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与能源利用工程技术标准》GB T514522024.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40579 上传时间:2025-07-30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13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与能源利用工程技术标准》GB T51452202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与能源利用工程技术标准》GB T51452202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与能源利用工程技术标准》GB T51452202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与能源利用工程技术标准》GB T51452202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与能源利用工程技术标准》GB T51452202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9)和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关于同意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技术规范有关事项调整的函(建标标便2014108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L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厂址选择;5.焚烧厂规模;6.总体设计与总图运输;7.垃圾接收、输送、储存及预处理;8.焚烧系统;9.热能利用系统;10.烟气净化与排烟系统;IL电气设备及系统;12.仪表与控制;13.给水排水;14.建筑;15.结构

2、16.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17.消防;18.其他辅助设施;19.环境保护与劳动卫生;20.工程施工及验收。本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36号,邮政编码:100120)中国五洲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城院(北京)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光大环保(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能源环保有限公司上海环境集团有限公司重庆三峰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新世纪能源环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康恒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伟明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环境保护公司中国恩菲工

3、程技术有限公司绿色动力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华星东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大学中国锦江环境控股有限公司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郭祥信徐文龙闫志彬刘涛翟力新吴剑梁立军王敬民吕德彬刘巍荣白良成孙振安蹇瑞欢陈恩富汪少勇吴凯安淼李倬舸张召刘思明王立秋王柯瞿兆舟项光明毛勇位刘海威吴浩仑李晓东方朝军刘勇张颖梅龚桑史焕明张禹陈希周洪权熊岩张舜白贤祥雷钦平张星群白力陈革吴晓彭孝容吴志强王武忠张映涛林士颖李冶亭罗斌谭江平樊宝绅季辉刘茹飞朱先年王庆海薛韶辉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方建华吴文伟聂永丰盛宏至王琪李先旺王小春张伟霞朱雁军陈国良姜明赵晓利李海疆朱晨燕魏显安夏兴邦刘在辉陈晶周文成目次

4、1总贝U12术语23 基本规定54 厂址选择65焚烧厂规模75.1 生活垃圾产生量及特性分析75.2 焚烧规模确定76总体设计与总图运输91.1 焚烧综合主厂房布91.2 总图规划与设计91.3 总图布置101.4 厂区运输与道路121.5 绿化137 垃圾接收、输送、储存及预处理147.1 一般规定147.2 垃圾接收147.3 垃圾储存157.4 垃圾输送157.5 垃圾预处理168 焚烧系统178.1 一般规定178.2 垃圾焚烧炉188.3 燃烧空气系统与装置208.4 点火与辅助燃烧系统218.5 炉渣输送、处理与检测229热能禾IJ用系统249.1 一般规定249.2 余热锅炉24

5、9.3 锅炉辅助系统249.4 汽轮发电机组及其辅助设备259.5 主蒸汽系统259.6 热能利用2610烟气净化与排烟系统2710.1 一般规定2710.2 酸性污染物去除2810.3 除尘2910.4 二嗯英类和重金属去除3010.5 NO去除3110.6 排烟系统设计3210.7 烟气监测系统设计3410.8 飞灰收集、输送与处理系统3611电气设备及系统3811.1 一般规定3811.2 发电机与主变压器3811.3 电气主接线3811.4 交流厂用电系统3911.5 直流及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UPS)4111.6 高压配电装置4311.7 电气监测及控制4411.8 元件继电保护和自

6、动装置4511.9 照明系统4511.10 电缆选择与敷设4711.11 过电压保护与接地4711.12 爆炸火灾危险环境的电气装置4811.13 系统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4811.14 调度自动化4911.15 电能量计量4911.16 系统通信5011.17 厂内通信5012仪表与控制5212.1 一般规定5212.2 控制方式及自动化水平5212.3 主要控制系统5312.4 中央控制室和电子设备间5312.5 检测与报警5412.6 保护5412.7 开关量控制及联锁5612.8 模拟量控制5612.9 电源和气源5712.10 就地设备安装、管道及电缆5812.11 信息系统591

7、2.12 工业电视系统5912.13 安全防范系统6012.14 仪表与控制系统的防雷与接地6113给水排水6213.1 水源6213.2 水处理系统6213.3 供水系统6413.4 排水及废水处理6513.5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6614建筑6714.1 一般规定6714.2 门和窗6714.3 楼梯和电梯6914.4 建筑节能6914.5 噪声控制7014.6 防水、防渗、防腐蚀与防护7014.7 围护结构的密封与防护栏杆7114.8 生活设施7214.9 烟囱7215结构7315.1 一般规定7315.2 荷载7315.3 结构设计7415.4 抗震设计7616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7716.

