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年级音乐游子吟教案【篇一: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第一课古风新韵教学目标:1、聆听两首古诗词歌(乐)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知道歌曲但愿人长久在乐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2、能饱含深情地背唱歌益游子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激之情。并能说出两段不同的旋律在音区、旋律上的不同。3、能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花非花,在吟诵中感知词曲之间的紧密关系。4、在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的过程中,认识民族乐器古琴,并记住古琴的音色。5、学习坚笛双吐音和三吐音的吹奏方法,能与同伴合奏竖笛曲大鹿。教学重难点:1、通过聆听与学唱,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2、让学生感受古琴所表现的“安
2、静悠远”的意境,体会古琴独特的“天地之音”和空灵感,并记住古琴的音色特点。教学时间:3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聆听聆听乐曲关山月,认识古琴。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1、从主题“古风新韵”直接进人。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片段,教师从演奏乐器的音色上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古风”,设问:你认为乐曲中的什么因素让你有“古风”之感?听到这首音乐,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情景?2、认识古琴导入。3、初听乐曲,感受古琴曲的意境。让学生边听边闭着眼睛,随音乐用手模拟古琴的演奏动作,如同身在其中。4、随音乐默诵古诗关山月,体会古琴曲的意境。先让学生诵读古诗关山月,谈谈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在默诵时,教师借助相关的
3、图片展示,将乐、诗和画结合,引起学生的联想,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境。5、自选一首与古琴曲关山月的意境相配的古诗,进行配乐诗朗诵,体会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三、全课小结。冢意这节课和感受。教学反思:古琴曲关山月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表达了守边战士在马上吹奏的军乐,乐曲表现了征人思乡报国的情感。琴曲关山月为本世纪梅庵琴派著名代表曲目之一。音韵刚健而质朴,气魄宏大,抒壮士之情怀,真挚感人,富有浓厚的北地音乐风味。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聆听音乐,感受乐曲的韵律与情感,孩子们很聪明,乐感也不错,第一遍聆听就听出这首曲子是思念家乡的,略带忧伤的,然后我让学生随音乐默诵这首李白的唐诗关山月,提示学生要把诗
4、词朗诵出乐曲的韵律来,六年级的孩子对诗词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朗诵诗词也有一定的韵律。然后我又让学生用桌子当古琴,模仿古琴的演奏姿势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意境。第2课时教学内容: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学唱歌曲游子吟;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一)、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1、用师生“对诗”的形式,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手,如:教师出上句“人有悲欢离合”,学生对下旬“月有阴晴圆缺”;教师吟卜句“伯原人长久”.学牛诵“千里共婵娟”。2、简单赏析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及创作背景,知道诗词所表达的情感。3、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水调歌头。选用古琴曲关山月和歌曲但愿人长久作为背景音乐,朗诵后,请学生谈谈不同的配乐
5、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感知“古风”与“新韵”。4、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歌曲在乐句结束音的运用上的特点。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唱,熟悉歌曲.在感受歌曲特点时,师生接唱的方式.如教师唱“明月几时”,学生唱“有”.帮助学生感知结束音基本运用长音这一特点。5、安排对比聆听邓丽君和王菲演唱的版本,比较她们在演绎这首歌曲中的不同韵味、鼓励学生尝试打破歌词原有的节奏,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语调来吟诵歌词,给诗词赋予“新韵学过的咏鹅春言和静夜思等古诗歌曲导入。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请学生朗诵唐诗游子吟,体会诗中的情感。3、再听歌曲,听出两段旋律在情绪上的变化。启发学生:这首唐诗呈现了两遍
6、在情绪上给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4、用歌曲的伴奏音乐做背景音乐,请学生诵读唐诗游子吟两遍。要求学生读出不同的情感。5、学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1)视唱旋律。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视唱歌曲前八小节的旋律,视唱时不带装饰音。熟练后跟教师的琴声、用模唱的方法唱一唱前八小节旋律(带装饰音)。(2)跟音乐哼唱歌曲的旋律,体会两段旋律在音区、旋律进行方面的不同。请学生用“m”哼唱第一段旋律,用“wu”来哼唱第二段旋律,感受两段旋律的变化。引导学生从音区、旋律的走向比较它们的不同。(3)学唱歌词,演唱歌曲。这首歌曲深受学生喜爱,且容易学唱,在演唱时,教师从旋律的走向、音区的变化上,引导学生通过力度的变
