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新版教科版科学(2025年春)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身边的物体单元1.观察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身边的物体课题观察物体的特征课时1核心概念L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及要求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可以用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科
2、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科学思维能用口述、画圈等方式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意识到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会有更多发现。探究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多种感官和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特征。态度责任意识到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发展进一步探究物体外部特征的兴趣和愿望。教学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重点能运用多种感官和对比的方法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教学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难点物体的颜色、形状、透明度、气味等是可以被直接观察描述,而轻重、厚薄、表面粗糙程度等特征需要多个物体进行比较才能被描述。教学准备教师:1.
3、教学课件;2.眼罩;3.9个物体(小木块、作业本、红砖、塑料笔筒、乒乓球、圆柱橡皮、长条橡皮、钢尺、塑料尺);4.班级记录表。学生:L活动记录单;2.9个物体(小木块、作业本、红砖、塑料笔筒、乒乓球、圆柱橡皮、长条橡皮、钢尺、塑料尺);3.记录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课前谈话,提出要求: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观察物体的特征。一、导入和聚焦(预设5分材料准备:教学课件等。L出示一个盲袋(里面装有小木块),提问:这里有一个神秘的袋子,里面放了一个物体,不能打开看,你有什么办法知道里面是什么?(预设:借助感官进行观察,收集物体特征)钟)
4、2 .请学生蒙着眼睛,借助一种感官进行观察,并说一说观察后的发现。(适时板贴木块的特征)3 .过渡:身边具有这些特征的物体有很多,老师来帮助大家缩小一下范围,(出示9种物体的图片)你们觉得它是这9个物体中的哪一个?4 .揭示盲袋里的物体,总结:我们可以观察物体的特征来提高猜测的准确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的特征)。【设计意图】通过盲袋猜物的游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明确本单元学习内容,揭示本课课题。二、探索:观察并描述一个物体的特征(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9个物体(一)感官观察L过渡:刚才我们借助一种感官就观察到了木块这么多特征,那我们还可以借助身上的哪些感官来观察?(
5、预设:鼻子、耳朵等,特别提醒在观察这九种物体时不能用“尝”的方法。)2 .追问:看什么?听什么?闻什么?摸什么?3 .总结观察方向后,出示活动提示:任意选择一个物体,借助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并通过在记录单上画圈的方式记录物体的特征。4 .学生领取实验器材,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种物体开始观察。5 .交流分享观察物体特征后的发现。【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全面观察物体,在小组合疑难解答】1.一年级学生在观察物体特征的时候,做不到全面、有序怎么办?教师可以先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全面观察的重要性及有序观察的方法。在实际观察过程中,教师应耐心指导,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
6、同时教给他作与实践操作中,培养他们的细致观察力、记录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加深对物体特征的理解与认知。(二)对比观察L提问:除了单独观察一个物体之外,还可以怎么观察物体?(预设:把两个物体放在一起,比一比观察)2 .总结:在科学中这样的观察方法叫对比观察。让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再来观察某个物体,寻找它的更多特征。3 .出示活动提示:确定一个物体,另选其他物体和它进行对比观察,补充完善记录。4 .学生活动:继续观察、记录物体的特征。5 .交流分享对比观察物体特征后的新发现。【设计意图】深化学生的观察技能,通过引入对比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在比较中发现物体更
7、多细微的特征和差异。此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还促进了其思维深度与广度的拓展。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进行观察的技巧。教师也需要边演示边板书,帮助学生建立感官与特征的对应联系,形成有序观察的习惯。通过反复练习和及时反馈,逐步培养学生全面、有序观察的习惯和能力,为他们的科学探究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三、研讨(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L提问:我们是怎样观察这些物体的?(预设:看、闻、听、摸、掂、对比等方法)2.提问:我们用了哪些词语描述物体的特征?(预设:颜色、形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状、轻重、粗糙程度