8、1 一般规定7716.2 供暖7816.3 通风7916.4 空气调节8117消防8217.1 总图消防8217.2 建筑消防8317.3 消防给水及灭火设施8917.4 电气消防9117.5 暖通消防9217.6 其他消防9318其他辅助设施9518.1 检测与化验9518.2 维修及仓储设施9518.3 电气设备与自动化实验室9519环境保护与劳动卫生9719.1 一般规定9719.2 环境保护9719.3 职业卫生与劳动安全98Contents1 GeneralProvisions12 Terms23 BasicRequirements54 SiteSelection65 Capacit

9、yDetermineofIncinerationPlant75.1 ForcasteonWasteCharacteristicandOutput75.2 CapacityDetermineofIncinerationPlant76 LayoutforRoadandTransportationinPlantArea96.1 LayoutofMainWorshop96.2 GeneralPlaningandDesign96.3 GeneralLayout106.4 RoadandTranportationinPlantArea126.5 Afforestofplantarea137 Receivi

10、ng,Conveying,StoringandPretreatmentofWaste147.1 GeneralRequirements147.2 WasteReceiving147.3 WasteStoring157.4 WasteConveying157.5 PretreatmentofWaste168 IncinerationSystem178.1 GeneralRequirements178.2 Incinerator188.3 AirSupplySystem208.4 StartUpandAuxiliaryBurner218.5 Conveying,DetectingandTreatm

11、entofSlag229 ThermalEnergyUtilazationSystem249.1 GeneralRequirements249.2 IncinerationBoiler249.3 BoilerAuxiliarySystem249.4 SteamTurbineGeneratorUnitandAuxiliaryEquipment259.5 MainSteamSystem259.6 ThermalEnergyUtilization2610 FlueGasCleaningandPurgingSystem2710.1 GeneralRequirements2710.2 AcidicGas

12、Removal2810.3 DustRemoval2910.4 DioxinandHeavyMetalRemoval3010.5 NO,Removal3110.6 DesignofPurgingSystem3210.7 DesignofFlueGasMonitoringSystem3410.8 FlyAshColection,ConveyingandTreatmentSystem3611 ElectricalEquipmentandSystem3811.1 GeneralRequirements3811.2 GeneratorandMainTransformer3811.3 MainElect

13、ricalConnectionScheme3811.4 ACPowerSystem3911.5 DCSystemandACUninterruptiblePowerSystem4111.6 High-voltageSwitchgearArrangement4311.7 ElectricMonitoringandControl4411.8 ComponentRelayProtectionandAutometicEquipment4511.9 LightingSystem4511.10 CableSelectionandCableLaying4711.11 OverVoltageProtection

14、andGroundingSystem4711.12 ElectricalInstallationintheExplosiveandFireDangerArea4811.13 ElectricPowerSystemRelayProtectionandSecurityAutomaticEquipment4811.14 DispatchingAutomation4911.15 ElectricEnergyMeasurementSystem4911.16 ElectricPowerSystemCommunication5011.17 PlantIntercommunication5012 Instru

15、mentandControl5212.1 GeneralRequirements5212.2 ControlModeandAutomaticLevel5212.3 MainControlSystem5312.4 CentralControlRoomandElectricEquipmentRoom5312.5 DetectionandAlarm5412.6 Protection5412.7 BinaryControlandInterlocking5612.8 AnalogControl5612.9 PowerSupplyandCompressedAirSupply5712.10 LocalEqu

16、ipmentInstallation,CableandPipe5812.11 InformationSystem5912.12 VideoMonitoringSystem5912.13 SecurityandProtectionSystem6012.14 GroudConnectionandLightningProtection6113 WaterSupplyandDrainage6213.1 SourceofWater6213.2 WaterTreatmentSystem6213.3 WaterSupplySystem6413.4 DrainageandWastewaterTreatment

17、6513.5 WaterSupplyandDrainageofBuilding6614 Architecture6714.1 GeneralRequirements6714.2 DoorsandWindows6714.3 StairwayandElevator6914.4 BuildingEnergyComservation6914.5 NoiseControl7014.6 Waterproof,Antiseep,AnticorrosionandAnticollision7014.7 BuildingEnvelopeSeal7114.8 DomesticInstallation7214.9 C

