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学院新校区“十一五”建设规划(20XX--20XX).docx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540736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吕梁学院新校区“十一五”建设规划(20XX--20X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吕梁学院新校区“十一五”建设规划(20XX--20X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吕梁学院新校区“十一五”建设规划(20XX--20X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吕梁学院新校区“十一五”建设规划(20XX--20XX).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吕梁学院新校区“十一五”建设规划(20XX-20XX) 特征码 YbPBttsQiWYwwHxYxtgp 吕梁学院新校区“十一五”建设规划(20XX-20XX) (附规划设计图) 一、规划背景 (一)吕梁学院简介 吕梁学院,是吕梁市唯一一所省属综合性高等专科学校,由省 教育厅主管。学校集文、理、工于一体,设有 16 个系,38 个 专业,其中有 8 个本科专业。另开设函、夜大成人高等学历教 育专业。20XX 年在校生突破 6500 人,在册教职工达到 528 名, 基本形成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办学良好格局,建校以来为 社会输送毕业生 17592 人,仅 20XX 至 20XX 年

2、三年的毕业生数 达 7293 人,占到毕业生总数的 41%。20XX 年,省教育厅和吕梁 市政府决定在我校的基础上筹建本科学院,按照教育部有关要 求,决定另辟新址建设“吕梁学院(吕梁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 第 2 页 我校现校址移交给吕梁市政府用于基础教育办学。我校按此部 署,聘请天津大学规划设计院进行了规划,省发改委(晋发改 科教发20XX36 号)文件总体规划进行了批复,核准“由地方 政府出资新征 1000 亩土地,至十一五期末在校生规模将达 到 10000 人” , “计划于 20XX 年在现吕梁学院的基础上筹建吕梁 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 。 学校旧校区占地 234 亩,建筑面积 1

3、2 万平方米。总资产 2.4 亿 元。 (二)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关于抓紧做好校园总体规划 的通知 ,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211 工程”建设, 更好地为山西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山西吕梁学院新校 区根据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将在今后十年间较大幅度地扩 大办学规模和提高教学质量。 (三)新校区简介 我校在“十一五”期间建设的新校区,占地 1039.71 亩,学生 规划人数 10000 人。总建筑面积约为 26 万,项目总投资 第 3 页 6.64 亿元。该项目 20XX 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工程预备项目、 吕梁市重点工程,20XX 年正式列为山西省重点工程

4、。现完成前 期准备、规划设计、开工奠基、图书馆楼建设、招标代理公司 确定等多项工作。 新校区建设项目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工程计划于 20XX 年20XX 年完成,一期工程完成后能满足 6500 学生规模的办学要求;第 二期工程计划于 20XX 年前后开工完成。二期工程完成后能满足 10000 学生规模的办学要求. 吕梁学院是一所多学科型高校,以基础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学 科为重点,积极发展交叉、新兴学科。学校要以教学工作为中 心,兼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 二、场址选择及地理概况 (一)区域位置 新校区选址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北郊,规划用地较规整,依 山临水,处于两山之间的平坦地带。西侧为 20

5、9 国道,为校区 与城市的主要联系干道,东侧为北川河,南北都有较好的发展 空间。 第 4 页 (二)地理概况及市政条件 气候:离石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差异悬殊。 春节干燥,风多雨少;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气候 宜人;冬季寒冷,雨雪不多。 (1)水文气象:本地降水稀少,日照丰富,全年降水量 461mm,主要集中再 7、8 月份(约 220mm) 。年相对湿度 58, 最高 8 月份 74,最低 4、5 月份 45。 (2)地质构造:全年日照时数 2490 小时,年平均风速 2.2 米/ 秒,极大风速 27 米/秒。 (3)地震:地震烈度为 6 度。 (4)季节性冻土:冰冻

