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教材大象版科学2025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体验单元与反思单元).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69255 上传时间:2025-07-30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16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新教材大象版科学2025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体验单元与反思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2024年新教材大象版科学2025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体验单元与反思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2024年新教材大象版科学2025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体验单元与反思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2024年新教材大象版科学2025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体验单元与反思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2024年新教材大象版科学2025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体验单元与反思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4年新教材大象版科学2025春一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体验单元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单元冷热与温度课题冷热与温度课时1设计学校电话核心概念12.技术、工程与社会学习内容初步体验利用工具可以更好地进行观察与测量内容要求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I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初步经历利用简单工具观察并获取证据的探究过程,体验工具可以拓展感官的观察范围。.科学思维分别使用感官观察和用温度计观察四杯水的冷热,进行比较和排序,验证自己对于水温的判断。探究实践能够对用感官进行观察和用工具进行观察这两

2、种方法进行比较和评价,初步意识到利用工具可以使观察结果更准确。态度责任与小组同学和谐相处,有序实验,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重点分别使用感官和温度计测量水温并排序,在比较中意识到利用工具可以使观察结果更准确。教学难点使用电子温度计测量水温。教学准备教师:介绍电子温度计的课件;三盆温度不同的水:热水(4045C)、温水(比室温稍高)、冷水(1015C)学生:每组准备四个装有不同温度水的带盖水杯:1号杯4045C,2号杯和3号杯温度在2628C之间,温差不要超过两度,四号杯为冷水,可放冰块;每人一支电子温度计、电子体温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提醒与备注一、问题情

3、境(10分钟)1.问题与猜想师:这里有盖着盖子的四杯水,怎样比较它们的冷热?生1:用手摸一摸。生2:用嘴尝一尝。生3:用眼睛看一看师:安全起见,我们先用眼睛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设计意图】借助温差较小的两杯水,且触摸的先后顺序不同,使学生体会用手感受的冷热是不准确的,需要使用能测量冷热的工具来获得准确的结果,产生使用温度计的需求。生1:1号杯里有冰块,应该是最冷的。生2:4号杯冒热气,应该最热。生3:2号杯和3号杯没什么区别。师:怎么判断2号杯和3号杯呢?生:用手摸一摸。师:同学们可以先摸1、4,再摸2、3;也可以先摸2、3再摸1、4o按照自己选定的顺序观察,比较四杯水的冷热。生1:我先摸了1

4、号和4号杯中的水,再摸2号和3号杯中的水,我感觉生2:我先摸了2号和3号杯中的水,再摸1号和4号杯中的水,我感觉师:请把你自己的观察顺序和比较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中。并在小组内比较同学的观察顺序和结果,看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说说自己的发现和疑问。生1:1号和4号杯冷热差异明显,大家填的都一样。生2:2号和3号杯大家填的不一样师:为什么用手摸以后,大家的排序结果还不一样呢?生3:摸的顺序不一样,可能会受到影响。师:看来用手感觉到的冷热不太准确,有什么办法能够更加准确的观察水的冷热呢?生4:温度计。二、探究与结论(15分钟)师:物体的冷热程度在科学上称为“温度”,温度计是一种可以测量出物体温度的工

5、具,这是一个电子温度计,它是这样使用的:1 .使用时,按压开关后,先将探头浸入水中,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这个示数就是水的温度。2 .读数时,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字,数字大的温度高;如果小数点前面的数字大小一样,再比较小数点后面的数字。请你试着用电子温度计测量每杯水的温度,重新比较它们的冷热,并填写实验记录单。师:下面汇报我们的观察结果。生:我发现用温度计测量以后,我们的排序结果都一样【设计意图】学生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冷热后,将用感官判断的排序结果和使用工具测量水的冷热后的排序结果进行比较,初步体会到使用工具能提高测量的准确性,感受工具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了。师:为什么一开始排序结