18、himney7215 BuildingStructure7315.1 GeneralRequirements7315.2 Load7315.3 StructurualDesign7415.4 Anti-SeismicDesign7616 Heating,VentilationandAirConditioning7716.1 GeneralRequirements7716.2 Heating7816.3 Ventilation7916.4 Airconditioning8117 FireFighting8217.1 GeneralPlanFireProtection8217.2 Fireprot

19、ectiononbuildingdesign8317.3 FireWaterSupplyandExtinguishingInstallation8917.4 ElectricalFireFighting9117.5 HVACFireProtection9217.6 OtherFireFightingInstallations9318 OtherAuxiliaryFacilities9518.1 DetectionandTesting9518.2 MaintainandWarehousingFacilities9518.3 TestRoomofElectricalEquipmentandAuto

20、mation9519 EnvironmentProtectionandLaborhygiene972术语2.0.1垃圾焚烧炉wasteincinerator利用高温氧化方法处理垃圾的设备。简称焚烧炉。2.0.2垃圾低位热值lowheatvalue(LHV)单位质量垃圾完全燃烧时,当燃烧产物恢复到反应前垃圾所处温度、压力状态,并扣除其中水分汽化吸热后,放出的热量。简称低位热值。2.0.3设计垃圾低位热值lowheatvaluefordesign在设计时,为确定焚烧炉的额定处理能力和焚烧锅炉的额定蒸发量所采用的垃圾低位热值计算值。简称设计低位热值。2.0.4焚烧厂设计处理规模ratedwastet

21、reatmentcapacityofncinerationplant根据焚烧厂服务范围和服务年限内生活垃圾产生量现状及其变化规律,在设计垃圾低位热值下,焚烧厂连续运行且各项指标达到规定要求时,焚烧厂平均每日的最大垃圾焚烧量。简称焚烧厂规模。2.0.5焚烧炉设计垃圾处理能力ratedwastetreatmentcapacityofincinerator在设计垃圾低位热值下,焚烧炉连续运行且各项指标达到规定要求时,焚烧炉平均每日的最大垃圾焚烧量。简称焚烧炉规模、焚烧炉额定处理能力。2.0.6最大连续蒸发量maximumcontinuousrating(MCR)焚烧锅炉在额定蒸汽压力、额定蒸汽温度、

22、额定给水温度和使用设计低位热值的垃圾,并在额定处理能力条件下长期连续运行所能达到的蒸汽输出量。2.0.7设计上限垃圾低位热值UPPerlimitLHVofwaste重金属达到稳定并满足一定浸出毒性要求的工艺过程。2. 0.20焚烧锅炉热效率thermalefficiencyofwasteincinerationboiler焚烧锅炉输出的有效热量与输入的总热量之比。2.1 .21灰渣热灼减率lossonignition按照规定方法和步骤对灰渣进行取样、制样,并按照规定的温度和时间对制取的样品进行烘干后再进行灼烧,灼烧减少的质量占烘干后样品质量的百分数。2.2 .22_嗯英类dioxins多氯代二

23、苯并-对-二嗯英(PCDDs)多氯代二苯并吠喃(PCDFs)等化学物质的总称。3基本规定3.0.1焚烧厂的建设应满足城乡总体规划、环境卫生专项规划的要求;利用热能发电的,接入电力系统应符合地区电网的发展规划;利用焚烧厂热能的供热工程宜符合所在区域的供热规划。3.0.2焚烧厂系统配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工程项目规范GB55012的规定,并应配置飞灰输送处理系统、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电气系统、消防、物流及物料计量系统,以及辅助燃烧系统、助燃燃料供应系统、压缩空气系统和化验系统。3.0.3当焚烧厂附近有长期稳定热(冷)用户时,焚烧厂应优先采用热(冷)电联产的热能利用方式。3.0.4焚

24、烧热能发电宜优先向电网输送。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接入系统,应根据规划容量、单机容量、输电方向和送电距离,按简化电网结构、减少电压等级及出线回路数、降低网损、方便调度运行及事故处理等原则进行设计,并应满足当地电网的要求。3.0.5生活垃圾与其他固体废物混烧的焚烧厂,设计入厂的其他固体废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的有关规定。3.0.6改建和扩建焚烧厂宜结合原厂总平面布置、设备布置及原有建(构)筑物的特点统筹设计。4厂址选择4.0.1焚烧厂厂址选择应满足城乡总体规划、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的要求。4.0.2焚烧厂厂址选择应根据焚烧厂的服务区

