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杆试验技术标准.docx

上传人:peixunshi0 文档编号:501185 上传时间:2025-07-29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49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锚杆试验技术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锚杆试验技术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锚杆试验技术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锚杆试验技术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锚杆试验技术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SJGSJG1322023锚杆试验技术标准StandardforTestingofGroundAnchor2023-11-15发布2024-02-15实施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锚杆试验技术标准StandardforTestingofGroundAnchorSJG132-20232023深圳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发布2019年深圳市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项目的通知(深建设201940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结合深圳市的实际,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

2、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荷载试验;5.浆体抗压强度试验。本标准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批准发布,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业务归口并组织深圳市房屋安全和工程质量检测鉴定中心、深圳市工勘岩土集团有限公司等编制单位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标准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至深圳市房屋安全和工程质量检测鉴定中心(地址:深圳市南山区铁二路南山建工村工程质量大厦,邮编:518051)或深圳市工勘岩土集团有限公司(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南八路工勘大厦15楼,邮编:518063),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标准主编单位:深圳市房屋安全和工程质量检测鉴定中心深圳市工勘岩土集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深圳市建筑

3、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深圳市市政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深圳市南山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深圳市福田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深圳市宝安区住房和建设事务中心深圳市光明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深圳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深圳市水务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深圳市福田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深圳市龙岗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深圳市交通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深圳市水务工程检测有限公司铁科院(深圳)检测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盐田港建筑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深圳市南山区建筑工务署铁科院(深圳)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深圳华力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勘察测绘院(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地质建设工程公司深圳市蛇口招商港湾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云鼎工程技术有限公

4、司深圳市岩土综合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市地质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工勘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徐州建科仪器有限公司武汉岩海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苏州市能工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岩土与地下空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付文光张道修孟照辉李强刘小斌马君伟杨立强小俊舒国志邹学琴赵崇基李彦生林志欣刘秀军李新元袁广州刘学耿光旭向臻锋李红波周志立杜明祥刘宏华李澄宙许杰陈少平刘江林乔丽平刁春德侯德军饶彩琴吴松涛李洁文李波范少峰李雁勤吴胤赵明堂张译天周长标何远金陈泽波刘强胡荣刘林钊余渊杜辉叶坤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丘建金杨志银陈凡陈久照钟东波施峰潘永东李振宇汪四新本标准主要指导人员:宋延李伟

5、雄姚兆平陈天予蔡月1总则12术语和符号22.1 术语22.2 符号23基本规定33.1 一般规定33.2 试验方法选择33.3 抽样方式及试验数量43.4 验收项目检测54荷载试验74.1一般规定74.2 仪器设备及反力装置74.3 试验荷载及加卸载84.4 维荷时间及位移测读94.5 基本试验94.6 验收试验124.7 持有荷载试验124.8 试验报告145浆体抗压强度试验16附录A数据采集及远程传输18附录B快速加载法19附录C埋线法长度测试20附录D旁孔法长度测试22附录E回收试验24附录F自测力锚杆法测试25附录G分布式光纤测试26附录H检测不合格处置流程28附录I极限试验29附录J

6、蠕变试验33附录K群锚试验35附录L疲劳试验36附录M锚杆荷载试验记录表37本标准用词说明38引用标准名录39附:条文说明40Contents1 GeneralProvisions12 TermsandSymbols22. 1Terms23. 2Symbols23GeneralRules33. 1GeneralRequirements33. 2ChooseTestMethod33. 3SamplesandTestsAmount44. 4AcceptanceItemsTest54LoadTest74. 1GeneralRequirements74. 2InstrumentsandEquipmen

7、ts74. 3TestLoadandProcess84. 4LoadTimeandDisplacementSensing94. 5BasicTest94. 6AcceptanceTest124. 7LiftOffTest125. 8TestReport145GroutStrengthTest16Appendix A DataAcquisitionandRemoteTransmission18Appendix B QuickLoadingMethod19Appendix C EmbeddedWireMethodforMeasureLength20Appendix D ParallelDrilli

