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混凝土试验与检测》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peixunshi0 文档编号:485920 上传时间:2025-07-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混凝土试验与检测》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型混凝土试验与检测》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型混凝土试验与检测》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新型混凝土试验与检测》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新型混凝土试验与检测》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型混凝土试验与检测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02821008开设学期第三学期计划学时/学分96学时/5.5学分适用专业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期末考试形式闭卷是否过程性考核/成绩组成是/20%平时+30%过关式考核+50%期末课程设计思路根据公路、铁路和建筑的材料试验员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土建工程中使用的典型材料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以试验员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制定考核方案,依据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新型混凝土的组成材料的技术性能要求。2,掌握新型混凝土的和易性评定方法。3 .掌握混凝土耐久性的含

2、义、破坏机理、耐久性改善措施。4 ,了解新型混凝土施工方法。社会能力1 .具备沟通协调的能力;2 .具备团队协作的精神;3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4 .具备职业健康与安全理念;5 .具备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方法能力1 .具备解读规范的能力;2 .具备计算机应用的能力;3 .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4 .具有创新的能力。专业能力1.掌握新型混凝土用水泥的技术性质要求、具备试验检测能力;2,掌握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硅灰等矿物外加剂的技术性质要求、具备试验检测能力;3,掌握减水剂等化学外加剂的技术性质及试验检测能力;4.掌握高性能拌合物性能的检测方法;5,掌握混凝土长期性能及耐久性检测方法;6.

3、运用excel或软件出具试验报告的能力。教学内容1 .新型混凝土用水泥技术性质认知与检测;2 .矿物外加剂(粉煤灰、矿渣粉、硅灰)技术性质认知与检测;3 .化学外加剂(减水剂、引气剂、泵送剂)技术性质认知与检测;4 .骨料技术性质认知与检测;5 .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检测;6 .新型混凝土拌合物性质认知与检测;7 .新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8 .混凝土的长期性能及耐久性检测(抗冻性、抗渗性、抗碱骨料反应、抗碳化、抗硫酸盐腐蚀、体积稳定性);9 .新型混凝土的施工。项目划分序号情境描述学时学习情境1:新型混凝土基本概念掌握新型混凝土基本概念理论课2学时学习情境2:新型混凝土组成材料试验检测掌握新型混

4、凝土所用原材料(水泥、砂、石、矿物外加剂、化学外加剂(减水剂、引气剂、泵送剂)的技术性质及试验检测方法(坍落度、含气量、凝结时间)。理论课12学时实践课10学时学习情境3:新型混凝土的配制掌握新型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及正交法在配合比设计中的应用。理论课8学时实践课4学时学习情境4:新型混凝土拌和物工作性测试了解影响新型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原理,掌握新型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检测方法。理论课8学时实践课4学时学习情境5:新型混凝土体积稳定性试验检测了解影响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机理,掌握新型混凝土长期性能(收缩、徐变)试验与检测方法。理论课8学时实践课6学时学习情境6:新型混凝土耐久性能检测了解影响混凝土

5、耐久性能的机理,掌握新型混凝土长期性能及耐久性性能(抗冻、抗渗、抗碳化、抗碱集料反应等)试验与检测方法。理论课16学时实践课12学时学习情境7:新型混凝土施工了解新型混凝土原材料管理、配合比设计、拌合、浇筑、养护中的注意事项。理论课4学时实践课2学时学生应有基础及课程衔接1 .应掌握的知识:一定的化学知识、基本的力学知识、一定的识图能力,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2 .在此课程之前应学习的专业课程为土木工程材料试验与检测、分析化学基础应用。3 .在此课程之后应学习的专业课程:实验室标准化管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课程与岗位技能证书对接该课程是获得建筑材料试验员岗位技能证书的课程之一。考核评价平时成绩