8、透明度等)【设计意图】在研讨交流中,借助板书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鼓励学生总结观察方法以及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物体的特征,以便更全面地观察、描述物体特征。四、拓展:(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L过渡:刚才大家都进行了仔细的观察,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观察得怎么样,我们来进行一个“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出示谜语)2 .请学生猜一猜是哪个物体,并说说理由。3 .机动:给身边的某个物体编一个谜语,请同学来猜一猜。【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描述物体特征的兴趣。同时,活动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互动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五、板书设计1.观察物体的特征观察方法物体特征
9、眼睛看颜色、形状、花纹、透明、厚薄等鼻子闻气味摸软硬、粗糙程度手掂轻重耳听声音六、练一练七、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八、课堂反思单元身边的物体课题给物体分类课时1核心概念L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及要求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可以用轻重、厚
10、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科学思维能用口述、画圈等方式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意识到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会有更多发现。探究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多种感官和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特征。态度责任意识到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发展进一步探究物体外部特征的兴趣和愿望。教学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身边的物体单元2.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及反思重点能够根据选择的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教学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难点尝试按其他特征进行分类,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受标准细化的
11、影响。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一套学生实验材料;3.班级记录表。学生:L活动记录单;2.上节课用过的9种物体(小木块、作业本、红砖、塑料笔筒、乒乓球、圆柱橡皮、长方橡皮、钢尺、塑料尺),提前用标签纸编号贴在材料上。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课前谈话,提出要求: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给物体分类。一、聚焦(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L引入:哪位小朋友去市场买过蔬菜?你能说说市场里的蔬菜是怎么摆放的吗?(预设:会有一部分学生有过跟着长辈去菜市场买菜的经历,学生能说出一些蔬菜名称)。2.课件出示市场里蔬菜摊的图片,提问:它们是怎么分
12、类的呢?分类的标准是什么?(预设:谁和谁摆在一起,它们都是)3 .小结:市场里的蔬菜通常是按照品种来进行分类。4 .提问:这样分类有什么好处?(预设:会更整洁、有序、方便顾客挑选等)。5 .过渡:分类有许多好处。我们怎样对身边的物体进行分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给物体分类。(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分类场景,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揭示本课课题。二、探索:将物体分成两类(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9个物体(一)回顾物体的特征,初探分类方法材料准备:教学课件L提问:(出示9种物品)还记得这几种物体吗?上节课我们观察过它们的特征,如果要把这9种物品分成两类,你
13、会怎么分?2 .追问: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特征把这些物体归为一类)3 .小结: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根据物体的某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4 .提问:回忆一下第一节课,我们还探究了这些物体的哪些特征?(预设:大小、轻重、颜色、形状等等,学生边说教师可边在黑板上板书特征)5 .过渡:这些特征都可以成为我们用来分类的依据。接下来我们就要选择其中的一个特征将9种物品分成两类。【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与追问,引导学生思考分类的方法。最终明确应该选择物体的一个特征,再进行分类。(二)选择特征,尝试分类材料准备:教学课件、9种贴好编号的物体(两人为一组,每组一份材料)L提问:如果要
14、你选择一个特征来分类,你会选择哪一个?(先提问一个学生,无论选择哪个特征都可以)6 .追问:选择这个标准后,你准备将这9种物体分成怎么样的两类?(预设:学生能说出细分的标准,比如选择了“形状”这个特征,可以细分为“球体”的一类,“非球体”的另一类)7 .出示活动要求:两人一组,先选择一个特征分类,达成共识后再尝试按照其他特征分类,总共至少选择三种特征进行分类。8 .出示温馨提示与记录单,介绍记录的方法。提问:为什么这些材料老师提前进行了统一编号?编号有什么好处?(预设:编号可以方便记录分类结果和交流观点)9 .学生两人一组活动,一次分类后可以进行角色互换。6.小组交流分享分类特征和结果。(预设
15、不同的小组如果选择了同一个特征,可相互补充、质疑。)小组的分类结果教师简单记录在黑板上,以供研讨,特别是为了研讨的第2个问题提供案例。【设计意图】在选定标准分类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细分的标准。教材中的两个步骤整合在一起,使得探究不过于碎片化。三、研讨(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 .提问:总结一下,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预设:形状、大小、轻重、颜色等特征)2 .提问:根据同一个特征分类,分类的结果会有不同吗?(预设:会有不同)【设计意图】在研讨交流中,借助这两个问题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鼓励学生总结物体的外部特征,并根据不同特征建立细分的标准进行分类。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