8、ngMethodforMeasureLength22Appendix E RemovingTest24Appendix F Self-measuringForceAnchorTest25Appendix G DistributedOpticalFiberTest26Appendix H HandlingProcesswithNonconformingItems28Appendix I InvestigationTest29Appendix J CreepTest33Appendix K Group-effectAnchorTest35Appendix L OscillateTest36Appe

9、ndix M OscillateTest37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TechnicalStandard38ListofQuotedStandards39Addition:ExplanationoftheProvisions40i.o.为规范岩土锚杆试验方法,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及评价正确,为设计、施工、质量验收等提供依据,制订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深圳市工程建设领域岩土锚固工程的锚杆试验工作。1. 0.3岩土锚固工程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施工工艺、设计及使用要求、锚杆类型等因素,合理选择锚杆试验方法、确定试验数量并评价结果。1.0.4锚杆试验工作除应符合本标

10、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 1.1岩土锚杆groundanchor安设于岩土体中并将拉力向周边岩土体传递的细长受拉构件,简称锚杆,其中锚筋采用钢绞线时也称为锚索,采用钢筋时也称为钢筋锚杆。2. 1.2荷载试验loadtest在锚杆顶部施加轴向拉力后观测锚头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试验。2. 1.3基本试验basictest在现场进行的为了确定锚杆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的荷载试验,其中用于验证锚杆设计参数及施工工艺对场地的适应能力时称为适应试验,用于测试锚杆极限承载性能时称极限试验,用于测试锚杆在恒定拉力长时间作用下的力学性能时称为蠕变试验,用于测试是否存在群锚效应时称为

11、群锚试验,用于测试锚杆承受重复荷载能力时称为疲劳试验。2. 1.4多循环法multi-cyclesloadingmethod锚杆荷载试验中荷载以循环方式逐级增加至最大试验荷载后卸载的加卸载方法。2. 1.5分级维荷法holdinggradedloadmethod锚杆荷载试验中荷载逐级增加至最大试验荷载后卸载且每级荷载均维持一定时长的加卸载方法。2. 1.6快速力口载法quickloadingmethod锚杆荷载试验中荷载快速增加至最大试验荷载且维持一定时长后卸载的加卸载方法,简称快速法。2. 1.7锁损试验lockloadlosstest锚杆锁定后立即测试锚筋持有荷载以计算荷载锁定损失的试验。

12、2. 1.8提离法liftoffmethod预应力锚杆在锁定状态下采用千斤顶对锚头逐级加载以测试持有荷载的方法。2. 1.9提离现象liftoffphenomenon采用提离法测试预应力锚杆持有荷载时,工作锚锚板被提起离开锚垫板及工作锚夹片被提起离开锚板的现象。2. 1.10埋线法embeddedwiremethod在锚杆中预埋金属导线,发射高频电脉冲信号并测量信号在导线与金属锚筋中的传播时间等特性,从而分析判断锚筋长度的测试方法。2. 1.11旁孑L法paralleldrillingmethod在锚杆旁边平行施钻测试孔,测试孔内磁场沿锚杆轴向的变化从而分析判断锚筋长度的测试方法,其中采用静磁

13、场法时称为旁孔磁法,采用电磁感应法时称为旁孔电磁法。2.2符号Pp最大试验荷载;Nk锚杆轴向拉力标准值;蠕变率;Sp锚头塑性位移;Se锚头弹性位移。3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1 锚杆试验工作程序宜包括接受委托、收集资料、制定方案、配备仪器设备及人员、实施试验现场工作、加检、分析数据、评价成果、出具报告等环节。3.1.2 锚杆试验工作需收集的资料宜包括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调查资料,锚杆的设计文件、现场条件、试验类型、施工方案、施工记录、施工工艺、施工异常情况、材料检测报告等。3.1.3 1.3试验方案应根据目的、现场条件、实施可行性等条件编制,并宜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概况、地质条件、周边环

14、境、编制依据、设计参数、试验要求、试验工艺等;2试验目的、方法、锚杆类型、数量、抽样原则、仪器设备等工作要点;3工作程序、人员、检测时间、仪器仪表、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等程序性及辅助性工作;4安全、文明、环境保护、职业健康等要求或措施。3.1.4锚杆试验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荷载试验系统宜具备信号自动采集、储存、显示荷载一位移曲线、与计算机等外部设备数据交换及实时远程传输等功能,宜符合本标准附录A规定;2宜具有防止试验过程意外中断时的应急装置;3宜具有耐高温、防水、防雷电、防电磁干扰装置;4应在计量检定或校准有效期内。3.1.5锚杆工程各种材料及零部体的检验应符合国家相关现行标准规定。3.1.6

