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选择与判断.docx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559339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选择与判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选择与判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选择与判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选择与判断.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选择与判断 特征码 bgCJsHeaXDDgVJliWblD 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选择与判断 团市委学校部 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元化的不断推进,流行文化对大学生 的影响越来越热,并呈现持续升温状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 问卷调研和实地走访,分析了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选择和判断 标准,并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健康 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流行文化 选择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第 2 页 (一)研究目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元化,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 越热并呈现持续升温状态。从客观上讲,大学生对新事物具有

2、较强的接受能力,而主观上则存在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不断 需求,这使得流行文化以一种强大的诱发力影响着当代大学生 传统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意识。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选择与判断,也将深刻影响整个社会文化 的发展和走向。 本课题对异军突起和蓬勃发展的流行文化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通过调查从中分析了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选择和判断标准,并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校 园文化氛围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二)概念辨析 流行文化,又称为普及文化或大众文化,是指现代社会中盛行 的、吸引一般大众或最为一般大众所喜爱和热烈追随的人类行 为的结果或意识。其主要功能是娱乐,

3、也可以用来指单个的文 化产品。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 3 页 1、形象。形象由服装、发型、饰品等表现构成,这是流行文化 作用于社会人群的外在体现。 2、语言。语言是特定群体形成最重要的符号,流行文化中的概 念、价值等通过它都能找到最完整的表达。 3、行为方式。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偶像崇拜、网游等。 4、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社会人群对客观对象的效用、作用和 意义的认可和判断。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问 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 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457 份,有效率为 91.4%。问卷调查的对象涵盖了部分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的本专 科学生,其

4、中男生 241 人,占 52.7%;女生 216 人,占 47.3%。 二、对大学生影响最为深刻的流行文化形式 (一)网络文化的持续热潮显示大学生的交流意识 第 4 页 网络文化是人们在网络信息的世界中,进行工作、交往、学习、 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 方面的总称。我们调查发现,网络文化在所有流行文化形式中 对大学生影响最为巨大,有的大学生认为它已经“成为一种生 活方式” 。据调查显示,高校学生上网群体在全体网民中占 21%,高校上网率由上世纪 90 年代的不足 10%递增到现在的 95% 以上。上海大学生经常上网的人数达到 30 万, 44.3%的学生每 周上网

5、时间为 1020 小时,每周上网 510 小时的占 29.7%,20.4%的同学每周上网 20 小时以上,其余的同学每周上 网 5 小时以下。 从上网内容来看,大学生网民在交友聊天、看新闻、查找信息、 收发邮件、下载软件或资料、网络游戏、跟帖灌水和网络影视 等任务项选择中,前三者的比率较高,其中网络聊天是同学们 上网的首选,比例高达 83.1%。大学生在网络人际交往中还形 成了特殊的网络流行语,不少用字母、数字代替汉字的新名词 在大学生中广泛流传。从上网时间上看,网络游戏、交友聊天 和查找信息超过其他任务项,居于前三位。而大学生上网场所 选择依次是在网吧(34.8%) 、宿舍(29.5%) 、

6、学校(25.2%) 、 其他(4.8%) 。在选择网络游戏的大学生中有 86%的同学把上网 场所选在网吧。一个接受访问的大学生说:“到网吧玩游戏, 第 5 页 才能感受到对手的存在,而不是一个人的独脚戏。 ” 手机短信则是网络文化的一种延伸。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中 手机拥有率已超过 90%,短信成为大学生主要而便捷的沟通方 式。短信之所以流行,首先由于发短信价格比较低,一般来说 不超过 0.1 元/条,其次短信联系便捷实用,此外短信还让大学 生将一些不方便用语言表达的话变成了文字,并且能够保存下 来。有人将手机称为“第五媒体” ,那短信文化就是其最主要的 传播内容。 (二)平民文化的一夜崛起显

