宋真宗见太尉王旦体弱多病,于是赐予王旦一壶酒,并令其空腹饮下。王旦喝后,竟然大觉安健。真宗解释说。此为苏合香酒,“极能调五脏,却腹中诸疾。每冒寒夙兴,则饮一杯二言毕命人拿出几盒苏合香丸赏赐予近臣,自此大臣百姓家都效仿制作,苏合香丸因此盛行一时。由于医药用香涉及到非常专业的传统医学知识,因此,若无中医药
27、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请不要轻易尝试本资料中所涉及香药、香品。即便是香料,在中医看来,也仅仅是具有芳香气味的偏性药物,使用时,需辨药性、辨体质,需因人而异。第二篇合香第一节合香理论何为合香?一般而言,单个香草、香料的香气大都比较单调、香韵平乏,变化不大,如将二种以上的香料配伍在一起,则可令香韵更加丰富有层次,这种方法称为合香。依香乘中的说法,合香之道主要在于使众味合而为一,这是合香的目标,香气有互补性,两种互补的香气融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新的气味,若是多种香料,则能产生更丰富的香气。一、四种合香理论不同理论依据的合香,可以归纳为四种基本方法,分别为:“君臣佐使”合香论,“阴阳五行”合香论,芳
28、香药性论,“香趣”合香论。(一)“君臣佐使”合香论出处是中医的中药配伍理论,于一方剂中根据药物的特性划分“君、臣、佐、使”几类药物,其中君药为对症之药,份量最重;臣药佐君,治疗兼证,份量稍轻;佐药应臣,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臣药的的毒性,或起反佐的作用,份量更轻;使药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份量最轻。本草经集注云:“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也。本说如此。案今用药犹如立人之制,若多君少臣,多臣少佐,则势力不周故也。而检世道诸方,亦不必皆尔。养命之药则多君;养性之药则多臣;治病之药则多佐。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叶华实,草石骨肉。有单
29、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当视之。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勿合用也”。在合香中,具体做法就是先定一款香的主香调,再选择一些配料烘托主调,最后再选择一些具有特别用意的香料用以调和或消减某些气味。香料不但有不同的性味功用,而且具有不同的香韵格调。满足使用上的要求,调配不同的香方,根据使用不同目的配制不同的香韵,要设计一个好的香方,应本着配方圆实、用途主韵明确、多能丰厚、少能精细的原则。君:是香方中的主调,起主要目的作用,是构成该香方的基础香和中间香。臣:辅助君香,以补君主香韵或香力不足之处,使君香更有
30、发挥作用。在香品中能协助主香剂的香型不致单调使香气变得更幽雅、醇厚。又称为辅助剂或变调剂。作为辅香剂的一般为中香成分。佐:对主香起稳定作用,有时是协助君臣发挥其另外功效。在香品中能协调制约香气的挥发速度和保持主香的基调不变,有一定的持久性,可作为稳定香气的功用。使:适用在香药浴和香饮食方面“君臣佐使”合香论若使用在食香法、敷香法、浴香法方面,其涉及中医中药层面,施行上需有熟练的传统中医学背景或者中医师资格,一般不可以此作为医疗行为,只可减量作为日常养生雅趣使用。(一)“阴阳五行”合香论本草经集注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阴阳五行”合香论其根本也是从医药上的“四气
31、五味”而来,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其中寒为太阴,热为太阳,凉为少阴,温为少阳,如果寒热不甚明显,则可以称之为“平二五味是指辛、咸、苦、酸、甘,其中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对应五行的“金”;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对应五行的“土Q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对应五行的“木”;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阴,对应五行的“火飞咸味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对应五行的“水”。天下万物既相生又相克。合香,就是根据香料的四气五味选香料,定用量,使诸香调和、圆融、平衡,终求和谐之道。香药通过配伍组合之后,它们之间慢慢地发生微妙的化学变化,使原