15、试验作业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3.2试验方法选择1. 2.1锚杆荷载试验方法可按表3.2.1的规定选择。表3.2.1锚杆荷载试验方法序号试验方法主要目的主要适用阶段1基本试验适应试验测试锚杆力学性能,验证锚杆设计参数及施工工艺对场地的适应能力设计、施工2极限试验测试锚杆极限承载性能3蠕变试验测试锚固类锚杆特定条件下长时间力学性能4群锚试验测试锚固类锚杆特定条件下是否存在群锚效应5疲劳试验测试锚固类锚杆特定条件下承受重复荷载能力6验收试验检测工程锚杆力学性能是否符合设计指标验收7持有荷载试验测试预应力锚杆持有荷载,判断锚杆工作状态设计、施工、验收、运维8锁损试验测试预应力锚杆荷载锁定损失施工3

16、 2.2当锚杆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适应试验:1锚固类长期锚杆;2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或二级工程中的锚固类临时锚杆;3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或二级工程中的改良类长期锚杆。4. 2.3当锚杆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极限试验:1采用新技术的锚杆;2无锚固相关经验的地层;3拟定的设计承载力高于既有经验值。5. 2.4锚固类锚杆存在下列情况之一且设计有要求时,应进行蠕变试验:1锚固段位于泥质岩层、张开结构面发育且充填有黏性土的岩层、新近填土、塑性指数大于20或液限大于50%的土层,且塑性指数及液限的试验方法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的有关规定执行;2水泥土锚杆;3粘结段锚筋采

17、用环氧涂层或波纹管等防腐措施;4在进行适应试验过程中维荷期间位移不稳定。6. 2.5锚固类锚杆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进行群锚试验:1锚固段中心距小于1.2m;2锚固段中心距小于锚固体直径或小于扩体锚杆扩体锚固段直径的3倍;3锚固体处于层理发育的岩层且锚杆长度不大于6m。7. 2.6锚固类锚杆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进行疲劳试验:1锚杆所承受的重复荷载最大值超过了锚杆轴向拉力标准值或承载力特征值的1.2倍;2预应力锚杆所承受的重复荷载最大值超过了设计锁定荷载的1.2倍;3锚固段位于对重复荷载敏感的地层。3. 2.7工程锚杆应进行验收试验。4. 2.8预应力锚杆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持有荷载试验:1锚

18、固类长期锚杆;2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或环境等级为一级的临时工程中的锚固类锚杆;3对锚杆工作状态有怀疑时。3.2.9预应力锚杆宜进行锁损试验,且锁定前宜按照本标准附录B的规定采用快速法进行承载力自检。3.2.10工程锚杆应进行锚固体抗压强度试验。3.2.11工程有需要时,可按照本标准附录C及附录D的规定进行长度测试。3. 2.12可回收锚杆应进行回收试验,试验方法宜符合本标准附录E的规定。3.2. 13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可按本标准附录F的规定采用自测力锚杆法进行测试:1锚杆荷载试验;2压力(分散)型锚杆的锚筋摩阻力测试;3锚杆回收试验;4锚杆拉力监测。3. 2.14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可按本标准

19、附录G的规定采用分布式光纤法进行测试:1 全粘结型、拉力(分散)型等锚杆的锚筋应变测试;2锚固体应变测试;3长期应变监测;4有效锚固长度测试。3.3 抽样方式及试验数量3. 3.1极限试验及回收试验应采用试验专用锚杆,适应试验宜采用试验专用锚杆或同类型工程锚杆中最先施工的锚杆。4. 3.2荷载试验结果作为验收依据时,应采取判断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方式选取受检锚杆样本,其中判断抽样应符合下列抽样条件之一且抽样数量不宜超过总样本的50%:1对施工质量有疑虑的锚杆;2地质条件复杂多变部位及有松散软弱地层分布的锚杆;3设计方认为重要部位的锚杆。5. 3.3荷载试验及浆体强度试验数量应符合表3.3.3-

