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卷评卷小结.docx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499365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卷评卷小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卷评卷小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卷评卷小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卷评卷小结.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中考化学卷评卷小结 特征码 RlPaBIPmCLYXHGkHZZra 中考化学卷评卷小结 一、试题分析: 该题属于试题中难度最大的开放性的实验探究题。该题主要考 查学生对于氢氧化钠溶液与酸碱指示剂酚酞的相互作用以及科 学探究能力。 第(1)题的参考答案是即使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 成的碳酸钠呈碱性,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第(2)题参考答案的实验设计:向浓度不同的两种氢氧化钠溶 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可能的现象和结论:如果两种溶液都变红 且不褪色,则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大小无关;如果某一种溶 液变红且不褪色,另一种溶液变红后褪色,则与氢氧化钠溶液 浓度的大小有关。 第 2 页

2、二、得分情况 该题满分 6 分,考生平均分为 1.40 分,难度系数为 0.23,满 分人数 5439 人,占考试人数的 5.22%,零分人数 66266 人,占 考试人数的 63.5%。 三、学生答题情况: 第(1)题学生由于基础不牢,不懂得碱性溶液与二氧化碳以及 酚酞的相互作用及其发生的现象。有的学生认为氢氧化钠溶液 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反应生成的是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碳酸 钠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而是不变色或是变蓝色;不与酚酞 溶液作用;酚酞溶液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酚酞使氢氧化钠 溶液变红了;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发生了反应等等 第(2)题针对“酚酞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变红后褪色可能与氢 氧化

3、钠溶液的浓度有关”的猜想,应用两种浓度不同的氢氧化 钠溶液滴加酚酞溶液进行对比,从发生的现象得出合理的结论。 这一探究实验的设计并不难,但学生答题的情况五花八门,并 不使人乐观。 第 3 页 、实验设计不合理: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作对比;分别在氢 氧化钠溶液中滴入 5%和 10%的酚酞溶液;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继 续滴入酚酞溶液;在酚酞溶液继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配制 80%的 氢氧化钠溶液来做实验;向两杯不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 酚酞溶液;向两杯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等等。 、对实验的现象表述不准确,不清楚,语言逻辑混乱:用浓 度深浓度浅、浓度多浓度少、浓度强浓度弱、过量适量、多量 少量

4、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大和浓度小。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 反应无变化,不清楚是指酚酞溶液不变红色,还是变红色后不 褪色。 、依据实验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不合理:如果某一杯溶液变红 色后不消失,另一杯溶液变红色后消失,说明酚酞变红后褪色 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无关;或两杯溶液变红色后消失, 说明酚酞变红后褪色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有关。 四、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夯实基础。中考考查的内容都源于学生所学习的基础知识 和基本理论。不仅是试卷上 70%的容易题,也是更高层次学习 的基础。基础不牢,要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那是无源之水。 第 4 页 、要加强实验教学。这也是老生常谈了。化学教学中化学实 验的重要性不

5、言而喻,特别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 生学习和运用化学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离不开实验活动。 化学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必做八个基础实验。我们在化学教学 中,要重视实验教学,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积极组织好学生 实验,尽量想办法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通过化学实验,可以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和实际操作能力,应用科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化学实验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学 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下了基础。我们不 能嫌麻烦和费时费力而少做或不做实验,只是讲实验。否则, 学生感性认识不够深刻,只凭想象,遇到问题没有一定的思路 和解决的方法。 3、许多学生平时不注意也不善于观察实

6、验的现象,对于实验现 象的描述模糊不清,颠三倒四。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要 引导学生用科学、准确、简练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操作的方法、 实验的现象,并依据实验现象得出合理的结论。力求书写规范, 确保不因此丢分。 中考评卷填空题小结 第 5 页 15.从下列物质中选择填空(填序号):生石灰 小苏打 氧气 聚乙烯。 (1)可用于制作糕点的是 ;(2)可用于金属 切割的是 ; (3)可用作塑料薄膜的是 ;(4)可用于干燥 食品的是 。 答案为:。 该题的考察依据是化学课程标准P22 中的 5.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7.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