6、果不一样,现在全班都一样了呢?生:说明借助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物体的温度。三、反思与评价(5分钟)师: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看看是否也能证明温度计比手的感觉更准确。这里有三盆水,分别是热水、温水和冷水。实验时,将左手和右手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停留5秒,再把两只手同时放入温水中,说说自己的感受。生:左手觉得温温的,右手觉得凉凉的。师:谁有疑问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生1:放入同一盆水中,两只手的感觉怎么会不一样呢?生2:先摸热水再摸温水,会觉得温水凉凉的;先摸师:你从大家的交流中,能总结出用温度计测量和用手感觉冷热的区别了吗?【设计意图】利用感觉对比中的继时对比现象,使学生体会感官感受的不稳定性

7、再次体会温度计这种测量工具的客观与准确。生1:用感官观察会受影响。生2:还是用温度计测量更准确!师:两个实验都体现出,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能够得出更加准确的结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安全,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多学习、多尝试使用各种工具。四、应用与迁移(10分钟)师: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能判断出图中的情景,哪里使用了感官去感受,哪里使用了工具来测量吗?说说你的看法。(出示教材插图:家长为感到身体不舒服的学生摸额头、测体温。)生1:妈妈用刚摸过热水的手去摸额头是用手去感受,不准确。生2:爸爸用体温计是用工具测量,更准确。师:为什么爸爸强调妈妈刚摸过热水,这对摸额头有什么影响?生:妈妈刚摸完

8、热水,再摸额头会觉得额头不热,就不知道妙妙到底有没有发烧。【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为载体,为学生提供迁移应用的真实情境,在学以致用的同时,普及基础的医疗卫生常识,指向学科育人。师:老师这里有电子体温计,大家知道怎样使用吗?生:和刚才的电子温度计一样,把探头放在腋下,然后读数。师:具体用法是:打开开关,把探头放在腋下中间位置,夹紧,听到“滴滴”声再拿出来。腋下温度的正常范围为36.037.0,发烧严重时要及时到医院查明原因并治疗!下面试着用电子体温计测量并读出自己的体温吧。学生活动师:学会了使用体温计,可以试着测量自己一天中不同时段的体温并填写在记录单中,看看有没有变化?注意,与他人共

9、用的温度计在使用前后均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五、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六、板书设计一、冷热与温度感官观察用工具(温度计)测量:更准确第一单元水1做一个小水车【课标要求】内容要求:水是重要的物质;举例说出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知道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科学思维目标:能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感官观察具体事物,通过口述、画图等方式描述事物的外在特征;能利用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绘画、画图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探究实践目标:具有简单交流、评价探究过程和结果的意识;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态度责任目标: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常见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

10、表现出直觉兴趣;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分析】根据教材编写体系设计,本册教材重点培养的认识发展要项是“工具与观察”,本单元的认识发展目标是“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并描述水的外在特征”。本课通过教学活动“自制小水车把低处的水运到高处”来培养落实学生对认识发展要项“工具与观察”的培养。由5项教学活动组成,分别是“明确任务一一制作小水车,把低处的水运到高处”“观察水车结构,模仿设计并制作小水车,检验小水车是否可以把低处的水运到高处”“展示并相互评价小水车”“用不一样的材料制作不同的小水车”“了解古老的水车”。其中第二项活动为本课的核心活动。【学情分析】

11、学生了解一些水的作用及特征,如水能做饭洗衣,水总是从高处落下;对常见材料的特点有初步了解,知道瓶盖能装水;初步认识水车,看到水车能准确说出其名称,但不清楚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及作用。进入一年级第二学期,形象思维仍占据主导地位,开始逐步形成直观、具体、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不少幼儿特点,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很难做到专心听讲,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特别信任、依赖老师。因此老师的引导将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学习目标】1.通过设计制作小水车,知道常见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决定其功能;2,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看水车结构图、视频,了解水车的构成要素,并通