20、1及表3.3.3-2规定,锚杆长度测试、自测力锚杆测试及分布式光纤测试数量可按设计要求进行确定。表3.3.3-1锚杆试验数量表序号试验方法试验数量1适应试验、蠕变试验、疲劳试验及回收试验同类型锚杆试验数量不少于3根2极限试验同类型锚杆不少于6根,锚杆总数少于50根时不少于3根3群锚试验每组锚杆数量不少于3根4验收试验锚固类锚杆试验数量符合表3.3.3-2规定;改良类长期锚杆试验数量不少于同类型锚杆总数的2%,改良类临时锚杆试验数量不少于同类型锚杆总数的1%;因质量缺陷而增补、更换或修复的锚杆单独作为检验批,试验数量不少于检验批容量的5%;检验批试验锚杆数量不少于6根,检验批容量少于6根时全部进

21、行试验5持有荷载试验检测结果用作验收依据或质量鉴定依据时试验数量不少于同类型锚杆总数的2%且不少于6根,其余情况不少于3根6浆体抗压强度试验压力(分散)型锚杆每30根、其余锚固类锚杆每60根、改良类长期锚杆每100根、改良类临时锚杆每200根不少于1组试块,每组试块数量为3个表3.3.3-2锚固类锚杆验收试验数量表锚杆检验批容量n(根)n500500n5000非预应力锚杆试验数量m(根)0.05n25+0.04(n-500)205+0.03(n-5000)预应力锚杆试验数量m(根)0.04n20+0.03(n-500)155+0.02(n-5000)6. 3.4极限试验、蠕变试验、群锚试验及疲

22、劳试验可替代相应数量的适应试验。7. 3.5适应试验采用工程锚杆且试验结果符合验收试验合格条件时,适应试验数量可作为判断抽样样本计入验收试验数量,计入数量不应超过验收试验总数的30%O3.4 验收项目检测3. 4.1工程锚杆应检测下列验收项目:1锚杆承载力;2预应力锚杆的弹性位移及塑性位移;3非预应力锚杆的总位移;4预应力锚杆的持有荷载;5锚固体试件抗压强度。3.4.2检测不合格时,建设单位应组织有关各方分析原因,并根据综合质量评估和质量问题处置的需要制定处置方案。3.4.3处置方案宜为技术处理、加检或不处理。3.4.4处置流程宜按本标准附录H的规定执行。3.4.5加检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按

23、不合格样本数量的2倍扩大检测;2持有荷载加检时,可先对不合格锚杆按照调整放张荷载、张拉、锁定及持有荷载试验的程序重新检测一次,重新检测不合格时可再按本条第1款规定进行扩检;3锚固体强度扩检试件数量不足时可采用锚杆承载力验收试验进行验证检测,验证检测数量应不少于试件不足组数且不少于2根。4荷载试验4.1一般规定4.1.1试验专用锚杆应符合下列规定:1为获取锚固体与岩土体粘结强度的试验,施工时宜在自由段与锚固段分界处设置止浆塞等隔离装置或使自由段无浆;2除针对某一特定目标而设定的设计参数外,其它设计参数应与工程锚杆基本相同;3有条件时宜在锚筋、锚固段及承压件上安装应力应变类及位移传感器,测试锚筋及

24、锚固体的应力应变分布及锚固段位移;4有条件时宜挖出检查。4.1.2试验过程中锚筋及锚固体应与垫层、锚座、荷载反力装置及千斤顶等一直处于有效隔离状态。4.1.3荷载分散锚杆宜采用多个千斤顶对各单元锚杆同步张拉。4.1.4荷载试验开始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浆体及水泥土的标准养护期应为28d,最短养护期应根据地质条件、工程特点及设计施工参数等条件综合确定;2工程相关责任各方同意后试验开始时间可少于标准养护期,但不应少于最短养护期。4.2仪器设备及反力装置4.2.1反力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可采用支梁式、支凳式或压板式等独立反力装置,采用支凳式或压板式时墙、梁、板、柱、桩、撑等锚座结构可作为反力装置的