25、域、服务区域的垃圾转运能力、运输距离、预留发展等因素确定。4.0.3焚烧厂厂址选择应满足生态保护、饮用水源保护、文物保护、矿产资源、机场净空、文化遗址、军事设施、风景名胜区等的要求。4.0.4焚烧厂所选厂址的自然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厂址应满足工程建设的水文地质条件,不应选在发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沼泽、流沙、岩溶发育及采矿陷落区等地区;2选址应遵循集约化用地原则,优先选择在工业区或环保产业园区;3厂址标高应满足高于重现期为50年一遇的洪水位条件;当不能满足洪水位条件而又必须选择该厂址时,厂区应有建设排洪(涝)沟、防洪(涝)堤等可靠防洪、排涝设施的条件;4厂址与垃圾处理服务区之间应有良好的道

26、路交通条件;5厂址选择时,应同时确定灰渣处理与处置的场所;6厂址应有满足生产、生活的供水水源和污水排放条件;7厂址附近应有必需的电力供应;对于焚烧发电厂,厂址应根据接入地区电网条件、输电线路出线方向、电压等级、回路数以及高压输电线路对附近建(构)筑物的影响等因素确定;8对于利用垃圾焚烧热能供热(冷)的焚烧厂,厂址的选择应根据热(冷)用户分布、供热(冷)管网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性等因素确定。设的焚烧厂应合理确定各期的处理规模。5.2.2 设计垃圾低位热值应根据下列因素确定:1焚烧厂服务区域内生活垃圾成分和热值及其变化趋势;2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执行情况;3入炉垃圾特性与入厂垃圾特性的变化;4是否配

27、置垃圾预处理系统;5焚烧厂经营期内服务区域变化的可能性。5.2.3 焚烧线数量和单条焚烧线设计处理规模应根据焚烧厂设计处理规模、所选炉型的技术成熟度等因素确定,宜设置2条4条焚烧线。6总体设计与总图运输6.1 焚烧综合主厂房布置6.1.1 综合主厂房应以焚烧和烟气净化等系统和设备为主进行布置,做到工艺流程和管道布置顺畅,设备之间的距离应满足设备维修和操作的需要,并应预留必要的检修通道和吊装空间。6.1.2 垃圾池间和卸料大厅宜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进行平面和竖向布置。带有预处理工艺的焚烧厂,可设置原生垃圾和成品垃圾两个储存间,两个储存间的布置应有利于物料的输送。6.1.3 焚烧间、汽机间、除氧间、

28、循环冷却泵间、冷却塔等的布置应结合蒸汽、冷凝水和循环冷却水等介质的流向合理确定。6.1.4 烟气净化设备宜布置在车间内,并应根据烟气净化工艺流程和烟气流向确定各工艺段设备的位置。6.1.5 5综合主厂房烟气净化间宜预留烟气净化工艺提升改造所需的空间。6.1.6 配电间和主控制室应与综合主厂房一体化布置,并宜靠近主要用电负荷区域和主体设备。6.1.7 7综合主厂房内可根据需要布设专用参观通道和环保科普展览教育场所。6.2 总图规划与设计6.2.1 焚烧厂的全厂总图设计方案应根据厂址自然条件,统筹垃圾焚烧、热能利用、物料储存与运输、环境保护、职业卫生与劳动安全、职工生活、电力、通信、给水排水、污水

29、处理、防洪等基础设施,经多方案综合比较后确定。6.2.2 2.2分期建设的焚烧厂,总平面布置应合理确定二期及以后的预留用地。6.2.3 焚烧厂的总用地控制应满足远期规划规模的需要。6.2.4 焚烧厂的总体规划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焚烧厂应按功能要求分区,可分为主生产区、辅助设施区、生活及管理区等;2焚烧厂内建(构)筑物的位置和朝向应根据工艺流程需要、日照条件、风向条件等因素确定。6.2.5 焚烧厂应配置生活服务设施,可实施社会化服务的项目,宜实行社会化服务。6.3 总图布置6.3.1 1焚烧厂应以综合主厂房为主体进行布置,其他各项设施应按垃圾处理流程及各组成部分的特点,结合地形、风向、用地条件