7、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忽如一夜春风来” ,一首被业界人士认为是垃圾的网络歌曲 老鼠爱大米让网络歌手杨臣刚一夜间火了,几张毫无美感 的照片让芙蓉姐姐一夜间红了,一段#体验的告白让木子美成 为最受追捧的“博客” ,几个普普通通的爱唱歌的“超级女声” 更是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这其中有着相同的本质,那就是 平民文化的崛起。 平民文化也被称为草根文化,有人还称之为“低俗”文化,即 “门槛低、通俗”的合称。从幸运 52到开心辞典 ,从 挑战主持人到绝对挑战 ,从梦想中国到星光大道 第 6 页 ,在这些央视收视率排在前面的王牌节目中,我们不难看到一 种共性那就是都有平民参与其中,并且取代明星成为节目 的主

8、角,这恰恰能够更好地印证“平民主导娱乐”的新主张。 在我们的调查中看到,大学生认为平民文化的崛起是流行文化 的“风向标” 。 在平民文化的崛起过程中,大学生始终是作为主要的参与者, 同时也是重要的推进者。从网络歌曲、博客、 “超女”这三个被 认为是平民文化崛起的代表来看,网络歌曲的创作者往往是大 学生, 大学自习室就是其中的杰作,而丁香花本身就是 一首校园民谣;“博客”的代表芙蓉姐姐本是一个游荡在清华 北大校园周边地带、号称以考研为业的“校漂族” ,但因为清华、 北大学生在校园 BBS 的强大宣传攻势下一举成为网络明星; “超女”更不用说,前三强选手都是高校在读大学生。调查中 发现,有 75%

9、的大学生表示关注或了解“超级女声” ,有四分之 一的大学生表示喜欢这档节目。不可否认,平民文化取代精英 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走向是一致的,它的崛起意味着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三)外来文化的广受追捧显示大学生的开放意识 当代大学生置身于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当中,不可避免地 第 7 页 要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有人说,现在的青少年是吃着麦当劳、 喝着可口可乐、穿着耐克、看着哈里波特长大的。外来文化 已经渗透到了图书影视文化、节日文化、快餐文化、服饰文化 等多个文化领域,并且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追捧。调查显示, 80%以上的大学生吃过洋快餐;在对运动品牌的知晓度中,耐克 和阿迪达斯高居

10、前两位;在节日文化调查中,选择过情人节的 大学生占到了 54%以上,而选择过圣诞节的达到了 72%;有 24.2%的同学坚持名牌服饰才是他们的最终选择,而这些名牌大 都来自国外。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外来文化的主体也在发生改变。上世纪九 十年代,外来文化主要发源于欧美,而新世纪以来韩日文化对 于大学生的影响在不断增强,形成了独特的“哈韩” 、 “哈日” 一族。其中韩国与中国同受儒家文化熏陶,大学生对于“韩流” 更加容易接受。据调查,看过或了解韩剧大长今的大学生 达到 78%,而近期在央视播放的韩剧加油!金顺也广受大 学生欢迎。近几年跆拳道协会在高校的流行和普及也是“韩流” 对大学生活影响增强的有

11、力明证。外来文化的广受追捧反映出 大学生的开放意识在不断增强。 (四)社团文化的日益繁荣显示大学生的归属意识 第 8 页 高校社团是指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其章程自 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社团在高校中的繁荣发展形成了独特 的社团文化。截止 20XX 年 6 月,上海高校的学生社团共有 1276 个,大致可分为理论学习、学术科技、社会实践、文娱体 育、兴趣爱好、志愿服务、综合七类,比较 2000 年 5 月份统计 数量 712 个,增加了 80%。根据调查显示,有超过 40%的大学生 是或者曾经是社团成员,而参加过社团活动的大学生达到了 74.3%。从社团类别的角度分析,文艺、体育等