12、过口述、绘画表达自己设计的小水车;3 .能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身边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完成小水车的制作,在小水车运水活动中发现水会流动;4 .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水车运水表现出直觉兴趣;乐意了解水车给古代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评价任务】小组合作,利用绘画表达自己设计的小水车,并利用身边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完成小水车的制作。【教具、学具准备】瓶盖、冰糕棍、胡萝卜、竹筷、胶带、水槽、接水槽(剖开的塑料瓶)、储水盒、抹布等。【学习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与说明情境引入(出示“土地干旱禾苗枯萎”的图片)引导学生交流:观察图片,水可以干什么?观察图片,依据经验交流水的作用。理解水可以浇灌植物,知道把水从河里运

13、到岸上需要特殊的工具。(出示水车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制作一个简易的小水车,试着把河里的水运到岸上。知道学习任务一一制作小水车。理解水车可以把低处的水运到高处,明确学习任务。引出并板书课题。书空课题。集中注意力,再次明确任务。观察水车的结构简单介绍水车的外观和工作效率。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从整体到局部)观察水车,同时思考:水车都有哪几部分组成?各个部分是如何共同工作,才把水运到高处的?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并交流水车的结构。熟悉水车的结构,知道每部分的功能,为后续设计并自己制作小水车建立可模仿的原型,奠定知识基础。组织汇报交流: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完善补充。小结:

14、一个完整的水车从中间到外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轴、辐条、水斗、接水槽。倾听比较各小组的观察结果,交流自己对水车结构的认知。明确设计意图,形成共识:水车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轴、辐条、水斗、接水槽。设计与制作(出示实验材料:瓶盖、冰糕棍、胡萝卜、竹筷、剖开的塑料瓶、胶带)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和工具制作小水车?这些材料分别可以充当水车的哪个部件?为什么?依据自己对材料的认识,分小组,交流讨论小水车设计方案。从生活化的经验认知逐步指向科学描述。组织学生分组绘制自己组的小水车设计方案(利用一些文字还有符号画出设计图)。依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进行优化完善。合作画出小水车设计图。观察其他组的设计

15、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依据其他小组的建议对自己组的设计图进行完善。理解设计图可以直观地看到将来的成果,提高制作小水车的准确性和高效性。讲解材料的使用方法、制作步骤及注意事项。1 .注意安全。2 .粘牢。不要着急放进水里检测。3 .试一试,让小水车转动起来,观察小水听教师讲解,并针对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提问。熟悉制作流程和注意事项。车能不能把低处的水运到高处?组织学生分小组,制作小水车,教师巡视指导。分小组,制作小水车。小组合作成果的直接体现,积累制作经验。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展示制作成果,评价是否能将水从低处运到高处。整理实验材料。分享自己在制作小水车过程中的经验和困惑。能结合自己的制作过程和体

16、会,分享自己对小水车的理解和想法。引导学生思考:水是怎么从低处运到高处的?发现:摇动轴,小水车就会转起来,把底下水斗里的水带到上面洒下来。提问:水会洒下来落入接水槽中,并沿着接水槽往低处流。是因为水具有什么特点?(出示粉笔,让粉笔自然落下)引导学生辨析,粉笔与水的不同运动方式。(板书:会流动)对比粉笔和水的不同运动方式,发现:水是会流动的。形成水可以流动的共识。(出示评价表)组织学生进行成果评价。观察这些水车,你们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利用评价表,评价小水车的制作情况。促进技术方法的传播和应用,激发新的思维和创新灵感,使作品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实际任务需求。应用与迁移不一样的小水车(出示图片)组织

17、欣赏两个用其他材料制作的小水车。组织交流:这些小水车使用了哪些材料?探究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水车,设计不同的造型和款式。巩固对技术工程实践的认知和对水的流动性的理解。阅读与新知播放有关水车的视频,组织学生交流:关于水车,你又知道了什么?观看视频,简单了解水车的发展。交流自己的收获或问题。了解水车的发展历程,激发对水车文化的尊崇与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作业设计二选一L收集资料了解我国水车发展演变的历程;2.选择合适的材料,自己动手来制作一个小水车。做一个小水车【板书设计】2运水比赛【课标要求】内容要求:1.2低(4)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科学观念目标:观察并描述水的形状、状态。科学