6、过程考核期末考试20%50%30%教师要求1 .了解材料工程专业服务的市场及行业的现状,熟悉高性能的发展趋势应用现状,熟悉试验员的岗位要求、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2 .精通新型混凝土系统知识和理论,具有很强的新型混凝土试验与检测技能;3 .具有教书育人的本领,具有现代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推荐教材何文敏主编,新型混凝土试验与检测,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7编制依据本标准依据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二、学习情境课程目标1. 了解高性能能混凝土的定义和发展历史;2. 了解新型混凝土的应用现状。3,能正确理解新型混凝土的定义及内涵。教学内容1 .新型混凝土产生的背景

7、2 .新型混凝土的定义;3 .新型混凝土的应用现状;4 .新型混凝土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教学任务设计序号任务描述学时任务1:新型混凝土基本概念学习新型混凝土产生的背景、定义、现状、问题。理论课2学时实训条件实训项目实训所需主要仪器设备所需实训场地无主要考核点知识1 .新型混凝土产生的背景;2 .新型混凝土的定义;3 .新型混凝土的应用现状;4 .新型混凝土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能力1.能正确理解新型混凝土的定义及内涵。教学方法项目法、引导文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资料需导入的技术标准1.高强新型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18736-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2002;参考资料

8、主要为与该课程或教学情境配套的相关教学参考资料。填写格式为:1 .张建邦,铁路客运专线新型混凝土多媒体课件;2 .中铁一局,客运专线新型混凝土多媒体课件;学习情境1:新型混凝土基本概念表一学习情境基本信息学时:2学时3,畅亚文,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现场施工工艺讲座I,ID多媒体课件;4 .案例:现场外加剂与混凝土相容性调整;5 .视频:科隆一法兰克福高速铁路施工技术,杭州湾跨海大桥;6 .甄立锋,许贤敏,化学外加剂对粉煤灰混凝土塌落度的影响,粉煤灰综合利用,2007(6)(论文);7.蔡前进,何朝永,外加剂和掺合料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2007(11)32(论文);8 .刘金梅,卢忠远,超细粉煤灰

9、与高效减水剂复合减水效应研究,2009(4)2,(论文);9 .郭延辉,郭京育,聚竣酸高性能减水剂及其应用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参考书);10 .吴中伟、廉慧珍,新型混凝土,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9(参考书)11 .阮承祥,混凝土外加剂及其工程应用,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2(参考书)课程信息化资源学习情境2:新型混凝土组成材料试验检测学时:22学时表二学习情境设计学习任务学时教学方法建议教学组织设计成果资料任务1:新型混凝土基本概念理论课2学时,小组讨论法分小组讨论云课堂作业表一学习情境基本信息课程目标1 .了解新型混凝土的组成材料,掌握各材料的性能及技术要求。2 .能

10、对原材料进行性能检测,进行质量评定。教学内容L水泥基本性质及检测方法;2.矿物外加剂基本性质及检测方法;3 .化学外加剂基本性质及检测方法;4 .集料基本性能及检测方法教学任务设计序号任务描述学时任务1:水泥的性能及检测学习新型混凝土中对主要胶凝材料水泥的品种、强度等级等的要求及检验方法。理论课2学时实践课2学时任务2:矿物外加剂的性能及检测学习常用的几类矿物外加剂(粉煤灰、矿渣粉、硅灰)性能及其特点;完成矿物外加剂的需水量比、活性指数试验检测,并处理试验数据。理论课2学时实践课2学时任学习常用的几种化学外加剂(减水剂、缓凝剂、泵送理论课4学时务3:化学外加剂的性能及检测剂、引气剂)性能及特点

11、完成化学外加剂的固含量、均质性检验试验,并处理数据。实践课2学时任务4:水泥与外加剂的相容性检测检验掺入化学外加剂和矿物外加剂的新型混凝土坍落度和坍落度Ih经时变化量、减水率、泌水率、凝结时间差、含气量和含气量Ih经时变化量、抗压强度比、收缩率比、相对耐久性试验检测,并处理试验数据。理论课2学时实践课2学时任务学习新型混凝土用集料的性能要求,查找新型混凝土用集料与普通混凝土用集料的不同之处,对比学习。理论课2学时实践课2学时5:新型混凝土用集料技术要求与检测实训条件实训项目实训所需主要仪器设备所需实训场地项目1:胶材密度检测李氏密度瓶、恒温水槽、温度计胶凝材料检测实训室项目2:胶材比表面积测

