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宜宾市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报批稿)宜宾市水务局二0一六年八月项目名称:四川省宜宾市水土保持规划( 2015-2030年)编制单位:宜宾市水务局协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前言水乃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依赖的基础资源。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生态可持续发展、防洪安全及水质安全有着重要影响,是我国的重要环境问题。宜宾市水土保持规划是合理开发利用全市水土资源的主要依据之一,是水土保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体现。新修订的水土保持法 已经颁布施行,新法进一步强化了水土保持规划的法律地位,明确了规划对于强化
2、各级政府水土保持责任的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新 水土保持法 , 适应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2011年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水规计【 2011】 224 号) ,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在四川省2014 年 1 月举办的全省水土保持规划编制技术培训会后, 在宜宾市政府及市水务局的领导下, 编制单位经过大量的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和相关部门座谈,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宜宾市水土保持规划初稿。宜宾市水务局于 2016 年 4月 28 日组织召开了规划专家评审会,根据专家评审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本规划。本次规划全面收集了
3、宜宾市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基础数据,明确了水土保持需求; 系统科学地划定了全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按照宜宾市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提出了至 2030 年全市的水土保持任务、目标与总体布局,提出了预防、治理、监测、监管专项规划,并对近期实施的重点项目进行了安排。 本规划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宜宾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蓝图和重要依据规划编制期间,得到了宜宾市政府及宜宾市水务局、宜宾市发 展和改革局、宜宾市财政局、宜宾市国土资源局、宜宾市林业局、宜 宾市交通运输局、宜宾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宜宾市环境保护局和宜 宾市农业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并对规划提出了相关建设性意 见,同时规划也得到了中国科学院、 水
4、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 所专家的悉心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目录第一章 规划概要 -4 -第一节总则 -.4.-第二节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情况-.6-第三节目标与任务-.7-第四节总体布局 -.8-第五节 专项规划 -.1. 1 -第六节进度、投资与效益-.13-第二章 基本情况 -15 -第一节自然环境 -.1. 5-第二节自然资源 -.2. 1-第三节社会经济 -.26-第四节水土流失 -.2. 9-第五节水土保持 -.3. 3-第三章现状评价与需求分析 -39-第一节现状评价 -.3. 9-第二节需求分析 -.4. 8-第四章规划的目标、任务和规模 -53-第一节规划依据 -.5
5、3-第二节目标和任务-.55-第三节规划规模 -.57-第五章总体布局 -58-第一节区域布局 -.5. 8-第二节重点布局 -.6. 9-第六章预防规划 -76-第一节预防范围及对象-.76 -第二节措施体系与配置- 77 -第三节 重点项目 -.8. 4 -第七章 治理规划 -87 -第一节治理范围与对象-.87 -第二节措施体系及配置-.88 -第三节重点项目 -.9. 9 -第八章 监测规划 -102 -第一节规划目标 -.102 -第二节规划布局 -103-第二节监测项目 -105-第三节监测内容和方法-.107 -第四节 监测信息系统建设与网络传输- 109 -第五节 监测设备及经