6、期为 11 月至次年 4 月,标准冻深为 0.77m,最大冻深为 1.04m。 (5)水文地质条件:年蒸发量 1917.50mm,全年无霜期 150 天 左右。 第 5 页 2市政条件:供水、排水、供电、供暖、燃气、通信。 三、规划原则与总体规划构想要求 (一)规划思想 依托现有环境,将校区建设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建设富于 21 世 纪景观的开放式现代化复合型绿色校园。 新校区的规划设计要达到“科学化、信息化、人文化、环保化、 园林化”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注重整体环境的和谐和以教 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化大学 教育理念,体现现代大学“寓教于生活,寓教于交流,寓教于 环

7、境”的校园空间气氛,实现“现实与未来的和谐统一,整体 与局部的和谐统一,功能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效率与效益的和 谐统一” 。同时,规划设计要有科学的前瞻性,为学校的可持续 发展以及分期建设创造条件。 (二)规划设计原则 (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构思新颖,风格鲜明,有利教学, 方便管理,留有余地,分期实施。 第 6 页 (2)新校区规划设计方案,在功能上应满足现代化、信息化、 智能化的要求,力求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性、应用性、复合型 人才所需要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3)新校区设计方案应具有可持续性发展性,按照动态体系规 划,形成弹性生长的规划脉络,做到宏观可控、微观可调,留 有适度的发展空间,以适

8、应学校今后的发展。 (4)科学全面的研究基地环境,注意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利用和 保护,表现出一定水平的园林景观。 (5)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组团分明且便于联系,力求营 造一种呈现理性、典雅、大气、富有文化内涵的氛围,形成个 体特点鲜明,总体和谐协调,布局科学合理,体现时代特点, 与区域位置和谐一体,宁静优美的校园环境。 (6)注意节能、节水和生态保护,重视水资源和植物资源的有 效利用,尽可能减少运行成本,充分考虑绿化、美化和人文景 观的设计,合理布置建筑楼群。 (7)为了节约资金,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行政 第 7 页 办公楼及学生食堂等可采用框架结构外,其余宜采用砖混结构。 (三

9、)规划设计要求 (1)功能分区科学合理、整体协调、动静分离,既联系方便又 要避免互相干扰,重点突出校园中心区。新校区按功能可分为 教学、科研试验、文体活动、办公、生活、景观、试验场和实 习场等区域。 (2)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营造现代园林式校园,主要标志性 建筑要充分体现出应有的气势和个性风格。 (3)遵照具体工程项目分期实施的原则,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 一期工程的合理性,避免后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校园环境的 干扰。 (4)学校正门结合辅道设在 209 国道,其他方向根据需要也应 考虑设门,校门区要气势宏伟,视线开阔,显示出庄重、大方、 新颖。 (5)道路规划要实现人车的合理分流,充分考虑机动车

10、辆和非 第 8 页 机动车辆的停放问题。 (6)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暖、信息、网络、数字化等 管线要一次规划设计,布置要经济合理,用途要加以区分,小 区内所有管线均以暗线铺设。 (7)校园绿化景观系统,校园规划绿地率为 40%,应做到“点、 线、面”总体优化,实现“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 。 结合大学园区的整体景观水系,充分考虑北川河,和周围山体 景观的联系。 (8)单体工程应做到风格统一、特色鲜明,一般以多层建筑为 宜,局部以中高层建筑统领环境。 四、规划理念 (一)顺应未来高等学府的发展趋势,把握高等教育内涵,积 极探索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变化发展,并及时反映在校区的规划 上,紧

11、密结合吕梁地区与西北地区经济、教育等发展的现状和 趋势,力图把新校区建设成为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山西及离 石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 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面向 21 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离石 第 9 页 区域中心的城市地位,建成生态化和智能化的大学校园。 (二)充分重视教育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和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 文化产业、房地产产业、服务产业等联合发展的带动效应,遵 循市场经济规律,促进教育的产业化运作和教育产业链的良性 循环,尤其重视教育产业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联合发展,积极 推进学、研、产一体化。 (三)充分重视校园与城市的融合与互动。城市为校园提供了 生存的