25、一部分;2支梁式反力装置不应与试验锚杆、锚头及锚固结构接触,支座底边缘与岩石锚杆中心距离不宜小于0.75m,与等截面土层锚杆中间距离不宜小于1.5m,与扩体锚杆中心距离不宜小于3倍扩体锚固段设计直径;3支凳式、压板式反力装置不应与试验锚杆及锚头接触,采用提离法进行持有荷载试验时支凳腿宜压紧锚垫板;4反力装置提供的反力不应小于1.2倍预定最大试验荷载,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结构及组件应满足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4.2.2试验成果作为验收依据的荷载试验设备,应具备自动补压功能以及自动与手动两种操控方式。4.2.3千斤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采用双作用千斤顶;2总额定负荷

26、宜为预定最大试验荷载的1.2倍2.0倍;3采用多台同步工作时型号及规格应相同。4. 2.4千斤顶荷载测定宜采用安装在千斤顶上的力类传感器,采用并联于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液压时,应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进行荷载换算。5. 2.5张拉系统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千斤顶、反力装置及锚杆的中心线应重合,锚座的承压面应平整且与锚杆轴线方向垂直,不垂直时应采取处置措施;2各工具锚夹片夹持的松紧度应均匀;3系统安装后,应采用试张拉等方式对系统有效性及仪器仪表灵敏度进行测试检查;4宜对锚筋进行预张拉1次2次,预张拉荷载可为预定最大试验荷载的0.2倍0.3倍。4.2.6传感器及仪器仪表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27、准精密压力表GB/T1227、现行国家标准指示表GB/T1219以及现行行业标准压力传感器系列型谱JB/T6172、现行国家标准线位移传感器校准规范JJF1305等相关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压力传感器的准确度等级不应低于0.5级;2压力表类仪表的精确度等级不应低于0.4级;3宜采用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位移测量仪表,位移传感器的准确度等级不应低于0.5级;位移测量仪器的分度值用于极限试验、蠕变试验、群锚试验及疲劳试验时不应大于0Olmm,用于其它荷载试验时不应大于O.1mm;4最大测量值宜为满量程的25%80%o4. 2.7位移测量仪器仪表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采用基准梁及基准桩方式

28、固定,基准桩与锚杆及反力装置的中心距离不宜小于本标准第4.2.1条第3款中支座与锚杆距离的规定,应避免受到锚杆、千斤顶、液压泵、油管、振动等影响;2锚筋数量为1束时应安装至少1个测量仪表,为多束时应安装至少2个且应对称安装并取平均值作为位移实测值;荷载分散锚杆每个单元锚杆应安装至少1个测量仪表;3锚头位移测量点宜设置在孔口处的杆体上,条件不允许时也可设置在工具锚具、工具锚具附近的杆体或钢垫板上。4.3试验荷载及加卸载4. 3.1预定最大试验荷载取值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明确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极限试验的取值应能使锚杆发生锚固体拔出破坏;2适应试验及蠕变试验的取值不应低于同类型锚杆验收荷载,

29、验收荷载取值应符合第4.3.2条规定;3群锚试验及疲劳试验的取值宜为锚杆轴向拉力标准值的1.5倍;4持有荷载试验的取值宜为设计锁定荷载的1.25倍或取验收荷载,设计锁定荷载及验收荷载均不明确时可取锚筋抗拉断力设计值;5验收试验的取值应为验收荷载。5. 3.2验收荷载的取值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明确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锚固类锚杆,用作基础锚杆及抗浮锚杆的长期锚杆可取承载力特征值的2.O倍但不应低于1.5倍,其余长期锚杆宜取轴向拉力标准值或承载力特征值的L5倍,临时锚杆宜取轴向拉力标准值或承载力特征值的1.25倍;2改良类锚杆宜取轴向拉力标准值的1.25倍。6. 3.3试验初始荷载宜取最大荷载