7、的重 要性。 所以 15 题考察的目标为“身边的物质”的性质以及用途,所选 择的物质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以及用法。今年该题的难度有 所下降,不再要求学生书写物质的化学式,只要求学生能在了 解物质的用途的基础上,判断并写出序号。 第 6 页 学生的答题情况出现了下列几项: 序号书写不清楚,造成评卷的难度。例如:和的书写, 经常受到小圆圈的干扰,建议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跟学生强 调书写时,小圆圈可以圈大点。不按照要求填空。题目要求 填写序号,有个别学生书写名称却还抄错。希望在教学中强调 学生先审题后按照要求作答,否则在回答简答题和论述类的题 目时候,往往会答非所问,在那里浪费感情。 16.右图是一

8、瓶刚开启的“XX 牌”碳酸饮料的示意图。请回答: (1)该饮料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 ; (2)开启时,大量的气泡从罐内冒出,说明随着压强的减小, 气体的 减小。 16.右图是一瓶刚开启的“XX 牌”碳酸饮料的示意图。请回答: 第 7 页 (1)该饮料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 ; (2)开启时,大量的气泡从罐内冒出,说明随着压强的减小, 气体的 减小。 答案是:混合物、溶解度。 该题的考察依据是化学课程标准中的 P23 2.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 P20 5.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包含影响溶解度的各种 因素) 。 16 题考察了物质的

9、分类以及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载体是学 生生活中常喝的碳酸饮料。学生的答题情况仍然和往年一样, 出错在错别字上,要不就是只是写了“混合” 、 “溶解”两个字。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学生还不是很了解溶解度的含义,所以老 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去教书。 第 8 页 17. 在我省文昌建成的航天基地发射卫星的火箭将使用液氢作 为燃料。请回答: (1)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使用氢能的一个优点 ; (3)为了研究氢气的爆炸极限,需要收集不同纯度的氢气。如 何收集一瓶纯度为 80%的氢气V(H2)V(空气)= 82 。 点燃 答案:17.(1)2H2+O2=2H2O (2)热值高

10、(污染少、资源丰富) (3)集气瓶中盛 80%(其容积)的水,盖上玻片,倒 置放入水槽中。移去玻片,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氢气至满,在水 下盖上玻片,从水中取出倒置放在桌面上。 第 9 页 该题的考察依据是化学课程标准P28 中的 1.1. 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 天然气(或沼气) 、液化石油气、煤气、酒精、汽油和煤等对环 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活动与探究建议: 17 题的平均分:1.82;难度系数:0.30。 17 题针对我省文昌建成的航天基地发射卫星的火箭燃料铺开思 路:从物质的变化书写化学方程式,让学生知道氢气的化学性 质之一是可燃性。那么作为燃料的氢气与

11、三大化石燃料相比, 其优点都有哪些呢?(通过对比,从而了解氢气是最理想最清 洁的燃料。 )可燃性的气体都可能发生爆炸,那么如何收集不同 纯度的氢气?第小题就提出了如何收集一瓶纯度为 80%的氢 气VH2V(空气)82,答对的学生有 3.13%,比例虽少, 但是答题的精彩之处还是有的。 精彩之处: 语言描述简明扼要型: 第 10 页 用排水法,集气瓶内先装 80%(4/5、8/10)的水,再收集氢气, 水排完即可得到 80%的氢气。 仪器创新型: 除了使用集气瓶,还有使用多功能瓶的;注射器法;试管法等。 还有画图法的。 学生的想法和做法五花八门,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敢” ,体现 了 90、00

12、后的孩子们的一个特点:敢于思考、敢于创新、敢于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18. 乙醇(C2H5OH)俗称酒精,在生产、生活及实验中用途广 泛。请回答: (1)乙醇属于 (填序号) ; 氧化物 碱 有机物 第 11 页 (2)将少量碘加入酒精中,充分搅拌至碘溶解,酒精在这里可 称作 (填序号) ; 溶液 溶剂 溶质 (3)己知乙醇不完全燃烧时,产物为二氧化碳、水和一氧化碳。 现有 46g 乙醇不完全燃烧,经测定生成二氧化碳 70.4g。则该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该题的考察依据是化学课程标准中的 P28 1.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 (或沼气) 、液化石油气、煤气、酒精、汽