12、环境,校园也应以自身优势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新校 区建设应以高校为主体,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开发,充分利 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建设,高校是经营校区产业的主体。 (四)基础高等教育、深入教育和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的主要 职能,三者应该并举。积极引导基础高等教育的社会化、普及 化、开放化,从而使高校公共教育更加开放和普及,打破原有 封闭式教学模式,使公共教育功能更好地与城市融合,并从功 能和交通两方面带动城市地区的发展。通过向城市的开放,形 成大学校园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五)积极引导校园学术研究向重点化、专门化、产业化方向 发展,力图强化高校的科研功能,并且将其与普通的公共教学 第 10 页 分开,形

13、成内敛形态结构,避免校区多重功能的互相干扰。同 时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向教育和产业两个方向转化,达到科学资 源的多重共享。 (六)提供多元化的教学环境,提倡教与学、教学与交流的多 层次融合。根据综合性大学的形态要求,营造个性化的校园公 共空间系统。积极营造大学校园的精神内涵,充分重视精神场 所的创造,有意识地培育校园文化与历史的沉淀与形成,形成 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圈。 (七)根据校园教育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采用可持续发 展的发展战略,创造模块增长和细胞生长的发展模式,发展规 模可根据高校的发展情况进行调节。 (八)适应汽车化时代的到来,完善解决人车关系,实行车行、 人行并重的规划理念,采用人车分

14、流的交通组织方式。根据不 同功能人群的出行模式,具体分析各种出行方式的流线构成, 从而决定交通系统的结构。 (九)重视校园智能化、网络化,通过构造教学、科研、生活 的功能网络及道路、绿化等连接网络,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 达到促进各种交流及资源共享的目标。 第 11 页 (十)重视校园生态化、园林化。以营造富有自然美的绿色生 态环境为目标,通过绿化手法搭配(草坪与花卉的点缀,绿化 和硬质铺装的搭配) ,并以挖湖造丘的手法形成山体与湖面的独 特景观,保护原有生态环境。 (十一)积极引导校区生活区与服务区的社会化与城市化,同 时强调学校管理的物业化,生活、服务与城市接轨,将学生和 教师居住公寓化,社

15、会化,这样可以更有效的提高他们的生活 质量,满足不同档次的需求并减轻学校负担。使生活区和服务 区向外侧发展,同社会城市接轨,适应市场化的需求。 五、规划设计构思 (一)道路交通系统构成 1、交通便捷、人车分流 理念一.将不同人群的出行目的、模式细分化,作为功能区布局 和交通组织的依据、安排合理的路线系统。 理念二.汽车化时代的到来和校区城乡结合部的区位,要求新校 第 12 页 区的交通结构应更好的解决车行交通的便利性和停靠的方便。 理念三.非机动车交通(人行、单车)仍是校区内部交通的主体, 主活动区域应采用人车分行系统。 方案根据不同人群的主要活动范围和路线将校区范围内由内至 外分成三个大的活

16、动单元: 第一单元包括行政、图书馆和学术交流中心; 第二单元由教学区、实验区、产业园区和学生公寓区构成; 第三单元包括后勤服务、职业教育和文体活动区。 本案充分考虑了不同人群的出行模式。通过对各种模式的分析 (教师 科研,教师 教学,学生 教学 科研,学生 实验, 科研 实验 产业,产业 城市,后勤 城市,生活 城市) , 构建了弧形主干道与两套环形路网的结构,形成了有机有序的 整体交通。 2、适当划分各功能区 第 13 页 路网构成不仅要承担交通的功能,而且要分割各功能区,同时 满足各种功能人群出行的要求。 本案以弧形主干道为主,外加环形包围十字路网使校园结构清 晰,弧形主干道内侧是资源共享

17、区、公共教学区和实验教学区, 外侧是产业区、学生生活区、文体活动区与后勤服务区,分区 明确。主要交通不穿越各功能区,使各功能区相对独立、完整, 同时将三大功能区串联起来,提高道路的使用率。 3、形成校园景观节点 本案突破了传统校园中横平竖直的棋盘式路网结构模式,充分 考虑了人本身的因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道路布局 结构讲求景观效果,避免单纯的交通功能和呆板的形式,设计 中讲究点、线、面相结合(道路与广场相结合) ,直线、曲线相 结合,正向和斜向相结合,产生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极大丰 富了校园景观,更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 4、道路选型 校内弧形主干道路型定为三块板,中间为 10 米的