12、传统意义上的社 团依然是学生关注的重点,而一些有较强专业背景的学术科技 类社团受到越来越多同学的瞩目。此外,一种新型的网上社团 也正在悄然兴起,占总数的 1.5%。 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上是一种“圈 子文化” 。它指的是社会阶层内部的一些人群源于某种共同的兴 趣、爱好或品性而聚合成一个小圈子所形成的文化,也被称为 “小众文化” ,如高校中的“国际标准舞协会” 、 “欧洲电影俱乐 部” 、 “DV 爱好者协会”等等,他们围绕这些兴趣爱好形成一个 个“小圈子” ,有各自的活动地点和交流模式,构成了多元化的 文化景观。社团文化的日益繁荣显示出大学生强烈的归属意识。 如果扩展开来

13、,还有一些“圈子文化”不是以社团组织形式存 第 9 页 在的,但是也具有了社团文化的模式。如一些大学生在节假日 共同出行,节伴做一回“驴族” ;还有的大学生进行一些刺激的 极限运动,包括滑板、攀岩、蹦极、野外生存、越野等等,这 些也形成了一种“圈子文化” ,圈子外的人是很难进入其中的。 流行文化中以社团文化为代表的“小众化”板块,虽然参与人 数并不庞大,但却是更大范围内的大众流行文化策源地,其影 响力不可忽视。 三、大学生选择流行文化的特征表现 (一)大学生对流行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 调研发现,大学生对流行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有 18.5% 和 33.5% 的同学分别表示“非常乐衷”或“比较

14、乐衷”追求流 行文化。其中,14%的大学生反映自己身边有很多追随流行文化 的人,他们会根据流行趋势的不同购买不同的衣服、饰品,调 整发型和发色,甚至是改变自己的爱好。调研中,一位姓全的 同学告诉我们,她的室友是个非常胆小的女生,却因为极限运 动的流行而报名参加野外探险活动。经历此次活动后,室友不 仅胆大了,遇事也更为冷静。 (二)大学生的流行文化选择体现群体性 第 10 页 从性别上看,男女生对流行文化的关注点各不相同。调查发现, 女生在手机短信应用方面比男生高出 17 个百分点,男生则在网 络游戏方面比女生高出 13 个百分点;从年级来看,一年级和四 年级的学生对流行文化更感兴趣,这主要是由

15、学业压力和思维 方式造成的;从地域上看,上海生源大学生愿意将每月生活费 中相对更高的比例用于追求流行文化,排在上海之后的依次是 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大学生,这也充分说明了经 济发展程度与流行文化消费的关系。 (三)大学生的流行文化选择趋向多元化 从调研中看出,基本每种流行文化形式都受一定数量大学生欢 迎,大学生的流行文化选择已经从单一走向了多元,并且随着 时代的进步,信息更加丰富,文化样式更加多元,传播速度更 加快捷,流行周期更加短暂,流行文化内容也日益丰富多彩。 (四)大学生的流行文化选择具有包容性 调查显示,一般情况下,大学生不了解或者不接受某种流行文 化形式,但是也不会表示反对

16、。一位姓徐的同学说,他自己不 会接受 hiphop 这项活动,但是别的同学参与其中,他也不会排 第 11 页 斥。同时,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接受态度也是可变的。有的同 学表示,以前不能接受“嘻哈”这种穿着风格,但是现在换个 角度去看它,觉得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有的同学 表示,自己选择某种流行文化形式只是为了了解它,而不表示 就认同它。 四、大学生选择流行文化的判断标准 (一)流行文化是否具有时代性 大学生喜爱的流行文化多为新颖且时代性强的文化内容,这从 侧面展现出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 精神面貌。从韩剧大长今的流行可以看出,正是大长今积 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合

