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储能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发展趋势报告一、储能产业发展背景国内储能产业方兴未艾,储能是建设高比例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提高电网柔性和灵活性的关键技术。储能是将不易储存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化学能等形式储存起来,供需要时使用的技术。储能系统可动态吸收并储存来自发电侧或电网的电能,在需要时释放,从而改变电能生产、输送和使用同步完成的模式,使得实时平衡的“刚性”电力系统变得更加“柔性”。发改委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储能能够显著提高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水平,支撑分布式电力及微网,是推动主体能源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更替的关键技术。国内储能装机高速增长,表现大储为装机主力。全球新型储
2、能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全球累计装机达25.37GW,同比增长67.8%。我国是全球新型储能装机的主力市场之一,2021年新型储能新增投运项目规模占全球的24%o2021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5.73GW,同比增长74.7%;新增装机2.45GW。从存量装机场景来看,大储项目(电源侧和电网侧)是国内装机主力,2021年占据了全国新型储能装机的76%。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初步统计,2022年我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装机6.21GW14.32GWh,则按照功率计算的增速为153.5%,装机增势强劲。(一)储能概念及分类从广义上讲,储能即能量存储,是指通过一种介质或者设备,把一种能量形式用同
3、一种或者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形式存储起来,基于未来应用需要以特定能量形式释放出来的循环过程。从狭义上讲,储能特指针对电能的存储,即利用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产生的能量存储起来并在需要时释放的一系列技术和措施。根据不同的存储介质和技术路线,储能主要分为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热储能、氢储能五大类,其中机械储能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重力储能等,电化学储能包括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电磁储能包括超级电容器储能、超导储能等。(二)“碳中和”时代,储能与新能源互补发展,实现能量可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清洁能源替代是实现碳排放指标的唯一出路,清洁能源占比逐
4、步提升,但大规模不稳定电源接入对电网的稳定运行带来挑战,部分地区弃风弃光造成资源浪费。储能成为新能源替代的关键,与新能源互补发展,提升能源系统灵活性、安全性。(三)储能补贴,调动行业投资积极性目前,补贴政策主要涉及投资补贴和运营补贴(调峰补贴)。储能行业受限于高成本、低收益率的问题,而经济性是制约电储能规模化及商业化发展的核心。各地推出的储能项目补贴,可部分提升储能项目的盈利能力,调动行业投资的积极性。二、储能行业发展概况(一)全球储能装机规模突破200GW,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球已投入运行的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237.2GW,较2021年增长
5、14.9%。继2021年全球累计装机规模突破200GW后,2022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二)抽水蓄能占据主导,但占比持续下降,电化学储能等新型储能占比不断提升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全球抽水蓄能装机量占比持续下滑,2022年占比首次低于80%,较2021年下降6.8个百分点;随着电化学储能技术不断完善升级,电化学储能装机占比持续提升,2022年占比达到18.7%,较2021年增长7个百分点,其中锂离子电池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三)中国、欧洲、美国引领全球储能市场2022年以来,全球能源供需格局进入调整阶段,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储能列为加速其清洁能源转型的必选项。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
6、NESA)数据,2022年全球新增投运电力储能项目装机规模30.7GW,同比增长98%,其中新型储能投运规模达到20.4GW。中国、欧洲和美国继续引领全球储能市场发展,三者合计占全球市场的86%。根据中金公司预测,2023年全球储能需求有望达到189GWh,同比增长超60%。美国、中国、欧盟成为全球三大储能市场。国际能源署预测未来5年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将增长56%,到2026年达到270GW左右。(四)中国储能装机规模迅速发展,新型储能装机突破IOGW,同比增长128%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59.8GW,抽水蓄能累计装机占比首次低于8
