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七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1187 上传时间:2020-01-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七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七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七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七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七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七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七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2经济改革(1)农业改革:措施: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结果:农业有所好转,后来因为瞎指挥和恶劣气候,农业再度出现危机。(2)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在经济上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3政治改革(1)措施: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进行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活动。(2)结果: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赫鲁晓夫自身也陷

2、入个人崇拜。4意义: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5结果(1)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2)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前期改革(1)内容:重点进行工业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2)作用: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2后期改革(1)状况:改革步伐逐渐缓慢。(2)结果:经济发展呈现出停滞和下降的趋势。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困境。三、莫斯科落日1戈尔巴乔

3、夫改革(1)经济改革:内容:制定“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用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结果:改革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2)政治改革: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2影响(1)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2)苏联解体:开始: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苏联由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加速:“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解体: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完全解体。轻巧识记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名师

4、点拨赫鲁晓夫改革的探索性和开创性(1)斯大林执政后期,苏联社会已经出现了停滞僵化的局面,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改革成为大势所趋。赫鲁晓夫的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具有开创性。(2)赫鲁晓夫的改革从反对个人崇拜和农业入手,首先解决政治上最尖锐的个人崇拜和经济上最严峻的农业问题,是符合苏联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对改革斯大林模式的一种正确探索。(3)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创了苏联发展的新局面。(4)改革对整个世界社会主义的改革运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启发作用。为他国改革提供了经验教训。易错提醒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苏联的解体(1)赫

5、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2)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1斯大林逝世后,其后继者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各种问题积重难返,苏联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2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却未

6、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3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41991年,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改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材料一(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1)根据材料

7、一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教你读史抓住关键信息“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美国”进行分析。提示错误: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说明: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

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教你读史抓住关键信息“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进行总结归纳。提示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异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

9、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失败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同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不足及教训材料一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

10、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1)材料一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教你读史“但是”作为转折词,把材料分为两层,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改革者,但又是一位改革失败者。提示材料表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材料二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11、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是什么,其结果如何?教你读史“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剥光为止”“肿瘤”“挥向了党的脖子”形象地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提示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未取得成效后转向政治改革。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后把问题全都暴露,导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指向“肿瘤”,“肿瘤”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党的领导,否定了社会主义方向,从而造成苏联解体。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1)不足之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有利于推动对斯大林

12、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转向政治体制的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2)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一、战后苏联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斯大林模式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

13、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二、多角度理解苏联的经济改革1知识角度: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二战后苏联多次改革的根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2史观角度:从全球

14、史观的角度考虑,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半球化”的发展模式,即世界上主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者互相斗争、此消彼长可以带来很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教训。3热点角度: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活力。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苏联改革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深思是非常有必要的。题组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辞职下台后曾自豪地说:“也许我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一件那就是,他们只需要投票就能让我下台,而斯大林则会把他们全部抓起来。”但舆论却认为其在位期间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

15、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 ()A并未冲破原有模式B无从改善政治环境C疏于解除思想禁锢 D鲜有触及经济领域解析:选A材料中“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信息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2下图为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统计数据示意图。该示意图反映出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B农业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得到缓解D赫鲁晓夫改革推动农业发展解析:选D由题目中的时间“19531964年”可确定此时为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题目中拖拉机、谷物收割机等跟农业生产有关的数据的增长表明此时的苏联农业有所发展,这应归功于当时赫鲁晓夫的改革,故本题应选

16、D项。题组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解析:选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军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过大导致经济结构比例失调,故B项符合题意。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未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D

17、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解析:选C材料“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触动。A项是赫鲁晓夫;B项把重点放在了重工业;D项不符合史实。题组三戈尔巴乔夫改革5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大的不同点是 ()A经济体制改革 B文化制度改革C政治体制改革 D福利制度改革解析:选C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戈尔巴乔夫改革一开始是对经济领域进行改革,但是经济领域困难重重,所以戈尔巴乔夫改革转向了政治领域,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6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18、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年份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3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解析:选D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并进行改革,但是经济改革不见成效,因此选D项。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以下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述,正确的是 ()A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 B推广玉米种植获得成功C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限制 D全面引入市场经济体制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

19、故A项正确;推广玉米种植在西伯利亚地区并未获得成功,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不可能全面引入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2赫鲁晓夫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这一措施()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解析:选B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题干中所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以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

20、确。3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形成了一套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解析:选B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依然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下所进行的改革,只是小修小补,没有进行根本变革。4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的一份报告提出:“党中央委员会和苏联政府的出发点是:指令性计划是主要的和有决定意义

21、的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来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段材料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 ()A开始冲击斯大林模式 B未能突破原有体制C遵循了经济发展规律 D被迫转向政治领域解析:选B题干中的批驳“市场调节”,明显地反映出这份报告本身强调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策,这是不尊重经济发展的规律,仍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据此可以排除A、C、D三项。5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A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都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C都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D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解析:选D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没有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

22、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因此A、B、C三项均可排除。这三次改革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故选D项。6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解析:选C戈尔巴乔夫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因此答案为C项。7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 ()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C建立高度

23、集中的经济体制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A项正确。8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A适应了时代需要,获得成功B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解析:选C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了

24、经济改革,调整了苏联经济结构,但其改革没有正确的思路,并未取得成功,也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答案为C项。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前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苏联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专题讨论会纪要材料二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

25、企业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6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两个分号前后的三句话逐层概括即可。第(2)问,材料二共三句话,第一句话反映了对经济体制的改革,第二句话反映了以立法的形式把企业推向市场,第三句话反映了改革方案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破坏。从这三个方面概括归纳即可。第(3)问结合所学,从改革的方向、措施等角度回答即可。答案:(1)特征: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2)评价: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3)原因:列宁改革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改革措施配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戈尔巴乔夫改革不顾苏联实际情况,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