18、思维目标:初步分清观点与事实,根据问题提出假设,具有提供证据的意识。探究实践目标:具有简单交流、反思评价探究过程和结果的意识。态度责任目标: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分析】本课主要由“问题与猜想一探究与结论一反思与评价一应用与迁移”四个教学活动构成。核心活动主要是观察比较不同形状容器内水的多少,在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到水的形状、状态等特征。本课先以运水比赛作为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组织学生进行运水比赛中提出研究问题一一谁运的水多?进而探究如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通过将不同容器中的水倒入相同的瓶子中进行比较,学生发现水会流动、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探究过程中学生依据活

19、动记录进行反思评价习得新知。最后,提出如何用一个瓶子比较水的多少,启发学生思维创造;在制作测量纸带比较水的多少过程中,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迁移应用所学所知。【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水,对水很熟悉,但对于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他们需要亲历探究过程,进行深度感知。在这个阶段,学生逻辑思维开始发展,有一定的推理、概括能力。如在倒水的经历中,他们会发现“水的形状不一样,是因为容器的形状不一样”,会逐渐明白水的形状与容器有关系。【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形状、不同大小容器中水的多少,知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流动;能利用自制测量纸带进行测量,学以致用。2 .在寻找

20、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的过程中,初步分清观点与事实,具有提供证据、简单交流、反思评价探究过程和结果的意识。【评价任务】利用工具比较不同容器中水量的多少。【教具、学具准备】教师材料准备:计时器、相同的空饮料瓶。小组材料准备:小水车、不同形状的容器、纸条、水、水槽、抹布等。【学习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与说明情境引入(出示同学们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小水车图片)发布比赛通知及比赛要点:从四种不同的容器中,任选一个作为储水容器,使用白制小水车运水,3分钟运水最多者获胜。引出并板书课题。了解比赛规则,准备参加比赛。注意通过示范向学生解释规则、运水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确保比赛的公正性。组织学生利用自制

21、的水车进行运水比赛。利用自制的水车进行运水比赛。问题与猜想(选择四个不同的容器,水量看起来区分不大的,展示在讲桌上,分别编上4号)组织观察:哪个小组运的水最多?你是怎么判断的?这些装水的容器有什么不同?利用经验,判断并说明比较的结果和依据,关注到容器不同,有的细、有的粗,无法直接比较。初步发现容器不同,无法直接用感官来判断里面的水谁多谁少。因此,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来证实。组织小组讨论:怎样比较不同形状容器中的水的多少呢?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方法,并组织学生对哪种方法更可行进行班级讨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比较不同形状容器中的水多少的方法。聚焦研究主题。探究与结论(出示材料:四个相同的矿

22、泉水瓶)引导学生思考:在比较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心一依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进行优化完善。梳理倒水活动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听教师讲解,并针对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提问。保证比较结果的准确性,为后续学习液体的特征奠定基础。组织学生分小组,比较不同容器内水的多少,教师巡视指导。分小组,把不同容器中的水倒入空饮料瓶中。直观地理解水没有固定的形状这一特点。引导回顾:我们是怎样比较不同容器内水的多少的呢?注意利用身边的物体与水进行比较。整理实验材料。分享自己的比较过程和结果。能结合自己的比较过程和体会,分享自己对水的特征的理解。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思考:在刚才的活动中你有哪些发现和收获?引导学生利用水的特征进

23、行表达与交流。分享自己在比较中的发现和收-M-狄。基于对测量结果、测量过程的描述,形成“水没有固定的形状”的特征共识。独立完成反思表,在正确的选项前的方框里打“”。独立完成反思表格。注意区分具体情况,让学生判断之后解释理由。应用与迁移组织交流:怎样用一个空饮料瓶比较水的多少?思考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可以比较水的多少。意识到无论是多个相同容器还是一个容器,都是统一测量标准后的比较,比较水的多少需要统一的测量标准。(出示测量纸带)这是一个测量纸带。思考:它可以帮我们比较水的多少吗?讲解测量纸带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纸带要紧贴着瓶子,不能有弯曲和倾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制作及比较情况。引导学生交流:

24、使用测量纸带进行比较,独立制作测量纸带,并完成比较。和之前的比较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使用测量纸带不仅能知道谁多谁有什么优势?少,还能知道具体多多少。阅读与新知(出示流动的水的图片)组织交流:说一说,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流动的水?自主阅读,观看图片,并进行简单交流。拓展观察视角,巩固对水的“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等特征的认识。【板书设计】运水比赛无法直接比较工具87654321水没有固定形状3水的特征【课标要求】内容要求:1.2低(4)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科学观念目标:认识常见物质水的颜色、气味、味道、透明情况等特征。科学思维目标:能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并比较

25、水、酸奶、盐水、白醋、酱油的外部形态特征,并进行口述。探究实践目标:能利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和比较水、酸奶、盐水、白醋、酱油的外部形态特征;具有简单交流、反思评价探究过程和结果的意识。态度责任目标:能如实记录观察到的水、酸奶、盐水、白醋、酱油的外部形态特征信息;知道可以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尝试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认识事物。必做探究实践活动:3.观察水的特点。【教材分析】水的特征一课主要是通过对“水”的特征进行观察描述,练习并巩固基本的观察和描述技能,进而掌握水的一些基本特征,如颜色、状态、气味等,为以后观察认识“物质世界”做准备。本课教材由三个环节组成:第一部分是提出和聚焦问题。通过任

26、务“找出哪一瓶是水”引出“水还有哪些特征”这一研究主题,产生对水的特征进行观察的兴趣。第二部分是观察活动。回顾梳理以往观察经验,通过与酸奶的对比观察,知道如何科学规范地利用不同感官观察水的特征,体会有计划观察的优势;同时学习利用多种感官对水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全面、细致准确的观察,最后思考总结形成对“水的特征”的共识。第三部分是通过研讨得出结论,再次练习利用多种感官对不同液体的特征进行观察,学习如何利用符号记录观察到的真实结果,学习梳理描述观察结果,依据观察到的事实、利用排除法顺利完成找水的任务,养成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强化对“水的特征”的理解。【学情分析】经过上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在运

27、用感官观察上已经有过一定的经历和体验,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易将水的颜色描述成蓝色或白色的,还容易描述成是透明色的,或者将透明与无色等同;同时“气味”和“味道”容易混淆,还不能与相应感官正确联系;描述方面,多数孩子还没有建立用“有”或者“没有”进行描述的习惯,尚不具备从多个角度完整描述多个感官观察到的水的特征能力,往往出现“水是无色的”“水是透明的”等描述单一特征的现象。部分学生将水的颜色描述成蓝色或白色的,但如果将其与牛奶或墨水相比较,即刻就能否定自己的判断。【学习目标】L在不同感官的帮助下练习使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的特征,从而认识到纯净的水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没有固定形状的。2.

28、在观察、描述水的特征过程中产生探索水的兴趣或其他物质的兴趣,巩固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评价任务】在多种不同液体中辨认出哪杯是纯净水,并解释判断的依据(水的特征)。【教具、学具准备】教师材料准备:5个透明瓶子,分别装上干净可品尝的水、酸奶、盐水、白醋、酱油等。小组材料准备:酸奶,水,玻璃棒等。【学习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与说明激趣引入(出示5瓶液体)这里有5个标有序号的瓶子,里面分别装了水、酸奶、盐水、白醋、酱油,可是标签弄掉了,你们能找出来哪一瓶是水吗?依据经验猜测。激发学习兴趣,聚焦主题。组织学生观察并交流: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找到它?观察瓶中液体的特征。解释猜测的依据。调动已有