16、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四、拓展:(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L出示体育器材分类的图片,过渡:它们是怎样分类的?你还能举分类的例子吗?2.小结:类似这样对物体进行分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平时生活中要留意观察。3.课后实践:在家里尝试给玩具分分类。【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运用了分类这一科学方法,并积极迁移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五、板书设计2.给物体分类物体的特征按特征分类当形状ICZ)Cz大小(CDCZ颜色;CZZUZ三SCDCOW六、练一练七、整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理八、课堂反思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身边的物
17、体单元3.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身边的物体课题比较物体的轻重课时1核心概念L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及要求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猜一猜、掂一掂以及称一称等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能将物体按轻重进行排序。科学思维通过掂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探究实践借助标准物称量物体轻重,初
18、步掌握使用简易天平称量物体的方法。态度责任在活动中能够养成认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并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教学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重点能够用多种方法对物体轻重进行比较并排序。教学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难点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物体轻重时,能够做到有序、严谨地进行两两掂量并排序。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学生分组实验材料一套;3.四个黑袋子;4.形状、大小相似的纸杯和塑料杯。学生:L活动记录单;2.4个比较轻重的物体(玻璃球、乒乓球、空盒子、小木块);3.简易天平;4.同形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
19、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课前谈话,提出要求: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比较物体的轻重。一、导入和聚焦(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黑袋子包裹着的玻璃球、乒乓球、空盒子、小木块1 .出示四只黑袋子包裹着的物体,引入: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四个神秘物体,猜一猜谁最轻,谁最重?你们有什么好方法?(预设:打开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等)2 .出示课件(揭秘四个物体),过渡:怎样比较物体的轻重呢?这节课我们将利用多种方法好好探究!(板书课题:比较物体的轻重。)【设计意图】充分调查学生对于比较轻重方法的原有认知,让学生意识到比较轻重的方法有很多种,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轻重是通过比较才能描述。二、
20、探索(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活动记录单、玻璃球、乒乓球、空盒子、小木块、回形针、简易天平探索一:猜一猜物体的轻重并排序L提问:猜一猜这四个物体的轻重,并说说理由。(板书:猜一猜。)2 .学生表达交流。3 .引入:为了更方便记录和交流,我们可以给它们进行排序,并用数字序号表示物体的轻重,把猜测的结果进行记录。出示排序要求:数字越小越轻;数字越大越重。4 .汇总班级记录表,提问:我们猜测的轻重排序一样吗?5 .小结:根据同学的猜测,我们发现预测物体的轻重有可能不准,因此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一掂。(板书:掂一掂)【设计意图】学生基于经验对四个物体轻重进行初步判
21、定,并说明理由,借此了解学生关于物体轻重影响因素的已有认知,又能显现学生的推理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字序号来表示物体轻重并排序。疑难解答】在猜测环节必然会出现差异性结果引发学生讨论,进而进一步提出用掂量等方法比较物体轻重。探索二:掂一掂物体的轻重并排序L提问:如何通过掂一掂,比较四个物体的轻重?(预设并板书:两两有序比较)2 .小组实验:每个小组按要求对四个物体进行掂一掂,并按物体的轻重进行排序,把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中。3 .汇总交流班级记录表。4 .提问:如果再增加4种物体比较轻重,我们又会怎样操作?再增加更多种物体呢?这样比较有什么困难?(预设:种类太多,操作麻烦,有些物体之间很难比较
22、5 .小结:掂量法在生活中比较常用,适合种类少、轻重差异明显的物体判断轻重,如果种类多,轻重接近时,就很难用“掂一掂”的方法来判断,需要更加科学的方法,比如,称一称。(板书:称一称)【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讨论“掂一掂”判断物体轻重的方法,以此得出需要有序地、严谨地进行掂量比较。再通过讨论,让学生注意到掂量的方法存在局限性,不适用于种类多、轻重差异不明显的物体,进而引出使用工具称量的方法。探索三:称一称物体的轻重并排序1 .出示简易天平,提问:如何利用简易天平比较物体的轻重?(预设:左边放同一物体,右边依次放要测的物体。)2 .过渡:左边放的同一物体,科学上可以称它为“标准物”,比较轻重的物体
