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 第1部分:海草床_地方标准格式审查稿.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497106 上传时间:2025-07-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 第1部分:海草床_地方标准格式审查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 第1部分:海草床_地方标准格式审查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 第1部分:海草床_地方标准格式审查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 第1部分:海草床_地方标准格式审查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 第1部分:海草床_地方标准格式审查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07.080CCSA4511B37山东省地方标准DB37TXXXX-XXXX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第1部分:海草床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arbonstoragesurveyandassessmentofmarineecosystem-Part1:SeagrassbedXXXX-XX-XX实施XXXX-XX-XX发布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是DB37TI(XX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的第1部分。DB37TXXX)I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2、第1部分:海草床;第2部分:盐沼湿地;第3部分:海藻场。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山东省海洋局提出并组织实施。本文件由山东省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山东省高度重视海洋碳汇工作,将其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自2021年始,为全面推动海洋碳汇产业发展,我省率先实施了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评估试点和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建设,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和工作基础,总结出一套调查内容更全面、评估方法更准确的技术方案,统一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方法已成为海洋碳汇标准化工作的首要任务。DB37TXXXX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是规范我省海洋生态系统碳储

3、量调查与评估工作的基础性标准,为全面摸清我省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开展碳汇交易工作奠定基础,进而更好地发展蓝碳经济,助力我省海洋强省建设。DB37TXXXX旨在规范山东省分布的不同类型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要求与评估方法,根据我省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主要类型中调查范围边界、调查内容、调查指标等关键性差异,拟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1部分:海草床。目的在于规范海草床生态系统碳储量范围边界、调查方法、调查站位等要求与评估方法。 第2部分:盐沼湿地。目的在于规范盐沼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范围边界、调查方法、调查站位等要求与评估方法。 第3部分:海藻场。目的在于规范海藻场生态系统碳储量范围边界、调查方法、调查站位等

4、要求与评估方法。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第1部分:海草床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海草床生态系统碳储量范围边界、调查方法、调查站位、评估方法、质量控制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海草床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2763.8海洋调查规范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GB17378.5海洋监测规范第5部分:沉积物分析GB/T168312013基于坐标的地理点位置标准表示法HY/T0832005海

5、草床生态监测技术规程HY/T0457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技术规程海草床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海草床seagrassbed由生活在海洋中的沉水开花植物建群形成的生态系统。来源:HY/T04572024,3.13 7碳储量carbonstock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碳库内所包含有机碳的绝对数量。来源:HY/T04572024,3.34范围和边界4 1范围4.1.1调查范围应为海草床生态系统边界范围。4.1.2应根据地图、海图、地形图、航空或卫星遥感影像以及文献、历史调查资料、实地踏勘确定范围边界。4.2边界4.2.1调查边界应精确绘制并标明经纬度,经纬度表示法及分辨率按照

6、GB/T168312013中附录D和附录E规定执行。4.2.2边界一旦确定,不应轻易改变;不可避免时,应详细记录原边界、改变原因等改变事项,并重新绘制边界。5调查内容海草床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内容分为海草植株、凋落物和沉积物(见附录A),调查指标应符合表1。表1海草床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指标调查内容调查指标调查方法评估方法海草植株分布与面积、种类、盖度、茎枝高度、植株密度6.19.3.1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有机碳含量凋落物凋落物生物量、有机碳含量6.29.3.2沉积物沉积物粒度、容重、有机碳含量6.39.3.3海草床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记录表见表A.1。6调查方法6海草植被6.1.1分布与面积通

7、过船舶走航、无人机航拍、声呐识别并结合实地踏勘获取,海草床分布边界按照HY/T0457执行。海草床分布及其面积通过无人机监视和现场调查获取,具体要求和方法如下:a)选择天气晴好、可视条件高的大潮退潮期进行;b)利用无人机对调查区域的海草床进行详细的拍摄,调查区域应全部被拍摄到,拍摄过程中仔细观察并寻找海草床;c)根据无人机拍摄影像,确定其分布范围;d)海草床分布范围的边界以5%海草盖度为准;e)调查人员到达海草床边界和拐点进行核查,定位方式可采用GPS或北斗定位,获得海草床边界核准信息;f)结合C)和e),绘制海草床分布图,确定分布面积。6.1.2种类实地调查并记录样方中的海草种类。6.1.3