30、按功能分区合理布置。6.3.2 厂区各种管线应合理布置、统筹安排,且应符合各专业管线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管线的敷设方式应根据厂区条件、规范要求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确定。6.3.3 建筑物单体、堆场、储罐等的防火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各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6.3.3的规定。表6.3.3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m)建(构)筑物名称丙丁戊类建筑耐火等级屋外配电装置自然通风冷却塔机械通风冷却塔助燃油罐!厂前建筑厂外道路厂内道路围墙二级三级二级三级丙丁戊类建筑耐火等级二级10121015301530201012无出入口为1.5,有出入口无引道为3,有

31、引道时为655三级121412251214续表6.3.3建(构)筑物名称丙丁戊类建筑耐火等级屋外配电装置自然通风冷却塔机械通风冷却塔助燃油罐厂前建筑厂外道路厂内道路围墙二级、三级二级、三级屋外配电装置1012-254040602510121.5一自然通风冷却塔15302540O.4DO.5D4050203030251010机械通风冷却塔15-30406040502535351515助燃油罐25202525321555厂前建筑二级10122030352067有出入口时为3,无出入口时为1.55三级1214122578注:自然通风冷却塔(机械通风冷却塔)与主控楼、单元控制楼、计算机室等建筑物间距采

32、用30m,与其他建筑物间距采用15m20m(除水工设施等采用15m外,其他均采用20m),且不小于2倍塔的进风口高度;冷却塔Om(水面)外壁至屋外配电装置构架净距,当冷却塔位于屋外配电装置冬季盛行风向的上风侧时为40m,位于冬季盛行风的下风侧时为25m;非严寒地区或全年主导风向下风侧采用40m,严寒地区或全年主导风向上风侧采用60m;D为逆流式自然通风冷却塔进出口下缘塔筒直径(人字柱与水面交点处直径),取相邻较大塔的直径;冷却塔采用非塔群布置时,塔间距宜为0.45D,困难情况下可适当缩减,但不应大于4倍进风口的高度;冷却塔采用塔集群布置时,塔间距宜为05D,有困难时可适当缩减;当间距小于0.5

33、D时,应要求冷却塔采取减小风的负压负荷的措施;机械通风冷却塔的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GB/T50102的规定;塔一字形布置时,塔端净距不小于4m;塔平行错开布置时,塔端净距不小于4倍进风口高度;助燃油罐与厂区建(构)筑物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的有关规定。6.4.2 上料坡道为双向通行时,宽度不宜小于7m;单向通行时,宽度不宜小于4m。坡道中心圆曲线半径不宜小于15m,纵坡不应大于8%。圆曲线处道路的加宽应根据通行车型确定。6.4.3 焚烧厂宜设置应急停车场,应急停车场可设在厂区物流出入口附近。6.5绿化6 .5.1焚烧厂的绿化布置应符合全厂总

34、图设计要求,并应结合厂区美化需求合理安排绿化用地。7 .5.2厂区的绿地率宜控制在30%以内。6.5.3厂区绿化应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1卸料口数量应以维持正常卸料作业和垃圾进厂高峰时段不堵车为原则;2卸料口宽度宜为最大垃圾车宽加IInL2m,高度应满足顺利卸料作业的要求;3卸料门应具有耐腐蚀、强度高、寿命长、开关灵活、密闭性好等性能。7.2.7应在垃圾卸料区域适当位置设置垃圾车地锚、地面清扫人员安全带固定设施等安全设施。7.3 垃圾储存7.3.1 焚烧厂应设置垃圾池间储存进厂垃圾,垃圾池间应满足垃圾沥水、储存和匀化的要求;带有生活垃圾预处理系统的焚烧厂,宜分别设置原生垃圾池间和

35、处理后的成品垃圾池间。7.3.2 垃圾池间总有效容积可按5d7d额定垃圾焚烧量确定。垃圾池间净宽度不应小于抓斗最大张开尺寸的2.5倍。7.3.3 垃圾池间底部宜有不小于1%的渗沥液导排坡度,坡向一侧的渗沥液导排口。7.4 .4垃圾池间渗沥液收集导排设施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渗沥液导排口宜设在垃圾池间侧墙底部,并沿侧墙均匀布置;2垃圾渗沥液收集沟道间应设置可燃气体在线报警系统和通风系统,在线报警和通风系统的设计应符合本标准第16.3.4条的有关规定;3应设置渗沥液导排口和导排沟的人工清理通道及冲洗设施。7.4垃圾输送7.4.1 采用传送设备向焚烧炉输送垃圾时,其输送系统的设计应保证垃圾输送的均

