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技术规范》(报批稿).docx

上传人:peixunshi0 文档编号:570142 上传时间:2025-07-3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4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技术规范》(报批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技术规范》(报批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技术规范》(报批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技术规范》(报批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技术规范》(报批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07.040CCSP85T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行业标准XXTXXXXX-XXXX代替XX/T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技术规范TechnologicalspecificationofupdatingIandsurveydatabase(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报批稿)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发布目次前言III引言IV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总则14. 1数学基础14.2 调查分类24.3 计量单位25县级数据库更新流程25. 1调查界线调整25

2、2 内外业调查25.3 更新数据包制作25.4 更新数据质量检查26调查界线调整26. 1国界线、零米线调整27. 2县级行政界线调整26.3调查界线预更新37内外业调查37 .1内业调查38 .2外业调查38更新数据包制作39 .1基本要求310 2境界与行政区更新411 3土地利用要素更新512 4城镇村等用地更新613 5其他要素更新614 6汇总统计615 7更新数据包生成79更新数据质量检查716 1检查方法717 2检查内容718 主要成果818.1 增量数据成果818.2 表格成果818.3 文字成果811地(市)级、省级、国家级数据库更新流程8附录A(资料性)国土调查数据库更

3、新示例9A.1境界与行政区要素更新示例9A.2土地利用要素更新示例18A.3城镇村等用地更新示例20参考文献30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30)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冯文利、白晓飞、张嘉、杨地、张小桐、姜开勤、尚梦佳、李亚南、王刚武、曾巍、周连芳、李琪、梁耘、辛丽璇、滕学伟、张贵钢、刘茂国、王建锋

4、胡小华、陈红兵、朱秀丽、宋英赫、骆昌鑫、刘建华、何禾、解琳、耿冲、王欣欣、顾威、王昊、陈晓娣、向光娅、陈贤萍、张鹏。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是掌握国土调查数据现势性的重要基础,为保障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成果的质量,确立年度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的技术要求和方法,制定本文件。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的流程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年度国土变更调查中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开展数据库更新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5、于本文件。TD/T1055-2019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TD/T1058-2020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县级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TD/T1083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数据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更新基本单元updatebaseunit两个时点国土调查要素叠加所形成的最小变化对象。4. 2增量数据incrementaldata记录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空间要素的变化信息,由要素更新过程层和要素更新层组成。要素更新过程层为更新基本单元的集合,记录要素的变更前和变更后属性;要素更新层反映要素变更后的空间和属性状态。5. 3增量更新incrementalupdate利用增量数据对国土

6、调查数据库进行更新的过程。3.4更新数据包updatepacket用于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更新与上报的数据包,包含年度国土利用变化信息、统计报表等内容。4总则4. 1数学基础4. 1.1坐标系统大地基准: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6. 1.2高程系统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7. 1.3投影方式采用高斯一克吕格投影,同时采用1:2000、1:5000,1:10000比例尺标准分幅图或数据按3分带。4.2 调查分类土地分类按照TD/T1055-2019中附录A.2和国土变更调查技术规程要求执行。4.3 计量单位长度单位采用米(m),保留一位小数;面积计算单位采用平方米(in?),保

7、留两位小数;面积统计汇总单位采用公顷(ho?),保留两位小数。5县级数据库更新流程5.1 调查界线调整县级调查单元国界线、零米线或县级间行政界线发生变化的,需调整调查界线。在上一年度国土调查数据库基础上,依据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进行境界与行政区预更新及控制面积更新,形成国土调查行政区预变更成果,经自然资源部审核通过后,作为县级本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的界线和控制面积。5. 2内外业调查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利用遥感监测、地籍调查、不动产登记、建设用地审批、临时用地审批、设施农用地备案、土地征收等各类用地管理信息成果,通过计算机自动判读、内业判读、外业实地调查举证,查清土地利用变化情况。5.3 更新

8、数据包制作根据内外业调查成果开展数据库变更,按照TD/T1083要求,形成国土调查县级增量数据成果。以县级行政区界线和控制面积为基准,汇总本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各类统计报表。利用国土变更调查县级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生成县级更新数据包。5.4 更新数据质量检查采用计算机自动检查和人机交互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国土调查县级增量数据成果进行质量检查,包括:有效性、完整性、规范性、一致性检查4个方面。6调查界线调整6.1 国界线、零米线调整6.1.1国界线、零米线调整后,自然资源部下发省级控制界线和控制面积。依据省级控制界线和控制面积,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调整和控制本省范围内的县级行政区界线和面积,并将调整

