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年社区基孔肯雅热防控方案一、方案背景与目标1.1 防控背景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伊蚊(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特征。近年来,随着境外输入病例增加,我国本地传播风险显著升高,社区作为疫情防控的“最后一公里”,需强化源头控制和综合干预。2025年国家发布的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为社区防控提供了技术依据,结合本地伊蚊分布特点(如荆州市以白纹伊蚊为主要媒介),制定本方案。1.2 工作目标 短期目标:实现社区内病例“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避免疫情扩散。 长期目标:降低蚊媒密度至安全水平(布雷图指数5),提升居民防控意识和能力,
2、建立常态化防控机制。二、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2.1社区防控小组组成成员职责社区负责人统筹协调防控工作,对接街道、疾控中心等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例筛查、转诊、健康教育,指导蚊媒监测与消杀网格员入户排查、信息上报、组织居民参与环境整治物业/保洁人员负责公共区域蚊媒孳生地清理(如绿化带、下水道、垃圾站等)志愿者协助宣传、爱国卫生运动动员等2.2多部门联动机制与疾控中心联动:定期接收辖区疫情动态,获取蚊媒监测数据和消杀技术指导。 与医疗机构联动:建立疑似病例快速转诊通道,确保24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三、核心防控措施3.1 病例监测与处置3.1.1 主动排查与报告排查对象:近14天有境外或国内流行区旅行
3、史者、发热伴关节痛/皮疹患者、伊蚊叮咬史者。报告流程:发现疑似病例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立即采样送检,确诊后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直报,报告类别为“其他传染病一基孔肯雅热”。3.1.2 患者管理居家隔离:轻症患者发病7天内须居家防蚊隔离,配备蚊帐、纱窗等设施,避免蚊虫叮咬。环境消毒:对患者居住环境及活动区域,由社区组织专业人员使用1%次氯酸钠或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进行消杀。3.2 蚊媒控制策略3.2.1 孳生地清理(核心措施)公共区域:每周清理绿化带积水(如废旧轮胎、花盆、树洞)、疏通下水道,垃圾日产日清,减少蚊虫产卵环境。居民家庭:通过网格员入户宣传,指导居民翻盆倒罐、定期换水(如饮水
4、机、花瓶),水培植物改用湿土栽培。3.2.2 化学与物理防制成蚊灭杀:在黎明/黄昏时段,对社区公共空间(如广场、楼道)使用超低容量喷雾器喷洒杀虫剂;居民家庭推荐使用电蚊拍、蚊帐、驱蚊剂(含避蚊胺成分)。生物防制:在景观水体投放灭蚊幼虫剂(如苏云金杆菌),或养殖柳条鱼等天敌生物。3.3 健康教育与居民动员3.3.1 多样化宣传形式线下宣传:在社区广场、宣传栏张贴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图解,发放折页;组织“健康讲座”,邀请医生讲解“发热+关节痛”症状识别要点。线上推送:通过社区微信群发布“防蚊三字经”(如“清积水、用蚊帐、少去草丛”)、本地疫情动态及消杀通知。3.3.2 爱国卫生运动每月开展“周末
5、大扫除“,组织居民清理楼道、地下室等卫生死角,同步进行蚊媒密度监测(布雷图指数、诱蚊灯法)。3.4特殊场景防控学校/托幼机构:督促定期清理操场积水,开学季开展“防蚊第一课”,配备防蚊设施。养老机构:对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优先提供驱蚊用品,定期健康巡诊。四、应急响应与保障4.1 应急处置流程疫情发生时:立即启动三级响应,划定疫点(患者住所及周边500米),实行“1天1消杀”,暂停大型聚集活动。蚊媒密度超标时:增加消杀频次,联合专业公司开展全域喷雾,发布“减少外出”预警。4.2 物资与经费保障 储备清单:杀虫剂(如氯菊酯)、喷雾器、蚊帐、诱蚊灯、医用手套、宣传材料等。 经费来源:申请街道专项拨款,接受社会捐赠,确保物资充足。五、效果评估与改进 每月评估:通过蚊媒密度监测、居民问卷(防控知识知晓率80%)病例报告数据综合评估效果。 动态调整:根据评估结果优化宣传内容、消杀频次,针对薄弱环节(如老旧小区)加强干预。六、附则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社区防控小组负责解释,根据国家指南更新及本地疫情变化动态修订。附件:1 .社区基孔肯雅热病例排查登记表2 .蚊媒孳生地清理责任分区图3 .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居民解读手册注:方案内容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规要求,确保防控措施合法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