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七王”跨倭苒住诊港六业或屋能刽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提高企业根植性,促进产业有序转移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国家级“无废城市”、“废旧物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建设,弥补资源能源和碳排放环境容量缺口,助力企业降低碳减排成本,充分发挥首府连续举办18次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和面向东盟的开放优势,形成国内外产业有序转移的重要承载和支撑,助力加快建设中国一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不断擦亮“中国绿城金字招牌,推动“中国绿城”走向世界,根据自治区和市循环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市十五届人民
2、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纪要等制定本规划。一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近年来,市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现代化跨境再生资源产业体系,着力推动工业振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1 .再生资源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再生资源产业蓬勃发展,市基本形成以废有色金属加工、废塑料再利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回收利用等为核心的循环产业链。拥有德源冶金、建宁水务、桂物循环等初具规模的行业龙头企业,构建起了再生资源“收、运、处一体化管理体系,初步实现了再生资源产业的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利用加工能力日益提高,目前市已具备160万吨粗钢及300万吨高品质锻轧材等
3、废钢铁加工利用能力;汽车拆解产业已有4家具备资质的报废汽车拆解企业,年拆解产能10万辆,构建了“回收拆解一精细化分类一原料利用与部分零部件再制造一体化汽车拆解产业链。此外,新引进潮力铝业、太阳纸业等一批品牌效应显著、产品附加值高、废弃物排放率低、再生资源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2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逐步健全。市内回收体系持续完善。截至2021年,市已推动156个定时定点投放小区建设回收网点、两网融合网点(站),完成503个分类投放收集点改造。全市共配置再生资源可回收物运输车辆183辆。累计建设可回收物分拣中心6个,建成具备日分拣、消纳能力2500吨的可回收驿站53个,日处理能力125吨的大件垃圾处
4、理中心,可回收物实行预约收集。废纸、金属(铁)、塑料、玻璃回收量分别达到44万吨、45万吨、41万吨和44万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量约110万台。覆盖全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逐步健全。桂物循环等龙头企业构建了“1+14+N”固体废物回收处置工程体系,即1个覆盖全区的固体废物回收利用信息平台“邕易收”,14个设区市构建分平台,回收“N”种再生资源品类,建立了区内再生资源统一回收、分拣打包、终端处置一体化的回收体系。3 .跨境供应链发展提速。市充分发挥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枢纽城市作用,高质量建设中国O自由贸易试验区片区、中国东盟信息港核心基地、面向东盟的金
5、融开放门户核心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重大开放合作平台,中国一东盟跨境物流通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已开通23条通往东盟各国的直达航线,顺丰一胡志明全货机航线开通,中越(一河内)跨境电商班列关务流程持续健全,中越跨境电商公路运输通道通关环境稳定,货运量不断提升。跨区物流持续完善。平陆运河等重大工程已开工建设,江海联运优势进一步突显,将充分发挥北部湾港通达全球的远洋货运优势,连通澳洲、非洲、印尼、巴西等地区,为原材料进口到就地加工再生资源高端产品出口全球、提升和实现再生资源低碳产品价值提供了有效路径。东部新城规划建设港平塘港区3000吨级码头泊位,可满足临港工业物流“大进大出”需求,“渠道”作用不断凸显
6、为打造链接中国与东盟两大“世界工厂”的战略支点,为再生原材料进口、再生资源产业相关产品出口奠定了坚实的配套设施和平台基础。4 .跨境再生资源产业链初具雏形。围绕原材料进口与再生资源产品出口,部分龙头企业前瞻布局,已初步实现跨境联动。德源冶金瞄准越南等东盟地区冶金产能缺口,积极完善跨境废旧钢铁回收体系,储备了160万吨粗钢及300万吨高品质锻轧材等的产能;太阳纸业加强与老挝扩大林木资源合作,建设“双国双基地”,并在六景工业园投资建设525万吨林浆纸一体化技改及配套产业园项目;潮力、智宏等百万吨再生铝精深加工利用项目,为打造千亿铝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创造了有利条件。市引入比亚迪、合众、申龙等新能源汽
