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件2河南省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审查和许可指南(试行)为进一步规范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综合经营许可证审批工作,提升全省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行业的规范化管理水平,结合我省实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审查和许可指南等相关规定,制定本指南。一、适用范围市级以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从事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利用的单位申请危险废物综合经营许可证(包括首次申请、重新申请和到期换发)材料整理、初审、现场核查和审批。本指南不适用于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填埋、焚烧处置的过程。二、术语和定义(一)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本指南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HW21含辂
2、废物、HW22含铜废物、HW23含锌废物、HW24含珅废物、HW26含镉废物、HW29含汞废物(不包括900-022-29废弃的含汞催化剂中的废氯化汞触媒XHW31含铅废物(不包括900-052-31废铅蓄电池及废铅蓄电池拆解过程中产生的废铅板、废铅膏和酸液HW48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废物、HW50废催化剂(不包括772-007-50烟气脱硝过程中产生的废钢钛系催化剂)以及利用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其他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提取重金属的,其中HW48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废物为重点对象。(二)物化处理,是指利用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将其中的重金属、有害成分等进行分离或浓缩,以利于后
3、续集中处理或综合利用的过程;化学法一般包括酸碱中和、氧化还原、沉淀等方式;物理法一般包括破碎、压实、分选、萃取等。(三)湿法提炼,是指采用某种溶剂将含重金属废物溶解,在溶液中借助化学作用将重金属从中提炼出来的过程。包括电解沉积工艺、固相电解还原工艺等工艺。(四)火法提炼,是指通过高温的方法在熔融状态下将重金属从中提炼出来的过程。主要包括熔炼工艺、精炼工艺、熔析工艺、还原挥发工艺等工艺。(五)解毒处理,是指在利用、处置含辂废物过程中,使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将六价珞还原为三价格并将其固定的活动;以及在利用其他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过程中,使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去除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中含有的氟化物、富化物等
4、有毒有害成分的过程。三、审查和许可要点(一)经营单位技术人员要求1 .有3名以上环境或化工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且具有3年以上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上述技术人员满足与本单位签订一年期以上正式劳动合同,至少缴纳三个月以上社会保险或具有六个月以上银行工资发放流水证明,工作经验证明材料由工作经验所在单位出具。重新申领和到期换发的,需提供上一持证周期内企业始终保持有3名以上技术人员的社保或银行工资发放流水证明。2 .应设置1名以上视频监控系统管理维护人员,负责本单位危险废物信息化管理工作。3 .实验室应设置1名以上具有化学分析或相关专业技能操作人员。(二)危险废物运输要求1 .运输含重
5、金属类危险废物应具有交通运输部门颁发的允许从事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许可证。无危险货物运输资质的经营单位应提供与相关持有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单位签订的运输协议(或合同卜2 .运输过程应遵守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办法等国家和地方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规定。3 .转运过程应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编号的危险废物电子转移联单,在转移联单中如实填写移出人、承运人、接受人信息,转移危险废物的种类、重量(数量)、危险特性等信息,以及突发环境事件的防范措程实时动态信息化追溯。(四)厂区及贮存场地要求1 .项目建设条件和厂区要求(1)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经