18、机动车行道, 2 米的绿化隔离带,外侧为 4 米宽的非机动车道,之外为 4 米 第 14 页 宽的人行漫步道。周边次干道为一块板,路面宽 9 米,两侧为 3 米的人行道。尽端式车行道路型为一块板,路面宽 6 米,两 侧为 2 米的人行道。 (二)主要出入口 考虑到校区选址西侧是 209 国道,东侧是山体和河道,从而将 主要入口(主校门)设置于南侧规划道路上,使校区与外界更 好的联系起来,也使从外界至校区的主要人流能安全快捷地到 达校区,同时有利于形成学校主轴空间序列。 (三)功能分区 本校园规划主体分为七大功能区,以便捷的机动和步行交通联 系分区。 1校前区,为校园整体空间序列的前奏,以绿化和

19、开放空间为 主要特征。 2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区,主要由综合办公楼、图书馆和学术 交流中心等建筑组成。 第 15 页 3公共教学区,各院系教学建筑组团布置在次区域,与其他教 学、生活、服务及运动组团联系便捷。教学区各组团应考虑空 间的联系呼应,建筑形式的有机统一。 4体育运动区,体育运动区应与生活去联系方便,设有主运动 场和体育馆,并注意适当的外来人员。 5实习与训练区,设有实习宾馆和实习餐厅,是服务性设施, 也是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的场所,应由独立的对外出口,方便 接待访客。 6学生生活区,相对独立,与教学区和运动区联系方便。该区 建设将面向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与教学区保持相对独立,实 施单独的

20、物业管理,在建设中也不会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行。 7生态景观区,作为学校与环境的联系纽带,连接各个功能区, 并结合步行系统,将校园构成一个整体。 方案尝试在结构布局中将校园分成四个大的版块。 基础教育活动版块: 第 16 页 这一版块包括教学区、教学实验区、产业园区,其主要担负国 家统招研究生、本、专科和社会继续、函授、在职学生的基础 教育职能。从基础教育的社会化发展趋势,这一版块是校区与 城市交流最为频繁的区域,规划意图打破其一贯的封闭形态, 使之成为与城市更为紧密的开放型体系。 深入教育和科学研究版块 这一版块分布各独立学科院系和专门研究机构,承担学校的深 入教育和科研职能。其位于弧形主干道内

21、侧,掩映在树林草地 之中,是校区中自然环境最为幽静的区域,规划意图为其提供 最好的研究氛围。 核心共享版块 这一版块包括校园核心区(图书馆、礼堂、对外交流中心、行 政管理中心) ,是校区公共活动和管理的主要区域,布置在校区 的中心,便于使用和集中管理。 生活服务版块 这一版块包括学生公寓区、文体活动区,布置在校区东侧,靠 第 17 页 近东侧河道及山体。学生公寓区在教学区和东侧河道及山体之 间,以运动场和绿带与教学区相隔,既方便上课又方便生活, 并有利于今后与社会共同开发。 本案规划功能分区明确,有分有合,比较灵活,有利于校园各 项功能活动。突出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 教学、生

22、活及科研、产业开发的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建设 理念一.高校发展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使规划一定要保持可持 续发展的灵活布局。 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必将冲击高校 原有的院系结构,使其发展和建设存在更多的不可预见性,所 以校区规划应为未来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灵活模式。 理念二.规划应适应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 智能和网络不仅会对原有的教学方式产生革命,同时也会使校 园 第 18 页 的物质建设发生革命。 方案在校区主要的教学和科研版块采用“芯片化模块”的布局, 使校园主体结构能够进行细胞式的组合生长,根据实际发展进 行灵活、多样的调整而不破坏规划主体结构的统一,适合可持 续