7、车项目,积极面向东盟市场。在报废汽车拆解再制造、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等领域,持续完善“汽车拆解一零部件再制造一新能源汽车一东盟出口”、“废旧电池一综合利用一新能源汽车一东盟出口”等跨境产业链,将有助于将建成新能源汽车生产和出口基地,推动落实市打造面向东盟的新能源汽车城的战略定位。(二)机遇和挑战。1 .面临的机遇。从国际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全球共识,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把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作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气候变化、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路径,加速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十分紧迫。面向东盟既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目标,也是打造跨境产业“东盟特色的重要战略考量。东盟是全球汽车销量
8、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预计到2025年销量将达1000万辆,涉及相关车体铸造、原料铝与精深加工产品、报废汽车拆解和零部件再制造、二手汽车以及电池回收等巨大市场,市已经积极主动对接,提前布局相关跨境产业。从国内看,“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于资源开采加工、产品生产制造、商品流通消费、废物处置利用等各循环再生环节提出了新要求、开辟了新空间,为跨境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新机遇。2020年我国资源再生利用产业产值已超过3万亿元,钢铁、有色金属、纸等国民经济重要生产原料中,再生资源的平均占比约30%左右,提供了超过1500万的就业岗位,已成为我国经济社
9、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保障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区内看,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以及在第十七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一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致辞等系列讲话精神,均要求把独特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积极承接跨境产业链关键环节,降低跨境供应链成本,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立足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国一东盟产业链供应链等深度融合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出建设中国一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以再生资源产业助力关联产业跨境发展,协同全市重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融入面向东盟的产业链供应链,培育一批跨境布局协调完善、国际市场产品特色鲜明的潮力铝业、太阳纸业、南方铜业等龙头企
10、业,依托再生资源及相关产品进口出口,探索健全相关行业、产品进出口贸易机制,推动贸易、投资、跨境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序流动,实现跨境行业联动,再生资源产业高质量发展。2 .面临的挑战。从国际看,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受到非经济因素严重冲击,资源能源供应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给我国跨境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一东盟在电子信息、大宗资源产品、铝+产品、农产品等优势产业的跨境交易方式仍有提升空间,目前以线上撮合、线下交易为主,成交效率不高,尚未产生规模效应。从国内看,自2017年国务院首次禁止洋垃圾入境后,相关再生资源量骤减,2018年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
11、废纸和废旧纺织品的固废进口量下滑45.1%,2019年再次下滑40%。2020年H月生态环境部等四部委再次发布政策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再生资源进口量进一步缩窄,相关精深加工产业原料供应出现巨大供给缺口,亟需健全国内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链条和跨境进口相关原材料,形成以“低值再生资源本地加工一高值再生产品全球出口为特色的新业态,提升我国跨境再生资源产业价值链。从区内看,本土企业对跨境商务的参与度较低,对东盟电子商务市场的开拓能力较弱,配套金融服务、信用服务、物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尚未形成完善的跨境产业生态圈。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
12、和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期间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参加代表团讨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4.27”重要讲话和对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努力筑牢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充分利用区位、技术等优势,突出政策创新示范,注重跨境融合发展,协同推进国家级“无废城市、废旧物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建设,大力培育跨境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新模式,围绕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高端金属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扩大