29、的水的特征认知经验。引导思考:如何知道哪一瓶是水?引出并板书课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识到观察、比较的意义。初步观察思考:如何观察比较酸奶与水?引导制定观察计划,并布置观察任务:比较二者的不同。组织对观察次序的讨论:如何安排观察顺序?交流应首先使用哪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知道观察任务。思考并交流科学合理的观察次序。明确观察任务,进行安全意识的渗透。制定观察计划,加深有次序观察的意识。出示实验要求,组织观察活动。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酸奶与水,比较二者的相似之处,并进行记录。建立方法与特征的联系,知道物质还具有除颜色、是否透明以外的其他特征。组织汇报交流:水有什么特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完善学生对

30、颜色”“透明”“流动”等特征的理解。倾听比较各小组的观察结果,交流自己对水的特征认知。形成共识:水是无色、透明的。质疑辨认质疑追问:无色透明的物质一定是水吗?(出示白醋、盐水)介绍:白醋和盐水也是无色透明的。知道具有无色透明特征的不一定是水。培养学生质疑精神,使其意识到“看”只能获得部分信息,激发其深入观察的兴趣。情境创设:哪瓶是水?组织交流辨认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观察及观察的顺序,并依据实际情况,对观察方法进行规范。交流辨认方法。安排闻和尝的观察次序,并解释这样安排的理由。了解不同观察方法的利弊,能依据实际情况对观察方法进行优化选择。出示实验要求,并组织观察辨认活动。观察比较“白醋”“盐

31、水”“水”,找到三者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并进行记录。利用闻、尝的方法发现水的一些特征。组织汇报交流:L哪一瓶是水?2.水有哪些特征?交流辨认结果及依据,调整或确认自己对水的特征认知。形成共识:水是无气味、无味道的。完善概念水还有其他特征吗?组织学生回顾之前关于水的特征的学习。例如:水有没有形状?班级内交流、完善水的特征。从生活化的经验认知逐步指向科学描述。组织学生根据抽到的纸牌,说一说水都有哪些特征,用了哪些方法来观察水的这些特征?交流描述水的特征。交流自己的收获或问题。对观察方法和描述技能进行巩固总结回顾,提升、完善概念,促进思维发展。应用迁移组织学生交流:自然界中还有哪些水?调查身边的水,并

32、对比思考它们和我们平常喝的水一样吗?强调调查时要有家长陪同,要注意卫生和安全,并完成调查表。课下积极完成调查任务并填写调查表。了解自然界中更多的水,认识到水污染,具有热爱大自然、保护水资源的态度责任意识。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主阅读。结合自身经验交流该工程对水质的改善。体会水的流动性以及对重大水利工程的自豪感与责任感。【板书设计】颜色透明形状气味味道水的特征无色透明无固定形状无气味无味道2024年版大象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空气L空瓶不空教学设计单元空气课题1.空瓶不空课时1设计学校电话核心概念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认识空气是重要的物质内容要求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

33、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I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实验活动,认识空气是客观存在的,能说出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科学思维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和利用简单工具搜集空瓶子里是否有空气的证据,通过口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探究实践能在教师指导下,对空气的存在做出简单猜想,并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具有初步制订计划的意识;在教师指导下,在观察空气的活动中,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工具,证明空瓶子里是否有空气,具有初步地收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意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应具有简单交流、评价探究过程和结果的意识。态度责任在好