6、费 - 111 -第九章综合监管规划 - 114 -第一节监督管理 -114-第二节科技支撑 -.117 -第三节管理能力建设 -119-第四节信息化建设 -122-第十章实施进度与投资估算 - 125 -第一节实施进度 -.125 -第二节近期重点项目安排-.126 -第三节 近期重点项目投资估算- 130 -第十一章实施效益分析 - 139 -第一节效益分析 -139-第二节综合结论 -142-第十二章实施保障措施 - 143 -第一节法律法规保障 -143-第二节政策保障 -143- 3 -第三节组织管理保障- 144 -第四节投入保障 - 144 -附表 -146 -附表1 宜宾市气象
7、特征表 -146-附表2宜宾市气象特征表 -146-附表 3宜宾市社会经济现状表-.147 -附表4宜宾市土地利用现状表 -148-附表5宜宾市土地坡度表 -148-附表 6宜宾市水土流失现状表-.149 -附表7宜宾市水土保土措施现状表 -. 150 -附表8 宜宾市各区县综合治理规模表 -. 150 -附表9 宜宾市各区县重点治理规模表 -. 151 -附表10宜宾市水土保持生态分区表 -. 151 -附表11 宜宾市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表 -. 152 -附表12宜宾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布局及措施规划表 -154 -附表 13宜宾市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规划表- 154 -附表 14宜宾市
8、近期重点防治工程规划表-. 155 -附表 15宜宾市近期重点治理项目投资表- 158 -附图: -158 - # -第一章 规划概要第一节 总则一、指导思想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坚持 “三大发展战略 ” ,按照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 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落实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 遵循自然规律, 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主线, 以提高水土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生态环境综合保护能力等为重点,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防治,推进水土保持生态
9、建设快速、 健康发展, 为提升发展质量、 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美丽幸福宜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二、规划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遵循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 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把预防监督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首位,坚持预防监督和综合治理两手抓。2、尊重自然、生态优先治理水土流失应首先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要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依托天然林保护、封禁、生态修复等工程,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减少地区自然灾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综合治理、项目带动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耕地治理为重点,山
10、水、田、林、路统一规划,以国家和省市项目为依托,合理配置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实行集中治理、规模治理、连续治理,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改善人居环境,建立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综合防治体系。4、因地制宜、持续发展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自然地理条件, 因地制宜、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 有效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 发挥山区资源优势,保护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培育再生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5、突出重点、统筹规划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区域防洪安全、 精准扶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要求出发, 统筹相关, 突出重点。 优先安排水土流失严重,急需治理的区域;具体项目区尽量集