13、跨境再生资源产品出口,做强跨境高端金属原料、纸浆等进口,提升作为首府城市面向东盟国家及地区合作承载和支撑能力,加快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积极打造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二)主要原则。1 .畅通回收体系,保障产业发展。形成立足本市,覆盖两广、辐射东盟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保障重点行业、重要品种原材料需要,实现再生铸造铝合金、再生黄铜、再生铜、再生钢铁、粗氢氧化镁钻等金属原材料和纸浆以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主,其他再生资源回收以区内循环为主的跨境再生资源回收体系。2 .培育再生产业,产品跨境输出。构建以本地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为基础,跨境再生产品输出为补充的双循环产业链,依托龙头企业完善有色
14、金属、再生纸、新能源汽车电池、电子电器、再生钢铁、汽车船舶、橡胶、塑料境内外回收和高值化利用跨境再生资源产业,联动高端铝、铜制品、新能源汽车、高价值电子元器件、电池、化工新材料等向区内、国内、东盟输出,打造国家级跨境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和创新示范。3 .坚持跨境发展,优化政府服务。加快对接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等新规则,在制度和合作模式上探索先行先试,加强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软联通”,扩大贸易和双向投资规模。深耕传统出口市场、拓展再生资源和低碳产品市场,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提升开拓多元化市场和风险应对能力。充分发挥平陆运河作用,加快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交通、物流、贸易
15、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通道沿线区域合作。4 .优化区域布局,拓宽开放经济。大力发展专业再生资源产品市场,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契机,加强与东盟跨境合作,鼓励本地企业通过联合开发、购买矿权、企业并购、项目投资等方式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形成产业的协同互补,积极开展行业信息交流、物流运输通道衔接及跨境产业标准互认等合作,把建设成为东盟原材料进口和国内优势产品出口东盟的集散地。(三)发展定位。深入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充分利用“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优势,以及市扎实的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基础和“一东盟”国际合作基础,不断完善
16、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高端金属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精深加工为特色的跨境再生资源产业体系,将打造为中国南部一东盟区域极具影响力的跨境再生原材料集聚区、跨境再生资源产业生产基地、跨境再生资源贸易服务中心。跨境(区域)再生原材料集聚区:形成全区废旧汽车、废纸、废金属、废电池、废橡胶、废塑料和跨境进口原材料等资源聚集,打造集回收、精深加工、分拣、仓储、销售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再生原材料产业聚集区,逐步形成再生原材料循环利用产业集聚群,推进市跨境再生资源产业“引进来”、“走出去”。跨境再生资源产业生产基地:以园区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新能源汽车电池再制造、再生纸一体化、电子电器产品循环利用等“四大主导产业链”
17、为核心,再生钢铁回收利用、汽车船舶再制造、橡胶再生利用、塑料回收利用、化工新材料等再生利用产业链为补充,构建“东西合作+内外合作的跨境再生资源产业生产基地,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境内外布局,强化再生资源产业跨境合作和深度融合。跨境再生资源贸易服务中心:依托园区的区位优势,构建贸易服务、电子商务、信息互联,线下物流通道、产业商谷、金融结算等“一站式综合性”的跨境再生资源贸易服务中心,建设一般再生资源贸易服务系统,为企业提供全程的跨境再生资源供应链服务。打造融合贸易、物流、金融、IT的一站式跨境再生资源贸易服务中心,实现产业链互联和政企互动,促进市跨境再生资源产业快速稳健发展。(四)主要目标。到2025
18、年,市跨境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体系、跨境衍生产业体系日趋完善,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全面形成“以跨境园区为核心,境内境外多点协同的空间格局,六景片区、那阳片区全面建成,废电池、废纸、废金属、废汽车拆解等再生资源利用量达到272万吨,锂电池回收基地和加工利用中心形成年加工废旧动力电池粗制氢氧化锲钻、氢氧化镒、锂盐等关键原材料30万吨,培育潮力铝业、桂物循环、德源冶金等跨境龙头企业10家,百亿级跨境产业5个,跨境再生资源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到2030年,一东盟再生资源合作机制和运行模式日趋完善,形成“国际国内原料供应一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一全球市场”为核心,低值原料输入、高值产品输出为特色的跨境再生资