32、来单一、粗糙的气味会变的合顺起来,贮藏一定时间以后用,它的香气就变的越加醇厚馥郁。(三)芳香药性论有些香药难以用四气五味理论解释药性、说明作用机理,因而又有芳香药性之说。芳香药在古代早期多用作调香品以辟秽防病,汉代以后外来香药不断输入,宋代以后其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对芳香药的药性特点及治疗机理认识不断加深,逐步形成芳香药性理论,使其成为中药药性理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发展了中药药性理论。香药主要作用及指导临床用药意义归纳如下:1 ,辟秽防疫:芳香药有辟除秽浊疫后之气,扶助正气,抵御邪气的作用,达到辟秽养正,防病治病的目的。古人常用由芳香类药物制作的熏香、炷香、枕香、佩香等方法以防病祛邪,今人燃
33、药香防治感冒流行,都是辟秽防疫的具体应用。2 .解表散邪:芳香药以其疏散之性,外走肌表,开宣毛窍,具有芳香疏泄,解表散邪之功,如薄荷、香禽、胡荽等,都是疏散表邪,解除表证的代表药。3 .悦脾开胃:“土爱暖而喜芳香”,故芳香药善入脾胃经,投其所喜,有加强运化,增进食欲,悦脾开胃的功效,如木香、檀香、沉香,丁香及香椽、佛手、甘松等,都是悦脾开胃,用治脾胃之滞,不思饮食的良药;有些药物自身香气不浓,但经炮制炒香后,如炒谷芽、炒麦芽、炒神曲等,同样可以增进悦脾开胃,纳谷消食的功效。4 .化湿去浊:芳香药能疏通气机,宣化湿浊,消胀除痞,复脾健运,即有化湿运脾之功,如苍术、厚朴、蕾香、佩兰、草豆蔻等均为芳
34、香化湿的代表药,主治湿浊中阻,脾失健运,痞满呕吐等病证。5 .通窍止痛:芳香药行散走窜,芳香上达,通窍上痛,如辛夷、薄荷、白芷、细辛为上行头目,通窍止痛的代表药,主治鼻塞、鼻渊、头痛及齿痛等病证。6 .行气活血:芳香药还有疏散气机,透达经络,行气活血,通经止痛,消肿散结。如香附、乌药、玫瑰花为芳香疏泄,行气活血,调经止痛的代表药主治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胀痛等证;又乳香、没药、麝香为行气活血,通经止痛,散结消肿的代表药,主治气滞血瘀,心腹诸痛,经闭痛经,痕积聚,痈肿疮毒等证。7 .开窍醒神:芳香药又有芳香辟秽,开窍启闭,苏醒神志的功效,如麝香、冰片、苏合香、安息香、樟脑等都是芳香开窍的代表药
35、主治邪蒙心窍,神志昏迷的病证。可见,芳香药性学说,是四气五味学说的补充和发展,也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香趣”合香论“香趣”合香论,是指以生活雅趣为主题的合香。1 .以品类来分,如:篆香、线香、薰香、香囊、香枕、流云香、香灸、香汤、香粉、香妆、香茶、香膏、香羹、糕点等。2 .以功能来分,如:供佛、书法、瑜伽、休闲、品茗、用餐、安眠、办公,写作、读书、提神、养生等。二、上品合香的标准上品合香至少需要包含6个要素:香质、穿扩力、层次感、留香值、圆融度、烟气(一)香质:即合香的性质、品质纯净、醇和,效用及目的清晰明确;(一)穿扩力:香气在空间中的传播速度和扩张里,弥质在周围的包围力;
36、三)层次感:香的层次感体现在香气不会一成不变,而是有前中后调之分。(四)留香值:香在空间或身体上的停留时间。(五)圆融度:一款合香的圆融度,体现了对众香料的熟练和把握程度,圆融则和合,不宜有期味,怪味,燥气。(六)烟气:除了流云香等特定观烟用途的香品,一款上品合香,不宜烟气太大,而应具有清轻之特点。第二节用香之法是指以香料为载体的各种用香之方法。在以上合香理论的基础上,归纳出6种具体用香之法:1、食香法,2、敷香法,3、浴香法,4、佩香法,5、枕香法,6.焚(熏)香法。具体如下:一、食香法:指将香料作为食用调味、内服养生之用。香料具有药理性,有些带有一定毒副作用,不可随意配伍食用,服香法基本
37、上算是中医医疗层面,不适合不懂医理及药理的普通人施用,否则需要量减六成以上,同时注意药性的相克相畏,并要炮制去毒方可使用,不过最好在专业中医指导下施用。(二)食香法分类1 .花香茶饮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香药本草等诸多中医典籍都载录有香料、香药的属性,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温养类的香料、香药,而花类,有偏温性之物,但也有不少偏寒凉之性。由于女性属阴,阴者寒也,寒性体质之人不宜过度喝偏寒凉之花茶。现代人,尤其现代女性大多体质偏寒,所以花香茶配料宜以温养为君,花为臣。2 .食物配料指能给食物带来特有的风味、色泽和刺激性味感的香料。充分了解和掌握了天然植物香辛料的味感、味质、味能、归经和药性,所含芳香