34、奇心驱使下,对空气表现出直觉兴趣。当对空气的观察方法和观察结果以及假设产生不同意见时,知道可以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活动,认识空气是客观存在的,能说出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教学难点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和利用简单工具搜集空瓶子里是否有空气的证据。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瓶水、1个水槽、气球学生:小组实验材料(8个小组):第一次给出:透明大水槽1个,水槽里装入约三分之二的水,带盖子空矿泉水瓶1个。第二次给出:气球1个,盖子扎孔的空矿泉水瓶1个。第三次给出:套好气球的空矿泉水瓶1个。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35、教学提醒与备注一、问题情境(5分钟)1.问题与猜想师出示:拧紧盖子的一瓶水。师:你看到了什么?【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关注并思考空矿泉水瓶里有什么这个问题,学生的解答本活动所选用的空矿泉水瓶应是学生较熟悉的,不要用饮料生1:一个水瓶。生2:里面还有水。师演示:打开盖子,将瓶子里的水全部倒出(事实上很难达到全部),拍拍瓶子,拧紧盖子。师:现在这个瓶子里你觉得是什么样?生:空空如也,一滴水都没有。生:我觉得里面有小水珠。生:有小水雾。生:里面还有空气。生:还有水蒸气。师:你怎么知道有水蒸气的?生:幼儿园老师教过我。生:里面有很多的水珠。是基于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所以就会出现不同的答案。瓶,不要用形

36、状不常见的。对于学生提出的见解,教师不要做直接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应引领学生说出该见解的提出依据。二、探究与结论(25分钟)2,设计实验,制定计划师:我们需要证明空瓶子里到底有没有东西?小组选一个想法,讨论怎样证明。【设计意图】聚焦到空瓶子里有空气的证据搜集上来。但是这个聚焦的过程是由于对空气的观察经验的不足,学生对证实空瓶子里有空气的小组讨论。生:我选择小水珠,因为等老师倒完的时候,我看见里面还有一些水粘在瓶子上。师:我们亲眼看到瓶子里有小水珠,说明瓶子里确实有小水珠。其他的想法呢?生:我们刚才把手指放在有水的地方,会出现一些小小的像水蒸气一样的东西。师:手指插水里?生:不是,是放旁边。师:你

37、看到什么了?生:看到了水蒸气。师:我们研究的是瓶子里有什么?先不研究水槽里有什么。生:我认为里头有空气。因为我喝完的瓶子,盖上盖子一踩,盖子就会崩很远。师:你认为是谁把盖子崩跑的?生:空气。一个递进的过程,即由“瓶子里实验设计会较少,教到底有没有东西”东西,是空气”。到“瓶子里有师可准备一些小视频做资源补充,如:挤压瓶子崩飞盖子、给空瓶灌水等。师:哪里的空气?生:瓶子里的。师:哪个组研究的也是瓶子里有空气的?(有5个小组)也说一说。生:瓶子外边有空气,打开盖子,空气就进去了。盖上盖子再打开,空气又出来了。师:怎么看到呢?是真的吗?生:空气是看不见的。师:可是我就想看见,就想把空气抓住。生:我见

38、过爸爸妈妈喝可乐,把可乐瓶拧开,空气就会把可乐推出来,落在我们身边。师:我们看这个瓶子,没有可乐。生:把瓶子盖拧开,倒过来放到水里,稍微倾斜一下,就会有水泡冒出来,那个就是空气。师:你想到了借助水的办法证明瓶子里有没有空气。我们试试借助其他工具能不能证明瓶子里有否有工具。教师讲解工具。出示两个辅助工具气球和另一个瓶子(瓶子里已经晾干了、瓶盖扎了一个小孔)实验1瓶口绑着气球的空瓶子师:观察这个瓶子和桌子上已经有的瓶子有什么不同,想想怎么用这个新的工具研究。生:气球套在瓶口。师:怎么证明瓶子里有什么呢?生:倒过来。师演示:瓶口套好气球,倒过来。师:这能证明什么呢?生:就是挤这个瓶子,看看气球有没有

39、立起来,有没有变大。师:你希望看到什么现象?生:看到气球变大。师:气球如果变大了,说明了什么?生:说明有空气。师:哪里有空气?生:瓶子里。师演示实验,生激动。师:你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生:气球变大了,是因为瓶子里有空气,你捏的时候把空气给放出去了,正好到了气球里边。师:气球怎么又瘪了?生:因为不捏的时候它就变瘪了。师:气球里的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生:被瓶子里边给吸走了。师:又回到瓶子里去了。你觉得这个实验能不能证明瓶子里有空气呢?生:能证明。实验2瓶盖带孔的空瓶子师:第二个实验同学们自己做。你看到了这个瓶子有什么特点吗?生:我们观察上边的那个盖儿上中间有一个小洞。师:用这个有洞的盖子和

