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口相声剧本爆笑的草船借箭单口相声剧本.docx

上传人:peixunshi0 文档编号:48977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口相声剧本爆笑的草船借箭单口相声剧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单口相声剧本爆笑的草船借箭单口相声剧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单口相声剧本爆笑的草船借箭单口相声剧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单口相声剧本爆笑的草船借箭单口相声剧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单口相声剧本爆笑的草船借箭单口相声剧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口相声剧本 爆笑的_草船借箭单口相声剧本 我这个人哪,最爱看三国啦。书中我最佩服的是诸葛亮。不过三国里把诸葛亮说得有点儿“过”啦!怎么?它把诸葛亮不但塑造成智慧的化身,还把诸葛亮给“神”化了。您看诸葛亮的装扮,穿八卦衣,戴道士巾,看起来不同凡人,有点儿仙风道骨,半仙之体。其实哪儿有半仙之体呀,我就知道有半身不遂! 还说诸葛亮能“袖褪阴阳”,会“马前课”。遇见什么事儿,总“袖占一课”,占课就是算卦呀,一算,嗯,明白啦。诸葛亮是“马前课”未到先知;我比诸葛亮差一点儿,我老“马后课”事后检讨! 实际上啊,诸葛亮这个人哪,擅长了解状况,留意调查研究。随时记录点儿心得体会。可能这个记录本儿不大,老在袖

2、子里装着。遇见什么事儿了,哎,从袖子里掏出小本儿来查查记录。一看:噢知道了!其实诸葛亮的“马前课”,就是查“备忘录”哪! 所以说,要拿诸葛亮当神仙就错啦,诸葛亮也是个“人”,不过人跟人不一样,诸葛亮这个人哪,头脑聪慧,广览群书,通今博古,有学问。 那位问了:他有什么学问哪? 多啦!诸葛亮首先是个政治家,“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对当时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治形势,分析得特别精辟。 外带着是军事家。怎么?他辅佐刘备,头一个战役“火烧博望坡”就大获全胜。后来,“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不懂军事行吗? 诸葛亮又是演说家。擅长讲演,舌如利剑,口若悬河,最精彩的是“舌战群儒”。“群儒”是什么?东吴的“

3、智囊团”哪,愣让诸葛亮给“说”服了。哎,您瞧多大“说”劲! 诸葛亮也是文学家。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写得多好哇,其中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今还引用哪。 诸葛亮还是创造家。怎么?制造“木牛流马”呀,又叫“辘车”,用来运输粮草,翻山越岭,比现在的汽车还便利哪。不过,就有一样儿差点儿,那时候的驾驶员不是在前面儿开,是在后边儿推! 总而言之啊,诸葛亮的能耐是够大的。在魏、蜀、吴三国当中,没人比得了。就拿“草船借箭”来说吧,曹操、周瑜都让他给“蒙”了。怎么哪?因为在当时啊,虽然孙、刘联合破曹,但是东吴的水军都督周瑜,心狭量窄,妒贤嫉能,瞧诸葛亮能耐比他大,生气,总憋着抓个碴儿把诸葛亮宰喽! 于是想了

4、个办法:派诸葛亮监造十万支箭。诸葛亮一听就明白了。心说:这不是让我造箭哪,是变法儿要我脑袋呀!工、料都不凑手,怎么造啊?一琢磨:得了,干脆我“借”去吧! 有人说了:找谁借呀? 找曹操借呀!借可是借,有日子借可没日子还。他说“借”,其实是“骗”,不过那也得叫“草船借箭” (似听观众插话)什么?叫“草船骗箭”? 嗐,那多难听啊! 这“借箭”也得有方法,直接找曹操借去,不行,不好说呀。 “曹丞相,您借我十万支箭,等明儿我好揍你!” 哎,这不象话呀! “草船借箭”,这里边儿学问大啦。包括:气象学、地理学、心理学、数学,短一样,箭也借不来。不信,您听我说呀! 诸葛亮一琢磨:这两天儿有点儿发闷,江水气温回

5、升,到夜里,温度突然下降,嗯准得有漫天大雾。哎,是这气象学吧? 不熟识地理也不行。沿江逆流而上,天还下雾,从东吴营盘到曹操水寨,怎么走,走多大时间,距离多远,都得知道。离曹营远了不行,放箭射不到哇,全掉江里啦,那不白去了吗?离近了也不行,人家有巡营了哨的船哪,发觉了,一包围,得,全当俘虏啦! 那么距离多远才合适呢?以箭的射程为准。过去常说:“百步穿杨”,有效射程一百步,超过一百步,箭就没劲儿啦,扎不到草人儿上啦。咱们平常走十三步,相当十米,一步不到一米,百步也就合八十多米。 二十只大船,一字排开,军卒击鼓呐喊,船的四周儿是草人儿包着,这声儿就发闷啦。实际上离曹营才八十多米,听起来,好象有四、五

6、百米远哪。 曹操吓坏啦,一看:大雾弥江,不知来了多少敌军哪?嗯不能贸然出兵,只能以守为攻。把水旱两寨的弓箭手全调出来,朝声音传来的方向用劲儿放箭。嚄,曹兵一通儿猛射呀,看谁射得快,看谁射得多,好嘛,射箭大比赛!诸葛亮把对方的心理状态把握得多清晰。心理学嘛! 最重要的是数学。不懂数学,麻烦啦,不但箭借不回来,没准儿还全军覆没。怎么?首先得算一支箭多重啊?按十六两制,一支箭大约四两吧,十万支就两万五千斤哪!二十只大船,每只平均负荷一千二百五十斤。就那么巧,整十万支吗?得多借呀,除去折的,不能用的,光好的也得有十万多呀,嗯,打点儿富余。每只船要承受一千五百斤的重量。曹营放箭,也不是按船安排呀:这只船

7、重量够啦,别射啦,那只船不够儿再找补点儿。 哎,哪儿有这事儿啊! 必定有的船上多,有的船上少。因此,还得加点儿保险系数儿。每只船得能负担两千斤才行。不光重量,还有面积哪,所以说,要多大的船,扎多少草人,承受多少支前,多大重量这些,不算行吗,算是什么?数学嘛! 还有哪。船一字排开,得两面儿受箭才行,要是光一面儿受箭,十万支箭全射一边儿,那船就翻啦! 这船什么时候调头呢?怎么才能把握时间、重量呢?哎,诸葛亮预备了一个“水平仪”。那年月有水平仪?没有。诸葛亮这个土“水平仪”很简洁。我一说您就想起来了,上船的时候,不是把鲁肃拽来了吗,俩人在船舱里对酌饮酒。哎,关键就在这酒上,这杯酒就是“水平仪”。酒倒七成满,草人儿受箭越来越多船也越来越偏。船一偏了,酒在杯里也偏了,船偏多少,酒偏多少,船两边儿受箭重量平衡了,杯里的酒也平稳了。这叫:坐船内知船外,了如指掌啊。诸葛亮这学问多大!要不以这杯酒当测量的标准来把握平衡,非坏事儿不可;怎么把握呀?亲自观看,觉着船有点儿偏,他外边儿看看去,一出去,嘣!箭射脑袋上啦,那不叫“草船借箭”啦;就成“活人挨箭”啦! -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