38、化合物的香气香型和基本功能,及其应用范围和用量,再据此设计配方、选择调味用料,进行组方调配,便能让食物具有味觉美感、丰富营养和养生功能。许多香料本是性味辛温的中药,一般对于阳虚、畏寒、脾胃虚弱、寒湿过重者皆有补益的效用。香气本入脾,具有补益脾气之功效,但若用之太过,则会耗气,使体更虚。故无论是使用何种香料,皆以适宜为度,不可太过。同时,可针对不同体质,适当加入桂皮、生姜等温热、补气之香料调合。香料用于调味主要有3种功能:第一、以增加味觉美感为主。如玫瑰、肉桂、前萝、肉豆蔻、洋苏叶、甘草、鼠尾草、百里香、月桂、木香、迷迭香、紫苏、香葡等。第二、以增进食欲为主。如生姜、肉桂、川椒、胡椒、山箭菜、良
39、姜、陈皮、三奈、小豆蔻、砂仁、芫荽等。第三、以驱除腥臭为主。如月桂、洋苏叶、花椒、小茴香、八角茴香、山奈、肉桂、芫荽、紫苏、丁香、罗勒等。3 .糕点配料制作饼干、面包、馒头、包子、糕点等时也可根据目的,或者香药功效,选择性加入少量白芷、桂皮、白豆蔻、茴香、花椒、草果、罗勒、丁香、肉桂、芫荽、蔚萝、八角茴香、肉豆蔻、洋苏叶、陈皮、三奈、甘草、鼠尾草、百里香、良姜、砂仁、月桂、木香、迷迭香、紫苏、香蕾、甘菸等,以增加芳香气味,丰富口感,增进食欲,养生调理。二、敷香法。是指将不同形态的香料与各种不同功能的护肤材料配伍、调和成粉状、霜状、膏状或液体状的香粉、香膏、护肤霜、护肤精油等,涂敷在面部、身体皮
40、肤上,以达到美容养颜,回春抗衰,除皱保湿,中国传统美容法历时有几千年,有非常完整、完善、有效的香妆理论体系。三、浴香法。古称澡豆法,又称香浴法。是指将各种香料组合配伍,用于泡浴,泡足,以起到养生、香身和美肤美颜的功效,浴香法有以下几种:(一)香汤泡浴1.是指通过泡浴,令浴汤中香料、香药、香品的有效成分被皮肤、穴位等部位吸收和输送进入体内的经脉血络中,发挥其香汤泡浴药理效应。香汤泡浴除药物直入血液循环发挥其本身的药理作用外,还有调整各系统组织器官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香汤泡浴的温度一般都是比体温高一点,适当高温会让全身的经络得到热疗,起到排寒除湿,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能活血化瘀,预
41、防和缓解关节炎,增强免疫力。现代人压力大,通过香汤泡浴可以起到缓解身心压力,舒缓紧绷的神经。2 .香汤泡浴的功效第一、促进发汗、排寒、排毒、除体臭、令身香;第二、防治皮肤病,调节内分泌和增强免疫力;第三、促进全身微循环,疏通经络;第四、消除疲劳,减轻肌肉、关节疼痛。第五、助眠,放松,缓解身心压力。3 .护肤香身方参考配方:艾叶,公丁香,高良姜,益母草,泽兰,冰片各7克,香附子、白芷、白檀香、各30克。研末加水1000毫升泡20分钟煎20分钟后入汤温浴,可使肌肤白润细腻芬芳。(二)香汤泡足1 .香汤泡足的作用传统足浴养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记载可见于一些中医典籍。如理论骈文中云:“临卧濯足,三阴
42、皆起于足,指寒又从足心入,濯之所以温阴,而却寒也”。“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诸病从寒起,寒从足下生J这个朴素的养生观点,上至专业中医,下至上了年纪的普通百姓,大多都知道。我们也经常能从一些养生书籍上、养生馆的宣传资料中看到下面这几句有关足浴的知识。春天泡脚,升阳固脱;夏天泡脚,除湿放暑秋天泡脚,肺腑润育;冬天泡脚,藏精温肾除了传统中医对足浴的认识,在现代医学看来,足浴养生的机理是由于脚掌上无数神经末梢与大脑紧密相连,热水泡脚时对脚部末梢神经的温热刺激作用,可对大脑皮质产生抑制作用,可以刺激脚部反射区,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调理内分泌系统,增强人体器官机能,使人感到脑部舒适轻松,从而加快入眠,使睡
43、眠加深。取得防病治病的保健效果。同时热刺激会使足部微循环加快,使得水中的香药成分快速地被吸收,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2 .香汤泡足注意事项一般足浴时间以3045分钟为宜,每天或隔天泡一次。老人泡得太久,容易引发出汗、心慌等症状。所以,老人每日临睡前泡脚20分钟为佳。泡脚的水温一般维持在3843。为宜。晚九点泡脚最能养肾不但可以起到滋肾明肝的作用,还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泡脚时,避免在过饱、过饥或进食状态下,因为沐足会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容易出现头晕不适的情况。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泡脚,会影响胃部血液的供给。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低血压、经常头晕的人,都不宜用太热的水泡脚或长时间泡温泉。足部有炎症、皮