11、中连片,组成大的示范区,统筹治理。6、公众参与、鼓励创新充分调动治理区政府和群众参与水土保持规划和实施的积极性,积极探索、 建立水土保持补偿机制, 土地、 林业产权流转机制, 治理、开发成果巩固机制等,鼓励机制创新、实施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治理和经营,鼓励大户承包治理,发展生态产业。三、规划水平年四川省宜宾市水土保持规划编制水平年为 2015 年,近期水平年 为 2015 年 2020 年,远期水平年为 2021 2030年;社会经济基准 年为 2014 年底,水土流失数据采用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数据。第二节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情况四、水土流失面积根据水利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普查成果, 宜
12、宾市水蚀面积 4521.57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34.07%,其中轻度流失面积1561.58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34.54 %;中度流失面积1550.45 km2,占水 土流失总面积34.29 %;强度流失面积755.81 km2,占水土流失总面 积 16.72 %; 极强烈流失面积468.10km2, 占水土流失总面积10.35 %;剧烈流失面积185.63 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4.11 %;水力侵蚀以中 度和轻度为主,占侵蚀面积的68.83%。 1988年全市侵蚀模数为 3920吨/平方公里.年, 2000年侵蚀模数为2389 吨/平方公里.年, 2012 年侵蚀模数为1919
13、 吨/平方公里.年,侵蚀模数呈减小趋势。从地区分布和侵蚀总量上看, 水土流失面积最多的是宜宾县, 侵 蚀面积为986.03 km2,占全市总侵蚀面积的21.81%。从侵蚀面积占 区域总面积的比重看,除南溪区、长宁县、翠屏区外,比重均超过30%,其中高县比重最大,为49.95%。五、水土保持成效通过近几十年不懈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由 1988年的8186.7 km2 ,减少到目前的4521.57 km2。人为活动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得到初步遏制, 新增水土流失面积明显减少。 全市土壤侵蚀强度显著降低, 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林草植被覆盖度逐步增加,生态环境明显趋好,蓄水保土能力不
14、断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日益增强。第三节 目标与任务六、规划目标总体目标:到 2030 年,建成与宜宾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 实现水土保持生态文明。 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率实现68.26%,减少土壤侵蚀量1083.21万吨 /年。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林草植被得到保护和恢复,覆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覆盖面积达到51%以上。近期目标:到 2020 年,基本建成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重点治理地区生态趋向好转。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率实现26.20%,减少土壤侵蚀量416 万吨 /年,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林草
15、植被基本得到保护与恢复,覆盖状况得到有效改善,覆盖面积有所增加。七、主要任务及规模任务:加强预防保护,保护林草植被和治理成果,以重点预防区为重点, 明确生产建设活动的限制或禁止条件, 采取封育和自然修复等措施,保护和建设林草植被,提高林草覆盖率和水源涵养能力,维护供水安全; 以重点治理区为重点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减少进入江河湖库泥沙; 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测体系,推进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 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 创新体制机制, 强化科技支撑, 建立健全综合监管体系, 提升综合监管能力。规模:到 2020 年,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达到1502.76km2 ,其中