17、了时代发展内涵,从而受到了大 学生的普遍欢迎。 (二)流行文化是否具有实用性 大学生喜爱的流行文化往往可以满足某一方面需求,当然,青 少年最大的需求就是娱乐。调查显示,当问及“上网的主要目 的(多选) ”时,有 50%的大学生选择了“娱乐” ;中青网的一 项调查也表明,过重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使不少青少年患有 第 12 页 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上网成了他们消遣娱乐、缓解压力的方 式。 (三)流行文化是否体现个性特征 目前高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是自我意识空前膨胀的一代, 时刻希望自己成为关注的焦点,独生子女倾向影响了对流行文 化的判断。因此,大学生所追求的流行文化也希望体现个性, 展现风采,达

18、到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效果。 (四)流行文化是否符合审美需求 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审美需求不断提高,这体现在大学生对流 行文化的选择中。例如,前两年大行其道的网络游戏反恐精 英在大学生中已不再流行,时下最为热门的是一款名叫魔 兽世界的网络游戏。同济大学材料学院的赵同学说:“相比 较反恐精英的暴力和血腥, 魔兽世界的画面更为唯美和 精致,在故事情节上也更为丰富和多元。 ”可见,大学生选择流 行文化不再只是单纯从娱乐角度出发,对流行文化的审美需求 也在不断提高。 (五)流行文化是否衍生物质产品 第 13 页 目前,大学生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流行文化的精神和心理暗示 作用,更需要实在的、可以触摸的物质产

19、品来进一步满足其爱 好。比如,大学生普遍喜爱的“超女”栏目,从音像杂志到书 籍、海报等,衍生了大量的物质文化产品,而这些大大刺激了 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选择和消费欲望。 五、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混淆流行文化与先进文化、传统文化的概念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流行文化以其快捷 多变的风格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精神需要。有的大学生 认为,流行文化既然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那么它就是一种先 进文化,就应该大力弘扬。其实,这种看法混淆了流行文化与 先进文化的概念,是不正确的。流行文化本身形成时间较短, 还没有足够的时间经过社会的检验。只有经过不断检验,符合 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文化才是先进的

20、文化。还有的大学生认为流 行文化与传统文化互相矛盾、互相制约,这种观念也是不正确 的。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只是具有了各自的形式,而文化本身 是相通的。比如民乐可以看作是一种传统文化,往往曲高和寡; 但在歌坛流行的女子十二乐坊采用了流行的组合元素,民乐也 第 14 页 成为了一种流行文化。此外,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也是可 以转化的。例如宋词在当代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在宋代则是 流行于民间的音乐歌词。 (二)对流行文化的选择缺乏理性思考 流行文化中包含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髓,但也包括一些不 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糟粕。部分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选择缺乏 理性思考,往往不加以选择地吸收,尤其是对外来文化全

21、盘接 纳,盲目西化。同时,舆论的过度自由、缺乏引导致使部分大 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意识出现偏差。例如日本漫画渗透的 是“好莱坞新暴力美学的卡通诠释” ,美国 hiphop 则表达对 “自由、无拘无束”的西方精神向往,但是如果不结合实际, 一味接受,则会将自身引至错误的道路上去。目前不少大学生 选择的流行文化呈现幼稚化倾向, “幼稚”是当前大学生流行文 化现象中一种看似反常的心理特征,尤其体现在蜡笔小新 、 樱桃小丸子等日本卡通片畅销一时,在大学生中具有相当 大的市场;还有一部分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因过分迷恋网络 游戏,严重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虚度了美好的青春年华。这 些反映出一些大学生为了满

22、足“不愿长大”的心理需求以及满 足于虚拟世界的成功而忽视了对流行文化的理性思考。 第 15 页 (三)大学生日常消费盲目跟着流行“跑” 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指引了大学生的消费。流行和消费天然结合, 越时尚、越流行的文化产品,其商业价值含量就越高。而对一 些大学生来说则是消费跟着流行“跑” ,为了面子而盲目消费。 调研表明,国内大学生经济的主要是父母,而在国外,孩子 岁后父母就不再是他们经济的主要。一些大学生没有尝过 赚钱的辛苦,却享受着金钱带来的满足感,什么流行就买什么, 甚至媲美于白领阶层的消费水准。目前这类消费因为大学生攀 比心理的存在有上扬趋势。 六、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了解大学生的主观需