30、的0.1倍。7. 3.4试验加卸载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分级加卸载;2加载应均匀、连续、无冲击,加卸载速率宜为lkNs10kNs;3预定最大试验荷载不小于100kN时在维荷期间的变化幅度不应大于该最大荷载的1%且不大于IOkN,最大试验荷载小于100kN时变化幅度不应大于IkN;4加载至最大荷载时液压泵及油管的压力不应超过其额定工作压力的80%o4.3.5锚杆最大张拉荷载下的位移超出常规千斤顶行程时,可采用大行程千斤顶或分步张拉法。4. 3.6采用分步张拉法时宜按下列步骤进行:1初次张拉至千斤顶最大行程的60%90%后锁定锚杆;2拆卸千斤顶,安装支凳;3安装千斤顶,再次张拉直至预定最大试验荷载。

31、4.3.7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宜判定锚杆达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并中止加载,否则应加载至预定最大试验荷载:1锚杆筋体断裂;2维荷时间结束时位移不稳定;3非预应力锚杆锚头总位移或预应力锚杆塑性位移大于100mm。4.3.8出现维荷时间结束时位移不稳定、非预应力锚杆锚头总位移或预应力锚杆塑性位移大于100mm现象时,可卸载后重新试验一次。4.4 维荷时间及位移测读4. 4.1初始位移应取初始试验荷载对应的位移。5. 4.2荷载持续时长应符合下列规定:1多循环法各循环最大荷载、分级维荷法各分级荷载及快速法最大试验荷载的维荷时长均不应少于15min;2多循环法及快速法加载过程中每级停留时长宜为Imin;3

32、卸载过程中每级停留时长宜为Imin。6. 4.3位移测读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1维荷期间的前15min宜按1次/Imin、之后的45min宜按1次/5min、再之后宜按1次/1Omin测读并记录锚头位移;2卸载过程中每级停留时宜测读并记录1次锚头位移。4.5 基本试验4. 5.1适应试验加卸载宜采用多循环法,其中非预应力锚杆也可采用分级维荷法,分级荷载宜取预定最大试验荷载的0.5倍、0.7倍、0.8倍、0.9倍及1.0倍(图4.5.1)。(八)多循环法(b)分级维荷法图4.5.1适应试验加卸载程序示意图P一试验荷载;Pp最大试验荷载5. 5.2适应试验判稳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第5min第15m

33、in位移增量不大于LOmm时,应判定为位移稳定;2第5min第15min位移增量大于1.0mm时,维荷时间宜延长45min,满足本条第3款、第4款或第5款时应判定为位移稳定,否则应判定为位移不稳定;3第15min第60min位移增量不大于1.2mm;4按1.0.5条规定绘制位移一时间对数曲线,根据曲线得到的蠕变率不大于2.0mm;5蠕变率不大于按蠕变试验所确定的蠕变率指标。4.5.3预应力锚杆锚头弹性位移理论值、上限指标及下限指标应按下列公式计算,荷载分散锚杆应按每个单元锚杆单独计算。品=(Lf+4)(7-A)MsEs(4.5.3-1)=(L2+Lf+4)(n-A)/nAsEs(4.5.3-2

34、Se,uc=(LlLf+4)x(吊-尸a)/及ASES(4.5.3-3)Se,=(O.8f+4)(Pp-P)11AsEs(4.5.34)式中:%,t弹性位移理论值(mm);Ltf锚筋自由段长度(m);Le锚筋张拉段长度(m),位移测量点设置在孔口处的杆体上时取0;PP最大试验荷载(kN);Pa初始试验荷载(kN);锚筋数量;AS单束锚筋横截面积(m2);Es锚筋材料的弹性模量(MPa);Sem拉力型锚杆弹性位移上限指标(mm);Ltb锚筋粘结段长度(m);Sem压力型锚杆弹性位移上限指标(mm);Se,弹性位移理论值(mm)o4.5.4所有类型锚杆均应绘制荷载一位移(Ps)曲线,其中预应力锚

35、杆采用多循环法时应按式(4.5.4-1)计算弹性位移,采用分级维荷法时应按式(4.5.4-2)及式(4.5.4-3)计算弹性位移及塑性位移,并应绘制荷载一弹性位移(PSe)及荷载一塑性位移(PSp)曲线(图4.5.4)。Sei=Si-SPi(4.5.44)Sei=W-Sp(4.542)%F(4.543)式中:Sei第i级荷载时锚头弹性位移(mm);Si第i级荷载时锚头总位移(mm);SPi第i级荷载时锚头塑性位移(mm);Si-第i级荷载卸载时锚头位移(mm);Si+第,级荷载加载时锚头位移(mm)。(c)分级维荷法Ps曲线(d)分级维荷法P-Se及P-SP曲线图4.5.4荷载一位移曲线示意图