7、化、唱法上的不同来唱好歌曲,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三、全课小结。齐唱歌曲,谈谈感受。教学反思:游子吟一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孟郊所作。这首诗语言质朴简洁、感情细腻深厚,通俗易懂,历来被人们所广泛传诵。这首歌曲曲调婉转,无不深深拨动着天下儿女的心弦,使学生深切感受到音乐与诗句珠联璧合所描绘出的情境,体现了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在教京)我采用了情境教学,创设一个充满爱的教学情境!形象生动的解决了教学难点:前倚音,也从而使学生体会爱,明白爱,更好地体会歌曲中的感情。在充分理解古诗含义的基础上,结合画面、旋律中的附点、前倚音这些音乐符号,学生能自然流露出对妈妈的感情,感受到在演唱这些句子是应用温和的声音和
8、较慢的速度表现歌曲,这在体会歌曲感情上很有帮助。第3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花非花,学吹竖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新课教学:1、复习学过的歌曲西风的话。唱完后,请学生回顾歌曲的曲作者是谁,引入本课的学习。2、用“wu”哼唱旋律,边唱边划旋律线,感受旋律的线条美。同样考虑部分学生进入变声期,请部分学生用竖笛吹奏,熟悉歌曲的旋律。教师用C调为学生伴奏,适当降低音高。指导学生学吹竖笛。3、聆听歌曲范唱,理解歌词表达的意境。请学生用轻而高位置的声音来朗读歌词,用高位置的发声感觉帮助学生感受这首“朦胧诗”的意境。朗读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教师还抓住歌词中“花非花,雾非雾”和“夜半来,天
9、明去”,启发学生理解诗词所比喻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的含义。4、有情感地吟诵歌词,体会词曲音调的紧密结合。请学生根据诗中每个字的声调,适当地放慢速度、延长韵母来吟诵。然后请一组同学吟诵一句歌词,一组同学哼唱一句旋律,其他同学对照、感知词的声调和旋律的音调之间的联系。5、学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意境。在学唱时,引导学生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每个字的字头唱得稍为“虚幻”而“柔美”些,体现“朦胧诗”的意境。唱好歌中的力度变化,注意气息的运用,尤其是最后一句“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渐慢与渐弱的处理,气息要控制好。6、复习和交流学生已掌握的有关诗词歌曲,个人或设计小组演唱等多种表演形式,与同伴分享和分组展
10、示。三、全课总结。谈蔡这节课而收获,唱歌曲花非花。教学反思:情境设计导入反响热烈在课堂初始即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掌握技能,同时还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讲解技巧、仪态、肢体示范动作等,让学生学到技能方法;练习效果突出根据对学生不同方式的发声训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学生分小组学习、互动设计反馈较好在气息练习、发声练习、找重难点、解决重难点时,学生的团队合作、互动的环节,不仅让学生真正体验了唱歌的技巧,学习的方法,更懂得了合作的快乐,培养了学生日后工作中所需具备的技能。学生互评效果好,学生上台表演完,都要进行学生互相评价,老师最终点评,既可以
11、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点评能力,共同学习。但学生自己发挥的机会太少,不能充分做到课堂以学生为主,仍然有些被动。第二课月下踏歌教学目标1、能感受乐曲阿细跳月和火把节片段热烈欢快的情绪,在聆听中知道云南少数民族的相关音乐文化和风俗人情。2、能说出阿细跳月的主题是由4个乐句组成,听出主题重复了几次。并能用动作表现弹拨乐器演奏和速度、力度变化的段落。3、能听出火把节片段中演奏的乐器音色,并能用动作、节奏拍击和打击乐器表现旋律的特点及音乐中的独特效果。4、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转圆圈和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表现彝族儿童嬉戏的情景和欢快的情绪。5、背唱歌曲转圆圈,并能用“d
12、mi、sol”三个音编创短小旋律。6、能根据乐器的形状、构造特点、演奏方式及音色特点,分辨民族乐器中“拉弦乐器组”和“弹拨乐器组”的分类。教学重难点:1、学唱歌曲转圆圈和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感受浓厚的儿童情趣和鲜明的彝族风格特点。2、认识民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组和弹拨乐器组,并配合实践聆听,加强对乐器音色类别的听辨能力。教学时间:3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聆听乐曲阿细跳月,认识民族乐器分类(一)。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新课教学:【篇二:游子吟音乐教案】游子吟教案教学目标:1、能学会演唱歌曲游子吟,并从中感受母子情,得到爱的教育。2、认识前倚音,并学会演唱。教学重点、难点:充分感受、