19、源产业体系,跨境再生资源产业实现集聚化发展,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水平显著提升,再生资源联动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高端金属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特色明显,培育跨境龙头企业15家,百亿级跨境产业8个。其中,锂电池跨境回收企业2家,建成面向东盟的锂电池回收基地和加工利用中心,年加工废旧动力电池粗制氢氧化镁钻、氢氧化镒、锂盐等关键原料50万吨,跨境再生资源产业产值突破100O亿元,成功打造为千亿级产业集群,将打造为跨境再生原材料集聚区、跨境再生资源产业生产基地、跨境再生资源贸易服务中心。市跨境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指标类别序号指标2021年2025年2030年指标属性再生资源利用水平1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
20、业总产值(亿元)1806001000预期性再生资源利用量2再生铜、铝利用量(万吨)1090120预期性3废纸利用量(万吨)445070预期性4再生电池原料53050预期性5再生钢铁(万吨)3750172预期性6再生汽车电动车零部件年产量(万吨)21015预期性7废塑料利用量(万吨)404245预期性降碳指标8市二氧化碳强度下降()-完成上级下达指标完成上级下达指标约束性9新增二氧化碳减排量(万吨)251.812001500预期性三、主要任务(一)打造“以跨境园区为核心、境内境外多点协同为补充”的总体布局。立足市跨境再生资源产业基础,结合全市再生资源在国际国内“双市场”的产业衔接和贸易发展趋势,
21、全面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以跨境园区为核心,境内境外多点协同”的总体发展格局。跨境再生资源产业园:主要以六景片区、那阳片区为核心(两个片区直线距离约45公里),总面积合计4792亩,用于推进全市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和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打造跨境再生资源产业集聚中心、交易中心,集利用、研发及交易为一体的国家级跨境再生资源创新示范。六景片区,指六景工业园内南玉铁路以北的部分区域,总面积4440亩,重点布局铝、钢铁、纸制品和电池、汽车零部件、化工新材料等再生资源产业。六景片区分为在建区和发展区(如图4-1),在建区四至范围:东至经一路、西至郁江、南至纬十一路、北至纬八路,主要包括太阳纸业、比亚迪等产业项
22、目区,总面积约2800亩;发展区主要为在建区东南方向的1640亩预留土地,包括正在建设的潮力铝业再生铝项目。那阳片区,指位于那阳工业集中区的三个地块(如图4-2),三个地块总面积352亩,具体位置为:地块一(98亩)那阳工业集中区工业大道南侧(云燕特种水泥建材有限公司西侧);地块二(87亩)那阳工业集中区江二路与纵六路附近(德源冶金有限公司东侧);地块三(167亩)那阳工业集中区纵二路东侧、工业大道南侧、纵三路西侧、江一路北侧,优先布局废旧轮胎(废橡胶)回收利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循环利用、废塑料再生利用和替代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开展多类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形成横向耦合、纵向延伸的高度发达循环产
23、业链。“境内多点协同”:指分布在市其它区域的多处再生资源产业项目(如图4-3),比如,位于邕宁区处置废旧电器电子的桂物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良庆区现代产业园拟布局加工利用再生铜的南方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兴宁区熙辰升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车辆拆解项目;隆安县通宝新材料有限公司和昱盛塑业有限公司的再生塑料项目;东盟经开区加工利用废旧轮胎的交科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加工利用废旧玻璃的粤玻玻璃制品项目;经开区的农垦明阳生化公司淀粉基生物降解母料生产项目(年产3000吨淀粉基)等其他再生资源产业项目,结合各项目所在区域的再生资源产品特点,就近配套上下游产业,构建完善的跨境再生资源产业体系。跨境再生资源
24、产业园主要以六景片区、那阳片区为核心,推进全市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和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囊括其它产业区已建成的多处循环产业项目点以及布局于境外的产业链上下游项目点,构建完善的跨境低碳循环产业链。广西侨旺纸模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年产4万吨纸浆模塑餐具、工业包装项目广西粤通管业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塑料管材项目一广西交科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浆纸一体化技改及配套产业园项目图4-2跨境再生资源产业“那阳片区”示意图 南宁市潮力铝业有限公司70万吨再生铝加工生产项目 广西德源冶金有限公司搬迁改造项目广西智亮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锂电池新材料加工及资源回收循环利用项目 南宁市潮力霜业有限公司铝精深加工产业基地项