12、定水泥比表面积测定仪胶凝材料检测实训室项目3:粉煤灰需水量比、活性指数测定胶砂搅拌机、三联模、恒温恒湿养护箱胶凝材料检测实训室项目3:减水剂固含量、均质性检验恒温鼓风干燥箱、锥模、钢尺胶凝材料检测实训室项目4:坍落度和坍落度Ih经时变化量、减水率、混凝土搅拌机、塌落度筒、捣棒、容积筒混凝土物理与力学性能检测实训室泌水率项目5:凝结时间差、含气量和含气量Ih经时变化量混凝土凝结时间测定仪、气水混合式含气量测定仪混凝土物理与力学性能检测实训室项目6:抗压强度比、收缩率比、相对耐久性试模、压力机混凝土物理与力学性能检测实训室主要考核点知识1 .新型混凝土用水泥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2 .矿物外加剂的

13、性能及应用;3 .化学外加剂的性能及应用;4 .水泥与化学外加剂的相容性检测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5 .新型混凝土用集料的技术要求。能力1 .具备自我学习、解读规范的能力;2 .具备制定试验方案、实施试验的能力;3,具备分析试验数据及判断能力;4,具备合理使用试验仪器及设备的能力。教学方法项目法、引导文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资料需导入的技术标准1 .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中国国家标准化管委会,2007;2 .水泥化学分析方法(GBT176-2008)中国人民共和国质检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委会,2008;3 .混凝土外加剂的分类、命名与定义(GB/T80751987)国家标准局,1

14、988;4 .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中国人民共和国质检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委会,2008;5 .水泥与减水剂相容性试验方法(JC/T1083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6 .聚竣酸系高性能减水剂(GJ/T223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7;7 .混凝土外加剂均质性试验方法(GB/T80772000)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8 .高强新型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18736-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2002;9 .建社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11)中国人民共和国质检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委会,201

15、2;10 .建设用砂(GB/T146842011)中国人民共和国质检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委会,2012。参考资料主要为与该课程或教学情境配套的相关教学参考资料。填写格式为:1 .张建邦,铁路客运专线新型混凝土多媒体课件;2 .中铁一局,客运专线新型混凝土多媒体课件;3 .畅亚文,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现场施工工艺讲座I,II多媒体课件;4 .案例:现场外加剂与混凝土相容性调整;5 .视频:科隆一法兰克福高速铁路施工技术,杭州湾跨海大桥;6 .甄立锋,许贤敏,化学外加剂对粉煤灰混凝土塌落度的影响,粉煤灰综合利用,2007(6)(论文);7.蔡前进,何朝永,外加剂和掺合料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2007

16、11)32(论文);8 .刘金梅,卢忠远,超细粉煤灰与高效减水剂复合减水效应研究,2009(4)2,(论文);9 .郭延辉,郭京育,聚竣酸高性能减水剂及其应用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参考书参10 .吴中伟、廉慧珍,新型混凝土,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9(参考书)11 .阮承祥,混凝土外加剂及其工程应用,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2(参考书)课程信息化资源表二学习情境设计学习任务学时教学方法建议教学组织设计成果资料任务1:新型混凝土理论课2学小组讨论法分小组讨论云课堂作业用水泥技术要求与检测时实践课2学时任务2:矿物外加剂的性能及检测理论课2学时实践课2学时小组讨论法分小组讨论