13、体验、表现母子情。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师生问好。适当的做发声练习(1)师:同学们,爱你们的妈妈吗?师:老师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的妈妈每天都为你做了哪些事情呢?学生回答,师点评。(2)师:是呀,在我们的一生中妈妈是辛苦的,也是陪伴我们成长的亲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古时候的妈妈,请大家看这张图片,请你说一说这张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情景?【课件出示】3、学生回答。师:同学们都回答的非常棒,这幅图片啊,主要描绘的是一位母亲为自己的孩子缝衣服的场景,图片上的儿子就是我国唐朝的著名诗人孟郊,他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
14、诗歌一游子吟二、吟读古诗,体验母子情。(一)学习歌词。老师这有个诵读的视频,请大家一起听听。朗读古诗游子吟。他们读的真好,视频中慈爱的母亲一针一线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她用那细细的针密密的线缝出了对儿子的爱,多么可亲可敬啊!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把这首古诗朗读一次,来感受一下母子情吧!2、同学们有感情地吟诵游子吟。3、“谁来说说看,你最喜欢哪一句?它表达了什么意思?”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更深入地体会古诗的含义。师:慈爱的母亲一针一线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她担心儿子迟迟难归,因此,细针密线把衣服缝的结实耐穿,但心里却盼着儿子早些平安回来。象小草似的的儿女,怎么也报答不了春天阳光般伟大的母爱
15、4、师:“大家对这首古诗都有着深刻的理解,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将它吟诵。,再次深情地朗诵游子吟。(二)学唱歌曲1、熟悉歌曲,歌词配乐。(1)师:读的真不错,看来大家都被诗歌深深地打动了,其实被打动的不光是你们,有位作曲家也被打动了,他赋予了这首古诗新的生命,使它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一游子吟。请大家来听一听。请同学们边听边用手比划旋律线?(我们知道每首歌曲她的音都有(高)有(低),那高些的音手就画高些,低些的音呢手就画低些,拿出你们的手和老师随着音乐来试一试吧。)(2)刚刚同学们画的很好,下面老师想请一位小老师到前面来带领大家一起画一画,那位勇敢的小朋友愿意呢?(生上前随老师弹琴的旋律画,其它学生跟
16、着画一画)2、节奏赏析。a、下面听老师是怎么来读歌词的呢?教师边读边划拍,那我们一起划着拍子跟着音乐来有节奏的读一读歌词吧(教师带领学生随着游子吟的伴奏音乐边画拍边朗读)注意划的是要不要抢拍,要稳稳的。b、同学读的不错,下面老师想来唱唱这首乐曲,请同学们听老师唱并且为老师来划一划拍子吧。看情况有划拍好的,可以唱完一段音乐暂停,让一位孩子上前带领同学们划一划师点评:同学们和老师配合的真好,谢谢大家。3、再听歌曲,用哼鸣跟唱。4、用WU轻声哼唱歌曲。5、前倚音教学、师:在这首歌的学习中,出现了哪些我们之前很少见到的音符呢?(引出前倚音)、师:前倚音像什么?它应该怎么唱?(教师示范)师:像是妈妈牵着
17、自己的孩子,紧紧挨在一起时的样子。、师:让我们把所有的前倚音都找出来吧。(学生用圆圈圈出所有前倚音)我们把它们唱一唱,唱时要注意,两个音应该紧紧相连。、师:谁来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前倚音呢?(因为要体现母子情)师:既然前倚音在我们这首歌曲里起到了这么重要的作用,那我们一定要把它唱得更好,对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唱唱前倚音。、学唱歌词a、范唱,在心里默唱歌词。b演唱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师:这是一首表达母子深情的歌曲,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情绪来唱呢?(深IW地)师:那就请大家带着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深情地演唱这首歌。四、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1、欣赏舞蹈视频师:诗歌不仅可以吟诵、可以学唱、还可以表
18、演。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舞蹈视频,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2、创编舞蹈动作,进行表演.师示范,全体同学一起跟着老师有加上优美的动作,有感情的演唱唱歌曲。师:想试试吗?让我们来为游子吟配上动作,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根据对妈妈的感情,想想还有什么更加的舞蹈动作能够融入歌曲之中,表现一下孟郊对母亲的爱播放游子吟师生共同表演五、课堂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游子吟这首歌,并且还为它编上了舞蹈。“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老师希望同学们在5月10号母亲节的时候能够为自己的母亲献上这个节目,表达一下自己对妈妈的感激之情。【篇三: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一课古风新韵】第一课古风新韵教学目标:1 .聆听两首古诗
19、词歌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知道歌曲但愿人长久在乐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2 .能饱含深情地背唱歌曲游子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激之情。并能说出两段不同的旋律在音区、旋律上的不同。3 .能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花非花,在吟诵中感知词曲之间的紧密关系。4 .在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的过程中,认识民族乐器古琴,并记住古琴的音色。教学重点:引导学全标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力度的变化、唱法上的不同来唱好歌曲。教学时间安排: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聆听古琴曲关山月1.导入从主题“古风新韵”直接进入。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片段,教师可从演奏乐器的音色上引导学生感