36、匀性和物料量的可调节性。7.4.2 采用抓斗起重机输送垃圾时,抓斗起重机的选择和设计7应将每台焚烧炉主控温度区所有温度监测点的在线监测数据显示为曲线,并可在计算机同一画面中显示,画面中应有温度下限标识,所有温度数据和曲线的电子信息保存时间不应少于3年。8宜根据焚烧炉主控温度区各断面实测温度和在线监测烟气量,对焚烧炉主控温度区内自最上(最后)二次风喷射口断面算起的烟气停留2s断面温度进行实时计算,并在中央控制室显示器和存储器上显示和记录。所用烟气量宜减除烟气净化系统喷入水所产生的水蒸气量、吹灰空气量及系统漏风量,并换算为炉膛主控温度区平均温度下的烟气量。8 .2.4任何最不利工况下焚烧炉炉膛主控

37、温度区内温度和烟气滞留时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工程项目规范GB55012的规定。主控温度区内设置锅炉水冷壁时,水冷壁内侧应敷设耐火隔热材料或防腐隔热涂层。9 .2.5机械往复式炉排焚烧炉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垃圾抓斗最大张开尺寸不应大于进料口内尺寸;2料斗下应设置开闭挡板,并宜设置垃圾搭桥破解装置;3应设置垃圾料位监测或监视装置;4料槽下口尺寸应大于上口尺寸,应能在低料位时维持炉内负压,并宜对料槽采取冷却措施;5推料器推料速度和炉排移动速度应可调节;6一次风应对炉排干燥段、燃烧段和燃烬段分别供风,风量应能分段调节;7垃圾在炉排上应得到充分燃烧,燃烧后的炉渣热灼减率应小于5%;8

38、炉排漏渣率不宜大于2%,并应设漏渣收集和输送装置。8.2.6流化床焚烧炉的设计除应满足本标准有关垃圾焚烧炉的技术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选用循环流化床焚烧炉;2垃圾给料应连续、均匀、可控;烧工况进行风量调节。对于机械炉排焚烧炉,一次风风量可根据每段炉排的需求分段独立调节。4一、二次风机的设计总风量应包括垃圾可燃成分逐年提高造成的焚烧所需空气量的增加量,确保垃圾热值达到和超过设计热值时一、二次风机风量满足垃圾的充分燃烧要求。5一次风机风压应满足向垃圾层输送一次风的需要。二次风的风速应符合本标准第8.3.1条的规定。1.1.6 一、二次风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二次风管道及其连接设备的

39、布置应有利于减小管路阻力;2应设置空气过滤设施及其检修平台,空气过滤设施前后宜设置压差传感器以便及时维护;3管材应具有耐腐蚀、气密和耐老化等性能;4空气预热器后的热风管道和管件应采取防热膨胀和保温的措施。1.1.7 焚烧锅炉烟道出口应配置氧浓度监测设备,氧浓度监测设备应与二次风风量调节设备联锁控制。8.4 点火与辅助燃烧系统8.4.1 4.1焚烧炉点火燃烧器和辅助燃烧器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工程项目规范GB55012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燃烧器的功率及其调节性能应满足焚烧炉启动和停炉期间独立控制主控温度区温度变化的需要。2助燃燃烧器的数量和布置应根据焚烧炉规模确定,应使

40、主控温度区加热均匀。3助燃燃烧器应能够随着主控温度区温度的变化而自动启停。燃烧器自动启动时机应根据主控温度区温度下降速率和燃烧器启动时间滞后等因素确定。4应设置对助燃燃烧器的保护措施,防止主控温度区高温对燃烧器的影响。8.4.2 采用油作为燃烧器燃料时,应采用轻质油,不得采用重油。储油罐的数量不宜少于2台。储油罐总有效容积不应小于最大一台垃圾焚烧炉冷启动点火及烘炉用油量的1.5倍。8.4.3 供油泵宜选择容积泵,并应设置备用。8.4.4 供油、回油管道应单独设置,并应在供油、回油管道上设置吹扫装置、计量装置和残油放尽装置。8.4.5 采用气体燃料时,应有可靠的气源,燃气供应及燃烧系统的设计应符

