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XX医院卫生院基孔肯雅热应急处置演练方案一、演练背景2025年,全球基孔肯雅热疫情依旧严峻,呈现出多点散发且局部暴发的态势。我国边境地区由于人员往来频繁,输入病例数量持续攀升,部分与边境接壤的省份已出现多起本地传播案例,疫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乡镇卫生院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前沿阵地,在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中肩负着首诊筛查、信息报告和初步处置的重要使命。然而,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医疗资源匮乏、医务人员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一旦出现基孔肯雅热病例,极易因处置不当造成疫情扩散。为切实提升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对基孔肯雅热病例的早期识别能力、快速响应速度和规范处置水平,进一步强化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
2、联动机制,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演练方案。二、演练目标强化基层首诊能力:通过演练,让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熟练掌握基孔肯雅热的典型临床表现,精准把握流行病学史的问诊要点,确保能够对发热伴皮疹、关节痛的患者进行精准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规范分级处置流程:明确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在基孔肯雅热疫情处置中的职责分工,进一步规范病例转诊、信息互通、资源调配等环节的衔接机制,形成“基层筛查一县级确诊一协同处置”的完整闭环管理体系。提高应急响应效率: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断优化应急处置流程,缩短从病例发现到启动应急响应的时间,确保在2小时内完成疫情报告,4小时内落实各
3、项核心防控措施。筑牢院感防控防线:强化基层医务人员的院感防控意识,规范消毒消杀和蚊媒控制操作流程,有效杜绝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防止疫情在医疗机构内蔓延。加强社会防控协同:演练乡镇卫生院与乡镇政府、疾控中心等部门的联动机制,提升社区宣传教育、环境卫生整治、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等工作的综合效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控格局。三、演练时间与地点时间:2025年具体日期上午9:0011:30,涵盖疫情发现、报告、转诊、处置及总结评估等全流程。地点:县级医院:发热门诊、检验科、隔离病房、应急指挥中心等。乡镇卫生院:门诊大厅、发热诊室、临时隔离观察室、公共卫生科等。社区现场:模拟患者居住地及周边500米范围
4、内的公共区域,包括居民院落、街道、绿化带等。四、组织架构与职责总指挥组:由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担任总指挥,全面统筹演练工作,根据演练进展情况下达各项应急指令,协调解决演练过程中出现的跨部门资源调配等问题,确保演练顺利进行。乡镇卫生院工作组:接诊医生:负责对就诊患者进行病情诊断,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做出初步判断并提出转诊建议,同时做好病历记录。护理人员:协助接诊医生开展工作,负责为患者测量体温、采集血液等样本,指导患者做好个人防护,对诊疗区域进行环境消毒。公共卫生人员:负责疫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对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和管理,与社区建立联络机制,开展社区防控相关工作。县级医院工作组
5、专家组:由感染科、检验科、疾控科等相关科室的资深医师组成,负责对转诊病例进行确诊,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指导。院感控制组:由院感科专业人员组成,负责监督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穿戴和脱卸操作,指导医疗机构做好终末消毒和蚊媒消杀工作,评估院感防控效果。转运组:配备负压救护车及专业的医护人员,负责将乡镇卫生院的疑似病例安全转运至县级医院,在转运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确保患者安全。联动单位: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进行追踪,为实验室检测提供技术支持,提出防控建议。乡镇政府:组织开展辖区内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清除蚊虫孳生地,做好疫情
6、防控的宣传动员工作,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社区村委会:协助开展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工作,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监测,收集社区内的疫情相关信息,向居民宣传疫情防控知识。五、演练准备物资准备:基层专用物资:防护用品:简易防护包(内含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手套、手消毒液等),满足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基本防护需求。检测用品:快速抗原检测试剂盒,方便乡镇卫生院对疑似病例进行初步筛查;蚊媒密度监测工具(如诱蚊灯、布雷图指数调查表单等),用于监测辖区内的蚊媒密度。消毒用品:含氯消毒剂、75%酒精、消毒喷雾器、消毒抹布等,用于诊疗区域和环境的消毒。县级专用物资:转运设备:负压救护车,确保病例转运过程中的生物安全;车载