17、一实验操作云课堂作业试验视频制作任务3:化学外加剂的性能及检测理论课4学时实践课2学时理实一体化教师理论讲解分小组讨论一实验操作云课堂作业试验视频制作任务4:水泥与外加剂的相容性检测理论课2学时实践课2学时小组讨论法分小组讨论一实验操作云课堂作业试验视频制作任务5:新型混凝土用集料技术要求与检测理论课2学时实践课2学IbJ-小组讨论法分小组讨论云课堂作业试验视频制作12学时学习情境3:新型混凝土的配制表一学习情境基本信息课程目标1 .了解影响新型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原理及影响因素;2 .掌握新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3 ,了解正交试验设计方法;4,能够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进行新型混凝土配合比优化

18、设计。教学内容1 .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2 .新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3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及其在新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应用。教学任务设计序号任务描述学时任务1:影响新型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原理及影响因素明确新型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的定义及影响因素。理论课2学时任务2:新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熟悉新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及方法。理论课2学时任务3:新型混凝土配合比试配与调整了解国内外新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方法,掌握我国高铁新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及调整方法。理论课2学时实践课4学时任务4:正交法优化新型混凝土配合比了解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计新型混凝土配合比理

19、论课2学时实训条件实训项目实训所需主要仪器设备所需实训场地项目L新型混凝土试配与调整坍落度筒、含气量仪、容量筒等混凝土物理与力学性能检测实训室主要考核点知识1 .新型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含义、检测方法、评价与调整措施;2 .新型混凝土流动性损失的影响因素及减小流动性损失的途径。3 .新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4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及其在新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应用能力L新型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检测及流动性损失过大的控制能力2 .新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能力;3 .应用正交试验法进行新型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教学方法项目法、任务法、案例法等教需导1.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

20、2002)M.北京:中学资料入的技术标准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 .客运专线新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暂行技术条件,科技基2005101号。3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参考资料1 .课程团队,新型混凝土性能检测、正交试验设计多媒体课件2 .课程团队,新型混凝土配合比选定记录3 .姚燕王玲主编,新型混凝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参考书)4,吴中伟廉慈珍著,新型混凝土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参考书)课程信息化资源表二学习情境设计学习任务学时教学方法建议教学组织设计成果资料任务1:影响新型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原理及影响因

21、素理论课2学时教师引导及任务驱动小组讨论分组试验云课堂作业任务2:新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理论课2学时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分组试验云课堂作业任务3:新型混凝土配合比试配与调整理论课2学时实践课4学时任务驱动小组讨论分组试验云课堂作业试验视频制作任务4:正交法优化新型混凝土配合比理论课2学时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云课堂作业学习情境4:新型混凝土拌和物工作性测试12学时表一学习情境基本信息课程目标1 .掌握新型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坍落度、含气量、凝结时间、配合比分析等)检测方法;2 .具备检测新型混凝土性能的能力,并能出具试验报告单。教学内容1.新型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坍落度、含气量、凝结时间

22、配合比分析等)检测方法教学任务设计序号任务描述学时任务1:新型混凝土工作性试验方法明确新型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的定义;了解国内外常用的高性能拌合物工作性试验方法;掌握我国高铁技术规程中新型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检测方法理论课2学时任务2:新型混凝土凝结时间试验方法熟悉新型混凝土拌合物凝结时间影响因素及试验方法。理论课2学时实践课2学时任务3:新型混凝土含气量及压力泌水试验方法掌握新型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及压力泌水试验方法。理论课2学时实践课4学时实训条件实训项目实训所需主要仪器设备所需实训场地项目1.高性能混凝吐凝结时间试验混凝土贯入阻力仪等混凝土物理性能检测实训室项目2.新型混凝土含气量试验混凝土

23、含气量测定仪等混凝土物理性能检测实训室项目3.新型混凝土压力泌水试验混凝土压力泌水仪等混凝土物理性能检测实训室主要考核点知识1 .新型混凝土拌合物凝结时间试验方法;2 .新型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试验方法3,新型混凝土拌合物压力泌水试验方法。能力1 .能对新型混凝土拌合物进行凝结时间检测;2 .能对新型混凝土拌合物进行含气量检测;3 .能对新型混凝土拌合物进行压力泌水检测。教学方法项目法、任务法、案例法等教学资料需导入的技术标准1 .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2002)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 .客运专线新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暂行技术条件,科技基200510