25、目,南宁公交再生济源有限公司J图4-3跨境再生资源产业重点建设项目布局图境外多点协同:充分发挥我市龙头企业在冶炼技术、装备、管理及资本优势,通过联合开发、购买矿权、企业并购、项目投资等方式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再生资源回收方面,以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铝土矿资源,印度尼西亚、缅甸、菲律宾等东盟国家红土银矿为重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境外再生有色金属原料生产基地。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方面,支持在越南、缅甸、老挝等东盟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共建再生金属加工产业园,增强海外再生有色金属就地转化加工能力,确保跨境产业园有色金属资源安全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
26、等重点产业供应链稳定。(二)构建九大跨境再生资源产业链。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抓住全球产业链重构、东部先进制造业梯度转移的机遇,聚焦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吸引跨境产业链关键环节落地,服务国内产业走向东盟及RCEP成员国。立足国家再生资源进口政策,全面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废旧物资和再生产品两种资源,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重点突出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新能源汽车电池再制造、再生纸一体化、电子电器产品、再生钢铁回收利用、汽车船舶再制造、橡胶再生利用、塑料回收利用、化工新材料等高值化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同步构建低碳跨境协同产业链,打造形成九大跨境再生资源产业链。加强与东盟国家矿
27、产等资源产品的开发合作,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以收购、投资等方式在越南、印尼等东盟国家布局铝矿、铜矿、铁矿、橡胶等初加工基地,并在布局进口产品深加工基地,以及与之配套的仓储、物流、交易体系,服务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高端金属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的产业链,构建“国际原材料或初加工一精深加工一高端产品出口”为核心的跨境产业链。1 .跨境再生铝等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链。打造一东盟重要的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发挥东部新城临港大工业布局优势,依托境外矿产资源和再生铝、再生铜等符合要求的原材料进口,在本地推进铝、铜等精深加工,产出高端产品出口东盟等国际市场,打造原材料保障可靠、精深加工能力强、产品市场国际
28、化的高端金属新材料产业,培育形成“东盟国家/越南全国/全球”战略性资源产品综合利用跨境产业链。完善“国际国内废铝、废铜回收一再生铝、再生铜一铝基、铜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一新能源汽车一东盟等国际国内市场产业链。助力比亚迪、合众等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走出去,扩大国际贸易、占领国际市场,形成消费拉动。一是发展再生铝产业,建设千亿铝基新材料加工产业集聚区。依托六景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铝精密加工、铝铸造、再生铝产业园三大专业园区,为市打造千亿铝精深加工产业集聚区提供有力支撑。支持潮力铝业70万吨再生铝加工生产项目,以再生铝为原料生产新能源汽车整体压铸件、一体化加工零配件及CNC(计算机数字化控制精密机械加工)铝精
29、密件等,抓好潮力精密技术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铝板带及20万吨电池铝箔项目、市潮力铝业有限公司铝精深加工产业基地项目等下游重点工程建设。二是推动铜基零部件制造,为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提供关键零部件。紧抓中国汽车全球化发展、打造新能源汽车城的大好机遇,依托南方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50万吨高性能铜基新材料项目,为下游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及国际国内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提供关键零部件。三是提升一东盟铝、铜精深加工产业配套协作能力。立足与东盟尤其是与越南,在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等领域交易活跃再生铜回收利用产业基地。支持潮力铝业、南方铜业、桂物循环产业集团等强强联合,依托废旧物资回收交易信息平台,拓展线上回收
30、渠道。鼓励再生铝、再生铜加工企业与报废汽车拆解企业联动发展,推进废铝、废铜资源“回收一分拣加工一资源再生的高效无缝衔接。力争从越南等东盟国家回收废铝,在境外加工成再生铝原料后进口,回收量约20万吨/年,从两广及周边区域回收废铝50万吨/年。力争以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墨西哥、秘鲁等铜精矿为原料,形成年产30万吨阴极铜产能;以越南等东盟国家,、云南、江西等再生黄铜、再生铜为原料,形成年产20万吨阴极铜产能。六是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推动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强化顶层设计,支持70万吨再生铝、20万吨再生铜项目与铝、铜精深加工项目就近建设,促进熔融铝、铜液热