6、营单位建设项目应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项目选址及建设应满足国家和省级相关规定。(2)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等生产场所应与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隔离建设。2 .贮存设施要求(1)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厂区内应建设危险废物专用贮存设施,贮存设施的选址、设计及运行管理应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和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等相关要求;应设计充足的危险废物贮存能力,确保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安全合规贮存。(2)结合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贮存周期、检维修时限等,经营单位配套建设的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容量应不小于危险废物日利用或处置能力的15倍。(3)贮存设施应根据危
7、险废物的形态、物理化学性质、包装形式和污染物迁移途径,采取必要的防风、防晒、防雨、防漏、防渗、防腐以及其他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易产尘的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应通过密闭运输车或密闭容器运输至贮存设施,贮存设施应具有较好的密闭性,贮存设施内采用微负压抽气设计,排出的废气应经废气处理装置处理后通过排气筒达标排放。(4)贮存设施应根据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的类别、数量、形态、物理化学性质和污染防治等要求设置必要的贮存分区,避免不相容的危险废物接触、混合。(5)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在再次盛装其他危险废物前应进行清洗。(6)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和容器应设置识别标志,满足危险废物识别标志设置技术规范(HJ1276)的要求。
8、7)危险废物贮存污染防治及其他要求应符合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等文件中的相关规定。3.配套设施(1)经营单位生产车间宜采用自动控制系统;装卸料时应采用机械化设备,并在密闭设置中进行。(2)在厂区出入口、计量称重设备、贮存区域、转移路线、上料区域、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利用处理设施等重要设施所在区域,以及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指定的其他重点区域,应当设置视频监控,并确保画面清晰,能连续记录作业情形,实现对危险废物接收、入库、出库、转移、利用全过程跟踪。在出入厂过磅时,视频监控应清楚显示运输车辆运输的货物情况。视频记录应采取硬盘或云盘方式存储可查,保存时间至少为2年。企业视频监
9、控系统可与当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联网,满足远程监控要求。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要求,开展“装树联”工作。(3)计量称重设备应经检验部门度量衡检定合格,并具备联网、自动记录和打印每批次危险废物重量的功能,打印记录与相应转移联单一同保存。(4)应采用视频监控、智能终端等设备,对危险废物运输车辆进行车牌自动核验,实现扫码确认接收或整车批量入库接收,做到车牌、危废代码、重量与联单自动匹配核验入厂,出入贮存库均通过称重后的危废标签二维码扫码进出,实现危险废物入厂到利用处置全流程的信息化监管。(五)危险废物利用技术工艺要求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利用技术工艺主要为物化处理、湿法提炼、火法提炼工艺,经营单位采用相应技术
10、工艺时应满足下列相关要求。采用非本指南推荐工艺的,国内应有同类已建成并投运项目,其重金属回收率、产出产品质量和二次污染等指标应不劣于本指南提到的工艺。1 .物化处理(1)根据利用的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种类不同,部分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需要进行物化处理,将其中的重金属、有害成分等进行分离或浓缩,以利于后续集中处理或综合利用的过程;化学处理工艺主要包括酸碱中和工艺(中和反应槽等氧化还原工艺(氧化还原反应槽等X沉淀工艺(沉降槽等)等;物理处理工艺主要包括破碎(破碎机等X压实(压实器等分选(风选机、磁选机等萃取(萃取罐等)等。(2)危险废物经营单位需进行物化处理的应采用密闭的破碎、分选等处理装置,破碎、分
11、选等产尘工序应设置集气措施并配置高效除尘设施处理后达标排放。(3)粉状物料应采用料仓、储罐等方式密闭储存,采用管状带式输送机、气力输送设备、罐车等方式密闭输送;块状或粘湿物料采用密闭料仓或封闭料棚等方式储存,采用管状带式输送机等方式密闭输送,或采用皮带通廊等方式封闭输送;其他干渣堆存采用喷淋(雾)等抑尘措施;物料输送落料点等配备集气罩和除尘设施,或采取喷雾等抑尘措施。(4)物化处理场地要防风、防雨、防晒,并具有防渗功能,根据需要设置液体收集装置及气体净化装置等。2 .湿法提炼工艺(1)湿法提炼工艺,主要包括电解沉积工艺(焙解工序、浸出工序、电解沉积工序、净化工序卜固相电解还原工艺(固相电解还原
12、工序、净化工序)等,一般包括焙解炉、电炉、浸出系统(浸出槽等X电解系统(电解槽、电解液循环槽等净化系统(净化槽)等。(2)危险废物经营单位采用湿法提炼工艺应配套建设浸出渣无害化处理系统、硫渣处理设施,或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综合回收处理。(3)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应建立完善的生产废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湿法提炼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应尽可能回用于生产,如需排放含重金属废水及其他外排废水须处理后达标排放。(4)生产过程产生的酸雾等废气应密闭收集经废气处理措施处理后达标排放。(5)生产车间地面应采取防渗、防漏和防腐措施;车间内墙面和天花板应采取防腐措施;湿法提炼设备及污水系统应具备防腐防渗措