40、瓶子合作能证明瓶子里有空气吗?师:空气是一种看不见的气体,请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试一试,看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实验。生,我们把瓶子倒着放到水里,用力挤。师:看到了什么现象?生:有泡泡。师:泡泡从哪里跑出来的?生:瓶口。师:瓶口什么地方?生:那个眼儿。师:同学们觉得这个证据能说明瓶子里有空气吗?生(齐):行。生:把有孔的瓶子横过来,手伸到前面捏它就会有空气。师:你怎么知道有空气的?是谁告诉你的?生:因为捏的时候这里会感觉凉,会有声音,所以我认为是空气。师:声音是什么声音?能学一学吗?【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过程,主观能动地利用多种方法证实空瓶子里有空气。生:是很小的丝丝声。生:我发现瓶子在水里

41、会快速地冒泡。师:我看到有同学把小孔冲着自己的脸,谁说说?生:就是脸上感觉到冷空气。师:冷空气从哪里来的?生:是瓶子里的空气。三、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四、反思与评价(5分钟)师: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说一说哪些工具可以用来证明空瓶子里有空气?生1:可以用水槽和水,空瓶子在水里冒泡能证明。生2:可以给瓶子盖打孔,用瓶子里的空气吹自己。生3:还可以用气球,挤一挤空瓶子,气球能鼓起来。师: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的气体,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其它的办法来证明空瓶子里有空气,回家和你的爸爸妈妈,继续做这个游戏,看谁能找出更多的办法来证明。【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小结本节课

42、的重点,并鼓励学生多联系实际生活,关注证明空气存在的多种方法。五、应用与制作空气沙漏【设计意图】迁移(5分钟)制作一个空气沙漏,看看每次倒放后水把空气挤到上面的瓶子中,所用的时间是否一样。通过有趣的活动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学生进行后续的学习。六、板书设计空的小水珠空瓶子里有空气有水蒸气2024年版大象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空气2.我空气教学设计单元空气课题2.找空气课时1设计学校电话核心概念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认识空气是重要的物质内容要求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

43、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认识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常见物质。科学思维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和利用简单工具找空气,从而进一步搜集空气存在的证据;通过口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探究实践在找空气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知道简单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态度责任在好奇心驱使下,对空气表现出直觉兴趣;能如实记录观察空气所获得的信息;尝试从不同角度找空气;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重点运用推理论证的思维过程,经历猜想、实验收集数据、交流汇报得出结论寻找身边哪里有空气。教学难点能运用不同的工具或工具组合进行实验证实空气的存在。能准确、

44、清晰地描述空气存在的证据。教学准备教师:盒子、箱子学生:小组实验材料(8个小组):一次给出:塑料小扇子1个,塑料袋1个,洗耳球1个,布条1根,注射器1个,纸青蛙1个。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提醒与备注一、问题情境(5分钟)1.问题与猜想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空瓶子里有什么。很多同学都同意空瓶子里有空气,因为空气是看不见的。师:在我们的身边,其它地方,有空气吗?生(齐):有【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经验,说出身边有空气的地方。师:请说出哪里有空气?生1:教室里有空气。生2:操场上(外面)有空气。生3:家里有空气。生4:处处(到处)都会有空气。生5:室外有空气。生6:楼道里有空气。生7:身体里有空气。生8.空调里有空气。生9:盒子(学生指着角落里的塑料盒)里有空气。生10:地球上有空气。生11:水杯里有空气二、探究与结论(20分钟)2.设计实验,制定计划师:在科学课上,我们有了很多想法。有想法之后,我们要干什么?【设计意图】学生能在实验前,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简单的实验计划;在实验过程中,能运用不同的工具或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