31、装热送,提升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余热回收水平。建设铝、铜渣综合利用项目,加强固废的处置利用,同时考察和引进符合再生铝、再生铜行业的CeUS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图4-4废铝、废铜回收利用产业链图专栏1废旧有色金属回收利用产业重点构建市废铝、废铜回收、物流、贸易体系;市潮力铝业有限公司70万吨再生铝加工生产项目;南方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50万吨高性能铜基新材料项目;市潮力铝业有限公司铝精深加工产业基地项目;新能源汽车铝基零部件制造项目;再生铝、铜行业余热回收利用项目;再生铝、铜行业低碳固碳项目等。2 .跨境新能源汽车电池再制造产业链。一是打造动力电池再生利用研发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紧
32、抓我国第一批大规模量产的动力电池已进入淘汰临界点,预计2025年废旧电池容量将达137.4GWH、电池回收市场出现的蓝海机遇,围绕市布局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打造面向东盟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零部件、充电设施为一体的产业集群的重大机遇,以比亚迪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项目为契机,集聚废旧电池加工利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构建废旧动力电池及其废料的回收、资源化、再制造的全生命周期体系,持续推进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发展,鼓励梯次利用企业与动力蓄电池生产及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等企业合作。高效回收废旧动力蓄电池用于梯次利用,构建“电池生产销售废电池回收再生资源电池生产,资源再生产业链,重点发展废旧动力蓄电
33、池梯次利用、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路线、关键材料、制造技术及关键装备等,打造面向全国和东盟的动力电池再生利用研发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二是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桂物循环产业集团新能源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项目、智亮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锂电池新材料加工及资源回收循环利用项目等,新增动力锂电池梯次利用产能IGWh/a、回收循环利用锂电池7万吨,实现废旧动力电池二次应用,形成闭环的电池循环利用产业链条。探索在低速电动车(电动两轮车、三轮车、低速四轮车)、新国标电动自行车以及铁塔储能电源、路灯储能电源等领域的应用。三是建设废旧电池回收和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加快培育锂电池跨境回收重点企业,在越
34、南、印尼等东盟国家统筹建设锂电池回收初级加工基地,完善锂电池回收、初级加工布局,通过跨境物流枢纽、集散中心将电池废料初加工得到符合国家进口标准的粗制氢氧化锲钻、氢氧化镒、锂盐等关键原料,运回进行深加工。力争在越南、缅甸等东盟国家回收电池并初加工,为提供粗制氢氧化锲钻等关键原料10万吨,在两广及周边区域回收电池,精深加工后为提供氢氧化镁钻等关键原料20万吨。到2025年,形成年初级加工废旧动力电池粗制氢氧化镁钻、氢氧化镒、锂盐等关键原料30万吨;到2030年实现关键原料输送50万吨,保障新能源汽车电池原料供应,打造“原生+再生”双链条海外资源保障模式,将市打造成背靠西南腹地、面向东盟、辐射“一带
35、一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废旧电池回收和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储能设备梯次利用其他机构轻度报废低速电动车电池检测部门废旧动力电池图4-5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链图专栏2报废汽车及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重点桂物循环产业集团报废汽车拆解项目;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项目、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拆解项目等。四是发展电池等化工新材料产业。围绕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需求,强化新能源电池材料龙头企业骨干作用,扩大产业规模,完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强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建回收渠道,构建跨区域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一批梯次和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培育一批梯次和再生利用
36、骨干企业,加大动力电池无损检测、自动化拆解、有价金属高效提取等技术的研发推广力度。做强产业链上游锂、钻、镁等原材料和辅料产业,形成基础材料企业集聚,保障原材料供应链。围绕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的主导产品,强化正极材料、电解质、电解液、光伏硅、氢能等产业,补链负极材料、隔膜等电池弱势环节,适时引进产业链中下游知名企业。拓展产业链下游应用领域,向整装电池、电机、电控及其他电子器件延伸,形成完备的电池产业链。3 .跨境高端再生纸产业链。一是做大做强高端纸制造产业链。充分发挥越南、泰国、印尼等东盟各国丰富的林木资源和本地废纸回收体系优势,做强国内优势阔叶林纸浆和高端纸品的生产,借助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双飞、大