24、1号。3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参考资料1 .课程团队,新型混凝土性能检测、正交试验设计多媒体课件2 .课程团队,新型混凝土配合比选定记录3 .姚燕王玲主编,新型混凝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参考15)4 .吴中伟廉慧珍著,新型混凝土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参考书)课程信息化资源表二学习情境设计学习任务学时教学方法建议教学组织设计成果资料任务1:新型混凝土工作性试验方法理论课2学时教师引导及任务驱动小组讨论分组试验云课堂作业任务2:新型混凝土理论课2学任务驱动、案例小组讨论云课堂作业凝结时间试验方法时实践课2

25、学时分析分组试验试验视频制作任务3:新型混凝土含气量及压力泌水试验方法理论课2学时实践课4学IbJ-任务驱动小组讨论分组试验云课堂作业试验视频制作学习情境5:新型混凝土体积稳定性试验检测14学时表一学习情境基本信息课程目标1 .掌握新型混凝土稳定性的概念、机理、收缩开裂检测方法。2 .混凝土的收缩与开裂认知与检测(非接触法收缩检测、平板约束试验、圆环约束法)教学内容1.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能(收缩、徐变、开裂)的机理、改善措施、检测方法。教学任务设计序号任务描述学时任务1:新型混凝土收缩开裂试验与检测掌握新型混凝土稳定性的概念、收缩开裂机理及检测方法。理论课6学时实践课6学时任务2:新型混凝土徐

26、变机理掌握新型混凝土产生徐变的原因及机理。理论课2学时实训条件实训项目实训所需主要仪器设备所需实训场地项目1:非接触法测新型混凝土收缩非接触法混凝土收缩变形测定仪等混凝土耐久性检测实训室项目2:接触法测新型混凝土收缩混凝土收缩仪等混凝土耐久性检测实训室项目3.:混凝土早期抗裂试验检测混凝土早期抗裂试验装置等混凝土耐久性检测实训室主要考核点知识L混凝土的收缩类型、徐变、机理分析能力1.混凝土收缩、开裂性能检测教学方法任务法、引导文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资料需导入的技术标准1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20092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3 .混凝土

27、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2009参考资料1 .吴中伟,廉慧珍.新型混凝土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2 .冯乃谦,邢锋.新型混凝土技术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03 .姚艳,王玲,田培.新型混凝土.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4 .刘娟红,宋少民.绿色新型混凝土技术与工程应用.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5 .刘数华,冷发光,李丽华.混凝土辅助胶凝材料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06 .田培,刘加平,王玲等.混凝土外加剂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课程信息化资源表二学习情境设计教学任务课时教学方法建议教学组织设计成果资料任务1:新型混凝土收缩开裂试验与

28、检测理论课6学时实践课6学时采用案例法分析机理及防止措施、小组合作法教师讲授小组讨论学生试验云课堂作业试验视频制作进行试验操作(收缩、开裂)任务2:新型混凝土徐变机理理论课2学时采用案例法分析机理及防止措施、小组合作法进行试验操作(徐变);采用例证法进行机理分析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代表汇报教师讲授云课堂作业学习情境6:新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检测28学表一学习情境基本信息课程目标1. 了解混凝土的抗渗性机理及改善措施,掌握检测方法。(渗水高度法、逐级加压法、电通量法、RCM氯离子迁移法)2. 了解混凝土的抗冻性机理及改善措施,掌握检测方法。(快冻法、单面冻融)3. 了解混凝土的碳化原理,掌握检测方