16、综合治理面积1184.76km2,预防保护面积318km2。到2030年,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达到3713.46km2 ,其中综合治理面积3086.26km2 ,预防保护面积627.2km2 。第四节 总体布局八、水土保持区划按全国水土流失三级区划分和四川省省级区划, 宜宾市属于四川盆地南部中丘、低丘水蚀综合治理区。与省级规划相衔接,全市根据自然条件和生产力布局, 结合水土保持需求和功能, 将全市划分为四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区:I区(浅丘、平坝保土人居环境维护区)、II区(丘陵保土生态维护区)、田区(中、低山岩溶保土蓄水区)和IV 区(低山保土水源涵养生态维护区) 。九、浅丘、平坝保土人居环境维
17、护区本区位于市域东北部地区,包括江安县、南溪区、翠屏区、长宁县和高县的 55 个乡镇和 11 个街道办事处, 土地面积3231.75km2 , 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24.35%。本区水力侵蚀面积为 866.60 km2,占本区土地总面积的26.82%。侵蚀以中度和轻度为主,占全市水蚀总面积的19.17%。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土壤保持和人居环境维护。主要防治方向:一是以监督预防为主,严格落实实行 “三同时 ”制度, 重点控制城镇和工业园区发展和交通、 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而引发的人为水土流失。 二是积极开展坡耕地侵蚀治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植被建设,积极推进水土保持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十、丘陵
18、保土生态维护区本区位于宜宾市域中部和北部地区,包括宜宾县、高县、南溪区和翠屏区的 44 个乡镇,土地面积为3915.59km2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9.51%。本区水力彳蚀面积为1423.63km2,占本区土地总面积的36.36%。侵蚀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占全市水蚀总面积的31.49%。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土壤保持。主要防治方向为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城乡建设活动水土流失。十一、中、低山岩溶保土蓄水区本区位于市域南部地区,包括珙县、江安县、筠连县、兴文县和长宁县的57个乡镇,土地面积4173.93km2,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31.45%。本区水力侵蚀面积为1593.39km2 ,占本区土地总面积的
19、38.17%。侵蚀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占全市水蚀总面积的35.24%。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保土保水、抗旱防洪减灾。主要防治方向退耕还林,生态修复。十二、低山保土水源涵养生态维护区本区位于市域西北部,仅包括屏山县和宜宾县的 19 个乡镇,土地面积1949.81km2 ,占全市总面积14.69%。本区水力侵蚀面积637.95km2 ,占本区总面积的32.72%,侵蚀以中度和轻度为主,占全市水蚀总面积的14.11%。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主要防治方向:坡耕地治理、封禁和生态修复。十三、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依据对水土流失现状及趋势分析, 在原有的重点防治分区的基础上重新划定了
20、全市水土流失防治区, 其中重点预防区包括两区八县的29 个乡镇, 土地总面积为1980.22 km2,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14.92%,水土流失总面积627.20km2, 占预防区土地总面积的 31.67%。 主要集中在屏山县大部、长宁县蜀南竹海片区、江安县南部、筠连、珙县南部的森林和重要江河源头区、 兴文的石海国家地质公园、 僰王山省级风景名胜区。重点预防区内实施以封禁和自然修复为主的技术措施, 配合以严格的管理措施, 构建全市水土流失预防保护体系, 促使全市重点预防区水土保持功能得到全面恢复。其中:在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内,进一步保护原有的生态植被, 在一级水功能区内, 强化水源涵养林建设
21、保护和改善水库水质,维护水环境质量和饮水安全;同时,强化区内生产建设行为和农林开发活动的约束, 尤其是旅游开发项目的水土流失控制,依法保护好现有的水土保持设施,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局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治理区全市各县区均有分布, 涉及两区八县 120个乡镇, 土地总面积为8966.23km2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67.56%。水土流失总面积 3086.26km2 ,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34.42%,占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8.26%。重点治理区的水土流失以中度和轻度为主。重点治理区内对适宜治理的坡耕地进行防治,提高土地生产力,存在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影响大的小流域在全面规划指导