9、后的县级行政区界线和控制面积报自然资源部备案。6.1.2根据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下发的县级行政区界线和控制面积,涉及国界线、零米线调整的县级调查单元,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计算每一个行政区更新基本单元的面积。6.1.3国界线、零米线变化引起行政区范围新增的,以行政区更新基本单元的面积为控制,计算新增范围内的地类图斑面积。6.1.4国界线、零米线变化引起行政区范围减少的,行政区减少部分的调查面积由其范围内的地类图斑的图斑面积汇总得到;涉及地类图斑分割的,应重新计算图斑椭球面积,并以原图斑面积对分割后图斑进行控制,计算得到分割后图斑面积。6.1.5县级行政区控制面积计算见公式(1):调整后行政区控

10、制面积=调整前行政区控制面积-行政区灭失面积+行政区新增面积(1)6.2,1县级之间发生行政区界线调整的,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依据自然资源部下发的省级控制界线和控制面积,对本省范围内的县级行政区界线和面积进行控制,并将调整后的县级行政区界线和控制面积报自然资源部备案。县级以下行政区界线调整的,应依据主管部门行政区域界线调整的批准文件在国土变更调查增量数据成果中直接调整。6.2.2 根据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下发的县级行政区界线和控制面积,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计算每一个行政区更新基本单元的面积。6.2.3 涉及县级之间行政界线变化的行政区和村级调查区,变更后调查面积和更新基本单元的变更面积由其范

11、围内的地类图斑的图斑面积汇总得到;涉及地类图斑分割的,应重新计算图斑椭球面积,并以原图斑面积对分割后图斑进行控制,计算得到分割后图斑面积。6.2.4 县级行政区控制面积计算见公式(2):调整后行政区控制面积=调整前行政区控制面积-调出面积+调入面积(2)6.3调查界线预更新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开展调查界线预更新,逐级向自然资源部报送行政区预变更矢量成果,具体要求如下:a)行政区更新层,应填字段包含行政区代码、行政区名称、调查面积、计算面积、描述说明;b)行政区更新过程层,应填字段包含变更行为、变更面积、变更前标识码、变更前行政区代码、变更前行政区名称、变更前调查面积、变更前描述说明、变更后行政

12、区代码、变更后行政区名称、变更后调查面积、变更后描述说明。7. 内外业调查8. 1内业调查县级调查单元以最新的县级行政区范围为调查范围,将自然资源部下发的国土利用变化信息提取成果、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国土利用变化信息补充提取成果、自然资源一张图中的用地管理信息矢量数据,以及相关自然资源日常管理信息,叠加最新年度遥感影像,采用计算机自动判读和人工判读相结合的方式,提取各类国土利用变化信息,制作外业调查工作底图。9. 2外业调查对外业调查工作底图上内业无法判读或疑问图斑,实地逐图斑核实地类,调绘图斑边界,记录变化图斑的权属、细化类型、种植属性等各类属性信息的变化情况;对影像未能反映的新增地物进行补

13、测;确定上一年度国土调查数据库中的城镇村等用地、推土区、光伏板区、拆除未尽区等单独图层范围变化情况。县级调查单位在开展外业调查时,对需举证的图斑地块实地拍照举证。8更新数据包制作8.1基本要求8. 1.1更新方式8. 1.1.1境界与行政区、土地利用要素和城镇村等用地要素(均不含注记)应采用增量更新,记录更新层和更新过程层(更新过程层不含行政区界线层和村级调查区界线层)。增量更新记录本年度年初与年末两个时点间的变化,不应记录同一地区一年内多次变更的中间变化过程。8 .1.1.2定位基础、海洋要素、地貌、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永久基本农田要素、其他土地要素(不含城镇村等用地要素)、自然保护地类