13、施。3.火法提炼工艺(1)火法提炼工艺,主要包括熔炼工序、精炼工序(精炼炉等X熔铸工序、熔析工序、还原挥发工序等。熔炼工序一般采用反射炉、鼓风炉、富氧(顶吹、侧吹、底吹)熔炼炉、焙烧炉等,熔铸工序一般采用铸锭机等,精炼工序一般采用精炼炉、精炼锅等,熔析工序一般采用熔析炉等,还原挥发工序一般采用回转窑、回转炉等。1 2)回转窑、反射炉、鼓风炉、精炼炉、熔析炉等设施应采用带计量装置的密闭式加料方式,应具有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报警系统,能自动控制工艺系统的炉内温度、冶炼(精炼、熔铸、熔析、还原挥发等)时间等主要工况参数;工况参数偏离正常运行范围,可自动启动报警系统。2 3)危险废物经营单位须配套建设冶炼
14、渣无害化处理设施,采用回转窑、熔炼炉、精炼炉、熔析炉等火法工艺须配套余热回收利用系统、烟气综合处理设施。火法提炼过程采取负压或密闭措施,加料口、出料口设置集气装置,并配备覆膜袋式除尘、滤筒除尘、电除尘等高效除尘设施。3 4)处理含氟、氯的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项目应建有完善的除氟、氯设施。根据原料状况涉及二嗯英排放的,应采用二次燃烧、烟气骤冷等工艺减少二嗯英产生,产生的二嗯英应采用活性炭吸附法等工艺处理后达标排放。4 5)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应采用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并配备余热利用装置。5 .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利用处置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的,生产工艺及装备水平应达到国内或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有清洁生产标
15、准、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生产工艺及装备指标应满足国家二级及以上清洁生产标准要求。6 .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利用处置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的,有绩效分级指标的,能源类型、生产工艺、污染治理技术应达到重点行业绩效分级指标的A级水平。如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利用处置的含(铜、铅、锌)重金属类危险废物再生铜、铅、锌的,应满足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再生铜、铅、锌行业能源类型、生产工艺、污染治理技术绩效分级指标的A级企业要求。7 .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利用、处置含珞废物时,通过物理、化学等解毒方法将六价格还原为三价格并将其固定,解毒后含路废物通过水泥窑协同生产相应产品的,应满足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
16、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662)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规范(GB/T30760)规定:入窑物料中重金属含量限值、重金属最大允许投加量限值等相关要求,及辂渣处理处置规范(GB/T31852)辂渣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技术规范(暂行(HJ/T301)中的相关要求,并严格控制各种综合利用的副产品中的铭、六价格的含量。8 .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应采用新型节能环保高效的先进工艺及设备,并在负压条件下生产,防止废气逸出。同时应具备完整的废水、废气净化设施、报警系统和应急处理等装置。9 .经营单位利用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时,处理规模、重金属回收率、工艺装备等应满足相应的行业准入、行业规范条件要求。如:经营单位利用处置
17、含铜废物涉及铜冶炼的应满足铜冶炼行业规范条件中相关要求,经营单位利用处置含锌废物、含铅废物的应满足铅锌行业规范条件再生铅行业规范条件中相关要求。10 经营单位处置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时,处置规模、工艺装备、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等应满足相应的行业规范要求。如:经营单位通过水泥窑协同处置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的应满足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662)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规范(GB/T30760)等文件中相关要求。11 .国家和地方对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及处置技术、工艺和装备有更严格规定的,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要求。12 .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中含稀贵金