7、0%,新型储能继续高速发展,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0GW,达到13.1GW,同比增长128%。新型储能中,锂离子电池占据主导,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技术路线的项目在规模上也有突破,应用模式逐渐增多。(五)储能企业出海:海外储能需求旺盛,中国锂电池出口增长迅猛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23年第一季度,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俗称“新三样”,合计出口2646.9亿元,同比增长66.9%o在国外电动汽车和储能市场需求旺盛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2023年第一季度,我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额达到1097.92亿元,比2022年第一季度增长94.3%。三、不同储能技术优劣势
8、及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差异传统储能方式抽水蓄能发展成熟,但建设周期长受自然条任限制,末来发展空间有限,新型储能项目成本仍然过高。(一)抽水蓄能:受自然条件限制,建设周期长,市场格局相对稳定,以大型国企为主抽水蓄能是指在用电处在低谷时期,新能源发电多、电网不能完全消纳时,抽水蓄能机组将水从下水库抽到上水库,将电能转化为势能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时期,抽水蓄能机组开启发电模式,释放上水库的水,推动水轮机发电,将势能转化为电能。抽水蓄能是当前最经济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但储能设备选址受限,项目开发周期较长。(二)压缩空气储能:未来长时储能主流路线之一,大型央企、民企是主要推动力量压缩空气储能,在电网负荷低谷期
9、将电能用于压缩空气,并将空气高压密封;在电网负荷高峰期,释放压缩空气,推动汽轮机发电。压缩空气储能是一种能够实现大容量、长时间储能的电力储能系统,是极具潜力的大规模储能技术。压缩空气储能可分为补燃式和非补燃式两类,我国现有投产均为非补燃式,其中蓄热式(绝热)系统为主流。(三)飞轮储能:短时、高频、大功率充放电,应用于不间断电源、轨道交通等领域飞轮储能是一种源于航天的先进物理储能技术,是指利用电能驱动飞轮高速旋转,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在需要的时候通过飞轮惯性拖动电机发电,将储存的机械能变为电能输出(即所谓的飞轮放电)的一种储能方式。适用于不间断电源(UPS)、轨道交通、电网调频、电网调峰等高功率
10、短时间放电、频繁充放电的场景。(四)重力储能:技术验证阶段,处于商业化早期重力储能是一种机械储能,基于高度落差对储能介质进行升降,从而完成储能系统的充放电过程。在电价低谷阶段,电网电力富余时,重力储能系统驱动电机将重物移至高处,将电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存储;在电价高峰阶段,电网急需电力时,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驱动发电机发电。目前重力储能仍处于发展初期,主要有活塞式重力储能、悬挂式重力储能、混凝土砌块储能塔、山地重力储能等类型。(五)氢储能:为大规模储能提供新思路;以高压储氢为主,固态储氢技术上有待突破然氢储能将水电解得到氢气和氧气,利用富余的电力大规模制氢,将电能转化为氢能储存企业,在电力输送不
11、足时利用氢气通过燃料电池或其他方式转化为电能。氢储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规模化储氢技术,可用于氢燃料电池汽车、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削峰填谷、用户冷热电气联供、微电网等场景。如何实现经济、高效、安全的储氢技术,是氢利用走向实用化、产业化的关键。(六)热储能:熔盐储热作为一种长时大容量储能技术,应用于光热发电和火电机组改造光热发电经过“光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的转化过程,通过反射镜、聚光镜等聚热器将采集的太阳能汇集到集热车专置,加热集热装置内熔盐等传热介质,传热介质经过换热装置将水加热到高温高压蒸汽,蒸汽驱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熔盐作为传热介质实现太阳能到热能的转换,作为储能介质可以实现将热能和电能
12、的双向转换,适用于光热电站、火电厂储能改造、工业余热储能、风光弃电储能、交通运输储能等多种领域。(七)电化学储能:产业链完备,锂电池主导,工商业储能引领电化学储能利用电化学电池将电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释放电能。电化学储能包含锂电池、铅酸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等,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发展潜力最大的电力储能技术,其中锂电池占据主导,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液流电池、钠电池末来有望得到推广应用。按应用领域分类可分为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消费电池,在源网荷电力系统中,作为新能源配储、辅助电网侧调峰调频、工商业储能备电等。(八)储能应用场景: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担当基础重要角色2021年3月,中