14、要素、城镇开发边界要素、生态保护红线要素采用整图层更新。9 .1.1.3注记要素均采用整图层更新。10. 1.2.1数据属性结构符合TD/T1083的要求。8.1.2.2空间数据拓扑关系应符合国土调查县级数据库更新成果质量检查规则规定的技术要求。8.1.3变更行为8.1.3.1灭失 录图形消失的行为,变更行为代码为“0”,更新过程层中变更后属性均为空。包括以下3种情况: 国界线、零米线变化,导致行政区、村级调查区和地类图斑消失; 行政区界线、村级调查区界线消失; 城镇村等用地消失。8. 1.3.2属性变化记录要素图形未发生变化,除标识码和图斑编号外至少有一项属性发生变化的行为,变更行为代码为“

15、1”。9. 1.3.3图形变化记录要素分割、合并的行为,变更行为代码为“2”。10. 1.3.4新增记录图形新增的行为,变更行为代码为“3”。包括以下3种情况: 国界线、零米线变化,导致行政区、村级调查区和地类图斑新增; 行政区界线、村级调查区界线新增; 城镇村等用地新增。8.1.3.5无变化无变化指要素图形、属性都没有变化,作为更新基本单元的相关要素参与数据库更新的情况,主要为行政区界线和村级调查区界线,变更行为代码为“4”。8.1.4标识码空间要素标识码的编排遵循以下要求:a)标识码是同一空间要素的唯一标识;b)空间要素变更行为是图形变化或新增的要素,变更后重新编排标识码,且不应与数据库中

16、变更前、变更后所有要素的标识码重复;c)变更行为是属性变化的要素,若县级行政区代码发生变化,变更后重新编排标识码,否则继承原有标识码;d)无变化的要素,继承原有标识码。8.1.5面积计算椭球面积、调查面积、图形面积计算按照TD/T1058-2020中4.4的面积计算要求执行。8.2境界与行政区更新8.2.1一般要求8.2.1.1行政区、行政区界线、村级调查区、村级调查区界线采用增量方式更新,以参与变化的最小对象为更新基本单元。8.2.1.2境界与行政区发生变化时,提取对应的变化对象,记录变更行为和变更前、变更后属性。8.2.1.3国界线、零米线变化,导致行政区和村级调查区新增的部分,变更行为记

17、录为新增,变更前属性值为空,变更后属性为变化后属性值;国界线、零米线变化,导致行政区和村级调查区减少的部分,变更行为记录为灭失,变更前属性继承上年度属性值,变更后属性值为空。8.2.1.4仅县级行政区代码发生变化的,行政区和村级调查区变更行为记录属性变化,变更前后调查面积应保持一致。8.2.1,5县级之间行政区划调整,若行政区和村级调查区图形未发生变化,变更行为记录为属性变化;若行政区和村级调查区图形发生变化,变更行为记录为图形变化;行政区调出的部分,变更前属性继承上年度属性值,变更后属性值为空;行政区调入的部分,变更前属性继承上年度属性值,变更后属性采用调整后行政区属性值。8.2.1.6行政

18、区、村级调查区变更面积由其范围内地类图斑的图斑面积汇总得到。8.2.1.7更新后行政区、村级调查区的调查面积之和应与经自然资源部审核备案的县级行政区控制面积一致。8.2.1.8行政区和村级调查区范围未发生变化,变更前后调查面积应保持一致。8.2.1.9行政区更新过程层中“变更前行政区代码”和“变更前描述说明”属性值相同的要素,变更面积之和应与上年度基础数据库中相同属性值要素的调查面积相等,空间范围应保持一致;“变更后行政区代码”和“变更后描述说明”属性值相同的要素,变更面积之和应与行政区更新层相同属性值要素的调查面积相等,空间范围应保持一致。8.2.1.10村级调查区更新过程层中“变更前坐落单

19、位代码”和“变更前描述说明”属性值相同的要素,变更面积之和应与上年度基础数据库中相同属性值要素的调查面积相等,空间范围应保持一致;“变更后坐落单位代码”和“变更后描述说明”相同的要素,变更面积之和应与村级调查区更新层相同属性值要素的调查面积相等,空间范围应保持一致。8.2.1.11行政区界线、村级调查区界线变更行为包括新增、灭失和无变化。行政区、村级调查区新增的部分对应新增行政区界线、村级调查区界线;行政区、村级调查区灭失的部分对应灭失行政区界线、村级调查区界线;行政区界线、村级调查区界线发生图形或属性变化时,灭失原有界线,并新增变更后界线;行政区界线、村级调查区界线未发生变化时,原界线应保持