29、法。4. 了解混凝土抗碱骨料反应原理,掌握检测方法。5. 了解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原理,掌握检测方法。教学内容1.混凝土的耐久性(抗冻、抗渗、抗碳化、抗碱骨料反应)机理、改善措施、检测方法。教学任务设计序号任务描述学时任务1:解读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基本规定熟悉新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规定。理论课2学时任务2:解读环境类别与相关熟悉新型混凝土环境类别及要求。理论课2学时规定任务3:解读混凝土原材料的选用规定熟悉新型混凝土原材选用规定。理论课2学时任务4:认知混凝土耐久性检测规则熟悉新型混凝土耐久性检测规则。理论课2学时任务5:抗冻性试验与检测熟悉新型混凝土抗冻性检测方法快冻法、慢懂法、单边冻融法。理论课

30、2学时实践课4学时任务6:抗渗性试验与检测熟悉新型混凝土抗冻性检测方法电通量法、氯离子快速测定法、水渗透法。理论课2学时实践课4学时任务7:混凝土的碳化试验与检测熟悉新型混凝土碳化试验方法。理论课2学时实践课2学时任务8:碱一骨料反应试验与检测熟悉新型混凝土碱一骨料反应试验方法。理论课2学时实践课2学时实训条件实训项目实训所需主要仪器设备所需实训场地项目1:混凝土抗渗性试验与检测混凝土拌合机、混凝土抗渗仪、抗渗试模、梯形板、电通量试验仪、真空保水机、切割机混凝土耐久性检测实训室项目2:混凝土抗冻性试验与检测混凝土动弹性模量测定仪、抗冻融试验机混凝土耐久性检测实训室项目3:混凝土抗碳化试验碳化箱

31、烘箱、切割机或压力机混凝土耐久性检测实训室项目4:混凝土抗碱骨料反应试验测长仪、试模、养护盒等混凝土耐久性检测实训室主要考核占八、知识1.混凝土的抗冻性、抗渗性、抗碱骨料反应、抗碳化性能能力1.混凝土的抗冻性、抗渗性检测、抗碱骨料反应监测教学方法任务法、引导文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资料需导入的技术标准1.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20092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3 .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2009参考资料1 .吴中伟,廉慧珍.新型混凝土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2 .冯乃谦,邢锋.新型混凝土技术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32、20003 .姚艳,王玲,田培.新型混凝土.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4 .刘娟红,宋少民.绿色新型混凝土技术与工程应用.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5 .刘数华,冷发光,李丽华.混凝土辅助胶凝材料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06 .田培,刘加平,王玲等.混凝土外加剂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课程信息化资源表二学习情境设计教学任务课时教学方法建议教学组织设计成果资料任务1:解读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基本规定理论课2学时采用案例法分析机理及防止措施、小组合作法进行学习教师讲授小组讨论学生试验云课堂作业任务2:解读环境类别与相关规定理论课2学时采用案例法分析机理及防止措施、小组

33、合作法进行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代表汇报云课堂作业教师讲授任务3:解读混凝土原材料的选用规定理论课2学时采用案例法分析机理及防止措施、小组合作法进行学习教师讲授小组讨论学生试验云课堂作业任务4:认知混凝土耐久性检测规则理论课2学时采用案例法分析机理及防止措施、小组合作法进行学习教师讲授小组讨论学生试验云课堂作业任务5:抗冻性试验与检测理论课2学时实践课4学时采用对比法介绍慢冻法、快冻法、单面冻融;采用例证法进行机理分析教师讲授小组讨论学生试验云课堂作业试验视频制作任务6:抗渗性试验与检测理论课2学时实践课4学时采用对比的方法介绍逐级加压法、渗水高度法、电通量法;采用例证法进行机理分析教师讲授

34、小组讨论学生试验云课堂作业试验视频制作任务7:混凝土的碳化试验与检测理论课2学时实践课2学时采用例证法进行机理分析教师讲授小组讨论学生试验云课堂作业试验视频制作任务8:碱一骨料反应试验与检测理论课2学时实践课2学时采用例证法进行机理分析教师讲授小组讨论学生试验云课堂作业试验视频制作学时:6学习情境7:新型混凝土施工学时表一学习情境基本信息课程目标了解新型混凝土原材料管理和配合比质量控制、新型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及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教学内容1 .新型混凝土原材料管理和配合比质量控制。2 .新型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及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教学任务设计序号任务描述学时任务1:新型混凝土原材料管理和配合比质量

