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下水超采区编码规则A.1地下水超采区的编码统一采用8位阿拉伯数码。前2位数码为省级行政区代码;第3、4位数码为地级行政区代码;第5位数码表示超采区规模(“1”表示特大型超采区,“2”表示大型超采区,“3”表示中型超采区,“4”表示小型超采区);第6位数码表示超采区类型(力”表示孔隙浅层地下水超采区,“2”孔隙深层承压水超采区,“3”表示裂隙水超采区,“4”岩溶水超采区,“5”表示其他区类型超采区);第7、8位数码表示地级行政区内同一类型地下水超采区的序号。XXXX-TTTT1超采区序号超采区类型超采区规模地市级行政区代码省级行政区代码A.2地下水超采区编码的前4位数码按G
2、B/T2260执行。附录B(资料性附录)地下水超采区评价表式样B.1地下水监测站信息汇总表式样见表B.1。B.1行政区/流域地下水监测站信息汇总表序号监测站名称监测站位置行政区水资源分区地理坐标地面高程/m地下水类型监测站类型监测项目经度纬度填表人年月日审核人年月日注1:行政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填写监测站所属地市名称(下同)。注2:水资源分区:按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中的规定填写(下同)。注3:地下水类型:填写浅层地下水、深层承压水(下同)。注4:监测站类型:分为生产井、民井、勘探井、专用监测站、其他,可组合。注5:监测项目:填写水位、开采量、水质中的一项,监测
3、多项时,用半角逗号隔开(下同)。B.2地下水监测站年均水位/埋深变化汇总表式样见表B2oB.2行政区/流域地下水监测站年均水位/埋深变化汇总表序号监测站名称水位/埋深/m水位/埋深年均变化速率(ma)是否呈持续下降趋势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填表人年月日审核人年月日填表人年审核人年月日月B.9地下水超采区基本情况汇总表式样见表B.9。B.9行政区/流域地下水超采区基本情况汇总表超采区分布范围行政区水资源分区超采区总面积km2严重超采区面积km2一般超采区面积km2年均可开采量/万m3年均超采量/万m3开采系数年均水位/埋深下降速率/(ma)生态损害与地质灾害问题名称编码类型漏斗中心平
4、均合计/填表人年月日审核人年月日注:超采区名称与编码按照4.5要求填写(下同)。B.10地下水超采区基本情况分类统计表式样见表B.10。B.10行政区/流域地下水超采区基本情况分类统计表超采区类型超采区数量/个超采区面积km2重叠面积k1112年均超采量/万m3严重超采区面积kr112一般超采区面积/kid特大型超采区面积km2大型超采区面积km2中型超采区面积km2小型超采区面积/kn?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合计/填表人年月日审核人年月日注:重叠面积指浅层地下水与深层承压水超采区重叠的面积。地理坐标东经回程/m固定点北纬固定点监测日期/m日内最高日内最低备注年月日4时8时12时16时20时
5、24时地下水水位/m发生时间地下水水位/m发生时间时分时分112312:12:填表人年月日审核人年月日B.14超采区地面沉降调查统计表式样见表B.14。B.14_年_行政区/流域超采区地面沉降调查统计表超米区名称监测年份地面沉降区km2本年沉降量mm多年累计沉降量mm沉降区域分布填表人年月日审核人年月日B.15超采区泉流量监测情况统计表式样见表B.15。B.15年行政区/流域超采区泉流量监测情况统计表超采区名称泉流量/(m3d)名称编号月份全年123456789101112合计总计/填表人年月日审核人年月日B.16超采区河川基流量调查统计表式样见表B.16。B.16年行政区/流域超采区河川基流
6、量调查统计表超采区名称河川基流量/(m3d)名称编号月份全年123456789101112合计总计/填表人年月日审核人年月日B.17超采区地面塌陷调查统计表式样见表B.17。B.17年行政区/流域超采区地面塌陷调查统计表超米区名称地面塌陷点编号发生时间塌陷岩土体体积m3地面塌陷点形态描述月日填表人年月日审核人年月日8.18 超采区地裂缝调查统计表式样见表B.18。B.18年行政区/流域超采区地裂缝调查统计表超米区名称地裂缝编号发生时间长度/m地表面撕裂宽度/cm深度/m地裂缝形态描述月H:填表人年月日审核人年月日8.19 超采区地下水水质监测情况统计表式样见表B.19oB.19年行政区/流域超
7、采区地下水水质监测情况统计表地下水超采区名称水质监测站名称监测站编号水质监测站坐标污染指标水质类别监测日期:填表人年月日审核人年月日附录C(规范性附录)图件编制要求C.1图件编制原则图件编制应遵循下列原则:图面要主题明确,内容清晰、针对性强;编图所用术语在科学严谨的基础上,应做到通俗易懂;除规定的内容外,可视当地情况增加与编图目的相符的补充内容。C.2地理地图要求地理地图应满足比例尺及相应图面信息要求。C.3图例要求编制图件所使用的图例应与图C.1列出的图例一致,未做要求的,按国家或行业制图标准执行。序号名称图式类型1地下水埋深等值线图,J1线状2地下水水位年均下降速率分区图分K图制R.G.R
8、l面状(O,0.51ma(0.5,1.0ma(1.0,1.5ma255,255,102255,192,0255,205,206匚(1.5,2,0ma?ma255,159,161255,0,0序号名称图式类型分区图例R,G,B1.3153,0,514地下水超采引发问题分布图(7)(忌关)海水入侵方向_标志咸水入侵方向标志泉编号及名称4(25岛.义(13/7021)1)Z(:地裂名长度宽度地面年方/累号(&1.4)董标志(m)/表面撕裂(cm)/深度(In)i沉降标志也面沉降量(皿)土地面沉降mn)1地面塌陷标志塌陷岩土的体积(/)状状面占f瓣区:孔隙水超采区二严重超采区(RGB:250,125,