18、属的,鼓励经营单位建设稀贵金属综合回收利用装置,尽可能回收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中的金、银等稀贵金属。13 .鼓励经营单位研究开发和使用其他环境影响小、重金属回收率高的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利用技术和工艺,并应通过科学论证与评估。14 .不予许可的工艺如下(1)采用马弗炉、马槽炉、横罐、小竖罐等进行焙烧、简易冷凝设施进行收尘等落后方式炼锌或生产氧化锌工艺装备;(2)采用土坑炉或珀端炉焙烧、简易冷凝设施收尘等落后方式炼制氧化碑或金属珅工艺装备;(3)采用铁锅和土灶、蒸储罐、珀塌炉及简易冷凝收尘设施等落后方式炼汞;(4)采用烧结锅、烧结盘、简易高炉等落后方式炼铅工艺及设备;(5)鼓风炉、电炉、反射炉(再生
19、铜非直接燃煤反射炉除外)炼铜工艺及设备;(6)再生有色金属生产中采用直接燃煤的反射炉项目;(7)未配套制酸及尾气吸收系统的烧结机炼铅工艺;(8)烧结-鼓风炉炼铅工艺,利用土甘摒炉熔炼再生铅的工艺及设备;(9)1万吨/年以下的再生铅项目;(10)50吨以下传统固定式反射炉再生铜生产工艺及设备;(H)铜线杆(黑杆)生产工艺,铜线杆(黑杆)产品;(1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文件规定的其他限制类、淘汰类、禁止准入类的工艺,污染较大、能耗较高、工艺落后、不符合国家、地方及行业规定的工艺,以及国家明令限制、淘汰的其他落后工艺设备。随着技术工艺进步,动态调整不予许可的工艺清单。(六)经营单
20、位污染防治要求1 .废水经营单位厂区建设规范的雨污分流系统,设有应急事故池、初期雨水收集池,生产废水经处理后应优先考虑循环再利用,外排废水应经处理后达标排放或满足园区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要求,向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排放时应按照有关要求履行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手续,取得相应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或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同意并规范设置入河排污口。相应行业有污染防治技术规范时,废水污染处理技术应满足相应的污染防治技术规范要求。2 .废气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利用过程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应收集处理后排放,废气收集应合理设计送排风系统,废气处理设施应满足防腐、防爆、防火等安全要求。废气污染物排放应执
21、行国家和地方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及相关文件要求。相应行业有污染防治技术规范时,废气污染处理技术应满足相应的污染防治技术规范要求。3 .固体废物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火法冶炼或湿法冶炼等利用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冶炼渣、浸出渣、收尘灰、污泥等固体废物应分类收集妥善处置。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等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鉴定类别后采取相应的处置方式,其中属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其储存、处置应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有关要求;属于危险废物的,其储存应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的相关要求,并委托有相关危废处置资质
22、的单位进行处理;需开展危险废物鉴别的固体废物,在有明确鉴定结果前参照危险废物管理。4 .噪声厂区的噪声应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有关要求。(七)分析化验与质量控制要求1 .实验室能力经营单位应建立与收集利用处置工艺相配套的实验室,建立进厂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检测和产品质量检测制度。实验室至少应具备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原料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危险废物特性鉴别、再生产品中重金属元素(Hg、As、Pb、Cd、Cr、Cu,Zn等)含量分析的能力,实验室应配备快速定性或半定量的分析能力,建立实验室数据库对有关检测数据进行系统管理。实验室分析能力应根据利用处置的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种类不
23、同,针对相应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的特性,确定实验室的分析检测内容,对于超出实验室检测能力的分析项目,可经当地生态环境部门许可后,委托其他分析检测机构进行定期送样分析。2 .产品质量利用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生产的产品应符合固体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34330)中关于利用固体废物生产的产物不作为固体废物管理,按照相应产品管理的要求。利用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通过湿法提炼或火法提炼等方式生产金属或合金产品的,应满足金属、合金等相关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如粗铅、粗锌、精铅、电锌、铅锭、锌锭、镉锭、铅合金、锌合金、高纯碑、汞等产品应满足铅锭(GB/T469)锌锭(GB/T470)镉锭(YS/T72)高纯珅(YS/T