23、求,共同关心大学生成长 第一,要主动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了解大学生的主观需 求。今年流行的“超级女声” ,策划者正是因为充分研究了青年 人主体性的诉求才获得了传媒上的成功活动从海选到 PK, 从“想唱就唱”到“支持谁,就留下谁” ,从短信决定到大众评 审,无不把青年人作为活动的主角和主体。 第二,大学生群体的观念形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各 第 16 页 界尤其是传媒应该多层面、多角度、多形式地表现积极、健康、 向上的流行文化,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主观需求,共同营造良 好的社会氛围。大学生对所热衷的流行文化的认识,很大部分 是源自于直观的时尚画面或动感的艺术题材。走进资讯时代, 传播媒介

24、为流行文化的广泛与迅速传播提供了条件,一些不负 责任的传媒对消极颓废的文化传播很容易把大学生引上歧途。 如日本卡通片蜡笔小新和樱桃小丸子 ,日本国民认为日 本的青少年不应受这种教育,而一些不负责任、受利益驱动的 国内媒体却大量引进,丝毫没有考虑到负面效应。 (二)借鉴流行文化有益成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第一,要借鉴流行文化的有益成果,让流行文化为我服务。在 美国大受好评的美丽心灵 ,以及现在热播的青春励志片大 长今都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也都受到了大学生的喜 爱。目前有关部门也为此做了大量的尝试,努力弘扬流行文化 中积极、健康、向上的一面,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 走进了课堂,周杰伦

25、的蜗牛被收入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 罗大佑歌曲现象七十二变入选新版大学语文 ,团中央组 织开展的感动短信大赛也同样受到了大学生的喜爱。这些尝试 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第 17 页 第二,要针对目前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选择中存在的问题采取 有效对策。在调查中,一个接受访问的大学生说:“我平时主 要娱乐就是去上网。在网吧泡上一天顶多只花十几元,比在其 他地方自在多了;其他娱乐项目费用较高,我们消费不起。 ”由 此可见,大学生选择流行文化也是从自身需要和可能出发的, 而这也反映了我们提供给大学生的文化选择还不够丰富,一些 文化项目由于没有从大学生的自身需要和可能出发而远离大学 生,产生的教

26、育效果更是极为有限。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凸现高校文化特色 第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打破保守思 想,发展青年个性,通过人文讲座、社会实践、学术科技、社 团活动、文体活动,从多方面营造积极进取、充满活力、奋发 向上的和谐校园氛围,给学生打造更多展示自我的舞台。 第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弘扬高雅文化的主旋律,让高 雅艺术筑起校园文化的殿堂,在追求趣味性时不断强化知识性 和思想性,努力使高校校园文化成为大众文化中的精英文化。 第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结合自身特点,凸现文化特色。高 校要正确处理大学精神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通过提炼大学 第 18 页 精神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27、。要通过理想精神的浸润、师生之间 的交流、优美的校园风光以及以人为本的管理手段,激发大学 生潜心向上,报效祖国的热情,培养大学生浓厚的文化底蕴。 (金梅、张漪、李子、孔得懿、陈立俊、李文亮、 范正飞、邓丹萍、钱晨、乐明明、魏俊璟) 领导点评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成长面临 着错综复杂的文化环境,各种文化形式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日益深刻。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育 人的重要作用,把它上升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战略高 度,不断提高文化育人的水平,不断拓展文化育人的渠道和空 间,营造更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该调研报告详尽地分析了流行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大 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选择和判断情况,从校园流行文化这个视角 第 19 页 透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想状况,为我们准确地把握大学生 思想道德状况,进一步加强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 团市委副书记 徐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