8、盖度盖度判断按照HY/T0832005中附录B执行。6.1.4植株密度将每个样方内生长的所有海草植株地上和地下部分完整取出,将采集的海草植株转移至筛网内,记录植株数量,计算植株密度(株/Hl?)。每个样方中随机选择5株以上海草植株(开花植株除外),测量每株海草从分生组织到最长叶端的距离并求出其平均值(cm)o6.1.6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样品用海水冲洗海草植株组织,沥干水分,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分别装入样品袋,低温避光保存。将样品杀青后60烘干,直至恒重,计算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干重,gm2)o6.1.7有机碳含量植株样品有机碳分析按照GB17378.5执行。1 .2凋落物6 .2.1凋

9、落物样品凋落物生物量的调查宜采用间隔期标记法和现场调查法,调查方法如下:a)凋落物标记起始时间点(八)设置全部样方,其中3个样方用于凋落物初始取样在九时间点采集,剩余3个样方用于植株标记,并在凋落物标记结束时间点(殳)采集,打时间与生物量和沉积物调查时间一致,两次调查间隔期宜为30d;b)在九时间点,选择3组凋落物样方,按顺序计数每个样方内生长的植株数量,采用针孔标记法对每个样方内生长的所有海草进行标记,将剩余3组样方的海草植株地上部分全部取出,用水冲洗干净,4避光保存;c)将九时间点采集的海草植株地上部分计数,4避光保存。杀青后60烘干,直至恒重,计算海草各样方单位面积地上部分生物量(干重,

10、gm2);d)在%2时间点,将剩余3组样方内所有海草植株地上部分全部取出,用水冲洗干净,4避光保存;e)根据叶片标记计算间隔期内各样方脱落的植株数量,计算t2时间各样方单位面积不同地上部分凋落物生物量(干重,gm2);f)在段时间点,收集样方表层发现的所有根状茎,用水冲洗干净,4避光保存。置于干燥箱60。C烘干,直至恒重,计算时间各样方单位面积海草植株地下部分凋落物生物量(干重,gm2)O6.2.2有机碳含量凋落物样品有机碳分析按照GB17378.5执行。AR沉积物6.3.1沉积物样品沉积物调查采样方法具体如下:a)沉积物样品采集应与海草植物样品采集同期进行;b)采样管直径以5Cm12cm为宜

11、自采样管底端向顶端进行高度标记;c)采样深度宜为100cm,对于沉积物厚度小于100cm的按照实际深度采样;d)采样设备宜使用动力柱状采样器;e)使用动力柱状采样器均匀击打采样管顶部,采样管应匀速进入沉积物,遇到石块等障碍物时,应重新选择采样点;f)达到采样深度后,记录采样管达到的深度(八)以及采样管内沉积物高度(,2),计算压缩系数1(QNl/2),压缩系数小于0.60时应重新采集样品;g)用胶塞或堵头密封采样管顶端,再取出采样管,可使用链条、绞盘或自制便携式起重设备,必要时使用撬棍、铁锹等挖开采样管周围的沉积物;h)采样管取出后应立即封堵底部,锯除采样管上部空余部分后密封,标识管顶和管底

12、竖放运输;D样品应在24h内处理或在-20条件下保存。6.3.2有机碳含量沉积物样品有机碳分析按照GB17378.5执行。6.3.3粒度沉积物样品粒度分析按照GB/T12763.8执行。6 0数据结果调查结果记录表见表A.2表A.4o7调查站位7 调查分区当调查区内海草种类、群落特征或地形地貌差异明显时,应按照异质性情况将调查区划分为若干调查分区,同一分区内视为性质均一。分区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a)海草种类、生长状况及群落特征;b)沉积物类型、组成及理化性质;c)水动力及地形、地貌特征;d)现有及潜在的海域使用方式;e)其他可能影响海草床碳储量规模的因素。8 9站位布设基于调查分区的海草床分

13、布状况和面积调查数据,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布设站位。站位覆盖所有调查分区,能反映各分区的特征;调查站位数量布设要求应符合表2。常用的站位布设方法按照HY/T0457执行,包括:a)随机取样法:在每个分区中随机选择站位;b)栅格取样法:用正方形或六边形的栅格覆盖分区,在栅格内随机选取一个点作为站位;c)样线取样法:沿着与岸垂直的样线,在分区内取样;d) 一般使用随机取样法和栅格取样法,当环境要素沿某一方向发生规律性变化时,难以随机取样时,可采用样线取样法。表2海草床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站位数量布设要求调查分区面积(三)hm2断面数量站位数量S201三320S100三2三6100500三42127R样