36、A弹性位移理论值;B弹性位移上限指标;C弹性位移下限指标4. 5.5锚杆刚度系数左RT可按下式计算:左RT=(P2Pi)/(52SI)(4.5.5)式中:左RT通过锚杆试验获得的锚杆轴向刚度系数(kNmm);P2、PiPs曲线上的特定荷载(kN),取值方法宜按第4.5.6条规定执行;S2、SiP2、Pl所对应的锚头位移(mm)。4. 5.6P2、Pl及锚杆轴向刚度系数取值宜符合下列规定:1 P2宜取锚杆轴向拉力标准值,不明确时宜取锚杆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0.5倍,Pl宜取R;数据离散性较小时预应力锚杆的Pi也可取锁定荷载;2各锚杆轴向刚度系数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可取平均值,超过30%时可会

37、同相关各方协商处理,场地地质条件复杂或数据离散性较大时宜分区取值。4.5.7适应试验加载至预定最大试验荷载并满足下列规定时,应判定锚杆试验合格:1位移稳定;2对于非预应力锚杆,在轴向拉力标准值或承载力特征值时的总位移不大于设计允许值,无设计要求时不大于20mm;3对于预应力锚杆,弹性位移位于上限指标与下限指标之间,塑性位移在轴向拉力标准值或承载11力特征值时的位移量不大于设计允许值,无设计要求时不大于20mm。4. 5.8适应试验出现第4.3.7条规定的中止加载情况时,应取锚杆达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前一级荷载作为承载力个体值。5. 5.9适应试验预应力锚杆弹性位移或塑性位移不合格时,可按下列规定

38、处置:1位移小于合格指标时再进行一遍试验,位移大于合格指标时进行蠕变试验;2采取调整设计施工参数、提高锚杆零部件及施工质量、测试锚筋与孔道间摩阻力等相应处置措施后重新试验;3不合格原因明确时调整弹性位移上下限指标及塑性位移指标作为验收试验合格指标。4.5.10极限试验宜按本标准附录I的规定执行。4.5.11蠕变试验宜按本标准附录J的规定执行。4.5.12群锚试验宜按本标准附录K的规定执行。4.5.13疲劳试验宜按本标准附录L的规定执行。4.6验收试验4.6.1加卸载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及现行深圳市标准岩土锚固技术标准SJG73的有关规定,结合锚杆类

39、型及应用场景等条件综合选用。4.6.2采用分级维荷法或多循环法时,加卸载程序应符合第4.5.1条规定,并应按照第4.5.3条及第4.5.4条规定整理试验数据且宜按第4.5.4条的规定绘制试验曲线。4.6.3判稳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第5min第15min位移增量不大于LOmm时,应判定为位移稳定;2第5min第15min位移增量大于LOmm时,维荷时间宜延长45min,满足本条第3款或第4款时应判定为位移稳定,否则应判定为位移不稳定;3第15min第60min位移增量不应大于1.2mm;4蠕变率不应大于按蠕变试验所确定的蠕变率指标。4.6.4加载至预定最大试验荷载且满足下列条件时,应判定锚杆试

40、验合格:1位移稳定;2对于非预应力锚杆,在轴向拉力标准值或承载力特征值时的总位移不大于设计允许值,无设计要求时不大于20mm;3对于预应力锚杆,弹性位移位于第4.5.3条规定的上限指标与下限指标之间,或位于根据基本试验调整后的上限指标与下限指标之间;4对于预应力锚杆,在轴向拉力标准值或承载力特征值时的塑性位移不大于设计允许值,无设计要求时不大于20mm或不大于根据基本试验成果调整后的塑性位移合格指标。4.6.5出现第4.3.7条规定的中止加载情况时,可取锚杆达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前一级荷载作为承载力个体值。4.7持有荷载试验4.7.1试验成果作为验收依据时,持有荷载试验开始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