9、000)5地下水超采区分布图巨溶水招平反浅.层地下水测站石冷K超木(RGB:049,242,011)裂隙水超采区.深层承压水测站.(RGB:000,000,255)一般超采区(RGB:255,255,000)状状面占6地下水开发利用临界区分布图临界区(RGB:255,204,255)面状图C.lC.4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成果应包含的图件C.4.1地下水水位/埋深年均下降速率分区图水位年均下降速率分区精度应满足下述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可进一步细化:0ma-0.5ma,0.5ma-1.0ma,1.0ma-1.5ma,1.5ma-2.0ma,2.0maoC.4.2地下水开采系数分区图开采系数分区精度应满足
10、下述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可进一步细化:(O,0.9),0.9,1.0,(1.0,1.3,1.30C.4.3地下水超采区分布图图面应标示出下述专业内容:超采区分布范围;超采区名称、编码、规模;超采区类型;超采程度(一般超采区、严重超采区);地下水超采引发的生态损害与地质灾害问题;重要的地下水监测井。C.5地下水超采区动态监测与调查图件C.5.1监测区地下水水位/埋深等值线图C.5.1.1根据当年年末地下水水位/埋深监测资料,绘制监测区地下水水位/埋深等值线图。C.5.1.2水位/埋深等值线线距可根据具体水文地质条件和管理要求确定。C.5.1.3标示出最低水位/埋深值。C.5.2监测区年地面沉降量及
11、多年累计地面沉降量分区C.5.2.1根据当年年末地面沉降量监测成果和上一年同期地面沉降量监测成果以及多年累计地面沉降量资料,分别绘制当年地面沉降量分区图和多年累计地面沉降量分区图。C.5.2.2年地面沉降量分区及多年累计地面沉降量分区均按9级划分,分别为:5mm,5mm10mm,IOmm20mm,20mm50mm,50mmI(X)mm,100mm50Omn,500mm-1OOOmrn,1000mm-2000mm,2000mm。C.5.2.3标示出最大年地面沉降量和最大多年累计地面沉降量及其发生位置。C.5.3动态监测区地面塌陷分布示意图根据当年调查的地面塌陷成果,标示出各地面塌陷点的地理位置、
12、编号及坍塌岩土的体积(m3)。C.5.4动态监测区地面塌陷分布示意图根据当年调查的地裂缝成果,标示各地裂缝的地理位置、编号、长度(m)、地表面撕裂宽度(Cm)和深度(m)。C.5.5监测区汛前海水入侵区、咸水入侵区及地下水水质污染区分布图根据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绘制监测区内发生的海水入侵、咸水入侵、地下水水质污染等地质灾害问题的标志及分布区域。附录D(资料性附录)成果报告编写提纲D.1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成果报告编写提纲报告名称:(地区或区域名称)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报告(XXXX年年)1绪言1.1 任务来源1.2 编制依据1.3 工作范围与对象1.4 水平年1.5 技术路线2区域
13、概况2.1 基本概况2.2 气象水文2.3 地质与水文地质2.4 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2.5 地下水监测站网分布与监测3地下水超采区划分3.1 概述3.2 水位动态法3.2.1 划分标准3.2.2 工作分区3.2.3 监测井及水位动态3.2.4 初步划分结果3.3 开采系数法3.3.1 划分标准3.3.2 计算单元3.3.3 开采系数计算3.3.4 初步划分结果3.4 引发问题法3.4.1 划分标准3.4.2 引发问题分析及相关参数计算3.4.3 初步划分结果3.5 超采区划分结果3.5.1 初步划分结果比对分析3.5.2 边界调整与修正3.5.3 超采区划分结果3.6 地下水超采量3.6.
14、1 超采区地下水可开采量3.6.2 超采区地下水开采量3.6.3 地下水超米量3.7 地下水开发利用临界区3.7.1 概述3.7.2 划分标准3.7.3 划分结果4地下水超采区评价4.1 超采区数量、面积与分布4.2 超采量4.3 水位动态4.4 生态损害与地质灾害问题4.5 超采区变化趋势分析5地下水超采区变化分析6.1 超采区数量与面积变化6.2 超采量变化6.3 超采治理成效分析6地下水超采治理建议D.2超采区动态监测和调查成果年度报告编写提纲报告名称:(地区或区域名称)地下水超采区动态监测和调查报告(义X义年义义年)1概况1.1 水文气象及水文地质特征1.2 重大水事1.3 监测站布设、调整、更换以及监测频次的变动情况1.4 完成工作量1.5 资料整编工作概况2动态监测区各项动态监测和调查成果2.1 地下水开采量计量与统计2.2 地下水水位监测2.3 地面沉降量调查2.4 泉流量监测2.5 河川径流量调查2.6 地面塌陷调查2.7 地裂缝调查2.8 地下水水质监测3结论与建议将年内各项动态监测和调查成果与上一年同期相应动态监测和调查成果对比,分析地下水开采量、水位、泉流量、河川基流量、地面塌陷、地裂缝、水质等各项生态损害与地质灾害指标的变化特点及原因,提出超采区动态监测站网调整方案、超采区管理与治理建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