37、学轻工学院等人才或院校主导的先进造纸技术,不断完善高档包装纸、代塑纸、铜版纸、双胶纸、特种纸基新材料等产品体系,带动上下游包装、印刷、纸张深加工产业联动发展,终端产品出口至东盟、欧美等全球市场,形成“东盟林木/废纸一初级加工制浆一国内高端纸制造一出口东盟、欧美各国”的跨境贸易顺差。重点抓好“太阳纸业525万吨林浆纸一体化技改及配套产业园”、“侨旺纸模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年产4万吨纸浆模塑餐具、工业包装”等项目建设,新增制浆产能205万吨、造纸产能320万吨、纸模制品产能4万吨,形成集废纸回收、制浆、工业包装纸、化妆品包装纸、特种纸、可再生纸模制品等于一体的造纸产业链。到2025年、2030年,全市
38、实现废纸利用量分别突破50万吨、70万吨。二是鼓励建设跨境再生纸原料初加工基地。鼓励和支持太阳纸业利用与老挝合营林地资源和设厂制浆的优势,以及东盟国家未全面禁止进口垃圾的有利条件,依托大型企业集团进一步完善东盟区域废纸回收体系,并在老挝就地建设废纸集散基地和制浆基地,打通商品浆供应链,形成“东盟废纸回收制浆一商品浆进口高端纸品出口”为主导的跨境废纸资源再生产业链。图4-6废纸回收利用产业链图专栏3再生纸产业重点建立跨境上游废纸回收、纸浆制备渠道;太阳纸业有限公司年产525万吨林浆纸一体化技改及配套产业园项目;建设再生纸回收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完善高档纸、特种纸基新材料体系。4 .跨境电子电器产品
39、循环利用产业链。一是加快回收加工产业规模扩张。全面推进“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质增量”及其他“九大类废旧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体系建设及其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打造电子废弃物”回收一破碎一拆解分离提纯一电子电器原材料“循环产业链,抓好桂物资源循环产业园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拆解中心扩建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市新增形成年回收拆解五大类家电200万台、九大类废弃电器和废弃小家电6600吨、非机动车10万台的产能。支持现代物流集团、桂物资公司等大型企业在越南、老挝等东盟国家拓展再生资源业务,为国内再生资源利用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原材料保障。二是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引导桂物循环产业集团等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开展废
40、旧家电分选、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和技术改造,推进智能化与精细化拆解,重点加强线路板处置、元器件无损化高效处理、稀贵金属提取等无害化、高值化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参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一塑料原料生产一塑料制品生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一黑色金属原料生产一铁辂镒等制品业、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一有色金属原料生产一金银等制品业等符合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特性的生态产业链,实现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附加值的提升。三是助力共建链接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东盟的电子信息产业链。立足废旧电子产品拆解加工基础,发挥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及东盟开展产业协作的区位优势,大力引进产业链龙头企业和引领性项目,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的电子信息产业集
41、群。依托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园等,积极引进上下游至4零部件配套项再制造J制机构、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企业,推技术班嗖册并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完善产业配套链条。加快发展计算机、集成电音再维修路系统等优势产品,F三W智平家居、智能终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装备等新产业,推动电子信息产品向越南、老挝等东盟国家出口,培育形成“日韩7记卜地区越南/全球”电子信息跨境产业链。图4-7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产业链图专栏4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拆解加工项目建设废旧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体系;桂物资源循环产业园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拆解中心扩建项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质增量);废旧家电分选、处理关键技术研究;稀