13、央首次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2023年1月,国家能源局印发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新型电力系统是以确保能源电力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电力需求为首要目标、以最大化消纳系能源为主要任务,以“源网荷储互动与多功能互补为支撑,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电源侧:储能产品可在用电谷时存储电力,用电高峰时释放电力,补充用电缺口,弥补新能源发展的问歇性和波动性问题;电网侧:储能通过大规模存储和释放,用于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系统及备用,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用户侧:解决用户侧能源短缺并提供能源修复,保障正常工作、生活用电。四、储能产业投融资分析(一)投融资趋势
14、储能行业融资持续火热不同于近些年国内一级市场投资整体呈现持续下滑趋势,储能行业投融资热度持续高涨。根据睿兽分析统计,截至2023年3月31日,国内储能行业有300余家企业获得融资,涉及融资事件944件、融资金额1947亿亿元,参与机构达1122家。中国储能行业在2021年、2022年迎来爆发,2022年中国储能行业融资事件189件,同比增长64.3%,融资金额520.97亿元,同比下降12.2%,仍处于高位。近10年,中国储能行业累计获得超1900亿元融资。(二)融资轮次:主要集中在A轮等早期阶段根据睿兽分析统计,2018-2023Q1中国储能行业投资事件主要集中在早期阶段(种子轮、天使轮、
15、A轮融资事件占比60.7%),成长期(B轮、C轮)事件占比30.8%,后期(D轮、E轮及之后、Pre-PO)事件占比8.5%。(三)地区分布:广东、江苏、上海领先,三地融资事件合计占比超五成根据睿兽分析统计,2022年中国储能行业融资事件遍布全国20余个省份,其中广东、江苏、上海三地领先,融资事件数量合计占比50.53%从城市分布来看,深圳、上海、北京、苏州、杭州位居全国前五位,合计占比达47.87%。2023QL广东(10件)、江苏(7件)、上海(6件)位列前三,山东、湖南、浙江、江西、四川各2件。(四)行业分布:储能系统集成、锂电池及材料、电池回收利用等领域融资热度较高综合分析2020-2
16、023Ql储能行业融资事件,储能系统集成、锂离子电池、电池回收利用、正极材料、充换电、储能变流器(PCS)等储能行业细分领域融资热度较高。五、储能行业发展趋势建议(一)储能产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碳中和背景下储能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电力市场需求的增长和能源结构的升级,储能产业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未来储能产业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预计到2030年储能将会迎来一个万亿级别市场。(二)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目前抽水蓄能占主导,新型储能中以锂离子电池为主,锂离子电池储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等也在加速发展,钠离子电池储能、重力
17、储能等新技术陆续开展示范应用。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态势明显,将带动相关产业链快速发展。(三)储能行业竞争将更为激烈当前储能市场同质化严重,企业间储能产品差异性不大;储能项目不断压低价格,价格战竞争造成企业短期盈利压力加大;不同领域企业跨界进入储能行业,产业竞争不断加速。储能行业也将加速洗牌,随着储能市场不断走向成熟,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将面临淘汰。(四)安全仍是储能发展的重要关注点储能高速发展的同时,安全事故频发,安全问题成为制约储能发展的重要阳力。2022年12月30日,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规程(标准号:GB/T42288-2022)发布,将于2023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将进一步提升电化学储能电站全寿命周期的安全性,为行业参与者指引了方向,将进一步规范储能行业发展。(五)盈利模式更加多元目前强制配储、储能补贴政策等,调动了储能投资的积极性,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完善驱动下,储能产业链将会更更加成熟,储能商业模式将会更加多元。在新能源配储、共享储能电站快速发展同时,新能源场站调频需求、柔性电网需求、源网荷储建设需求等不断发展,储能也将实现更多精细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