24、43)汞(GB/T913)锌冶炼用氧化锌富集物(YS/T1343)等国家、地方或行业标准中相应产品的化学成分、性能要求。利用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通过湿法提炼或火法提炼等方式生产无机化合物产品的,应满足无机化合物产品等相关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如:氧化锌、次氧化锌、硫酸锌、三氧化二辂、三氧化二珅等产品应满足副产品氧化锌为YS/T73)工业三氧化二格(HG/T2775)三氧化二碑(GB/T26721)等相应无机化合物产品规定的化学成分要求。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在提炼过程中生产的其他副产品,应满足副产品等相关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如硫酸、冰铜等应满足工业硫酸(GB/T534)冰铜(YS/T921)等相应产品规定
25、的化学成分要求,其他产品有对应产品质量标准的,应遵照其标准执行。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通过水泥窑协同处置制备水泥、耐火材料等建筑材料产品的,应满足建筑材料产品等相关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应符合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662)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规范(GB/T30760)中有关要求,产品中重金属等污染物含量及浸出应满足国家或地方相关标准,水泥、耐火材料应满足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等相应产品规定的化学成分要求。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利用的,应满足相应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八)规章制度与事故应急要求1 .按照有关规定安装污染物在线监测设备,并与设施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
26、部门联网,严格结合环评与实际产废情况,制订自行监测方案。2 .制定危险废物分析方案或制度,确保仅接收许可经营的危险废物类别,接收的危险废物须及时、合规进行贮存、利用或处置。3 .根据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每年向社会公布企业年度环境报告,公布污染物排放和环境管理等情况。4 .制订包括危险废物标识、申报登记、转移联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管理制度。5 .定期开展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利用过程中相关设备或设施泄漏、渗漏等情况的土壤污染隐患排查。6 .按照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编制应急预案指南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等文件的要求
27、编制危险废物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并按照相关程序备案,厂区配备环境应急装备及个人防护设备。建立企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确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流程。7 .制定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对危险废物管理及各环节操作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上岗技能培训、职业安全教育等。8 .按照安全评价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生产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制定安全应急处置措施。9 .制定危险废物贮存管理制度,对不同类别危险废物贮存管理作出明确要求,明确贮存管理人员及工作职责,专门负责贮存管理工作。四、许可证的颁发1 .对符合本指南要求的申请单位,审批部门按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审查和许可指南要求制作并颁发许可证。
28、2 .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中应注明经营单位的法人名称、法定代表人、住所、经营设施地址、核准经营方式、核准经营危险废物类别和规模等信息。附表: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评审表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评审表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申请单位名称:评审日期:评审项目评审指标评审记录评审方法备注L技术人员企业技术人员应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和环保知识,有3名以上环境或化工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且具有3年以上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上述技术人员满足与本单位签订一年期以上正式劳动合同,至少缴纳三个月以上社会保险或具有六个月以上银行工资发放流水证明,工作经验证明材料由工作经验所在单位出具。重新申领和到期