23、都可以以它为标准依次称量。(板书:标准物依次称量)3 .提问:我们可以选择什么物体作为标准物?它应该具有哪些特点?4 .小结:标准物应该具有比较轻、小且容易放在盘子里的特点,如:回形针。5 .学生利用简易天平进行称量,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中。6 .汇总交流班级记录表。7 .小结:使用简易天平测量物体轻重比较科学、准确。【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称量方法以及标准物的讨论和具体操作,使学生逐渐认识到简易天平在测量物体轻重方面更科学、准确。三、研讨(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1.出示班级记录表,提问:用三种方法得到的三次排序结果,哪一次更准确?说说这三种方法各自有什么优缺点?(预设:
24、猜一猜的方法在判断同种材质、大小不同的实心物体时,能比较准确地判断出轻重;掂一掂适合种类少、轻重差异明显的物体;称一称能够比较准确和科学地判断物体轻重。)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2 .提问:怎样描述一个物体的轻重?比如木块到底是较轻还是较重呢?3 .小结:物体的轻重,需要将其与其他物体进行比较才能描述。【设计意图】通过对两个问题的研讨,鼓励学生开放思维,避免学生陷入单一的思维定势。四、拓展:(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形状、大小相似的纸杯和塑料杯1 .出示杯子,提问:这两个杯子谁轻谁重?我们怎样判断?2 .学生交流,发表观点。3
25、 .布置课外作业:课外和同学用不同的方法比较身边物体的轻重。【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比较两个杯子轻重的方法,指向本节课判断轻重的三种方法,即:猜一猜(观察)、掂一掂、称一称,重点关注学生选择的理由。课外实践作业的布置也是希望学生能积极迁移应用本课知识。五、板书设计(两两有序比皎)(标隹物依方称量)猜T掂T6称F三子沐块六、练一练七、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八、课堂反思单元身边的物体课题认识物体的形状课时1核心概念L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及要求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
26、简单分类。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认识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知道物体的形状对其滚动性能和摆放稳定性有影响。科学思维在观察、滚动、叠放的活动中,通过比较和分类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滚动性能和摆放稳定性方面的异同。探究实践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活动以及滚动和叠放活动,训练根据形状进行物体分类的技能。态度责任在滚动和叠放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能如实记录观察结果并在班级内分享。教学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
27、的等等。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身边的物体单元4.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及反思重点通过滚动和叠放活动,认识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滚动情况和摆放稳定性。教学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难点通过实验探索,能概括出哪些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哪些形状的物体能稳定摆放。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学生实验材料一套;3.一个纸箱(能装下学生实验材料);4.实验材料板贴。学生:L活动记录单;2.斜面、饼干、长方体橡皮、小番茄、圆柱橡皮、透明胶、塑料尺、小木块、螺母、乒乓球、实验材料贴纸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课前谈话,提出要求:主要内容:从今天
28、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物体的形状。一、导入和聚焦(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L课件出示踢球照片和整理后的足球照片,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踢足球吗?如果体育课上的足球不放到指定的箱筐里会怎样呢?2 .提问:足球为什么容易滚动,且不容易放稳呢?(预设:因为足球是球形的。)3 .过渡:球形的足球容易滚动,放不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呢?又有什么形状的物体容易摆放稳定呢?(预设:学生开放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所列举物体的形状。)4.引出课题:小朋友们列举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板书课题:认识物体的形状)。【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踢球及整理足
29、球的场景,引发学生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滚动情况和摆放情况的思考,初步引导学生建立物体的形状与滚动、摆放情况的联系。二、探索(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纸箱、记录单、物体贴纸(一)观察与猜测材料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不含斜面)、纸箱1 .出示纸箱(内装学生实验材料,展示时故意发出里面物品滚动的声音),提问:咦,谁能帮老师找出里面容易滚动的东西,方便后面整理?2 .课件出示箱子里的物品,提问: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们,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呢?什么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或容易稳定摆放呢?(板贴:“滚动”和“稳定”)3 .学生领取实验材料,进行小组观察。4,交流汇报。(每个小组描述物体形状并列
