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五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__明清1840年前学案含解.doc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50776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五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__明清1840年前学案含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课标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五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__明清1840年前学案含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课标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五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__明清1840年前学案含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课标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五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__明清1840年前学案含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课标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五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__明清1840年前学案含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标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五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__明清1840年前学案含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五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__明清1840年前学案含解.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1840年前)挖命题【考情探究】考点主要内容5年考情预测热度考题示例考查角度核心素养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1)丞相制度的废除(2)内阁(3)军机处2018课标,41(1),12分以明清时期乡约制度变化设计情景,考查基层社会治理历史解释家国情怀2017课标,27,4分明朝对宦官读书识字态度的变化折射的问题历史解释2016课标,27,4分明朝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影响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明清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1)“鱼鳞图册”(2)制瓷业;民间手工业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3)商帮(4)“海禁”“闭关锁国”2018课标,27,4分新材料考查明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历史

2、解释2017课标,27,4分明朝饮食器具使用的变化折射的社会问题历史解释2016课标,27,4分明朝末年雇工“地位”提高折射的实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儒学的新发展及明清科技文化(1)阳明心学(2)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3)农政全书本草纲目(4)文人画(5)明清小说(6)元杂剧;昆曲;京剧2018课标,27,4分昆曲流行折射的社会风貌家国情怀2018课标,26,4分古代药学发展与政治的关系家国情怀分析解读明清时期是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时期,也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期。课标全国卷对本单元的主干知识多次考查,命题多引用原始史料,要求考生对史料进行辨析和甄别,提取有效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预计明年

3、高考会延续这一特点。备考时应注意:(1)归纳单元特征,整体把握知识体系。(2)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落幕时期,注意对古代历史线索进行专题性整合,如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强化,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3)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开始衰落,同时近代西方文明逐步崛起。注意中外历史的比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真题典例】【破考点】【单元概览】一、时空定位二、阶段特征明清时期(1840年前),指从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由辉煌逐渐走向衰落,逐渐落后于世界大势。政治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强化了皇权。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

4、峰,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经济方面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并存。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和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江南一些地区和行业出现,但由于统治阶级强化“重农抑商”政策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小农经济在中国社会中仍占主导地位。中国逐渐脱离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古代文明趋向衰落思想文化方面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出现。明末李贽是我国反封建礼教的先驱。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反对专制制度、提倡“工商皆本”和经世致用。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出现了一大批总结性的科技著作,但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以

5、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事实。京剧诞生并发展【考点集训】考点一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1.(2018河北名校联盟一测,6)明朝科举曾采取分卷录取制度,明仁宗规定“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占比分别为55%、35%、10%。这反映出()A.遴选优秀人才利国利民B.地域文化的独特性C.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D.科举选才公正公平答案C2.(2018湖南衡阳一模,25)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朝代丞相(宰相、副相)人数朝代丞相(宰相、副相)人数秦6位两宋121位西汉47位明4位唐182位清0

6、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B.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C.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答案B3.(2018福建龙岩一模,27)乾隆元年诏:“国家以经义取士,将以觇(看)士子学力之深浅,器识之淳薄。当明示以准的,使士子晓然知所别择。”这反映了当时的科场()A.应试文章词藻普遍浮华B.所选人才的来源十分复杂C.参试人员无所适从D.选拔人才的标准需要统一答案D4.(2018山东济宁3月,27)据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7、)A.提高了行政效率B.减少了决策失误C.确保了政治清明D.削弱了中枢权力答案A5.(2017山东青岛3月,27)下面是对宋代至清代书院性质的统计,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官办(%)民办(%)其他(%)不明(%)宋代15.2870.69014.03元代17.2361.150.3321.29明代57.2129.840.2412.71清代56.6724.110.5618.66A.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压制书院发展B.对外开放程度与书院数量呈正相关C.民办书院增多与经济发达程度有关D.官办书院增多与中央集权强化有关答案D6.(2017河北石家庄一模,27)下表为明清两代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相对于明代,清代(

8、)前三代无任何功名者前三代有生员功名者前三代有高于生员功名者明代进士47.5%2.3%50.2%清代进士19.1%18.1%62.8%A.血缘关系是士人晋升上流阶层的主要阶梯B.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C.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D.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客观答案C7.(2017湖北重点中学一联,9)清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可分为内地和边疆两种类型。内地除京畿和直隶外,均设省管理,按省、道、府、县四级政制进行划分,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有很大权力。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不同办法进行管理。这反映了()A.督抚权力较大,弱化了中央对基层的控制B.地方权力结构清晰C.循其俗,施其政,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

9、形成D.近代地方行政体制基本形成答案C8.(2018安徽皖南八校一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内阁自始至终只是皇帝的私臣,只是政务的补助机关,一切公文都以皇帝名义发布,但内阁制度在明代仍有一定程度的作用。太祖废相后,君主成为实际的行政首长,一切大政均亲力亲为。虽然在辅政方面,确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明代内阁大学士地位不足当宰相之任,且其本职亦只是侍从以备顾问。后来内阁获取票拟之权,亦只是在幕后协助皇帝处理国政,属皇帝秘书而不是名正言顺的宰相,就权责而言,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机构,首辅亦非法定的最高行政首长,六部也不是它的法定直接下属。君主独掌命令大权,内阁所持有的权力,出自