29、换发的,需提供上一持证周期内企业始终保持有3名以上技术人员的社保或银行工资发放流水证明。核查专业职称和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应满足与本单位签订一年期以上正式劳动合同,至少缴纳三个月以上社会保险或具有六个月以上银行工资发放流水证明。对经营单位技术人员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以同时担任多项职务并掌握事故应急处理要应设置1名以上视频监控系统管理维护人员,负责本单位危险废物信息化管理工作。重新申领和到期换发的,需提供上一持证周期内企业始求。实验室应设置1名以上具有化学分析或相关专业技能操作人员。终保持有3名以上技术人员的社保或银行工资发放流水证明2.危险废物运输2.1运输资质具有交通运输部门颁发的允许从事危
30、险货物道路运输许可证,或与具有危险货物运输资质的单位签订的运输协议或合同。核实危险废物运输资质,运输车辆的有效证件、数量和运输能力,以及运输人员有效证件。掌握危险废物运输的相关法规要求和注意事项。掌握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的要求。掌握与危险废物运输相关的事故应急处理要求。涉及跨省转移的,核实跨省危险废物运输资质资料。核查相关证件;或查看委托合同、协议评审项目评审指标评审记录评审方法备注2.危险废物运输2.2运输过程符合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对照资料现场核查2.3转运过程全国统一编号的危险废物电子转移联单,在转移联单中如实填写移出人、承运人、接受
31、人信息,转移危险废物的种类、重量(数量)、危险特性等信息,以及突发环境事件的防范措施等。核查转移联单或运输记录3.包装和台账要求3.1包装要求容器或托盘应不易破损、变形。现场核查(可主要核查容器是否存在腐蚀、裂缝等现象)应当使用符合标准的容器盛装危险废物。装载危险废物的容器必须完好无损,外表面保持清洁。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材质和衬里要与危险废物相容(不相互反应)。装载危险废物的容器及材质要满足相应的防渗、防漏、防腐、强度要求。3.2规范记录情况经营单位通过全国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管理信息系统生成并领取危险废物电子标签标志二维码;按国家关于制定危险废物电子管理台账的要求,建立与国家固废系统实时对接的电
32、子管理台账。对照台账记录新建项目应有符合要求的空白台账如实记录每批次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的来源、数量、种类、特性、利用或处置方式、去向等信息。如实记录次生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时间、产生量、临时贮存位置、最终流向(本单位处置或委托其他经营单位利用处置)、处置时间、运输单位、运输车辆和运输人员信息等。3.3及时上报情况依托全国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危险废物信息化监管体系,实现危险废物产生情况在线申报、管理计划在线备案、转移联单在线运行、利用处置情况在线报告和全过程实时动态信息化追溯。查看系统对比4.项目建设条件和厂区要求4.1项目环评和选址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建设项目
33、应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项目选址及建设应满足国家和省级相关规定。核查环境影响报告及批复文件,对照资料现场核查真实性4.2厂区布局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等生产场所应与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隔离建设。对照设计、施工资料现场核查评审项目评审指标评审记录评审方法备注5.贮存设施要求5.1贮存设施经营单位厂区内应建设危险废物专用贮存设施。应设计充足的危险废物贮存能力,确保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安全合规贮存。重新申领和到期换发的,经营单位从全国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中导出并在申请材料中提供上一持证周期内每年每月“本月接收量、本月自利用处置量、本月委托利用处置量、本月底累计贮存量”等信息,提供各项目总量即
34、可,无需按危险废物类别/代码细分。对于本月底累计贮存量连续三个月大于企业贮存能力三分之二的情况,企业应提供情况说明和整改措施。对照设计、施工资料现场核查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和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等相关要求。对照环境影响报告、设计、施工、监理、项目竣工验收等资料现场核查应做好防风、防晒、防雨、防漏、防渗、防腐以及其他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易产尘的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应通过密闭运输车或密闭容器运输至贮存设施,贮存设施应具有较好的密闭性,贮存设施内采用微负压抽气设计,排出的废气应经废气处理装置处理后通过排气筒达标排放。对照设计、施工资料现场核查贮存设施:不
35、相容的危险废物设置必要的贮存分区。避免不相容的危险废物接触、混合。对照设计、施工资料现场核查5.2贮存能力结合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贮存周期、检维修时限等,经营单位配套建设的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容量应不小于危险废物日利用或处置能力的15倍。对照设计、施工资料现场核查5.3识别标志的设置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和容器应设置识别标志,满足危险废物识别标志设置技术规范(HJI276)的要求。对照设计资料和运行记录现场核查5.4其他危险废物贮存污染防治及其他要求应符合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等文件中的相关规定。对照环境影响报告、设计、施工、监理、项目竣工验收、运行记录等资料现场核查6.配套设施6.