20、不变。8. 2.2更新示例境界与行政区要素更新示例参见附录A中A.1。8.3土地利用要素更新8.3.1一般要求8. 3.1.1地类图斑采用增量方式更新,以参与变化的最小对象为更新基本单元。8.2.2.2 地类图斑发生变化时,提取对应的变化对象至地类图斑更新层和地类图斑更新过程层,记录变更行为和变更前、变更后属性,并根据变更信息,生成土地变更一览表,内容和结构应符合国土变更调查技术规程要求。8.2.2.3 国界线、零米线变化,导致地类图斑新增的部分,变更行为记录为新增,变更前属性值为空,变更后属性为变化后属性值;国界线、零米线变化,导致地类图斑减少的部分,变更行为记录为灭失,变更前属性继承上年度

21、属性值,变更后属性值为空。8.2.2.4 行政区、村级调查区变化,导致地类图斑的图形发生变化,变更行为记录图形变化;行政区、村级调查区变化,导致地类图斑仅发生标识码、图斑编号、坐落单位代码、坐落单位名称、权属单位名称、权属单位代码发生变化但图形未发生变化的,变化对象不应提取至地类图斑更新层和更新过程层,变化信息记录在土地变更一览表中。8.2.2.5 1.5地类图斑更新过程层中变更前标识码相同的要素,变更面积之和应与上年度基础数据库中相同标识码要素的图斑面积相等,空间范围应保持一致;变更后标识码相同的要素,变更面积之和应与地类图斑更新层相同标识码要素的图斑面积相等,空间范围应保持一致。8.2.2

22、6 除标识码、图斑编号和面积相关属性外,更新后其他属性完全相同的地类图斑(不含地类名称为道路、河流和沟渠的地类图斑)应合并为一个要素;本身无变化,参与合并的地类图斑,变更行为记录为图形变化,提取至地类图斑更新过程层和地类图斑更新层。8. 3.2更新示例土地利用要素更新示例参见附录A中A.2。8.4城镇村等用地更新8.4.1一般要求8. 4.1.1城镇村等用地采用增量方式更新,以参与变化的最小对象为更新基本单元。8.4. 1.2城镇村等用地发生变化时,提取对应的变化对象至城镇村等用地更新层和城镇村等用地更新过程层,记录变更行为和变更前、变更后属性。8.5. 1.3城镇村等用地图形新增的部分,变

23、更行为记录为新增,变更前属性值为空;城镇村等用地消失的部分,变更行为记录为灭失,变更前属性继承上年度属性值,变更后属性值为空。8.6. 1.4县级之间行政区划调整,导致城镇村等用地图形变化的,变更行为记录为图形变化;城镇村等用地图形未发生变化的,变更行为记录为属性变化;随行政区调出的,变更前属性继承上年度属性值,变更后属性值为空;随行政区调入的,变更前属性继承上年度属性值,变更后属性采用调整后属性值。8.4.1.5行政区、村级调查区变化,导致城镇村等用地图形变化的,变更行为记录为图形变化;行政区、村级调查区变化,导致城镇村等用地的城镇村类型、代码或名称发生变化但图形未变化的,变更行为记录为属性

24、变化。8.7. 1.6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村庄用地、采矿及盐田用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变化时,应根据变化后的城镇村等用地属性,更新变化部分对应地类图斑的城镇村属性码。8.8. 1.7已验收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其拆旧区范围内的非建设用地图斑城镇村属性码应为空,与非建设用地图斑重叠的村庄图形应灭失;已验收的土地整治项目,其范围内的非建设用地图斑城镇村属性码应为空,与非建设用地图斑重叠的村庄图形应灭失。8.9. 1.8村庄范围内未填写城镇村属性码的非建设用地图斑,变更后应填写城镇村属性码,属性值为203;村庄范围外城镇村属性码为203的非建设用地图斑,变更后应将城镇村属性码置空;跨越村庄边