14、方布设样方布设方法如下:a)样方大小应整体反映调查站位的碳库组成特征,宜采取随机、三角形、直线型方式布置;b)每一站位应设置不少于3组海草植株平行样方和不少于6组海草凋落物平行样方;一般植株高大或分布不均匀的海草植物样方应为ImXlm,植株低矮且分布均匀的海草植物样方可为0.5m0.5m;c)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凋落物样方应一致,且与沉积物站位一致或相邻;d)海草凋落物平行样方在凋落物标记起始时间点(八)设置全部样方,其中3个样方用于凋落物初始取样,剩余3个样方用于植株标记,并在凋落物标记结束时间点(%2)采集植株标记样品。8调查时间与频率调查时间应在海草生长旺季调查,宜在6月至肥月。R7

15、调查频率每年开展1次。9评估9样品制备4.1.1 海草植株、凋落物样品制备将干燥恒重的样品用陶瓷质研钵或球磨机粉碎,过60目标准筛,置于小型密封袋中密封,放入干燥器中待测。4.1.2 沉积物样品制备沉积物样品制备步骤如下:a)使用电圆锯沿采样管长轴切割管壁,切割深度应与管壁厚度一致,宜避免管壁碎屑污染;b)两条切割缝夹角宜在1200150。,避免样品坍落;对于含水率较高的样品,可冷冻后切割;c)沿切割缝打开采样管前,应叩击采样管壁,避免样品与采样管粘连;d)打开采样管后,应进行拍照,描述并记录沉积特征、气味等;e) OCm50cm深度的沉积物样品以5cm为间距分层;50cm100cm深度的沉积

16、物样品以IOcm为间距分层,对于沉积物厚度小于100Cm的,可按照实际深度分层;f)以各层柱状样品中心点为基点,取每层中间3cm厚样品,用于容重及有机碳分析,剩余样品用于分析粒度。如果采集沉积物柱状样品发生了压缩,则实际取样深度应为需要分层取样深度乘以压缩系数;g)容重样品应二次取样,使用游标卡尺记录样品实际厚度(力),置于干燥箱60。C中烘干至恒重,记录干重(机d),计算沉积物容重;h)每份样品置于干燥箱60。C中烘干至恒重,用陶瓷质研钵或球磨机将干燥后的样品粉碎,过100目标准筛,置于密封袋中,放入干燥器中待测。99样品分析样品有机碳分析按照GB17378.5执行,结果为干样的有机碳含量(

17、质量分数,)。沉积物粒度分析按照GB/T12763.8执行。93计算9.3.1海草植株碳储量9.3.1.1地上生物量碳储量地上生物量碳储量按照公式(1)计算:PCa=Ek13COrgXBsp,iXSjX102式中:VCa地上生物量碳储量,单位为兆克碳(MgC);CorgJ第,个分区植物地上生物有机碳质量分数,;&PJ第,个分区植物地上生物量,单位为克每平方米(gm2);S第,个分区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O9.3.1.2地下生物量碳储量地下生物量碳储量按照公式(2)计算:VCb=i=lcorgb,iXBspb,iXSiXIO-2(2)式中:VCb地下生物碳储量,单位为兆克碳(MgC);Cor

18、gbJ第,个分区植物地下生物有机碳质量分数,;RpbJ第,个分区植物地下生物量,单位为克每平方米(gm2);S第7个分区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o9.3.1.3植株碳储量植株碳储量按照公式(3)计算:VCstock=VCa+VCb(3)式中:VCstock植株碳储量,单位为兆克碳(MgC);VCa地上生物量碳储量,单位为兆克碳(MgC);VCb地下生物碳储量,单位为兆克碳(MgC)o9.3.2凋落物碳储量凋落物碳储量按照公式(4)计算:LCStOCk=Tn=l(corgt,iXDBSQt,i+corgbt,iXDBSPbtQXSiXIO2式中:LCstock凋落物碳储量,单位为兆克碳(MgC

19、);Corgtj第,个分区植株地上部分凋落物有机碳质量分数,;DBspt,1第2个分区植株地上部分凋落物生物量,单位为克每平方米(gm2);GCorgbtj第,个分区植株地下部分凋落物有机碳质量分数,;DBspbt,1第1个分区植株地下部分凋落物生物量,单位为克每平方米(gm2);S第7个分区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o9.3.3沉积物碳储量9.3.3.1沉积物容重沉积物容重按照公式(5)计算:p=md11X(d2)2Xh(5)式中:P沉积物容重,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md样品干重,单位为克(g);d沉积物采样管内径,单位为厘米(Cm);h样品厚度,单位为厘米(cm)o9.3.3.2沉