23、发展的需要。 (五)公共空间体系 1中轴线空间序列 本案突出大学校园的形象特征,在中轴线上设置了一系列的公 共空间,结合主体建筑,达到烘托校园氛围、弘扬校园文化的 目的。南侧主入口先是一个绿化公园,然后是一个雕塑广场, 其南侧是一系列秩序性很强的水面,再往北是图书馆前的大草 坪。通过主体建筑图书馆的中央通道可以看到北侧山体。围绕 它的是大片水面和水上平台。最北端是现代化体育馆。 整个中轴线空间序列采用主校门(序幕)前广场(抑)大 草坪(扬)图书馆南广场(抑)水面(高潮)体育馆 (抑)小山体(结束)的结构方式,抑扬结合,开合有致, 创造出多层次、井然有序的公共开放空间序列。 第 19 页 2多样

24、复合的开放空间系统 一所一流的大学需要有其独特的精神核心和文化,并能形成对 文脉和历史的沉淀,规划应从空间上创造这种文化和精神的场 所。优美的弧形主干道形式形成一个“?”形,象征着设计主 题是:学无止境。 1纪念空间:从教学区入口到核心区,方案设计了一条景观主 轴,并通过系列的空间变化强化她的恢弘与庄严,作为新校区 的象征。 进入教学区是一条 120 米宽的景观带,两侧是整齐的教学楼, 中间是雕塑、水面、草坪和修剪整齐的植物,背景是矗立的图 书馆主楼和主广场;走入被图书馆和教学楼合抱的主广场,3 万平方的尺度,挺拔的主雕塑,透过图书馆的中庭远景是神采 飞扬的体育馆,这里的恢弘气魄使你肃然起敬,

25、这里是师生集 会的场所,会记录学校的每一次重要事件;穿过图书馆的中央 庭院,走在 120 的景观带中逐渐接近湖面,突然眼前一片豁然 开朗,宽阔的湖面清澈亮丽,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国际学术 交流中心等组成一组精美的建筑“L”型挺立在湖面之上,远处 是一抹郁郁葱葱缓山和活泼的体育场馆,这一切都融合在一个 第 20 页 弧形的开敞空间中,这里是主轴的高潮,也是每一个学子珍藏 的青春纪念。 2文脉空间:主轴线北端规划将老校区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建 筑复制到新校区中,并作为主轴的收尾,她是文脉的延续和文 化的象征。这一组建筑建议规划为小型博物馆。 3浪漫空间:浪漫是年轻学子的特点和需求,规划在核心区西 北

26、端,利用挖湖的土方和废弃建筑材料堆积一个小型山体公园, 栽培植被,为校园提供一个幽雅的空间,并建议将一些社团建 筑点缀其中,让青年学子在这里指点江山。 4激励空间:方案在教学、科研区规划了多个公共广场空间, 建议以著名历史人物、科学巨匠、重要历史事件为主题进行设 计,以激励学生的奋进精神。 (六)景观配置与绿化规划设计 校园要达到花园式校园、山水校园的要求。校园周边种植高大 乔木起到隔离城市噪音、沙尘外,还形成校园的绿色屏障。校 园内广布草坪,花卉在人行道旁,步行区内广泛布置花草,精 心设计图案,色彩细致搭配,结合校园水面的设置,在较大的 第 21 页 绿地空间内填土造坡以形成不太高的小土丘,

27、使地面略有起伏, 校园内达到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树木成林,草木成片, 四季有花,常年有绿。 (七)校园形态体系 现代化大学包含文、理、工、艺术等各种学科,应该具有兼容 并蓄的气度,各区域不同的功能也应体现出不同的气质,因此 空间和建筑形态要避免过度统一单调,应在大的统一原则下追 求个性化。方案根据各版块的不同性格对形态采用了不同的处 理手法。 学院科研区由于学科的不同,其建筑个性应各具特色,规划希 望其展现不同的气质,方案将其分散布置于绿色自然环境中, 以环境作为统一要素,为今后建筑的个性化创作提供了广阔的 空间。 核心区的公共建筑分布于大尺度的空间中在形态上应有一定的 统一,以形成群体建筑的气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