25、界的地类图斑,应依据村庄边界进行拆分,拆分后位于村庄范围外的应将城镇村属性码置空,拆分后位于村庄范围内的应将城镇村属性码置为203;地类图斑拆分形成的面积小于30平方米的碎小图形,宜与相同城镇村属性的相邻图斑合并;地类图斑拆分形成的尖角、自相交、狭长等图形缺陷,应进行修正处理。8.10. 1.9新增村庄用地和新增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范围内不应包含非建设用地图斑。8.11. 1.10新增铁路用地、公路用地、轨道交通用地、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用地、管道运输用地和水工建筑用地图斑,不应填写城镇村属性码,其他新增建设用地图斑,均应填写城镇村属性码;国土调查数据库中已填写城镇村属性码的铁路用地、公路用地、轨

26、道交通用地、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用地、管道运输用地和水工建筑用地图斑,变更后应将城镇村属性码置空。8.12. 1.11除标识码和面积属性外,更新后其他属性完全相同的城镇村等用地要素应合并为一个要素(不含面积大于30平方米的新增村庄),记录为图形变化。面积大于30平方米的新增村庄不能与城镇村等用地中已有村庄进行合并。8.13. .12当城镇村等用地的村庄范围存在灭失,且对应地类图斑没有实际变更(即实际属性和图形均不发生变化),提取对应对象至地类图斑更新层和地类图斑更新过程层,变更行为记录为无变化,变更前后属性相同。8. 4.2更新示例城镇村等用地要素更新示例参见附录A中A.3。8.5其他要素更新定

27、位基础、海洋要素、地貌、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永久基本农田要素、其他土地要素(不含城镇村等用地要素)、自然保护地类要素、城镇开发边界要素、生态保护红线要素采用整图层更新。若未发生变化,不需要更新;若发生变化,采用整图层更新的方式提交,并记录更新时间。8. 6汇总统计以县级行政区调查面积为控制面积,利用国土调查增量数据,汇总统计行政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现状、权属数据以及其他数据变化。县级国土变更调查汇总统计主要内容如下。a) 土地变更一览表b)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c)三大类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d) 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变化统计表。e) 土地利用现状二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变化统计表。

28、f)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变化统计表。g)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变化统计表。h)建制镇内部土地利用变化统计表。i)村庄内部土地利用变化统计表。j)工矿用地内部土地利用变化统计表。k)特殊用地内部土地利用变化统计表。D耕地坡度分级面积变化统计表。m)耕地种植类型面积变化统计表。n)林区范围内园地变化统计表。o)灌丛草地汇总情况变化统计表。P)工业用地按类型汇总变化统计表。q)可调整地类面积变化统计表。r)部分细化地类面积变化统计表。s)废弃与垃圾填埋细化标注变化统计表。表格样式与汇总逻辑参见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统计报表设计及说明。8.7更新数据包生成利用国土变更调查县级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生成县级更新数据包

29、9更新数据质量检查9. 1检查方法数据库质量检查方法包括计算机自动检查和人工交互检查,具体如下:a)计算机自动检查,按照国土调查县级数据库更新成果质量检查规则,采用国土变更调查县级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进行自动检查,并记录数据错误,形成质量检查结果记录表;b)人机交互检查,质检人员按照数据质量检查规则和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数据规范有关技术要求,复核质检软件形成的检查结果,形成人工复核报告。10. 2检查内容11. 2.1有效性检查数据文件是否按规定的格式进行编码,能否正常打开、浏览和查询。12. 2.2完整性检查各项必选成果是否有缺漏,包括数据覆盖范围是否完整,应提交的图层、统计报表等成果是否按要

30、求汇交。13. .3规范性检查数据成果是否符合TD/T1083对数据结构、值域范围、图形表达的要求。14. 2.4一致性检查数据对象对同一信息的表达在逻辑上是否一致。包括要素属性表字段间逻辑是否正确,关联要素的相关属性信息是否一致,要素拓扑关系是否符合要求;增量数据成果与统计报表、统计报表内和统计报表间逻辑是否一致。15. 主要成果15.1 增量数据成果符合TD/T1083规定的国土调查县级增量数据。15.2 表格成果包括本规范8.6规定的所有表格成果。15.3 文字成果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内容参见国土变更调查技术规程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11地(市)级、省级、国家级数据库更新流程地