22、下, 分期开展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维护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治理及监督管理, 控制为人水土流失的发生。做好治理与保护同步工作,建立管护制度,巩固治理成果,提高治理效益。第五节 专项规划十四、预防保护坚持 “预防为主, 保护优先 ” 。 在全市所有区域实施全面预防保护,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预防规划重点预防保护水土流失面积627.20km2。预防措施体系: 包括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 管理措施主要包括管理机构的健全及职责落实、 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 生产建设项目分区预防管理方案等方面。 技术措施包括封禁与生态修复、 局部综合治理、规范管理等措施。重点项目:包
23、括2 类 7 个项目,重要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区水土保持项目, 蜀南竹海水土保持、 兴文石海水土保持、 老君山水土保持项目和向家坝水土保持项目, 规划期内封禁220 km2,自然修复190 km2,重点预防保护74km2;另一类是重要重要水库及水库水源地水土保持项目, 油房坳水库保护区水土保持项目、 惠泽水库饮用水保护区水土保持项目和漂水岩水库饮用水保护区,规划期内封禁37km2 ,自然修复27km2 ,重点预防保护 17 km2 。十五、治理规划坚持 “综合治理、因地制宜 ”。治理范围主要在宜宾市2 区 8 县的丘陵地区,这些地区水土流失程度较高,集中连片,具有一定的
24、规模性,除在重点治理区外,还包括其他区域局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治理对象:坡耕地、四荒地、水蚀林(园)地、坡面侵蚀沟;输沙量较大的沟道、山洪沟和重力侵蚀坡面;砂砾化等侵蚀劣地。治理规划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86.26km2。治理措施体系: 包括工程、林草和耕作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坡改梯、 坡面水系工程及小型蓄排饮水工程等; 林草措施包括营造水土保持林、建设经果林等;耕作措施包括等高耕作、轮耕轮作、间作套种等。措施配置: 规划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86.26km2, 其中实施坡耕地治理面积107.30km2,保土措施1545.98km2,人工种植水保林 面积324.15km2,经果林面积1
25、23.56km2,封禁管护面积985.13km2, 兴修蓄水池5289 口,修建沉沙凼 7724个,修建排灌渠2104.22km,田间道路2510.19km。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主要是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项目, 涉及金沙江、横江、越溪河、岷江、长江、南广河、长宁河、古宋河和黄沙河等流域,包括两区八县共72 个乡镇,规划期内共有9 个重点项目区,综合治理面1095 km2,其中近期综合治理315km2。十六、监测规划升级建设宜宾市水土保持监测分站, 提升完善现有的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合理布设监测站网,近期新建6 个,远期建3 个,加强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
26、按照省级要求定期开展监测站点调查、 水土保持情况普查。 对重点工程项目监测和生产建设项目监测进行动态监测, 尤其是重点预防区内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十七、综合监管规划通过预防监管、 治理监管和监测监管, 加强生产建设项目预防监督、水土保持重点治理成果管护、社会公共监督,落实监督管理机构和人员、 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落实管护经费, 规范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行为, 强化水土保持监测数据和成果管理; 同时推进监测站点标准化建设、监督管理机构体系建设、监测管理能力建设、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宣传教育,提高服务水平。第六节 进度、投资与效益十八、规划进度按规划水平年分期,水土保持规划分两阶段实施,到近