20、积物有机碳含量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按照公式(6)计算:CCOl=l3CsmjXPjXHj(6)式中:Ccol柱状样有机碳含量,单位为克每平方厘米(gcm2);Csomj第/层沉积物有机碳质量分数,;Pj第/层沉积物容重,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Hj第/层沉积物厚度,单位为厘米(cm)o9.3.3.3沉积物碳储量沉积物碳储量按照公式(7)计算:SDStoCk-i=iCCOlXSiXl2(7)式中:5Dstock沉积物碳储量,单位为兆克碳(MgC);Si第i个分区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o9.3.4总碳储量海草床生态系统总碳储量按照公式(8)计算:CStOCk=VCStOCk+LCStoCk+

21、SCStoCk(8)式中:Cstock海草床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单位为兆克碳(MgC);VCstock海草植株碳储量,单位为兆克碳(MgC);LCstock凋落物碳储量,单位为兆克碳(MgC);5Cstock沉积物碳储量,单位为兆克碳(MgC)094记录碳储量统计记录见表A.5o10质量控制建立全过程质量控制程序,制定相应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方案。11报告编制调查评估报告应内容全面、结论明确,同时报告文字简洁、准确,监测数据及图件等可编入附录。报告涵盖的内容及具体编制格式(包括章节条目)见附录B。附录A(资料性)海草床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记录表海草床碳储量调查与评估通用记录格式见表A.1表A.

22、50表A.1海草床生态系统现场调查记录表调查地点调查日期年月日1.调查区基本情况海草床面积hm2主要种类情况描述:2.调查分区分区编号面积hm2主要种类潮带样方布设方式样方数凋落物样方数茎枝高度cm植株密度株/m?3.调查站位站位经度纬度样方编号样方面积m2海草种类盖度地上生物量样品编号地下生物量样品编号凋落物样品编号沉积物样品编号填表人校对人表A.2凋落物生物量监测记录表调查地点调查日期年月日样方编号样方面积m2监测指标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监测时段数量干重g数量干重gtt2凋落量样方编号样方面积m2监测指标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监测时段数量干重g数量干重gtt2凋落量样方编号样方面积m2监测指

23、标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监测时段数量干重g数量干重gtt2凋落量填表人校对人表A.3植株、凋落物碳储量分析记录表调查地点分析时间年月日站位编号样方数量物种样方面积m2测定方法分析仪器样方编号样品类型样品编号干重g有机碳含量%海草地上部分海草地下部分凋落物样方编号样品类型样品编号干重g有机碳含量%海草地上部分海草地下部分凋落物样方编号样品类型样品编号干重g有机碳含量%海草地上部分海草地下部分凋落物样方编号样品类型样品编号干重g有机碳含量%海草地上部分海草地下部分凋落物备注:干重结果保留2位小数,有机碳含量保留3位小数。填表人校对人表A.4沉积物碳储量分析记录表调查地点分析时间年月日站位编号样方数量

24、分区面积m2样方面积m2测定方法分析仪器样方编号采样深度cm容重取样体积cm3样品层次cmO55-1010151520202525303035354040454550不同层有机碳含量%不同层容重gcm3样方编号采样深度cm容重取样体积cm3样品层次cm506060707080809090-100不同层有机碳含量%不同层容重gcm3备注:有机碳含量保留3位小数。填表人校对人DB37、TXXXX表A.5碳储量统计记录表分区编号植物碳储量MgC植物碳储量标准差MgC凋落物碳储量MgC凋落物碳储量标准差MgC沉积物碳储量MgC沉积物碳储量标准差MgC调查区植物碳储量MgC调查区植物碳储量标准差MgC调

25、查区凋落物碳储量MgC调查区凋落物碳储量标准差MgC调查区沉积物碳储量MgC调查区沉积物碳储量标准差MgC总碳储量MgC总碳储量标准差MgC调查地点填报时间年月日填表人校对人附录B(资料性)海草床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报告大纲按照图B.1编制海草床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报告o根据项目特点,可对有关章条做适当增减。1前言2调查情况2.1 区域情况2.2 调查分区2.3 调查内容2.4 调查方法2.5 样方布设2.6 调查过程2.7 床生态系统调查结果3.1 海草植被特征3.2 生物量3.3 凋落物3.4 沉积物4海草床生态系统碳储量评估4.1 生物量碳储量4.2 凋落物碳储量4.3 沉积物碳储量4.4 总碳储量4.5 与建议5.1 结论5.2 建议附件:海草床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监测数据汇总表图B.1海草床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报告编写大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