36、1自动控制系统生产车间宜采用自动控制系统;装卸料时应采用机械化设备,并在密闭设施中进行。对照设计文件及设备购买记录,现场核查评审项目评审指标评审记录评审方法备注6.配套设施6.2视频监控及“装树联”要求在厂区出入口、计量称重设备、贮存区域、转移路线、上料区域、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利用处理设施等重要设施所在区域,以及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指定的其他重点区域,应当设置视频监控,并确保画面清晰,能连续记录作业情形,实现对危险废物接收、入库、出库、转移、利用全过程跟踪。现场核查视频监控设置情况在出入厂过磅时,视频监控应清楚显示运输车辆运输的货物情况。企业视频监控系统可与当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联网,满足远程
37、监控要求。1现场核查本条为鼓励性要求视频记录应采取硬盘或云盘方式存储可查,保存时间至少为2年。查看视频记录保存情况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要求,开展“装树联”工作。现场核查6.3计量称重设备要求计量称重设备应经检验部门度量衡检定合格,并具备联网、自动记录和打印每批次危险废物重量的功能,打印记录与相应转移联单一同保存。对照环评报告、设计、施工资料等;现场核查计量设备准确性、记录完整、准确性6.4信息化监管要求应采用视频监控、智能终端等设备,对危险废物运输车辆进行车牌自动核验,实现扫码确认接收或整车批量入库接收,做到车牌、危废代码、重量与联单自动匹配核验入厂,出入贮存库均通过称重后的危废标签二维码扫码进
38、出,实现危险废物入厂到利用处置全流程的信息化监管。现场核查7.技术工艺7.1工艺要求物化处理:采用密闭的破碎、分选等处理装置,破碎、分选等产尘工序应设置集气措施并配置高效除尘设施处理后达标排放。粉状物料采用料仓、储罐等方式密闭储存,采用管状带式输送机、气力输送设备、罐车等方式密闭输送。块状或粘湿物料采用密闭料仓或封闭料棚等方式储存,采用管状带式输送机等方式密闭输送,或采用皮带通廊等方式封闭输送。其他干渣堆存采用喷淋(雾)等抑尘措施;物料输送落料点等配备集气罩和除尘设施,或采取喷雾等抑尘措施。物化处理场地要防风、防雨、防晒,并具有防渗功能,根据需要设置液体收集装置及气体净化装置等。对照环评报告及
39、批复文件、设计文件或同类型项目,进行现场核查采用非本指南推荐工艺的,国内应有同类已建成并投运项目,其重金属回收率、产出产品质量和二次污染等指标应不劣于本指南提到的工艺。评审项目评审指标评审记录评审方法备注7.技术工艺7.1工艺要求湿法提炼工艺:配套建设浸出渣无害化处理系统、硫渣处理设施,或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综合回收处理。建立完善的生产废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湿法提炼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应尽可能回用于生产,如需排放含重金属废水及其他外排废水须处理后达标排放。生产过程产生的酸雾等废气应密闭收集经废气处理措施处理后达标排放。生产车间地面采取防渗、防漏和防腐措施;车间内墙面和天花板采取
40、防腐措施;湿法提炼设备及污水系统应具备防腐防渗措施。对照环评报告及批复文件、设计文件或同类型项目,进行现场核查采用非本指南推荐工艺的,国内应有同类已建成并投运项目,其重金属回收率、产出产品质量和二次污染等指标应不劣于本指南提到的工艺。火法提炼工艺:采用带计量装置的密闭式加料方式,具有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报警系统,能自动控制工艺系统的炉内温度、冶炼(精炼、熔铸、熔析、还原挥发等)时间等主要工况参数;工况参数偏离正常运行范围,可自动启动报警系统。配套建设冶炼渣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套余热回收利用系统、烟气综合处理设施。提炼过程采取负压或密闭措施,加料口、出料口设置集气装置,并配备覆膜袋式除尘、滤筒除尘、电
41、除尘等高效除尘设施。处理含氟、氯的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项目建有完善的除氟、氯设施。涉及二嗯英排放的,采用二次燃烧、烟气骤冷等工艺减少二嗯英产生,产生的二嗯英应采用活性炭吸附法等工艺处理后达标排放。应采用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并配备余热利用装置。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中含稀贵金属的,建设稀贵金属综合回收利用装置。1本条为鼓励性要求生产工艺及装备水平应达到国内或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有清洁生产标准、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生产工艺及装备指标应满足国家二级及以上清洁生产标准要求。评审项目评审指标评审记录评审方法备注7.技术工艺7.1工艺要求有绩效分级指标的,能源类型、生产工艺、污染治理技术应达到重点行业绩效