31、市)级、省级、国家级接收县级提交的更新数据包进行数据质量检查,检查通过后开展本级数据库更新。a)地(市)级数据库更新。地(市)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接收并检查县级更新数据包,检查合格后,宜利用地(市)级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本级数据库进行更新,并输出地(市)级统计报表。b)省级数据更新。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接收并检查县级更新数据包,检查合格后,宜利用省级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本级数据库进行更新,并输出本级统计报表。c)国家级数据库更新。自然资源部接收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上报的县级更新数据包,经检查、核对无误后,对国家级数据库进行更新,并输出国家级统计报表。(资料性附录)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示例A.1境界与行政

32、区要素更新示例A.1.1行政区新增A镇围海造陆,零米线变化I区域变为陆地,导致行政区新增。更新前基础数据库中A镇面积为800公顷,新增I区域面积为300公顷,行政区更新时,将AT范围(对应I区域)新增至A镇,见图A.1。I区域行政区层海域更新的础数据M海域变更过程变更附行政X层海域A-ItA(300公忸)A彼(800公顷)AtA(I100公愉)海域更新后基础数据库图A.1A镇的新增变化过程A镇行政区新增过程中,行政区层的主要变化属性填写见表A.1。表A.1A镇行政区更新主要变化属性表序号字段名称A镇A-I镇1标识码9999991211000000059999991211000000092变更行

33、为233变更面积80000003000000表A.1A镇行政区更新主要变化属性表(续)序号字段名称A镇AT镇4变更前标识码999999121000000001-5变更前行政区代码999999102-6变更前行政区名称A镇-7变更前调查面积8000000-8变更前描述说明00-9变更后标识码99999912100000000899999912100000000810变更后行政区代码99999910299999910211变更后行政区名称A镇A镇12变更后调查面积110000001100000013变更后描述说明000014更新时间2021123120211231注:本文件中面积单位如无特殊说明均

34、采用平方米。A.1.2行政区灭失B镇零米线变化,B-0区域变为海域,更新前基础数据库中B镇面积为800公顷,灭失区域B-0面积为400公顷,行政区更新时,将B-0范围的行政区进行灭失,见图A.2。海域沟域支电过程一一变更加RM(WO公邮海域海域变更过程变更后更新后基础数据库B镇行政区灭失过程中,行政区层的主要变化属性填写见表A.2o表A.2B镇行政区更新主要变化属性表序号字段名称B镇B-0镇1标识码9999991211000000059999991211000000092变更行为203变更面积400000040000004变更前标识码999999121000000001999999121000

35、0000015变更前行政区代码9999991029999991026变更前行政区名称B镇B镇7变更前调查面积800000080000008变更前描述说明00009变更后标识码99999912100000000810变更后行政区代码99999910211变更后行政区名称B镇12变更后调查面积4000000一13变更后描述说明00-14更新时间2021123120211231A.1.3行政区调出某县A镇面积为1200公顷,行政区调整,调出A镇中乙村的一部分,调出面积为400公顷,见图A.3。行政区、村级调查区和地类图斑应做如下变更。a)行政区层,提取A镇和调出部分,记录图形变化。b)村级调查区层,

36、提取乙村和调出部分,记录图形变化,甲村无变化,不提取。c)地类图斑层,根据行政区界线分割图斑2,提取图斑2和调出部分,记录图形变化;图斑5调出且图形未变化,不提取图形,仅将变化信息记录至土地变更一览表;其余图斑不提取。行政区AW(1200公悚)W(800公慎)调出慎(400公烦)A镇(800公慷)村级调查区村级调查区甲村(WO公顷)乙村(800公顷)村级调查区乙村(400公嚷)调出村(400公悚)甲村乙村公Wi)(400公I负)2江县(200W)2调出(200公顷)地类图斑地类图斑I(200公顷)2(400公班)3(200公顷)4(200公馒)5(200公WI)地类图岗用斯赤基础根龙16(20

37、0公顷)(200公顷)(200公喻34200公帧)(200公顷)行政区A镇行政区调出过程中,行政区更新主要变化属性填写见表A.3o表A.3A镇行政区更新主要变化属性表序号字段名称A镇调出镇1标识码9999991211000000059999991211000000062变更行为223变更面积800000040000004变更前标识码9999991210000000019999991210000000015变更前行政区代码9999991019999991016变更前行政区名称A镇A镇7变更前调查面积12000000120000008变更前描述说明00009变更后标识码99999912100000