30、举自己小组认为易滚动、易摆放的物体,其余有不同意见的小组补充,例如有的同学认为螺母不易滚动,有的同学认为螺母易滚动。)疑难解答】5.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有的物体有平平的面,有的物体有弯弯的面。即使是同一物体,观察角度不同,我们观察到的形状也会有差异。对于不同形状的物体是否容易滚动或容易稳定地摆放,大家的猜测也不完全相同。【设计意图】充分调查学生对物体形状对滚动情况和摆放情况影响的认识,便于教师后续调整侧重点,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帮助学生将物体形状与其滚动情况和叠放稳定性之间建立联系。(二)滚动实验材料准备:斜面、物体贴纸、记录单1 .过渡:这些不同形状的物体滚动情况与摆放情况究竟是什么
31、样的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检验一下吧!2 .出示斜面装置,提出活动要求:提问:借助斜面,依次测试物体的滚动情况,根据物体的滚动进行分类并记录。特别提醒:因为观察角度不同,物体的形状不同。所以,我们摆放这些物体的时候有不同的摆法,每种摆法都要试一试。3 .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方法:将物体的贴纸贴到对应的格子里,并注意贴纸的贴法与摆法对应。4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适时指导。)5 .交流并完成班级记录单。(板贴:分类记录表)5.小结:球形的物体容易滚动,方形的物体不容易滚动。有的物体滚动情况会受摆放方式的影响。当接触斜面的那一面是弯弯的,物体就容易滚动。【设计意图】利用简单的斜面实验让学生能够观察
32、到哪些形状的物体更易于滚动或不易于滚动。摆放方式造成滚动情况不同这一现象能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形状与滚动情况的关系,同时也能引发学生对物体形状与摆放稳定的关系的思考。(三)叠放实验L提问:这么多物品摊开放着太占空间了,我们试着把同一种物品叠起来,看看什么形状的物品容易摆放稳定?2.学生进行叠放实验。3,交流实验结果。(板贴补充分类记录表:“稳定”和“不稳定”)4.小结:方形的小木块和橡皮容易叠放,平着放的饼干和透明胶容易叠放,球形的乒乓球和小番茄等不容易叠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摆放稳定性,容易滚动的形状同时也不容易稳定堆放,不容易滚动的形状容易稳定堆放。三、研讨(预设5
33、分材料准备:教学课件L提问:哪些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这些物体都有什么特点?(预设学生举例实验材料进行说明)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钟)2 .小结:物体有弯弯的形状容易滚动。(板贴:弯弯的)3 .提问:怎样稳定地摆放物体?4 .小结:物体有平平的一面容易稳定地摆放。(板贴:平平的)5 .提问:什么会影响物体易滚动或易摆放呢?6 .小结:形状是物体的一个重要属性。不同形状会影响物体是否容易滚动,是否容易稳定摆放。(板贴: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板书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考虑到一年级的学生特点,这样的回顾有助于
34、进一步巩固所学。四、拓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展:1.出示课件图片,提问:它们为什么这样整理摆放?(预设:鸡蛋、剪(预设刀等工具根据自己的形状固定在盒子里,不容易摔破或掉落。)5分2,布置课外任务:观察生活中更多整理摆放物品的例子。钟)【设计意图】借助鸡蛋等物品摆放例子以及课外实践作业的布置,引导学生积极将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激发后续探究的兴趣。4.认识物体的形状五、板书设计;女动1.0稳定),.日eewwj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六、练一练七、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八、课堂反思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身边的物体单元5.观察一杯水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身边的物体课题观察一杯水课时1核心概念L物质
35、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及要求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多种感官的观察,知道水具有无色、无气味、会流动等特征。科学思维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发现瓶中的水与其他液体间的异同,初步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对水的观察结果。探究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多种感官和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并描述水的特征。态度责任通过对水的观察与同学交流,体会到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跟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意识到水的珍贵。教学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
36、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重点通过多种感官和对比的方法,认识到水具有无色、无气味、会流动等特征。教学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难点通过水与牛奶的对比观察,能辨别水是无色的,区别透明与无色属性的不同,并根据各种容器的倒水活动,认识到水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玻璃;3.彩色玻璃糖纸;4.食用油。学生:L活动记录单;2.水;3.牛奶;4.洗发液。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课前谈话,提出要求: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观察一杯水。一、导入和聚焦(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37、一杯水、板贴1 .出示图片,提问:除图片外,你还在哪里看到过水?你知道哪些关于水的知识?2 .播放视频,小结:大自然中有很多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3 .提问:水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征?4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时选择词汇板书,如无色、白色等。5 .过渡:刚才同学描述水的特征到底对不对呢?6 .出示一杯水,引入:这节课我们一起好好观察一杯水。(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借助“大自然的水”图片激发学生对水的知识的思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常见的水。通过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作用,渗透节约用水的意识。而“水有什么特征?”这一核心问题的提出可以充分暴露学生对水特征了解的前概念。二