10、皇帝。因此,内阁有否作为,全视皇帝的作风而定,故历朝内阁的权力都有所不同。摘编自试述明代内阁制度之由来、演变、作用、流弊及影响材料二(西方)内阁最早出现于英国,16世纪至18世纪初的内阁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最初只是国王与大臣共商国是的会议。一直到英国的乔治一世担任国王期间,由于他不会说英语,开始很少参加内阁会议,反而由大臣主持,这样就首开英国内阁制的先河。1721年,英国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出任内阁首相,内阁正式形成,后来不断发展完善。英国的内阁主要由首相提名成员名单,国王批准成立,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但实际上要对议会负责,内阁由首相主持,是英国政府的核心,是行政决策机构。摘编自浅议中英

11、内阁制度(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内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阁设立的作用。(5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后英国内阁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变化带来的影响。(8分)答案(1)特点:只是皇帝的私臣;内阁权力受皇帝的控制。作用:减轻了皇帝的政务负担;完善了中央政务机构;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2)变化:由国王的咨政机构转变为独立的行政决策机构;由对国王负责转向对议会负责。影响:完善了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推动英国最终建立“虚君”的君主立宪制;推动了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客观上削弱了议会的权力。考点二明清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1.(2018海南单科,5,2分)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

12、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A.农本思想被否定B.重商主义盛行C.传统义利观废弛D.抑商观念削弱答案D2.(2018北京文综,15,4分)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时间松江市镇数量1550年以前5915511722年11317231861年16718621911年369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B.C.D.答案B3.(2018湖北黄石调研,7)据珠江三角洲地区番禺、顺德等十余州县统计

13、,永乐年间共有墟市33个,嘉靖时增至95个,万历时更发展到176个。福建顺昌县弘治年间只有墟市4个,嘉靖时增至8个;建宁县的墟市更从原来的1个增至9个。明中后期不断增多的墟市数量说明()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D.北方州县集市的密度超过南方答案A4.(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二,7)松江府志(松江府,今上海苏州河以南地区)记载明人诗云:“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材料能够反映的信息是明朝()A.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B.棉纺织业纺和织实现分离C.江南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黄道婆推广了棉纺织技术答案B5.(2

14、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5)明万历同安府志物产记载,福建同安县“往时市肆绸缎纱罗绝少,今则苏缎、潞绸、杭货、福机行市,无所不有者”。由此可知,当时()A.长途贩运比较发达B.同安是福建商贸中心C.福建丝织业发展快D.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答案A6.(2018河南中原名校三测,7)御倭杂著载:“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这主要反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的危害B.小农经济的脆弱C.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D.海禁政策的恶果答案D7.(2018河南中原名校三测,12)生活于嘉靖至万历年间的苏州名士王世贞和安

15、徽文士詹景凤曾一起议论苏州文士和徽商密切交往的情况。王世贞说:“新安贾人见苏州文人如蝇聚一膻。”詹景凤说:“苏州文人见新安贾人亦如蝇聚一膻。”这反映出明中后期()A.士商交往,相互影响B.文士清高,不与商游C.商贾逐利,世风日下D.政治腐败,官商勾结答案A8.(2017山西太原一模,26)明清时期,漕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明初规定岁以湖广、江、浙等八省本色漕粮运抵京畿充裕国课。明中叶后,逐步改行漕粮折银。这一变化有助于()A.维护小农经济稳定B.减轻百姓赋税负担C.促进货币经济发展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9.(2017河南郑州二模,27)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粮食主产区,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

16、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同时“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经济结构出现转型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C.农产品商品化加速D.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答案A考点三儒学的新发展及明清科技文化1.(2018河北唐山一模,26)从王阳明的“致良知”到李贽的“童心说”,再到王夫之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是()A.突出人性B.冲击理学C.服务市民D.维护专制答案A2.(2018福建漳州二调,27)萧公权指出,明夷待访录“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其立言(引者注:指黄宗羲论君臣关系)亦悉依孟子”。据此推断,明清的思想批判(

17、)A.延续了“君为臣纲”的传统B.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C.凸显了经世致用的学风D.维护了理学的主体地位答案B3.(2018天津河西一模,2)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不容但已。”这说明他们都()A.反对君主专制B.反对宋明理学C.提倡公平法治D.以天下为己任答案D4.(2018河南中原名校三测,10)下表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情况。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天文历算气象学物理学和力学地理学生物学数学50种1种5种11种2种12种语言文字学医药学哲学和逻辑学生理学炮

18、战技术艺术5种1种6种3种2种若干种A.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B.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C.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D.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答案A5.(2017河南郑州二模,26)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下列观点与此相悖的是()A.“天之立君,以为民也”B.“受命于天,既寿永昌”C.“君臣友朋,相为表里”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答案B6.(2017山东济南3月,27)“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代表。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