42、分级指标的A级水平。对照环评报告及批复文件、设计文件或同类型项目,进行现场核查利用、处置含铭废物等通过水泥窑协同生产相应产品的,应满足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662)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规范(GB/T30760)规定:入窑物料中重金属含量限值、重金属最大允许投加量限值等相关要求,及络渣处理处置规范(GB/T31852)络渣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技术规范(暂行)(HJ/T301)中的相关要求,并严格控制各种综合利用的副产品中的络、六价铝的含量。采用新型节能环保高效的先进工艺及设备,并在负压条件下生产,防止废气逸出。同时应具备完整的废水、废气净化设施、报警系统和应急处理等装置。
43、利用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的处理规模、重金属回收率、工艺装备等应满足相应的行业准入、行业规范条件要求。处置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的,处置规模、工艺装备、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等应满足相应的行业规范要求。研究开发和使用其他环境影响小、重金属回收率高的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利用技术和工艺。1本条为鼓励性要求国家和地方对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及处置技术、工艺和装备有更严格规定的,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要求。7.2不予许可工艺采用马弗炉、马槽炉、横罐、小竖罐等进行焙烧、简易冷凝设施进行收尘等落后方式炼锌或生产氧化锌工艺装备。对照项目环评报告及批复文件进行现场核查随着技术工艺进步,动态调整不
44、予许可的工艺清单采用土坑炉或土甘烟炉焙烧、简易冷凝设施收尘等落后方式炼制氧化碑或金属碑工艺装备。采用铁锅和土灶、蒸储罐、土甘烟炉及简易冷凝收尘设施等落后方式炼汞。采用烧结锅、烧结盘、简易高炉等落后方式炼铅工艺及设备。鼓风炉、电炉、反射炉(再生铜非直接燃煤反射炉除外)炼铜工艺及设备。评审项目评审指标评审记录评审方法备注7.技术工艺7.2不予许可工艺再生有色金属生产中采用直接燃煤的反射炉项目。对照项目环评报告及批复文件进行现场核查随着技术工艺进步,动态调整不予许可的工艺清单未配套制酸及尾气吸收系统的烧结机炼铅工艺。烧结-鼓风炉炼铅工艺,利用用土取炉熔炼再生铅的工艺及设备。1万吨/年以下的再生铅项目
45、50吨以下传统固定式反射炉再生铜生产工艺及设备。铜线杆(黑杆)生产工艺,铜线杆(黑杆)产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文件规定的其他限制类、淘汰类、禁止准入类的工艺。污染较大、能耗较高、工艺落后、不符合国家、地方及行业规定的工艺,以及国家明令限制、淘汰的其他落后工艺设备。8.污染防治要求8.1废水建设规范的雨污分流系统,设有应急事故池、初期雨水收集池,生产废水经处理后优先循环再利用,外排废水应经处理后达标排放或满足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要求。向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排放的,应取得相应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或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同意并规范设置入河排污口,取得入河排污口设置
46、审批手续。有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的,废水处理技术应满足相应的污染防治技术规范要求。对照环评报告及批复文件应急预案等,现场核查,排入地表水体的,还应查看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等入河排污口相关文件8.2废气大气污染物收集处理后排放,废气收集具有合理的送排风系统,废气处理设施应满足防腐、防爆、防火等安全要求。废气污染物排放应执行国家和地方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及相关文件要求。有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的,废气处理技术应满足污染防治技术规范要求。核查环评报告及批复文件、监测报告,现场核查8.3固体废物冶炼渣、浸出渣、收尘灰、污泥等固体废物应分类收集妥善处置。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等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鉴定固体废物类别。对照环境影响报告、废物管理制度、危废转运处置合同等资料,现场核查属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储存、处置应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有关要求。评审项目评审指标评审记录评审方法备注8.污染防治要求8.3固体废物属于危险废物的,其储存应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的相关要求。应核实申请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