42、贵金属提取等无害化、高值化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5 .跨境再生钢铁回收利用产业链。一是拓宽再生钢铁原料来源。扩大再生钢铁进口规模,完善广东、及周边废钢铁回收体系,进一步拓宽再生钢铁原料来源。加快建设浩源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废钢铁加工仓储配送中心项目、供应链服务集团五象废钢智慧加工及结算总部基地等重点项目,建立起集回收、分拣、处理、配送为一体的新型废钢生产加工标准化示范基地,打造覆盖两广、辐射东盟的废钢加工、销售网络,形成废钢资源的高效循环再利用。到2025年,力争实现新增再生钢铁回收利用量突破50万吨。二是大力推进再生钢铁循环利用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德源冶金公司搬迁入园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废钢铁资
43、源综合利用力度,实现年产160万吨粗钢及300万吨高品质锻轧材及异形钢和棒线材等其它特殊钢材产品,完善“废钢铁一钢厂一钢坯一钢筋”、“废钢铁一粗钢一锻轧材、特殊钢材产品”、“钢厂一钢渣一水泥厂”等多条综合利用链条,形成废钢资源的高效循环再利用,构建多途径、高附加值的综合利用发展新格局,为钢材下游的机械装备、汽车制造等东盟贸易活跃的行业提供原辅材料,打造废钢原料、再生产品双向跨境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三是助力高端装备产业扩大跨境出口规模。充分发挥废钢铁回收加工产业的原料基础优势,积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共建共享零部件配套和供应链体系,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聚焦东盟国家急需的制造装备
44、和零部件环节,依托比亚迪云巴系统制造能力及应用示范项目和博世科、美斯达等企业,重点发展低运量轨道交通、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等先进装备产业,提升重要成套设备和核心部件开发、制造能力,打造面向越南等东盟国家的主机和关键零部件开发、制造和出口基地,培育形成“长三角/中部地区越南/东盟国家”先进装备跨境产业链。图4-8废钢铁回收利用产业链图专栏5废钢铁高值回收利用产业重点德源冶金有限公司搬迁改造项目、浩源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废钢铁加工仓储配送中心项目、供应链服务集团五象废钢智慧加工及结算中部基地项目。6 .跨境汽车船舶拆解再制造产业链。一是合理管控报废机动车拆解产能。综合考量全市机动车保有量、报废汽车拆
45、解产能、可吸纳周边城市报废机动车数量等关键因素,科学合理控制报废汽车拆解产能,采取腾笼换鸟,上大压小、商务合作与购买股份等多种方式整合资源,提升企业的自动化拆解和再生利用能力、规模和水平。“十四五”期间,重点抓好桂物循环产业集团报废汽车拆解迁建等项目建设。二是前瞻布局新能源汽车拆解产业。紧抓新能源汽车全面推广机遇,前瞻布局新能源汽车拆解产业,回收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电系统,优先开展回收部件的梯次利用。产业下游对接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企业,回收锂、钻、锲、镒等正负极材料,实现稀有元素的循环利用。三是鼓励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以汽车“五大总成”、其他零部件、轮胎等再制造为方向,推动再制造企业与上游废
46、旧资源回收、拆解企业以及下游汽车、工程机械售后维修网点,建立产业协同关系,形成“旧件回收一拆解一再制造零部件一终端产品”有机衔接的产业体系。依托公交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项目,健全“废金属拆解、加工再利用产业一金属冶炼、加工及装备制造”等产业链条,推动高值化规范化利用。开展报废机动车废旧物资回收拆解,拆解产物销售,回用件销售,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与销售等一体化再生资源产业链模式。支持桂物循环产业集团与玉柴集团深化合作,整合双方再制造领域技术优势和报废汽车五大总成渠道优势,在率先布局报废汽车五大总成再制造项目,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汽车零部件供需对接,完善供应链,建设报废车回用件超市,打造地
47、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标杆。支持山宁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实施山宁三一再制造中心建设项目,多元化、差异化发展挖掘机械、起重机械、桩工机械的零配件生产及整机再制造。到2025年、2030年,全市再生汽车零部件利用量分别达到10万吨、15万吨以上。四是前瞻布局小吨位船舶拆解与再制造产业链。紧跟西江航运条件改善引发的淘汰小吨位、发展大吨位船舶形势,引导报废汽车行业前瞻布局小吨位船舶拆解与再制造。支持企业开展船舶(游艇)新能源专用发动机、发电机、专业仪器仪表、导航设备、螺旋桨等关键件维修和再制造业务,鼓励发展游艇内饰软包、遮阳篷等艇装件,游艇驾驶和监控系统以及配套芯片组装、维修和绿色再制造。报废汽车汽车回收
48、拆解图4-9报废汽车拆解再制造产业链图7 .跨境轮胎橡胶再生利用产业链。一是抓好橡胶再生利用重点项目建设。以交科新材料生产基地为依托,推进轮胎翻新、再生橡胶、橡胶粉、热裂解等,优化废旧轮胎橡胶回收再生利用产业链,抓好年产2.5万吨废旧轮胎再生橡胶粉及8000吨钢屑项目建设,促进废轮胎资源化利用。加大科技研发,推动活化胶粉材料、再生胶材料、改性剂材料等高附加值的环保材料研发与生产,广泛应用于橡胶制品、绿色建材、功能性塑料、涂料、油漆和粘合剂等领域。二是进一步完善废旧轮胎综合利用工业体系。鼓励企业深加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实现废轮胎资源由初级原材料生产向再生材料制品生产转变,积极探索废轮胎(橡胶)热裂解炭黑的应用方向和高质化、高值化利用的路径。加强供应链与产业链的对接,不断拓宽上下游供应链市场,进一步完善废旧轮胎综合利用工业体系。海关进口图4-10废轮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