38、探索(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一杯水、牛奶、洗发液、板贴、记录单1 .出示材料,介绍实验材料。2 .提问:我们可以借助哪些感觉器官来观察呢?(预设:眼睛看、手摸、鼻子闻、嘴巴尝。)教师演示扇闻气味的方法,特别提醒不知道的物体不能尝。3 .出示活动记录单,介绍记录单使用方法。4 .学生观察、记录水的特征,教师巡视指导。5 .小组汇报交流发现,教师有意识分块引导(顺序上可随机):水是无色的提问:你觉得水是什么颜色的?出示牛奶,追问:牛奶是什么颜色的?水的颜色和牛奶一样吗?疑难解答】(板书:无色)水是透明的提问:你怎么认为水是透明的?出示玻璃,演示透过玻璃能看到后面的手指,提问:透过水也
39、能看到后面的物体吗?出示彩色玻璃糖纸,提问:糖纸什么颜色?有颜色的玻璃糖纸透明吗?小结:是否透明和有无颜色都是物体的特征。水既是无色的,也是透明的。(板书:透明)水是无味的提问:水有气味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和洗发水比)小结:没有受过污染的水是没有气味的。(适时板书“无味”,特别提醒学生这指的是“无气味”)水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提问:水有形状吗?你认为水是怎样的形状?演示将水倒入到各种形状的容器中,提问:水可以倒来倒去,这说明水具有什么特征?你还有什么发现?小结:水会流动。容器不同,水的形状也不同,这说明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板书:流动、无固定形状)【设计意图】借助一杯水、牛奶和洗发水等,
40、重点组织学生开展对水的颜色、气味、透明、形状等特征的探究活动。水与牛奶的对比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水是无色且透明的,其中借助彩色玻璃糖纸和玻璃可以更加清楚直观地理解透明与无色的区别。水和洗发水的比较可以得出水具有“无味”的特征。通过各种容器的倒水活动引导学生“水会流动、无固定形状”的特征。三、研讨(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半缸水的鱼缸L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水的特征?2 .小结:我们可以从颜色、气味、透明度和形状等方面描述水的特征。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和无固定形状的一种液体。3 .出示盛了半缸水的鱼缸(故意摇晃水面),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静止后,水面又会怎样呢?这些现象说明水具有
41、什么特征呢?4 .小结:水会流动。【设计意图】“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水的特征”引导学生基于观察结果,综合描述水的特征,强化对水特征的认识。第二个问题关注“鱼缸里水面”,从摇晃到静置的水平面,引导学生再次认识“水会流动”的特征。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四、拓展:材料准备:教学课件、食用油L出示食用油,过渡: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水的特征,水和食用油(预设5分钟)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呢?(预设:颜色、形状等)2 .出示图片,提问:借助这个小天平可以比较它们的什么特征呢?3 .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自己想办法去比一比水和食用油的轻重。【设计
42、意图】食用油与水的对比,强化学生对水的特征的认识。通过对比两者的轻重帮助学生认识到液体也是有质量的一类物体。五、板书设计六、练一练七、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八、课堂反思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身边的物体单元6.n那个流动得快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身边的物体课题哪个流动得快课时1核心概念L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及要求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水和食用油流动快慢的对比实验
43、知道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与液体的黏度有关。科学思维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水和食用油的流动,发现它们的异同,比较分析影响流动快慢的因素。探究实践能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探索液体之间的流动速度不同。理解公平比赛对实验的重要性。态度责任初步认识到在科学实验中,公平公正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教学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重点设计对比实验观察不同液体的流动速度不同。教学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难点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小瓶水;3.小瓶食用油。学生:L活动记录单;2.水;3.食用油;4.滴管;5.流动板。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课前谈话,提出要求: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比较哪个流动得快。一、导入和聚焦(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水和油1 .出示一小瓶水,引入:今天带来了我们的老朋友一一水。我们知道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它还有什么特点?(预设:会流动等)2 .提问:除了水,还有哪些物体可以流动?3 .出示食用油,并晃动,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