7、监护仪、急救药品等,保障患者在转运途中的生命安全。检测设备:PCR检测设备及配套试剂,用于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检测,提高诊断准确性。防护装备:医用防护服、护目镜、N95口罩、防护面屏、鞋套等高级防护用品,满足医务人员在高风险操作时的防护需求。消杀设备:背负式喷雾器、烟雾机等大型消杀设备,用于大面积的环境消杀和蚊媒控制。宣传材料:设计制作基孔肯雅热防治海报、宣传折页,录制双语(方言+普通话)音频广播,内容包括疾病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预防措施等,便于向不同人群开展宣传教育。场景布置:乡镇卫生院:设置临时隔离观察室,室内配备纱窗、蚊帐、消毒用品、基本诊疗设备等,确保疑似病例能够得到及时隔离观察。合理
8、划分预检分诊区与普通诊疗区,设置明显的标识牌,引导患者有序就诊,避免交叉感染。在门诊大厅、发热诊室等显著位置张贴“发热伴关节痛请主动告知”等提示标识,提高患者的主动报告意识。县级医院:启用负压隔离病房,配备完善的诊疗设备和防护设施,用于确诊病例的隔离治疗。规划模拟病例转运通道,与普通患者通道进行物理隔离,设置醒目的指引标识,确保转运过程安全有序。在检验科室设置“基孔肯雅热样本专用检测区”,配备专用的生物安全柜和检测设备,避免样本交叉污染。社区现场:以模拟患者居住地为中心,标记周边500米范围为重点消杀区,在区域内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设立“防蚊灭蚊宣传点”,摆放宣传展板、发放宣传材料,安排专人向
9、居民讲解防蚊灭蚊知识。人员培训:针对乡镇卫生院人员:开展“30分钟快速识别”专项培训,通过案例分析、现场演示等方式,重点讲解“发热+皮疹+关节痛+流行病史”这一基孔肯雅热的核心诊断要点。培训结束后,对医务人员进行防护用品穿戴操作考核,确保其能够正确穿戴防护用品。针对联动单位人员:组织开展联合培训,内容包括疾控中心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技巧、乡镇政府的环境卫生整治标准、社区村委会的密切接触者管理流程等,明确各单位在疫情防控中的职责和信息共享节点,提高协同作战能力。六、演练场景与流程场景一:乡镇卫生院首诊发现疑似病例9:009:10病例接诊:一名35岁女性患者前往乡镇卫生院就诊,患者神色疲惫,自述“发
10、热3天,体温最高达39。C以上,全身关节疼痛明显,尤其是手腕和脚踝处,昨天开始身上出现皮疹”。接诊医生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患者告知1周前从缅甸务工返乡,期间曾被蚊虫叮咬。护土立即为患者测量体温,结果为392t,同时发现患者手腕、脚踝处有散在的红色斑丘疹,部分皮疹压之褪色。9:109:20初步处置:接诊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热、关节痛、皮疹)和流行病学史(近期有缅甸旅居史),初步判断为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立即指导患者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将其安排至临时隔离观察室。护理人员按照标准防护要求穿戴隔离衣、一次性手套和口罩,对患者进行静脉采血,共采集2管血液样本,分别用于快速抗原检测和后续的PCR检测。
11、采血完成后,护理人员立即电话通知县级医院感染科,报告疑似病例情况。9:209:30信息上报: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接到接诊医生的报告后,立即登录“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按照要求填报“不明原因发热伴皮疹病例”信息。同时,电话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乡镇政府,详细说明病例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公共卫生人员还对患者的同住家属信息(丈夫、2名子女)进行登记,告知其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及时就诊。场景二:县乡联动转诊与确诊9:309:50病例转运:县级医院接到乡镇卫生院的报告后,立即派遣负压救护车前往接诊。救护车抵达乡镇卫生院后,随车医护人员按照二级防护标准穿戴好防护服、N9
12、5口罩、护目镜、手套、鞋套等防护用品,与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进行患者信息和样本的交接,仔细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采样情况等,并在交接记录上签字确认。转运途中,医护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每隔15分钟测量一次体温、血压、脉搏等,与患者保持适当距离,避免不必要的接触。9:5010:20县级确诊:负压救护车抵达县级医院后,医护人员将患者转运至发热门诊隔离诊室。县级医院感染科专家组立即对患者进行会诊,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高度怀疑为基孔肯雅热。专家组开具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检测医嘱,检验科立即对乡镇卫生院送检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1小时后,检验科出具检测报
13、告:基孔肯雅病毒核酸阳性,确诊该患者为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10:2010:30启动响应:县级医院立即将确诊结果报告县卫生健康委员会总指挥。总指挥接到报告后,根据疫情情况,启动四级应急响应,下达指令: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赶赴患者居住地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乡镇政府组织力量对患者居住地周边区域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和蚊媒消杀;乡镇卫生院协助做好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工作。场景三:多部门协同处置10:3011:00现场防控:疾控流调: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调人员抵达患者居住地后,立即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患者返乡后的活动轨迹、接触人员等情况。经调查确认,患者返乡后曾参加2