20、受乐曲的“古风”,问:你认为乐曲中的什么因素让你有“古风”之感?听到这首音乐,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情景?2认识古琴认识合琴的形状、演奏方法以及历史影响。出示乐器图形,让学生观察了解古琴的形状与构成。教师简单介绍:古琴又名七弦琴,演奏时以左手按弦,右手弹奏,通过多种指法形成其特有的演奏风格。古琴是古代文人必修的乐器,历史上孔子、李白、杜甫等名人都是又名的琴家。聆听古琴的音色,播放古琴流水的音乐片段,请学生边聆听古琴的音色,边随音乐模拟古琴的演奏。3 .初听乐曲关山月,感受古琴的意境。让学生边听边闭着眼睛,随音乐用手模拟古琴的演奏动作,如同身在其中。4 .随音乐默诵古诗关山月,体会古琴曲的意境。让学生
21、诵读古诗关山月,谈谈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5 .选一首与古琴曲关山月已经相配的古诗,进行配乐诗朗诵,体会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第二课时一、演唱歌曲游子吟1 .导入复习学过的咏鹅和春晓等故事歌曲导入。2 .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教师请学生朗诵唐诗游子吟,体会诗中的情感。3 .再听歌曲,听出两段旋律在情绪上的变化,启发学生:这首唐诗呈现了两遍,在情绪上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4 .用歌曲的伴奏音乐做背景音乐,请学生诵读唐诗游子吟两遍,并要求学生读出不同的情感。5 .学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感情。(1)视唱旋律。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视唱歌曲前八小节的旋律,视唱时可不带装饰音。熟练后跟教师的
22、琴声、用模仿的方法唱一唱前八小节旋律(带装饰音)。(2)跟音乐哼唱歌曲的旋律,体会两段旋律在音区、旋律进行方面的不同。可请学生用“m”哼唱第一段,用“wu”来哼唱第二段旋律,感受两段旋律的变化。引导学生从音区、旋律的走向比较他们的不同。(3)学唱歌词,演唱歌曲。这首歌深受学生喜爱,且容易学唱。在演唱时,教室可从旋律的走向、音区的变化上,引导学生通过力度的变化、唱法上的不同来唱好歌曲,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如:第一段可用优美、连贯的声音深情地演唱,装饰音的地方可以请学生用动作(模拟柔弦)来带动,唱出效果;第二段可在情感上做细处理,“临行密密缝”可用连音与断音演唱,“意恐迟迟归”可启发学生根据旋律
23、的走向(上行),用渐强的力度来演唱,把歌曲的高潮推至“谁言寸草心”;最后结束句报得三春晖”的休止之处,要唱得声断气不断,可用渐弱渐慢的处理,以表达念念不忘的深情。二、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1 .用“对诗”的形式,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入手,如:教师出上句“人有悲欢离合”,学生对下句“月有阴晴圆缺”;教师吟上句“但愿人长久”,学生诵“千里共婵娟”。2 .简单赏析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及创作背景,知道诗词所表达的情感。3 .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水调歌头。可选用古琴曲关山月和歌曲但愿人长久作为背景音乐,朗诵后请学生谈谈不同的配乐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感知“古风”与“新韵”。4 .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听出歌曲在乐句
24、结束音的运用上的特点。(1)聆听时,可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唱,熟悉歌曲。(2)在感受歌曲特点时,用师生接唱的方式,教师唱“明月几时”,学生唱“有”,帮助学生感知结束音基本运用长音的特点。三、拓展1 .安排对比并聆听邓丽君和王菲演唱的版本,比较她们在演绎这首歌曲中的不同韵味。2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语调来吟诵歌词,给诗词赋予新韵。第三课时一、演唱歌曲花非花1 .复习学过的歌曲西风的话导入。唱完后,请学生回顾歌曲的作者是谁,从而进入本课的学习。2 .用“wu”哼唱旋律,边唱边划旋律线,感受旋律的线条美。3 .聆听歌曲范唱,理解歌词表达的意境。请学生用轻而高位置的声音来朗读
25、歌词,用高位置的发声感觉来帮助学生感受这首“朦胧诗”的意境。朗读后,请学生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4 .有情感地吟诵歌词,体会词曲音调的紧密结合。请学生根据诗中每个字的声调,适当地放慢速度,延长韵母来吟诵。5 .学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意境。(1)在学唱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每个字的字头可唱的稍为“虚幻”而“柔美”些,体会朦胧诗的意境。(2)唱好歌曲中的力度变化,注意气息的运用,尤其是最后一句的“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渐慢与渐弱的处理,气息要控制好。6 .复习和交流学生已掌握的诗词歌曲,可以个人或小组演唱等多种形式与同伴分享和分组展示。二、编创与活动教师通过借助图片营造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以及词曲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请学生选唱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歌曲,用自己喜欢的表演形式来与同伴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