19、”;江西临川人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这反映了明代文学()A.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B.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C.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D.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答案A7.(2017广东湛江调研,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想加以验证而无钱,想和同仁们讨论真伪而无场馆)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宋应星天工开物序(初刊于1637年)(2)结合材料二,指出宋应星遇到了什么困境,并试从原因、影响方面简析这种困境。(9分)答案(2)困境

20、:科学研究缺乏资金、场地等物质支持,成果也被冷落。简析:原因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重农抑商”的政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等。影响方面:导致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逐渐落后;社会发展缓慢;科技对社会的促进作用有限。探史料探究一阻隔中外的一道堤墙“海禁”与闭关锁国史料呈现史料1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明王在晋海防纂要卷七史料2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以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今禁南洋有害而无利,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

21、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读史指导史料主旨史料1: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史料2:“海禁”政策的影响史料解读家国情怀明清时期,统治者在对外贸易上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这些政策从本质上说是统治者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而作出的一种消极回应,不但抑制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而且使原本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也被彻底剥离了,普通百姓被隔绝在了世界贸易体系之外重点阐释史料1: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该政策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体现了自然经济的现状史料2:“海禁”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22、说明“海禁”政策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史料认识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是“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闭关锁国政策尽管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史料应用1.史料1中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是什么?出于何种考虑?答案主张:闭关政策。考虑:认为中国无需与外国通商;闭关可以阻止外国入侵,防止内外勾结。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海禁”政策的后果。答案“海禁”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3.根据上述史料,我们该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答案“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

23、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产物。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探究二开时代之新风明清儒学史料呈现史料1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李贽藏书史料2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史料3若其所欲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则有不尽于是刻者,须绝笔之后,藏之名山,以待抚世宰物者之求。顾炎武日知录自序史料4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

24、也。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读史指导史料主旨史料1:李贽的“离经叛道”史料2: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史料3:顾炎武关注现实史料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史料解读家国情怀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皇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重点阐释史料1:李贽反对迷信权威。说明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标准史料2: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体现了他的民主思想史料3:顾炎武关心民生。反映了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史料认识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开时代之新风史料应用1.史料1说明李贽的思想具有什么特点?答案反传统、反教条。2.根据

25、史料2、3、4说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是如何继承与批判传统儒学的。答案黄宗羲批判“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顾炎武继承先秦儒家关注现实民生的思想,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学以致用;王夫之批判理学的“天命论”和“先知论”,蕴含唯物主义的思想。3.综合以上史料分析明清进步思潮出现的根源。答案商品经济的发展。探究三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古代中国的文学史料呈现史料1词体至宋而繁荣援佛老精神以入儒的宋学背景与宋代空前发达起来的市井商业文化意识彼此交壤,导致了宋世文人尚义理而又随俗逐媚的精神势态;而宋世制禄丰厚,坊间歌妓又出于自身利益而出金资助词

26、客,这种物质力量的推动势必成为词集刊行的有效保证。韩经太宋词与宋世风流史料2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读史指导史料主旨史料1:宋词的繁荣

27、史料2: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和影响史料解读唯物史观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文学的发展折射时代风貌重点阐释史料1:宋代市民阶层壮大,适宜抒发感情的词日益兴盛。说明经济发展是文学繁荣的物质基础史料2:明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推动了小说的发展,小说的社会影响广泛。说明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反映了小说的教化作用史料认识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流派纷呈。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逐渐平民化、世俗化的特征,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繁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答案原因:理学的形成发展;城市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

28、的壮大;娱乐设施的繁荣;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等。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答案原因: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作用: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3.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答案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平民化、世俗化)。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过单元【5年高考】A组统一命题课标卷

29、题组1.(2018课标,27,4分)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答案B2.(2018课标,27,4分)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

30、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答案D3.(2018课标,26,4分)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答案B4.(2018课标,27,4分)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

31、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答案D5.(2017课标,27,4分)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6.(2017课标,27,4分)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

32、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A7.(2016课标,27,4分)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8.(2016课标,27,4分)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

33、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9.(2015课标,27,4分)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10.(2014课标,27,4分)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答案A11.(2014课标,27,4分)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

34、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12.(2017课标,40,10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

35、,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10分)答案(2)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

36、认同。13.(2017课标,41,15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分)答案(

37、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14.(2016课标,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

38、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

39、及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

40、;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B组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8江苏单科,5,3分)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C2.(2018北京文综,14,4分)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清

41、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答案D3.(2017天津文综,1,4分)“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答案D4.(2017天津文综,2,4分)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

42、。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A.B.C.D.答案B5.(2017海南单科,6,2分)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答案D6.(2017江苏单科,5,3分)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

43、行合一答案C7.(2016江苏单科,5,3分)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答案C8.(2016北京文综,16,4分)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答案B9.(2015福建文

44、综,17,4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答案C10.(2015江苏单科,5,3分)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答案D11.(2014四川文综,4,4分)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