14、场家庭聚会,共接触12人。流调人员对这12名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告知其进行居家健康监测,每日测量体温,如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立即报告并前往指定医疗机构就诊。环境消杀:乡镇政府组织工作人员和专业消杀人员对患者家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和消杀。重点清理废旧轮胎、花盆托盘、塑料瓶等积水容器,倾倒积水并进行彻底清洗,从源头上消除蚊虫孳生地。消杀人员使用背负式喷雾器对室内外环境喷洒杀虫剂,对绿化带、墙角等蚊虫易栖息的区域进行重点处理;使用烟雾机对下水道、地下室等密闭空间进行烟雾消杀。经过消杀,该区域的布雷图指数从8降至2,达到安全标准。社区宣传:社区村委会利用村广播室、流动宣传车等方式,循环播放基
15、孔肯雅热防治知识的双语音频广播。在“防蚊灭蚊宣传点”,工作人员向过往居民发放宣传折页,讲解防蚊灭蚊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指导居民安装纱窗、使用蚊帐,定期清理家中积水,提高居民的自我防护意识。11:0011:15院感控制:乡镇卫生院组织医务人员对患者就诊过的门诊诊室、临时隔离观察室等区域进行终末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对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对地面进行喷洒消毒,确保不留死角;使用紫外线灯对空气进行消毒,照射时间不少于1小时。县级医院院感控制组人员对消毒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通过采集环境样本进行检测,确认消毒效果符合要求。场景四:总结评估11:1511:30复盘总结:总指挥组
16、织所有参演单位人员在县级医院应急指挥中心召开总结评估会议。各单位代表依次汇报本次演练中的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总指挥对演练进行全面复盘,充分肯定了乡镇卫生院首诊的及时性(从接诊到上报耗时20分钟)、病例转运的规范度(防护到位,无暴露风险)、密切接触者排查的完整性(密接排查率100%)等优点。同时,指出了社区消杀工作中存在的“死角”问题(如绿化带深处的积水未清理干净),要求相关单位限期整改。七、评估指标与标准评估项目具体指标合格标准首诊识别核心症状(发热、皮疹、关节痛)问诊率、流行病史询问率均达到100%报告时效从病例确诊到完成网络直报的时间2小时转运规范防护装备穿戴合
17、格率、患者信息及样本交接记录完整率均达到100%消杀效果布雷图指数下降幅度Z60%密接管理密切接触者排查及时均达到100%率、健康监测落实率联动效率各部门接到指令至开W30分钟始行动的响应时间八、整改与持续改进即时整改:针对演练中发现的社区消杀死角问题,乡镇政府在演练结束后立即组织开展“回头看”行动,组织人员对绿化带、下水道等容易被忽视的区域进行全面清理和补充消杀,确保无蚊虫孳生地残留。流程优化:组织相关专家和医务人员对县乡基孔肯雅热转诊手册进行修订,新增“夜间应急转运联络表”,明确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在夜间及节假日等特殊时段的应急转运对接人及联系方式,确保转诊渠道24小时畅通。能力提升:将本
18、次演练案例纳入基层医务人员年度考核题库,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强化医务人员对基孔肯雅热的识别和处置能力。每季度开展1次县乡联合演练,轮换不同的演练场景,如暴发疫情处置、重症病例救治等,不断提高医疗机构的应急处置水平。长效机制:建立“基孔肯雅热防控微信群”,邀请县疾控中心、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乡镇政府等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加入,实现疫情信息、防控动态等实时共享。每月定期通报辖区内的蚊媒密度监测数据,及时发布防控预警信息,形成常态化的防控工作机制。九、注意事项安全防护:演练过程中,所有参与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穿戴相应的防护用品,模拟真实操作场景,杜绝因“演练”心态而忽视防护规范的行为。演练结束后,按
19、照正确的流程脱卸防护用品,并进行规范处理。群众沟通:在演练前,通过社区公告、微信群等方式提前告知社区居民演练的时间、地点和目的,避免引起居民恐慌。宣传材料的内容应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多专业术语,确保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都能理解。设备校验:演练前,安排专业人员对负压救护车、PCR检测设备、消杀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查和校验,确保设备性能良好、正常运行,保证转运和检测环节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记录完整:安排专人对演练全过程进行拍摄和记录,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演练结束后及时整理归档,制作成培训视频,作为后续医务人员培训和演练评估的参考资料。保密要求:演练中涉及的模拟患者信息属于隐私内容,严禁外泄。参与演练的人员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防止因信息泄露引发不必要的纠纷。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县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解释。各参演单位需在演练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提交书面总结报告,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确保演练成效能够真正转化为实际防控能力,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奠定坚实基础。