41、无设计要求时宜在锚杆锁定后5d至7d之间进行。4.7.2应分级加卸载,分级荷载宜取预定最大试验荷载的0.05倍(图4.7.2)。图4.7.2持有荷载试验加卸载程序示意图4. 7.3采用提离法时进行持有荷载试验时,宜采用下列方法判断提离现象:1每级加载完成后,宜采用厚度0.3mm的塞尺从互成180角的两个方向插入锚具与锚垫板之间的缝隙,塞尺从不能插入至能够插入时宜判断发生了锚板提离现象;2锚具夹片被提起现象清晰可见时宜判断发生了夹片提离现象;3可采用网格纸现场绘制P-S曲线,曲线出现了拐点后,结合现场观测成果综合判断是否发生了提离现象。4.7.4判断发生提离现象后应继续加载,加载级数宜为2级3级

42、但最大荷载不宜高于预定最大试验荷,且不宜低于预定最大试验荷载的一半。4.7.5最后一级荷载维荷时长宜为15min,其余各级荷载停留时长宜为Imin,宜按1次/Imin测读并记录锚头位移。4.7.6应整理试验数据并绘制PS曲线(图4.7.6)。分卅几丛丛4%凡次0-98765432/LSO.SSSSSS图4.7.6持有荷载试验BS曲线示意图R-持有荷载4. 7.7持有荷载应按下列顺序分析判断取值,情况复杂难以判断时可重复一遍试验,并结合PS理论曲线的误差范围等因素综合判断:1 Ps曲线上两拟合直线交点所对应的荷载;2 Ps曲线上两直线段明显拐点所对应的荷载;3现场观测发生提离现象时的前一级荷载

43、4.7.8持有荷载试验合格标准应符合设计要求,无设计要求时持有荷载为设计锁定荷载的0.8倍1.1倍可判定为试验合格。4.7.9塞尺使用前应擦拭干净。4.7.10试验行为对持有荷载有影响时宜再次锁定前压紧锚具或卸载后重新锁定。4. 7.11锚索锁损试验采用提离法时宜符合下列步骤:1初步确定放张荷载,放张荷载按设计锁定荷载的Ll倍1.3倍或其它经验值初步确定;2安装锚垫板、工作锚、限位板、千斤顶及工具锚;3千斤顶加载至放张荷载后放张,锚索锁定;4拆卸千斤顶;5安装支梁式或支凳式反力装置、千斤顶及工具锚;6测试持有荷载;7取持有荷载与设计锁定荷载之差为锁定损失,锁定损失如不大于10%或满足设计要求

44、时则可判定中止试验,否则应继续试验;8调整放张荷载,使其为设计锁定荷载与1.1倍1.3倍(或其它经验值)锁定损失荷载之和;9拆卸反力装置、千斤顶及工具锚,实际锁定荷载大于设计锁定荷载5%时尚需拆卸工作锚;10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实际锁定荷载达到设计锁定荷载。4.7.12钢筋锚杆及钢管锚杆的锁损试验采用提离法时宜符合下列步骤:1安装锁定螺母;2用扭力扳手转动锁定螺母至预设扭矩,该扭矩可使锚筋荷载达到设计锁定荷载;3安装支梁式或支登式反力装置,安装千斤顶、工具螺母及垫块等;4测试持有荷载;5取放张荷载与实际锁定荷载之差为锁定损失荷载;6调整放张荷载,使其为设计锁定荷载与1.1倍1.3倍锁定损失荷载之和,之后转动锁定螺母至调整后的扭矩,该扭矩可使锚筋拉力达到放张荷载;7重复本条第4款至第6款步骤,直到实际锁定荷载达到设计锁定荷载。4.7.13锁损试验采用测力计法时宜符合下列步骤:1初步确定放张荷载,放张荷载可按设计锁定荷载的Ll倍1.3倍或其它经验值初步确定;2安装锚垫板、锚杆测力计、工作锚、限位板、千斤顶及工具锚;3加载至放张荷载后放张,锚杆锁定;4张拉过程中记录测力计示值及张拉荷载示值,建立两者的换算曲线或公式,锁定后测读测力计,将测力计示值换算为张拉荷载示值,该值可判定为实际锁定荷载;5实际锁定荷载与设计锁定荷载之差如不大于10%或满足设计要求时则可判定中止试验,否则应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