44、肤病,外伤或皮肤烫伤者也不易泡脚。3 .香汤足浴方参考配方:白芷、玫瑰花、艾叶、红花、广霍、生姜、木香、丁香各7克,等份。香材原料或研末加水2000毫升,泡20分钟煎20分钟,降温至45后入浴足桶,可消炎杀菌,滋润皮肤,嫩足,有助于全身气血循环,防止面部皮肤萎黄、黯黑、粗糙及皮肤座疮,抗衰老。四、佩香法:古称佩容臭,佩帏法,古代很早就有佩带香品的风俗,尔雅释器云:“妇人之祎,谓之维J郭璞注:“即今之香缨也。”说文巾部云:“帷,囊也段玉裁注:“凡囊曰帷J广韵平支中云:“缩,妇人香缨,古者香缨以五彩丝为之,女子许嫁后系诸身,云有系属J这种风俗是后世女子系香囊的渊源。依配方选取所需香料或中药,调合成
45、各种不同香韵的香品供人佩带。可以达到驱除秽浊、香身爽神的目的。佩香的作用有驱蚊虫、防疫、安神、提神、美观佩香的形式有:香囊,香珠,香牌(一)香囊:中国古代叫香缨、香囊、佩帏、容臭,装填香料于小布袋中,有丝带可用于挂在身上、车上、房间、衣柜。闻香味能治病,在我国早有记载,三国时代的名医华佗就曾运用过香味疗法治病。他用花绸制成小巧玲珑的香囊,在囊里面装上麝香、丁香、檀香等药物,然后把香囊悬挂于室内,用以治疗肺痛、吐泻等疾病。(一)香牌,香珠:以功效分有玩赏、收藏、佩戴、提神、安神养性之功效。制作的香牌、香珠品质应考量香气的功效目的、持久,外形的美观润泽、硬实精良等几项指标。1 .功效目的:提神一可
46、用于办公、读书、开车等需提高精神之用;安神一可用于卧室、休息、禅修、安眠等;香趣一可用于提升个人香气品质,取代香水、作为佩饰、呈现文化艺术性等。由于香粉在混合黏粉和水固化后,其香药药性挥发性降低,防病养生之力也减弱,所以药性仅功效3成左右。不如粉状香材效果明显及快速。2 .硬实精良:香牌,香珠的制作,既要体现外形润泽美观,又要须硬实精良,不可一碰就碎,一压就断。在不受压不受潮的情况下须至少保用十年以上,制作精良之品可留存百年以上。五、枕香法:又称香枕法。闻香味能治病,在我国古代早有记载。三国时代的名医华佗就曾运用过香味疗法治病。他用花绸制成小巧玲珑的香囊,在囊里面装上麝香、丁香、檀香等药物,然
47、后把香囊悬挂于室内,用以治疗肺痛、吐泻等疾病。唐朝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用蚕屡次、废茶叶装枕头可明目、清心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列有“明目枕”,称用“苦养麦皮、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菊花内和枕,至老明目”。清代吴尚先理渝骈文中记有“健身丁公枕”,可以“疗百病,延年益寿二江西景德镇市老中医张时奎现已九十岁了,他说:“他的健康长寿之道,就是用了几十年“健康丁公枕”。中医经络学说认为,颈肩部位是督脉、膀胱、胆等三条经络循行之处,大肠、小肠、三焦的经络也抵达肩、颈部,香药枕能缓缓地刺激局部的穴位,使经络气血通畅。香药枕的特点是作用缓慢,作用时间长,因而很适宜睡眠时养生使用。一生中,人有接近三分之一的
48、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香药枕,是非常适用的养生方式和用品,很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尤其是当前人人都讲究养生的大环境下,这种有明显疗效而使用又极为方便的物品,极有市场前景,可多加研究、开发和制作。香枕的主要功效:调节免疫力,延缓衰老。活血化瘀,加速微循环;预防心脑血管病,降血脂、降血压;修复受损颈椎神经;清泄肝热、清心助眠等。六、焚香法:焚香法是传统香法上常用方法,采用各种香料配伍成所设定的香品,通过焚烧香品散发出香气。线香燃烧时的温度在300以上,香粉燃烧时会在600C以上,这时会释出焦油,一氧化碳、苯、甲醛及可吸入悬浮粒子。例如:烟叶具有行气止痛的作用,能刺激胃黏膜,促进胃蠕动,加快反刍,同时烟叶还有杀虫解毒的作用。但烟叶燃烧后所产生的烟雾中含大量有害成分,主要有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若长期大量吸入人体,会引发心肺系统数十种病症。其他香料也存在这样的现象,燃烧时会因为香材的不同质地而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