38、000810变更后行政区代码99999910111变更后行政区名称A镇一12变更后调查面积800000013变更后描述说明00-14更新时间2021123120211231A镇乙村调出过程中,村级调查区更新主要变化属性填写见表A.4o表A.4A镇乙村村级调查区更新主要变化属性表序号字段名称乙村调出村1标识码9999991241000000059999991241000000062变更行为223变更面积400000040000004变更前标识码9999991240000000019999991240000000015变更前坐落单位代码9999991010010000000999999101001

39、00000006变更前坐落单位名称乙村乙村7变更前调查面积800000080000008变更前描述说明00009变更后标识码999999124000000008-10变更后坐落单位代码9999991010010000000-11变更后坐落单位名称乙村-12变更后调查面积4000000-13变更后描述说明00-14更新时间2021123120211231图斑2和图斑5调出过程中,地类图斑更新主要变化属性填写见表A.5o表A.5地类图斑更新主要变化属性表序号字段名称2本县2调出5号地类图斑1标识码9999992111000000189999992111000000192变更行为22-3行政区调整类

40、型0224图斑变更面积2000000200000020000005变更前图斑标识码9999992110000000159999992110000000159999992110000000226变更前坐落单位代码9999991010010000000999999101001000000099999910100100000007变更前坐落单位名称乙村乙村乙村8变更前权属单位代码9999991010010000000999999101001000000099999910100100000009变更前权属单位名称乙村乙村乙村10变更前地类编码01030103010211变更前扣除地类编码1203120

41、3120312变更前扣除地类系数0.10.10.113变更前扣除地类面积20000020000020000014变更前图斑地类面积18000001800000180000015变更前耕地类型TTTTTT16变更前耕地坡度级别22217变更后图斑标识码999999211000000045-18变更后坐落单位代码9999991010010000000-19变更后坐落单位名称乙村-20变更后权属单位代码9999991010010000000-21变更后权属单位名称乙村-22变更后地类编码0103-23变更后扣除地类编码1203-24变更后扣除地类系数0.1-25变更后扣除地类面积200000-26变

42、更后图斑地类面积1800000-27变更后耕地类型TT-28变更后耕地坡度级别2-29更新时间202112312021123120211231A.1.4行政区调入某县B镇面积为800公顷,行政区调整,调入面积为400公顷,见图A.4。行政区、村级调查区和地类图斑应做如下变更:a)行政区层,调入部分发生图形变化,调入后与B镇合并,提取调入部分和B镇至更新过程层,记录图形变化;b)村级调查区层,调入部分发生图形变化,调入后属性更新为赵村,提取调入部分至更新过程层,记录图形变化;张村和李村未发生变化,不提取;c)地类图斑层,图斑7发生图形变化后调入,应提取图形至更新过程层,记录图形变化,标识码重新赋

43、值;图斑8随行政区整图斑调入,图形未变化,仅标识码、图斑编号、坐落单位代码、坐落单位名称、权属单位名称、权属单位代码属性变化,不提取图形,记录属性变化信息至土地变更一览表。调入镇/2B镇(100公顷)(800公顷)行政区调入镇/2张村李村(400公顷)(400公顷)(400公顷)村级调查区j7/2(200公顷)1(200公顷)2(200公顷)8/1(200公顷)3(200公顷)4(200公顷)地类图斑更新前基础数据库a/2代表调入时图形已发生变化b/1代表调入时图形未变化行政区行政区B镇(400公顷)B镇(800公顷)B镇(1200公顷)村级调查区村级调查区赵村(400公顷)赵村(400公顷)张村(400公顷)李村(400公顷)地类图斑地类图斑(20(4顷)7(200公顷)1(200公顷)2(200公顷)8(200公顷)8(200公顷)3(200公顷)4(200公顷)变更过程更新后基础数据库图A.4行政区调入变化过程B镇行政区调入过程中,行政区更新主要变化属性填写见表A.6o表A.6B镇行政区更新主要变化属性表序号字段名称B镇B镇(调入镇)1标识码8888881211000000058888881211000000062变更行为223变更面积800000040000004变更前标识码88888812100000000199999912100000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