27、期(20152020年)防治面积1502.76km2。其中,近期预防保护面积 318km2,年度平均预防面积53km2,近期综合治理面积1184.76km2, 以金沙江、岷江、横江、越溪河、长江、南广河、长宁河、古宋河、黄沙河为主,年度平均综合治理面积144.46km2。远期(20212030年)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达到2210.70km2 ,其中综合治理面积1901.5km2 ,年度平均综合治理面积190.15 km2 ,预防保护面积309.2km2,年度平均预防面积30.92 km2。十九、近期重点治理项目投资规划近期重点综合治理项目 33 个,涉及两区八县共27 个乡镇,集中在金沙江流域
28、长宁河、古宋河和南广河流域。近期治理重点项目面积315km2,共需要投资为20297.01万元。二十、规划实施效益规划的实施提高了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和土地生产能力, 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提高当地的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 优化区域景观环境,减少入河、入库泥沙量,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期全部任务实施后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1083.21万t,产生蓄水效益16908万m3,每年增加直接经济收益38041.18万元。第二章 基本情况第一节 自然环境宜宾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是川、滇、黔三省交汇地。东靠万里长江,西接大小凉山,南近滇、黔,北连川中腹地,素为川南形胜。宜宾市辖
29、2 区 8 县,即翠屏区、南溪区、宜宾县、江安县、长宁县、高县、筠连县、珙县、兴文县、屏山县。宜宾全市地跨东经 103 36105 20北纬27 5029 16间。东西最大横距 153.2千米, 南北最大纵距150.4 千米。市境东临四川泸州市,南接云南昭通市,西界乐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 北靠自贡市。 全市幅员面积13271 平方公里,人口554.29万。一、地形地貌宜宾市地形整体呈西南高、东北低态势。西部为大小凉山余绪,中有市境最高点,海拔2008.7 米的屏山县五指山主峰老君山;南部为四川盆地盆沿地带,即云贵高原北坡,中有海拔1795.1 米的兴文县仙峰山,海拔1777.2 米的筠连大雪
30、山等;东北部为华蓥山余脉所在,宜宾城附近的七星山、龙头山、观斗山分别分布在此区域;东南部属四川盆地东岭谷区,市境最低点,海拔236.3米的江安县金山寺附近的长江河床在此区域内; 西北部属盆中方山丘陵区, 其大部分皆为宜宾县属地。全市地貌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体,岭谷相间,平坝狭小零碎,自然概貌为 “七山一水二分田” 。市境内海拔5002000 米的中低山地占46.60%,丘陵占45.30%,平坝仅占8.10%。二、气候水文宜宾市地处东亚中纬度地带的四川盆地南部, 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的四川盆地南气候类型, 兼有南亚热带气候属性。 常年受交替的大陆气团和海洋气团的影响。 在冬季, 受北方南侵冷
31、空气影响的大陆干冷气团控制,盛行偏北的大陆季风;在夏季,兼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团控制,盛行偏南的海洋季风。其总的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适宜、四季分明、冬季温暖、雨热同季;同时还具有春季回暖早,夏季温湿高,秋季多绵雨;冬季霜雪少的气候特征,和干旱、冰雹、大风、暴雨、低温绵雨等灾害性天气常有发生的特点。金沙江、岷江、长江横贯市境北部,三江支流共有大小溪河600多条。 南广河、长宁河、横江河、西宁河、黄沙河、 越溪河、 箭板河、宋江河、 古宋河等 9 条中等河流流域面积均在500 平方千米以上。 另外、 流域面积在1005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3条, 流域面积为 50100平
32、方公里有 22 条。三江的支流、溪河或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作不对称的南多北少网状分布, 南部支流多发源于崇山峻岭, 故滩多水急;北部支流多发源流经丘陵,故水势平缓,岸势开阔。宜宾市当地水资源量8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约 1500立方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外来过境水量2346.35亿立方米, 地下水总量13.2亿立方米。 全市水能资源以三江流域段为主。 境内水能理论储量金沙江为 157.2万千瓦,岷江为 91.7万千瓦,长江为 214.4万千瓦。其流域面积在 10 平方千米以上的中小河流102条, 水能储量 62.9万千瓦。三、土壤植被由于宜宾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兼有南亚热带气候属性,加