41、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8.5 炉渣输送、处理与检测8.5.1 垃圾焚烧炉应配置炉渣排除、冷却、输送、取样制样及储存等设备和设施。8.5.2 炉渣输送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除渣机应能连续除渣并具有防空气进入炉内的密封功能;2炉渣输送设备的输送能力应满足最大焚烧量下的炉渣输送;3宜在炉渣输送环节设置炉渣取样设备(设施),取样设备(设施)应能随时进行炉渣输送物流的全断面取样。8.5.3 焚烧厂内应设置炉渣制样设备(设施)和制样场所,对取得的炉渣样品进行制备;制样设备应包括破碎、剪切、筛分、称重、缩分、储样等设备,并应配置灰渣热灼减率检测设备和设施。8. 5.4炉渣储存设施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42、1炉渣储存设施的容量,宜按3d5d的炉渣产生量确定;2炉渣储坑间宜设置排风、除尘系统;3炉渣储坑间设置抓斗起重机的,渣坑周边应设置检修场地和检修通道,渣坑边缘应设安全护栏;4出渣通道应设置冲洗设施。8.5.5炉渣宜进行综合利用,综合利用方式可根据焚烧厂所在地的市场需求情况选择。8.5.6炉排焚烧炉应配置炉排漏渣输送设备,漏渣可直接送至炉渣间与炉渣混合;因事故造成漏渣中有机物含量较大时,应将漏渣送入垃圾池间。9热能利用系统9.1 一般规定9.1.1 焚烧垃圾产生的热能应加以有效利用。9.1.2 垃圾热能利用方式应根据焚烧厂的规模、垃圾焚烧特点、周边用热条件及经济性综合比较确定。9.2 余热锅炉

43、9.2.1 余热锅炉额定出力的确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工程项目规范GB55012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额定垃圾处理量的确定应符合本标准第5.1.1条的规定;2设计垃圾低位热值应根据焚烧厂服务范围内生活垃圾低位热值现状及预测增长规律确定;3余热锅炉设计热效率应根据锅炉制造商提供的数据确定,无锅炉制造商数据的可按经验数据在78%83%内取值。9.2.2 2.2垃圾焚烧余热锅炉设计蒸汽参数应根据焚烧厂热能利用方案及热用户需求确定。9.2.3 余热锅炉应选用自然循环式锅炉,锅炉受热面布置方式应避免或减少垃圾焚烧烟气对锅炉受热面的冲刷、高温和低温腐蚀以及管束积灰。9.3 锅炉辅助系统

44、9.3.1 余热锅炉给水管道宜采用母管制系统,给水温度不宜低于130。9.3.2 除氧器工作压力宜根据余热锅炉给水温度确定。9.3.3 余热锅炉对流受热面应设置有效的清灰设施,清灰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清灰方式应根据余热锅炉受热面的布置形式、清灰效果、对锅炉受热面的影响、操作安全等因素选择;2采用激波清灰时,激波清灰系统应具有可靠的安全控制装置,激波强度和发生频次应可调节;3采用可燃气体作为激波燃料时,可燃气体的供应系统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9.4 汽轮发电机组及其辅助设备1. 4.1汽轮发电机组型式的选用,应根据利用垃圾热能发电或热电联产的条件确定。机组年运行时数应与垃圾焚烧

45、炉相匹配。9. 4.2汽轮发电机组的冷却方式,应结合当地水资源利用条件,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水资源贫乏地区宜采用空气冷却方式。10. .3采用热电联产的热能利用方式时,汽轮机选择宜符合下列规定:1当只有一台汽轮机时,宜优先选择抽凝式汽轮机;2当有两台及以上汽轮机且有全年稳定热负荷时,可选用抽凝式、抽气背压式或背压式汽轮机。9.5 主蒸汽系统9.5.1主蒸汽管道宜采用母管制系统。9.5.2 蒸汽管道宜架空敷设,并应做好保温,设计蒸汽管道保温外壳的温度不应高于环境最高温度25,蒸汽管道经过操作人员活动区域时,设计保温外壳表面的温度不应高于50。9.5.3 蒸汽支管宜从蒸汽主管的顶部接出,支管上的切断阀宜设在靠近主管的水平管段上。9.5.4 不得在蒸汽管道方形补偿器上引出支管,在靠近方形补偿器两侧直管上引出支管时,支管不得妨碍主管的变形或位移,并不应使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