13、油和煤等对环境的影 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活动与探究建议: P19 4.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P27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质量关系。 第 12 页 活动与探究建议: 18 题考察乙醇的分类以及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给出的溶 液是“碘酒” ,常见的物质。第(3)小题考察学生能从元素守 恒观计算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从而书写出化 学方程式。同时渗透进了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循的两大原则: 一、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凭空臆想,捏造事实上不存在的 反应。例如:46g 乙醇不完全燃烧生成 70.4g 的二氧化碳,这 就是质量

14、事实。二、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的元素守恒, 原子守恒。学生在回答的时候,往往只是考虑了反应物、生成 物的化学式的书写,然后自行配平,就违背了守恒观和客观事 实。第(3)小题的得分率为 0.59%。说明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不断的给学生渗透遵循客观事实和守恒观的思想。但是也不 可以忽略其他观的教学,比如“转化观” “微粒观”等。针对该 小题,我们建议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灌输质量守恒观的思 想,使初、高中的教学不至于出现严重的脱节,让计算题有效 的连接起来。 中考评卷小结 第 13 页 一、试题及参考答案 21、某老师在燃烧的条件教学中,改进了教材中的实验, 如右图所示,在铜片上罩了仪器

15、 a 。请回答: (1)仪器 a 的名称是_; (2)罩上仪器 a 的作用是_; (3)对照和,能够获得可燃物 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 (4)课后,小明查阅化学实验手册 获知:切割白磷时,应在水下进行。 其原因是_。 参考答案: (1)烧杯 (2)防止 P2O5 逸出污染空气 第 14 页 (3)与氧气接触 (4)防止切割时白磷自燃 二、得分情况 该题考查化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部分完成基础的学生 实验中燃烧的条件 ;其中第(1) 、 (3)题属于容易题,第 (2) 、 (4)题属于中等题,是开放性的题目,但开放程度不大。 本题共 8 分,平均分 3.07 分,满分人数(8 分)4322 人

16、(占 4.15%) ,0 分人数 29700 人(占 28.5%) 。 三、评卷过程中学生答题情况 第(1)题可以说是送分题目,但很多学生丢分较严重,主要丢 分在错别字,如将仪器名称写成烧怀、烧坏、烧环、烧杆、燃 杯等等,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课,就学习几种仪器的名称,但 经过一年后的考试,不少学生就答不出最简单的几种仪器的名 称,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情,除放弃学习的学生外,面对不少 的学困生,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了,这不 得不让我们反思。 第(2)题属于中等题,题目难度不大,但学生的回答也是五花 第 15 页 八门,而且有的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差,通俗的话,生活中的常 用语较多,如防止

17、其它气体(物质)跑出来、飞出来、溅出来、 弄脏空气等,但在诸多的答案中也有创意的,如隔离空气等, 说明学生的思维、想象较丰富。 第(3)题也可说是送分的题目,但得分情况也不容乐观,不少 学生审题不准,同时回答了可燃物燃烧需同时具备的两个条件: (1)与氧气(或空气)接触;(2)温度达到可燃物质的着火 点。真是可惜。 第(4)题属于开放程度不大的题目,但学生没能抓住与空气隔 绝这一要点去做答,表述不清。例空气中的温度高;白磷在水 中不能燃烧;防止灼伤手或手摸白磷会烧伤手;用化学方程式 表示等,乱蒙现象严重,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四、教学建议 1、教学要以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密切 联系生活实际。 2、重视实验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 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 第 16 页 兴趣,而有的老师因种种原因,不重视实验教学,少做或不做 实验,课堂上只是讲实验,或者板书实验过程、现象、结论, 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考试的时候就不知从何想起, 造成学生在回答有关实验的问题时答案五花八门,词不达意, 以致于丢分严重。因此,建议老师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要 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并且要积极组织学生多做实验,通过化学 实验能够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 的能力打下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