33、之地质构造复杂, 出露地层包括第四系至寒武系的八个系三十三个组(群) ,展布全市。地貌类型多样,水系发育,沟谷纵横。受生物、气候、成土母质、地貌水文、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区内土壤种类繁多,酸性土分布广泛,垂直带谱分异明显,同一生物气候带内受地貌和成土母岩的影响, 土壤在地表呈有规律的更替组合。 全市土壤分布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长宁双河大背斜以北的广大丘陵区以紫色土为主; 二是南部和西部山地黄壤保存较为完整, 与黄棕壤沿山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三是大中河流沿岸和南部喀斯特地貌的山间槽坝以新积土为主。本区土壤分为紫色土、水稻土、黄壤、黄色石灰土、黄棕壤、新积土六大土类。以紫色土面积最大,总面积 7
34、00 万余亩,占全市幅员面积的35%。其中耕地占该类土壤面积的38%,在长宁双河大背斜以北的广大丘陵区多呈梯台地; 以南的低中山区亦有一定面积, 呈环状或斑状分布, 多为坡地。 紫色土大多属于酸性、 中性, 少数为碱性。一般具有较高的肥力水平,适宜种植多种粮经作物。其次是水稻土,为地区主要农业土壤, 面积 326 万亩, 占全市幅员面积的 16%, 占耕地面积的46%。 在区内分布十分广泛, 甚至海拔 1200 米处亦有分布,以丘陵槽坝地区最为集中。 东北和北部的江安、 长宁、 南溪、 宜宾县、宜宾市占耕地的比重最大。水稻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养分含量丰富。多数水稻土呈酸性,质地多为壤质
35、土,光热条件较好,为水稻生产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第三是黄壤, 为区内西南部山地广泛分布的地带性土壤, 总面积 358 万亩, 占全市幅员面积的 18%, 占耕地面积的 11%, 是区内森林分布最集中、 面积最大、 植被较好的土壤。第四是黄色石灰土,区内只有黄色石灰土一个亚类,主要分布于海拔 1140 米以下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地区,面积112 万亩,占幅员面积的 6%,区内以筠连武德、大地,珙县中山、上罗、底洞,兴文县大坝、石林等地尤为集中成片,裸石林地,地块零碎,其耕地土壤占幅员面积的 3%, 土层厚薄不均, 肥力差异大, 作物产量高低不等。林地土壤占幅员面积的 2%, 林木植被生长很差,
36、 以次生灌丛林为主。第五是黄棕壤,主要分布于南部筠连、珙县、兴文县海拔1400 米以上、西部屏山县海拔1500 米以上的中山地带,位于黄壤之上,为垂直带谱中上线土壤类型。 其面积占幅员面积的 13%。 由于所处地势高,夏季不热,冬季寒冷,多雨雾、湿度大,具有明显的发生层次,质地中壤至重壤,剖面通体呈酸性反应,有机质较高,以粗腐殖质为主,垦值的耕地有机质仅5%左右。此类土壤处于边远山区,山高路险,保存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天然林不多,原生植物破坏后,为次生阔叶常绿、落叶与针叶混交林所代替,农耕地少。第六是新积土,为新近河流沉积物,已有少数为山间槽坝洪积物。分布于金沙江、岷江、长江和中小河流两岸阶地
37、及河漫滩。 面积 10 万亩, 占旱地面积的 2%。其母质来源组成复杂,养分较为丰富。宜种范围广,产量较高,多为一年三熟。宜宾市地处四川盆地南部边缘, 自然地理条件复杂, 具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和多样的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区内地带性植被。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 区内现存的原始植被很少, 绝大部分为人工植被和原始植被破坏后的次生植被。 亚热带次生性常绿针叶林植被分布较广。竹林是地区植被的一大特色。区内植被分为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竹林、灌丛、草丛五大类型。常绿阔叶林历史上曾有大面积分布, 由于区内森林屡遭破坏, 原始阔叶林残存无几, 仅分布在西南部中低山地带。 西部低山常绿阔叶林,建群种
38、以栲树,刺果米槠为主,伴生植物有樟科、山茶科、五加科等。 南部低山常绿阔叶林以栲树和桢楠较多, 山茶科植物十分丰富;海拔 1500米以上的中山区, 由于海拔较高, 建群种以耐寒的峨眉栲、华木荷、多种石栎、青刚栎为主,还夹生有低矮耐寒的各种竹类。常绿针叶林以暖性针叶林为主, 主要由杉木林、 马尾松林以及湿地松、火炬松、柏木林组成,属于亚热带次生性常绿针叶林,多为人工营造,自然成林很少,以中幼林龄为主。其中杉木主要分在珙县、筠连、兴文、屏山、高县和江安等县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区,多为人工营造的用材林基地,杉木林植被种群比较单一,结构简单。区内马尾松林以自然植被居多,主要分在宜宾县、高县、南
39、溪、长宁等县低山丘陵区,多与阔叶林混生。湿地松、火炬松为近10 多年引进的松类品种,主要分在南溪、江安、长宁、高县丘陵区及珙县、兴文、 筠连等县低山区。 柏木林, 地区各县市均由, 多为人工零星栽植,成片林较少。竹林为区内独具特色的植物优势资源。四川所产竹的品种均有,而且分布广泛,面积较大。亚热带低山海拔1000 米左右或以下有毛竹、寿竹、斑竹、慈竹,其中毛竹和慈竹有成片纯林;海拔1500 米以上以方竹、大节竹、白夹竹为主,主要分布在区内西部和南部中山区,多为常绿阔叶林灌木层的竹类层。毛竹集中分布于海拔400800米的低山和丘陵地带,以江安、长宁、兴文三县更为集中成片,形成浩瀚的 “竹海 ”。