35、控制了解新型混凝土原材料(水泥、砂、石、外加剂)管理和配合比质量控制。理论课2学时任务2:新型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及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了解新型混凝土的施工方法(搅拌、运输、浇筑、养护)及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理论课4学时实训条件实训项目实训所需主要仪器设备所需实训场地主要考核占J、知识1 .混凝土材料的原材料管理方法;2 .新型混凝土的浇筑、养护措施。能力1 .制定混凝土养护措施;2 .制定混凝土材料管理方案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资料需导入的技术标准1.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20092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3 .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

36、/T193-2009参考资料1 .吴中伟,廉慧珍.新型混凝土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2 .冯乃谦,邢锋.新型混凝土技术L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03.姚艳,王玲,田培.新型混凝土.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4,刘娟红,宋少民.绿色新型混凝土技术与工程应用.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5 .刘数华,冷发光,李丽华.混凝土辅助胶凝材料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06 .田培,刘加平,王玲等.混凝土外加剂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课程信息化资源表二学习情境设计学习任务课时教学方法建议教学组织设计成果资料任务1:新型混凝土原材料管理和配合比质量控制理论课2课时

37、可采用施工现场参观教学法教师讲授小组讨论学生试验云课堂作业任务2:新型混凝土施工与养护理论课4课时采用案例法分析机理及防止措施小组讨论学生代表汇报云课堂作业三、“新型混凝土试验与检测”课程考核评价学习情境(分值权重)考核项目评价标准过程性考核(50%)终结性考核(50%)情境1:新型混凝土组成材料认知与任务1:新型混凝土用水泥技术要求与检试验流程图试验操作试验报告正确操作试验仪器正确完成试验操作试验数据处理及结论正实做+报告/20%笔试50%检测测确(35%)任务2:矿物外加剂的性能及检测试验流程图试验操作试验报告正确操作试验仪器正确完成试验操作试验数据处理及结论正确实做+报告/20%任务3:

38、化学外加剂的性能及检测试验流程图试验操作试验报告正确操作试验仪器正确完成试验操作试验数据处理及结论正确实做+报告/20%任务4:水泥与化学外加剂的相容性检测试验流程图试验操作试验报告正确操作试验仪器正确完成试验操作试验数据处理及结论正确实做+报告/20%任务5:新型混凝土用集料技术要求与检测对比图完善、准确、整洁、美观讲解+作业/20%情境2:新型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检测及配合比设计(27%)任务1:新型混凝土工作性及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试验流程图试验操作试验报告正确操作试验仪器正确完成试验操作试验数据处理及结论正确实做+报告/10%任务2:新型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的检测及控制措施试验流程图试验操作

39、试验报告正确操作试验仪器正确完成试验操作工作性调整措施得当试验数据处理及结论正确实做+报告/20%任务3:高铁用新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配合比设计正确地配合比设计配合比设计资料/30%任务4:正交配合比设计正确地配合比设计配合比设计资料法优化新型混凝土配合比/40%情境3:新型混凝土体积稳定性与耐久性能检测(33%)任务1:混凝土体积稳定性试验与检测试验流程图试验操作试验报告正确操作试验仪器正确完成试验操作试验数据处理及结论正确实做+报告/40%任务2:混凝土耐久性能试验与检测试验流程图试验操作试验报告正确操作试验仪器正确完成试验操作试验数据处理及结论正确实做+报告/60%情境4:新型混凝土施工技术(5%)任务1:新型混凝土原材料管理和配合比质量控制PPT小报告掌握材料管理的原则报告/50%任务2:新型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及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PPT小报告掌握新型混凝土的施工方法报告50%说明:课程无终结性考核,终结性考核权重为0%。四、附录可对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解释和说明,便于使用者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并可对标准制定和使用中的一些问题及建议做出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