40、慈竹则多分布于溪河两岸及丘陵山麓地带,以江安、长宁、宜宾县面积较大。灌丛为区内各类基带植被历经多次砍伐而形成的次生植被, 其分布零星广泛。 灌丛优势种群分布随海拔升高和土壤类型、 气候特点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异。 区内草丛有山地疏林草丛、 灌木草丛和山地草丛之分,为区内荒山荒坡一种不稳定的植被类型。区内植被可分为三个植被区。即( 1)黄茅埂东侧植被区,主要包括屏山县新市、 中都、 龙华以及宜宾县商州等区域。 区内山体高大,森林植被垂直分布明显,种类丰富。( 2)娄山关北侧西端植被区,主要包括筠连、珙县、兴文等县全部,高县大部以及屏山、宜宾县、长宁、江安等县部分地区。区内以深丘和山地为主,海
41、拔一般在1500米以下,以低山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竹林为主;低矮河谷区常见有喜温湿的亚热带南部成分的植物群落。 ( 3) 长江上游低山丘陵植被区,包括宜宾市、宜宾县、南溪大部和江安、长宁、高县等部分地区。主要植被类型为竹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及亚热带灌丛、草丛等。第二节 自然资源一、土地资源2014 年宜宾市土地总量1327077.64公顷,受到地质构造及出露岩层制约,演变成不同地形地貌,加上气候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发育成不同的土壤类型, 通过长期开发, 形成多种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全市现有耕地面积487691.60公顷,占土地总量比例为 37%;园地 43041.57公顷,占比3%
42、林地面积544631.06公顷,占比 41%;草地面积 9798.89公顷, 占比 1%;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82679.21公顷,占比6%;交通运输用地17970.51 公顷,占比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0235.16公顷,占比3%;其他用地101029.64公顷,占比 8%。二、矿产资源宜宾地层以沉积岩为主, 除泥盆系、 石炭系和志留系上统缺失外,自古生界寒武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均有出露,总厚度近1 万米。 60 年代中期,石油部川南矿区在兴文县银光坪和长宁县双河施工的 “宁一井 ”和 “宁二井 ” , 揭穿了整个寒武系至震旦系上统喇叭岗组上部地层,查明了从震旦系喇叭岗组至志留系中统全部为海
43、相砂页岩、 碳酸盐岩及膏岩沉积,共厚5000米左右。由于历史多期构造运动, 致使区内地层发育与分布呈现差异。 大体上以筠连县海瀛、珙县底洞、高县黄水口、珙县金沙湾、江安红桥直至兴文县的古宋一线为界, 分为南北两个明显不同的区域。 北部为白垩系和侏罗系红层广布区,其范围包括长江两岸的丘陵区和金沙江、岷江之间的三角地带。 主要特征为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红色河湖相沉积,岩性以断裂发育,碳酸盐广布,喀斯特发育,出露地层最老为古生界寒武系中统陡坡寺组上部。 除建武向斜、 沐爱向斜轴部有侏罗系地层分布外,其余均以中生、古生界地层为主。宜宾矿产资源以沉积矿产为主, 已发现并探查和评价的矿产种类有 44 种。
44、其中,有D 级以上储量的 17 种,仅有 E 级储量的 6 种,未计储量,但有找矿线索或具有实际利用价值的 21 种。煤炭资源总量 48 亿吨,保有储量43.04 亿吨,居四川省前列。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 252 亿立方米,在川南居重要位置。宜宾具有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冶金基地和发展建材工业的显著优势。宜宾除能源矿产外, 其他矿产以非金属矿产为主。 全市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有8种, 以硫铁矿、 岩盐矿为主。 硫铁矿资源总量147627.52万吨,其中保有储量71475.41 万吨(内有工业储量13858.04万吨) ,E 级储量 76152.11万吨, 为全国五大硫铁矿之一。 另有暂不能利用的表外
45、储量 205 万吨。 硫铁矿为单一矿层, 厚度 23米, 含硫 1720%,有害元素含量在允许范围内, 可选性好, 选硫尾矿含高岭土9095%。岩盐矿分布面积数百平方公里, 宁二井纯盐岩厚 213米, 氯化钠含量平均 93%。已经省批准勘探工业储量5000 万吨。磷块矿有矿化点 15处,资源总量432.99万吨,其中保有储量121.4万吨,E级储量311.59万吨,五氧化二磷含量一般720%。含钾岩石狂点 7 处、矿化点 6处,含钾岩层 115 层,氧化钾含量6.759.6%。另有重晶石、泥炭矿化点和隐伏石膏、芒硝大型矿床。全市建材原料非金属矿产有11 种,主要是石灰岩、水泥粘土、石英砂岩、紫砂陶和大理石。石灰岩保有储量50625.03 万吨,其中工业储量 18222.92万吨, 二氧化硅含量平均 71.6%; 另有暂不能利用储量 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